手機閱讀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優(yōu)質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22:26:02 頁碼:12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優(yōu)質15篇)
2023-11-11 22:26:02    小編:韓yang

心得體會是一個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勵的過程。在撰寫心得體會時,要先對所要總結的內容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分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通過閱讀他人的心得體會,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寫作的技巧和思路。每個人的心得體會都是獨特的,希望這些范文能夠激發(fā)大家的靈感,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感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也讓我們一起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吧。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一

摘要:新課程改革標準的落實,使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學生學習能力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初中化學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促進作用,通過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提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促進課堂教學有效內容的順利實施。從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三個方面對初中化學課堂有效教學進行研究,并提出具體的實踐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初中化學;高效課堂。

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使提升初中課堂教學成效成為教育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初中化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積極適應新課程改革標準的要求,探索更具成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新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效實施。下面,我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于新課程標準下提升初中化學課堂有效性提出幾點建議。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突出學生課堂主體性。

化學作為一門邏輯性和科學性較強的學科,學生面對多樣化的化學知識需要充分調動自身思維,分析與解決化學問題,更好地完成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消化。但就初中化學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深刻,在課堂教學中過于重視對課本知識的傳授與講解,忽視對學生能力與素養(yǎng)的培育,學生處在被動接受的客體位置,無法激發(fā)自身的學習熱情與欲望,導致初中化學教學效率與質量低下。在全新的教育環(huán)境中,新課程改革標準對初中化學提出全新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狀況,還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更好地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與學習的意識。以學習“物質的溶解性”一課為例,由于這部分知識與學生生活聯系較為密切,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探索,我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物品作為實驗物質,并利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內涵。首先,我為學生準備食鹽、白糖、淀粉等物質,然后組織學生閱讀課本中的實驗內容,理解和探究實驗步驟。其次,在學生充分掌握實驗操作流程后,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操作,并思考實驗現象出現的原因。最后,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總結,發(fā)現物質不同的溶解性,同時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在教師與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利用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既能夠感受到化學教學內容的樂趣,又能夠體會到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升化學課堂教學趣味性。

更具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式是提升化學教學效率的保障,傳統灌輸式教學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枯燥感,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而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并突出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能夠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程學習中,并在參與中獲得學習收獲,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學習有關燃燒與滅火知識時,為了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我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關于火災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燃燒火焰的危險性,同時對火災的發(fā)生情況有更為清楚的認知。然后為讓學生掌握有關燃燒和滅火的知識,我引導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思考,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讓學生了解不同起火原因需要采用不同的滅火方式,除了提升學生安全意識和技能外,還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好地保障化學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三、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

課后作業(yè)是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鞏固的重要途徑,部分教師為更好地發(fā)揮出作業(yè)的知識鞏固作用,為學生設置大量的作業(yè)內容,加重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無法保障學生的作業(yè)完成質量,影響學生課余時間自主學習的效果。針對這種問題,我對學生課后作業(yè)進行系統化的設計,并遵循以下幾點原則:一是較強的針對性,學生通過作業(yè)內容能夠更好地明確學習重點;二是作業(yè)內容分層,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課后學習內容;三是加強與生活的聯系,保障學生學習的知識能有效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問題。以“酸堿反應”為例,我為學生設置課后思考問題:“酸堿反應的主要原理是什么?生活中常見的酸性與堿性物質有哪些?生活中有哪些酸堿反應的實例?”利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并引導學生在思考與探索中,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信心,更好地發(fā)揮出課后作業(yè)的促進作用,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作為新課程改革的落實者,應積極探索更具成效的教學方式,并不斷學習全新的教學理念,大膽嘗試與創(chuàng)新,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完成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二

培訓就是培養(yǎng)+訓練,通過培養(yǎng)加訓練使受訓者掌握某種技能的方式。國內培訓主要以技能培訓為主,側重于行為之前。為了達到統一的科學技術規(guī)范、標準化作業(yè),通過目標規(guī)劃設定、知識和信息傳遞、技能熟練演練、作業(yè)達成評測、結果交流公告等現代信息化的流程,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培訓范文三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0年11月11日在管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有幸去蘭陵參加了臨沂市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活動。本次活動分為觀摩教學活動及互動研討活動兩種形式。會上由全市選拔推薦的優(yōu)秀教師進行了精彩的展示,純正的發(fā)音、嫻熟的教學技巧、精致的板書、親切的教態(tài)、良好的素質,令人嘆為觀止。

通過本次活動,使我感觸很多,現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對法治教學活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次觀摩活動涵蓋兩個年齡階段,有四年級的《父母默默的愛》和六年級的《我們受特殊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兩節(jié)法律知識課。對于難懂的法律知識,兩位老師講起來卻清晰明了。比如第一課《我們受特殊保護》,張老師能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我國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法律,培養(yǎng)學生學法、知法和守法觀念,幫助學生自覺地用法律法規(guī)來約束自己、保護自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上課伊始,張老師通過課前交流讓學生說說未成年人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特殊之處,引入“我們受特殊保護”。正是因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他們的權益容易受到侵害,怎樣避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呢?引入新課《專門法律來保護》。這節(jié)課張老師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專門法律有哪些。讓生從課本中找找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并請學生思考為什么通過專門的法律保護未成年人。師講解出發(fā)點和立足點?;顒佣簩iT法律我了解。張老師先借助教材中“知識窗”,讓生明確相關法律的內容、特點和價值。學生明確后,教師在借助闖關小游戲加深學生對法律的認識。最后,教師發(fā)放法律條文資料,生配樂讀法律條文,鞏固對法律知識的認識。課后踐行環(huán)節(jié),讓生繼續(xù)了解《兒童權利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

二、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任務參與。

課程標準提出,課程活動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都能得到發(fā)展。但是每個學生在學習上表現的興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學習方法都是不同的,在學習能力上也有不同,應該注意。

三、讓學生自由的發(fā)言,在討論的時候不去限制學生。

張老師在執(zhí)教《公民的基本權利》這課中,讓學生自己去摸索,鼓勵學生以聊天形式來上課,讓學生能夠發(fā)散自己的思維,成立一個個學習的小組,讓學生在其中互相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的過程后課堂上小組之間進行搶答,讓其配合完成,不做太多的干預。

四、存在不足與今后打算:。

1、我的教學還是以傳統方法為主,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不足。

2、課堂中我講的太多,學生交流的時間略短,總感覺孩子不會、不懂,沒有真正放手給孩子們。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的教育教學工作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更進一步提高,需跟上時代的發(fā)展,適應時代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學習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方法,要不斷總結經驗,努力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逐漸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教學風格,為教育事業(yè)奉獻自己的力量。

2019年9月1日,我有幸參加了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培訓,這次培訓雖然只有短暫的一天,但我的收獲頗多。本次新教材培訓學習以專家講座、交流匯報、說課研討形式進行的。首先是酒泉市新苑學校的馬艷玲老師給我們做了專題講座,她主要對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解析。然后,其他各學校的老師都我們分享了自己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有了新的了解,我的思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日常教學中,思想品德學科一直被誤認為是副科,學校、家長、學生,甚至連我們這些任教道德與法治課的老師也這么認為。參加培訓后,我明白了上好道德與法治課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我們的教育缺乏的恰恰就是對孩子思想上、心理上、行為上的教育。育人先育心,由于一味地抓高分,抓升學率,使得我們的孩子失去快樂,失去個性發(fā)展,甚至失去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F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講誠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儉的很多……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反思。

通過這次培訓,我發(fā)現教材有了新的變化,它彰顯生命教育主題、突出法治教育、強化公民意識教育、加強媒體素養(yǎng)教育、強調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傳統、增強與世界文明交流、對話意識、突出全球意識。新增“要求學生增強與家人共創(chuàng)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痹黾印爸烂總€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因為身體、智能、性別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視他人,富有正義感?!备又匾暯虒W理念與方法的革新,強調優(yōu)化教學過程。突出情感體驗,道德實踐在德育課程中的特殊價值。提倡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對話學習、推動學習方式的改變。重視代級間的雙向互動和共同成長。增加了學生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權參與權、表決權、監(jiān)督權。

教材大量增加了學生日常的所見所聞,使得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結合教材特點,加強學生活動設計與研究,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中,盡力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要注重開發(fā)學生身邊的、熟悉的課程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

這次培訓,讓我明白了做新時代的好老師,就要具備扎實學識。當今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廣大教師要成為一名知識豐富、業(yè)務精湛和學生喜歡的好老師,必須站在知識發(fā)展的前沿,加強學習、刻苦鉆研、嚴謹篤學,不斷充實、拓展自己,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研究教育教學規(guī)律,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和質量,以自己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為學生提供鮮活的知識清泉。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這個飛速發(fā)展的社會需要,才能在自己的教學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全心為學生服務。道德與法治課的老師擔負著培育好祖國花朵的重任,如何用好教材并且能夠創(chuàng)新的用好教材,還能做到被學生喜歡、能將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思想內化于心,更是我們應該思考與鉆研的。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老師,應當系好學生第一粒扣子。

這次培訓,給我提供一個新式的學習平臺,是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這次的培訓,我們受益匪淺,培訓會后我們要把自己所聽、所學認真地反思,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更好地服務的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給學生奉上更加精彩的道德與法治課,為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合格學生而努力奮斗!

總之,本次培訓讓我懂得了教師教學要在強調教材基礎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的前提下,深入鉆研教材,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弄清教材的本義、精髓和難點,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等,更好地進行高效課堂的教學。

我參加了《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培訓活動。雖然只有一天的時間,但培訓所給予我的啟發(fā)和經驗卻是一筆永久的財富。聆聽專家老師的講解,讓我對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從而讓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談談幾點我的學習體會。

1.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

2.珍視學生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學生的權利;

3.道德存在于學生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學生的生活;

4.讓教與學植根于學生童的生活。

在《道德與法治》低年段,我們需要摒棄那種認為法治教育就是講法條、講案例的觀念,把傳播法的理念、精神、價值貫穿于學生日常的生活當中。俞老師總結了該學科教學的三大性質: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

1.生活性。

珍視學生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過程。

本課程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fā)點;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為課程的基本追求。

2.活動性。

2.開放性。

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qū)以及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

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qū)擴展。

1.將涵養(yǎng)實踐智慧作為“學習做人”的核心。

品德課的中心任務是教孩子“學習做人”,但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學習過程,而是在綜合、整體、深入的意義上實現“對生活的洞察”,是一種實踐智慧的獲得過程。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意義與價值內涵,使知識成為人的實踐智慧的生長因子。

2.打破“自我中心”的傾向,走向“在—世界—歷史中”的人。

新教材借鑒生存論的思路和中國“天人合一”的觀念,引導學生實現對自然與人的關系的理解。新教材注重文化共同體的節(jié)日、習俗教育,注重引導學生與“過去”對話,使學生成為文化傳統的承載者,并且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回望”去品出生活的文化與道德的意蘊。

3.超越技術主義和狹隘的功利思維。

新編教材特別強調,教學的重點不是學會書上范例中包含的(如果有)操作性的知識與技能,而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fā)現對于自己的世界而言的整體上的好辦法。

4.挖掘生活事件的意義與價值內涵。

做人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智慧,而智慧來自于對生活意義的領會。新教材重在引導學生對生活事件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了解,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關愛的領悟,從而感受生活當中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懂得感恩。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三

以上是我在本次講座學習中知識方面的收獲。韓震老師的詳細講解為一線教師深入了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2022年版)》內容指明方向、奠定基礎。本次講座,韓震老師的獨到見解令我印象深刻,醍醐灌頂?,F將感悟進行總結分享。

一。新課標的修訂屬于歷史進程中的一部分。

新事物的出現是應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它的產生對于社會的發(fā)展與推進是有意義的。本次課程標準的修訂是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教育教學的需要而產生的,與黨的理論、重大實踐應同步推進。難度大、變化大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特點。有新突破、新亮點,屬于歷史進程中的一部分。韓震老師的觀點令我體會到新課程方案與新課程標準的發(fā)布有價值、有意義。

二。不是為生活而生活,是通過生活講道理。

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真正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當我們真的為之努力而展開教學的時候,我們會體悟到作為一名思政教師是如此的美好與幸福。我們是接地氣的,是親近生活、親近學生的。我相信每一名思政教師都在為此做著努力,盡管這還需要些許時間,但是這種探索的過程也是價值滿滿。韓震老師談到:不是為生活而生活,而是通過生活講道理。韓老師的觀點令我體會到作為一名思政教師的使命感。

三。核心素養(yǎng)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體現在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以及責任意識。這五個方面的體現不應是孤立存在的,而應是一種核心素養(yǎng)間的關聯,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核心素養(yǎng)不是分解的動作,而應是一致性、連貫性的動作“成品”。另外,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影響個人的一時,而應是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生影響。這種影響就是即便學生不能清晰的記得老師所講的知識是什么,但是依然能夠深刻的認同老師所傳授的道理。

四。過程性評價與行為評價更重要。

作為一線教師,成績有時作為我們評價學生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韓老師認為與筆試的成績相比,過程性評價與行為評價更為重要。對于此觀點,我深表認同。我常常跟學生說這樣一句話;“學習成績不能代表所有,但是至少代表這一階段大家的學習態(tài)度?!笔堑?,態(tài)度很重要。老師不是要求人人考滿分,而是希望學生都能積極向上。這種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就是一種過程評價。同樣的,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希望在學生身上看到一股正能量——樂于助人、坦誠相待、無私奉獻。這種關于正能量的評價就是一種行為評價。

五。教師以身作則,教師“教的好”是關鍵。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職責。其實教師教的不僅僅是書本的知識,教師本身就會帶來一種影響。這種影響也屬于教育資源之一。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求學生對書本知識掌握準確,我們自身就應該扎實學識;我們要求學生誠實守信、我們自身就應該信守承諾;我們要求學生以禮待人,我們自身就應該文明有禮。“言傳不如身教”,我們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通過此次《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講座的學習,我積累了知識、開拓了視野。學無止境,行以致遠。教師的成長推動學生的成長;學生的成長也成就了教師的成長。這也是教育的一種特殊意義。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四

我參加了《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培訓活動。雖然只有一天的時間,但培訓所給予我的啟發(fā)和經驗卻是一筆永久的財富。聆聽專家老師的講解,讓我對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從而讓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談談幾點我的學習體會。

1.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

2.珍視學生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學生的權利;

3.道德存在于學生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學生的生活;

4.讓教與學植根于學生童的生活。

在《道德與法治》低年段,我們需要摒棄那種認為法治教育就是講法條、講案例的觀念,把傳播法的理念、精神、價值貫穿于學生日常的生活當中。俞老師總結了該學科教學的三大性質: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

1.生活性。

珍視學生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過程。

本課程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fā)點;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為課程的基本追求。

2.活動性。

2.開放性。

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qū)以及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

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qū)擴展。

1.將涵養(yǎng)實踐智慧作為“學習做人”的核心。

品德課的中心任務是教孩子“學習做人”,但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學習過程,而是在綜合、整體、深入的意義上實現“對生活的洞察”,是一種實踐智慧的獲得過程。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意義與價值內涵,使知識成為人的實踐智慧的生長因子。

2.打破“自我中心”的傾向,走向“在—世界—歷史中”的人。

新教材借鑒生存論的思路和中國“天人合一”的觀念,引導學生實現對自然與人的關系的理解。新教材注重文化共同體的節(jié)日、習俗教育,注重引導學生與“過去”對話,使學生成為文化傳統的承載者,并且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回望”去品出生活的文化與道德的意蘊。

3.超越技術主義和狹隘的功利思維。

新編教材特別強調,教學的重點不是學會書上范例中包含的(如果有)操作性的知識與技能,而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fā)現對于自己的世界而言的整體上的好辦法。

4.挖掘生活事件的意義與價值內涵。

做人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智慧,而智慧來自于對生活意義的領會。新教材重在引導學生對生活事件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了解,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關愛的領悟,從而感受生活當中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懂得感恩。

2019年9月1日,我有幸參加了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培訓,這次培訓雖然只有短暫的一天,但我的收獲頗多。本次新教材培訓學習以專家講座、交流匯報、說課研討形式進行的。首先是酒泉市新苑學校的馬艷玲老師給我們做了專題講座,她主要對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解析。然后,其他各學校的老師都我們分享了自己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有了新的了解,我的思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日常教學中,思想品德學科一直被誤認為是副科,學校、家長、學生,甚至連我們這些任教道德與法治課的老師也這么認為。參加培訓后,我明白了上好道德與法治課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我們的教育缺乏的恰恰就是對孩子思想上、心理上、行為上的教育。育人先育心,由于一味地抓高分,抓升學率,使得我們的孩子失去快樂,失去個性發(fā)展,甚至失去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F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講誠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儉的很多……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反思。

通過這次培訓,我發(fā)現教材有了新的變化,它彰顯生命教育主題、突出法治教育、強化公民意識教育、加強媒體素養(yǎng)教育、強調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傳統、增強與世界文明交流、對話意識、突出全球意識。新增“要求學生增強與家人共創(chuàng)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增加“知道每個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因為身體、智能、性別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視他人,富有正義感?!备又匾暯虒W理念與方法的革新,強調優(yōu)化教學過程。突出情感體驗,道德實踐在德育課程中的特殊價值。提倡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對話學習、推動學習方式的改變。重視代級間的雙向互動和共同成長。增加了學生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權參與權、表決權、監(jiān)督權。

教材大量增加了學生日常的所見所聞,使得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結合教材特點,加強學生活動設計與研究,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中,盡力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要注重開發(fā)學生身邊的、熟悉的課程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

這次培訓,讓我明白了做新時代的好老師,就要具備扎實學識。當今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廣大教師要成為一名知識豐富、業(yè)務精湛和學生喜歡的好老師,必須站在知識發(fā)展的前沿,加強學習、刻苦鉆研、嚴謹篤學,不斷充實、拓展自己,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研究教育教學規(guī)律,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和質量,以自己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為學生提供鮮活的知識清泉。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這個飛速發(fā)展的社會需要,才能在自己的教學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全心為學生服務。道德與法治課的老師擔負著培育好祖國花朵的重任,如何用好教材并且能夠創(chuàng)新的用好教材,還能做到被學生喜歡、能將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思想內化于心,更是我們應該思考與鉆研的。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老師,應當系好學生第一??圩?。

這次培訓,給我提供一個新式的學習平臺,是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這次的培訓,我們受益匪淺,培訓會后我們要把自己所聽、所學認真地反思,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更好地服務的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給學生奉上更加精彩的道德與法治課,為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合格學生而努力奮斗!

總之,本次培訓讓我懂得了教師教學要在強調教材基礎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的前提下,深入鉆研教材,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弄清教材的本義、精髓和難點,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等,更好地進行高效課堂的教學。

2020年11月11日在管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有幸去蘭陵參加了臨沂市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活動。本次活動分為觀摩教學活動及互動研討活動兩種形式。會上由全市選拔推薦的優(yōu)秀教師進行了精彩的展示,純正的發(fā)音、嫻熟的教學技巧、精致的板書、親切的教態(tài)、良好的素質,令人嘆為觀止。

通過本次活動,使我感觸很多,現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對法治教學活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次觀摩活動涵蓋兩個年齡階段,有四年級的《父母默默的愛》和六年級的《我們受特殊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兩節(jié)法律知識課。對于難懂的法律知識,兩位老師講起來卻清晰明了。比如第一課《我們受特殊保護》,張老師能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我國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法律,培養(yǎng)學生學法、知法和守法觀念,幫助學生自覺地用法律法規(guī)來約束自己、保護自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上課伊始,張老師通過課前交流讓學生說說未成年人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特殊之處,引入“我們受特殊保護”。正是因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他們的權益容易受到侵害,怎樣避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呢?引入新課《專門法律來保護》。這節(jié)課張老師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專門法律有哪些。讓生從課本中找找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并請學生思考為什么通過專門的法律保護未成年人。師講解出發(fā)點和立足點?;顒佣簩iT法律我了解。張老師先借助教材中“知識窗”,讓生明確相關法律的內容、特點和價值。學生明確后,教師在借助闖關小游戲加深學生對法律的認識。最后,教師發(fā)放法律條文資料,生配樂讀法律條文,鞏固對法律知識的認識。課后踐行環(huán)節(jié),讓生繼續(xù)了解《兒童權利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

二、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任務參與。

課程標準提出,課程活動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都能得到發(fā)展。但是每個學生在學習上表現的興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學習方法都是不同的,在學習能力上也有不同,應該注意。

三、讓學生自由的發(fā)言,在討論的時候不去限制學生。

張老師在執(zhí)教《公民的基本權利》這課中,讓學生自己去摸索,鼓勵學生以聊天形式來上課,讓學生能夠發(fā)散自己的思維,成立一個個學習的小組,讓學生在其中互相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的過程后課堂上小組之間進行搶答,讓其配合完成,不做太多的干預。

四、存在不足與今后打算:。

1、我的教學還是以傳統方法為主,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不足。

2、課堂中我講的太多,學生交流的時間略短,總感覺孩子不會、不懂,沒有真正放手給孩子們。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的教育教學工作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更進一步提高,需跟上時代的發(fā)展,適應時代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學習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方法,要不斷總結經驗,努力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逐漸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教學風格,為教育事業(yè)奉獻自己的力量。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五

本次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基于五個方面核心素養(yǎng)選擇和建構主題,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范圍作為暗線,在明線上突出了道德與法治的基本內容,除了國情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革命傳統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入學教育六大課程主題,更是強化了中華傳統美德、革命傳統和法治教育,有機融入國家安全、勞動教育以及信息素養(yǎng)、金融素養(yǎng)教育等相關主題,讓教師在下一步教育教學中活動中有了方向引領,自己真的是收獲匪淺。

作為一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要真正做到創(chuàng)新課堂的教學模式,提高育人質量,重視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增強課堂吸引力。

自己也清楚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我們的課堂必須圍繞核心素養(yǎng)展開,突出素養(yǎng)導向,基于核心素養(yǎng)設定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開展教學實施。

同時,進一步扎扎實實提升個人的專業(yè)成長,注重教育教學研究關注教育生態(tài)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全力探索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實施路徑創(chuàng)設適合小學生認知特點、年齡特點和行為特點的育人模式和課程體系,給學生營造生命自由成長的空間,真正做到立德樹人。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六

8月19日礦區(qū)教育局組織全體道德與法治教師進行了為期一天的培訓學習,主題為《用新課標精神指導課改實踐》,內容圍繞2022版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的解讀與落地進行,我感受頗多。

主講人xx市教研室教研員石慧萍老師從2022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的變化切入,探討了雙減政策下義務教育階段各科在考試與教學中的新變化和新要求,接著介紹了2022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的變化,隨后深入而系統地剖析了2022版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結構、邏輯與變化要點,讓參會老師都對新課標有了一個全新、清晰而準確的把握。下午,石老師又對新課標的課改實踐進行了詳細指導,石老師用兩個清晰的案例為我們展現了如何將課標要求落實到日常的備課工作中,如何進行單元設計,以及大單元教學、項目化研究、情景化教學應當避免的形式主義傾向,真正踏實地鉆研如何將課改精神落實到每一天的日常教學當中。

通過培訓,我深深認識到2022新課標的改版對今后的教學與考試提出了新的導向與要求。與舊版課標不同的是,新課標以系統而清晰的結構與方式讓我看到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清晰體現,并且以直接而具體的教學建議的方式引導教師如何將素養(yǎng)目標、總目標、學段目標、學業(yè)質量目標切實有效地落實在每節(jié)常態(tài)課中。我深切認識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思政課真的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它所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實踐性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所提出的教學建議明確要求教師需要及時跟進社會發(fā)展進程,及時搜集國內外影響較大的時事,隨時關注黨和國家重大實踐和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在課堂中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又需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實際,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呈現這些素材。在教學方式上,教師需特別注意按照灌輸性與啟發(fā)性相統一的原則進行,既要使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素材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領會,又不能放任自流,而要在思考中對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加以規(guī)范和引導,其中需特別注意自己的案例選取和措辭的政治準確性,需要正視學生的困惑與疑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結論、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潛移默化中達成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的素養(yǎng)目標,在灌啟結合中辯證地呈現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統一。這對教師的教學功底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我深切感受到教師任重而道遠,我自身必須通過不斷學習和成長才能不斷適應和達到新時代對教師提出的高要求,才能肩負得起立德樹人的重任。在教學形式上,新課標更加注重案例教學和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教學,強調校內外相聯結,促進學生知行合一。

為適應新課標的變化與要求,我必須要做到如下幾點:第一,密切關注黨和國家及社會的重大時事,搜集正面、緊扣時代主題、反映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第二,在教學日常中認真研讀新課標要求,尤其是素養(yǎng)目標、總目標、學段目標和學業(yè)質量目標,在教學設計中扎實將其落地;第三,在教學日常中需特別注意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第四,要扎實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與水平,學習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灌啟結合的原則,給予開放性,同時還要鍛煉自己解決生成性問題,并且在開放中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立場和結論的能力,練習收放的尺度,逐漸能夠越來越收放自如;第五,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探索與研究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教學,盡量將碎片化的知識以符合學生認知和生活實際的方式形成一個體系,嘗試給學生呈現一片森林而不只是一棵樹木,在活學活用中下功夫。

未來的道路任重而道遠,今天的我們應當鼓足干勁、加油前行!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七

課程基本理念:課程應當引導兒童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

在服務自我、他人和集體的行動中,學會關心、學習做人;

在與自然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中,主動探究,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fā)展?jié)摿Φ纳A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他本身蘊藏著豐富的發(fā)展內涵與價值。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是每個兒童的權利。

(二)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感悟與行動。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和真實道德沖突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擬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必須在兒童的生活中進行。

(三)讓教與學植根于兒童的生活。

兒童的知識是通過其在生活與活動中的直接體驗、思考、積累而逐步建構起來的,兒童的發(fā)展是其懷著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與外界環(huán)境積極互動而實現的。課程必須根植于兒童的生活才會對兒童有意義,教學必須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成長。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八

2022版新課標整合了2011版,按學段要求進行一體化設計。統籌了課程性質、課程理念、核心素養(yǎng)、課程目標、課業(yè)內容、課程實施等。使課標既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又體現了不同學段的特殊性和迫切性,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隨著年齡增長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發(fā)展特點,確定各學段的融入要求以及學習內容安排、載體形式,更貼近學生生活、學習和思想實際。

核心素養(yǎng)中的健全人格是指具備正確的自我認知、積極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課標對健全人格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解釋。關于三四年級健全人格的目標有一條是這樣表述的:“初步認識和體驗人的生命是可貴的,珍惜生命?!?/p>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對珍愛生命意識的生成、培養(yǎng)有了新的思考。我們可以這樣做:

一、創(chuàng)設兩難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與探究欲望。創(chuàng)設兩難情境,引起學生對生活中此類情境的注意,而目的是引導學生走出困境、珍愛生命。

二、運用名人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理解珍愛生命的意義。案例法是生命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同時,也能發(fā)展教師深入社會實際收集案例和調查研究的能力。

三、運用項目化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項目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一種動態(tài)的課堂教學,對德育教學有重要的意義。

以上是我學習新課標的一點思考和體會。作為道法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課標,深入鉆研教材,把握課標的本意、教材的新意,互相融通,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才能達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目標。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九

今天我們道德與法治教研組集體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對于如何上好一節(jié)合格的道德與法治課,我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

一、及時更新理念。

新舊課標的改變不僅是內容的變化,而且是理念的轉變,德育觀的變化。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用好教材,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切實可行的活動?;顒邮菍W生自己的親身經歷、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學生感受就深,就能洗滌孩子的心靈。了解教材編排的意圖,積極做教材的使用者、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采取合適的措施,與學生一起成長。

二、營造道德課堂。

“德育本身必須是道德的,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有德性的學生?!痹谡n堂上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給學生提供德育教育的信號。合格的道德與法治課堂關注的不應該僅僅是教學任務的達成,還應該表現出卓越的教育倫理品質,讓課堂氛圍充滿尊重和真實,讓每位學生得到公正對待,讓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

三、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在德、智、體、美、勞中,德育為首。讓學生在活動中做人,讓學生懂得感恩,愛自己的學校,愛老師,愛父母。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接納老師的不完美,接納同學的不完美。允許同學的不同,換位思考,團結同學。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終身學習。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四、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進競爭機制。生活處處皆學習,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快樂學習。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遇到困難,教會學生想辦法,愈挫愈勇。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挫折難免,要正確對待挫折。

《道德與法治》課雖然是小課堂,反映的卻是大社會。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在課標的指引下,我們探究多樣的教學方法,拓展更多的教育資源,一定會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生動活潑,絢麗多彩。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十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作為一線老師的我責無旁貸在暑期認真研讀了2022版《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新課標新增了核心素養(yǎng)、總目標、學段目標,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核心素養(yǎng)學段表現,課程內容按照學段要求分四部分進行一體化設計,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是本次課標修訂的重點。要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強調育人為本,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通過學習,給我最切身的體會就是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學方法要改革,教師與學生要和諧互動,增加實踐。

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識,提高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豐富教學內容。

1、新課標的改變不僅是內容的變化,而且是理念的轉變。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用好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開展切實可行的學科活動。例如:義務植樹、義務清掃垃圾、義務去兒童福利院當義工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經歷,感受深,能洗滌他們的心靈,激發(fā)他們熱愛公益的熱情,從而親社會,達到立德樹人。

2、樹立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制定鑄魂育人的目標。

新課標提出: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相互交融,但各有側重,不可相互替代。我們道法老師要立足核心素養(yǎng),要將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fā)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學要圍繞課程內容體系,及時跟進社會發(fā)展進程,結合國內外影響較大的時事進行講解。課程資源要用足紅色,感動中國人物、時代楷模、英雄人物等的事跡,運用好身邊的人和事,還有最新的時政熱點實例,比如七一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黃文秀的事跡,愛崗敬業(yè)的張桂梅等,讓道法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

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課內課外聯結,實現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配合。通過帶領學生參觀訪問、現場觀摩、志愿服務、研學旅行等方式讓學生走向社會,了解國情、社情,增強愛國情感。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擴展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總之,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我會結合學校實際,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探究多樣的教學方法,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讓道德與法治課更加絢麗多彩!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十一

以上是我在本次講座學習中知識方面的收獲。韓震老師的詳細講解為一線教師深入了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2022年版)》內容指明方向、奠定基礎。本次講座,韓震老師的獨到見解令我印象深刻,醍醐灌頂?,F將感悟進行總結分享。

一、新課標的修訂屬于歷史進程中的一部分。

新事物的出現是應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它的產生對于社會的發(fā)展與推進是有意義的。本次課程標準的修訂是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教育教學的需要而產生的,與黨的理論、重大實踐應同步推進。難度大、變化大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特點。有新突破、新亮點,屬于歷史進程中的一部分。韓震老師的觀點令我體會到新課程方案與新課程標準的發(fā)布有價值、有意義。

二、不是為生活而生活,是通過生活講道理。

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真正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當我們真的為之努力而展開教學的時候,我們會體悟到作為一名思政教師是如此的美好與幸福。我們是接地氣的,是親近生活、親近學生的。我相信每一名思政教師都在為此做著努力,盡管這還需要些許時間,但是這種探索的過程也是價值滿滿。韓震老師談到:不是為生活而生活,而是通過生活講道理。韓老師的觀點令我體會到作為一名思政教師的使命感。

三、核心素養(yǎng)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體現在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以及責任意識。這五個方面的體現不應是孤立存在的,而應是一種核心素養(yǎng)間的關聯,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核心素養(yǎng)不是分解的動作,而應是一致性、連貫性的動作“成品”。另外,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影響個人的一時,而應是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生影響。這種影響就是即便學生不能清晰的記得老師所講的知識是什么,但是依然能夠深刻的認同老師所傳授的道理。

四、過程性評價與行為評價更重要。

作為一線教師,成績有時作為我們評價學生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韓老師認為與筆試的成績相比,過程性評價與行為評價更為重要。對于此觀點,我深表認同。我常常跟學生說這樣一句話;

“學習成績不能代表所有,但是至少代表這一階段大家的學習態(tài)度?!笔堑模瑧B(tài)度很重要。老師不是要求人人考滿分,而是希望學生都能積極向上。這種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就是一種過程評價。同樣的,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希望在學生身上看到一股正能量——樂于助人、坦誠相待、無私奉獻。這種關于正能量的評價就是一種行為評價。

五、教師以身作則,教師“教的好”是關鍵。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職責。其實教師教的不僅僅是書本的知識,教師本身就會帶來一種影響。這種影響也屬于教育資源之一。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求學生對書本知識掌握準確,我們自身就應該扎實學識;

我們要求學生誠實守信、我們自身就應該信守承諾;

我們要求學生以禮待人,我們自身就應該文明有禮?!把詡鞑蝗缟斫獭?,我們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通過此次《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講座的學習,我積累了知識、開拓了視野。學無止境,行以致遠。教師的成長推動學生的成長;

學生的成長也成就了教師的成長。這也是教育的一種特殊意義。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十二

認真貫徹新課改精神,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以課堂教材改革為核心,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的改革。緊緊圍繞學校教務處工作的具體要求、年級組的具體情況,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課程理念實施,以學校發(fā)展為本,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探索有效教學的新模式,向課堂要質量,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的教學效果等。

1.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增強質量意識。學習新課程的教學理論;關注國際國內的重要時事并滲透于課堂。用更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更加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2.關注課堂教學,向課堂要質量。認真分析新課程實施情況,加強對新課程實施的反思,積極撰寫論文,提高實施新課程的水平。

3.做好備課、上課、作業(yè)、輔導、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重視學法研究,分層教學,分層指導。堅持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備課人將備課組活動落到實處。大家分工合作,每個人都參與,分課目。群策群力,共同搞好教育教學工作。

4.聽課:組織本組教師參加學校的聽評課活動,在聽后及時交流和寫好聽課后記。使老師們能夠通過學習他人之所長提高自己,同時也有利于同事之間相互提高。

5.上好公開課,做好集體備課記錄和及時上交集體備課教學設計。

6.認真寫好教案,做到一課一案,環(huán)節(jié)齊全,內容認真。不僅符合學校教學要求,更有助于我們每一位老師上好每一堂課。

7.積極參加學校的教學設計、案例以及論文的評比,和學校各種教研、教學活動,并爭取在各項活動中取得好成績。確保每學期平均每人上交一篇教學設計或教學論文。

8.切實利用網絡資源,整合有效資源,積極探討信息技術與道法課教學相結合的途徑和方法,讓多媒體教學真正融入課堂教學,使課堂信息化,提升道法課的藝術水平。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十三

4月21日剛剛頒發(fā)了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廣大教師最關心的,因為它是我們進行教學、評價,包括教材編寫最重要的依據。

今天我講的題目叫做《讓素養(yǎng)落地,讓學生進入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副標題叫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解讀”。下面,我就圍繞著這三句話來展開。

一、課標修訂定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大家都知道,課標修訂從2018年年底開始,到現在頒布已經三個年頭,時間很長。那么課標修訂一般都是這樣的規(guī)律,基本上是十年就要修訂一次。義教課標上一次是2011年頒發(fā)的,現在是2022年,整整過去了十年。這次修訂的根本任務就是如何能夠通過課標的修訂,讓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能夠落到實處,所以我們在修訂的時候一個基本的目標就是要體現核心素養(yǎng)導向,讓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地,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或者是理念,不是嘴上說一說的,而是真正能夠落實到我們每一節(jié)課、每一個活動里面。這是我們修訂最重要的目標。

時代提出新要求,比方社會的發(fā)展有新要求,百姓對教育也有新期待,教育教學研究的一些新的成果,推動了我們對課標方向和課標內容的修訂。所以,總體上來說目標就是素養(yǎng)導向,要讓素養(yǎng)落地。

課標的特點和功能是什么呢?實際上有三個方面功能,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它是教材編寫、教學活動展開和考試評價的依據。它同時也是課程實施管理的最根本的依據,這是它最重要的功能。

那么它應該有什么特點呢?首先就是能用。什么是能用呢?就是保證思想性和科學性。然后我們還要管用,能發(fā)揮作用。那如果它真的能發(fā)揮作用,它就應該在內容上是系統的,方式是適宜的,可操作,也有指導性。那么好用是什么呢?好用就是簡潔、清晰、具體、豐富,一拿到就知道你說的是什么,沒有歧義。所以用戶體驗的能用、管用、好用,是我們這次課標修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那么這幾個特點合起來才能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是我簡單跟大家說一下它的一個基本定位。

二、課標修訂基本做法與追求。

這一次課標修訂我們要做些什么,有哪些基本追求?

每次修訂課標,實際上都要看看國際上有什么新經驗可以借鑒。同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反映我們國家課程教學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最優(yōu)秀的成果。比方說我們這次課標修訂,待會兒要跟大家講的,比方說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比方說跨學科主題學習、素養(yǎng)導向……這些實際上就是2011年以來我們國家義教階段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研究成果的吸納。這是我們的基本做法,既要有國際視野,但是更重要的就是扎根在我們國家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的這個土壤上繼續(xù)前行。

我們的基本追求呢?在內容上是要實現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那么課程內容結構化,最終的是要引領和推動教學改革向縱深發(fā)展,待會我會重點講它的動態(tài)化、活化和讓學生進入課程。還要強化學科實踐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分科課程,但是又不能停留在分科課程。既要承認分科設置課程的合理性,同時也要反應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所以就要設置一種在分科課程背景下,如何實現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設計的路徑。所以在每一個內容板塊里都設置有跨學科主題學習。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素養(yǎng)導向的質量觀。大家會看到課標結構跟11年版相比,增加了學業(yè)質量,再有就是要做好學段銜接實現一體化設計。那么這個義務教育階段跟高中不一樣,高中只有三年,只有一個學段,義務教育階段有九年,它自己內部就要分四個階段,如果是五四制,它就是2322的這個學段劃分。如果是六三制就是2223的學段這個劃分,所以它9年里面自己就要分4個學段,有一個一體化設計。同時我們知道義務教育階段又是一個前面要接學前,后面要接高中,所以它就涉及到一個幼小銜接和初高中銜接。在它內部呢,四個學段里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學段就是小初銜接,所以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段銜接這個工作也是這次課標修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大家會看到如果拿到每科的課標都能夠體現,在銜接方面做得比較好。

考慮六三和五四學制并存的局面,這次修訂義教課標的時候,以六三為主也兼顧了五四,這也是第一次嘗試。

這是我們前兩部分,就是基本定位和基本做法與追求,簡單的跟大家介紹一下背景。

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文本框架。

我們來看義教課標框架的內在邏輯。這次專門成立了一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框架組。看一下課標文本結構框架圖。這個框架里,大家能夠看到課標總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課程性質,第二章是課程理念。很多老師可能都不注意的這兩章,其實它是很重要的。一個好的老師,如果要把握住我這門學科,在學生發(fā)展當中它起什么樣的作用,它發(fā)揮什么樣的功能,就不能不看課程性質。比方說語文,語文到底是一門人文性的學科,還是工具性學科,還是人文和工具兼具的學科,這就是所謂的課程性質。我到底重視人文,還是重視工具,還是人文和工具兼?zhèn)?,這就是我們對課程性質的認識,所以課程性質是很重要的。

課程理念也很重要,后邊的幾章到底是怎么設計的,總體的追求是什么,實際上都在課程理念這個部分給大家都說清楚了。所以你如何使用課標,如何能夠看到課標文字里背后所蘊含的那些東西,如果想走捷徑,就要去看課程理念。

有這樣的性質,有這樣的理念,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所以緊跟著第三章就是課程目標。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2017版的高中課標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目標,義教課標里面就把核心素養(yǎng)去掉了。把核心素養(yǎng)去掉不是說我們不要核心素養(yǎng)了,而是說核心素養(yǎng)就是課程目標內在的組成部分,課程目標就是以核心素養(yǎng)的維度來表述的,更加強調它內部的關聯。從文本的角度來看也很順,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yè)質量、課程實施,很清晰,邏輯上也是一貫的。課程目標這個部分,因為義教階段有九年四個學段,所以我們在總目標下面又有四個學段目標。當然就是跨四個學段的,還有一些課程當然也只有一個學段,比方說化學、物理、歷史、地理,類似于這種只有一個學段的課程,它就只是給出總目標就行了,沒有學段目標。

這次義教課標,大家拿到文本以后,就發(fā)現跟以往的課標不一樣,每一個課程內容,第四章這個部分開篇就有一個大的帽段,這個帽段首先就有一個關于我這門課程的內容的一個總體框架。

這個總體框架起到一個像概覽性的地圖的作用一樣,一翻到第四章,我馬上就知道我這門學科都學哪些東西,這些東西之間相互有什么關系,哪一個是比較重要的核心部分等等,馬上有一個概覽。有了這樣一個概覽,形成了一張地圖,然后我們再翻到各個內容部分,就是內容單位1、內容單位2等等,然后在這個內容單位里面,又有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和教學提示,這一個部分是我待會特別要重點講的。然后很重要的就是增加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

所以,在課程內容部分,會看到有總覽性的地圖,有具體的內容單位,然后有跨越我們這些內容單位的跨學科主題,而且不僅是跨越這些內容單位,還要跨越本學科,還要跨到其他學科去的一個大的跨學科主題學習,這是我們待會也要跟大家特別交流的。

學業(yè)質量部分,這就是新增部分,2011版是沒有的,有了這個學業(yè)質量我們這個課程標準就完美了、就完整了。沒有質量,如何能夠知道我的課程目標已經達到了呢?所以這個邏輯就不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我要選擇哪些內容呢?學習這些內容,我如何學習呢?學習之后,如何知道我已經達到了目標呢?我們有學業(yè)質量來評估。

從課程性質到學業(yè)質量這前五章,是課程標準的正文部分。那么課程實施類似于附件,但是我們也是把它作為并列的一章提出來的。課程實施相當于如何保障我的課程標準能夠很好的落實,所以我們要有課程實施,提了幾個部分的建議。而在這里面的建議呢,大家會看到我們新增的一個部分,就是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這是以往我們課標沒有的。

有的人說教學研究和教學建議不是重了嗎?不重,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建議特別強調這個教研部門,包括我們校本教研這些方面的培訓、研究,這個是很重要的。這是我們這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文本框架。關于這個各章內容及其相互關聯,剛才實際上已經跟大家說到了,我就不再介紹了。

四、修訂重點與課標亮點。

下面,我想跟大家特別要說一下修訂的重點和課標的亮點。

(一)修訂重點。

這次修訂的重點就是素養(yǎng)導向。素養(yǎng)導向是課標修訂的方向,最終要讓素養(yǎng)落地,別飄在空中,別只是作為口號,而是真正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的每一個活動上去,落實到學生發(fā)展上去,所以我們說素養(yǎng)導向、素養(yǎng)落地,就是要讓你在教學當中,無論是備課、上課,還是評價都要目中有人。我的教學是為培養(yǎng)人的,不是僅僅是為教這樣一些知識、那樣一些技能,所以我們始終是把培養(yǎng)人放在心里。那么,它重要的亮點突出的就是素養(yǎng)導向、素養(yǎng)落地。

那么如何讓素養(yǎng)落地呢?我們通過下面這樣一些具體的做法。一個呢,就是目標表述的素養(yǎng)轉向,那么第二個就是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那么課程內容結構化,實際上里面還含著一個跨學科主題學習,跨學課主題學習本身也是這次修訂的一個亮點。包括我們未來大家實施新課標的時候,可能也是一個相對難點,所以我會把它單獨拿出來也再說一下。再有一個,就是我們學業(yè)質量是素養(yǎng)導向的學業(yè)質量是一以貫之的,從總目標到學段目標,到內容板塊的學業(yè)要求,再到學業(yè)質量,再到最后的評價建議,是一以貫之的素養(yǎng)導向。另外,我們在課標文本最后這個類似于附件的課程實施建議部分,有非常強的操作性。

(二)課標亮點。

下面就具體的一個一個來講這樣幾個亮點。所謂的核心素養(yǎng)它既是我們這次課標研制全過程的一個主線,也是我們課標文本的靈魂,貫穿在整個課標文本的每個部分、每一章,所有的章節(jié)都有核心素養(yǎng)。

1、課程目標:核心素養(yǎng)的自覺轉向。

首先來看課程目標部分,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自覺轉向,原來所有的教育和教學都是要培養(yǎng)人的,沒有說不培養(yǎng)人的。但是通常在課標里或者在教學當中,有時候就忘了我們是要培養(yǎng)人的,停留在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傳遞上。這次要把散落在隱含在原來課標里的那些培養(yǎng)人的那種東西,給它凝聚起來、提煉起來,成為核心素養(yǎng)。

如何讓核心素養(yǎng)變成課程設計的最重要的部分呢?首先就是通過課程目標來體現,舉三個學科的例子:一個是數學、一個是語文、一個是體育。大家看,數學就直接提出來,課程目標的確定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集中體現數學課程育人價值,目中有人特別凸顯。語文的課程目標,要圍繞核心素養(yǎng),體現課程性質,反應課程理念來確立課程目標。我們就能夠看到從性質到理念到目標之間的關聯。體育健康課程要培養(yǎng)什么核心素養(yǎng)?主要通過體育健康、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它的幾個素養(yǎng)。那我們就可以看到課程目標是從核心素養(yǎng)維度來表述的。

為什么這次課程目標提到核心素養(yǎng)的時候,既沒有說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沒有說課程核心素養(yǎng),而就說學生核心素養(yǎng)呢?高中用的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人就質疑說難道學科還有核心素養(yǎng)嗎?核心素養(yǎng)難道不應該是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嗎?確實就是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所以,這一次在義教課標修訂的時候,就特別強調:不是你這門課程有沒有核心素養(yǎng),而是這門課程對于學生去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有哪些貢獻。通過這門課程學習以后,學生能夠形成的素養(yǎng),這就是你這門課程的貢獻。

這樣就解決了所謂的學科素養(yǎng)是不是學科的素養(yǎng)的爭論。學生核心素養(yǎng)學生學了這門學科以后所形成的素養(yǎng)。所以,既有這門學科獨特的那些東西,比方說像體育有運動能力,有健康行為,這一定是體育特有的,而這個品格也是體育品德,但是品德本身又是一個共同素養(yǎng),所以它就解決了所謂的學科只培養(yǎng)自己的這個學科素養(yǎng),而不培養(yǎng)那些共同素養(yǎng)的問題。

核心素養(yǎng)的自覺轉向就很好地解決了目中有人的問題。目標不再是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通過學習知識技能他形成了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樣的一個人具備什么樣的素養(yǎng),就把知識技能轉化成人的發(fā)展。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表述目標的時候就完全是按照核心素養(yǎng)的維度來看,比方說我們看歷史,歷史提出了五個素養(yǎng):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目標表述就相應的表述為: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那么有了唯物史觀了,你才能去看待歷史。所以初步學會,是誰學會呢?是學生學會。學會什么呢?學會用唯物史觀這樣的觀點去看待歷史。也就說我不僅要學會、掌握唯物史觀,而且我能夠運用唯物史觀去看待歷史,這就是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素養(yǎng)了,然后時空觀念也是一樣。我們就一不再說了,大家看歷史的總目標有5個,這五個就對應著上面的五個素養(yǎng)。

如果是按照核心素養(yǎng)維度來表述課程目標的話,那么這樣就自覺的轉向了學生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不是停留在知識技能的掌握量和掌握程度上。所以這時候大家就會問,如何能夠把知識和技能變成素養(yǎng)呢?這樣就有一個轉化,這個轉化恰恰是我們在后面的課程內容結構化、跨學科素養(yǎng)和學業(yè)質量標準要不斷的轉化的,就是你不學知識和技能不可能有素養(yǎng)。

但是,我們說只是學習知識和技能,如果我不有意識的去培養(yǎng)人的話,也不可能有素養(yǎng),所以我們就要做好轉化的工作,這也是我們課程標準研制,包括我們將來教學要做的最大量的工作就是轉化,就像我們小孩吃了面包、吃了肉,不是吃了面包還是面包,他要通過消化吸收變成孩子們的營養(yǎng),變成最后你的骨骼、你的肌肉、你的血液,然后慢慢你長大了,就是要有這樣的轉化工作。

下面來看學段目標,因為很多這個學科都是九年的,像語文、數學、科學、體育、藝術都是九年,包括還有一些比方說像這個信息技術、像英語都是,英語是七年,然后信息技術是五年,都是跨學段的,所以就有學段目標。那么這個學段目標,跟總目標是一一對應,然后是對總目標的分解,那么這種分解實際上我們要看到的是學段之間既連續(xù)又有進階,也就說既能體現這個學段的特點,又能夠體現學段之間的互相的這種連續(xù)性。大家看各自學科的這個學段目標,就能夠看得很清楚。

2、課程結構化:讓學生進入課程。

課標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我們都是在做結構。

先從橫向看,義務教育階段有很多課程,頒布了16個課程標準,那么也就說相應的就會有16門課程。當然了,外語有英語、俄語、日語,當然你可能只選一門。俄語和日語如果用英語替代,那還有14門課程,那么這14門課程是一個統一的課程體系,也就是說它是一個統一的語言課程體系,那我們在做課標的時候,你就不能說數學就做數學的,物理就做物理的,我跟你都不搭檔??隙ú皇沁@樣的,因為我最終要培養(yǎng)的就是那個孩子,那一個人。所有的學科之間都應該是有關聯的。雖然我是站在我這一門課程這個角度來做我的課標,但是你做的時候你要想到相關課程,比方說語文,你就要想到有語文、有外語、有歷史、有地理、有道法、有外語,這些相關的文科。你可能就要想一想,我的內容跟它有重合嗎?我的難度跟它匹配嗎?你可能就要這么想,理科同樣也要這么想。那么我想完跟我相關的課程以后,我又要想我在統一的這個育人體系里面,我占據什么樣的位置,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所以,我從我這一門學科想到統一的育人課程體系,再從這個統一的育人課程體系回過頭來看我這一門課程。你才能看得清楚,我應該選擇什么,用什么樣的難度,如何來組織,如何能又不重復又能夠體現我自己的課程內容,又沒有遺漏等等。這樣才能做一門好的課程,而如果做成這樣,它一定是能夠處理好我自己學科內在的系統性、邏輯性、綜合性、實踐性的關系。

從縱向來看,我就要看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我這門課程的內在邏輯的、縱向的進階。在研制我這門課標的時候,我怎么樣能夠找到一個核心的東西,這個核心的東西可能是核心的概念,可能是一個主題或者是若干個任務群,那么這些核心的概念,或者是關鍵的價值觀,或者是方法,或者是技能,它一定是螺旋上升不斷擴展的。如果我能夠找到一個觀念或者一個主題、一個任務群,它是逐漸擴展的,那么我圍繞著這樣一個能夠逐漸擴展深化的核心概念、價值觀或者方法等等,我就能夠組織學生的經驗,或者說學生的活動。那么這樣,我們就把學生就卷進來了。學生就成為我課程設計的非常重要的要素。這是我們縱向在考慮課程的時候要討論的。在縱向考慮的時候,還要討論這個學段特征、幼小銜接等等。我們最重要的是講那些大觀念、大概念、任務群如何成為我組織課標的那個核心的東西。

這是我們講的,為了表現我們的這個結構化,在課標文本上我們剛才說的那個帽段就會有一個總體性的說明。比方說像地理,給的就一個特別清晰的,有一個表或者說有一個示意圖。大家看到這個示意圖馬上就知道地理就要學這些,認識全球、認識區(qū)域,然后呢,不僅有知識,它還有地理工具,學生要運用地理工具從事地理實踐。你看他要學習這些,怎么學習呢?要運用地理工具從事地理實踐。所以,你看當我們內容結構化的時候學生的活動是要進來的。

這個我就簡單這么說,這是地理的關于那個概貌性的那段文字也很清楚,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找地理的這個課標來看一下。

我們剛才講到內容結構化為了什么?為的就是要活化和動態(tài)化,它要用課程內容結構化來引領推動教學,尤其是我們現在大家都知道雙減。那么“雙減”怎么減,如果內容還是那么多細碎的、散在的、零散的東西,你每一個知識點都要教。這就不能“雙減”,我們要減一定從內容上下功夫,把最重要的關鍵的核心東西講清楚,學生才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所以我講清楚一就可以帶出十,這是我想我們在這個課標修訂過程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為雙減做服務,也是課程結構化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那么核心在我們在做課程內容結構化的時候,肯定是要圍繞著重要的、核心的、關鍵性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價值來組織課程內容。

那么組織課程內容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要讓學生進入課程。那么如何來進入?

下面跟大家來討論幾個問題,比方說讓學生進入課程包括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我們這么多年來課程和教學改革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或者說是大家心心念念想要落實的東西。但是,一直都沒有找到好的途徑?;剡^頭來看2001年的課改,當時特別明確的提出學習方式轉變,要從接受學習轉到探究學習,也就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這樣的提法是非常積極的,就是想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生動活潑起來。但是如果不變課程內容的話,單純強調學習方式轉變就只是表面的、淺層的,是根本落不到實處的。所以我們就會在教學實踐當中看到很多很奇怪的現象,讓學生探究不好嗎?為什么老師都不愿意讓學生探究呢?老師呢,就覺得這個內容我這么講下去挺順的呀,干嘛要探究呀?一探究學生就亂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讓他探究啊。本來這個內容講就講清楚了,干嘛要探究???我們看到實際上是因為內容沒變,內容還是敘述性的,還是知識,這種內容敘述就可以的,不需要探究。當時教育報的記者叫李建平,稍微像我這么大年齡的老師就會知道,李建平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新課改:拒絕表演課》,就是說很多老師專家去聽課,他就表演給你看一節(jié)符合新課改理念的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課,等專家們走了,他就該怎么著還怎么著,所謂的穿新鞋走老路。

回過頭來想20年前,光改變學習方式是不行的,實際上方式始終是和內容結合的。比方說我們2001年新課改的時候有一個巨大的失誤,就是僅僅拿到了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而沒有把布魯納的結構課程拿來,沒有把結構課程和發(fā)現學習統一到一起。實際上布魯納在談發(fā)現學習的時候,一定會談到發(fā)現學習與結構課程是兩位一體的,是一個東西的兩面。如果是結構課程就一定需要發(fā)現學習,如果是發(fā)現學習,那么他所學的一定是結構化的課程。

所謂結構課程是什么呢?就是這門學科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法則。那種適時性的知識,即時起作用的技巧是不需要發(fā)現學習的,你告訴他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用探究、用發(fā)現,當然應該有結構課程。我們經過20年的實踐誤區(qū),包括這么些年來很多老師的探索,讓我們意識到學習方式的轉變首先是課程的結構化,首先是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沒有課程內容的結構化,學習方式是不能轉變的。

這次在課標里面提這個課程內容的時候,我們就是以主題,以任務群、大觀念、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出現的,有了重要概念、主題、任務群等這樣的組織方式,每個內容單位下面還有三個東西: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和教學提示。

這三個東西的內在邏輯是什么呢?內容要求就是要讓使用課標的人知道學什么?學什么是很重要的,要防止內容虛化。很多老師反思說,2001年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形式化,而且使內容虛化了。沒知識怎么可能有素養(yǎng)呢?你不吃面包、不喝水、不吃肉,你怎么可能有肌肉、有骨骼的生長呢?不可能啊。所以學什么是很重要的。學什么知道了,還要知道學到什么水平?就是要給出學業(yè)要求。

學這樣的內容,要達到這樣的水平,應該怎么學呢?我們就要給出教學提示。怎么學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不顧這個輕重緩急、一股腦的給一通各種類型的活動,而是要講清楚學這樣的內容,學到這樣的水平,必須經歷的最基本的典型的活動是什么?這樣的邏輯構建出來以后,他就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立體的課程結構。

我給大家演示一下課程編制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這樣我們就把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他打開了,給他顯性化了。

整個的這個課程內容,通過這樣的結構化,學生就進來了。他怎么進來的呢?不是這個人進來了,是通過他自己的主動的活動進入到課程當中來了。所以這次課標修訂就是把學生的活動作為課標研制的最重要的要素。我們再也不是僅僅提供內容了,提供內容的同時,還要提供學生應該怎么學習。這是這次課程編制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

不同的課標,可能也稍微有一些參差不齊,有的可能好一些,有的可能相對弱一點。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這次都努力的讓課程內容活起來、動起來,變成一個立體的三維的結構。

這樣的一種三維課程研制的方法,實際上也是得益于這些年來很多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探索。比方說我們在課程中心的指導下做的深度學習這個項目,就倡導學習單元。

什么叫學習單元呢?舉個例子,如果過去的備課,我們是一課備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備一課的話,我們就把它叫做。如果你這么備課的話,它就非常零散,是線性的。所以我們經常說,如果知識是線性排列的話,教學就有可能是知識點的逐點解析、技能項的逐項訓練,就是力量平均使用,內容等量齊觀。你就會看到特別沒意思,就像一條直線一樣,是枯燥的一條直線。但如果我把這些磚蓋成一個有結構的房子,不同的磚在這個房子里面就起到不同的作用。比方說承重墻的那個磚就重要一點,不是承重墻的那個地方,你就可以打掉它,就簡潔化,就是那種最簡裝修,承重墻就很重要,不是承重的其他地方就沒有承重墻那么重要。在這個有結構的房子里,我們就知道不同的磚起到不同的作用,這樣就不再是等量齊觀,不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在那個要緊處使大力,而不要緊的地方我可以一帶而過。這樣,整個的學科結構就能夠讓學生體會到那種起伏、高低,聽到那種旋律。他就知道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構,這個結構是好的。但是僅僅到了房子這個部分還不行,雖然比知識點好多了。這個房子如果只是一個樣板房,我去參觀了一圈,我就走了,我覺得這個結構也很好,但是跟我沒關系。

我們要做的是什么呢?要讓學生進入到房子里,要讓他在這個房子里生活,在里面吃喝拉撒睡,交友、讀書,處處都留下他生命活動的印記。這個房子就變成了他的家,跟他有生命關聯,有情感觀念。這就是我們說的學習單元。所以我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實際上要設計的是學生的活動。同樣在設計課程的時候,也要把學生的活動設計進去,讓他變成一個活的內容。這就是課程內容結構化,讓學生進入課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再是讓學生作為一個旁觀者來旁觀那個內容,而是跟他發(fā)生情感的意義的聯系。

實際上這個課程內容結構化早就有,但是我們不夠重視。比方說上世紀70年代北京著名的特級教師馬新蘭老師,他就已經在做這個課程內容結構化的探索。

當然他當時不叫內容結構化。大家看這是他當時畫的一張圖,我們從雜志上給他拷貝過來重新畫了一下,當然這只是畫的數學代數部分。

馬老師把小學數學代數部分500多個知識點,凝煉成十多個核心概念。你看他從500多個知識點,那一塊一塊的磚,構建成了有結構的十幾個核心概念,然后在核心概念里面又找到了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這個和差倍分是最重要的,比方說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等等。有了核心,一切東西都在里面。內容一旦結構化了,學生一定是能進入到里面的。

馬老師說,我們要考慮的就是把知識結構變成學生頭腦當中的認知結構。如果找到了知識結構,你馬上就意識到不能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應該在知識的內在聯系上去下功夫。所以如果我是建立了這樣的知識結構,學生對那個概念,尤其是這門學科最基本的概念,就在不斷的理解,反復的認識和運用。所以剛才說的那個縱向的,就是要找的那個最核心的概念,他不斷在擴展、深化。隨著這個概念不斷的擴展和深化,學生活動也進來了。因為他能夠不斷的理解,反復的認識和運用。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學生不僅僅有分析、歸納、綜合,不僅有這樣思維的部分,他還有悟的東西。你看馬老師說還有悟,就有想象、情感的東西在里面,就發(fā)生意義關聯。是這樣的話,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是很高的。難的不難、舊的不舊、新的不新,因為一切難的都是從最容易的那個和這個發(fā)展變化過來的,只要你會做加法,乘法除法減法你都會做是吧。舊的不舊,因為一切舊的東西,都會生發(fā)出新的東西;新的也不新,因為一切新的都有舊的做基礎。這樣學生也很有自信。我們剛才說到布魯納,布魯納說發(fā)現學習有四點好處,最重要的一點好處,我們很多人都忽視了。他說發(fā)現學習可以縮短高級知識和低級知識之間的心理距離。馬老師的這個關于小學數學的知識網絡圖,馬老師樸素地看到了這個高級知識和低級知識之間是沒有距離的、可以縮短的。這樣的教學也讓學生體會到自信,他就會覺得我也可以去發(fā)現新知識。只要我有基礎,我就能發(fā)現新知。而不是讓學生感覺到只有那些大科學家,那些書上的人物才能發(fā)現知識。可惜我們很長一段時間的教學就是讓學生越學越沒有自信,越學越不想學,越學越覺得自己太沒用了。而這樣的內容結構化的方式的教學會讓學生越學越有自信,越學越想學,這是課程內容結構化對學生的意義。他真的是讓學生成為主體了。

還有一個數學老師,俞正強老師,他在我們還沒提課程內容結構化的時候,作為一個好的數學老師,他在備課的時候就會意識到應該是整體備課,應該是在結構里備課。比方說二年級初步學習長度計量單位,先學厘米認識的時候,雖然分米的認識和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在后面才學的,但是不能因為二年級不學分米的認識,我就不去考慮。我只是備這個知識點,如果我只是備這個知識點的話,那可能就是講厘米是什么呀怎么表示等,可能就是用實際的方式。但是如果在教二年級的學生學厘米認識的時候,我考慮到這樣一個長度計量單位,后面還有分米,還有米和毫米,那我就會整體來考慮。我就要在這個整體結構當中考慮厘米應該怎么教。如果厘米這么教,分米和米和毫米又應該怎么教,就是作為一個整體在考慮。

因為厘米的認識不僅是長度計量單位的起始課,也是一切計量單位的起始課。所以這個部分的教學就非常重要,是一個種子課。在緊要處或者說在要緊處要下大功夫。所以俞老師就說“在厘米的認識這個部分我要用經驗改造,要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體會到這個計量單位是一個標準比較物”。標準比較物在生活當中就有比較物的東西,然后標準比較物只不過是把我們生活當中的東西給他標準化了而已,學生感受到原來這個厘米是我們自己發(fā)現的,不是老師告訴我的,所以他花大量的功夫來做經驗改造。到分米的認識就不用花那么多的功夫了,只要操作體驗,到米和毫米更輕松了,猜想驗證。你看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會用不同的方式。課程內容結構化了,你才能夠用整體有序、多樣綜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當你這樣來進行教學的時候,實際上學生就進來了,學生就成為主體了。他不再是我要讓學生成為主體,而他真的就成為主體了。他在活動、他在學習、他的學習就真正發(fā)生了。這是我們講的這個總體考慮。

當然語文也可以,比方說這個視頻,應該是臺灣的一個老師講我們中國古代特別有名的三篇散文。她在講的時候,就引用了南宋謝訪德引用安子順的說法: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寄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她就不再是一篇一篇的來講《出師表》《陳情表》或者《寄十二郎文》。她是把這三篇文章歸到一起。她講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品格和中國人的價值觀,就變成了一個結構,變成了一個整體。蘇軾也說過同樣的話,就是讀《出師表》《陳情表》都是什么樣子的,如果不落淚他會怎么樣。這就是中國的人,中國人的文脈、氣脈,如果我們這么去講語文,語文就生動起來了,學生就進入了。

北京四中有一個特別有名的特級教師叫李嘉生老師。他講岳飛的硯銘就特別好,我就聽得特別感動。

他說岳飛的硯銘上有幾個字寫的是:持堅守白,不磷不錙。這個硯銘后來被謝枋得得到了,他特別珍惜岳飛的這個硯臺,后來文天祥出征的時候,(文天祥跟謝枋德是好朋友)謝枋德就把岳飛這個硯臺送給了文天祥。文天祥拿到岳飛這個硯臺以后,就在這個硯臺的背面又刻了一段話:“硯雖非鐵難磨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不失道自全。”他等于是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了岳飛硯銘上的這八個字,而且也表達了自己的這個人品。

持堅守白,不磷不錙是從哪來的呢?是出自論語。論語里面講: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所以岳飛的硯銘,包括文天祥的這個后面的解釋,實際上都是對論語這句話的解釋。我們就會看到,當我們把論語、把岳飛、把文天祥放到一起的時候,語文既有語文的那種美,文字的美,而且還有這種文脈、有氣脈、有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價值觀都在里面了,學生就進來了。他絕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說論語說了那么一句話,我也不知道,這句話后來還用在哪里了,我不知道,反正那么一句話背一背就得了。但是如果我們的語文課這么來講,我們就知道原來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中國人的人格品性是這么傳下來,是通過文字傳,文字內里就有這樣的人格、品性。我想這樣的語文,我們學生就變成活的了。學生也活了,文字也活了。

我想這是課程內容結構化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

剛才講了很多內容結構話非常重要,要讓學生進來。但是也一定要防止另外一種傾向,就是以為只要課程內容結構化就可以了,好像不需要重視知識點了。實際上呢,課程內容結構化不意味著知識點不重要了,而是要在結構化當中,或者說在結構當中重新去看待知識點的價值。我想這是我們要強調的,而且要反對所謂的通過知識結構化來模糊化、虛化知識點的這種傾向。

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王岱老師,我們北京很有名的一個語文老師。他就談到我們要結構化,但是不能脫離開語文活動。

他說讀寫是最基本的語文活動。讀寫是什么?是最基本的語文活動,也是最基本的技能。他在討論一個小說單元的時候,他說我們要整合,但是呢,更不能放棄對單篇文本的閱讀理解,如果沒有對每個文本的獨立閱讀和思考,由整合而設計的比較閱讀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我想,我們在結構化的同時,也一定要強調知識點還重要。但是要把知識點放在總體結構當中去理解。我們不能再走偏了。不能從一個極端又跑到另外一個極端。這是特別要強調的。

3、跨學科主題學習:一種積極穩(wěn)妥的課程設計。

下面我們來談一下跨學課主題學習。

我們剛才給大家看那課標文本的時候,大家都知道跨學科主題學習本身是課程內容的一個部分。但是因為他很重要,所以我們單拿出來跟大家說一下。我自己感覺,我們課標研制過程當中,我覺得他是一個積極穩(wěn)妥的課程設計方式,或者說是一種積極穩(wěn)妥的課程設計。為什么呢?就是我剛才也講了,我們不可能不要分科課程。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還主要是大量的分科。很多人都以為芬蘭已經不要分科了,都現象教學了,實際上芬蘭教育部若干次在辟謠,不可能不要分科。但是,我們又不能理所當然說既然是分科那我就分科好了,那我就不要綜合化和實踐化了。我們說既要分科也要綜合和實踐。怎么辦呢?我們要找到一種承認分科課程設計合理性的前提下,如何在實施的時候,讓他綜合化起來,讓他實踐化起來。我們就找到了這個這個跨學科課主題學習。

跨學課主題學習,很多人都會說這個跟項目學習、研究性學習、問題解決、學科實踐都很像。對,他就是很像,但是又不同。比方說項目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沒有學科依托,那他經常會指重經歷而輕知識學習,所以最后就變成了僅僅是一種方式,沒有什么依托,而且也造成到底這個研究性學習誰來管呀,就專門弄了一個什么課。當然,就是做的不好的學校,可能這個老師沒課可上,就來教研究性學習了。

而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有學科依托的,它是基于學科的主動跨界。它有責任主體,就是某個學科,但是又要立足我這個學科去主動跨界,站在更大的這個學科育人體系里面,我怎么樣去跟其他學科建立關聯。所以這樣又幫助了我們學科內部不僅僅是這個自己內部知識的綜合。比方說2001版和2011版的數學課標,都有這個所謂的綜合與應用。但是當時的綜合與應用,只是自己學科內部的知識綜合和知識實踐。這次跨學科主題學習,就是不僅要有學科內部知識的綜合,還要主動去跨界。所以我們在這個意義上說,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對分科設置課程的解弊和補充,它是非常重要的。

跨學科主題學習最重要的特點是什么呢?

就是它是真實的情境、開放的結果。因為我要針對一個問題去解決,所以學生如何介入,介入的方向怎么樣,我的努力的程度怎么樣,就會隨時影響那個結果,這時候學生就能夠體會到參與是很重要的。如果我有一個學習的內容,無論我如何參與那個結果都是不變的,我就看不到我努力的重要性。而這種跨學科主題的真實情境和開放結果,就使得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作為主體工作的重要性。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把學生未來可能從事的那種創(chuàng)造性實踐,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提前到了學科學習階段,就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具真實性,讓他提前能夠關心社會、關注社會,作為一個社會的一份子去參與社會美好的創(chuàng)造。我想這也是很重要的。

數學學科,了他們的素養(yǎng)是“三個會用”,跟歷史說會用什么什么一樣。你看他說數學的眼光、思維和語言,那么你得先學數學,這就基于學科的。誰來學呢?學生來學。學了之后你才會有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思維和數學的語言。學了之后干什么呢?要去觀察現實世界、思考現實世界和表達現實世界,所以你就要去看、去觀察、去思考廣闊而沸騰的社會生活。在思考在表達的時候在觀察的時候,你就不可能僅用數學的東西,而是主動在用其他學科的東西。在和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時候,可能也會使自己學科的這個學習更加深入。這是我們說的跨學科主題學習非常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能夠很好的處理學生學科和社會生活的關系。這是我們講的跨學科主題學習。

4、學業(yè)質量:素養(yǎng)導向的評價觀。

學業(yè)質量呢,我們簡單講一點,就是它是素養(yǎng)導向的。

那我們來看語文課標,我覺得寫的比較清楚。

語文課程的學業(yè)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yǎng)與主要維度的結合課程內容來整體刻畫。它說我分四個學段來做,然后按照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三類語言文字的運用情境,整合了識字與寫字等等語文實踐活動來描述學生語文學業(yè)成就的關鍵表現。

大家看它先分學段,我們不管,如果我們拿一個學段來看,它又是有什么情境呢?它的測評首先是有情境的。你是日常生活的情境呢?還是文化文學體驗的情境呢?我們先確定情境,確定了情境之后,我再來結合相應的語文實踐活動。你是識字與寫字還是閱讀與鑒賞?有實踐活動然后結合這兩個部分,來描述語文學業(yè)成就的關鍵表現,用這樣的關鍵表現來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這個水平,我想這是情境。核心素養(yǎng)的這個語文實踐活動知識,在測評的時候非常重要。

我們再看課程實施部分,為了能夠測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很多課標還提供了測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樣題和說明。

比方說地理有一個樣題就做特別好,它有這樣一道題,然后它就給一個解釋。怎么解釋?

它有說明,比方說我測什么內容,測試內容就是有知識、有技能、有實踐活動、有工具應用,然后它最后要告訴你通過這樣的測評,測試內容,要考察的核心素養(yǎng)是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人體協調觀。這樣的測試內容、具體的任務又有什么。它有這個具體的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然后又有情境創(chuàng)設。為什么要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所以有了這樣的具體的說明,就能夠幫助老師們很好的返回來看,我的教學應該怎么樣進行,才能夠做這樣的題目,我將來是不是能夠參照這樣的樣題來出我們的考試題。所以我們整個的課標,這個設計都是操作性非常強。類似這樣的如何通過具體的內容來測試核心素養(yǎng),也給出了很好的操作性的建議。

這是我們這次課標做得特別好的地方。主要說了素養(yǎng)導向的課程目標、結構化的內容、跨學科的主題學習和素養(yǎng)導向的學業(yè)質量這四個部分,這些部分都是要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核心素養(yǎng)落地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十四

2022年新頒布的道德與法治新課標中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yǎng)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闭n標細化了培養(yǎng)目標,明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學業(yè)質量,實施建議等。通過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深入學習,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它更加人性化,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充分挖掘學生資源、充分挖掘社會資源,讓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得到發(fā)揮。主要總結以下幾點:

一、新變化。

1、新課標細化了培養(yǎng)要求,明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要求。從五年級開始,明顯地看出課本內容增加了許多政治性、歷史性、地理性特別強的知識,六年級上冊的德法課本是法治專冊。

2、充實更新課程內容。

由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和決議,重點組織三科修訂組對課程標準做了進一步充實更新,補充了有關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等內容,規(guī)范了有關表述。

3、緊密聯系生活實際。

精選學生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標志性成果、突破性進展和普遍性經驗等,讓學生感受體會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及新鮮經驗。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從不甘屈辱奮勇抗爭的近代史到現在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讓學生感受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偉大變化,正是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的體現。

二、新思考。

1、課堂始終要以學生為中心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善于學習、廣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現有教育資與合理擴充。講究的是師生的互動,生生的互動。我們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結合新課程的特點,加強學生活動設計與研究,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參與。

2、要牢固樹立不斷學習的觀念。

通過新課標的解讀,我想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這個飛速發(fā)展的社會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成長服務。

總之,教師要不斷深入鉆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要強調教材的基礎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才能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篇十五

通過這次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集體學習,給我最切身的體會就是教師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學方法要逐漸改革,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和諧互動,共同探討、交流經驗、增加實踐。在學習新課標這段時間,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教研活動的開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課標的理念,對曽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

在學習中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學初,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道德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fā)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讓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通過學習,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能力。

抓好常規(guī)工作。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fā)揮學生情感,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yǎng)了學生樂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fā)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通過此次培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對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內容及有關政策更加清晰,大大提升了老師們實施新課程的自覺性和責任感,促使老師們更加深入地研究新課程標準,精準掌握課程標準,提升個人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