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廣西工作分享心得體會如何寫 壯美廣西心得體會(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31 10:16:11 頁碼:11
廣西工作分享心得體會如何寫 壯美廣西心得體會(五篇)
2022-12-31 10:16:11    小編:ZTFB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yīng)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主題廣西工作分享心得體會如何寫一

陽朔歷史悠久,人居歷史逾五千年。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元)置縣,城史已有140余年。陽朔位于廣西東北部,桂林市區(qū)南面??偯娣e1428.38平方公里,人口30萬。從桂林到陽朔,水路83公里,陸路65公里,水陸交通便捷,而且行程盡在自然山水畫廊之中。

陽朔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百里山川,處于風(fēng)景如畫,時時秀色可餐。真可謂是大地母親賜予的豐厚禮物,東西文化交流的智慧結(jié)晶,尤其是它那四個一、八個景等獨特的旅游資源吸引了無數(shù)的中外游客紛至沓來。這就是:一條漓江,一條桂陽公路,一條西街、一棵大榕樹;八大景區(qū)為:1、世外桃源;2、銀子巖;3、遇龍河景區(qū);4、劉三姐歌圩;5、高田望月;6、鑒山古寺;7、蝴蝶泉;8、聚龍?zhí)丁?/p>

所有這些形成鏈帶式的主體景觀,成為一個新的旅游熱點,構(gòu)成了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陽朔仙境,如今的陽朔已真實地做到了形神兼?zhèn)洌孔匀恢酪?,靠人文之美留人?/p>

一位在陽朔西街生活多年的法國商人曾這般深情地表述他對陽朔的熱愛:“我還沒有發(fā)現(xiàn),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的生活能比得上這里的舒適與悠閑。”

洋人眼中的“陽朔休閑”竟然如此地經(jīng)典,沐浴著東方文化成長的我們又何嘗不會更多一份鐘愛呢?君不見?“五一”、“十一”、春節(jié)黃金周的桂陽公路上、廣東、湖南、云、貴、川等地的自駕私家旅游車結(jié)伴飛馳而來;君不見?陽朔縣城通往月亮山、大榕樹、遇龍河景區(qū)的每一條路上騎車的背包人每天都是成群結(jié)隊、浩浩蕩蕩;君不見?銀子巖、世外桃源,還有佛光普照的鑒山寺每天都是游客云集,絡(luò)繹不絕;君不見?著名導(dǎo)演張藝謀親自執(zhí)導(dǎo)的《印象劉三姐》生意火爆,每晚加演,還是供不應(yīng)求;還有多少外國游客一踏進陽朔這塊風(fēng)光寶地,不呆上十天半個月,他們絕不忍離去……

所有這一切只詮釋著這樣共同的主題:陽朔,中國旅游的名縣,世界鄉(xiāng)村休閑的經(jīng)典,桂林旅游精品的超市,中國人的精神后花園!

陽朔,的的確確是您的尋夢家園,休閑的勝地,度假的天堂。迷人的陽朔,正以窈窕淑女般的情懷,期待著您的光臨!

主題廣西工作分享心得體會如何寫二

南寧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首府,位于廣西南部,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以南,介于東經(jīng)107°45′-108°51′,北緯22°13′-23°32′之間,。土地面積22112平方公里,市區(qū)面積6479平方公里。建成區(qū)面積190平方公里。處于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jīng)濟圈的結(jié)合部,是環(huán)北部灣沿岸重要經(jīng)濟中心。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東鄰粵港澳瓊、西接印度半島,具有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地緣優(yōu)勢,是華南沿海和西南腹地兩大經(jīng)濟區(qū)的結(jié)合部以及東南亞經(jīng)濟圈的連接點,是新崛起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樞紐城市。具有“兩近兩沿”的特點。“兩近”:一是近海,市區(qū)距欽州港、防城港、北海港分別為104公里、173公里和204公里;二是近邊,距中越邊境的東興市、憑祥市分別為204公里和230公里。“兩沿”:一是沿線,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鐵路在南寧交匯,是西南地區(qū)重要的鐵路樞紐;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噸級內(nèi)河船舶可以從南寧直達港澳。南寧市對廣西沿海城市發(fā)揮著中心城市的依托作用,對華南、西南經(jīng)濟圈發(fā)揮著樞紐城市的連接作用,對東南亞各國發(fā)揮著中國前沿城市的開放作用。

南寧市名稱來源: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20xx年),從郁林郡分出晉興郡,郡治設(shè)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歷史。唐朝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定名為邕州,南寧簡稱 “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1320xx年),中央政府為取南疆安寧而定名,廣西境內(nèi)由“邕”改為“南寧”,南寧由此而得名。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設(shè)南寧為自治區(qū)首府;至此,南寧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行政區(qū)劃】

南寧市行政區(qū)劃為7區(qū)5縣:青秀區(qū)、興寧區(qū)、江南區(qū)、良慶區(qū)、邕寧區(qū)、西鄉(xiāng)塘區(qū)、武鳴區(qū),其中下轄高新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東盟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五象新區(qū)、橫縣、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共84個鎮(zhèn)、15個鄉(xiāng)、3個民族鄉(xiāng)、22個街道。

興寧區(qū):總面積751平方千米。總?cè)丝?9.79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13.17萬人;壯族人口18.14萬人。轄2個街道、3個鎮(zhèn):民生街道、朝陽街道、三塘鎮(zhèn)、五塘鎮(zhèn)、昆侖鎮(zhèn)。共有38個社區(qū)、37個行政村,330個自然村(屯)。區(qū)政府駐廂竹大道。

青秀區(qū):總面積872平方千米???cè)丝?8.98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18.05萬人;壯族人口15.56萬人。轄5個街道、4個鎮(zhèn):新竹街道、中山街道、建政街道、南湖街道、津頭街道、劉圩鎮(zhèn)、南陽鎮(zhèn)、伶俐鎮(zhèn)、長塘鎮(zhèn)。共有58個社區(qū)、46個行政村,276個自然村(屯)。區(qū)政府駐東葛路。

江南區(qū):總面積1154平方千米???cè)丝?4.07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24.19萬人;壯族人口21.83萬人。轄4個街道、4個鎮(zhèn):福建園街道、江南街道、沙井街道、那洪街道、吳圩鎮(zhèn)、蘇圩鎮(zhèn)、延安鎮(zhèn)、江西鎮(zhèn)。共有28個社區(qū)、68個行政村,780個自然村(屯)。區(qū)政府駐壯錦大道19號。其中,那洪街道由南寧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托管。

西鄉(xiāng)塘區(qū):總面積1298平方千米。總?cè)丝?7.97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26.21萬人;壯族人口28.89萬人。轄10個街道、3個鎮(zhèn):衡陽街道、北湖街道、西鄉(xiāng)塘街道、安吉街道、華強街道、新陽街道、上堯街道、安寧街道、石埠街道、心圩街道、金陵鎮(zhèn)、雙定鎮(zhèn)、壇洛鎮(zhèn)。共有76個社區(qū)、69個行政村,372個自然村(坡、屯)。區(qū)政府駐衡陽西路11號。其中,心圩街道由南寧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托管。

良慶區(qū):總面積1379平方千米。總?cè)丝?3.19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20.13萬人;壯族人口20.97萬人。轄1個街道、5個鎮(zhèn):大沙田街道、良慶鎮(zhèn)、那馬鎮(zhèn)、那陳鎮(zhèn)、大塘鎮(zhèn)、南曉鎮(zhèn)。共有12個社區(qū)、57個行政村,436個自然村(屯)。區(qū)政府駐德政路。

邕寧區(qū)總面積1255平方千米???cè)丝?3.14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28.50萬人;壯族人口30.66萬人。轄3個鎮(zhèn)、2個鄉(xiāng):蒲廟鎮(zhèn)、那樓鎮(zhèn)、新江鎮(zhèn)、百濟鄉(xiāng)、中和鄉(xiāng)。共有9個社區(qū)、65個行政村,455個自然村(屯)。區(qū)政府駐蒲廟鎮(zhèn)紅星路18號。

武鳴區(qū):總面積3378.36平方千米???cè)丝?8.66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56.74萬人;壯族人口59.46萬人。轄13個鎮(zhèn):城廂鎮(zhèn)、太平鎮(zhèn)、雙橋鎮(zhèn)、寧武鎮(zhèn)、鑼圩鎮(zhèn)、仙湖鎮(zhèn)、府城鎮(zhèn)、陸斡鎮(zhèn)、兩江鎮(zhèn)、羅波鎮(zhèn)、靈馬鎮(zhèn)、甘圩鎮(zhèn)、馬頭鎮(zhèn)。共有20個社區(qū)、198個行政村,1796個自然村(屯)??h政府駐城廂鎮(zhèn)。

隆安縣:總面積2277平方千米。總?cè)丝?9.53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35.36萬人;壯族人口37.95萬人。轄6個鎮(zhèn)、4個鄉(xiāng):城廂鎮(zhèn)、南圩鎮(zhèn)、雁江鎮(zhèn)、那桐鎮(zhèn)、喬建鎮(zhèn)、丁當(dāng)鎮(zhèn)、古潭鄉(xiāng)、都結(jié)鄉(xiāng)、布泉鄉(xiāng)、屏山鄉(xiāng)。共有13個社區(qū)、118個行政村,1240個自然村(屯)??h政府駐城廂鎮(zhèn)。

馬山縣:總面積2345平方千米???cè)丝?3.36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49.17萬人;壯族人口40.02萬人。轄7個鎮(zhèn)、4個鄉(xiāng)(其中2個瑤族鄉(xiāng)):白山鎮(zhèn)、百龍灘鎮(zhèn)、林圩鎮(zhèn)、古零鎮(zhèn)、金釵鎮(zhèn)、周鹿鎮(zhèn)、永州鎮(zhèn)、喬利鄉(xiāng)、加方鄉(xiāng)、古寨瑤族鄉(xiāng)、里當(dāng)瑤族鄉(xiāng)。共有6個社區(qū)、145個行政村,3001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白山鎮(zhèn)。

上林縣:總面積1869.64平方千米???cè)丝?8.26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43.01萬人;少數(shù)民族約占總?cè)丝诘?5%。轄7個鎮(zhèn)、4個鄉(xiāng)(其中1個瑤族鄉(xiāng)):大豐鎮(zhèn)、明亮鎮(zhèn)、巷賢鎮(zhèn)、白圩鎮(zhèn)、三里鎮(zhèn)、喬賢鎮(zhèn)、西燕鎮(zhèn)、澄泰鄉(xiāng)、木山鄉(xiāng)、塘紅鄉(xiāng)、鎮(zhèn)圩瑤族鄉(xiāng)。共有16個社區(qū)、131個行政村,1355個自然村(屯)??h政府駐大豐鎮(zhèn)。

賓陽縣:總面積2308平方千米???cè)丝?03.25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88.28萬人;壯族人口20.12萬人。轄15個鎮(zhèn)、1個鄉(xiāng):賓州鎮(zhèn)、黎塘鎮(zhèn)、甘棠鎮(zhèn)、思隴鎮(zhèn)、新橋鎮(zhèn)、新圩鎮(zhèn)、鄒圩鎮(zhèn)、大橋鎮(zhèn)、武陵鎮(zhèn)、中華鎮(zhèn)、古辣鎮(zhèn)、露圩鎮(zhèn)、王靈鎮(zhèn)、和吉鎮(zhèn)、洋橋鎮(zhèn)、陳平鄉(xiāng)。共有40個社區(qū)、193個行政村,1892個自然村(屯)??h政府駐賓州鎮(zhèn)(20xx年10月13日蘆圩鎮(zhèn)更名為賓州鎮(zhèn))。

橫縣:總面積3464平方千米。總?cè)丝?16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104.22萬人;壯族人口44.07萬人。轄14個鎮(zhèn)、3個鄉(xiāng):橫州鎮(zhèn)、百合鎮(zhèn)、那陽鎮(zhèn)、南鄉(xiāng)鎮(zhèn)、新福鎮(zhèn)、蓮塘鎮(zhèn)、平馬鎮(zhèn)、巒城鎮(zhèn)、六景鎮(zhèn)、石塘鎮(zhèn)、陶圩鎮(zhèn)、校椅鎮(zhèn)、云表鎮(zhèn)、馬嶺鎮(zhèn)、馬山鄉(xiāng)、平朗鄉(xiāng)、鎮(zhèn)龍鄉(xiāng)。共有26個社區(qū)、276個行政村,1404個自然村(屯)??h政府駐橫州鎮(zhèn)。

【歷史沿革】

南寧古屬百越之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統(tǒng)一嶺南地區(qū),設(shè)南海、桂林、象郡,南寧屬桂林郡轄地。

漢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前206~前116)為南越國地,元鼎六年(前111)屬郁林郡領(lǐng)方縣地。

三國時,屬吳國轄地,屬廣州郁林郡臨浦縣地,一直延續(xù)到西晉。

東晉大興元年(318),從郁林郡析出晉興郡,隸屬廣州,治所晉興縣,晉興縣成為南寧的第一個地名。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晉興縣為宣化縣,治所宣化城(今南寧市區(qū))。

唐武德四年(621),以宣化縣地設(shè)南晉州,領(lǐng)宣化一縣;五年,宣化縣分出宣化、武緣(今武鳴縣)、朗寧、晉興、橫山5個縣,隸屬南晉州;

貞觀六年(632),南晉州改稱邕州,為邕州都督府,這是南寧成為桂西南地區(qū)行政中心的開始,也是南寧簡稱“邕”之始(“邕”字來自唐《元和郡縣志》“因州西南邕溪水為名”的記述);

天寶元年(742)改邕州為朗寧郡;

乾元元年(758)復(fù)為邕州,撤銷朗寧郡建制,由州領(lǐng)縣;

咸通三年(862),邕州屬嶺南西道,治所宣化縣,這是南寧相當(dāng)于今省級政權(quán)治所開始。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邕州為邕州路,轄宣化縣、武緣縣,置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峒鎮(zhèn)撫,隸屬湖廣行中書省;

泰定元年(1324)九月,為慶南疆綏服,邕州路改稱南寧路(取南疆安寧之意),宣化縣隸屬南寧路,南寧得名始于此;

至正二十三年(1363),湖廣行中書省分置廣西行中書省,南寧路隸屬廣西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廢南寧路,置南寧府,宣化縣隸屬南寧府,治所在今南寧城。

清朝承襲明朝建置,清朝初年,南寧府隸屬廣西,宣化縣隸屬南寧府,府、縣治均在今南寧市。

民國元年(1912)7月,廢宣化縣并南寧府,同年10月,廣西軍政府從桂林遷至南寧,南寧成為廣西省會。

民國2年6月,廢府留縣,南寧府改為南寧縣,同時置邕南道,領(lǐng)邕寧、武鳴、扶南(今屬扶綏縣)、那馬(今屬馬山縣)、上思、橫、賓陽、永淳(今屬橫縣)、上林、隆安10個縣,歸德(今屬柳江縣)、果化(今屬平果縣)、土忠(今屬扶綏縣)3個土州,都陽(今屬都安縣)、安定(今屬都安縣)、白山(今屬馬山縣)、古零(今屬馬山縣)、興隆(今屬東蘭縣)、舊城(今屬平果縣)、定羅(今屬馬山縣)、遷隆峒(今屬寧明縣)8個土司,治所均在今南寧市。

民國3年6月,為避云南省的南寧縣同名而改名邕寧縣。同年置南寧道,領(lǐng)邕寧、永淳、橫、賓陽、上林、武鳴、隆山(今屬馬山縣)、那馬、都安、果德(今屬平果縣)、隆安、扶南、綏淥(今屬扶綏縣)、上思14個縣和定羅土司。

民國20xx年廢道,由省直接領(lǐng)縣。

民國20xx年7月設(shè)南寧市政府,與邕寧縣合署辦公,同年11月,撤市建制。

民國20xx年置南寧民團區(qū)。

民國20xx年置南寧行政監(jiān)督區(qū)。

民國20xx年置第九區(qū),均領(lǐng)邕寧、賓陽、橫、永淳、扶南、綏淥、同正(今屬扶綏縣)、隆安、上思9個縣。

民國20xx年10月,廣西省會從南寧遷至桂林。

民國20xx年置南寧行政監(jiān)督區(qū)(又叫第九區(qū))。

民國31年4月,將第八區(qū)(武鳴)、第九區(qū)合并稱第四行政區(qū),治所南寧,領(lǐng)邕寧、永淳、橫、賓陽、上林、武鳴、隆山、都安、那馬、平治(治今平果縣)、果德、隆安、同正、扶南、綏淥、上思16個縣;

民國38年10月,廣西省會再次從桂林遷至南寧。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

1950年1月,南寧建市。同年2月8日,廣西人民政府成立,確定南寧市為省會。

1952年12月,南寧亦為桂西壯族自治區(qū)(1956年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駐地。

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南寧市為首府。

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在南寧宣告成立,南寧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首府。1965年國務(wù)院決定改憧族為壯族。

1958年-20xx年,作為自治區(qū)首府的南寧市和南寧(專區(qū))地區(qū)并存。

20xx年12月23日,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銷南寧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崇左市,轄原南寧地區(qū)南部憑祥市和崇左、扶綏、大新、寧明、龍州等縣。原南寧地區(qū)北部橫縣、馬山、賓陽、隆安、上林劃歸南寧市。

20xx年2月16日,撤銷武鳴縣,設(shè)立南寧市武鳴區(qū)。

南寧市氣候概況

南寧位于廣西南部,北回歸線以南,座落在四面環(huán)山的小盆地內(nèi),屬濕潤的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無雪,氣候溫暖,夏長冬短。 南寧的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在22℃左右,冬季中的1月溫度最低,平均溫度近13℃,平均最低溫度也有10℃左右,因而并不感到冷;夏季中的7、8月最熱,平均溫度在29℃左右,平均最高氣溫33℃左右,也不算太高。特點是高溫的時間比較長,從2月到10月均有極端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的記錄。南寧降水充沛,年均降雨量達1300毫米以上,平均相對濕度為79%,因而常使人感到炎熱潮濕。相對而言,一般是夏季潮濕,而冬季稍顯干燥,干濕季節(jié)分明。夏天比冬天長得多。春秋兩季氣候溫和,集中的降雨是在夏天。

優(yōu)越的氣候條件,使得南寧一年四季綠樹成蔭,繁華似錦,物產(chǎn)更是豐富。如此,有:"草經(jīng)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之說也是名符其實,從而獲得"青城"之美譽。

主題廣西工作分享心得體會如何寫三

桂平西山是我國著名的七大西山之一,又稱思靈山。因在桂平縣城西1公里而得名。從南梁王朝設(shè)桂平郡治于西山起,漸成為游覽勝地。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潯城半邊山”之稱。山上古樹參天,清泉甘例,怪石嶙峋,石徑曲幽。

桂平西山向以“石奇、樹秀、泉甘、茶香”著稱,峰巒嵯峨,數(shù)十乃百余立方米的巨石縱橫林立,加之綠蔭遍地,古樹參天,形成壯麗景色。西山人文歷史悠久,有李公詞、洗石庵、龍華寺、乳泉亭、飛閣等建筑物,保存有較為完整的廣西佛教建筑“洗石庵”,歷代文人墨客贊賞西山詩詞對聯(lián)四千余首。

西山茶名聞遐邇,清香可口,遠銷各地。泉甘歷來為世人所稱道。近年來,人們利用優(yōu)質(zhì)的乳泉水,釀制成了不少甘美的瓊漿,有被譽為“廣西茅臺”的乳泉酒,有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礦物元素的“羅漢果露”等飲料,甘冽爽口。每值盛夏,乳泉邊備有竹筒,供過往行人取水暢飲,舀一筒子泉水,慢慢啜飲,誠是一大樂事,被譽為西山一絕,桂平有一首采荼調(diào),就是贊美乳泉的:“花罅石,花罅石,乳泉水,西山茶。此話不與俗人講,俗人聽了要出家?!?/p>

以桂平西山為主體,包括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太平山動植物自然保護區(qū),紫荊山壯村瑤寨風(fēng)情,天南福地洞天羅叢巖及白石洞天、麻洞荔枝之鄉(xiāng)和潯州古城風(fēng)光,北回歸線標(biāo)志等在內(nèi)的眾多景點景觀組成了桂平西山集錦式大型風(fēng)景名勝區(qū)??偯娣e約20__平方公里,為全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

桂平西山位于黔、郁、潯江匯處的桂平市城區(qū)1公里,古稱“南天第一秀山”,是國家級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

西山海拔678米,自公元502年南梁王朝建立桂平郡起,西山便名揚全國了。1500多年來,這里一直都是旅游觀光的勝地。

西山林壑秀美,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潯城半邊山”之譽。這“潯城半邊山”指的就是桂平西山。西山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靈而著稱。西山有著名的“官橋秋柳”、“云臺曲水”、“忠勇松濤”、“碧云石徑”、“乳泉琴韻”、“龍華晚眺”、“飛閣月明”、“古洞仙蹤”等八景。新中國成立后,幾經(jīng)修繕,又增添“靈湖疊翠”、“險峰朝陽”、“虹橋鼎泉”、“長峽會仙”、“龍亭觀日”、“棧道懸碧”、“松濤聽軒”、“濂溪飛瀑”等八景,景景別致,引人入勝。

相傳乾隆皇帝游江南時,慕名來到桂平西山,見此古松參天,風(fēng)光如畫,不覺游興大發(fā)。他把“龍袍”脫下,掛到松樹上,從此,這些松樹便長出了“龍鱗”,后人稱之為“龍鱗樹”。

西山半山腰有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御史李公祠,宋代的龍華寺,還有清代的洗石庵、觀音巖古廟等。名山出高僧。原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巨贊法師,現(xiàn)任佛教僧伽聯(lián)合會副會長、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會長覺光法師,抗戰(zhàn)時期曾在桂平西山龍華寺主持過事務(wù),并弘揚佛法,推行“學(xué)術(shù)化、生產(chǎn)化”的道路,頗受眾僧歡迎。1989年9月27日在西山圓寂的釋寬能法師,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終年95歲,其圓寂后火化留下三顆舍利子,吸引著無數(shù)中外游人。

桂平西山龍華寺旁的乳泉以色白、味甘而著稱,為西山一絕。此泉“清冽如杭州龍井,而甘美過之,時有白汁,白如乳故名乳泉。”相傳宋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曾詔天下五龍封爵,于此設(shè)龍廟臺之后,便有了乳泉?,F(xiàn)在經(jīng)環(huán)保部門化驗證實,乳泉水含有天然氧竟達85%。用之釀酒,酒醇;用之泡茶,茶香。

桂平西山茶是全國名茶之一,從唐代便開始盛名。

屹立在西山腰巖石上的中山飛閣,更是游覽的好去處。登閣眺望,令人心曠神怡。1921年10月,孫中山先生乘艦由穗赴邕,途中經(jīng)桂平縣城時,因久慕西山風(fēng)光之美,逐登山做一日游。新修的飛閣門額上“中山飛閣”四個蒼頸大字,赫然入目。兩旁的玉柱上刻著清魏篤所撰寫的名聯(lián),上聯(lián)是“吏隱訪遺蹤,半世功名春夢里”,下聯(lián)是“思靈觀夕照,萬家燈火晚飲時”。站在閣中,憑欄遠眺,桂平的山光水色,盡收眼底,不禁令人感慨,真是“萬壑樹林環(huán)一廓,兩江水碧帶千家”的人間仙景。

注:兩江指左為黔江,右為郁江,匯合后稱潯江。

桂平西山國家風(fēng)景名勝區(qū) :0775—3382971

桂平的西山,那是一片凈土,參天而立的樹木給人以莊嚴(yán)的感覺。廟里的香火是從來不間斷的。從山腳到山頂再下來,感覺整個人快要散架一樣,過后總會因為滿足而笑,空氣一年四季都是那樣清新,山上的礦泉水,是西山人民的最愛,落日時分總會看到一些老人和中年人背著大大小小的瓶瓶灌灌往山上走去,一可以健身,把一天里的忙碌和煩惱拋之腦后,二可以喝到清甜可口的礦泉水。西山的可愛,只有親身去到那里才可以體會到之中的美妙之處。。

桂平西山最佳旅游季節(jié)

西山位于得州古城1.5公里處,不遠不近。既聽不到城市的喧鬧,也沾不到馬路和街道揚起的灰塵。桂平的氣溫,較冷的僅為1月份,約在4—12℃之間,較熱的是7、8月,約為 28—35℃之間。

桂平西山交通

南寧做快巴3h到桂平后300元包微型面包車去或在桂平廣場坐龍?zhí)毒皡^(qū)的公車(2元)到終點站,必須路行10公里方可到達,但路上風(fēng)景也不錯的

桂平西山住宿

功德山莊座落在風(fēng)景秀麗的西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前列平原,后橫峻嶺,綠樹環(huán)繞,山溪流淌,鳥語花香。

桂平西山美食

桂平西山出產(chǎn)一種名茶——西山茶。西山茶“加工精細,條索均稱,苗峰顯露,色澤光潤,湯清明亮,滋味鮮爽?!?《當(dāng)州府志》)?!豆鹌娇h志》寫道:“西山茶,出西山棋盤石乳泉并右觀音巖下,低株散植,綠葉鋪(芬木),根吸石髓,葉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氣芳芬,炎天暑溽,避地禪房,取乳泉水煮之,撲去俗塵三斗,杭州龍并未能逮也。”民謠也說:“花罅石、石罅花、乳泉水,西山茶?!?桂平西山的泉甘歷來為世人所稱道。近年來,人們利用優(yōu)質(zhì)的乳泉水,釀制成了不少甘美的瓊漿,有被譽為“廣西茅臺”的乳泉酒,有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礦物元素的“羅漢果露”等飲料,甘冽爽口。每值盛夏,乳泉邊備有竹筒,供過往行人取水暢飲,舀一筒子泉水,慢慢啜飲,誠是一大樂事,被譽為西山一絕。

西山上的美食又何止西山茶?洗石庵旁邊的齋菜館里面的齋面齋餃做的很美味。

市區(qū)里的當(dāng)?shù)匦〕砸埠芏?,只要你夠時間去找,肯定不會失望。

西山茶在清明節(jié)之前采摘制作,泡出來的茶色是最好的,茶也最清香,是謂“未明茶”。

主題廣西工作分享心得體會如何寫四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龍脊梯田景區(qū),那么在這之前,大家知道哪些關(guān)于龍脊梯田的信息呢?恩,沒錯,它確實是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稱。

在游覽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龍脊梯田吧。龍脊梯田始建于元朝,成形于明朝,完工于清朝,距今已有近7_年的歷史。龍脊梯田距龍勝縣城22公里,距桂林市區(qū)103公里,景區(qū)面積共66平方公里,主要是以平安壯族梯田和金坑紅瑤梯田為主體向周邊村寨輻射的梯田群體。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梯田群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集壯美與秀麗為一體,堪稱天下一絕。從高處望去,梯田的優(yōu)美曲線一條條、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嵐似云塔,顯示了動人心魄的曲線美,龍脊開山造田的祖先們當(dāng)初肯定沒有想到,他們?yōu)榱松嬗醚购蜕_辟出來的梯田,竟變成了如此嫵媚瀟灑的世界曲線。其線條行云流水,瀟灑柔暢;其規(guī)模磅礴壯觀,氣勢恢宏,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譽,比起精致的巴厘島德格拉朗梯田壯麗許多,是中國南方農(nóng)耕文明的集中體現(xiàn)。

雖然它的規(guī)模磅礴壯觀,但有趣的是,在這浩瀚如海的梯田世界里,最大的一塊田不過一畝,大多數(shù)是只能種一二行禾的“帶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塊田”的碎田塊,有個笑話這樣形容每塊田的?。河袀€地主要農(nóng)夫耕完山腳的206塊田,農(nóng)夫把地耕完后,數(shù)來數(shù)去一共只有205塊田,怎么也找不到那最后一塊,無奈之下,農(nóng)夫準(zhǔn)備回家,可是當(dāng)他拾起了地上的蓑衣,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一塊田被蓋住了,因此,這里還有“蓑衣蓋過田”的說法。而且啊,龍脊梯田的景色還會隨著一年四個季節(jié)的更替而變幻無窮,各顯神韻,春來,水滿田疇,如串串銀鏈山間掛;夏至,佳禾吐翠,似排排綠浪從天瀉;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頂玉宇;隆冬,雪兆豐年,若環(huán)環(huán)白玉砌云端。這種景象可以稱得上是人間的一大奇觀,告訴您一個小秘密,領(lǐng)略龍脊梯田魅力的最佳時機是農(nóng)歷“芒種”和“中秋”兩個時節(jié)的前后。您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對,沒錯,因為“芒種”為當(dāng)?shù)卮迕竦拇焊麜r節(jié),但見云霧彌漫于閣樓梯田間,如鏡的梯田中點綴著耕牛、衣著火紅的耕者、碧綠的秧苗,絕對是一幅氣勢磅礴的寫意畫境;而在“中秋”時的秋收時節(jié),漫山鋪金,層層梯田若級級金階,梯田環(huán)繞的山峰又似座座金塔,那綿延起伏的山,一級一級蜿蜒的梯田,像天與地之間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畫。看見這種景色,游客的心靈都會被深深地震撼,他們敬畏于人們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堅強意志,也折服于人們在認識自然和建設(shè)家園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和力量。

龍脊梯田包括平安北壯梯田和金坑紅瑤梯田兩個景區(qū)。兩處梯田既有大刀闊斧的砍削,又有絲絲入扣的精雕細啄;既顯得氣勢磅礴,又含著清秀的藝術(shù)情調(diào)。由于山行各異,呈現(xiàn)兩種互不雷同的詩域畫境。兩者一南一北如雙壁輝映,分別構(gòu)成北壯和紅瑤兩個文化空間,可謂組合巧妙,相互輝映。

平安梯田橫跨平安和龍脊兩個行政村,宛如一條行進中的巨龍,騰越在一個四五里長的坡面上,騰越出一種叱咤風(fēng)云的野性力量。平安梯田內(nèi)有“九龍五虎”和“七星伴月”兩個獨特的景觀?!熬琵垺敝庚埣怪髅}在這里分出來的九條小山梁,“五虎”指這里五個略微凸起的小山頭。“九龍”、“五虎”全部被梯田所盤繞?!捌咝恰敝府?dāng)初開田時特意留下來的七個小山包,7個小山包分別疊立在7塊田的中央,遠遠望去像七顆閃爍的星星,守護著龍脊那塊彎彎的月亮田。因為“九龍五虎”和“七星伴月”的存在,使得平安梯田像田園一樣景中有景,平添許多情趣和意味。

平安梯田是廣西北部壯族文化的載體,金坑梯田則是紅瑤風(fēng)情的搖籃。龍脊壯、瑤人民像修筑梯田,保持水土一樣精心保護這里瑰麗多姿的民族文化。這里有被梯田擁在懷里、被水光映照、被云影拂弄、被空靈成天上空闋的吊角木樓,有似梯田一般延綿不絕、飲唱不熄的山歌,有別具一格的民族服飾,有奇特的風(fēng)俗,有釀香的水酒。所以這一切,都和高山、森林、云海在一起,構(gòu)成龍脊梯田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好了,各位游客朋友們,看了龍脊的自然風(fēng)光,現(xiàn)在小雷為大家介紹一下龍脊四寶吧,這一寶呢,就是龍脊香糯,它也是釀造龍脊水酒的主材,是只有在龍脊才吃得到的哦;這二寶呢,就是有著“東方魔水”美譽的龍脊水酒,它是用土制酒藥釀造密封后兌沖甘泉而成,芳醇爽口,潤脾生津,營養(yǎng)豐富。人說龍脊十三寨人,肌膚紅潤,健康長壽,是常年飲食佳釀之故;三寶就是龍脊辣椒,它產(chǎn)于龍脊景區(qū)海拔800米以上的云霧山中,椒呈牛角形,顏色鮮艷、肉厚籽少、辣味濃、香味獨特誘人,除富含辣椒素和揮發(fā)性芳香油外,還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食后開胃提神,驅(qū)寒除濕,增進食欲,是獨特的佐料佳品;第四寶就是龍脊云霧茶了,龍脊云霧茶品質(zhì)優(yōu)良,是中國28大名茶之一,在乾隆年間曾為貢品,各位游客朋友們知道原因嗎?這是因為呀,云霧茶茶園有著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茶園海拔高度在八百米以上,屬亞熱帶季風(fēng)區(qū),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有機物含量高,日照短,終年流水潺潺,云霧繚繞,無任何污染,這可是形成優(yōu)質(zhì)茶的理想之地。所以啊,有很多人十分羨慕此地極得老天之眷顧。

好了,各位游客朋友們,今天對龍脊梯田的講解就此結(jié)束了,大家現(xiàn)在可以自由參觀一下景區(qū),1個小時候我們在此集合,謝謝!

主題廣西工作分享心得體會如何寫五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桂林旅游,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

七星公園 位于桂林市區(qū)漓江東岸, 小東江流貫其間, 占地面積100余公頃, 因七星山的七個山峰, 猶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墜地而得名。公園內(nèi)有“北斗七星”、“駝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勝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點有七星巖、龍隱洞、月牙巖、曾公巖、駱駝山、龍隱巖和花橋、月牙樓、兒童樂園、動物園、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清真寺、盆景藝苑、桂海碑林等。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歷史性最長的一個綜合性公園。

七星山 在漓江東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4峰與月牙山玉衡、開陽、瑤光3峰組成, 海拔依次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個山尖幾乎擺在一個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東一西, 相互連屬,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來。山體面積51.5公頃, 以巖多洞奇著稱。七星巖而外, 有元風(fēng)、玄武、白鶴洞和四仙巖、曾公巖等幾十個巖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崢嶸。駝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勝, 蒼勁挺拔, 氣度非凡。更為珍貴的, 有隋唐以來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園西, 花橋東。石挺撥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約10米, 上刻“毛澤東思想萬歲”7個大字。北臨靈劍江, 江中磯石上筑有小亭。東南茂樹蔥蘢, 濃蔭簇擁。石顛有小葉榕, 亭亭如蓋。天柱北面刻有崇寧五年(1106)和光緒十一年(1885)的洪水標(biāo)記,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資料。晚清著名臨桂詞人況周頤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蓋在詞箋上。

花橋 在七星公園正門靈劍江與小東江匯合處, 橋畔繁花似錦, 小橋掩映于“滿溪流水半溪花”之間, 故名花橋。

七星巖 位于七星公園普陀山腹, 巖洞長約1100米, 寬處50米, 最高處20米。七星巖又稱棲霞洞、碧虛巖等, 七星巖之名起于宋代。該巖本為地下河床, 后因地殼變動,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為巖洞, 其后雨水長期沿巖石縫隙滲入, 溶解石灰?guī)r, 并不斷在洞內(nèi)結(jié)晶, 從而形成許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 形成蔚為奇觀的自然景致。七星巖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園內(nèi), 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四峰組成。因唐時山前建寺供奉普渡眾生的觀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風(fēng)洞, 數(shù)九寒天, 外冒暖氣; 盛夏酷暑, 涼風(fēng)習(xí)習(xí)。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濃郁, 古木參天。從山門拾級而上, 蟬噪鳥鳴, 林靜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飛檐門拱, 琉璃朱飾, 素負盛名。往左過碧虛巖、真武閣、四仙洞, 即到斐聲中外的七星巖, 往右繼續(xù)登山, 則有為抗日捐軀的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普陀山有歷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顏真卿親筆榜書“逍遙樓”、宋李彥弼《湘南樓記》以及“龜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門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門,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墻分隔著山體與平地, 中間開一個圓形拱門, 上面是硬脊翹檐坡頂, 綠色琉璃瓦, 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26.8平方米。門上懸掛著“普陀山”的匾額,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的對聯(lián)分掛兩側(cè), 整個山門掩映于古樹濃蔭之中, 顯得更加清幽、寂靜。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璣峰頂, 單檐、8柱8角, 混凝土結(jié)構(gòu), 長寬各5.2米, 高6.5米, 面積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曠觀。東可眺堯山、天圣、屏風(fēng)、貓兒山; 北可望虞山、疊彩、仗波、老人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賞象鼻、南溪諸勝, 故曾有“曠觀亭”之名。

護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門東側(cè)。1974年興建, 以保護同刻在陰陽兩面的唐顏真卿書“逍遙樓”和宋李彥弼的《湘南樓記》珍貴石刻, 故名護碑亭。因“逍遙樓”出自大家手筆, 碑亭又被稱作“逍遙亭”。亭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30.6平方米, 為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4柱、單檐、綠瓦仿古建筑, 簡樸、典雅, 不與名碑爭勝, 兼有護碑、會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賞書法藝術(shù), 瀏覽方志資料, 兼得園林勝景之趣, 實在是賞心的樂事。亭內(nèi)原來還有明包?!吨匦迯V西城碑記》, 現(xiàn)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凈境”右側(cè), 名取文運昌盛之意, 因處濃蔭聳翠之間, 又名“擁翠亭”, 為重檐、尖頂8角亭。原建于明, 有樓, 毀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長寬各5.7米, 面積32.4平方米。亭北鄰小蓬萊, 東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墻欄桿, 是憑眺佳處。

元風(fēng)洞 古稱玄風(fēng)洞, 俗稱勞動量荽巖。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寬2~15米, 深250米, 面積1945平方米。元風(fēng)洞與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氣對流, 洞口有一股強勁氣流, 洞內(nèi)空氣清新。由于日照, 山體熱量的聚散, 山洞的氣溫終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溫度, 夏日最高達39℃, 冬天最低-5℃。洞內(nèi)外溫度相差15℃左右。洞內(nèi)題刻的“溫涼別況”以及田汝成的《游記》中“冬時溫如火, 蓋陽伏之征也”的記載, 準(zhǔn)確地概括了元風(fēng)洞冬暖夏涼的特點及其原因。宋詩人趙少隱曾在洞口建“來風(fēng)亭”, 明呂調(diào)陽曾筑“七星庵”, 清改為“大賢庵”, 現(xiàn)已無存。

三將軍墓 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年11月, 在抗擊日本侵略軍 的桂林防衛(wèi)戰(zhàn)中,第31軍參謀長呂旃蒙、防山軍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桓、第131師師長闞維雍壯烈犧牲。1946年, 國民黨政府建“三將軍墓”以示紀(jì)念, 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題字。1982年重修, 墓地呈葫蘆形, 寬16米, 長20米, 占地320平方米。

憶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壯土墓旁, 1946年建。以紀(jì)念抗日陣亡將士, 撫今憶昔, 吸取血的教訓(xùn), 亦名紀(jì)忠亭。高7.5米, 寬5.3米, 長4.2米, 面積22.26平方米, 為磚柱、單檐、尖頂、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憑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門“超塵凈境”后的山坡上。原為普陀寺舊址, 1959年拆除全部舊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為紅柱、粉墻、硬脊、翹檐、坡頂、綠瓦的2層樓閣式建筑。1層長17.3米, 深12米, 2層長度略小, 總建筑面積約為400平方米。正屋開敝, 樓上四面開窗, 上有觀景廳。普陀巖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塵凈境”山門、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萊等一組錯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閉的多變格局, 登樓觀賞, 城市風(fēng)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機。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積約150平方米, 呈不等邊多邊形。相傳, 唐代地方官員在這里選石進貢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愛, 視為“瑞石”, 鐫刻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于其上, 錢藏宮中。李靖出任桂州總管時, 唐太宗囑咐他考查“瑞石”產(chǎn)地, 得悉產(chǎn)于普陀山, 敕命建慶林觀, 并御書“慶林觀”賜額。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崢嶸, 最為奇美, 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萊 園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側(cè), 建于光緒十八年(1892)。為亭閣式長廊, 紅柱、坡頂、青瓦, 長16米, 寬6米, 頂高6.5米, 建筑面積96平方米。廊西有矮圍墻, 可憑欄眺望城東佳景。山墻上有“小蓬萊”匾額, 亭柱分懸著名教育家馬君武聯(lián)句: “城中佳境, 常繞夢魂, 嘆半世飄零, 遂與名山成久別; 嶺表舊都, 屢經(jīng)離亂, 望故鄉(xiāng)英俊, 共籌長策致升平?!?/p>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璣峰半山坳上, 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 8柱、單檐、翹角、綠瓦、長方形仿古亭, 寬約4米, 長10余米, 面積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與米, 深180米, 面積20xx平方米。宋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曾布, 性喜訪奇, 元豐二年(1079)發(fā)現(xiàn)并開發(fā), 辟為景點。宋劉誼《曾公巖記》詳載其事。曾公巖是個迷人的山體地勢配合, 宜于近觀遠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顧盼, 處處入畫。

棲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巖口。始建于宋, 名“簪帶”, 劉克莊《簪帶亭》有“上列青林杪, 憑欄盡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嵐”, 后改“碧虛亭”, 毀于抗日戰(zhàn)火??箲?zhàn)勝利后在原址建“棲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棲霞”之名。亭有月門, 又稱“步月亭”。亭為兩層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單檐方亭、面積25平方米。底層作售票處, 上層為觀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與碧虛閣對應(yīng)。渲染了“天上人間”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與白鶴洞相連。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寬2~15米, 深21米, 面積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觀, 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閣, 后因避諱又改為玄武閣,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廢, 抗戰(zhàn)勝利后重蓋,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別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結(jié)構(gòu), 飛角、單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閣西向, 均有“玄武閣”匾額。從偏閣登10數(shù)級石階, 達正閣, 為8柱大廳, 前可憑欄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鶴洞,經(jīng)四仙巖, 達名聞遐邇的七星巖。透過閣樓南窗, 可以看見明代浮雕《龜蛇合一》。

玄武, 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水神, 后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四神, 其形象為龜或龜蛇相纏。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巖石的天然色澤, 雕成青灰色的龜、淡紅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龜, 水母類,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達了人民群眾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鶴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間, 與四仙巖、玄武洞相連。洞高3~4米, 寬6~7米, 深23米, 面積150平方米, 呈圓管形。洞壁石紋如白鶴飛翔, 洞中一石柱, 如鶴腿, 故有白鶴洞之稱。白鶴洞是從普陀巖、玄武洞進入七星巖的必由之路, 地勢較高而曲折, 且洞內(nèi)幽暗, 通過時自卑而高、由明轉(zhuǎn)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巖, 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神秘感。

四仙巖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與白鶴洞相接, 高7.3米, 寬4~13米, 深32米, 面積約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圓下平, 北連七星巖。洞口開闊、敝亮, 鐫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巖內(nèi)有4個石筍, 傳說是日華、月華、星華與好事者開懷暢飲, 給巖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時, 巖口建有“簪帶亭”, 早廢。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棲霞亭。

普陀巖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側(cè), 高4~10米, 寬6~9米, 深15米, 面積約120平方米。普陀巖南北對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為斜坡, 有25級石階, 分3級坡降, 中設(shè)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虛樓, 曾稱碧虛洞, 樓早廢。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個像米臼一樣的天然石穴, 深約30厘米, 里面有積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與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適口。

飛來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壽佛洞南側(cè), 原聽月亭故址旁, 因石無根, 傳為飛來之石。高6.4米, 呈倒圓錐形, 上大下小。頂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語”二字, 為清人余心孺所刻。

朝云洞 位于普陀山西半山腰, 南有壽佛洞, 寬敝若廳堂, 洞口西向, 高3~6米, 寬3~4米, 長45米, 面積157平方米。朝霧迷漫時, 云凝洞口, 故稱朝云。洞開拓于明代, 太虛和尚修磴道, 并于絕壁處建樓閣。洞口有清詩刻兩件。

碧虛閣 在普陀山七星巖口, 因閣中函碧虛亭而得名。閣高7米, 面積270平方米。碧虛亭為宋代建筑, 早廢。1956年在原址重建, 1974年拆除改建, 1979年建成兩層游廊式亭閣。旋梯而上, 上層游廊連接大小不對稱的兩座游亭: 在大亭中, 可以看到城市遠景; 在小亭中, 可以俯視七星巖內(nèi)景。碧虛閣建筑, 構(gòu)思精巧, 吸收廣西三江程陽橋與桂林“吊樓”的民族、民間建筑形式, 亭與閣層層挑出, 增加輕巧感和架空效果, 突出了“碧虛”這一主題, 被建筑界譽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范例。

曾公巖 原名冷水巖, 在普陀山東南, 與動物園相鄰, 曾作七星巖出口。巖高4~20米, 寬5~50米, 洞府, 巖前有石門, “屈曲而入, 則流水橫其中, 碧乳垂其上, 周環(huán)四視, 其狀如雕鐫刻鏤, 殆出于鬼工而不類融結(jié)者也”。源于地下河的清流, 穿巖而過, 溪水冰冽, 所以也叫冷水巖, 這是它不同于別的巖洞的特色。洞口留下宋刻10余件。洞壁有“巖洞就是學(xué)?!薄ⅰ皵橙嗽谵Z炸, 我們在上課”等標(biāo)語??谷諔?zhàn)爭期間用作防空的巖洞比比皆是, 反映了中國人民抵御外侮的抗戰(zhàn)決心和必勝信念。

壽佛洞 位于普陀山西麓, 高3.4米, 寬6.4米, 深8.5米, 面積約54平方米。明代創(chuàng)為壽佛庵。庵前建棲霞寺?!杜R桂縣志》載: “順治八年(1651), 楚僧渾融和尚乃建為棲霞寺, 起藏經(jīng)閣、聽月亭, 殿宇樓堂, 備極宏麗, 山水繞環(huán), 竹樹掩映, 為一府勝游之地?!鼻骞饩w十八年(1892)重修, 后毀于戰(zhàn)火。

彈子巖 在普陀山北麓, 洞口高敝, 寬14米, 高6~9米, 寬4~8米, 深65米, 面積280平方米, 呈弧狀。酈道元《水經(jīng)注》說: “山甚及溪, 中有石若丸, 自然圓珠矣, 故山水即名焉, 驗其山有石竇, 下深數(shù)丈, 洞上深遠, 莫究其極。”宋淳熙間(1174~1189), 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劉諄, “買地為圃, 隔橋筑亭, 仰觀巖石, 如坐冷泉, 對飛來諸峰, 遂為桂林勝游之最”。壁間有宋代石刻多件。

留春巖 在普陀山北麓, 南距彈子巖50米, 高3.5~4米, 寬3~5米, 深18米, 面積69平方米。巖前一片平野, 春回大地, 滿眼新綠, 令人留連。巖名取其“留取春常駐”之意。留春巖景色平平, 宋人梁安世等在巖壁留下的《乳床賦》, 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論述鐘乳石成因的科學(xué)論文, 指出“泉春夏而滲流, 積久而凝……以歲而計之, 十萬年而盈寸”, 很值敝開。巖前有平臺, 宋代曾建樓閣, 供地方官員視察春耕之用, 所以取名省春巖。宋劉希旦《省春巖》詩:“省春巖畔點春衣, 傍洞山泉浸洞磯”, “泥燕不來燈光寂, 野鷺孤飛帶落暉”。寫出了省春巖寧得游人賞柳。

雙忠亭 在靈劍江葛老橋北, 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 用以紀(jì)念明未殉難的瞿式耜、張同敝, 故又名“雙忠祠”。光緒十八年(1892)重建, 增加了渾融和尚、性因和尚和義士楊義等牌位??箲?zhàn)期間被毀, 遺址尚存。

月牙山 位于七星公園內(nèi), 是七星山的斗柄峰之一, 因山腰有巖如新月, 故名。明代孟詳月牙巖詩宏: “天設(shè)巖須古, 月牙名白今。樹低千岸轉(zhuǎn), 洞敝萬峰侵”, 月牙山景致優(yōu)美, 山西沿小東江有石級可登, 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巖、小廣寒閣、襟江閣等景觀, 且均面臨江面, 視野開闊, 桂林市景悉陳眼前, 游人莫不心曠神怡。石級下到山西南麓, 有龍隱洞、龍隱巖、桂海碑林等桂林名勝。

月牙樓 在月牙山的玉衡峰北麓。3層, 下為餐館、小賣部, 中為素食館, 上為宴會廳、觀景樓。主樓長31米, 深13米, 總面積近1200平方米。樓后有架空的走廊與后山?jīng)鐾は嗤?。整個建筑由樓、亭、廊組成, 高低錯落, 起伏有致, 與自然環(huán)境緊密結(jié)合。這里的素食有100多年的歷史, 獨具一格。登樓品嘗地方風(fēng)味的同時, 還可以觀覽普陀山、博望亭、普陀精舍、花橋、展覽館以及遠山近景。郭沫若1963年題詩贊美: “月牙樓是畫廊樓, 八面奇峰豁遠眸。毋怪樓中無一畫, 畫圖難及白然優(yōu)?!?/p>

伴月亭 在月牙山山道上, 靠近月牙巖, 名取隨伴月牙巖之意。始建于清代, 1958、1978年兩次重建。為4柱、單檐、攢尖頂方亭, 長、寬各2.9米, 面積8.4平方米, 有半月形觀景臺挑出小東江之上, 是俯瞰江水, 遙看“花橋虹影”的最佳點。

月牙巖 在月牙山西北山腰, 高2~3米, 寬1.5~3米, 深10.5米, 面積25平方米。在花撟遙望, 巖如新月。巖內(nèi), 清建有月牙山寺, 兩層, 上為觀音殿, 下為大雄寶殿, 毀于抗戰(zhàn)烽火。1963年在舊址新建“小廣寒”樓閣, 另建襟江閣, 以飛虹橋相連。在這里觀景, 正如清人張寶描繪的: “螺峰遠近堆千點, 雉堞回環(huán)鎖萬家。玉筍瑤簪山似畫, 丹楓紫桕葉如花?!?/p>

小廣邃 在月牙山月牙巖。1964年在月牙山寺舊址, 依傍巖穴形勢筑成3開間2層仿古樓閣, 硬脊、坡頂、翹角, 上有飛虹橋與襟江閣相連, 建筑面積230平方米, 設(shè)旅游商品點, 是觀景、購物的理想場所。

襟江閣 在月牙山月牙巖旁, 原建于清, 名文昌閣, 抗戰(zhàn)期間破毀。后建成眺遠樓, 1958年更名襟江閣; 1959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 高14米, 長寬各7.8米, 總面積120余平方米。

1964年由中國建筑科學(xué)研究院理論與歷史研究室設(shè)計, 與小廣寒統(tǒng)一構(gòu)筑, 二者均為2層, 而襟江閣標(biāo)高較高。小廣寒橫向構(gòu)圖, 6角聳立, 形成一隱一顯, 一低一高, 一后一前, 一橫一豎的強烈對比。襟江閣坐落在月牙山通往龍隱洞的風(fēng)景道上, 北有花橋, 西北有老人、疊彩諸山, 下臨小東江, 是游人必經(jīng)之道, 又是觀賞花橋一帶美景薈萃的勝地。

驂鸞亭 在龍隱巖東側(cè)的石臺上, 名取韓愈“飛鸞不暇驂”詩意?!稄V西通志》載, 為宋范成大建, 后廢。明復(fù)建, 更名怡云亭。明包?!吨匦掴仆び洝吩斢浧涫嘉? 摩崖依稀可辨。驂鸞亭前臨小東江, 后陀山西北麓, 壽佛洞南側(cè), 與飛來石相鄰。高7.5米, 呈不等邊多角形。蒼翠如玉屏, 清佟鈞刻“翠屏寒雨”于石上。

攬月亭 在月牙山瑤光峰頂, 原名噓云亭。襟江閣旁有登山道可達。本世紀(jì)70年代新建, 為4柱混凝土結(jié)構(gòu)仿古亭, 高6.5米, 長5.4米, 寬5.8米, 面積31.3平方米。宋光詡題額, 周游書聯(lián)。漓江自北而南緩緩流過, 東岸民族風(fēng)情園的侗族鼓樓高高聳立, 西岸虞山、疊彩、伏波、獨秀、老人諸峰歷歷在目, 是眺望桂林勝又一佳處。

丹桂巖 在市區(qū)月牙山襟江閣西50米處。亦稱凌空洞。洞江向西, 深6米, 寬5米。在厚約2米的文化堆積中, 含黃褐膠結(jié)土和螺殼堆積層, 學(xué)中雖發(fā)現(xiàn)磨制骨針和鹿、豬、羊動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鰓類水生動物骨骼。是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洞的遺址。由于人為破壞, 大部分文化堆積已無存, 僅洞穴后壁尚有少量殘跡。

翠屏石 桂林名石之一, 在普名泉。洞內(nèi)乳石垂懸, 幽暗逼仄, 游人多駐足探奇, 留有摩崖石刻百余件。宋熙寧間(1068-1077)在龍隱巖建有釋迦寺, 為桂州四大名寺之一。1963年建藏碑閣。1988年建碑廊, 廊閣相連, 稱桂海碑林。其后, 又于巖側(cè)筑陳列館, 3層, 高閣、曲廊、飛檐, 總面積達100平方米, 寬敝明亮, 是藏展與觀景俱宜的好設(shè)施。

龍隱洞 在月牙山西北麓, 高8~12米, 寬8~20米, 長64米, 面積645平方米。有一條碩大、蜿蜒、矯勁石槽通貫洞頂, 傳為老龍隱此留下痕跡。小東江流注洞中, “金鱗倒影水浮空”, 似為游人再現(xiàn)當(dāng)年破壁而飛的景趣。1963年建觀景臺于洞西北, 是觀“神龍”的佳境。古往今來, 游人不絕。洞中唐宋石刻近百, 后人有“壁無完石”之嘆。

龍隱巖 在月牙山西麓, 與龍隱洞相鄰。巖高3~5米, 寬20米, 深10米, 面積200平方米。洞口西向, 呈穹隆狀, 像個口袋, 俗稱布袋巖。傳老龍曾隱巖內(nèi), 后從龍隱洞“破壁而飛”, 故有龍隱之名。此巖開發(fā)較早, 宋人譚 評介說, “天下洞穴, 類多幽陰, 或遠水, 清韻不足; 龍隱巖高而明, 虛而有容, 大概似碧落洞, 而登覽之富則過之”。巖的南隅, 高處有一懸?guī)r, 名懸洞; 巖的北面有一洞, 像海螺, 名海螺洞, 洞前有平臺, 叫禪臺, 洞中有滴玉泉, 傳為烹茗依月牙山麓, “ 飛翼鼓, 周匝有欄, 陟降有路”, 成為一代名勝之地。古亭不復(fù)存?,F(xiàn)在原址新建, 混凝土結(jié)構(gòu), 高6.5米, 長寬各3.5米, 面積12.25平方米, 復(fù)“驂鸞”之名。

輔星山 在普陀山南、月牙山東面, 海拔221米, 相對高度約71米, 面積2.75公頃。《廣西通志》載: “七星山者, 七峰位置如北斗, 又一小峰在旁, 日輔星?!鄙接行〉揽煞? 通月牙山, 給七星公園平添一趣。

劍柄石 在月牙山玉衡峰北, 像一把寶劍插入山中露出的劍柄。石高14.4米, 孤立聳峙, 上刻“列翠之屏”4個篆字, 是桂林五大名石之一。

駱駝山 在七星公園內(nèi), 為桂林市名山之一, 原名酒壺山。因其狀態(tài)酷似駱駝, 遂名之。每當(dāng)晨昏, 霞光映耀山石, 色澤斑斕, 頗為壯觀。明清以來, 山下遍植桃樹, 若逢春至, 桃花爛漫, 江霞紫務(wù), 分外妖嬈。因此, “壺山赤霞”為清代桂林新八景之一。現(xiàn)山周圍辟有動物園、盆景藝苑、花圃茶室等亭臺樓閣。桃花依舊, 桂樹成林, 花果滿園, “壺山赤霞”更加絢麗多姿。

盆景園 在七星公園東南、駱駝山南側(cè), 1985年建成, 面積4355多平方米, 分水石、樁景、乳石3個景區(qū)、水石景區(qū), 從入口到山水廊, 設(shè)置各種吸水石、水邊石制成的盆景, 從山水廊到水榭, 陳列各種樹樁盆景和室外樹樁, 占地2465平方米; 乳石景區(qū), 從水榭到出口, 陳設(shè)各種鐘乳石盆景, 占地830平方米, 這是全苑的精華, 它完全不同于夢幻般的洞府。而是暴露在明媚的陽光下, 還其玉潔冰清的本來面目, 有的燦若朝霞, 有的翠如黛玉, 有的簡直是噴薄著的飛泉。全部近20xx盆的各類盆景俱屬珍品, 各具神韻, 意趣天成, 并采取了窗洞、景窗、景門、挑板、地景、博古架等多種陳列式樣。景區(qū)內(nèi)建設(shè), 布置殊異, 或池魚、疊石、雁墻、籬笆, 或平橋、曲廊、水榭、亭臺, 或樹叢、竹林、草坪、藤架, 以建筑小品、庭院、植物連接或分隔成若干空間, 曲折清幽, 如入仙境, 令人心蕩神移, 目不暇接。

靈劍溪 又名靈劍江、靈劍河, 在城東, 源于堯山西南大河鄉(xiāng)上陽家之北、堯山公路之南一池塘, 池中有泉, 終年不涸。由池向北, 至堯山西麓茅坪庵附近, 有一溝壑, 豐水季節(jié), 也有水注入靈劍溪。七星山古名彈丸山, 靈劍溪繞其下, 有彈丸溪之名。靈劍發(fā)自堯山, 經(jīng)省春巖, 留春巖、彈子巖、同志橋、張曙墓、七星山, 會小東江, 繞月牙、龍隱, 至穿山人漓江, 全長約9公里。它流經(jīng)眾多著名勝跡, 其本身也最為游人所鐘愛。

靈劍石 桂林名石, 在靈劍溪畔, 彈子巖前。高出水面15米, 寬12米, 長9米, 面積約110平方米, 呈筆架形, 主峰突如劍戟, 上刻“靈劍石”3個大字。

龍隱橋 位于龍隱巖西南170米龍隱路, 是小東江上的一座大跨度單拱石橋。1940年, 這里建有跨度單拱石橋。1940年, 這里建有跨度24米、寬2米的木便橋, 用以疏散城區(qū)人口, 早廢?,F(xiàn)橋長62.2米, 寬10.7(7+2×1.85)米, 跨徑40米, 荷載汽-13級。此間地形復(fù)雜, 崠 岸橋臺基于一塊大孤石上, 高10米, 西岸橋臺筑在基巖上, 高1米, 有一2米徑溶洞, 植樁支承。1964年興建, 1966年始竣工。前此, 馬坪街一帶通往三里店需經(jīng)花橋, 又不能行車, 十分不便。龍隱橋的建成, 不僅緩解了花橋的重負, 便利了交通, 且為小東江新添一景。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