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優(yōu)質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10:24:28 頁碼:13
2023年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優(yōu)質20篇)
2023-11-13 10:24:28    小編:ZTFB

總結是一個反思和總結的過程,有助于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和改進方法??偨Y不僅是回想過去,更要對未來的發(fā)展提出建議和展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一些經(jīng)典文學作品和閱讀心得,希望能開拓大家的視野。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一

這是一本中國古代美學歷史的梳理嗎?不,中國歷史(從遠古到明清)是沒有“美學”這一專業(yè)術語的。但在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歷史長河中,卻涌動著數(shù)不清的藝術品,美不勝收!其中囊括了文學、繪畫、雕塑、建筑、舞蹈等等。讓人陶醉,也充滿了神秘色彩,濃濃地吸引著每個熱愛生活的人去一探究竟。

曾有人問愛因斯坦:死亡是什么?愛因斯坦回答:死亡就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人類繁衍生息的終極目的無非是對美的追求。當目睹繁華都市瑰麗的夜景或驚嘆于那些宏大的建筑工程,去探索一下中國古代留下的藝術珍寶也是一次充滿魅力的人生之旅,它們星羅棋布地散落在中國大地一個個角落,穿越時空去感受什么是驚嘆。

山頂洞人的“妝飾品”,形狀不一多姿多彩。每個飾品上有一個小孔。仰韶人的水壺上最早出現(xiàn)的蛇身意味著圖騰意識的萌動,隨著對自然崇拜的加深,一種神秘力量支配著世界使古人產(chǎn)生了對強大生命力的向往。

儒學成為正統(tǒng),滲透于等級分明的政治秩序中,藝術的美便不再與政治有所聯(lián)系,山水自然,人情離別,從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多數(shù)內(nèi)容都有感于山河與離愁。美的因子也在那別具一格的文字間閃挪騰移,編織了一幅瑰麗的畫卷。

孔子在世界上成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并非偶然??鬃硬皇前讶说那楦?、觀念、儀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對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這三者引導和消融在以親子血緣為基礎的世間關系和現(xiàn)實生活中,使情感的導向異化了的神學大廈和偶像符號,而將其抒發(fā)和滿足在日常心理倫理的社會人生中。

中國的美從漢朝佛教傳來便與之相互聯(lián)合,之前只是對未來的神靈崇拜,而佛主到來則有了感官朝圣的直接對象,尤其在成王敗寇的歷史更迭中,百姓生活動蕩不安,無法宣泄之日便依托共知的佛陀,寄希望于極樂世界,分布在中國北方的大大小小石窟,是一種精神寄托的物化,加之統(tǒng)治者順勢將佛教宣揚為正統(tǒng)并以此控制和麻醉百姓,從而或中心或偏遠,從漢至宋,佛教文化呈現(xiàn)到無數(shù)角落,從佛祖那安詳恬靜的面相中,似乎顯示了無上的悟性,頂禮膜拜的同時,無形中構造了世界級別的藝術瑰寶。

作者對敦煌的雕塑與壁畫介紹較為細致,是往返于絲綢之路上的客商行旅留下的文化印跡,從五代到宋,優(yōu)美的藝術濃縮了中國千年的歷史。

文學也是古代美學的亮點。一首首唐詩宋詞,用短短的幾句展示出一幅幅秀麗的畫面,有一望無際沙漠上守邊的惆悵,也有平常悠閑生活的舒適情調;有一往情深的思鄉(xiāng)離愁,也有情感至深的愛戀悠揚。從李白的浩蕩到杜甫的沉郁,從王維的清新到辛棄疾的悍勇,文學形式多樣里夾雜著個性化的意蘊,品讀中自然會讓精神馳騁。

到了專制主義頂峰的明清,禁錮似乎是頂級黑暗時代的代名詞,既然沒有自由發(fā)揮的政治環(huán)境,只有少數(shù)經(jīng)歷坎坷的哀嘆和回憶,雖然低沉陰暗,卻托舉出了紅樓夢,不過中國古代的藝術也漸漸暗淡了。

在書中,作者將藝術與政治相關聯(lián),以時代的劃分陳述美的歷程。因為“人的情感思維”是主導藝術的力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美的出現(xiàn)也獨立與政治經(jīng)濟之外,是一種意識覺醒的表現(xiàn)。

那些特定的環(huán)境造就了偉大的文學繪畫佛教藝術,今天的和平環(huán)境里,美的意識何處產(chǎn)生呢?(彬哥)。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二

對于美,我總覺得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不同人對于美有不同的認知,如同時尚一般,隔3年就會有不一樣的美的理念,不一樣的美的流行。但是閱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后,讓我對于美又有了新的認知。美不僅是每個個體個性化的概念,從社會角度而言,更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共同的文化印記。

《美的歷程》一書沿著時間的線軸,回顧了中華文明自誕生時刻直至明清之際整個的美學演進歷史。從石器時代龍鳳圖騰的來歷,到夏周的青銅時代,先秦諸子對中國實用理性主義的影響,到楚漢浪漫主義的發(fā)展、魏晉風度的形成、南北朝時期的佛陀世榮、唐宋時期詩歌與書法的大成、宋元的山水畫的意境、最終到以明清小說為代表的市井文化。

美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形態(tài)呈現(xiàn),每個時代對于美的理解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

例如魏晉時期,人們津津有味的談論的并不是功臣名將的赫赫戰(zhàn)功,相反,更多的倒是手執(zhí)拂塵、口吐玄言,捫虱而談,辨才無礙。重點展示的是內(nèi)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脫俗的言行,漂亮的風貌。所謂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觀,體現(xiàn)出人的內(nèi)在智慧和品格。兩漢動的行為之美讓位于魏晉的靜的玄想之美。“言不盡意”“以形寫神”“氣韻生動”作為美學理論和藝術原則在這一時期被提出。瀟灑不群、飄逸自得的魏晉風度產(chǎn)生的的歷史背景卻是充滿動蕩、混亂、災難、血污的社會和時代。戰(zhàn)亂的年代里,時刻面臨著生死的考驗,巨大的政治恐怖陰影下產(chǎn)生了自我矛盾的人文主義。如同阮籍,表面看來瀟灑風流,骨子里卻潛藏深埋著巨大的苦惱、恐懼和煩憂。

魏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經(jīng)濟上,東漢以來的莊園經(jīng)濟日益鞏固和推廣,大量個體小農(nóng)和大規(guī)模的工商奴隸經(jīng)由不同渠道,變而為束縛在領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極強的農(nóng)奴或準農(nóng)奴。政治上,與這種經(jīng)濟背景相對應,分裂割據(jù)、各自為政、世代相沿、等級森嚴的門閥士族階級占住了歷史舞臺的中心。這種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使得意識形和文化心理上發(fā)生巨大變化,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兩漢經(jīng)學崩潰,代之而興的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一時期,哲學重新得到解放,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壓抑了數(shù)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諸家,重新為人們所著重探究。議論爭辯的風氣相當盛行。與頌功德、講實用的兩漢經(jīng)學、文藝相區(qū)別,一種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純”哲學產(chǎn)生了。與這種思潮相對應的美學觀念,特征就是——人的覺醒。對生死存亡的哀傷,對人生短促的喟嘆,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有“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王羲之有“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陶潛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對人生對生命強烈的欲求,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個核心部分。政權更迭的年代里,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nèi)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因此繪畫藝術作品里講究氣韻生動、以形寫神,要求體現(xiàn)人的內(nèi)在精神氣質,這種追求“氣韻”“風神”的美學標準正是與魏晉思辨智慧、人的覺醒相一致。

從這本書中,學到的一種思維方式,分析任何事物,都要將其放置于時代背景之中。藝術的發(fā)展是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政治的環(huán)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相合的,民生凋敝、社會苦難之時,此時孕育的文化,與經(jīng)濟繁榮、政治昌明的藝術文化相比,定然想去甚遠。感性的、理性的、思辨的、神秘的、浪漫的、有我的、無我的、簡約的、華麗的……美有不同的形態(tài),而這不同的形態(tài)正是解碼歷史的重要鑰匙。

所有這些問題不一定會有既定的答案,但我相信思索的過程就是成長。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三

《美的歷程》是李澤厚先生的重要美學著作。它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和美學作了一個鳥瞰式的宏觀把握。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并沒有在書中對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特征作詳細具體的解釋闡述,而是總結概括性地對各時代所體現(xiàn)的美學思想精神做出精練的歸納,并從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為讀者理清中國古代“美”的發(fā)展脈絡。

閱讀本書之前我也接觸過一些介紹和研究中國古代美學的著作。而《美的歷程》給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認為本書與其他美學著作區(qū)別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在介紹“美的歷程”時的連貫性。雖然本書也像其他著作一樣分了章節(jié),按歷史發(fā)展的順序,介紹從遠古圖騰時代的藝術萌芽到明清文藝思潮的興起的各時代藝術特征及美學思想。但作者卻沒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劃分出來,反而讓人感覺本書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間的隔膜的跡象。作者的這種做法使得每個時代不同的藝術特征之間的銜接十分自然,而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到兩個相鄰或間隔的時代之間的歷史聯(lián)系。正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里所說,“延綿不斷”是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放之于中國美學史的發(fā)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澤厚先生正是自覺地注意到了這一特點,才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夠感覺到中國古代“美的歷程”并不像西方藝術發(fā)展一樣斷斷續(xù)續(xù),而是渾然一體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在編寫美學史時能夠不破壞藝術發(fā)展的連貫性,不輕易劃分時代或為其強加一個所謂的“藝術時代特征”,卻能使整部著作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從此可看出李澤厚先生對中國美學了解之深以及他處理如此長的歷史材料時的高明之處。

好的美學著作不僅能夠告知讀者自己的美學觀點,而且還會留下空間讓讀者去思考。而《美的歷程》便讓我在閱讀中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痕跡。

一美的起源。

我并不這么認為。雖然我也認為用“巫術說”和“宗教說”解釋美的起源最具合理性,但人對美的意識和覺悟是可以從中獨立出來的。正如作者在書中提及:

“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紅穿帶、撒抹紅粉,已不是對鮮明奪目的紅色的動物性的生理反應,而開始有其社會性的巫術禮儀的符號意義在。”

在山頂洞人的眼中,紅色有其特殊的社會意義,這種意義也許還不能被看作是審美意義,因為它完全服務于宗教禮儀。但是人們選擇紅色而并非其他顏色作為特殊意義的象征又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我們知道“紅色”之于人有其特定的、普適的官能刺激。這種刺激也許是動物性的,但它所所引起的情感就不能籠統(tǒng)地歸納為“動物性的生理反應”了。所以我認為,山頂洞人選擇紅色作為某種特殊的社會意義象征的過程應該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雖然這種審美與動物本能的反應之間的界限仍然比較模糊,但前者絕對不可以被后者所包含。

這樣的觀點同樣適用于稍晚的原始歌舞之中。我們之所以可以用審美的角度去看待遠古時期的器物和巫術禮儀,就是因為我們和當時的勞動人民一樣具有這種相似的審美意識。

二美的傳遞。

李澤厚先生在書中不止一次提出社會發(fā)展對一時期的藝術特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按照這個觀點,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層所代表的藝術趣味應該是有區(qū)別的。但是從工藝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精神卻淡化了階級之間的審美差別。

若要排除以上所說的假設,就等于認為青銅時代的工匠只是掌握了鑄造青銅的技術。然而技術是死的,它不可能和技術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饕餮紋以及饕餮的寓意)完全分離開來。如果說社會上層掌握的僅是工藝品的“內(nèi)容和寓意”,而工匠們掌握的僅是“技術”,那么工藝藝術便是一個內(nèi)容和技術脫節(jié)的藝術,根本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由此我認為,以實用為其重要特點的藝術部類,如建筑、工藝等,是社會上層和下層之間的審美交流的重要媒介。雖然這種交流也許并不是他們有意識的主動行為,但它不自覺地、客觀地融合了一個時期整個社會的審美情趣。

三美的表現(xiàn)。

人們往往用“美的再現(xiàn)”和“美的表現(xiàn)”來區(qū)別古代東西方藝術。這種區(qū)別在同時期的西方古典油畫和中國古典山水畫中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雖然李澤厚先生沒有在《美的歷程》中提及,但“再現(xiàn)”和“表現(xiàn)”的差別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jīng)初露端倪了。

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二萬多年的馬德林文化,為我們留下了阿爾塔米拉壁畫(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洞窟)。以壁畫中的野牛為例,作者運用了赭紅、黑、褐等顏色,不僅勾勒了牛的線條,還填充了它的質感。除了嚴格地按比例刻畫出牛身、牛蹄、牛角、牛牦等細節(jié),還用陰影表達了牛的厚重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舊石器時代西方藝術已經(jīng)有力求真實、準確地再現(xiàn)自然的傾向了。

與其時代相近的中國遠古壁畫往往只有一種顏色,而且都是簡練地刻畫出動物或人物的線條,同時刻意地夸張動物某個特征部位(如牛的角往往比其他部位要大和明顯),使人很容易辨別出各種動物的種類(這種夸張和有重點的表現(xiàn)與今后中國書法和繪畫藝術無疑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中國遠古壁畫發(fā)展下去,就更能體現(xiàn)東方“自然的表現(xiàn)”的特點——從圣牛身上的饕餮紋到獰厲的青銅面具,都已經(jīng)離真實的自然事物很遠了。

古代東西方藝術特征的區(qū)別還影響到了它們各自的發(fā)展方向。西方古典藝術的理性、寫實以及其嚴格的透視理論一直是畫家們必須遵循的法則(直到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以馬奈為代表的印象派才開始掀起摒棄歐幾里得透視法的架上繪畫革命。)這些法則成就了歐洲古典繪畫的輝煌,同時也局限了歐洲藝術多樣性的發(fā)展——我們從作畫對象范圍的狹隘性便可看出。直到十九世紀中期,以純粹的風景作為架上繪畫內(nèi)容的作品才剛剛出現(xiàn)(主要的畫家是代表英國風景畫派的透那)。但在中國,山水風景畫于中唐(8世紀)就已出現(xiàn),而在南宋(12世紀)達到鼎盛。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景”的表達方式在畫家們的靈活運用下,使中國古典山水風景畫擁有更深厚的寓意。這種情況當然是無法離開以“自然的表現(xiàn)”為中國古典藝術的基礎對其發(fā)展的影響。這無疑使中國古典繪畫能在被繼承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以上三點是我在閱讀《美的歷程》時的一些想法。碰到一些疑問時,我結合自己所知道的美學知識做了比較多的假設,有時可能會比較武斷地下一些結論。這些假設和結論還要等我在以后的知識吸取和修正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在完成讀書筆記的過程中,有另外兩本書的史料和美學觀點對我的影響很大,在此列出:

1《中國美學的基本精神及其現(xiàn)代意義》劉方,巴蜀出版社。

2《中國美術史》李福順,高等教育出版社。

此外,在閱讀中還有沒有解決的問題,有待以后的關注以及老師的指導:

在每個時代,歷史發(fā)展的特性都會表現(xiàn)在該時代的藝術特征之上。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確真實地符合這個理論。我很自然地希望把該理論用在當今的藝術發(fā)展之中。但我看不到當今復雜紛程卻缺乏靈氣的中國藝術界能夠反映這個時代歷史的發(fā)展。

李澤厚先生在本書的結語中提到:“由于與物質生產(chǎn)相連接,在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的年代,某些藝術部類如建筑、工藝……等等,就要昌盛發(fā)達一些,正如科學在這種時候一般也更有發(fā)展一樣?!?/p>

我相信當今中國處于“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的年代”,但建筑、工藝的“昌盛發(fā)達”卻表現(xiàn)得并不明顯,更別說“文學、繪畫”這些“較少依賴物質條件”的藝術部類了。(如果有誰要告訴我文學和繪畫在當今已達到了昌盛發(fā)達的時期我必定會和他理論。)。

那么,李澤厚先生在本書中所說的藝術表現(xiàn)時代的理論是不是不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呢?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四

《美的歷程》這本書比較宏觀簡略的介紹了從遙遠的記不清歲月的時代,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所熟知的社會中藝術的演變和意義。雖然宏觀簡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獨到。從我最概況的意識中我僅把這一脈絡初步分為三分,分別為圖騰,精神和詩詞文賦。從這三個大的抽象事物中細分為本書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為遠古時期的圖騰。形式歌舞,青銅,先秦對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榮,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藝思潮這些。本書作者李澤厚就以這個脈絡介紹了藝術之美。

曾經(jīng),對于民間藝術中的剪紙很感興趣,從剪紙的內(nèi)容來看,有許多以蛇,雞,魚等動物為載體,這種形式藝術盡然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交叉重疊了各種階段的原始社會中,激烈戰(zhàn)爭和安定平和交錯不斷,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和其他符號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變化。根據(jù)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和狀態(tài),人類自身的生產(chǎn)和擴大在生產(chǎn),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這些有很強的繁殖力的動物身上。雖然僅是一些根據(jù)的猜測。

對于青銅器上的紋飾,我也有著極大的興趣去了解。隨著階級的產(chǎn)生和等級制度的確立,青銅紋飾也隨之變化。從原始的質樸天真到隨后的為了統(tǒng)治維護地位的權利的凌厲,這些轉變和衍化都是付諸與地位權利和力量。以兇猛的怪獸或動物為代表,象征著神秘,恐怖,突出恐懼,殘酷,兇殘,這是和當時混亂暴力的戰(zhàn)爭時代有關,在這些怪異形象為象征符號,指向了某種似乎超出了時間的權威神力的觀念。他們的美并不在于裝飾風味,更注重的是內(nèi)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性,配上沉著,堅實,穩(wěn)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個時代所要傾訴的精神。

整本書其實一直都是用歷史的文明與實踐相結合來敘述藝術的歷程,試求社會對文藝的影響的規(guī)律,尋求社會根源。

在中國的造型藝術來說,線的因素體現(xiàn)著中國民族的審美特征。不論是書法,水墨,還是建筑,線的藝術都恰好與情感有關。在書法中每一筆都彰顯著那個時代中國獨有的骨風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長方形的土木建筑與國外尖。高。直的那種聳立截然相反。簡單樸素的單體構成了復雜嚴謹?shù)娜后w,權利永遠有個載體存在,像是飛檐,牌坊,祠堂,宮殿等。但始終,在中國,浪漫主義永遠也脫離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疇。

在文學上,從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漢的浪漫主義到魏晉風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藝,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現(xiàn)著社會問題的根源。

在《離騷》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熱的神話故事,展現(xiàn)的確是理性的覺醒。與楚辭相對應的是漢賦,用極力夸張的修辭手法描述奢華的生活,力圖展示融化在琳瑯滿目的對象化的世界。

盛唐之音表達的更是一種極樂思想,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自由和快樂,滲透在盛唐文藝中。即使是享樂,頹廢,憂郁,悲傷,也仍然閃爍著青春,自由,和歡樂。這就是盛唐藝術。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做到承上啟下作用的中唐,其實才是真正展開文藝的燦爛圖景。他展現(xiàn)的雖不如盛唐的雄豪剛健,光芒耀眼,卻是更為五顏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詩詞歌賦,繪畫雕刻,雜曲小說,同樣也是附和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無我之意”,展示了那個時代人們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時期的文藝,宋明畫本,擬話本和戲曲,版畫是明代中葉以來文藝的真正基矗在明末發(fā)展到極致后,遭到了本不應有的挫折,上層浪漫主義則一變?yōu)楦袀奈膶W。代表作為《桃花扇》《長生殿》和《聊齋志異》。

正如序幕所說,從遠古圖騰的那個時代起,時代精神火花在這里凝凍,積淀下來,一唱三嘆,流連忘返。我們感受著,這樣一個匆匆流過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五

李震:我覺的此書的重點并不是對具體藝術品的展現(xiàn)或評鑒,甚至也不是對中華古代藝術本身的討論,而是分析和概括它演變歷史及背后深刻的社會政治的演變。作者從始至終十分強調這一點,即藝術的發(fā)源和發(fā)展盡管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但更是社會現(xiàn)實和人們意識的忠實表現(xiàn),每一次藝術形式的轉移和風格的轉變,都是社會變革的結果。同時,藝術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中國特色也無不是社會結構的中國特色的反映??傊?,這本書可以看作是從藝術角度對中華文化的一次深入剖析和精準概括。

嘉賓鄭昕宇童鞋:藝術必然映射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很多人往往愛好于通過"藝術"這面鏡子去觀察彼時彼地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似乎又多了一種理解人類歷史進程的方法,還可以披上"藝術"這層精美的衣裳。但我覺得,這樣去看待藝術,有些太浪費了,而且有點累。翻翻歷史典籍或者大家文章去了解人類歷史社會不是更容易,而且更讓人信服嗎?何必在一件精美的陶瓷身上幻想出一個帝國的豐盈與威嚴。

陽春白雪、水墨丹青、高山流水……這些是藝術優(yōu)美的表現(xiàn)形式,融匯于視聽觸覺之間,蕩漾在心神之際。一幅畫本身的形式就是獨立的存在,畫面上的色彩、線條、明暗;色彩的深淺、線條的疏密、明暗的交織……形式的本身就能夠引起人類共同的感知,引發(fā)情感的波動或共鳴,從而達到對美的感知。這是一種由形式引發(fā)的審美活動。在我看來,也是一種最符合藝術欣賞規(guī)律和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審美。

路暘:由于之前沒有什么藝術細胞,接觸的藝術品少之又少,基本沒有什么審美水平,我選擇的畫是哀悼基督,這幅畫不是《美的歷程》中的作品,但是對比于西方的畫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東方的藝術作品。個人感覺相比于西方的作品而言,東方作品更多是以描繪恢弘的場景為主,人物更多的只是點綴,場面和意境才是中心;而西方的作品則更加注重描繪人的細節(jié)與情感,以人物為主體去展現(xiàn)和表達思想、事件。也許這就是東西方的區(qū)別,西方受到宗教的影響,更加注重個人實現(xiàn),而東方的集權政治則更希望表達權威與威嚴。就像我們在西方很難見到特別宏大的建筑,但是在東方我們能看到很多超乎于當時經(jīng)濟、技術能力水平的恢弘作品。這幅畫展示的是耶穌受難的細節(jié),畫中人的情感是收斂的,而不是外顯的,讓人心生悲憫之情。近處的山崗上,一棵樹葉殘枝枯,天空和大地被它緊緊地串在一起。而遠處,灰色的山崖在寂寞中訴說著無聲的絕望。這些背景也都是為了襯托人物的情感而設計,凸顯了耶穌受難日人們的悲痛之情。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六

“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凍、積淀下來,傳流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志,經(jīng)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歷程”

我曾讀過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散步》,與宗白華先生以美學理論為主題、具有通史性質的美學散文相比,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似乎更像是一本廣義的中國藝術史綱要――規(guī)規(guī)矩矩地按照時間順序對中國各個朝代獨特的藝術作品與藝術特質進行美學概述與議論,當然,較純粹的歷史書籍而言加入了更多的個人體悟,是一種自我理解的心靈書寫。

全書分為龍飛鳳舞、青銅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佗世容、盛唐之音、韻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藝思潮10個部分,囊括了中國美學的整個歷史。從宏觀的角度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產(chǎn)生、形成和變化的歷程。

李澤厚先生并未將藝術史獨立出來講述,而是將美學歷程與歷史事實結合,從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方面解釋美學變化的原因與影響,從源頭開始分析當時的.社會審美、藝術風格、創(chuàng)作目的出現(xiàn)與流變的前因后果。例如,在第一節(jié)“獰厲的美”中解釋陶器紋飾的美學風格為何從活潑輕快轉向沉重神秘時,就結合了當時的政治形態(tài)變動,說明沉重神秘的陶器紋飾是巫史文化的藝術表現(xiàn),而巫史文化在早期宗法制統(tǒng)治秩序確立過程中起著重要震懾作用;又例如,結合兩漢時期的社會思想基礎,說明兩漢文化中南北交融的特色正是儒學與道學在藝術上的交融表現(xiàn);而在“宋元山水意境”一章中,則將宋元山水畫盛行、且意境遠異于六朝的原因歸結到階級差異上,一針見血地分析了門閥士族與世俗地主兩個階級的思考方式、思想境界差異。這樣的敘述方式使讀者對美學的進化歷程理解更清晰深刻,我也不例外,并由此產(chǎn)生了一些思考與感悟。

“雙重性的宗教觀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異獰厲的形象之中。在今天看來是如此的野蠻,在當時則有其歷史的合理性。也正因為如此,古代諸氏族的野蠻的神話傳說,殘暴的戰(zhàn)爭故事和藝術作品,包括荷馬的史詩,非洲的面具。盡管非常粗野,甚至獰厲可怖,卻仍然保持著巨大的美學魅力。在那看來獰厲可畏的威嚇神秘中,積淀著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有這種無可阻擋的歷史力量相結合,才成為美――崇高的?!?/p>

是的,歷史力量,這是古文物審美價值的重要部分。不只是早期巫史文化獰厲恐怖的造型花紋,即使是之后漢唐明清,無論是器具造型還是花紋樣式都已經(jīng)不再符合當下的審美標準了,我們之所以仍然能夠感受到它們的魅力,正是“歷史”的功勞。除了物質存在的古文物,文字記載中,清朗高潔的隱士、鞠躬盡瘁的賢臣、馳騁沙場的名將。即使他們的經(jīng)歷早已遠離我們的時代,我們卻仍然會欽慕其人格美。將史學意義上的歷史作為審美對象,去發(fā)現(xiàn)與體會歷史的浩瀚之美、悲壯之美、崇高之美甚至神秘之美。在探討已經(jīng)逝去歲月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文化現(xiàn)象中體驗歷史特殊的美感――即建立了歷史審美。

李澤厚先生不愧為美學大家,其文字也同樣充滿美感,讓人來身心愉悅。與此同時,對中國各個朝代的美學特色的把握也一針見血,常使人有恍然醒悟之感,甚至對文字生出了相見恨晚的心情。讀罷《美學歷程》,自覺受益匪淺。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七

不久前經(jīng)人推薦拜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先生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文學做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我們每個人不管身份如何,貧富貴賤,地位高下,追求美卻是每個人的本性。因為人類在物質生產(chǎn)過程中便逐漸追求和發(fā)展精神生產(chǎn)和創(chuàng)造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美”,這個追求是人類的高級屬性發(fā)展的結果。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產(chǎn)生的?美的本質是什么?我們中國美學的著眼點在哪里?這些問題至少對我是模糊的。

李澤厚先生用他哲學家的思維,美學家的理論,文學家優(yōu)美的散文般的文字表現(xiàn)形式,為我們清晰而深刻的闡述了以上這些問題。讓我深深沉醉在“美的歷程”里,久久不肯離去。

本書里,李先生從粗狂的遠古圖騰——“人首蛇身”,“人首鳥身”那原始藝術的“龍飛鳳舞”,從殷周青銅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魏晉“人的覺醒”的風度,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繪畫及詩詞曲的審美品類,直到明清小說戲曲的浪漫感傷……有時一瀉千里,有時涓涓細流;有時一氣呵成,有時娓娓道來。讓讀者欲罷不能。

我在讀李先生的《美的歷程》的過程中,有些章節(jié)泛讀,有些是精讀的。比如,第三部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補”,我是精讀的。因為我要搞懂,中國美學的著眼點在哪里?這是我很迷糊的問題。

李先生在這一章節(jié)里有這樣一段話:藝術和審美“因為重視的不是認識的模擬,而是情感感受,于是,與中國哲學思想相一致,中國美學的著眼點更多不是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關系、韻律?!袊诺涿缹W的范疇,規(guī)律和原則大都是功能性的?!彼麑@個功能性有以下四方面的闡述:

其一,“它們作為矛盾結構,強調得更多的是對立面之間的滲透與協(xié)調,而不是對立面的排斥與沖突”。我的理解是,在藝術領域,諸子百家,各顯神通,但他們會有許多的矛盾和沖突,表現(xiàn)最為明顯的是儒道兩家的對立思想。儒家思想對藝術“強調的是官能、情感滿足和抒發(fā),是藝術為社會政治服務的實用功利;道家強調的是人與外界對象的超功利的無為關系亦即審美關系。是內(nèi)在的精神的、實質的美,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非認識性的規(guī)律?!薄>痛丝磥?,儒家思想對政權的鞏固,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乃至家庭的穩(wěn)定都是有利的,所以儒家思想的功利性是有必要的。但它對人性的自然發(fā)揮是有約束的,它“以其狹隘的實用的功利框架,經(jīng)常造成對藝術和審美的束縛、損害和破壞”。然而,人性的自然發(fā)揮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道家則崇尚自然,突出自然和人性的光輝,它恰恰給予儒家“這種框架和束縛以強有力的沖擊、解脫和否定。浪漫不羈的.形象想象,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fā),獨特個性的追求表達給中國藝術發(fā)展提供新鮮的動力”。但道家的思想有些是不被統(tǒng)治者接受的,倘若太崇尚自然,太無序散漫,對政權的鞏固,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也是不利的。面對儒道的矛盾,采取互補的方式是最佳的途徑。這就說明我們的美學和藝術要強調藝術領域這些矛盾的對立面之間的滲透和協(xié)調,而不是強調其對立面的排斥于沖突,于是,儒道互補就成了這種對立面之間滲透和協(xié)調的最好方法。

其二,李先生說:這個功能性“作為反映,強調得更多的是內(nèi)在生命意興的表達,而不在模擬的忠實,再現(xiàn)的可信?!北热?,李白的詩里形容的瀑布為“飛流直下三千尺”,他把普通人眼里的瀑布,不是忠實于原型的普通表述,而是進行藝術了的彰顯,但他還嫌不夠,他繼續(xù)說:“疑是銀河落九天”,把瀑布這個特征用比喻的方法更加藝術化的凸顯出來,把瀑布的美和壯觀藝術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是作家強烈的情感流露,他也讓讀者產(chǎn)生了同樣強烈的共鳴,于是作者和讀者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所以就像李先生說的:美學重視的不是認識的模擬,而是情感感受。

其三,這種功能性“作為效果,強調得更多的是情理結合,情感中潛藏著智慧已得到現(xiàn)實人生的和諧和滿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間的信念?!蔽业睦斫馐牵m然美學和藝術不是人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的模擬,但藝術也應該尊重客觀世界,要表達人的潛藏在情感中的智慧,而不是脫離現(xiàn)實的不著邊際的胡編亂造或閉門造車。而人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生活環(huán)境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源泉,唯有走入自然唯有與社會相結合,藝術家和藝術領域才有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可能。所以,藝術家的作品的情理結合也是中國美學所要強調的。

其四,這種功能性“作為形象,強調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優(yōu)美(”陰柔”)和壯美(“陽剛”),而不是宿命的恐懼或悲劇性的崇高?!睂τ谶@一點,在許多看似感傷的詩句里都可以看到“美”的流露。

比如,唐朝的陳子昂的詩“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

李先生說:他的詩句雖“滿腹牢騷,一腔憤慨的,但他所表達的卻是開創(chuàng)者的高蹈胸懷,一種積極進取、得風氣先的偉大孤獨感。它豪壯而并不悲痛。同樣,像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盡管傷春惜花,但所展現(xiàn)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麗的春晨圖畫,它清新活潑而并不低沉哀婉。”。

我們從中看到了,真正流芳百世的藝術,即使在表現(xiàn)悲傷的事物和憤慨的情感時,卻仍能讓人更多的感受到美麗、清新,甚至還可以不失活潑。

讀到這里,我對中國美學所強調的內(nèi)容有了自己的理解了。

李先生在他的結語里說,“對中國古典文藝的匆匆巡禮,到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難欣賞任何細部的豐富價值?!?/p>

我覺得,這本書,雖沒能讓我們看到中國藝術的“任何細部的豐富價值”,但我覺得,李先生卻能把我們真正引領進80中國的“美的歷程”,倘若讓我自己去“中國古典藝術博物館”參觀十遍,都可能感受不到“美”之所在。因為沒有他的引領,我即使到故宮,即使看到所有的細部的豐富的古典藝術品,我也沒有能力看到她們的“美”的豐富的價值所在。所以,雖“匆匆走過”,卻讓我對中國“美的歷程”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讓我這個“審美”的門外漢在“美的歷程”里受益匪淺。

我這次只是泛讀,我想以后還會對一些章節(jié)好好精讀。因為,我還想享受閱讀《美的歷程》的過程。李先生的寫作形式,本身很好地詮釋了藝術不是簡單的認識模擬,而是情感感受,李先生的這本書就是他對中國“美的歷程”的豐富的情感流露,這本《美的歷程》就是一件藝術品。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八

《美的歷程》這本書比較宏觀簡略的介紹了從遙遠的記不清歲月的時代就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所熟知的社會中藝術的演變和意義。雖然宏觀簡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獨到。從我最概況的意識中我僅把這一脈絡初步分為三分,分別為圖騰,精神和詩詞文賦。從這三個大的抽象事物中細分為本書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為遠古時期的圖騰。形式歌舞,青銅,先秦對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榮,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藝思潮這些。本書作者李澤厚就以這個脈絡介紹了藝術之美。

曾經(jīng),對于民間藝術中的剪紙很感興趣,從剪紙的內(nèi)容來看,有許多以蛇,雞,魚等動物為載體,這種形式藝術盡然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交叉重疊了各種階段的原始社會中,激烈戰(zhàn)爭和安定平和交錯不斷,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和其他符號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變化。根據(jù)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和狀態(tài),人類自身的生產(chǎn)和擴大在生產(chǎn),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這些有很強的繁殖力的動物身上。雖然僅是一些根據(jù)的猜測。

對于青銅器上的紋飾,我也有著極大的興趣去了解。隨著階級的產(chǎn)生和等級制度的確立,青銅紋飾也隨之變化。從原始的質樸天真到隨后的為了統(tǒng)治維護地位的權利的凌厲,這些轉變和衍化都是付諸與地位權利和力量。以兇猛的怪獸或動物為代表,象征著神秘,恐怖,突出恐懼,殘酷,兇殘,這是和當時混亂暴力的戰(zhàn)爭時代有關,在這些怪異形象為象征符號,指向了某種似乎超出了時間的權威神力的觀念。他們的美并不在于裝飾風味,更注重的是內(nèi)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性,配上沉著,堅實,穩(wěn)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個時代所要傾訴的精神。整本書其實一直都是用歷史的文明與實踐相結合來敘述藝術的歷程,試求社會對文藝的影響的規(guī)律,尋求社會根源。

在中國的造型藝術來說,線的因素體現(xiàn)著中國民族的審美特征。不論是書法,水墨,還是建筑,線的藝術都恰好與情感有關。在書法中每一筆都彰顯著那個時代中國獨有的骨風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長方形的土木建筑與國外尖。高。直的那種聳立截然相反。簡單樸素的單體構成了復雜嚴謹?shù)娜后w,權利永遠有個載體存在,像是飛檐,牌坊,祠堂,宮殿等。但始終,在中國,浪漫主義永遠也脫離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疇。

在文學上,從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漢的浪漫主義到魏晉風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藝,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現(xiàn)著社會問題的根源。

鳥瞰著美伴隨著實踐流淌年華的痕跡,漸漸發(fā)現(xiàn),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fā)現(xiàn),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fā)現(xiàn),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后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彌漫飄逸的一縷芬芳。陡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悟。美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她來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悟。

《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事看見自己的內(nèi)心的感悟。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升華,真正得富有一種動態(tài)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一剎那的感悟,在千年風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終于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于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里陰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九

《美的歷程》是中國美學的經(jīng)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澤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數(shù)千年的文藝、美學納入時代精神的框架內(nèi),揭示了眾多美學現(xiàn)象的歷史積淀和心理積淀,具有渾厚的整體感與深刻的歷史感。本書將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玲瓏剔透地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親切。書中夾敘夾議,見解精到,文字簡潔,明白曉暢,曾影響了一代青年,引導了一批又一批的讀者步入美的殿堂,能短時間內(nèi)讓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國古代藝術,得到美的熏陶,確實是一部很好的讀物。

《美的歷程》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

作者認為,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并非藝術本身所能決定,決定它們的歸根到底仍然是現(xiàn)實生活,故而考察一個時代的文藝,必先考察那個時代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情況。本書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著這一思想構架而展開。

如第七章《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藝術,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會最先想到唐詩。唐詩正是盛唐藝術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詩歌藝術的頂峰。那么,它何以出現(xiàn)在這一時代呢?作者的分析給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國古代最為輝煌的時代,帝國初始,在政治、財政、軍事上都非常強盛,對外開疆拓土,軍威四震,國內(nèi)則是相對的安定和統(tǒng)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貿(mào)易交通發(fā)達,同樣也帶來了異域的文化。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無所畏懼無所顧忌地引進和吸取,無所束縛無所留戀地創(chuàng)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傳統(tǒng),這就是當時的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

在政治上,官階爵祿日益代替閥閱身份,成為唐代社會視為最高榮譽所在。先前的門閥士族被壓制,世俗地主階級的勢力在上升與擴大,科舉制度的確立,使得知識分子可由考試而做官,參與和掌握各級政權,突破了先前門閥世胄的壟斷,一條充滿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們開放。等待著他們?nèi)ラ_拓。個人、民族、階級、國家都處于欣欣向榮的上升階段。就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藝術,孕育出了唐詩。它蘊含著對有血有肉的人們現(xiàn)實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執(zhí)著,滲透著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即使是享樂、頹喪、憂郁、悲傷,也仍然閃爍著青春、自由和歡樂。

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yè)的具體歌唱;終于,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后者優(yōu)美寧靜,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詩,有李白。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這都證明,《美的歷程》是一部小書,篇幅不過十幾萬字;《美的歷程》又是一部大書,它考察了從遠古圖騰到明清繪畫、工藝達數(shù)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fā)展。讀之使人神馳千年,遨游于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領略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藝術精神,捕捉到華夏民族美的足跡。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十

俯瞰著美伴隨著時間流淌千年的痕跡,漸漸發(fā)現(xiàn),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fā)現(xiàn),她擁有深厚的生命維度與長度,她播灑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陡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動。美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她來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動。

走進《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是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時看見自己的內(nèi)心感動。

《美的歷程》這本書雖然不過十幾萬字,卻記錄了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fā)展。全書共分十章,按照時間的順序,介紹了最能代表那個時代美的藝術品和創(chuàng)造它們的作者們。其內(nèi)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動物形象符號化為抽象幾何紋的積淀過程,到青銅器饕餮紋獰厲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補、建筑藝術,到楚辭漢賦的浪漫主義,漢代的氣勢與古拙美,再到"人的覺醒"、"文的自覺"的魏晉南北朝,還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藝術,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說和戲曲的興起。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它不單對現(xiàn)代流行作了回應,還從哲學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從古至今的作了對比。讓人從哲學來認識美學,以美學來理解哲學,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它是對中國古典美提綱挈領式的概括介紹。

但是一本書讀完之后,最能給我震撼,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是原始社會先人們創(chuàng)造的那些古樸、美麗的紋飾。原始社會是一個緩慢而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它經(jīng)歷了或交叉著不同階段,和平生活,激烈的戰(zhàn)爭。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大概相對說來比較和平安定,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及其圖像化的符號形象也如此。從一些彩陶紋樣就可以看出。那些魚紋、蛙紋、水波紋飾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關。這些陶器上的紋樣都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漸變?yōu)槌橄蠡?、符號化的。也正是美作?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過程。書上說的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積淀了社會內(nèi)容的自然形式。這些旋轉、重復的美麗的彩陶紋飾也給青銅時代獰厲的美奠定了基礎。

李澤厚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也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為多樣流動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chuàng)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并不作機械的重復和僵硬的規(guī)范。書法到了唐代,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欲,便以為姿",將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并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并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書與狂草,像李白詩一樣無所拘束,流走快速,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

中華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激蕩前行,先秦、魏晉南北朝、唐和明朝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上推動了中國命脈的發(fā)展。魏晉的思辨帶來的人類追求,與先秦理性精神影響了中國人信仰與俗世的融合,中唐的世俗化和宋明理學的同化影響中國人的個性,明末的資本主義思想萌芽批判大中華的弊病,這多元的思想推動中國滯后的身軀。而這些,在萌發(fā)或形成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中國的文化特征和審美意識。若說中國文化之美的巔峰,我認為唐朝宋朝各有千秋。唐代詩詞重情,而宋朝則詩重理、詞重情;到明清則無論怎樣的文化載體,都愈趨世俗、白話、易懂。同為盛世王朝,唐宋與明清卻相隔兩岸,各有特色。

幾百年的距離,足以讓尚且是世界焦點的中國墮落為落日余暉。因唐代國土的安穩(wěn)、經(jīng)濟的繁榮、外交的和諧、政治制度的完善、科舉制度的首創(chuàng),人民獲得了自由、開放、相對幸福的生活空間。在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便有更開闊的視野去品味山水美景、思考人生意義,把個人的情感、理想、抱負放到生活的首位,從而形成抒情的美的爆發(fā)。而到了明清,嚴格閉塞的經(jīng)濟制度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上層的政治制度已經(jīng)頑固腐朽到骨子里,反抗的精神甚囂塵上,于是人們開始突破制式,掙脫封建統(tǒng)治的束縛,追求世俗中最簡單、自然、人性化的情感與事物。即使歷史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一切人類的進化繁衍的契機通常都是既破又立。

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nèi)容,真與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先人對內(nèi)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為外在物質追求的另一面,承載了太多沉重而偉大的思考與記憶。從自然走向人類本身,從對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對自我意識的發(fā)掘,神秘的圖騰,古拙的漢塑,靈動的書法,哀婉的紅樓,虛實相間的山水人情,都是歷史在尋找美的最初的載體。《美的歷程》引領我從感性的思考,從親歷式的閱讀體驗中去觸摸生命之美的溫度,追尋美的足跡,獲得美的感悟與啟迪。

我仿佛觸到了這個文明古國心靈的歷史,仿佛經(jīng)歷了千年以來懸于靈魂深處的感動。在美的感召下,生命變得敞亮而豁達,平靜而深邃。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十一

這是一本中國古代美學歷史的梳理嗎?不,中國歷史(從遠古到明清)是沒有“美學”這一專業(yè)術語的。但在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歷史長河中,卻涌動著數(shù)不清的藝術品,美不勝收!其中囊括了文學、繪畫、雕塑、建筑、舞蹈等等。讓人陶醉,也充滿了神秘色彩,濃濃地吸引著每個熱愛生活的人去一探究竟。

曾有人問愛因斯坦:死亡是什么?愛因斯坦回答:死亡就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人類繁衍生息的終極目的無非是對美的追求。當目睹繁華都市瑰麗的夜景或驚嘆于那些宏大的建筑工程,去探索一下中國古代留下的藝術珍寶也是一次充滿魅力的人生之旅,它們星羅棋布地散落在中國大地一個個角落,穿越時空去感受什么是驚嘆。

山頂洞人的“妝飾品”,形狀不一多姿多彩。每個飾品上有一個小孔。仰韶人的水壺上最早出現(xiàn)的蛇身意味著圖騰意識的萌動,隨著對自然崇拜的加深,一種神秘力量支配著世界使古人產(chǎn)生了對強大生命力的向往。

儒學成為正統(tǒng),滲透于等級分明的政治秩序中,藝術的美便不再與政治有所聯(lián)系,山水自然,人情離別,從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多數(shù)內(nèi)容都有感于山河與離愁。美的因子也在那別具一格的文字間閃挪騰移,編織了一幅瑰麗的畫卷。

孔子在世界上成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并非偶然??鬃硬皇前讶说那楦?、觀念、儀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對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這三者引導和消融在以親子血緣為基礎的世間關系和現(xiàn)實生活中,使情感的導向異化了的神學大廈和偶像符號,而將其抒發(fā)和滿足在日常心理倫理的社會人生中。

中國的美從漢朝佛教傳來便與之相互聯(lián)合,之前只是對未來的神靈崇拜,而佛主到來則有了感官朝圣的直接對象,尤其在成王敗寇的歷史更迭中,百姓生活動蕩不安,無法宣泄之日便依托共知的佛陀,寄希望于極樂世界,分布在中國北方的大大小小石窟,是一種精神寄托的物化,加之統(tǒng)治者順勢將佛教宣揚為正統(tǒng)并以此控制和麻醉百姓,從而或中心或偏遠,從漢至宋,佛教文化呈現(xiàn)到無數(shù)角落,從佛祖那安詳恬靜的面相中,似乎顯示了無上的悟性,頂禮膜拜的同時,無形中構造了世界級別的藝術瑰寶。

作者對敦煌的雕塑與壁畫介紹較為細致,是往返于絲綢之路上的客商行旅留下的文化印跡,從五代到宋,優(yōu)美的藝術濃縮了中國千年的歷史。

文學也是古代美學的亮點。一首首唐詩宋詞,用短短的幾句展示出一幅幅秀麗的畫面,有一望無際沙漠上守邊的惆悵,也有平常悠閑生活的舒適情調;有一往情深的思鄉(xiāng)離愁,也有情感至深的愛戀悠揚。從李白的浩蕩到杜甫的沉郁,從王維的清新到辛棄疾的悍勇,文學形式多樣里夾雜著個性化的意蘊,品讀中自然會讓精神馳騁。

到了專制主義頂峰的明清,禁錮似乎是頂級黑暗時代的代名詞,既然沒有自由發(fā)揮的政治環(huán)境,只有少數(shù)經(jīng)歷坎坷的哀嘆和回憶,雖然低沉陰暗,卻托舉出了紅樓夢,不過中國古代的藝術也漸漸暗淡了。

在書中,作者將藝術與政治相關聯(lián),以時代的劃分陳述美的歷程。因為“人的情感思維”是主導藝術的力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美的出現(xiàn)也獨立與政治經(jīng)濟之外,是一種意識覺醒的表現(xiàn)。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十二

最近在熊貓書院看了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很喜歡。馮友蘭說這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中國文學史,哲學史,文化史。

全書分為10個part,于是我用十段文字記下了每段最核心的部分。有句話說得好:“如果說藝術類的精簡書像果汁飲料,那么原著就像水果。喝完飲料,再啃啃水果,才知道這個水果真實的滋味?!?/p>

從遠古圖騰開始,龍蛇和鳳鳥是原始人的審美。演變到現(xiàn)在的幾何條紋,可能與當時的蛇圖騰有關。有“審美積淀”之說,人的審美觀因為有觀念的想象,因此美的形式積淀了社會內(nèi)容。

夏朝是野蠻而燦爛的青銅文化的開始,青銅在商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并表現(xiàn)出一種獰厲美。及至周朝和春秋戰(zhàn)國,褪去宗教色彩,變得精進或是墮落。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是理性主義的思潮,儒道互補。戰(zhàn)國時期,北中國已被孔子理性化,而南中國依然彌漫在遠古的圖騰神話世界,屈原為代表。

漢代以漢賦與工藝品為代表,工藝品既有氣勢又古雅質樸。

魏晉時期產(chǎn)生了真正思辯理性的純哲學,繪畫氣韻生動,書法飄逸絕倫。以曹丕為代表的“文的自覺”,將文章稱為“經(jīng)國之大事,不朽之偉業(yè)”。魏晉風度,不可不提的阮籍和陶潛。

南北朝是佛教狂迷的時代,石窟壁畫和雕塑,表達著尋求心靈的超脫,那是一個悲慘而非理性的時代。及至唐朝,才變成樂觀的態(tài)度。

盛唐的青春氣息以唐詩為代表。李白詩,張旭和懷素的狂草,是“沖破陳規(guī),無拘無束”的代表。而杜甫詩,韓愈文,顏真卿的楷書,是“嚴正規(guī)范,深沉厚重”的代表。

中晚唐亦有優(yōu)秀的詩人,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中晚唐的美學風格,瀟灑風流中帶有傷感憂郁。到宋朝,風格變得沖淡含蓄。

宋朝是中國古代最文藝的時期,興山水畫,北宋風格曠遠,乃無我之境;南宋講求細節(jié)和詩意,乃有我之境。到元代,文人畫正式確立,畫上題詩,突出文學趣味。也為有我之境。

發(fā)展到明清形成了一股浪漫主義洪流,以戲曲小說為主。明朝有《西游記》《牡丹亭》,到清朝,由于朝代更替,出現(xiàn)了禁欲主義,浪漫思潮變成傷感文學,代表有《桃花扇》《長生殿》。在毫無生氣的時代,也出現(xiàn)了偉大的作品《紅樓夢》。

某天和一位老師聊到這本書,發(fā)現(xiàn)他竟是此書的忠實粉絲。因為不同出版社配圖不一樣,且隨著時間不斷有新的文物出土,他買過好幾個版本。也覺得這是送禮物的極佳選擇。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十三

由于之前沒有什么藝術細胞,接觸的藝術品少之又少,基本沒有什么審美水平,我選擇的畫是哀悼基督,這幅畫不是《美的歷程》中的作品,但是對比于西方的畫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東方的藝術作品。

個人感覺相比于西方的作品而言,東方作品更多是以描繪恢弘的場景為主,人物更多的只是點綴,場面和意境才是中心;而西方的作品則更加注重描繪人的細節(jié)與情感,以人物為主體去展現(xiàn)和表達思想、事件。也許這就是東西方的區(qū)別,西方受到宗教的影響,更加注重個人實現(xiàn),而東方的集權政治則更希望表達權威與威嚴。

就像我們在西方很難見到特別宏大的建筑,但是在東方我們能看到很多超乎于當時經(jīng)濟、技術能力水平的恢弘作品。這幅畫展示的是耶穌受難的細節(jié),畫中人的情感是收斂的,而不是外顯的,讓人心生悲憫之情。近處的山崗上,一棵樹葉殘枝枯,天空和大地被它緊緊地串在一起。而遠處,灰色的山崖在寂寞中訴說著無聲的絕望。這些背景也都是為了襯托人物的情感而設計,凸顯了耶穌受難日人們的悲痛之情。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十四

《美的歷程》這本書比較宏觀簡略的介紹了從遙遠的記不清歲月的時代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所熟知的社會中藝術的演變和意義。雖然宏觀簡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獨到。從我最概況的意識中我僅把這一脈絡初步分為三分,分別為圖騰,精神和詩詞文賦。從這三個大的抽象事物中細分為本書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為遠古時期的圖騰。形式歌舞,青銅,先秦對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榮,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藝思潮這些。本書作者李澤厚就以這個脈絡介紹了藝術之美。

曾經(jīng),對于民間藝術中的剪紙很感興趣,從剪紙的內(nèi)容來看,有許多以蛇,雞,魚等動物為載體,這種形式藝術盡然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交叉重疊了各種階段的原始社會中,激烈戰(zhàn)爭和安定平和交錯不斷,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和其他符號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變化。根據(jù)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和狀態(tài),人類自身的生產(chǎn)和擴大在生產(chǎn),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這些有很強的繁殖力的動物身上。雖然僅是一些根據(jù)的猜測。

對于青銅器上的`紋飾,我也有著極大的興趣去了解。隨著階級的產(chǎn)生和等級制度的確立,青銅紋飾也隨之變化。從原始的質樸天真到隨后的為了統(tǒng)治維護地位的權利的凌厲,這些轉變和衍化都是付諸與地位權利和力量。以兇猛的怪獸或動物為代表,象征著神秘,恐怖,突出恐懼,殘酷,兇殘,這是和當時混亂暴力的戰(zhàn)爭時代有關,在這些怪異形象為象征符號,指向了某種似乎超出了時間的權威神力的觀念。他們的美并不在于裝飾風味,更注重的是內(nèi)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性,配上沉著,堅實,穩(wěn)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個時代所要傾訴的精神。

整本書其實一直都是用歷史的文明與實踐相結合來敘述藝術的歷程,試求社會對文藝的影響的規(guī)律,尋求社會根源。

在中國的造型藝術來說,線的因素體現(xiàn)著中國民族的審美特征。不論是書法,水墨,還是建筑,線的藝術都恰好與情感有關。在書法中每一筆都彰顯著那個時代中國獨有的骨風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長方形的土木建筑與國外尖。高。直的那種聳立截然相反。簡單樸素的單體構成了復雜嚴謹?shù)娜后w,權利永遠有個載體存在,像是飛檐,牌坊,祠堂,宮殿等。但始終,在中國,浪漫主義永遠也脫離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疇。

在文學上,從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漢的浪漫主義到魏晉風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藝,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現(xiàn)著社會問題的根源。

在《離騷》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熱的神話故事,展現(xiàn)的確是理性的覺醒。與楚辭相對應的是漢賦,用極力夸張的修辭手法描述奢華的生活,力圖展示融化在琳瑯滿目的對象化的世界。

盛唐之音表達的更是一種極樂思想,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自由和快樂,滲透在盛唐文藝中。即使是享樂,頹廢,憂郁,悲傷,也仍然閃爍著青春,自由,和歡樂。這就是盛唐藝術。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做到承上啟下作用的中唐,其實才是真正展開文藝的燦爛圖景。他展現(xiàn)的雖不如盛唐的雄豪剛健,光芒耀眼,卻是更為五顏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詩詞歌賦,繪畫雕刻,雜曲小說,同樣也是附和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無我之意”,展示了那個時代人們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時期的文藝,宋明畫本,擬話本和戲曲,版畫是明代中葉以來文藝的真正基矗在明末發(fā)展到極致后,遭到了本不應有的挫折,上層浪漫主義則一變?yōu)楦袀奈膶W。代表作為《桃花扇》《長生殿》和《聊齋志異》。

正如序幕所說,從遠古圖騰的那個時代起,時代精神火花在這里凝凍,積淀下來,一唱三嘆,流連忘返。我們感受著,這樣一個匆匆流過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十五

《美的歷程》是由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撰寫的一本美學著作,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中國古典文藝的數(shù)千年歷史進行了一次“匆匆巡禮”,全書共分為十個章節(jié)。第一章論述了遠古圖騰時代那些糅合著后世歌、舞、劇、畫、神話的原始巫術禮儀活動和陶器有意味的文飾、造型形式。第二章從充滿獰厲美的青銅時代轉變寫到藝術由巫術宗教中解放出來了的青銅時代,與此同時,線條優(yōu)美的漢字也開啟了書法的藝術地位。第三章從儒道互補、詩的賦比興原則和建筑藝術三方面論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儒道互補是中國兩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條基本線索。第四章“楚漢浪漫主義”,論述了那種充滿神秘圖騰神話的楚文化,屈原----中國最早、最偉大的詩人是它的的代表。“漢承秦制”的漢朝在文學藝術領域似乎脫離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種彌漫著奇異想象和熾熱情感的浪漫主義,呈現(xiàn)出“氣勢與古拙”基本美學風貌。第五章論述了中國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魏晉時期,人們從兩漢經(jīng)學中解脫出來,沖破了舊的傳統(tǒng)和價值體系,世界觀和人生觀也有了巨變,對人自身的生命、意義和命運重新進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學也進入自覺階段,文學從廣義學術中獨立出來,比較細致的區(qū)分了文學的各種體裁和風格,最重要的是對審美特征的自覺追求。阮籍與陶潛是這一個時期非常有個性的人物。第六章分三小節(jié)論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藝術從南北朝的“悲慘世界”到隋唐大統(tǒng)一時期的“虛幻頌歌”,再到趨近消亡的走向世俗。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樂性的美和杜詩顏字韓文組成。李白的詩歌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視權貴和世俗,飲酒賦詩縱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個盛唐,讓充滿青春活力的盛唐藝術金碧輝煌。他的詩歌集中體現(xiàn)了盛唐巔峰知識分子的無所拘束的心態(tài),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交響詩的頂峰。第八章是“韻外之致”,論述了規(guī)范化、格律化、百花齊放、充滿憂傷的中唐文藝和審美內(nèi)容與形式的內(nèi)在矛盾以及蘇軾的意義。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則經(jīng)歷了從“無我之境”到“細節(jié)忠實和詩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歷程。第十章“明清文藝思潮”,論述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時期市民文藝、浪漫洪流、從感傷文學到《紅樓夢》和繪畫與工藝四個方面的問題。以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描述的是那些社會矛盾和悲歡離合的世俗人情,而上層的傳統(tǒng)文藝卻籠罩著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文學又幻化成像《桃花扇》和《長生殿》那樣的感傷文學。這種鳥瞰式的宏觀把握,雖不能使每個問題都細致入微的描述,但給我們的印象卻并不模糊。

不同的歷史階段,呈現(xiàn)出形態(tài)各異、紛繁復雜的文學藝術意象,給人以不同層面的美干,這是因為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狀況,文學藝術的形式也積淀了每個時期人們不同的情感、價值判斷和意識形態(tài)等內(nèi)容。雖然文藝高峰可以出現(xiàn)在民生凋敝的社會,政治昌明經(jīng)濟繁榮的社會文藝有可能反而萎縮,但文學藝術等精神層面的東西最終還是取決于經(jīng)濟政治等物質生活。

在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會,人類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也低下,人類和自然界相比是那么的弱小,對大多數(shù)自然現(xiàn)象處于無能為力的狀態(tài),存在著懼怕自然萬物的心理,他們覺得自然界有一種神秘的威力統(tǒng)治著人類,甚至不能將人和自然萬物很好的區(qū)分開來,認為自然萬物和人一樣具有思想、情感和意志。因此,他們只能將自己的生產(chǎn)、生活寄托于自然界的那種神秘力量,這也就有了當時的巫術禮儀等圖騰活動。從曲折流傳下來的遠古“神話、傳奇和傳說”可以反映當時人們觀念中,那代表中國遠古文化的女媧、伏羲是巨大的龍蛇?!叭嗣嫔呱怼笔沁h古氏族里神、神人的主要形態(tài),這個圖騰標志是中國許多氏族部落的共有的?!褒垺弊鳛橹腥A民族的象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夠流傳到現(xiàn)在,在當時也是經(jīng)過很多復雜斗爭的?!褒垺钡男蜗笫巧呒由虾芏鄤游镄纬傻?,似乎意味著以蛇為圖騰標志的華夏氏族吞并、融合其他以別的動物為圖騰標志的氏族部落,使“龍”成為華夏大地共有的圖騰符號。而“鳳”與“龍”的共同存在,則說明以“鳳”為圖騰符號的氏族部落強大到難以吞并。

在當時,物質生活都還難以滿足,精神生活就變得次要了,它還不能從物質生產(chǎn)生活中解脫出來。也就是說,當時的巫術禮儀活動其實是糅合了后來獨立分化為宗教、藝術、文學等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在現(xiàn)在看來簡單的圖像輪廓,其實是積淀了當時巫術禮儀活動的人們嚴肅、虔誠、狂野的情感內(nèi)容的。彩陶中那些人們的手拉手一起舞蹈,并不像現(xiàn)在茶余飯后隨意的翩躚起舞,而是在進行巫術禮儀活動,舞蹈只是活動的一種形式。當然,從他們舞姿中表現(xiàn)出來的活力與輕盈,也大概可以反映那是一個和平安定繁榮的時代。而當和平穩(wěn)定的母系氏族社會發(fā)展到以戰(zhàn)爭、殺戮為特征的父家長制時期,陶器文飾上那種安定有生氣的幾何線條消失了,轉而變成有權利壓抑的紋飾。

美學風格活潑生動的陶器紋飾逐漸走向沉重神秘時期,最終過渡到了充滿獰厲美的青銅器時代。這時體現(xiàn)在青銅器上的意識形態(tài)不再是未脫離物質生產(chǎn)的原始氏族部落時期的全民性觀念和情感,而是少數(shù)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因為這時在上層建筑領域,等級制度已在社會中逐漸形成和確立,階級分化為貴族和奴隸,宗教意義強烈的巫史文化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載體。精神活動從物質勞動中分離出來,進行巫術占卜的巫師獨立出來成為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思想家。那些附著在青銅器身上的紋飾讓我們感受到的是那種權威神力和獰厲的美,也使我們穿越千年去感受那個充滿血腥與野蠻的年代。歷史要進入文明時代,是有必要經(jīng)歷戰(zhàn)爭和暴力的。青銅器作為祭祀的“禮器”,炫耀和銘記了當時人們引以為驕傲的野蠻戰(zhàn)爭的勝利。那些獰厲恐怖的青銅器紋飾,體現(xiàn)了一種歷史的沉重力量。青銅藝術美的本質,也就在于這種超人的歷史力量的體現(xiàn)。

而當社會發(fā)展到理性階段,生產(chǎn)力的提高和文明的進步使原始社會時期的早期宗法制度逐漸解體,青銅藝術從巫術和宗教中解放出來,注入了現(xiàn)實的、世俗的、理性的意味,展示了另一種全新的美。青銅器的形態(tài)由厚重走向輕巧,造型由粗實走向精致,鏤刻由深沉走向浮淺,它不再具有那種神圣的、獰厲的威嚇力量,而變得力量薄弱,氣魄狹小,內(nèi)容浮淺,真正的具有崇高美的青銅藝術也走向了終結。

走向理性的不僅僅只有青銅藝術,在先秦,理性精神籠罩了整個時代,無論是中國思想文化儒道互補,還是詩中的賦比興原則,還是建筑藝術,都充滿著理性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發(fā)生巨變的時期,具有巫術宗教觀念的原始氏族部落社會結構解體,封建制度的逐漸確立,漢民族理性的文化、心理結構也開始奠定。這一時期形成的儒道互補思想成為中國思想史的`基本線索。儒家思想把日常生活、情感觀念納入“禮樂”文化的理智制度,使強制化的規(guī)范內(nèi)化為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構成日常實踐倫理,而不同于西方那種神秘的、非理性的、超人世的迷狂信仰。消極避世的道家思想則作了積極樂觀的儒家思想的對立和補充。儒家思想強調的是藝術服務于政治的外在功利,而道家思想強調的是那種超功利的自然美,藝術審美應獨立的、自由的存在,不受其他外物的束縛。中國歷史上的知識分子深受這種儒道互補思想的影響,對外常常有“兼濟天下”的社會歷史責任感,對內(nèi)則有“獨善其身”的人格修養(yǎng)要求。他們通常在一開始樂觀積極入仕,對國家懷有極大的政治抱負,想要建功立業(yè),服務人民,但由于各種原因,在仕途中受到挫折后,往往選擇道家的避世思想,或真正的超脫塵世,或只是聊以少句,發(fā)出慷慨悲歌,表現(xiàn)出厭世的態(tài)度。

秦朝的大一統(tǒng)的局面造就了建筑熱潮的高峰,建筑不再只有躲避風雨的功能,而追求美輪美奐的華美,雖不是獨立建筑向上的高聳,但在平面延伸的空間上規(guī)模宏大,顯示出的那種氣魄著實驚人。你看那地下的秦始皇陵,材料之堅實,平面空間之寬闊,規(guī)模之宏偉。雖然規(guī)模宏大具有復雜性,但在結構上的嚴格對稱,井然有序,層次上疏朗分明,充分顯示出了理性精神的光輝。其實,平面上的空間規(guī)模宏大也是理性精神的昭示。由于儒家那種理性觀念深入人心,使得供養(yǎng)神的宮殿與人世密切聯(lián)系,思想情感指向平面的世俗世界,而不是“高處不勝寒”的神秘上蒼,宮殿建筑也不像西方那種沖入云霄的形態(tài),而是在平面縱深的空間發(fā)展壯大。

在北中國,理性精神已經(jīng)成為主體,而在社會經(jīng)濟生產(chǎn)落后南中國,還沒能完全擺脫原始氏族社會那種巫術宗教禮儀制度,浪漫神秘的意味充斥著以屈原為代表的楚文化。他的《離騷》中,美人香草,想象浪漫,感情豐富,他的《天問》保留了眾多的遠古神話傳說,他的《九辯》不僅有遠古社會的一峰,而且是可以歌舞的,這不是一般的舞蹈,而是關于巫術禮儀的祭神儀式。而楚漢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這和劉邦、項羽都興起于楚不無關系。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tài)作為作為政治命令在漢代盛行時,理性精神漸漸進入人們思想觀念中,儒家教義和原始圖騰,現(xiàn)實生活和神話傳說,共同存在于漢代人們文化藝術領域,造就了一個琳瑯滿目的世界。然而,這個浪漫古王國的生產(chǎn)力水平畢竟要比遠古圖騰時期的氏族社會要高的,人對物質世界和自然萬物是征服的狀態(tài),他不再是神對人的征服,因此漢代文藝的神話不再是遠古圖騰那種威嚇的神秘,而體現(xiàn)了人的強大,對自己征服自然萬物的肯定和歌頌。這從今天發(fā)現(xiàn)的漢墓壁畫描繪的現(xiàn)實生活多種多樣的場景、畫面和漢賦中極盡鋪陳之能事描述的宏偉壯麗的山川宮殿,寬廣遼闊的景象,都可以看出來。

魏晉是繼先秦之后第二次在經(jīng)濟、政治、軍事和文化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劇變,封建社會正式揭幕,頻繁的改朝換代使那個時代充滿著動蕩與混亂,災難與凋敝。因此那個時代的文藝發(fā)出的是對人生短促無常,悲歡離合不定的感嘆,這種對人自身的價值和命運的關注也就是人的覺醒。“人生忽如寄,壽天金如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表面看似傷感、無奈和頹廢,其實是在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動蕩不安,使本來正常的生老病死、人生無常變得更加凸顯,人對宿命的感嘆恰恰體現(xiàn)出的是人對生命的強烈欲望。人的覺醒是以否定舊的傳統(tǒng)道德信仰為基礎的,鬼神迷信和道德教義在短促的人生中變得毫無價值和意義。既然這是人的宿命,那么該如何對待人生呢?或建功立業(yè),提高生命的質量,或及時行樂,增加生命的密度,或求食仙藥,增加生命長度,或像陶淵明那樣順應自然、不以死生為念。這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也使文學藝術有了不同的主題和內(nèi)容?;颉皰短熳右粤钪T侯”,以天下為己任,“服身事干戈,豈得念所私”,或盡情抒寫山水之美和游賞之樂,或求仙隱逸,“虛無求先列,松子久吾欺”,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而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史就更能夠體現(xiàn)社會經(jīng)濟政治因素對文學藝術的影響了。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十六

《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是李澤厚先生的美學專著,合稱《美學三書》。先生在結語中寫道,《美的歷程》是“對中國古典文藝的匆匆巡禮”、“鳥瞰式的觀花”,期望讀者能通過閱讀這部小書“能夠獲得一個雖籠統(tǒng)卻并不模糊的印象”。

其實先生太過自謙了?!睹赖臍v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雖然我并未完全讀透《美的歷程》,但是每讀一遍,每次也有新的體悟,豐富了很多,同時彌補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遺忘了的知識?!睹赖臍v程》的覆蓋面很廣,從遠古圖騰講起一直到明清時期的美學,涵蓋了歌舞繪畫、建筑雕塑、詩詞繪畫、宗教文化,是我們?nèi)A夏文明古國的美的巡禮。

這本書我覺得特別好的一點是,把美學和當時所處的整個時代、社會有機的連接在一起,不是單獨的來、就事論事討論“美”的本身,顯得特別的具體而不空洞。把復雜的概念以通俗的文字解釋開來,顯得形象而不呆板。這是一本即好看、又看得明白的書。

時代在不斷進步,美學也在不斷與時俱進。近現(xiàn)代談美的名家有很多,近代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等,現(xiàn)代又有蔣勛。現(xiàn)今的書市上,蔣勛被炒的很火,書賣的又好又貴。貴有貴的道理吧,而李澤厚先生的《美學三書》,算是歷久彌新的經(jīng)典讀物。

我對美學的認識還很膚淺,只能做為一個半懂不懂的門外漢,難得窺見天音妙語,便如醍醐灌頂,受益良多了。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在于人有思想,會去了解這個“世界”,會去認識“自己”,因而產(chǎn)生審美。而動物,僅僅只是單純的活著。

在我對美的認知中,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重境界,當為妙論:“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

美學的價值,在于讓人活出味道。至于是什么味道,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譬如一支酒,可白可黃、可干可甜,可以是江南陳釀,也可以是蜀中老窖,至于口味是典雅還是醇厚,是清爽還是濃郁,是溫潤還是強勁,看每個人的喜歡。不過大概沒人會希望自己的人生,會成為寡淡無味的劣酒吧。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十七

《美的歷程》是李澤厚先生在1981年出版的專著,十余萬字薄薄的一冊,卻讓無數(shù)青年夜不能寐,當年的許多青年學生奉李澤厚為“精神導師”。的確,李先生用短短十余萬字,將數(shù)千年的中國文藝、美學納入時代精神的框架內(nèi),揭示了眾多美學現(xiàn)象的歷史積淀和心理積淀,讀來確如易中天先生所說的令人“怦然心動”。它讓我們能在短時間內(nèi)對中國古典文藝做一次匆匆的“美的巡禮”,能在了解中國古代藝術的同時,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在《美的歷程》中,李澤厚先生通過時間順序的變化從遠古社會介紹到近代中國的審美意識的流變,他建立這樣一種時間的線索,用概括的方式去尋找在藝術與政治經(jīng)濟和藝術內(nèi)部的各種類發(fā)展不平衡的情況下,藝術與社會條件之間的關系,試圖探索文藝發(fā)展的共通性的普遍性的規(guī)律。李澤厚先生在書中按照時代的發(fā)展,以一種主流的審美意識的流變作為劃分章節(jié)的依據(jù),按此,《美的歷程》共分為十章。

“佛陀世容”這章講述了佛教從魏晉南北朝到宋朝的演變流進。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流行,在整個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是在戰(zhàn)亂頻繁的南北朝。北魏和南梁先后宣布它為國教,是這種統(tǒng)治地位的法律標志。它歷經(jīng)隋唐,達到鼎盛時期,產(chǎn)生出中國化的禪宗教派后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藝術、雕塑藝術、壁畫藝術也隨著這種時代的變遷、階級的升降和現(xiàn)實生活的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華民族由接受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終擺脫它。清醒的理性主義、歷史主義的華夏傳統(tǒng)終于戰(zhàn)勝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這是一個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識的行程。

看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是一堂遲上了很多年的美育課。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時在我腦內(nèi)掀起巨浪。

第一層波浪,來自于書本內(nèi)容本身。

李澤厚先生此書,從龍飛鳳舞的緣故圖騰談起,一里走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程。內(nèi)容汪洋捭闔,波瀾壯闊,文辭華麗絢爛,觀點更是獨樹一幟。從讀到第一章開始,就讓我一嘆再嘆??芍^是撥開了我對遠古藝術產(chǎn)生認識的重霧。

李澤厚先生在第一章第三節(jié)叫“有意味的形式”,其中講到“由再現(xiàn)(模擬)到表現(xiàn)(抽象化),由寫實到符號化,這正是一個由內(nèi)容到形式的積淀過程,也正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币蕴掌骷y飾的演化為例,從寫實的、生動的、多樣化的動物形象演化成抽象的、符號的、規(guī)范化的幾何紋飾這是總的趨勢和規(guī)律。正因為似乎是純形式的幾何線條,實際是從寫實的形象演化而來,其內(nèi)容(意義)已積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線條,而成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對它的感覺有特定的觀念、想象的積淀,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為特定的”審美感情“。在對遠古圖騰的論述中,李澤厚先生說到,”對實用工具的和規(guī)律性的形體感受和在所謂‘裝飾品’上的自覺加工,兩者不但有著漫長的時間距離(數(shù)十萬年),而且在性質上也是根本不同的。“我想這一章的相關論述足以證明一個問題——“審美意識”并不是跟隨人類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審美意識”的產(chǎn)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李澤厚先生認為,原始“工具“和”裝飾品“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將人作為超生物存在的社會生活外化和凝練的物質生產(chǎn)工具,是真正的物化的活動。而“裝飾”是精神生產(chǎn)、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它的成熟形態(tài)便是原始社會的巫術禮儀,亦即遠古圖騰活動。審美或藝術并未獨立分化,他們潛藏在種種原始巫術禮儀等圖騰活動之中。因此,人類并不是一開始就懂得美的。在我的理解里,遠古的人們在這些巫術禮儀活動中,注入了觀念、想象的成分,因此變成了積淀了社會內(nèi)容、人的意志的形式,即所謂的“有意味的形式”。“審美感情”就是來源于這種”有意味的形式“。這確實是一個精辟的議論,人的審美意識確不是一開始就有的。《美的歷程》在開篇就解答了一個艱深的審美意識和藝術產(chǎn)生的問題。

不但文辭的精美,《美的歷程》一書還配有多有便于讀者理解書本內(nèi)容的圖畫。印象最深的一張在第五章”魏晉風度“,那有一張布滿整頁的插圖,在頁面的右下角,有一個縮成小小一團的人像泥塑。“小人”右手抱頭坐在一塊圓石上,頭枕著左手,深埋到膝間,只見其聳起的雙肩和一頭亂蓬蓬的卷發(fā)。地上拉了一條長長的影子,顯得十分孤獨、落寞。不得不說我在看到這個泥塑的時候整個人徹底震撼了!我不斷在想,這真的是2000年前的雕塑嗎?就算是現(xiàn)今荒誕的現(xiàn)代主義畫家也不一定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的藝術品啊!魏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朝代?我想它的藝術價值和所表現(xiàn)的藝術情感是一點不亞于羅丹的雕塑的。每個人看到它都應該會有不同的感受吧??粗蚁氲搅烁ダ饰魉古喔漠?,一樣的扭曲,一樣的孤獨,一樣的絕望,看了不由讓人心中一驚,就像鬼魅,使你無法忘記和擺脫。李澤厚先生說,魏晉風度表面上看上去瀟灑不群飄逸自得,但它卻產(chǎn)生在一個充滿動蕩、混亂、災難、血污的社會和時代。巨大的苦惱、恐懼和煩憂潛藏在它的骨子里。皇權的更迭,社會上層的爭奪砍殺,政治斗爭的殘酷。門閥士族的名士無法獨善其身,一批一批的人被送上了刑場。何晏、嵇康、二陸、潘岳、郭璞、劉琨……“心之憂矣,永嘯長吟”,多么殘酷,多么可悲。小小的泥塑,濃縮著的卻是一個時代深刻的矛盾。這也許就是我第一眼的無法擺脫的震驚的原因吧!這本書總是能在不經(jīng)意間帶給你帶來震撼。

閱讀是發(fā)現(xiàn)的過程,在本書中還有很多雜亂的感動與聯(lián)想,因不成體系,也就不多說了。

第二層波浪,是我對中國現(xiàn)今歷史和審美教育的反思。

我不知道,如果用李澤厚先生的這本專著作為高中藝術史教材會如何。但我相信,中國大學之下沒有真正的素質教育,有的只是德育、應試教育。至少在高中的歷史書里,你找不到朱光潛、宗白華、朱良志這樣的名字,你也讀不到”有意味的形式“這樣的概念,有的只是”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樣的論述。歷史教材所給你的答案是唯一的,僵硬的,甚至不給你一個反駁的機會,學生的一點天真的奇思妙想一旦提出就很容易被扼殺,對錯的標準在老師手里。就像闡釋“意境”這個概念,教材往往只會印幾張宋元山水畫上去,告訴你幾幅畫很有意境,老師也只會附和到這幾幅畫的確美的確有意境,而到底“美”在哪里,我想老師自己也不一定知道。這不禁讓我想起在上個世紀,蔡元培先生一直高舉的”以美育代宗教“旗幟,他認為美育就應該是自由的、進步的、普及的。這在當時的社會掀起了怎樣的波瀾啊!反觀現(xiàn)在,宗教的土壤不存在了,但學校審美教育依舊是教材化的,一切以應試為最終目的,僵化得讓人生厭。這樣的教育是被動的,容易讓我們看不清自己?!皩徝赖淖杂珊妥非蟆弊兊眠b不可及。

李澤厚先生說,“時代精神的火花凝練,積淀下來,傳留和感染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jīng)常使人一唱三嘆,留連不已?!笨上У氖?,我們是否從來仔細地審視過這些?在我讀過的有限的美學家里,有一位我非常佩服的是臺灣的蔣勛先生,他就是一個不遺余力地提倡“審美自由”的人。他說,“一個人必須得到審美的自由,才能稱得上是個獨立和完整的生命。”教育原該是幫助我們?nèi)ふ疫@種獨立和完整生命境界,去實現(xiàn)這種審美的自由的。但當今的教育卻往往令我們陷入泥沼,種種與審美毫無關聯(lián)的附加價值反而成為主體,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里受盡了阻撓和折磨。

我相信,生命的豐饒與厚度,是奠立在審美的基礎之上的。審美教育,是春風化雨的存在,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話題。

很幸運能讀到李澤厚先生的這本書,感謝他帶給我的這次匆匆卻收獲不菲的“美的巡禮”。正如先生所說,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美的歷程還在繼續(xù)。用心去感受美,用生命去體悟這個有意味的世界,就從這本書,從現(xiàn)在開始吧?。ㄉ暧瘢?。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十八

何謂美?是燈火絢爛的夜晚街道,是葉落知秋的幽靜哀愁,是字字珠璣的精致書本?“美”本是飄渺之物,當它附在特定的事物上便有了意義,不如說,美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一種散發(fā)著清香的靈魂。

《美的歷程》一書是李澤厚先生所作,共分十章,以歷史縱向時間為軸,細致地描寫出了“美”的發(fā)展歷程。從遠古時代到滿清時期,從氏族紛爭到王朝統(tǒng)一,“美”一直貫穿在時間長河中,流經(jīng)世世代代,流進人們的生活。

遙記當年金烏耀日,蟾蜍拜月,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了神秘的圖騰與巫術禮儀,狂熱的原始歌舞展現(xiàn)出了屬于遠古時代的蒼勁力量。由線條和簡單圖案構成的象形文字,將“美”具象化成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凝聚在抽象的紋飾符號上。夏鑄九鼎,鼎臥饕餮,夏商時期不可謂不是沉重神秘的青銅時代。人們信奉君權神授,青銅器上獰厲的圖案成了王權的象征。雖然后來隨著神權的淡化,圖案線條向著流動活潑的方向發(fā)展,但曾經(jīng)那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卻是無可替代的。功利與自然,嚴謹與不羈,春秋戰(zhàn)國是儒道兩家互補發(fā)展的時期。

孔子于禮樂的實踐理性,莊子于自然的熱烈情感,“美”隱在情理結合的審美規(guī)律里,體現(xiàn)在《詩經(jīng)》的無限韻律和建筑的色彩結構中,成為流動的時間進程,整齊華美的視覺體驗?!耙卤辉~人,非一代也?!鼻瓕⑺寺?想象和熾熱深沉的情感融入《離騷》,成為楚漢時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世代相傳。楚辭之美,美在其狂放的意緒,無羈的想象,和傳自遠古時期的活力。漢朝藝術受之影響,始終擁有蓬勃生機,浪漫激情。磅礴的氣勢與古拙渾然一體融入畫中,成就了雄渾厚重的樸實之美。“美”的表現(xiàn)形式中人的覺醒出現(xiàn)在魏晉時期,繪畫文字等藝術開始著力體現(xiàn)人的內(nèi)在智慧和品格,“氣韻”“風神”成為了魏晉新的美學趣味。這個時期的文學主體由宮廷消遣進化到了初步對人物、山水的吟詠。注重寫實與審美規(guī)律的藝術創(chuàng)作令“美”更加優(yōu)美、純粹化。

值得一提的是魏晉時期詩的創(chuàng)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人們藏在詩中的感情毫無疑問是熾烈的,然而他們內(nèi)心,生活中的矛盾又使他們不得不感慨生死,寄情世外。如此熾烈又哀痛的錯雜情感,使“美”在矛盾中閃亮。隋唐時期宗教藝術盛行,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佛教?!吧嵘盹暬ⅰ薄案钊赓Q(mào)鴿”的故事在洞窟壁畫上極盡呈現(xiàn),同樣流傳在民間??陀^上講,這些麻醉人的宗教故事實在虛妄無義,讀后感.然而這些虛幻的頌歌在民間的普及程度很是廣泛。從虛幻走向世俗,刻畫出了這個時期虛實結合的美。除開宗教不談,李唐王朝的詩書文化實在燦爛奪目。不同于魏晉時期的哀嘆,唐詩如同朝氣蓬勃的少年,閃爍著青春,自由和歡樂。經(jīng)歷過大漠苦寒,兵刀弓馬生涯的唐代文人的豪邁風度在詩篇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這種豪邁明快爽朗的美,是唐詩獨有的。其書法,特別是痛快淋漓的草書,也將這種美盡數(shù)傾注在筆墨間,奏響了盛唐之音。隨著唐文化逐漸加強了對情感色彩的捕捉,其美學逐漸增強了悠閑靜美的哀愁之意,宋元的山水藝術開始在歷史長河中嶄露頭腳。其山水藝術意味深厚,自由寬泛,重在體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寧靜。

從渾厚的筆墨到精致的刻畫,從整體的畫面到剩水殘山的特寫,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宋元文化始終帶給人們平淡自然、細潔凈潤之美。這是一個鋪畫滿丹青水墨,充滿靈氣的時代。由浪漫到感傷,由感傷到批判,明清文化為我們展開來一幅世俗風味與浪漫文藝共存的畫卷。市民文藝是人情世故的津津玩味,歌頌贊揚,諷刺嘲笑,樸實卻簡潔豐富。如輕煙如夢幻,自由風流似乎成了當時浪漫文藝的代言。濃厚的民族風格,人生空幻的時代感傷構成了明清時代樸實夢幻的美。

當年的一切已成過去,也許那些時代的珍寶已經(jīng)被時間征服,但是我相信“美”是永遠不會被時間埋葬的。它從遙遠的記不清歲月的時代款款而來,宣示著美的歷程將指向未來。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十九

讀這本書,猶如跟著李澤厚教授作了一次美的巡禮,盡管匆匆,猶覺眼界大開,意猶未盡。

拂去浮塵,一本書就鮮亮地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深藍色的布面包裹著,厚重的基調,泛黃的內(nèi)頁,無時不刻不在展示著撰寫它、裝幀它的人的匠心。這就是李澤厚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按照時間的順序,介紹了最能代表那個時代美的藝術品和創(chuàng)造它們的作者們。但是一本書讀完之后,最能給我震撼,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是原始社會先人們創(chuàng)造的那些古樸、美麗的紋飾。

原始社會是一個緩慢而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它經(jīng)歷了或交叉著不同階段,其中又相對和平和激烈戰(zhàn)爭的不同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大概相對說來比較和平安定,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及其圖像化的符號形象也如此。從一些彩陶紋樣就可以看出。那些魚紋、蛙紋、水波紋飾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關。這些陶器上的紋樣都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漸變?yōu)槌橄蠡⒎柣?。也正是美作?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過程。書上說的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積淀了社會內(nèi)容的自然形式。這些旋轉、重復的美麗的彩陶紋飾也給青銅時代的美奠定了基礎。

之后又讀了歷代的關于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還是讀不懂的。還要我以后慢慢體會。而且我也發(fā)現(xiàn)中國的藝術文化成就和政治社會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會苦難之際,反而可以出現(xiàn)文藝的高峰時期。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涌現(xiàn)的一大批藝術家們。如此久遠、早已陳跡的古典文藝,為什么仍然能感染著、激動著今天和后世呢。但是,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新作。盡管是莎士比亞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這樣,藝術才能變成多彩的巨川。

有兩種東西,始終讓我震撼:一是無盡的星空,吸引無數(shù)人為之沉醉,記得兒時看流星雨時,總會為之爆發(fā)出陳陣驚呼;二是人的信仰,美則屬于后者,因為美的概念是人創(chuàng)造的,自然界中似乎只有人懂得如何欣賞美,這本身已是高于其他需求之上了,從生態(tài)美學來看,星空也是一種美,自然美。

那美真是包含萬物的大美了。

這一美學特征的哲學基礎應追溯到先秦孔學的“實踐理性”。不象西方哲學那樣作抽象的玄想,而將理性引入生活、倫理、政治。豎立懷疑論或無神論的世界觀和對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觀。這種哲學觀可以說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基礎。這種哲學觀使中國文學重情感甚于形象;洋溢著積極進取的精神,尤其在社會為文人提供了大量的一展宏圖的機會的時代,如魏晉的慷慨激昂的馬上之作,如鋪陳張揚的漢賦,如青春熱烈的盛唐之音;在思想上多表現(xiàn)生活的智慧、現(xiàn)實人生的感悟;在內(nèi)容上,逐漸頃向世俗生活,從詩歌到詞到戲曲到小說,從文體上也可以看出這種哲學精神的指導作用。

對中國美學特征的形成還有另——必不可少的哲學思想的支撐,即與與儒家精神相互補充而協(xié)調的莊子的道家思想。看似頹廢避世的道家精神,其實并非對生命的否定,而是另一種形式的熱愛,這其實是與儒家精神一致的?!斑_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與“悲歌慷慨,憤世嫉俗”一起構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藝術意念。道家思想對中國藝術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它強調的無為精神,使中國藝術著重內(nèi)在的、精神的、實質的美,這正是上述中國美學所特有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

延著河流的源頭追溯,在秦前,是先民。稱他們?yōu)椤懊瘛?,說明他們已從單調的勞動中逐漸解放,初步擁有個體意識和家國觀念,并漸進掌握了鑒賞美的能力,第一次團結成了一個個群體,即社會。現(xiàn)在有些人想超凡脫俗,不務仕途,遠離官場還是可行,但想脫離社會那還是不大可能的,就算隱居江湖消極避世,仍不得不與人打交道,在那個時代之前,算可以,所以,后世所謂的“出世”“超脫紅塵”只是遠離眾人煩擾嬉鬧趨之若鶩的大千世界,并非真的獨立存活,逃離的是一種生活。不由想起之前學過的《赤壁賦》,蘇子在其中大談人之渺小與享受美好,記得當時解讀為出世與入世,覺得很有道理,但他真的脫離凡務了嗎,從前后兩段來看,縱情山水應該是他寄托情懷、休閑愉悅之地,他還是積極入世的,可謂神得儒家學派的精髓,從休憩再出發(fā),這也是東坡的可愛之處。

《美的歷程》是李澤厚先生的重要美學著作。它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和美學作了一個鳥瞰式的宏觀把握。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并沒有在書中對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特征作詳細具體的解釋闡述,而是總結概括性地對各時代所體現(xiàn)的美學思想精神做出精練的歸納,并從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為讀者理清中國古代“美”的發(fā)展脈絡。閱讀本書之前我也接觸過一些介紹和研究中國古代美學的著作。而《美的歷程》給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認為本書與其他美學著作區(qū)別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在介紹“美的歷程”時的連貫性。雖然本書也像其他著作一樣分了章節(jié),按歷史發(fā)展的順序,介紹從遠古圖騰時代的藝術萌芽到明清文藝思潮的興起的各時代藝術特征及美學思想。但作者卻沒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劃分出來,反而讓人感覺本書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間的隔膜的跡象。作者的這種做法使得每個時代不同的藝術特征之間的銜接十分自然,而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到兩個相鄰或間隔的時代之間的歷史聯(lián)系。正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里所說,“延綿不斷”是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放之于中國美學史的發(fā)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澤厚先生正是自覺地注意到了這一特點,才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夠感覺到中國古代“美的歷程”并不像西方藝術發(fā)展一樣斷斷續(xù)續(xù),而是渾然一體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在編寫美學史時能夠不破壞藝術發(fā)展的連貫性,不輕易劃分時代或為其強加一個所謂的“藝術時代特征”,卻能使整部著作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從此可看出李澤厚先生對中國美學了解之深以及他處理如此長的歷史材料時的高明之處。好的美學著作不僅能夠告知讀者自己的美學觀點,而且還會留下空間讓讀者去思考。而《美的歷程》便讓我在閱讀中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痕跡。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例文匯總篇二十

從舊石器時代,石器工具的發(fā)展不斷進步,到山頂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勻、規(guī)整,而且還有磨制光滑、鉆孔、刻文的骨器和許多所謂“裝飾品”。對工具的合規(guī)律性的形體感受和在所謂“裝飾品”上的自覺加工,兩者不但有著漫長的時間距離(數(shù)十萬年),在性質上也是根本不同的。雖然二者都有其實用、功利的內(nèi)容,但前者的內(nèi)容是現(xiàn)實的,后者則是幻想(想象)的。

勞動工具和勞動過程中的合規(guī)律性的形式要求(節(jié)律、均勻、光滑……)和主體感受,是物質生產(chǎn)的產(chǎn)物;“裝飾”則是精神生產(chǎn)、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盡管兩者似乎都是“自然的化”和“人的對象化”,但前者是將人作為族類存在的社會生活外化和凝凍在物質生產(chǎn)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動;后者則是將人的觀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凍在“裝飾品”的物質對象上,它們只是物態(tài)化的活動。前者是現(xiàn)實的“人的對象化”和“自然的人化”;后者是想象中的種“人化”和“對象化”。前者與種族的繁殖一道構成原始社會的基礎,后者是包括宗教、藝術、哲學等胚胎在內(nèi)的上層建筑。

遠古中華文化的代表,如女媧、伏羲均為人首蛇身,遠古傳說及《山海經(jīng)》中的神有很多也都是“人首蛇身”,可見蛇圖騰是中國大地上眾多部落共同意識形態(tài)/觀念體系的代表標志。遠古華夏氏族以蛇圖騰為主,經(jīng)過部落戰(zhàn)爭,與其他氏族部落融合,其蛇圖騰不斷合并其他圖騰而逐漸演變?yōu)椤褒垺薄Ec龍蛇同時出現(xiàn)或稍后出現(xiàn)。以“龍”、“鳳”為主要圖騰標記的東西兩大部落聯(lián)盟經(jīng)歷了長時期的殘酷戰(zhàn)爭而逐漸融合統(tǒng)一,“龍”、“鳳”圖騰是審美意識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萌芽。

原始的審美意識和藝術創(chuàng)作源自狂熱的巫術禮儀活動。后世的歌、舞、劇、畫、神話、咒語……,在遠古是完全糅合在這個未分化的巫術禮儀活動的混沌統(tǒng)一體之中的。古代之所以把禮樂同列并舉,反映了原始歌舞和巫術禮儀在遠古是二而一的東西。直到后世,兩者才逐漸分化,巫術禮儀成為“禮”——政刑典章,原始歌舞成為“樂”——文學藝術。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積淀了社會內(nèi)容的自然形式。美在形式而不只是形式造型藝術審美形式的發(fā)展路徑對色的審美感受(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對線的審美感受(新石器制陶時期)“有意味的形式”-規(guī)范化的一般形式美。

隨著時間流逝,這種原來是“有意味的形式”因為其重復的仿制而日益淪為失去這種意味的形式,變成規(guī)范化的一般形式美。自夏朝開始,“傳子不傳賢”,貴族與平民開始了階級分化。以“禮”為旗號,以祖先祭祀為核心,具有濃厚宗教性質的巫史文化開始了。其特征是:原始的全民性的巫術禮儀變?yōu)椴糠纸y(tǒng)治者所壟斷的社會統(tǒng)治的等級法規(guī),原始社會末期的專職巫師變?yōu)榻y(tǒng)治者階級的宗教政治宰輔,他們也是原始社會的精神領袖。

他們在宗教衣裝下,通過巫術提出“理想”,預卜未來,編造關于本階級的幻想。巫師的這種“真實的想象”即意識形態(tài)的獨立的專門生產(chǎn),以寫實圖像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在青銅器上,體現(xiàn)了早期宗法制社會的統(tǒng)治者的尊嚴、力量和意志。青銅器紋飾以饕餮(獸面紋)為代表,具有肯定自身、保護社會,“協(xié)上下”、“承天休”的禎祥意義。它是為了統(tǒng)治階層的利益而“真實地想象”出來的“禎祥”或標記,以超世間的神秘威嚇的動物形象,表示出這個初生階級對自身統(tǒng)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由于早期宗法制與原始社會不可分割,在種種兇狠殘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著某種真實的稚氣,仍具有某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

青銅器在宗法制時期并非審美對象而只是宗教禮器;只有在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宗教觀念已淡薄,殘酷兇狠已成陳跡的文明社會里,它才成為體現(xiàn)出遠古歷史前進的力量和命運的藝術,才成為真正的審美對象。青銅藝術的獰厲之美的本質:體現(xiàn)了超人的歷史力量。

中國文字及書法發(fā)展史殷商后期:甲骨文——“漢字”的第一種形式,是被刻在動物骨頭上和烏龜龜板上的文字。西周時期:金文——被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也稱為鐘鼎文和石鼓文。

秦朝--小篆:秦朝統(tǒng)一了文字,“小篆”亦稱為“秦篆”,幾乎已經(jīng)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秦隸:秦朝民間出現(xiàn)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圓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

漢隸:流行于西漢,出現(xiàn)了“蠶頭雁尾”的波折之筆。楷書:萌芽階段。魏晉南北朝:楷書盛行,當時也被稱為“真書”。

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楷書-草書、行書。

書法——線的藝術,象形字蘊含有“指事”、“會意”的成分,具有符號所特有的抽象意義、價值和功能;同時由于它源自“象形”,并在發(fā)展過程中沒有完全拋棄這一原則,使得漢字形體獲得了獨立于符號意義(字義)的發(fā)展途徑。此后,以其凈化了的線條美表現(xiàn)出種種形體姿態(tài)、情感意興和氣勢力量,形成中國特有的線的藝術——書法。

漢字書法的美建立在從象形基礎上演化出來的線條章法和形體結構之上,在于它們的曲直適宜、縱橫合度、結體自如、布局完滿。甲骨文和金文開創(chuàng)了中國書法藝術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將象形的圖畫模擬逐漸變?yōu)榧兇饣某橄蟮木€條和結構,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