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兒童心理發(fā)展心得體會怎么寫(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20:53:52 頁碼:10
最新兒童心理發(fā)展心得體會怎么寫(模板11篇)
2023-11-11 20:53:52    小編:ZTFB

心得體會是對自身經驗與思考的總結和歸納,具有重要的學習和成長意義。寫心得體會可以加入對他人的啟發(fā)和建議,以便讓讀者更好地從中受益。借鑒以下心得體會范文,可以為你的寫作增添一些新的思路和創(chuàng)意。

兒童心理發(fā)展心得體會怎么寫篇一

生活事件指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事件、變故或問題。其中,有些事件對于即使來自同一家庭中的孩子來說也是唯一的、獨特的,即使是同一生活事件,不同的人也許會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體驗,相應地就會有不同性質和不同強度的心理反應。baltes等人的研究發(fā)現,青少年人格的發(fā)展更多地受到對于個體來說唯一的、獨特的事件即非標準性生活事件(nonnormativelifeevents)的影響(baltes,p。b。,reese,h。w。,&lipsitt,l。p。life-span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80,31,65-110)。國內學者的研究也表明,一些獨特、具體的生活事件能夠引起青少年心理生理反應進而影響青少年的人格與心理健康。丁新華等人通過實證研究探討了中學生具體生活事件和抑郁狀況的關系(丁新華等:《中學生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中國心理衛(wèi)生》第11期,第788頁)。他們發(fā)現青少年的生活事件,諸如與同學或好友發(fā)生糾紛、被盜或丟失東西、考試失敗或不理想、受人歧視與冷遇、受批評或處分、被罰款、戀愛不順利或失戀等都與中學生的抑郁癥呈顯著正相關。王鳳芝等人認為,隨著生活事件負荷的增加,青少年發(fā)生心理障礙的危險增加,特別是負性生活事件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原因(王鳳芝等:《醫(yī)學生負性生活事件現況分析》,《中國公共衛(wèi)生》第11期,第1407頁)。

生活事件對青少年人格健康發(fā)展的影響大小取決于事件的刺激屬性(包括事件的性質、強度和頻度等),還受制于青少年所處的社會支持系統的緩沖作用。社會支持又稱社會網絡,是指青少年來自于社會各方面,包括學校、家庭、同伴、親屬等給予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具有減輕應激的作用。學校通過各門課程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門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活動以及班級、團隊活動等,不僅為青少年提供了增進心理健康的知識,提高其抗挫能力,同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此外,家庭也應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從家庭來說,除了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外,更應對青少年在學習、生活、個人情感問題方面給予更多的關心,適當降低對他們的期望值,以減輕他們擔心無法回報父母而產生太大的心理壓力。

生活事件對青少年人格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上升,這一方面可能與成年期這些事件發(fā)生的頻率增加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整個生命周期內這些事件對人格影響的不斷積累有關。

上述所列舉的家庭之外的非共享環(huán)境因素只是影響青少年人格健康發(fā)展中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中的一些重要內容。這些因素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特別是社會環(huán)境因素與遺傳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持續(xù)影響著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fā)展。這些因素之間的聯系是非常復雜的,各因素作用的大小也不盡一致,還有一些別的影響因素,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工會組織為完成自己的任務,要廣泛開展各項群眾活動,進行工會建設和各項群眾事業(yè)。這就要求在財務上依法最大限度地籌集工會資金和財產,并對這些資金和財產進行科學管理,實行合理有效的使用。國家歷來支持工會組織的,從物質上加以保障,為此法律對工會資產的概念和性質有明確規(guī)定?!豆ā返谖逭?6條規(guī)定工會經費的來源:1.工會會員繳納的會費;2.建立工會組織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2向工會撥繳的經費;3.工會所屬的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上繳的收入;4.人民政府的補助;5.其他收入。建立工會組織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外資企業(yè)依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向本企業(yè)工會撥繳經費。以上五種經費來源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工會的資產,工會依法對這些資產擁有所有權,由工會統一支配和使用。下面就加強工會資產管理的原因做以下闡述:。

首先,加強工會資產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工會的資產不同于工商企業(yè),一般是不會增值的,但是卻能提高職工群眾的素質和發(fā)揮職工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從而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工會資金的耗費,既能產生精神效益,又能產生物質效益。因此,工會資產在工會組織的一切經濟活動中,應起到物質保障作用。同時也起到監(jiān)督作用。

工會資產管理的物質保障作用表現在,工會為了開展群眾活動、舉辦群眾事業(yè)、進行工會建設,都要有物質基礎。合理安排支出,妥善管理工會資金和財產,正確核算分析工會資金的增減變動,以便使職工群眾的要求和工會建設的需要得到滿足。

這就是工會資產的物質保障作用。而現實工會面臨的情況是:工會經費收繳難度大,資金來源有限,這就要求我們將有限的資金發(fā)揮其最大效能,由此體現了做好工會資產管理的重要性。在管理上要體現量入為出、略有結余、統籌兼顧、合理安排的原則,做到有計劃有重點的保障。

工會資產管理的監(jiān)督作用表現在,對于職工群眾和工會建設合理的、可能的和有效的資金需求應給予保證;而對于不合理的、不可能的、效果不好的資金需求負有監(jiān)督檢查的責任。具體表現在對財務活動的記錄、核算和分析中,從中經驗,發(fā)現問題,揭露矛盾,制止貪污浪費,對的監(jiān)督做到持之有據,更合理有效地改進。

其次,加強工會資產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化,給社會各個領域帶來了沖擊,工會資產管理也不例外。近年來各級工會資產日益壯大,涉及面廣,資產形式多種多樣,給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加之現今對工會資產管理從思想觀念和現時存在的問題上,都將加強工會資產管理的必要性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這種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一些人對于工會資產的認識存在誤解,重收入,輕管理;重經營性資本,輕非營業(yè)性資本的現象時有發(fā)生。收入和支出是預算財務管理的兩條主線,工會財務屬于預算財務的范疇,因此,從管理上不但要注重經費收入的管理,同時還要注重經費支出的管理,只強調收入,不強化支出管理,就會事倍功半,經費的收入也打了折扣。對于工會所屬的事業(yè)單位,其資產有經營性和非經營性之分,一些單位只看中了為之贏利的經營性資產,而忽略了帶來了社會效益的非經營性資產,削弱了為廣大職工服務的作用,使工會的形象在廣大職工的心目中受到影響,反過來給經費收繳造成了困難,因此也不利于工會收入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工會資產管理的現狀上也存在問題。在實際中我們發(fā)現,有相當一部分單位的工會資產沒有明確的產權,其中包括工會的房產、汽車、大型設備。產權不清,職責不明,這是管理好工會資產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由于一些單位對工會資產重視不夠,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致使這些單位的工會資產流失、損毀嚴重,出現隨意調撥,借債不還,無專人管理等現象。此外工會經費開支無計劃,預算不合理,導致工會資產運轉不靈。預算外購建屢有發(fā)生,投資缺乏論證,貪大求全,建成之日就是淘汰之時,造成場館、設備閑置,浪費了大量的資金,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效能。以上這些問題都亟待加強管理和規(guī)范。

通過對工會資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使我們對工會、資產的性質和現狀有了充分的了解,在中能做到有的放矢,為我們制定工會資產管理的措施提供了依據。工會經費的收取、管理和使用是工會財務的一個整體,收好是基礎,管好是手段,用好是目的。只有抓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提高整體水平,工會財務才能步入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的軌道,從而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下面對加強工會資產管理的措施,提出幾點建議。

明確產權,依法維護。建國之初,從法律上就對工會資產的概念和性質做了明確規(guī)定?!豆ā贰ⅰ睹穹ㄍ▌t》和有關國家行政法規(guī)都是界定工會資產性質的準則。工會資產的所有權如何確定的問題,總工發(fā)[1995]2號文件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具體內容有以下幾方面:1.凡是由國家、行政部門撥給工會及其事業(yè)單位使用的不動產和其他財產,占有、使用和收益權歸工會,所屬權屬于國家;2.凡是由工會經費技資、政府及行政補助、工會企事業(yè)收入形成的資產,界定為工會資產;3.社會捐贈、國際合作、國際組織援助給我國工會的財產界定為工會資產,工會擁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4.由政府和企事業(yè)單位行政與工會共同投資形成的資產,政府和行政方面投資部分為國有資產、工會投資部分為工會資產;5.凡是用工會資金投資,以工會名義借款或用工會企業(yè)事業(yè)收入興辦的工會企事業(yè)和工會三產,其資產所有權屬于工會;6.工會及其企事業(yè)與有關方面合資、合作興建的企事業(yè)按工會在該企業(yè)中出資額的比例擁有資產所有權;7.已實行規(guī)范化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的工會企業(yè),按《公司法》的有關規(guī)定界定所有權。了解和掌握了有關規(guī)定,我們就能準確界定國有資產和工會資產,明確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處置權,合理有效的安排和使用,同時,也能理直氣壯的對自己的資產加以維護。

摸清家底,胸中有數。只有充分掌握自己擁有的資產,才能合理有效的加以利用;如果對自己的資金、財產不了解、不摸底,管理和使用就無從談起。其大量的是對現有資產的盤點,主要是固定資產的清理。要確定工會資產到底有多少、分布情況、結構配置如何等等,建立資產備查賬簿,對全部資產進行清理登記,摸清底數。定期進行資產盤點,及時報批盤盈盤虧。對于有些產權發(fā)生變動的要進行合理的評估,及時入賬,防止工會資產流失。

加強管理,健全制度。工會資產管理的原則是: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各級工會應切實做好本級的資產管理。資產的管理實質是對人的管理,以人為本,建立健全財產管理、財務管理等制度,實行崗位責任制、目標責任制等規(guī)范化管理,層層負責,落實到人。同時建立監(jiān)督機制,設立一賬三卡制度:一賬是固定資產明細分類賬;三卡是部室固定資產保管使用卡、總務固定資產管理卡、財務固定資產監(jiān)督卡。低值易耗和庫存材料由管理員建立出入庫明細賬和財務核銷備查明細賬,通過清查賬目、盤點物資,做到賬賬相符、賬卡相符、賬實相符,確保工會資產不受侵害。適當建立激勵和制約機制,調動廣大職工的理財意識。對于發(fā)現的問題,要及時糾正,該收回的收回、該賠償的賠償、觸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門處理。

保值增值,發(fā)揮效能。這一點主要是針對工會事業(yè)單位資產而言。工會的事業(yè)單位有服務企業(yè)、服務職工的任務,同時也要想方設法,擴大經營,解決自身的生存問題。在服務經營的過程中,如何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是各工會事業(yè)單位面臨的主要課題,在當前工會事業(yè)單位普遍滑坡的嚴峻形式下,保值有望,增值很難。于是許多單位轉變經營,變非經營性資產為經營性資產,在這其間必須明確資產占有使用的行政事業(yè)單位與資產經營者的關系,建立投資者、經營者之間的責、權、利關系,以法律的形式書面確立,規(guī)范經營,防止資產流失。工會事業(yè)單位必須分設非經營性和經營性資產的賬目,對非經營性資產,加強財務部門的監(jiān)督檢查,做到賬賬、賬實相符;對經營性資產,要計提折舊,計入成本,確保投資足額回收。全總資產管理局對經營性資產的收益有明確規(guī)定:大部分收益留在工會事業(yè)單位,平衡預算收支,以減少工會或行政撥款,減輕工會負擔;將少部分收益以收取工會資產管理費的形式,集中到工會,專項解決工會事業(yè)單位固定資產更新改造。

工會資產管理的諸項措施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明確產權是前提,摸實家底是基礎,加強管理是手段,保值增值是目的。當然,加強工會資產管理的方法不僅限于此,隨著改革向縱深方向發(fā)展,還會出現各種矛盾和問題,需要我們在中不斷探索,加以解決,找出更多適合工會資產管理的有效途徑來。

兒童心理發(fā)展心得體會怎么寫篇二

摘要:從兒童心理理論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兩個方面問題:一是從兒童心理理論看個體道德發(fā)展。如:道德發(fā)展中的自我中心主義、自律道德、觀點采擇、移情和道德情緒歸因判斷等;二是從兒童心理理論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內容的擴展。

關鍵詞:個體道德發(fā)展道德心理研究兒童心理理論。

一、引言。

心理學自誕生以來,各種理論和流派百花齊放,相互影響和滲透。道德心理研究作為發(fā)展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領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時期相關心理學理論的影響。皮亞杰對道德發(fā)展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聽柌裨谝酝芯康幕A上對道德發(fā)展進行了大量系統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并以此構造了道德發(fā)展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

“道德發(fā)展”這一術語逐漸被人們所熟悉??聽柌袼_創(chuàng)的公正主題和后來其他道德心理學家們提出的關愛和寬恕主題,成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題。從皮亞杰到柯爾伯格及其追隨者們,都明顯受到認知學派的影響。而同時行為主義心理學對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學家班杜拉最為突出。他認為德性的形成是通過直接強化和榜樣示范的間接強化而實現的,所以他對道德發(fā)展這樣的術語持有不同觀點,這直接影響了道德教育實踐領域出現的重獎勵和懲罰的德育方式。

兒童心理理論是近來發(fā)展心理學領域中一個比較活躍的研究課題,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它對道德心理研究也產生一些重要的影響,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希望加深和擴展對兒童心理理論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二、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剖析。

在學術界關于“到底什么是兒童心理理論”眾說紛紜,一個基本的看法是,兒童心理理論是兒童對他人心理以及心理與行為關系的認知發(fā)展理解錯誤信念為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從其發(fā)展過程看有兩個階段,即心理理論的獲得和心理理論的發(fā)展。經典研究主要是關于錯誤信念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們逐漸提出了兒童心理理論獲得和發(fā)展的模型。

(一)經典錯誤信念研究。

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是理解了“錯誤信念”。目前以韋爾曼(wellman)和普那(pemer)的“錯誤信念任務”為這方面的經典實驗。如研究之一,兩個女孩,一個叫安娜,一個叫薩麗。

薩麗把一個小球放到一個筐里,蓋上蓋子,就離開了??墒钱斔_麗不在的時候,安娜把小球拿出來放到自己的盒子里。問兒童:“薩麗回來會到哪里找小球?”研究者發(fā)現,3歲的兒童多認為薩麗會到盒子里找,正確判斷率只有10%,而4歲的兒童多認為薩麗會到筐里找。這是因為三歲的兒童把人的心理認識(即wellman和pemer的信念)等同于客觀世界的事實,也就是不能認識到客觀世界是一樣的,但人的主觀反映卻可以不同,而四歲的兒童就可以突破這種限制。目前一般認為能正確解決“錯誤信念任務”,即能正確判斷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一般以此作為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

有研究者在把“錯誤信念任務”作為兒童心理理論形成的標志以后,開始從整體上思考兒童心理理論獲得的模型。主要有下面三種觀點:建構理論認為,兒童對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如同科學理論形成一樣是個理論建構的過程,并且隨著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而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

模仿理論認為,兒童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通過內省自己的心理,從而間接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如果按照這一理論觀點,兒童心理理論是在自我意識形成的基礎上通過移情能力而獲得的。

匹配理論強調,兒童必須認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各自心理活動上都屬于等價的主體,兒童不斷面對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上的相似性,從而促使兒童不斷深入這種對等價關系的理解,逐漸形成系統的對心理活動的認識。

以上三者都有各自的實驗研究或演繹推理的支持,但它們不是互相排斥的。以上三者都認為兒童預先并沒有關于心理活動或狀態(tài)的知識,是后天形成的,這是共同的?,F在不排除這種可能,那就是兒童在認識了自己與他人的心理活動等價的主體地位后,才有可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通過內省自己的心理活動間接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在這種復雜漸進的過程中逐漸獲得心理理論,也就是說三種模式都能說明問題的某一方面,但綜合起來可能更全面。

正確解決“錯誤信念”問題,標志著兒童獲得了心理理論。關于在此以后兒童心理理論是如何發(fā)展的,研究者們又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觀點。

韋爾曼認為,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復雜化和精確化的過程。兒童最初的理論是建立在“欲望心理學”上的,即他認為他人的行為是受欲望制約的。隨著年齡發(fā)展,兒童會發(fā)現,僅靠欲望來解釋人的行為是不夠的,漸漸出現了“欲望一心理理論”,即兒童通過對信念和欲望及其與行為關系的認知來解釋和預測行為。但是到了七八歲之后兒童又逐漸開始發(fā)展起對他人人格特質的理解,即不僅從信念和欲望這些方面來解釋行為,而且還會從不同時空中抽象出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來作為解釋行為的又一依據。

普那認為,兒童在4歲左右擁有元認知能力后,標志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一個質變,以后心理理論的發(fā)展只有量的積累,而沒有質的變化,其中量變主要體現在能夠理解的心理狀態(tài)的嵌入量在不斷增加,如:從對一級信念的理解發(fā)展到對二級信念的理解。前面的經典“錯誤信念任務”實驗是對一級信念的理解。對二級信念的理解就是認識到一個人關于另一個人信念的信念,如果把類似與前面的實驗情景改變一下就是考察兒童對二級信念的理解。故事如下,約翰和瑪麗在公園玩,有人在賣冰棍,瑪麗想吃冰棍,但沒帶錢就回去拿錢。過一會兒,約翰餓了也回家吃飯去了。約翰走后,賣冰棍的人到學校去賣了。

瑪麗拿錢以后半路上遇到賣冰棍的人,就跟他一起到學校去買冰棍。約翰后來到瑪麗家,瑪麗的媽媽說瑪麗去買冰棍了,約翰就去找她,問兒童:“約翰會niu1.,找瑪麗?”研究發(fā)現兒童只有6歲以后,才會認為約翰會到公園找瑪麗,即兒童能正確認識到“瑪麗認為賣冰棍的人在公園里”。這雖是個錯誤信念,但它卻是約翰實際的二級信念,約翰會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所以到公園找瑪麗。

兒童心理理論雖然是個新名詞,但它實際上與我們發(fā)展和教育心理學中的許多已有研究是一脈相承的,是發(fā)展與教育心理研究中一個新的視角。而品德心理是發(fā)展心理學中重要的經典研究領域,兩者在內容和方法上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三、從兒童心理理論看個體道德發(fā)展。

自從20世紀初皮亞杰對道德心理學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實證研究以后,心理學家對個體道德發(fā)展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研究,其中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影響最大。許多個體道德發(fā)展的研究成果如果從兒童心理理論角度來看,其實質內容與兒童心理理論是一致的。如:自我中心主義、他律和自律道德、觀點采擇和移情、道德情緒判斷研究等。

(一)自我中心主義。

兒童獲得心理理論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認識到他人與自己一樣是有一套對外在事物的觀點,即擁有關于世界的信念,而每個人是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的,盡管這個信念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也就是認識到別人可能具有與自己不同的信念,而不同的信念會引起不同的行為。皮亞杰的“自我中心主義”是特指兒童以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以客觀的他人的觀點去看待世界,這種混淆使個體不能認識到他人觀點與自己觀點的不同。皮亞杰認為,自我中心主義是兒童思維處于前概念時期的標志之一。這個時期在4歲左右結束。很顯然。自我中心主義使兒童不能區(qū)分他人觀點與自我觀點的不同,而兒童心理理論的獲得要求兒童能認識到別人可能會有與自己不一樣的信念和行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心理理論的獲得是以擺脫皮亞杰所說的自我中心主義為前提的。從實際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韋爾曼和普那的“錯誤信念任務”研究發(fā)現4歲是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分界的年齡,而這也正是自我中心主義存在的前概念時期結束的年齡。

(二)自律道德。

前面說過,兒童心理理論的獲得是以擺脫自我中心主義為前提。而皮亞杰認為自我中心主義和道德實在論是導致他律道德的關鍵的原因,自我中心的兒童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他們把環(huán)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從而會自發(fā)的尊重準則和服從成人的權威,因此沒有獲得兒童發(fā)展理論的兒童是不會出現自律道德的。從他律到自律的原因就是他們在認識上逐漸成熟,削弱了自我中心主義傾向,能從不同角度去看待道德問題,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發(fā)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他人的心理具有認知能力。也就是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過程。

(三)觀點采擇與移情。

移情,是一種特殊的觀點采擇,它是根據有關線索推斷他人內部情感狀態(tài),并且自己也能體驗到相應的情緒反應。如覺察到他人傷心,自己也能體驗到一種難過情緒。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移情是兒童利他行為和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舴蚵赋觯阂魄闀蔀閮和袨榈闹饕獎訖C。艾森伯格也發(fā)現自愿助人與移情分數呈正相關。艾森伯格將良好的親社會行為產生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對他人需要注意階段、確定助人意圖階段、出現助人行為階段。其中,親社會行為形成的初始階段,即對他人需要的注意,他人的需要是屬于他人的個性傾向性,是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兒童能對其注意顯然本身就是兒童的心理理論發(fā)展水平的一個側面。

在整個兒童期;無論是觀點采擇還是移情都是品德與社會化發(fā)展中經常涉及的領域,觀點采擇與個人的移情相互作用進而促使了利他行為的產生,而觀點采擇和移情都需要正確地認知他人的觀點和情緒,這實際就是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階段之一。特別是米勒關于遞推的觀點采擇理論與普那的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中“心理嵌入量”增加的觀點是異曲同工的。

(四)道德情緒歸國判斷。

以往的研究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斷,即道德認知上。而在本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一種新的研究動向,即研究道德情緒及其歸因判斷。研究者們試圖探索個人在某種道德情境中對他人的情緒及其原因作出推論判斷。情緒對行為具有激發(fā)、維持和調節(jié)的功能,一個人具有了某種道德情緒,會成為個人產生某種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可以引發(fā)并維持個體的道德行為。如有人看到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受傷躺在路邊,心里覺得很同情,并且忿忿不平,想到底是誰把老人撞傷的,這種同情和忿忿不平的情緒促使他可能先把老人送到醫(yī)院再去公安局報案。

研究兒童的道德情緒判斷及其歸因能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水平。對“快樂的損人者”現象的研究發(fā)現,兒童對犯過者的情緒判斷及歸因有三種模式,即高興——難過;難過——高興,難過——高興——難過。三種模式由于實驗設計的一些因素處理和研究重點不同,導致出現結果的差異,但是它們都是先提供一個犯過情境。然后讓兒童站在犯過者的角度推測犯對者的情緒反應。我們可以看出兒童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是能從他人的角度考慮,意識到別人與自己一樣也有心理反映,也就是對他人心理狀況的認知。所以我們說情緒判斷及其歸因的研究與兒童心理理論在內容上是有一定重合的,前者是后者的一個子方面,即對他人情緒的認知。

四、從兒童心理理論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內容的擴展。

(一)傳統的道德研究方法實際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

無論是皮亞杰的對偶故事法,柯爾伯格的兩難故事法,還是艾森伯格的親社會兩難情境法,實驗所用的材料多來自于兒童的實際生活,通過投射來進行研究。首先向兒童呈現一個道德故事,其后跟隨一個問題,如“你認為主人公會怎么做?”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必須建立在兒童能在道德故事提供的線索基礎上對他人的道德抉擇過程有一個較清晰的認知,并能對其行為作出預測。因此支撐了道德心理發(fā)展了幾十年的傳統研究方法是以一定的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水平為前提的。很小的兒童如果還沒有獲得心理理論,那就無法使用對偶故事或兩難故事來測查道德心理發(fā)展水平。雖然現在有些研究者打破了單一的情景故事方法,開始使用其他的道德研究方法,如有人通過對品德詞語的內隱記憶研究來間接反映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水平,但是使用最多的還是投射故事法,所以說道德研究方法實際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

(二)兒童心理理論促進道德心理研究內容的擴展。

兒童心理理論和道德心理研究的外延和內涵大小是不同的,前看是兒重對他人心理及其與行為關系的認知。而他人的心理內容很豐富,包括心理過程、心理狀態(tài)和個性心理,心理過程又有知、情、意三方面,個性心理又有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兒童對他人心理的不同子系統及其與行為關系的認知就相應的成為兒童心理理論的不同研究內容,兒童對這些不同的子系統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按照韋爾曼的觀點;對他人個性特質的認知是到七八歲后才能形成。品德是社會性中的核心成分,它們也分為認知、情感和意志,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這些方面以及與它們相關的其他主題都是道德心理領域的研究對象。兒童心理理論雖然在次級結構中可以分為知、情、意,但就其是本質來說只是認知,因此要比道德心理的外延小一些。

兒童心理理論可以啟發(fā)道縛心理研究新課題。目前道德心理在認知方面的研究多是集中在第一層次,就是研究兒童對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認知或社會認知,而幾乎沒有專門涉及第二甚至更復雜的認知,如對他人是如何認識另一個人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為的把握,以后我們可以在此方面作些嘗試。同時品德也可以成為兒童心理理論的內容,可以研究兒童在對他人的具有價值判斷的品德的認知與一般意義的心理活動或狀態(tài)的認知在發(fā)展上有何不同。

總之,以兒童心理理論作為一個研究視角。必然會對我們的道德心理研究產生多方面的啟發(fā),從而促進道德心理研究向更深和更廣的方向發(fā)展。

兒童心理發(fā)展心得體會怎么寫篇三

首先,關于心理的實質問題,主要是普通心理學的課題。普通心理學指出: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1)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這就是說,心理是由客觀現實決定的??陀^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識是第二性的。

(2)作為客觀現實反映的心理,是通過腦的活動實現的。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

(3)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鏡子般機械的反映,而是一種能動的反映。人的反映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實踐中、在人的言語參與下進行的,因此,人的心理、意識具有社會性和自覺能動性。

(4)心理、意識雖是第二性的東西,是一種反映,但它不是毫無作用的副現象。它一旦形成之后,就能在人的活動中起調節(jié)作用、定向作用。這就是說,人的心理在實踐中產生,同時又能反作用于實踐。

其次,關于心理發(fā)展的問題,在心理科學中,一般是從兩個方面加以研究的。

(1)心理的種系發(fā)展。所謂心理的種系發(fā)展是指從動物到人類的演化過程中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

心理這一反映形式是在動物出現以后才開始產生的,是跟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相聯系的。

動物心理發(fā)展史是人類心理發(fā)展的前史。它研究從低級動物到類人猿為止心理是怎樣發(fā)生的,又是怎樣在適應自然的情況下逐步從低級形態(tài)(受刺激性)向高級形態(tài)(思維的萌芽)發(fā)展的。

人類心理發(fā)展史則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識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人類的心理是由動物心理發(fā)展準備起來的,是跟動物心理有聯系的,但同時又有本質的區(qū)別。人的心理、意識是人類祖先在勞動過程中、在言語的參與下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因此,人的心理、意識不但能適應現實,而且能變革現實。

(2)心理的個體發(fā)展。所謂心理的個體發(fā)展,是指人的個體從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過程中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

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是否具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樣產生的?在人的發(fā)展的各個年齡階段(兒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中,心理又是怎樣發(fā)展變化的?它是按著什么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的?這些發(fā)展變化在人的生活和教育上具有怎樣的意義?……所有這些,都是研究個體心理發(fā)展史必須闡明的問題。

在個體心理發(fā)展的研究中,人的兒童時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發(fā)展是被研究得較多的部分,這個部分,就組成兒童心理學這門科學的主要內容。

發(fā)展心理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發(fā)展心理學包括動物心理學(又叫比較心理學)、民族心理學(主要是原始人類心理學)、個體發(fā)展心理學(主要是兒童心理學)。狹義的發(fā)展心理學,亦即個體發(fā)展心理學,是關于人的個體從出生到衰老整個發(fā)展時期的心理發(fā)展的研究。而兒童心理學則是關于人的個體從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心理發(fā)展的研究。兒童心理學是個體發(fā)展心理學中的一個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

兒童心理發(fā)展心得體會怎么寫篇四

青少年心理問題早已引起團市委的重視,,團市委成立了哈爾濱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為我市青少年緩解心理壓力、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馬家爵事件發(fā)生后,大學生乃至整個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愈發(fā)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為了進一步了解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11月至12月,團市委成立專門調研組,以問卷與個別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就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課題組首先在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隨機選取了100名在校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他們進行了個性成熟度測評。課題組共發(fā)放問卷100份、個性成熟度測驗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92%,有效率88%。隨后,又分別對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心理輔導教師、團委書記和哈爾濱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張大生進行了個別訪談。課題組經過綜合分析調查問卷與個別訪談情況后得出結論:在哈爾濱市青少年當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正確的疏導和解決,已經成為影響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強勢誘因。

3、心理問題普遍困擾青少年。在調查目前青少年心理狀況的程度時,有31.5%的大學生認為一般,15.2%的大學生認為較差,有5.4%的大學生認為非常差;有36.9%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或身邊的同學、朋友常受心理問題的干擾;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71.8%的人認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迫切或極為迫切。在團市委20組織開展的“哈爾濱青年生存發(fā)展狀況”的調查中也顯示:當代哈爾濱青少年健康意識明顯增強,但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4、個性成熟程度較低。課題組對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校大學生的個性成熟度測驗結果進行分析后表明:28.4%的大學生個性欠成熟,不善于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不善于觀察問題的各種復雜因素,不能準確地預見自己行為的結果;56.8%的大學生個性具有兩重性,一半老練,一半幼稚;只有14.8%的大學生較為成熟,能很得體的處理大部分事情,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建立起較良好的人際關系;接受測驗的大學生中尚無一人達到很成熟老練的程度。

兒童心理發(fā)展心得體會怎么寫篇五

隨著青少年的成長,他們的社會交往日益擴大,即使是來自同一家庭中的孩子,其交往對象也可能不同。除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之外,與青少年交往最多的可能是同伴,包括學校的同學、鄰居的小孩、團體中的成員等。孩子的同伴群體對孩子人格健康發(fā)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j。r。harris綜述了大量研究資料,提出了“群體社會化發(fā)展理論”(陳會昌等:《青少年對家庭影響和同伴群體影響的接受性》,《心理科學》第3期,第264-265頁)。他認為對孩子人格留下明顯而長遠影響的環(huán)境是他們與同伴的非共享環(huán)境。

社會文化的傳遞也主要是通過群體,而不是由家庭單獨完成的。沒有親密的同伴,孩子可能表現出很多的適應不良,同伴是兒童、青少年社會化與人格發(fā)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同伴可以成為青少年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與具有攻擊性人格特征的同伴交往,則青少年容易形成反社會性的人格;與具有利己行為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特點;與團結互助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則可能較多地發(fā)展合作與助人的特點;與慷慨大方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則會不知不覺之中學習和發(fā)展這種大方的特征。在與同伴相處的過程中,青少年逐漸學會克制與忍讓,學會合作與競爭;他們對父母的依賴逐漸減少,獨立性日益增加。從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角度看,同伴是孩子行為強化的源泉。孩子的某些行為如受到同伴的鼓勵或贊賞,則他傾向于保持這種行為;如遭受反對,則這種行為可能消退。

孩子的自我意識與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發(fā)展也會受到同伴的影響。根據社會心理學理論,生活中某些人對個體的自我概念發(fā)展有著尤其重要的影響,這些人被稱作“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章志光:《社會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99頁)。對于孩子來說,在學齡前階段,重要他人主要是家長;到小學階段,教師開始發(fā)揮可能超過家長的影響力;從小學高年級階段開始,同伴的影響力明顯增強。青少年從同伴那里接受信息,同伴那里獲得同齡人對生活、對社會、對人、對事的看法或態(tài)度;從同伴或同伴群體中獲得反饋,感受別人和社會對他的看法與期望,從而促進自我意識與自我概念的發(fā)展,這也是青少年社會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同伴關系對孩子人格健康的影響不僅限于青少年階段,即使是他們到了成年階段,同事或好友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兒童心理發(fā)展心得體會怎么寫篇六

“全面發(fā)展,人文見長”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開發(fā)潛能,為他們的終身的發(fā)展奠定基礎.正是在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發(fā)展性”心理輔導為主的輔導理念.本文的思想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發(fā)展結合在一起,在當今社會發(fā)展價值多元化的情況下,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對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劉聚紅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陜西,西安,710062刊名:青年文學家英文刊名:theyouthwriters年,卷(期):“”(12)分類號:g445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發(fā)展全面發(fā)展

兒童心理發(fā)展心得體會怎么寫篇七

青少年是當前“網絡一族”的主要使用者,他們的自控能力、辨別能力較差,看到網絡上形形色色的虛擬社會,被深深地吸引進去。

2、孤獨心理和社交恐懼癥。

如若終日與電腦終端打交道,缺乏活生生的、有感情的、身體的聯系,就容易造成交往能力的下降,產生緊張、孤僻和冷漠等健康問題。

3、矛盾心理和網絡焦慮癥。

網絡無邊無際,瞬息萬變,青少年期望著能掌握它、運用它,卻又容易感覺到自身的渺小和無能,適應不了困難,在上網青少年中出現焦慮、苦悶和壓抑的情緒。

4、失范心理和網絡散漫癥。

網絡采用的是分散結構體系,具有不可控制性。青少年容易形成脫離社會規(guī)范的失范心理,甚至引起網絡出軌行為。

故不應采用傳統的嚴禁方式,不是封堵而是通過疏與導。其對策如下:

對策之一:積極引導學生正確運用互聯網??裳垖<医處煘閷W生開設互聯網知識討論,上健康網??梢远ㄆ陂_展網上主題活動,引導教師和學生上網的良好習慣。開展上網心理引導,宣傳正確的上網心態(tài),使他們正確認識“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差距。

對策之二:強化素質教育和品德教育,讓學生遠離黑色網吧。要不斷強化對學生進行道德、法制、信念教育,增強學生分辨是非能力,堅決抵制網絡垃圾的誘惑,防止出現不良思想傾向。

對策之三:多開辟健康有益的心理網站,提供心理服務和心理治療。

對策之四:增強心理防范意識,提高心理“免疫力”。還應提高自身遵守網絡“游戲”規(guī)則的法制意識,做遵紀守法的好網民。

對策之五:健全網上文明行為規(guī)范和法規(guī),形成健康向上的主導心理。

對策之六:培養(yǎng)既懂心理藝術,又懂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型心理輔導隊伍,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電腦的普及、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互聯網使用的迅速增長,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在這場競賽中,我們只有以一種健康、充滿****的開放心態(tài)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zhàn),才可能使我們的基礎教育多一份成功,少一份失敗。

兒童心理發(fā)展心得體會怎么寫篇八

古典文學中常見論文這個詞,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為論文。以下就是由編為您提供的心理學論文。

1、行為主義失助理論的主要研究者塞里格曼(seligman)認為失助又稱無力感,是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類似于臨床上抑郁癥常有的一種情緒或心理狀態(tài)。失助者對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或處境感到無所作為、被動順從、聽之任之,情緒經常低落、抑郁。幼兒教師對工作不滿意而表現出的失助心理是指幼兒教師對自己的付出與得到失衡、福利報酬太低,社會及幼兒家長對自己工作不理解而感到無所作為、情緒低落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

“社會上的許多人總是把我們看成是‘孩子王’、‘高級保姆’,對我們的工作經常持懷疑和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在許多幼兒家長的觀念中甚至認為幼兒教師就是幫助他們看管好孩子,教孩子穿衣服,教孩子乖一點。因而,當我們因為教學的需要,要求家長配合讓幼兒從家中帶一些與教學有關的廢棄材料到幼兒園時,班級里的30多個幼兒家長,能得到支持與配合的經常只有那么10個左右的家長。而孩子一旦未得到很好的照顧,家長們就會對我們求全責備。即使照顧好了,家長也很少對我們說聲‘謝謝’,因為,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幼兒教師應該做的。家長這種對幼兒教師工作的不肯定、不尊重的行為極大地傷害了我們的心?!?/p>

3、厭煩是由單調工作引起的一種消極的情緒反應。當工作內容不變化或只是簡單重復變化時就易引起人的厭煩情緒。此外,厭煩還與個人的興趣有關,如果一個人對一項工作不感興趣,就容易產生厭煩感。當人產生厭煩情緒時,往往出現分心、喚醒水平下降,從而使工作效率下降。幼兒教師由對工作不滿意而表現出的厭煩心理是指幼兒教師由對工作時間長、工作內容的瑣碎繁重、案頭工作多和所處人際環(huán)境復雜的厭倦和煩惱而引起的消極的情緒反應。

兒童心理發(fā)展心得體會怎么寫篇九

20xx年3月28-29日,這一天半的時間我們聆聽了登封市局李局長及鄭州市教研室唐老師和劉老師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解讀,以下是我聆聽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指南》關注教師的操作性。相比較《綱要》來講,《指南》更加具體、細化,更有指向作用?!吨改稀凡粌H將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橫向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展開。而且每個領域按照幼兒學習與發(fā)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劃分為若干方面。每個方面由學習與發(fā)展目標、教育建議兩部分組成。學習與發(fā)展目標部分分別對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大致可以達到什么發(fā)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這樣細致地縱向深入,讓我們一線的老師在實施各領域教學時,有了比較系統的理論依據,《指南》的教育建議部分列舉了一些教育幼兒的具體辦法,對成年人提出了明確要求。讀《指南》,指導我們該做什么,該怎么做。

其次,《指南》關注幼兒學習的可發(fā)展性。如果我們只注重知識目標,而忽略了孩子的自控力、關愛他人、樂群于人、積極樂觀、獨立自理、興趣好奇心、積極認知風格、積極學習態(tài)度和謹慎行為風格等持續(xù)發(fā)展品格的培養(yǎng)。那么這種幼兒教育就好有缺陷的?,F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確了幼兒教師不僅“教書”更要“育人”的角色定位北京。

名師從《指南》的概述部分對指南的歷史背景、以及《指南》的定位和如何理解《指南》作了詳細的講解,其中對如何理解指南提出了《指南》的性質、導向、怎么導和指南與綱要的關系作出了明確的解讀,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滲透的,綱要是針對幼兒園的,《指南》里包括教師、家長、社會相關方面的,綱要是宏觀的,內容廣泛,除了學習內容還有幼兒園的管理、評價等,學習與發(fā)展只是幼兒園工作的部分內容。指南微觀,在學習目標內容教育建議具體操作性強。指南不能簡單看成是綱要的細化,有些內容指南沒有。

《指南》提出了每個階段幼兒應達到的發(fā)展水平,但是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我們老師遇到的所有孩子不是都能同時達到同一個水平。在孩子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有部分孩子明顯高出或低于應有的發(fā)展水平。作為老師,我們要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允許孩子存在這種差異,耐心運用各種方法來進行鼓勵、指導和幫助,使每個孩子都得到較好的發(fā)展。

文檔為doc格式。

兒童心理發(fā)展心得體會怎么寫篇十

來自同一家庭的孩子,可能上不同的學校,或上相同的學校而遇見不同的老師。因此,教師也可被看成是影響青少年人格健康發(fā)展的非共享環(huán)境因素。

教師也許是對青少年人格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影響可能對青少年的一生都有重要意義。教師往往是青少年崇敬的對象與學習模仿的榜樣,他們不僅從教師那里學習知識,而且學習怎樣為人。他們觀察和模仿教師的舉止、言行、態(tài)度,教師的思想、信念,對事對人的態(tài)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人生觀的形成。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家馬斯洛在他的需要層次論中把尊重的需要作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當教師尊重青少年、平等對待青少年,滿足青少年尊重的需要后,青少年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就會獲得真實和坦率,更能表現自己,更自然地與人相處。我國研究人員曾以“好教師應具備什么條件”為題在中學生中進行過調查,排在前十位的條件是:熱情、耐心;因材施教;公正、不偏心;學識淵博;方法;態(tài)度;關心學生;平易近人;以身作則;關注學生興趣。在一項以中國、美國、日本三國中學生為對象的調查中人們發(fā)現,三國青少年都把教師“理解青少年”、“待人公平”、“和藹可親”、“樂于言談”這四項條件排在了前面(郭亨杰:《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473頁)。因此,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更應具備良好的人格特征。

教師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也會對青少年的人格產生不同的影響。具有民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師有較強的民主意識,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和個別差異,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容易形成自信、自尊、誠實、情緒穩(wěn)定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具有權威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師過分強調自己的權威,不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缺乏和學生的交流,對學生斥責和訓斥較多。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攻擊他人等不良的人格特征。而具有放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師對學生放任自流、漠不關心,既不鼓勵學生,也不反對學生,不參加學生的活動。這種教育管理方式極易使學生形成冷漠、孤僻、不合群、缺乏感情等人格特征。相比而言,在上述三類教育管理方式中,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效果最好。國內外的研究都證明,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對青少年的人格健康發(fā)展有良好的影響。當然,其他兩種教育管理方式對青少年的人格發(fā)展也不是沒有一點積極影響,但總的來說是其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

兒童心理發(fā)展心得體會怎么寫篇十一

來自同一家庭的孩子,可能上不同的學校,或上相同的學校而遇見不同的老師。因此,教師也可被看成是影響青少年人格健康發(fā)展的非共享環(huán)境因素。

教師也許是對青少年人格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影響可能對青少年的一生都有重要意義。教師往往是青少年崇敬的對象與學習模仿的榜樣,他們不僅從教師那里學習知識,而且學習怎樣為人。他們觀察和模仿教師的舉止、言行、態(tài)度,教師的思想、信念,對事對人的態(tài)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人生觀的形成。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家馬斯洛在他的需要層次論中把尊重的需要作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當教師尊重青少年、平等對待青少年,滿足青少年尊重的需要后,青少年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就會獲得真實和坦率,更能表現自己,更自然地與人相處。我國研究人員曾以“好教師應具備什么條件”為題在中學生中進行過調查,排在前十位的條件是:熱情、耐心;因材施教;公正、不偏心;學識淵博;方法;態(tài)度;關心學生;平易近人;以身作則;關注學生興趣。在一項以中國、美國、日本三國中學生為對象的調查中人們發(fā)現,三國青少年都把教師“理解青少年”、“待人公平”、“和藹可親”、“樂于言談”這四項條件排在了前面(郭亨杰:《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473頁)。因此,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更應具備良好的人格特征。

教師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也會對青少年的人格產生不同的影響。具有民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師有較強的民主意識,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和個別差異,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容易形成自信、自尊、誠實、情緒穩(wěn)定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具有權威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師過分強調自己的權威,不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缺乏和學生的交流,對學生斥責和訓斥較多。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攻擊他人等不良的人格特征。而具有放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師對學生放任自流、漠不關心,既不鼓勵學生,也不反對學生,不參加學生的活動。這種教育管理方式極易使學生形成冷漠、孤僻、不合群、缺乏感情等人格特征。相比而言,在上述三類教育管理方式中,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效果最好。國內外的研究都證明,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對青少年的人格健康發(fā)展有良好的影響。當然,其他兩種教育管理方式對青少年的人格發(fā)展也不是沒有一點積極影響,但總的來說是其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