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傳統(tǒng)文化的教案案例(匯總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08:58:25 頁碼:13
傳統(tǒng)文化的教案案例(匯總8篇)
2023-11-24 08:58:25    小編:ZTFB

教案是教師備課過程中編寫的教學設計和指導學生學習的重要文檔。教案的編寫需要不斷反思和改進,與時俱進,適應學生學習需求的變化。這里收集了一些經(jīng)典的教案范例,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指導。

傳統(tǒng)文化的教案案例篇一

2、解釋下列詞語:

攻訐:揭發(fā)別人的過失或陰私而加以攻擊。

媲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比美。

應運而生:原指順應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隨著某種形式而產(chǎn)生。

明日黃花:比喻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

斑駁陸離:形容色彩錯雜紛繁。

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進。

余風遺響:遺留下來的風氣影響等。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輕而易舉的完成。

曇花一現(xiàn):曇花開放后很快就凋謝。比喻突然顯赫起來的人或流行一時的事物很快消失。

孤芳自賞: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養(yǎng)人才。本文指破壞傳統(tǒng)文物的本來面目。

課中:

一、整體感知:

閱讀課文、篩選信息、歸納概括:

b)什么是文化傳統(tǒng),它有什么特征?

1)作者認為,傳統(tǒng)文化的落腳點在“文化”,是相對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言的,包括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zhì)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等等,簡言之就是文化遺產(chǎn)。有形的。(4節(jié))。

2)文化傳統(tǒng)的落腳點在“傳統(tǒng)”,它不可捉摸卻無所不在,產(chǎn)生于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于民族的反復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的民族精神。

二、具體研習:

1.為了使文章的議論顯得直觀起來,作者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請找出兩處。

(1)66頁:例如民族服飾、生活習性、古典文化、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說的民族文化。

(2)68頁:比如說,一種人以為傳統(tǒng)像服裝,服裝以入時為美,而去追求時髦。這時,具有惰性的傳統(tǒng),只會被斥為阻礙趨時的包袱。另一種人以為傳統(tǒng)象文物,文物唯古是尚,應該保護其班剝陸離,切忌來刮垢磨光。這時,傳統(tǒng)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們心目中的財富。

2.根據(jù)你的理解,你也來說說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比如——。

它是龍,是周莊,是茶壺……。

它是中國畫。

它是出土的兵馬俑。

它是故宮,是長城。

它是春節(jié),是端午。

3.除了舉例論證之外,為了使說理形象,作者還采用類比和比喻等論證,請找出:

例如:

(1)65頁:弄清這兩個概念,很有必要,因為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并不一樣,兩者差別之大,幾乎可以跟沒i蜂和蜜蜂的差別想媲美。

(2)68頁:一種人以為傳統(tǒng)像服裝,服裝以入時為美,而去追求時髦。這時,具有惰性的傳統(tǒng),只會被斥為阻礙趨時的包袱。另一種人以為傳統(tǒng)象文物,文物唯古是尚,應該保護其班剝陸離,切忌來刮垢磨光。這時,傳統(tǒng)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們心目中的財富。

三、合作探討:

閱讀“財富和傳統(tǒng)”部分,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傳統(tǒng)“既是財富,又是包袱”這兩重屬性的。

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tǒng)的這兩重屬性,運用它而不被其吞沒,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種藝術,是人類發(fā)揮其主觀能動作用的重要表現(xiàn)和廣闊場所。

四、課堂鞏固練習:

看看p69的幾組圖畫,結合課文的有關論述,談談你對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關系的理解。

1.第一組畫。

北京傳統(tǒng)四合院——20世紀90年代,蘇州建造的住宅小區(qū)。

教師解說:作為文化實體,四合院與現(xiàn)代化的住宅,確實有很大差異,但也有作為傳統(tǒng)一脈相承的地方,如封閉觀念-----用墻隔開,色調(diào)的使用-----灰淡的冷色調(diào),朝向-----坐北朝南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民族的集體無意識的作用。

2.第二組畫。

古代待字閨中的少女——賽場上的中國女排姑娘。

教師解說:這兩幅圖片放在一起,反差很大,一靜一動,一個嫻靜地坐于自家閨房內(nèi),另一個則在大庭廣眾之中。從這種對比中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可變性,賢淑的少女變成了富有活力的勇于拼搏的奧運健將。

3.第三組畫。

昔日的兒童游戲——今天的兒童網(wǎng)上沖浪。

游戲是兒童的本能,捉迷藏的游戲體現(xiàn)了自我保護的意識,也是一種有意思的活動,不過對于兒童智力的發(fā)展作用不是很大。電腦世界給孩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習、游戲、休閑融為一體,顯示了文明的交流。電腦作為現(xiàn)代科技的成果,也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外來文明的沖擊力。

五.小結:

本文既是學術性議論文(文體角度),又是關系型議論文(表達方式)。作者在保持學術研究嚴肅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具有議論文的辨證性的同時又饒有風趣。

課后:完成下發(fā)學案。

傳統(tǒng)文化的教案案例篇二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白居易及其《問劉十九》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經(jīng)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談感受。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教案《‘教案’四年級傳統(tǒng)文化備課教案》。

三、溫馨點擊。

讀讀,增長知識并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1、背過這首詩。

2、你還讀過白居易的哪些詩?

3、再讀古詩《過故人莊》。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傳統(tǒng)文化的教案案例篇三

一、經(jīng)典回放:二、要求: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2、結合文意注釋初步感知誦讀內(nèi)容。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jié)奏和韻律。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學生結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師小結。四、學生練讀1、學生認真跟讀。2、學生自讀。(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朗讀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并隨時加以指導。(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yōu)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3、小組交流。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五課外延伸1、與父母一起多形式誦讀。2、與父母交流誦讀心得。3、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后與老師、同學交流。

傳統(tǒng)文化的教案案例篇四

3、學習關系性議論文的寫法以及正反議論、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說理方法的運用。

如何運用正反議論、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說理方法寫作。

教學內(nèi)容和過程。

學生談對“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的理解,教師進行點撥。

二、作者簡介:

龐樸,生于1928年,江蘇淮安,漢族,現(xiàn)代學者。

《沉思集》。

《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

三、總體結構:

總——分——總最典型的關系性。

(傳統(tǒng))統(tǒng)化(兩重性)。

文傳。

化統(tǒng)。

四、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討論。

(1)“一個多世紀”從何時開始?

鴉片戰(zhàn)爭以來。

(2)“社會實驗”指什么?

救國圖存運動:洋務運動、變法維新、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

(仁人志士)新民主主義革命直至社會主義革命。

(3)“徹底決裂”“徹底砸爛”“在白紙上描繪未來”

(五四時期對于傳統(tǒng)否定過多,一直延續(xù)到60—70年代)。

強調(diào)不可利用“過去”(“傳統(tǒng)”),構筑“未來”

2、第2自然段——討論。

傳統(tǒng)是什么?(強調(diào)“形成”“作用”)。

3、第3自然段——討論。

提出“……”差別。(比喻)。

全文總起,闡述什么是傳統(tǒng)。

引出問題: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俚俗進入學術層面。

1、第4自然段——討論。

(什么是文化傳統(tǒng)?)。

全稱、落腳、對應(時空界定)、內(nèi)容、成分(例如)。

2、第5自然段——討論。

時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討論。

(1)“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哪幾種情況?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

“明辨……遺響”

理解圖片(p65)。

六、學習“文化傳統(tǒng)”:

1、第8—9自然段——討論。

對“文化傳統(tǒng)”概念進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傳統(tǒng)?)。

全稱、落腳、特征(比較)、產(chǎn)生、成長、形成、實質(zhì)。

2、第10自然段——討論。

(1)什么不能成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這種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為“文化傳統(tǒng)”?

“為這一民族生活……物質(zhì)力量”

3、第11自然段——討論。

“文化傳統(tǒng)”有什么作用?

為什么說它是“惰性力量”?

“制約看……關懷”“一種……象征”“沒有……鞏固”

4、第12—13自然段——討論。

(1)“文化傳統(tǒng)”變化的特點是:

緩慢的、漸進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傳統(tǒng)”受外界影響是如何進行的?

接觸——交流——變化。

(3)外來文化中如何才能成為傳統(tǒng)中的一個部分?

“經(jīng)過自己文化傳統(tǒng)……整合”

七、學習“財富和包袱”

1、作者稱“財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從頭開始……生存本領”

“具有……層面”

2、我們說如何辨證地了解和掌握兩重屬性?

“運用它……千里之外”

3、現(xiàn)實中存在哪幾種簡單化的理解?

“一種人……財富”

八、小結。

本文既是學術性議論文(文體角度),又是關系性議論文(表達方式)。作者在保持學術研究嚴肅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議論文的辨證性的同時又饒有風趣。

傳統(tǒng)文化的教案案例篇五

一、學習目標:

(一)學會觀察生活和搜集資料,培養(yǎng)口語交際的能力。

(二)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做到語句通順。

(三)自主發(fā)現(xiàn)詞語的構詞特點,通過觀察圖畫與詞語,初步了解十二生肖這一傳統(tǒng)文化。

(四)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認識“搞、稿、編”等9個字。

(五)能主動參與展示活動,樂于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和才能,并善于與別人交流。

二、課前準備。

課件或投影(“日積月累”中的詞語),十二生肖郵票掛圖。

三、討論交流。

(一)組內(nèi)交流,讓組內(nèi)同學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國傳統(tǒng)文化。

(二)推選一名同學作為小組“代言人”,代表本組向全班作介紹。

四、觀摩評選。

(一)各小組將自己的資料(文字、圖片、實物等)展示出來。

(二)小組之間互相觀摩。

“代言人”向別的小組的.同學介紹本組搜集的資料。

(三)每位學生要記住各小組搜集資料的情況,為評選作準備。

五、集體評議。

(一)各組同學評議:哪組活動開展得好?好在哪里?

(二)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三)總結、頒獎。

傳統(tǒng)文化的教案案例篇六

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了解龍?zhí)镀俚木坝^。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搜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該詩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該瀑布也很美誘引學生一睹為快,利于學生細細學習。

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欣賞學習法、讀書指導法。

光盤、資料卡、投影儀。

1、教學“詩畫覽勝”部分,師生共同學習《八水河玉龍瀑》古詩的詩意,領略古詩語言的魅力。重點講解“已、練、違、通銀河”等詞語。

2、學生自學“溫馨點擊”部分,。

(1)學生自讀,借助工具書學習。

(2)教師幫助學生對景色特點產(chǎn)生一些理性的認識。

3、學習“活動廣角”部分。

(1)教流學生對景點的認識,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關龍?zhí)镀俚馁Y料,比一比,誰搜集的最多最豐富。

4、階段。

(1)生自我,談自己的真實感受。

(2)師表揚積極發(fā)言的優(yōu)秀學生。

八水河玉龍瀑。

百尺峭崖高無已,左右青山近相比。

一練高掛懸崖巔,玉龍側噴西江水。

余波流沫隨風飄,如拋珍珠墜還起。

只應泉源直上通銀河,不然何以仰視去天不違咫。

傳統(tǒng)文化的教案案例篇七

3、和朋友們介紹和分享自己做的餃子,體驗冬至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

經(jīng)驗準備:幼兒對冬至及餃子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

課件準備:《冬至》動畫視頻、包餃子視頻、包餃子步驟圖。

材料準備:各色粘土、塑料刀(或食用面團、餡料)。

教師播放視頻動畫《冬至》,引導幼兒了解冬至的習俗,引出餃子主題。

——熊貓奇奇他們在做什么事情?冬至都吃什么?

——你喜歡吃餃子嗎?

——你知道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呢?

小結:冬至那天,一家人一起包餃子或湯圓,邊吃邊聊天,很是幸福。所以,餃子、湯圓就代表團圓,代表著對家人和客人的祝福。

出示小伙伴做餃子的圖片,引起幼兒做餃子的興趣。

出示一個制作好的餃子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并論。

——餃子是什么樣的?

——你們在家里包過餃子嗎?餃子要怎么包呢?

播放視頻《包餃子》,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包餃子的方法和步驟。

出示包餃子分步驟圖,鼓勵幼兒用黏土嘗試包餃子。

1.制作餃子皮:選擇喜歡顏色的橡皮泥,兩只小手搓一搓,搓成圓球;再用手掌把圓球壓薄,壓成圓圓片。

2.制作餃子餡:選擇喜歡顏色的橡皮泥,切碎或團圓。

3.包餃子:用皮包住餡,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兩邊捏在一起,一個餃子就做好啦。

鼓勵幼兒獨立制作餃子,教師巡回觀察,給予指導。

鼓勵幼兒分享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你的餃子是什么形狀的?它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你的餃子是什么餡的?

區(qū)域活動:在美工區(qū)投放做餃子的材料,讓幼兒制作不同樣式的餃子并展示。

家園共育:幼兒回家嘗試和家人一起包一頓餃子,體會冬至的溫馨氣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傳統(tǒng)文化的教案案例篇八

1、學生感悟民族語言的魅力,聆聽到古代圣賢關于做人、處世的語重心長的'教誨。

2、學生通過誦讀、記背,讀熟品味出道理,變成自己的東西。

3、學生深刻了解中國文化長廊,為自己身為一名中國人而驕傲。

背誦這首描寫松樹的詩是重點,難點是能夠理解詩的意思,并翻譯出譯文。

突破措施:通過配樂的經(jīng)典回放,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1、啟發(fā)導入音樂播放:小松(唐王建)。

小松初數(shù)尺,未有直生枝。閑即傍邊立,看多長卻遲。讓學生反復聽幾遍后,開始朗讀,可以分角色朗讀。

2、出示譯文。

小松樹剛剛幾尺高,還沒有長出挺直的樹枝。空閑時站在樹旁邊,天天看著它,只覺得它長得很慢。讓學生理解后開始背誦。

3、作者簡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簡練的語言寫出了觀察松樹生長時的情景。

略。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