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化學教學設計的層次(匯總1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9 21:44:39 頁碼:10
化學教學設計的層次(匯總11篇)
2023-11-19 21:44:39    小編:zdfb

提高自己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更好地投入學習。寫一份較為完美的總結,首先需要認真梳理并整理所需總結的內容??偨Y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人們可以通過閱讀范文來獲取更多的寫作技巧和靈感。

化學教學設計的層次篇一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wěn)定性。

能力目標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能力。

通過碳單質的學習,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這些物質的物質性質和用途不同,但卻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從而提高學習化學興趣。

碳單質(金剛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學生學習氧氣、氫氣之后首次全面學習的固態(tài)非金屬單質。此節(jié)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氧氣、氫氣學習的繼續(xù),同時為后面學習金屬單質打下基礎。

碳單質有定型碳和無定型碳兩類。金剛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點介紹。從學生較熟悉的金剛石、石墨入手學習,而后介紹球碳,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由宜到難,由遠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化學與社會的關系、體驗化學科學的發(fā)展。

另外,教材編排首先對碳的典型單質——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物理性質、用途進行學習,而后再簡介無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學習,旨在使學生從感性上理解碳單質結構不同,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幾乎相同。

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學生已學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已增長學生的知識鏈、能力鏈。如碳的化學性質中,關于碳還原性的教學,可提示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從而自己設計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這樣處理有利于學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實驗的設計能力。

2.聯(lián)系實際生活、聯(lián)系科學研究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網上資料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善于觀察身邊的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化學。同時將所學化學運用于社會中解決科學問題。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chuàng)新思維。

化學教學設計的層次篇二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燃燒的條件,認識探究問題的方法

2、認識對比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作用

3、體會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利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對化學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強日常生活中防范災害的意識,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學重點:

1、認識燃燒的條件

2、認識滅火的原理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小組討論

課前準備:大燒杯鑷子 藥匙 試管 膠塞 紅磷白磷熱水

化學教學設計的層次篇三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理性認識統(tǒng)一起來。

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常見27種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個部分。前面課程學生已經知曉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需要結合原子結構知識,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元素進行比較確定的概念定義,將物質的宏觀元素組成與微觀粒子構成的認識有機統(tǒng)一起來。

1、元素概念是化學概念的教學難點,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體教學,可以通過生活物品中元素組成的大量實例,促進學生認識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只需了解決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內質子數或核電荷數。

2、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基本根據,因而是教學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表示意義,以課本列舉27種元素為重點,包括每種元素的符號、名稱,做到會寫、會讀、會用。

3、簡介元素周期表,讓學生初步認識這個化學工具,依據學生有限的知識基礎,可以安排學生組織探究活動,從原子序數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稱、符號、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以及確定元素分類等信息,為今后的化學學習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學習工具習慣。

系列生活物品,教學課件,學生導學單

【生活啟示】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實物、圖片、食品包裝標識等,讓學生閱讀分析這些物品所給出的信息。

【展示實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飲料和日用品等)。

【學生回答】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課題】第2課題:元素

(評析):化學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學,學習化學要注重化學聯(lián)系生活,積極與我們的生活、學習緊密聯(lián)系,將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運用化學的觀點認識。

【問題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學生演板】要求書寫幾種常見物質的化學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種物質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雖然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從上次所學的“原子結構知識”中知道: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即核內都含有8個質子,于是將這些氧原子統(tǒng)稱為氧元素。

【學生1】我們把核電荷數為1的所有的氫原子統(tǒng)稱為氫元素。

【學生2】把核電荷數為6的所有的碳原子統(tǒng)稱為碳元素。

【定義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例題講解】氧元素和氫元素之間最本質的區(qū)別是( b )

a、中子數 b、質子數 c、相對分子質量 d、核外電子數

【師生分析】在原子結構中,決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內質子數(即核電荷數),因此選擇(b)。

【學生回答1】分子種類和性質發(fā)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2】元素種類沒有發(fā)生變化。

【生活應用】

1、生物細胞無論來源于動物還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種類及其質量分數都相近。

2、從生物學或科普書刊中查找?guī)追N食品的元素組成,并列表說明。

【閱讀圖表】了解地殼里各種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質量分數。

【發(fā)現規(guī)律】地殼中元素含量(質量分數)從多到少次序:氧硅鋁鐵

【師生討論】為了加強記憶,可以采取諧音記憶技巧:養(yǎng)閨女貼(心)。

【知識拓展】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屬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

【引導歸納】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發(fā)現和合成的物質已超過2千萬種,到目前為止已經發(fā)現的元素只有100多種。

(評析):現階段需要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間的關聯(lián),認識到分析物質宏觀組成時用“元素”,在研究物質微觀結構時則用“原子”,運用形式多樣的訓練方式,加強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突破兩個概念容易混淆的認識誤區(qū)。

【趣味話題】外國友人不會認識實驗桌上的三瓶金屬材料,他問都是些什么物質?他說我不認識。

【教師提問】科學上使用什么來表示元素呢?

【學生討論】為了書寫和學術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國際統(tǒng)一的符號表示各種元素。

【閱讀資料】常見元素符號的歷史演變過程,了解道爾頓在化學上的又一貢獻。

(評析):以學生容易接受的動漫形式介紹,有利學生從樂于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號的國際通用性,這樣就便于不同國度的化學界進行學術交流。

【學生1】書寫元素符號應該注意法則:一大二小。

【提出問題】氧元素符號為o表示什么?

【學生2】o表示氧元素

【學生3】o表示一個氧原子

【共同歸納】元素符號表示一種元素,還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閱讀資料】從中文元素造字規(guī)律來看,將元素分成哪三種?

【學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屬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銀銅鐵錫au、ag、cu、fe、sn。

【學生2】有“氣”字頭一般是氣態(tài)非金屬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溫下的固態(tài)非金屬元素,c、s、p等。

【學生3】記住三種常見稀有氣體元素:氦he、氖ne、氬ar等。

(評析):元素符號作為學習化學的第一種化學用語,加強書寫化學用語的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讓學生體悟運用元素符號的重要作用,為馬上學習的化學式做好準備。

【類比引入】超級市場為了便于顧客選購采用分門別類、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萬種商品。而化學上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質和用途,需要尋求它們之間的內在規(guī)律性。

【規(guī)律探索】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和性質,有序排列構成元素周期表。

【學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個橫行,即7個周期。

【學生2】共有18個縱行,其中8,9,10三個縱行共同組成一個族,共有16個族。

【學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稱、符號、相對原子質量。

【學生2】通過計算還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數、中子數等。

【學生3】確定該元素屬于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等。

【拓展視野】通過科普書刊或互聯(lián)網查詢:門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評析):由于認識元素種類不多,暫時無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內在規(guī)律,因而需要適當降低運用知識的難度系數,重要的讓學生積極拓寬知識視野,體驗門捷列夫和道爾頓等科學家研究化學的樂趣。

化學新課程組織化學原理的學習,需要學生參與體驗學習的快樂,注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過程,重視科學探究的全程經歷,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學習方面的巨大收獲,知道學習上的暫時失敗,還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敗都是難得的人生經歷,是人生中一筆精神財富,遭遇失敗的滋味也許是刻骨銘心的永久記憶,自我慢慢體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記錄中尋找失敗的經驗教訓,這就是我們積極參與科學探究的收益。

強調元素符號記憶的學習任務,可以采取分散難點,逐步記憶,前三單元教學中有計劃的逐步提供元素符號和化學式,讓學生逐步熟悉常見元素符號和物質化學式,著實減輕對枯燥無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體現出化學用語的啟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學生個人自制學習卡片或學習包,將化學用語記憶分解成階段性學習任務,加強書寫化學用語的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讓學生體悟運用元素符號的重要基礎性,體現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漸進性。

本單元組織“元素”化學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學,都可以運用類比方法,有利將“元素”、“元素周期表”內容結合生活和學習的實際,將抽象的知識體系具體化,增強學生對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認識。

前三個單元知識學習,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接觸和認識常見物質有空氣、氧氣和水,但是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這樣勢必要求組織教學時,注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瘜W新課程注重引導學生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在生動、豐富的情境中通過師生對話和學生積極思考,通過分析歸納形成概念,明確強調要求進一步淡化化學概念的教學,對于概念的知識要求只需學會應用,能夠結合生活中的實例正確運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這個問題,領悟元素和原子之間有什么異同,可以通過類比的事例進行講解:0-9九個數字就是組成無數個數字的元素,26個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讓學生知道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這個化學學習工具,不直接介紹元素周期律的內在規(guī)律,而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慮,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門別類、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為了研究元素的性質和用途,也需要科學的有序排列??傊?,化學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學,要注重聯(lián)系生活、學習的每個方面,評價方式可以設計成社會調查、課外探究、課前導學單和課后檢測等。

化學教學設計的層次篇四

能說出離子鍵的概念;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能夠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用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發(fā)展,綜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宏觀到微觀的研究過程,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探究態(tài)度。

【重點】

離子鍵、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難點】

離子鍵的形成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通過學習元素的知識,思考氯化鈉是由哪幾種元素組成的?

【學生回答】鈉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問題】鈉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鈉的?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播放視頻】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

【提出問題】觀察實驗現象,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

【學生觀察并回答】金屬鈉在氯氣中劇烈燃燒,產生很濃的白煙。

【提出問題】思考產生的白煙是什么,如何用化學方程式表示這一過程?

【學生回答】產生的白煙是氯化鈉固體,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問題】如何從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學生回答+教師解釋】氯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有7個,鈉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有1個,要達到8電子穩(wěn)定結構,鈉原子會失去一個電子,氯原子會得到1個電子。由此可知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變成na+,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變成cl-,na+和cl-共同構成氯化鈉晶體。(教師結合原子結構示意圖板書或者動畫的方式進行講解。)

【教師講述】利用電子式表示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講解原子的電子式如何書寫。)

2.離子鍵

【提出問題】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鈉晶體的構成粒子是什么?

【學生回答】氯離子和鈉離子。

【學生回答】陰陽離子結合在一起,彼此的電荷不會中和,說明陰陽離子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說明陰陽離子之間除了吸引力之外還存在排斥力。

【教師引導】這種帶相反電荷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稱為離子鍵。

3.離子化合物

【學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師補充】nh4cl、(nh4)2so4也屬于離子化學物。

【教師總結】離子化合物存在于:(1)活潑金屬(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屬元素)與活潑的非金屬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間形成的化合物。(2)金屬元素與酸根離子之間形成的化合物(酸根離子如硫酸根離子so42-、硝酸根離子no3-、碳酸根離子co32-等等)。(3)銨根離子(nh4+)和酸根離子之間,或銨根離子與非金屬元素之間,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潑金屬氫化物。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升

【提出問題】如何用電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過程。

解析:用電子式表示如下,教師要強調帶有相同電荷的離子分開來寫。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布置作業(yè):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過離子鍵形成物質之外,還可以通過什么形成物質?預習下一節(jié)課的內容。

化學教學設計的層次篇五

了解化學式的含義,掌握化學式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如何依照規(guī)律書寫常見單質和簡單化合物的化學式的過程中,通過討論交流,活動探究,提高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望,培養(yǎng)學習化學的興趣。

【重點】

知道化學式的含義。

【難點】

知道化學式及其中所含數字所表示的微觀含義。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引導】我們在之前已經了解了元素可以用元素符號來表示,那么我們前面學習的氧氣、二氧化碳這些由元素組成的各種單質和化合物怎樣來表示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進入今天的內容。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化學式的概念

【教師投影】氧氣o2、氯化鈉nacl、氫氧化鈉naoh、鹽酸hcl、稀硫酸h2so4、硫酸鋇baso4。

【教師提問】這些用元素符號表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學生回答】用元素符合和數字表示。

【教師引導】我們把這種用元素符號和數字表示的式子叫化學式。

2.化學式的意義

【教師提問】剛才那些化學式都表示了什么意義呢?

【學生回答】表示了一種物質。

【教師提問】如何理解化學式是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

【教師投影】水的微觀圖

【學生回答】從圖中可以看出h2o可以表示水這種物質。

【教師引導】以水為例,說說化學式h2o的各種意義。

【學生回答】表示水這種物質,由兩種物質組成,由氫氧兩種原子夠成。

【教師引導】(1)表示一種物質:水;

(2)表示該物質的元素組成:由氫元素、氧元素組成;

(3)表示物質的一個分子:一個水分子;

(4)表示物質的分子構成:一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教師提問】符號h、2h、h2、2h2表示什么意義?

【學生回答】h:氫元素或一個氫原子;2h:2個氫原子;h2:氫氣(一種物質)、一個氫分子(由2個氫原子構成);2h2:2個氫氣分子。

【提出問題】這些數字表示什么意義?

【學生回答】右下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個數,前面的數字表示該種類的個數

3.化學式的書寫規(guī)則

【小組討論】單質:(1)金屬:銅cu、鐵fe;(2)固態(tài)非金屬:碳c、磷p;(3)稀有氣體:氦he、氖ne;(4)雙原子分子:氧氣o2、氫氣h2;其余都是化合物。

【提出問題】這些單質和化合物的化學式有何特點?

【學生回答】稀有氣體、金屬或固態(tài)非金屬單質直接用元素符號表示,非金屬氣體單質需要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寫出分子中所含的原子個數。

【學生回答】(1)當組成元素原子個數比是1時,1省略不寫;(2)氧化物化學式書寫時,一般氧元素符號寫在右邊,另一個元素符號寫在左邊。

【學生回答】kcl氯化鉀,fe3o4“四氧化三鐵”;化合物讀法:一般從右向左讀“某化某”,如kcl氯化鉀,有時還要讀出化學式中元素原子個數,例如fe3o4“四氧化三鐵”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2n2表示什么及so2的讀法是什么?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

布置作業(yè):根據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化學式,預習下節(jié)課有關化合價的知識內容。

化學教學設計的層次篇六

【任務一】根據電解水的裝置示意圖,并閱讀課本79——80頁,解決以下問題:

1、放電:

2、電解(定義):

3、電解池:

4、電解池的構成要素:

【任務二】水中加入電解質可以增強水的導電能力,但會不會影響電解水的反應呢?我們通過探究實驗回答這個問題。

【實驗探究電解原理】以石墨為電極,電解cucl2溶液。

【問題引導、自主學習】。

1、寫出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離子有:

2、通電后,離子的運動方向:向陰極移動。

向陽極移動。

【合作學習】。

3、預測電解產物,設計實驗方案。

4、實驗記錄:

實驗現象。

電極反應及反應類型。

陽極。

陰極。

電解cucl2。

的總反應。

結論。

【投影展示交流】。

1、你觀察到什么實驗現象?

2、陰、陽兩極電極反應是什么?

3、你得到什么實驗結論?

【反思整理】原電池與電解池的比較。

裝置類別。

原電池。

電解池。

電極名稱。

電極反應。

能量轉變。

反應能否自發(fā)。

1、判斷下列裝置是否屬于電解池:

abcd。

2下列有關電解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電解池是把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裝置。

b、電解池中陰離子向陰極移動,陽離子向陽極移動。

c、電解池中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極是陽極,發(fā)生氧化反應。

d、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就是電解質溶液的電解過程。

3、在原電池和電解池的電極上發(fā)生的反應,同屬氧化反應或同屬還原反應的有()。

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fā)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fā)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fā)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fā)生的反應。

a、b、c、d、

【反思總結】。

【課后探究】。

用鐵釘、碳棒做電極,電解nacl溶液,探究電極材料的變換對電極反應有何影響。

案例:金屬鈉的知識。選自《化學必修1》教材中關于《金屬的化學性質》中,鈉是典型的活潑金屬。可進行以下實驗。

【學生實驗】。

首先學生通過實驗獲得一些認識,實驗的同時請同學們仔細記錄實驗現象。

(1)取一小塊鈉(注意鈉顏色、儲存的方式),觀察表面,切開再觀察(切開時注意鈉的質地)。

(2)由學生取一小塊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并查找有關鈉在純氧中反應的視頻,進行對照。

(3)由學生取一小塊鈉投入到盛有水的燒杯中,并滴加幾滴酚酞(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安全)。

【學生活動】。

討論剛才的實驗現象,分析、歸納得出鈉的性質。

實驗(1)結論:鈉是銀白色金屬,質地柔軟,放置在空氣中會被氧化而變暗,故應保存在煤油中。

實驗(2)結論:鈉在空氣中燃燒時火焰呈黃色,得到淡黃色固體過氧化鈉,在純氧中燃燒得到白色固體氧化鈉。

實驗(3)結論:鈉與水反應時浮于水面上,并會在水面上四處游動伴隨發(fā)出吱吱聲,最后融化消失,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變紅色。

燒杯壁發(fā)燙,說明鈉與水反應放熱。

概括得出浮、游、融、響、紅(芙蓉又想紅)。

【討論】歸納總結金屬鈉的某些物理和化學性質、保存方式。

實驗拓展:驗證鈉與水反應產生氣體是氫氣。

(1)學生討論,提出實驗方案(注:考查氫氣的收集方式,氫氣的驗證方法)。

(2)老師提出解決方案,進行共同探討。

方案一:

礦泉水瓶、鋁箔、針、橡皮塞、水槽、酒精燈、木條、金屬鈉。

1、取1個空礦泉水瓶,在下端開1個小孔。

2、用鋁箔包好1小塊綠豆大小的金屬鈉,在上面扎些小孔,并用針把包好的鈉固定在橡皮塞(大小與礦泉水瓶匹配)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位應高于礦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礦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往礦泉水瓶中加水,直至加滿。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礦泉水瓶口,放開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時觀察現象,鋁箔四周有氣泡出現,有水從礦泉水瓶的小孔排出,直到反應停止。這時可以打開橡皮塞,迅速用燃著的木條靠近礦泉水瓶口,可以看見礦泉水瓶內氣體燃起一團火球,隨即熄滅。

(3)課后自主學習。

分組讓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查找相應資料:

1)常見金屬的顏色、保存方式、質地。

2)常見金屬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能否與水反應,反應條件是什么?

4)常見金屬的制備方法(金屬為常見金屬,如銅,鉀,鐵,鋁,鋅,鎂)。

本教學設計符合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其優(yōu)點是:

符合新課標理念下自主學習教學案例設計,較好地體現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以實驗、討論、提問等多種方式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引導學生體驗實驗的過程,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

國外學者對于自主學習的定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是積極的參與者,而不是消極地依賴教師、等待來自教師的知識傳授。

通過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結合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最大限度地讓其積極、主動尋找更加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此過程中不斷進行“同化”和“順應”,以達到新的平衡,使之不僅學會學習,而且愛上尋知的過程,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此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個性可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本身的認知結構能得到補充和拓展。

就是在使學生掌握大綱所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處,還要注重學生其他能力(提出提問的能力,觀察的能力,查找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動手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等等)的培養(yǎng)和為其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基礎,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主動發(fā)展的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識。

(1)主動性(最典型)。

學生不僅僅是知識的接收器,而應該是能夠主動去探索知識,應用知識,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去學習化學,認識化學的原理,以及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課堂中如果放手讓學生去做,去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喜歡的內容進行調查,然后分組自主學習,以學生活動為主體,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全過程當中,對所學知識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2)過程性:自主學習不是教師把現成的東西給學生,讓學生去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自己經過探索、討論、實驗、總結來得出所需的答案。

(3)有計劃性(可變性):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要學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進行有效的、系統(tǒng)的學習,并針對自己的情況作出及時的調整。

(5)應用性:自主學習和應用緊密結合在一起,自主學習的動機源于知識的應用。新大綱把知識的應用和學習過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應用問題。

如在課后自主學習的問題中:常見金屬的顏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與水反應?它們的常見形式?學生就會總結出如下知識:

(6)創(chuàng)新性: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到所爭議問題的答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教師與學生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

首先,應改變求知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想。教師需要順應教學模式的變化,主動轉換角色,使自己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的學習顧問和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同時,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改變對教師依賴的局面,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探索過程中去。尊重每一個學生提出的見解,發(fā)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做到教學相長。把課堂大膽地交給學生,教師只是扮演一個導演的角色,而這臺戲的主角是學生。師生之間平等的關系,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其次,學生對自主學習這一教學模式應有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態(tài)度,充分認識自身在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克服消極被動或無所作為的觀念,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化學的英文名是chemistry,也就是“chemistryistry”,化學是一門需要動手的學科,重視和改進實驗教學是實施“自主學習”有效途徑。

只要條件允許,就可以大膽地把書本上原來驗證性的、總結性的實驗引到課堂中間形成一種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循著科學的探究過程,去發(fā)現規(guī)律,總結規(guī)律,形成屬于自己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實驗一旦完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習的能力。

(3)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

教師積極營造自主學習氛圍,提供自主學習的條件。讓學生發(fā)現生活處處有化學,然后用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覺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學以致用??梢匀嫣嵘龑W生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4)大膽提出“為什么”是“自主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來束縛學生思維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過程中,要解放學生的思想,,讓他們去觀察、思考;解放他們的身體,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

(5)處理好教師引導與自主學習的關系。

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對學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著對教師要求降低。而是教師幫助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必要時進行引導。

教師要處理好自主學習與其他學習模式的關系。教師要從多方位將多種教學模式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總之,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自主學習是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是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參與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化學教學設計的層次篇七

“氧化還原反應”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一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第三節(jié)內容,是高中化學課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學生認識物質性質、實現物質轉化的理論基礎,對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電化學等知識具有指導作用。本部分內容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屬于主題2:常見的無機化合物及其應用這一部分,內容要求“認識元素在物質中可以具有不同的價態(tài),可通過反應實現含有不同價態(tài)同種元素的物質的相互轉化;認識有化合價變化的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知道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從教材安排來看,這部分內容安排在“物質的分類及轉化”及“離子反應”之后,元素化合物內容之前,這既能發(fā)展夯實之前對物質及反應的微觀認識,從不同角度建構出新的化學學習思維,又能幫助學生從元素化合價的角度預測物質性質,完善新課標中提出的價類(物質類別-化合價)二維分析思路,為后續(xù)元素化合物性質的學習建立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常見元素化合價、常見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等基礎知識。而本章第一節(jié)“物質的分類及轉化”的學習讓學生明確分類思想在化學物質及反應研究中的重要價值,初步形成分類觀;而第二節(jié)“離子反應”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將宏觀與微觀結合起來,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認識反應,初步形成了微粒觀;并且宏微結合的思想使學生逐漸意識到,認識物質及反應的維度越豐富,越能接近其本質。而本節(jié)內容則將突破學生在初中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建立一個新的維度,即從化合價(電子轉移)的角度認識反應,在概念建構的過程中繼續(xù)深化學生的變化觀,同時為后續(xù)元素化合物性質的學習打下基礎。

因此分析學生的障礙點:

1.認識停留在物質層面:僅能從初中物質得氧失氧角度認識反應,難以深入到化合價或電子轉移的微觀角度揭示氧還反應的本質。

2.認識停留在孤立層面:難以理解氧還反應中所蘊含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思想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

3.認識停留在理論層面:不能將所建立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模型順利應用于預測物質性質或解決物質轉化等實際問題。

因此需要以學生已有知識及經驗為基礎,建立氧化還原反應的核心概念,構建從化合價認識物質性質的維度,發(fā)揮核心概念對元素化合物學習的指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

三、教學目標

1.從宏觀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以日常生活中氧化還原反應實例引入,通過對反應進行分類引發(fā)認知沖突,從宏觀物質切入,初步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基本概念。

2.從微觀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建構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模型。借用原子結構示意圖表達氧還反應中電子得失、電子對偏移的微觀過程。會用“雙線橋”“單線橋”分析電子轉移過程,完成對氧還反應認識的進階。

3.通過具體實例,明確氧化劑、還原劑、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等基本概念。能列舉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理解氧化還原反應中所蘊含的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并認識其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價值。

4.能應用氧化還原反應基本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重點

1.準確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學會從宏觀角度(元素化合價升降)對氧還反應進行辨識,能從微觀角度(電子轉移)理解氧還反應本質。

2.能掌握常見的氧化劑、還原劑。會用電子轉移方法分析具體氧化還原反應的微觀本質。

3.形成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模型,會用其解決簡單問題。

五、教學難點

1.從微觀角度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2.利用氧化還原反應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六、教學過程

(一)環(huán)節(jié)一

1.溫故知新,引入氧化還原反應概念

教師引導:【任務1】 依據物質分類標準,將氧化鐵,氧化銅分類;并依據物質轉化規(guī)律,將其轉化為金屬單質,并寫出反應方程式;依據基本反應類型,將反應進行分類。

學生活動:

(1)將氧化鐵、氧化銅分類。

(2)寫出氧化鐵、氧化銅轉化成金屬單質的反應方程式。

(3)將反應進行分類。

設計意圖:從物質分類及轉化這一任務入手,不僅可以診斷評價學生對第一節(jié)“物質的分類及轉化”的掌握程度,同時可引入新的問題:當現有的標準無法準確將反應進行分類時,將會出現新的維度,引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2.觀察總結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

學生活動:

(1)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上述兩個氧化還原反應。

(2)從元素化合價角度觀察兩個反應的特征。

(3)在教師引導下,初步建立氧化還原反應概念。

設計意圖:從初中得氧失氧角度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進階到從化合價角度認識反應,建立氧化還原反應概念,引入另一維度將反應進行分類,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表面特征。

(二)環(huán)節(jié)二

1.探究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教師引導:【任務2】基于原子結構,以氯化鈉與氯化氫的生成為例,探究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學生活動:

(1)分別畫出鈉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依據“八隅體理論”,討論得出氯化鈉的生成過程中需要電子得失。

(2)分別畫出氫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討論得出氯化氫的生成過程中需要有共用電子對的偏移。

(3)在教師引導下,總結氧化還原本質為電子轉移,包括電子得失和共用電子對偏移。

設計意圖:完成由物質到元素再到微觀電子轉移的探究過程,由宏觀至微觀,培養(yǎng)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究的核心素養(yǎng)。利用原子結構的簡單模型,讓學生尋找氧化還原反應電子轉移的證據,并推理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核心素養(yǎng)。

2.利用“單雙線橋”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教師引導:舉例介紹氧化劑、還原劑、氧化性、還原性、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化合價升降與得失電子等基本概念,示例分別用“雙線橋”“單線橋”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引導學生理解氧還反應中對立統(tǒng)一思想。

學生活動:

(1)理解氧化劑、還原劑等氧還反應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中的聯(lián)系。

(2)模仿示例,學會使用“單雙線橋”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3)觀察理解氧還反應中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并感受其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

設計意圖:明確氧還反應的基本概念,體會氧還反應所體現的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為后續(xù)學習打好基礎。

3.探究氧化還原反應的規(guī)律。

教師引導:結合具體實例,總結氧化還原反應的規(guī)律。

學生活動:思考,理解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強弱律、價態(tài)律、優(yōu)先律、轉化律、守恒律。

設計意圖: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規(guī)律的理解更有利于判斷及應用氧化還原反應。

(三)環(huán)節(jié)三

1.列舉總結氧化劑、還原劑。

教師引導:舉例給出具體生產生活中所涉及的氧化還原反應,判斷氧化劑、還原劑。

學生活動:獨立思考,完成給定反應中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設計意圖:診斷評價學生對上一環(huán)節(jié)內容的掌握情況,熟悉生產生活中氧化還原反應,感受氧還反應的價值。

2.將氧化劑、還原劑分類整合,形成有序思維。

教師引導:【任務3】結合已有知識,列舉常見的氧化劑、還原劑,并將其進行歸納總結,為后續(xù)問題解決提供依據。

學生活動:

(1)列舉常見氧化劑、還原劑。

(2)將氧化劑、還原劑進行分類歸納,如:氧化劑包含非金屬單質及含較高價態(tài)元素的化合物;還原劑包含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及含較低價態(tài)元素的化合物。

(3)從所歸納出的物質中挑選合適的氧化劑、還原劑進行反應,并寫出反應方程式。

設計意圖:有意培養(yǎng)學生歸納、分類等思想,并讓學生感受這樣的思想方法的實際用處,其次建立反向思維,學生不僅可以從反應分析物質的性質,也可以從物質出發(fā),依據反應原理,對反應進行預設,更進一步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價值。

(四)環(huán)節(jié)四

1.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引導:【任務4】基于氧化還原反應原理,設計實驗,從海帶灰中提取碘單質。

學生活動:

(1)設計實驗,確定海帶灰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2)設計合理分離步驟,將海帶灰中的碘離子轉移到溶液體系。

(3)依據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尋找合適的氧化劑,將碘離子轉化為碘單質,并完成實驗過程。

(4)選擇合適試劑,檢驗碘單質是否被成功提取。

設計意圖:診斷評價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模型的理解,體會氧化還原反應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價值。

2.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原理,探究物質性質。

教師引導:【拓展作業(yè)】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原理,探究過氧化氫的性質。

學生活動:基于元素化合價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探究過氧化氫的性質。

設計意圖:強化化合價這一維度在物質性質分析中的重要應用,呼應本課一開始物質分類在物質性質分析中的應用,建立物質類別-化合價二維分析方法,為后續(xù)元素化合物的學習提供指導。

化學教學設計的層次篇八

1、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原電池。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后,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jié)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jié)課中“一種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中學生對“電”的內容的認識不僅來源于生活經驗,而且來源于學科學習。在生活經驗方面,不僅接觸了火力發(fā)電(或水利發(fā)電),而且接觸了干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接觸了摩擦起電,而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于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內容),因此對電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tǒng)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內容。這些經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jié)的學習做了知識、能力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一,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后續(xù)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學生在第一節(jié)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系,本節(jié)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即電能,由于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2)通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fā)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

(2)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對比、歸納,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2)通過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條件。

化學教學設計的層次篇九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狀況,學習用辨證的方法看待水資源的豐富和有限。

(2)、了解水資源的污染概況,學習用化學知識和方法認識并治理水資源。

(3)、培養(yǎng)學生關心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調查、研究與收集資料,讓學生了解水資源狀況,學會用辨證的方法來看問題,形成節(jié)水和愛水意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用辨證的觀點看待水資源的豐富與有限;

(2)、增強學生的節(jié)水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關心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1、學習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水資源的豐富和有限。

2、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水浪費、水污染及解決措施。

1、學習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水資源的豐富和有限,分析水資源短缺的原因。

2、水體污染的來源及如何防止水體污染。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設置學生任務和提出問題來實現教學目標。

學生采用自主性學習、協(xié)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

1.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分成小組,對學校水資源現狀、使用以及污染程度進行調查。

1課時。

【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

1.運用多媒體展示和水有關的美麗圖片,讓學生感受到是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絢麗多彩,水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好朋友,從而產生熱愛祖國山水的感情。

2.我們每天都要用水,你能說出水對于我們人類有哪些用途嗎?〔生〕。

1.我們每天必須喝一些水,否則人將不能存活.

2.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機勃勃的地球,等等.

方面的知識————愛護水資源。

〔板書〕課題1.愛護水資源。

〔板書〕〔學習內容〕。

1、為什么說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

2、為了保護水資源,我們應該怎么做?

3、水體污染的來源主要有哪些?

4、如何預防和治理水污染?

〔師〕大家把書翻到68頁,先自學本節(jié)課的內容,然后完成下列練習。

【課件展示】。

〔課前預習檢測〕。

1、地球上各種形態(tài)的水的總儲量約為_________,地球表面約____________被水覆蓋著。

2、海洋的水的儲量約占全球總儲水量的____________。

3、海水中所含主要的化學元素中,____________的總量最多。

4、淡水只約占全球水儲量的____________,其中大部分還分布在兩極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凍土層中,難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約占其中的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

5、我國水資源總量為_________,居世界_________,但人均只有_________。

6、為了人類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必須愛護水資源,一方面要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__。

7、水體污染的來源主要有____________污染、____________污染和____________污染。

8、為了預防和治理水污染,工業(yè)上采用__________________,同時對污染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農業(yè)上提倡使用_________,合理使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生活上應逐步實現__________________。

【課件展示】。

〔提出問題,小組交流討論〕。

1、為什么科學家把探測火星上是否有水存在,作為探究火星上有無生命現象的突破口呢?

2、我國淡水資源缺乏的原因有哪些?

3、列舉出是常生活中人們見到的浪費水的現象,并說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5、作為一名中學生,你打算如何節(jié)約用水?

6、水體污染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7、如何減少水體污染?

【老師收集、整理學生討論的結果,并進行簡單的小結】。

本節(jié)課學習了愛護水資源之后,應該知道,雖然地球又被稱之為水球,水的儲量很豐富,但是可用的淡水資源少之又少且部分已被污染,因此我們要節(jié)約水資源,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使我們蔚藍色的星球更加美麗、更加和平。

【課件展示】。

〔當堂訓練〕。

1、下列關于水的敘述正確的是()。

a、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

b、水是一種有限的寶貴資源,必須保護水資源。

c、人類需要的淡水可通過海水蒸餾來補充。

d、雨水是天然蒸餾水,所以是純凈物。

2、科學家預言“水短缺,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這是因為()。

a、水中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提取這些資源消耗了水。

b、由于二氧化碳溫室效應,水在不斷地蒸發(fā)減少。

c、淡水資源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勻。

d、水不斷受污染,使淡水資源越來越不充裕。

3、請你們談談自己的節(jié)水經驗,在愛護水資源方面,你做的有哪些不妥的地方嗎?

〔課堂小結〕。

學完本節(jié)課,談談你的收獲。

〔課外作業(yè)〕。

1、課本73頁第1、2、4.

2、通過對愛護水資源的學習,請你寫一條標語,倡議我校全體師生節(jié)約用水。

化學教學設計的層次篇十

1、了解溶質、溶劑、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夠根據溶液的特征判別溶液和濁液。

(二)過程和方法。

1、進一步學習對比實驗的方法。

2、在探究實驗中學習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練習在實驗目的的指導下分析實驗現象。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學,發(fā)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2、在小組討論與探究實驗中體會交流與合作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三年級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掌握了一定的化學學習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總結歸納能力,但是對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還是會有困難。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課題一的內容,本單元的內容是初中化學“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將來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瘜W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是初中學生進行探究的基礎和結果,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而且本單元基本概念比較集中,這些概念是初中化學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單元的內容對于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課題是關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識,是學習溶解度和溶質質量分數的基礎。這一課題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溶解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等。在前面的八個單元中學習過的很多反應都是在溶液中進行的,學生接觸到的很多試劑就是溶液,在后面酸、堿、鹽的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反應又將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幫助學生在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集中和系統(tǒng)地學習有關溶液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1、重點: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質、溶劑三者間的關系。

2、難點:從微觀角度解釋溶液的形成過程。

3、關鍵:溶液的特征。

近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教育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fā)展,并且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教育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極大的豐富了教與學的手段,使學習的觀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學習的效果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學習中引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更好地豐富學習的內容,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教師利用幻燈片、圖片、網上相關資料等資源,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通過課前調查,略讀,詳讀,課堂討論,分組討論,資料查詢,課后交流等活動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師利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從網絡上下載圖片及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討論,課后通過網絡查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學的知識。

由生活中的實例引入,如自來水、食鹽水、蔗糖水、油、牛奶,還有各種飲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這些物質分下類呢?并說明分類的理由。

(一)由生活實例引入新課。

教師講解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許多液體物質,如自來水、食鹽水、蔗糖水、油、牛奶,還有各種飲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這些物質分下類呢?并說明分類的理由。

(教師提問)大家所分的液體類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進入新課。

(教師講解)針對我們剛才所做的分類,現在進行實驗,看看我們的分類是否正確?每個小組都有實現放好的實驗藥品,大家自己動手,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并記錄下來。

(學生活動)。

(小結)教師用圖表的形式展示溶液與濁液的部分powerpoint課件。

(說明)逐一出現混合物種類,總結出溶液、濁液的特征。教師具體講述溶液定義的powerpoint課件。

(學生討論)。

(教師解釋)出示帶有溶質、溶劑解釋的powerpoint課件。

(教師講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們再來看一下濁液。同學們已經能夠根據前面總結的特點清晰地知道濁液的定義,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物質分散到另一物質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還可能形成懸濁液、乳濁液和膠體。情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賬務定義及其特點。

(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講解)出事說明三種混合性質powerpoint課件。

(教師總結)。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開始。

教師給出的特征及相關知識。

教師進一步提問,引出組成。

溶液的物質分類。

教師展示溶質、溶劑定義課件展示。

學生分析。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符號說明:

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運用。

學生利用媒體操作、學習。

教師進行評價判斷。

學生通過網絡了解更多相關知識,討論交流。

結束。

教師評價總結。

同學閱讀材料。

教師提問,溶質分散在溶劑中還可能形成什么?

教師展示三種混合物性質。

化學教學設計的層次篇十一

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是既用酸堿指示劑區(qū)分酸和堿,酸的一些物理性質之后安排的一節(jié)認識酸的主要化學性質的一節(jié)常規(guī)課。目的是通過對酸的有關化學性質知識的梳理,學習歸納方法,感悟對比、推理及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方法。體會化學和人類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習化學的信心。新課程改革要求科學探究是化學學習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為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必須改變理念,將被動的探究方式改為學生主動的探究方式,讓學生從心里愿意合作探究,達到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的境界。

鑒于我對教材的理解,確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并認識酸的一些化學性質。

2,能完成簡單的探究實驗。

過程與方法:進一步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體會用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提高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進一步增強探究物質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實驗過程中的規(guī)則意識。

目標重點:酸的相似的化學性質。

目標難點:酸的化學性質相似的原因。

實驗準備:

儀器:燒杯、膠頭滴管、點滴板、鑷子、玻璃片、短玻璃管等。

藥品:食醋、稀鹽酸、稀硝酸、稀硫酸、食鹽水、紫色石蕊試液、無色酚酞試液、生銹的鐵釘、銅鐵鎂鋅、變黑的銅絲/蒸餾水等。

有了教學目標做綱領,就不難確立教學方法,下面我將從說教學方法上談談我是怎樣發(fā)揮老師的主導作用的。

好的教學方法是一節(jié)課成功的必然因素,為了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的理性之路,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

1慧眼識酸。

2猜它是誰。

3除銹專家。

4盤點收獲。

通過三個探究活動,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認識知識到認識方法,由書本知識拓展到課外知識,三個活動層次逐步深化,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的張揚,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在最佳興奮的狀態(tài)。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采用自主的主動的參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因為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會取長補短,有利于學生形成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但由于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有了教學方法,還要有好的學習方法,根據掌握的學生情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化學,是新課程改革的又一特色。下面我將從學法指導方面談談自己是在教學設計怎樣體現出來的。

學法指導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發(fā)展能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由于本課實驗的探究的內容很多,學生的思維又特別活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繼續(xù)得到發(fā)展。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明確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同時使學生的自我探究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得到發(fā)展。所以我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反思探究過程中的錯誤,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于是我采用了以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創(chuàng)設情境,互動游戲、分組探究、反思領悟的模式進行教學,老師在此其中進行適當的啟發(fā)與點撥。

教學流程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所在,要想使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張有序,課堂氣氛活躍而又不膚淺,寓教于樂。我在本節(jié)課的四個環(huán)節(jié)中,設計的內容是一層層遞進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永遠保持在最佳狀態(tài)。

1:慧眼識酸。

(1)如何鑒別氯化鈉溶液和稀鹽酸?看看同學們誰能做到那?

學生設計的`方案會有很多種,實驗方案有的正確,有的欠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然后評價實驗方案。

(2)用稀醋酸、稀硝酸來做正面證明,用硫酸鈉溶液來做反面證明。

設計意圖:

在課的開始,用這種挑戰(zhàn)式的引入,能夠充分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鋪墊。通過兩個探究活動清晰了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卻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的事實同時也復習了上節(jié)課對酸堿指示劑的有關內容。使探究中的知識歸納,現象的總結,理性的認識都更加深刻。

2、猜它是誰。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以游戲方式來判斷銅鐵鋅鎂的活動性順序。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別扮演銅鐵鎂鋅,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情、聲音等表現比賽過程和潛水時的變化。運動員是銅.鐵.鋅.鎂,潛水時的變化是化學方程式。各組學生用桌上的藥品來做實驗,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后討論結論,并商量表演方法。

以上內容是我從說教材,說教學方法,說學法指導,說教學流程等幾個方面所談的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了。通過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廣大一線教師可以借鑒學習并且能夠舉一反三,通過好的和教學方法早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