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一等獎(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23:51:01 頁碼:14
2023年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一等獎(大全10篇)
2023-11-12 23:51:01    小編:zdfb

總結是對自己的一次自勉,開始寫吧!在寫總結時,我們應該避免重復和羅列無關信息,保持內容的連貫性和可讀性。閱讀他人的總結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拓寬思路,學習不同的寫作風格。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一等獎篇一

《求小數的近似數》是義務教材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五節(jié)的內容。是學生已經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數近似數后的一次擴展,同時又為后面改寫成以萬和億作單位的數做好知識鋪墊。教材內容展示了豆豆測量身高這一現實情境,說明小數的近似數在實際測量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從而加深對小數的認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近似數的意義,掌握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理解并應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知道精確度的含義。

2.經歷類比遷移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通過觀察、發(fā)現、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推理及概括能力,初步掌握“遷移”、“數形結合”等學習數學的方法。

3.感受近似數的實際意義,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1.理解并應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

2.理解求小數的近似數時,近似數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理解求一個數的近似數時,近似數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在這節(jié)課中,我采用五環(huán)節(jié)教學,即“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回歸情景,深化理解——反饋練習,拓展提升——課堂總結,回歸生活”。具體設計是:

通過觀察主題圖,學生明確了用0.984米、0.98米和1米三個數據都能表示豆豆身高后提出問題:他們是怎樣得到豆豆身高的近似數的?引出課題,激發(fā)學生對求小數近似數的探究欲望。

1.由整數類比遷移到小數。

2、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數。

接著讓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進行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數求近似數。在充分理解了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的含義后放手讓學生探究,相互交流,匯報時,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的完整的敘述。由于學生能夠在求整數近似數的基礎上進行類比遷移,這一環(huán)節(jié)表述的比較完整,能輕松的將內部思考過程外化為語言表達。

3、匯報交流,提煉方法。

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板書、回顧求1.93和16.195近似數的過程比較討論得出共性,都是按要求保留一位小數,都要看到小數部分的百分位?不同點是:一個運用四舍法求到的近似數會小于原數,一個運用五入法求到的近似數會大于原數,在討論交流中,學生明確了四舍五入法仍然是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4、借用數軸,直觀理解。

(1)直觀發(fā)現1.93距1.9更近。

但為什么求近似數省略部分的最高位小于5時要四舍,不小于5時要五入呢?在提出這一問題后,學生還是會從四舍五入的方法本身進行思考和解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時,數軸便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借用動態(tài)的設計,數形結合,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因為1.93的位置更接近1.9,所以1.93保留一位小數后約是1.9。

(2)直觀列舉,體味“四舍五入”的道理。

在學生能從“四舍”,和“五入”兩個角度思考出近似數是1.9的兩位小數后,也更容易思考出近似數是1.9的最大兩位小數和最小兩位小數是多少。

(3)理解保留一位小數為何只看百分位。

從而得出:因為百分位的數決定了原數的位置,所以無論是幾位小數在求近似數時,只要保留一位小數只需要看百分位的結論。進而小結出保留一位小數求近似數的方法后,又讓學生再類比遷移,得出保留其他位數的方法。

5、類比遷移,嘗試歸納。

接下來,充分運用練習題的輻射作用引發(fā)學生的逆向思考:你能找到能保留三位或四位小數的數嗎?為什么?明確原小數至少應該比保留后的近似數多一位。

在學生類推到保留整數的方法后,回歸情景圖中提出的問題,由0.984怎樣想到0.98的,又怎樣想到1的呢?這時,學生已能較熟練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找到0.984保留一位小數的近似數后,再一次引導觀察、比較發(fā)現:同一個數因為要求不同,會有不同的近似數,但保留位數越多,就越接近準確數,開始的結論是根據小數的性質結果近似數末尾的0能夠去掉:經過討論后發(fā)現因為保留位數的需要(即占位的需要)不能去掉。在此,又借用數軸直觀演示近似數為1.0和1的準確數范圍,讓學生感知到:保留的位數越多,準確數的范圍就越小,相應的精確度也就越高。從而得出結論:在求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最后提出問題:回想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和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相同嗎?從而建構起數學知識間的前后聯系。

隨后,學生自主看書學習,進行查漏補缺。

以闖關形式設計的反饋練習富有層次性,思考性,體現變化,能讓學生在多種變式中體會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實質。體會到運用所學知識勝利闖關帶來的成就感,但因為時間的關系,沒有給學生更充分的表述機會,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本課的最后一次討論是在本課結束,尋找小數近似數在生活中的應用——購買商品時該付8.953元的究竟會付多少錢呢?由于實際生活的需要,學生會考慮付9.00元。雖然付8.95元相對來說更實惠一些,但實際上5分的錢數已很少見,所以會保留整數付錢更符合生活實際情況,這樣,就讓數學知識富于了鮮活的生活氣息。

總之,求小數的近似數內容抽象,本課著重引導了學生在疑惑處、重點處、難點處進行討論,重視對知識源點的梳理,力爭讓學生理解:求近似數要用“四舍五入法”,以及為什么用“四舍五入法”。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一等獎篇二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邊形是在學習了平行線和三角形之后編排的,是平行線和三角形知識的應用和深化。同時又是為了后面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圓,甚至高中立體幾何打基礎的,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平行四邊形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應用也很廣泛,學習他可以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更好地為實現科技現代化服務。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學習中,學生對幾何"證明"開始入門,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的推理論證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為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如下:

2.教學目標:

(1)雙基目標:使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理解平行線間距離,并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問題。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歸納知識的自學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聯想、類比、轉化、推導、論證、演繹、抽象知識的數學思維品質。

(3)非智力目標(思想目標):滲透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數學思想以及事物之間互相轉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性質以及性質的應用。

4.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性質的靈活應用。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按教學論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教師的任務是制定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控制教學活動的進程,并隨機應變、排除障礙,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本節(jié)課采用"五點"教學法。具體如下:

1.以"問題"為學生學習?"起點";

2.以"范式"為學生學習的"焦點";

3.以"變式"為學生學習的"重點";

4.以"創(chuàng)新"為學生學習的"難點";

5.以"評價"為學生學習的"疑點";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相互促進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為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的方法,真正做到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針對本課內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學法如下:

1.設問激趣,導入新課(起點):

首先復習四邊形的概念、明確四邊形的性質,然后用特殊化方法設計一問題:若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則該四邊形是什么樣的四邊形?這樣導入新課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去探索數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達到用問題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讓學生敢于探索和猜想。

2.誘導思維,以誘達思(焦點):

其次通過設問、質疑,進一步引導學生區(qū)分平行四邊形與一般四邊形,進而猜想出平行四邊形的特殊性質。同時教師整理出一種推導平行四邊形性質的范式,再讓學生聯想范式,演繹其他推導模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去觀察、猜想出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在教師的范式的有誘導下,達到演繹數學論證過程的能力。

3.變式問題,突出"重點":

通過具體問題的觀察、猜想、演繹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邊形的性質,進一步由學生歸納總結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通過投影不同層次的典型習題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讓學生自己去掌握"重點"。

4.引導創(chuàng)新,化解"難點":

設計"無圖形"和"無結論"問題,引導學生讀題、審題、畫圖、觀分析、猜想、歸納,然后把問題中所有可能的結論推導出來,通過這種開放式問題的解決,既達到突出"重點",又化解"難點"的目的。

5.反饋補缺,消除"疑點":

在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時,教師做適當的評價和提示,以彌補學習不足之處,從而達到消除"難點"的目的。

6.總觀全課,找到收獲:

教師對此課學生的表現作一小結、評價,特別是對"兩頭"的學生予以表揚,告訴學生本節(jié)是本章及以后學習的基礎,要求他們在以后學習中會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去解決實際問題。

7.板書設計:

4.3平行四邊形性質及應用。

1、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2、平行四邊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1)從邊看;

(2)從角看;

(3)從對角線看;

4、平行線間的距離。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一等獎篇三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并了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小學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后一課。對以后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并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jié)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展,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數據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數據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于觀察和發(fā)現、樂于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準備,一是準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準備計數器、游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了解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制"計數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chuàng)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fā)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于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chuàng)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后,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于數位、數級,十進關系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去發(fā)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fā)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游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諧發(fā)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guī)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yǎng)學生敢于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小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為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為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fā)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fā)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學前準備:口答:一千里面有10個百,一萬里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利用課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圖片)你們會讀這些數嗎?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3、照這樣繼續(xù)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么關系?(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系)

4、把所學數位按數位順序表排列起來

億級萬級個級

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個千萬

為了便于讀億以內的數,我國沿用了四位一級的計數規(guī)律,即:從右起每4個數位是一級,分為個級、萬級和億級。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一等獎篇四

1、教學內容:人教版教科書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第120頁例3及部分練習。

2、教材分析:

大家知道,人教版的新教材都專門安排了“數學廣角”單元,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加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冊教材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后再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教材中安排了三個植樹問題的典型問題:例1是探討關于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并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例2討論的是兩端都不栽樹的情形。例3是植樹問題的另一種情況——關于一個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教材借助圍棋盤的最外層每邊都能放19個棋子,求圍棋盤最外層一共可以擺多少棋子的問題,介紹如何解決類似的植樹問題。

教學時,學生很容易會出現教材上的女孩子一樣,認為每邊放19個棋子,最外層一共就是19×4=76個棋子,而忽略了角上的棋子算重復了。

教材用直觀圖的形式展示了兩個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種方法是:先看上下兩個邊,每邊是19個棋子,然后再看左右兩邊,由于上下兩邊已經包括了兩個端點,所以左右兩邊每邊都少了2個棋子,只有17個,把四邊上的棋子加起來就可得到最外層總共的棋子數。另一種想法是:每邊都只算一個端點,這樣每邊正好都是18個棋子,18×4=72得出結果。接下來小精靈提出“你是怎樣想的?還有其他的方法嗎?”鼓勵學生開闊思路,找到自己的方法。教材這里沒有給出解決關于封閉圖形植樹問題的規(guī)律,而是用這種直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不同的發(fā)展。如果學生可以接受的話,也可以讓他們自主探索這種植樹問題中包含的規(guī)律,即栽樹的棵數正好等于間隔數。例如,圍棋盤最外層擺放的棋子數等于最外層每兩個棋子間的間隔數,最外層每邊有18個間隔,最外層總共擺放的棋子數是18×4=72。

3、教學目標

(1)借助圍棋盤探討封閉曲線(方陣)中的植樹問題;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規(guī)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樂于與人合作,從不同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tài)。

4、教學重點:從封閉曲線(方陣)中探討植樹問題。

教學難點: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時,教師從圍棋的棋盤,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顆棋子、5顆棋子、6顆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讓學生用教師提供的圍棋和方格紙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討論匯報。讓學生通過搶答、驗證、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動,自己發(fā)現規(guī)律,教師在關鍵之處疏通點撥,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對于學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正確,教師都給予表揚和鼓勵,保護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同時也要適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算法,學習、吸收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練習從現實生活出發(fā)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游戲中、在具體情境中充分動口、動手、動腦,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并進一步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一)談話導入:

讓同學說說自己知道的一些圍棋知識,教師提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進行一場特殊的圍棋比賽。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fā),教師巧妙地設置導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每邊擺放3粒棋子的方法。

教師課件出示圍棋格子圖,讓學生說說“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顆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學生口答時可能會出現多種答案,9顆、8顆、12顆。教師課件演示,確定正確答案。

接著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數的?學生又會出現多種數的方法,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有選擇地板書,并隨時表揚學生的創(chuàng)新擺法。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方法:

3×2+2=8(上邊和下邊各3顆,左右兩邊還有2顆)

3×3-1=8(一共有9個交叉點,中間一個點沒有擺)

2×4=8(2顆2顆數)

直接點數

……

2.教學每邊擺放5粒棋子的方法。

課件出示每邊放5顆棋子的格子圖,四人小組動手擺一擺,擺完后小組討論一下數的方法。小組匯報時著重請學生說出數的方法,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

這次,學生數的方法會比第一次多很多,所以要請學生說清數的方法,必要時還要演示一下擺法。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方法:

5×2+3×2=16(上邊和下邊各5顆,左右兩邊各3顆)

5×5-3×3=16(假設全部擺滿,一共是5×5=25顆,實際上中間9顆沒有擺,去掉9顆)

4×4=16(每邊只數一個角上的棋子,另一個角上的棋子放到另一邊去數)這時可以有的同學一下不理解,請這位同學來演示數的方法,數一遍給大家看。

4×5-4=16(4個角上的棋子重復數了一次,所以要去掉4顆)

3×4+4=16(4個角上的全部不數,每邊是3顆,再加上4個角上4顆)

……

3.教學每邊擺放6粒棋子的方法。

這時學生已經有了擺和數的經驗,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并寫出算式。匯報時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最后和同桌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方法。

設計意圖: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通過搶答、驗證、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動,借助圍棋盤探討封閉曲線(方陣)中的植樹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發(fā)展。

三、總結規(guī)律

(1)根據板書,請學生試著總結數的幾種方法,教師適當加以點拔。

(2)根據規(guī)律計算:如果最外層每邊放10顆、18顆、19顆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進行計算。

學生根據規(guī)律,獨立計算。交流時讓學生說出計算的方法。

(4)運用規(guī)律口答: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1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2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

(5)拓展思維:如果一個三角形,怎么算?一個五邊形呢?(集體口答)

設計意圖: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學生為主歸納問題;教師在關鍵之處疏通點撥,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三、應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

1、做第121頁第三題。

這一題的第一個問題與例題相同,只是在例題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問題,即求整個方陣的總人數,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

2.請你思考:

這題的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容易上當,把它當成用規(guī)律進行計算。這題的設計要讓學生知道認真審題的重要性。

3.請你參加:

這題知道了正方形四邊上的總人數,求每邊有幾個學生,是例題的逆向思考的題目,所以要在學生充分掌握規(guī)律的基礎上完成。學生計算后請12名學生在教室里圍一圍。

4.請你設計:

設計意圖:整個練習從現實生活中出發(fā)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游戲中,在具體情境中充分動口、動手、動腦,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一等獎篇五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初步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認識了垂直與平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而且進一步發(fā)展了學生對“空間與圖形”的興趣,因此,本節(jié)課在小學數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物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而使它們真正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理解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此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意義及特征,能夠正確畫出底所對應的高。

(3)過觀察、動手操作,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并掌握平形四邊形的定義、各部分的名稱。

把能夠正確畫出底所對應的高確定為教學難點。

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認識了平行四邊形以及垂直與平行的關系及對平行四邊形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且學生的思維水平正處于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期,求知欲望強及好奇心極強,好奇心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因此本節(jié)課多采用學生動手,直觀感知知識的由來,深切的體會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特征。

本課設計理念為:

1、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2、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fā)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采取“觀察、操作”等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充分發(fā)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yōu)越性。

學法:學生在學習時通過實際操作,動手實驗,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過程,進而在交流中體驗圖形的特征,使他們的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一)復習舊知。

1、說說什么是平行線?

2、畫一組平行線。

(二)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

1、課件出示主題圖,說說你從圖中了解到了什么?

2、請同學們再認真觀察,圖中哪兒用到了四邊形呢?(小組討論交流)

(三)認識特征,明確關系。

新課程要求學生能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根據這一要求,我有序地安排了七個層次探究活動。

1、畫四邊形。

[設計意圖:通過看、想、畫這一過程,喚起學生頭腦中對四邊形的已有認知。]

2、作品展示。

(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貼到黑板上)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享受成功的喜悅,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3、作品分類。

(為了敘述方便,將作品編上序號)

(1)觀察這些圖形,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哪些是你知道的圖形?說出它們的名稱。

(3)請小組合作把這些四邊形分分類,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分?(教師巡視,指導點撥)

(4)根據學生分類,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平行四邊形。

(并隨機板書:平行四邊形)

4、觀察圖形。

(1)想一想: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各有什么特點(同學間互相交流、討論)

(2)交流小結

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相等,對角相等。

5、驗證結論。

(1)請同學們打開書第64頁,找到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驗證剛才觀察到的結論。

(2)檢驗自己畫的平行四邊形。

(4)揭示概念。同學們的猜想通過驗證是正確的。

(5)練習(64頁做一做)。(出示課件:下列圖形哪些是平行四邊形?)

6、生活中的應用。

(1)說一說我們身邊哪些物體上有平行四邊形。

(2)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平行四邊形。

7、平形四邊形的底和高。

(1)用ppt邊演示邊說明: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點到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平行四邊形的高,垂足所在的邊叫平形四邊形的底。

(2)繼續(xù)ppt演示,找出相應的底和高。

(3)做一做:畫出每個平形四邊形的高,教師巡視指導。

(4)請學生議一議:平形四邊形可以作多少條高?

(四)引導看書,鞏固練習。

1、自由看書,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2、做一做:用小棒擺平行四邊形。

(五)總結反思,評價體驗。

1、小結全課:談談你的收獲及感想。

2、集體評價:學生自評、互評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

3、教師評價。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有代表性的行為表現等。

(六)布置作業(yè),拓展應用。

1、巧巧手

(1)你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完全相等的圖形嗎?

2、火眼金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一等獎篇六

《旋轉與角》是北師版數學第七冊第24-25頁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鈍角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了圖形的旋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旋轉入手,使學生體會旋轉過程中角的變化。從而引出平角和周角。為下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打基礎。

1、通過教學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銳角、直角、鈍角、周角的形成過程,理解各角之間的關系。

通過教學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會辨認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強調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這種新的學習形式,為學生提供發(fā)展綜合實踐能力的機會,促進其經驗的積累,發(fā)展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本節(jié)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以游戲引入,教師發(fā)指令,一學生按指令旋轉活動角得到相應的角來,這不僅幫助學生復習了學過的角,也讓學生初步感知旋轉可以得到角,從而引出課題。接著還是通過活動角旋轉得出平角和周角,進而介紹他們的特征和畫法,探討它們和直線及射線的區(qū)別,再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角。得出結論:通過旋轉,可以得到好多種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重點。

在認識完平角和周角之后,我安排了讓學生用身體的動作擺一擺角,我出示卡片讓一名學生做動作,其它同學來猜角的名稱,在點子上畫角,分析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給學過的角排隊等課堂活動。通過讓學生觀看畫面,親身模仿運動,結合講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們的視野。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這兩種角的認識,體會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征,感受它們的普遍存在。

在學生認識了這些角之后,讓學生找出各種角的特點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區(qū)別各角。最后,完成一組練習,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印象。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一等獎篇七

《商》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七冊中的內容,這是一節(jié)新授課。

“商不變的規(guī)律”是一個新概念,被除數和除數必須同時擴大(或縮?。┫嗤谋稊?,商才能不變,這是一種函數思想,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這個規(guī)律不但是被除數,除數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簡便運算的根據,也是以后學習小學除法的依據,也有助于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向學生初步滲透函數的思想。

學生在學習課本之前已經掌握除數是三位數的除法法則以及因數和積的變化規(guī)律,這些都為本課題的學習提供了知識鋪墊和思想孕伏。

1、認知目標:理解、掌握商不變的性質,知道在商不變的性質中“同時擴大”,“同時縮小”,“相同倍數”等詞語的含義。

2、技能目標:會用商不變的性質,對除法進行簡便運算。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習抽象概括能力,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并且通過課上的小組討論,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發(fā)現并掌握商不變的性質,其中對商不變性質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

本課的教法和學法體現以下特點: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分析和概括等活動,讓學生自己去總結規(guī)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參與。既激發(fā)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2、以練習為主線: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識內化,構建完善的認識結構。

一、說教學過程。

1、創(chuàng)造情景,引起興趣。

教學開始,演示一幅自愿者訓練的.場面。接著導出福娃給自愿者小李等人分可樂的情景。第一次福娃給他6甁讓他們3人分,小李嫌少,福娃決定給他們60甁讓他們30人分,因小李太貪心,福娃最后改成給他們600甁,讓他們300人分。最后兩人都笑了。

問題提出:誰是聰明的一笑?為什么?

1、突破重點,探索新知。

2)突破乘10的特例,通過對下表的觀察得出: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嗤谋稊?,商不變。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一等獎篇八

1、理解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含義,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

2、經歷交換律的探索過程,體會觀察發(fā)現、猜測驗證、歸納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發(fā)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研究的樂趣。

確定上述教學目標的依據:一是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數學課程標準(xxxx版)》學段目標: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中,發(fā)展合情推理能力?!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xxxx年版)》在“課程內容”的第二學段中提出:“探索并了解運算律,會應用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并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材在第一單元教學四則運算的意義及混合運算的基礎上,安排了本單元的教學。本單元學習的五條運算定律,被譽為“數學大廈的基石”,不僅適用于整數的加法和乘法,也適用于有理數、實數甚至復數的加法和乘法,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無論在形式上還是探索方法上都存在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而我們通過用人教版的教材教,發(fā)現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放在一課時教學,學生很容易產生混淆,其原因用奧蘇貝爾認知結構變量來解釋,在學習結合律的時候,學生對剛剛概括出的交換律認識還不是很清晰,原有知識的與新知的之間的可分辯性不強,不僅影響了新概念的建立,連對交換律本身的認知都模糊了。因此我在教學這單元之前,綜合吸收了北師大教材的編排意見,將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放在一課時教學。

對于數學運算定律,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有廣泛的接觸,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認同了這兩個規(guī)律。本單元的學習,更多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從具體數據的討論,上升到規(guī)律的發(fā)現和歸納,最終形成教學模型。因此教學時,沒有從具體情境中入手,直接從數學算式展開研究,主要讓學生經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鑒于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解釋運算定律的內在含義對于他們來說比較抽象。因此,在理解運算定律內涵時,還離不開意義的支撐,需要以具體情境中的實例作為依托。

【教學重難點】:通過觀察、猜測、驗證、歸納概括出加法和乘法交換律,發(fā)展合情推理能力。

為了實現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和諧統一,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一)口算比賽,引入課題。

在比賽中激起認知沖突,喚起對加法交換律的已有認知經驗。

(二)結合實例,探究規(guī)律。

1、觀察發(fā)現,質疑引思。

2、舉例驗證,得出結論。

【課標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通過觀察算式,經歷從特殊到特殊的類比推理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發(fā)現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并嘗試描述所發(fā)現的運算規(guī)律。經歷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提出問題有兩種方式:一是用語言描述,二是用字母表示。這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嘗試用語言描述規(guī)律,提出數學命題。在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全面的大量例子來驗證結論,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的活動過程發(fā)展合情推理能力。

3、解釋定律模型的正確性。

4、喚起原有經驗,同化舊知。建構主義學習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時認知結構的不斷通話和順應的過程中達到平衡的過程,回顧學習經歷中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的不露聲色的反復呈現,使學生體會到今天的學習內容并不陌生,通過梳理,發(fā)現交換律解釋了原有學習中的這類現象,使原有認知順應今天所學的內容,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完善和補充。

(三)知識應用,鞏固提升。

適量的練習是鞏固知識的有效手段,本課的練習自始至終貫穿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運用加法交換律的研究方法繼續(xù)研究另外三種運算中是否存在同樣的定律,既是規(guī)律的探究、提煉,同時也是對本課的數學學習方法的鞏固。同時大量的加法和乘法的計算,學生的思考和說理貫穿了整個學習活動,對規(guī)律的符號化與練習融為一體,減輕學生負擔。

(四)回顧反思。

借助適當的反思幫助學生完善認知結構,喚醒學生對數學方法乃至數學思想的感悟,升華情感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xxxx版)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fā)式和因材施教。因此,針對教學難點,教學時采用引導發(fā)現法,啟發(fā)式教學法,用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現象、發(fā)現規(guī)律、提出證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解釋現象的過程。

為了使學生經歷一個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著重指導學生采用觀察發(fā)現、舉例驗證、類比歸納法的學習方法,以獨立思考、自主實踐、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新知建構。在觀察發(fā)現、驗證猜想、概括結論、解釋應用的過程中發(fā)展數學思考能力,體會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一等獎篇九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運算定律中的《加法結合律》,下面我從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本節(jié)課,我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掌握加法結合律的意義,學會用字母表示加法結合律。學會靈活運用加法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

2.經歷加法結合律的發(fā)現過程,體驗觀察比較、舉例論證、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3.使學生感受發(fā)現知識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我確定目標的依據是。

一是基于對新課標的理解,新課標中指出:“經歷運算與建模等過程,建立符號意識,初步形成運算能力,發(fā)展抽象思維”。第二學段目標中指出:“在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數學價值?!倍腔趯滩牡?認識,運算定律在數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譽為“數學大廈的基石”,對數學教學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加法結合律是在加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繼加法交換律之后的加法第二個運算定律。三是基于學情的認識,四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計算能力,已經掌握了四則運算的意義,具有初步的推理概括能力。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

掌握加法結合律的意義,學會用字母表示加法結合律。會靈活運用加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

根據教學目標、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

通過觀察發(fā)現、舉例論證、歸納總結出加法結合律,并會靈活運用加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

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指導思想。在本節(jié)課中我運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法、啟發(fā)式談話法、練習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币虼耍菊n中我確定的學習方法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依據教學目標,學生認知特點及教材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通過談話引入喜羊羊騎車鍛煉身體的圖片,從而導入新課。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環(huán)節(jié)(依據教材內容,我主要安排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首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了解圖意,試著畫出線段圖,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線段圖,列出算式。

通過讓學生畫線段圖,有助于學生理解題意,也運用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觀察等式,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讓學生觀察等式,說出等號左邊和右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明確相同點都是三個數相加,和相等。不同點是左邊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右邊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

通過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一步步概括出加法結合律。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

(三)猜測、論證,得出結論。

提出質疑,是不是所有的三個數相加都會是這樣的?讓學生舉例論證。學生舉例后再問:能寫完嗎?有沒有一個式子能把所有的算式都表達出來?從而引導學生用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結合律。最后再讓學生歸納總結出加法結合律。

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具體數據的討論,上升到規(guī)律的發(fā)現與歸納最終形成數學模型。從用符號和字母表示規(guī)律,讓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符號意識。

(四)回顧小結。

通過回顧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加法結合律,讓學生明確運用加法結合律要根據算式中數字的特點靈活運用,知道學習加法結合律的目的是為了使計算更加簡便。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爭先恐后填一填。

2.判斷下面各式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3.計算下面各題,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通過分層練習,讓學生鞏固新知,提高計算能力。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首先讓學生談對本節(jié)課的收獲,教師再加以評價和總結。有助于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進一步促進理解。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評委老師!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一等獎篇十

《平均數》是選自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后進行教學的。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于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讓學生學習平均數的知識,不僅是為了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平均數在生活當中的作用。

本節(jié)課所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數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掌握計算平均數的方法。這就要求作為老師的我需要結合學生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學具等資源在上課過程中給學生多加引導。

《課程標準》對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過豐富的實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為此,教學中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讓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fā)展。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方法,發(fā)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就顯而易見了,重點是xx,難點是xx。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難點:借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能用平均數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由于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盡量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huán)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fā)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程開始我會創(chuàng)設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這樣一個情境:

由于這個問題本身并不難,學生進過簡單思考后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筆拿一根到乙盒中。這是我會請學生代表來體會移動粉筆的這一過程。

當操作完成后我會提問:現在每個盒子中都有7根粉筆,這個7是什么數呢?

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這個數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平均數,讓我們來一起認識它吧。

這樣就過渡到了我的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首先會說,同學們,保護環(huán)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課外時間同學們可以留心收集礦泉水瓶,這不僅可以保護環(huán)境,還可以讓廢物得到再利用,為我們生活節(jié)約資源。并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水泉瓶的統計圖。

給一定時間讓仔細觀察統計圖,你能從圖中獲取哪些信息?他們四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一樣多嗎?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求他們平均每個人收集多少個,是什么意思呢?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對于這些問題我會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相互說一說,然后指名匯報。并用課件展示統計圖的變化過程。

在學生理解這一動態(tài)過程后我會總結:我們通過把多的礦泉水一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水泉瓶的數量一樣多,這種方法叫做移多補少。利用這種方法能夠求出他們四個人平均每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

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移多補少這一方法的理解,我會再次舉例:我們要求6、7、8三個數的平均數,就可以把8移1給6,這一三個數就變成了7,它們的平均數就是7。

之后我會再次提問,要求他們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還可以怎么想呢?把他們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什么?預設學生能夠回答要求他們一共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那么怎么求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并引導分成四份其實就是總數除以4,這時我會趁熱打鐵,順勢總結出要求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可以用總數量/總分數=平均數來計算。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在此基礎上問學生在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說一說。

3、鞏固提高,隨堂練習。

下面是四年級的4個班的學生回收廢紙的情況:第一個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個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個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個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廢紙?

(2)平均每個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廢紙?

4、拓展延伸,小結作業(yè)。

小結環(huán)節(jié)我會這樣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么樣,學懂了沒有?在課后讓同學們調查家人的身高及體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

七、說板書設計。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