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實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07:42:35 頁碼:11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實用16篇)
2023-11-25 07:42:35    小編:李耀Y

通過總結(jié),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工作和學(xué)習(xí)方法。編寫一個詳細的總結(jié)表,將自己在學(xué)習(xí)或工作中的表現(xiàn)按照不同的方面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寫好總結(jié)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勤思考和持續(xù)行動。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一

1.作家作品。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詞人、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

2.寫作背景。

本文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寫的一篇有名的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三年前,作者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雖免一死,卻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生活窘迫,沒有自由。他在政治失意,思想苦悶的情況下,寄情詩酒,放浪山水,曾兩次泛游赤壁,寫了兩篇文賦,此為前一篇。賦中表現(xiàn)了他對人生的達觀看法。

3.情感變化線索。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以作者感情由樂到悲,再由悲到樂的變化為線索,可看作三個層次:第一段為第一個層次,寫作者因泛舟江上而產(chǎn)生的自由快樂之感,仿佛“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第二段、第三段為第二個層次,寫作者因客人所吹洞簫的嗚咽之聲而引出客人關(guān)于人生無常的議論;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態(tài)度悲觀的一面。第四段、第五段為第三個層次,是對前一種態(tài)度的否定,引入莊子齊物的思想,闡述“變”與“不變”的道理,主張應(yīng)采取一種委運自然,盡量享受大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

4.作者的思想矛盾。

本文雖然設(shè)了主客問答,其實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矛盾的兩個方面??腿说挠^點,表現(xiàn)了內(nèi)心悲觀的一面,而主人的觀點反映了作者思想樂觀的一面??腿苏f的是他內(nèi)心的煩惱,而主人所說的是對這種煩惱的超越。最后客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的觀點,說明了他內(nèi)心的矛盾得到了疏解。

5.景物與抒情、說理的關(guān)系。

這篇文章成功地描寫了清風(fēng)、明月、江水三種景物,對抒情和說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段是借景物描寫抒情。如“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鼻屣L(fēng)、明月、江水構(gòu)成一個優(yōu)美的意境,使人們置于這種意境中,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感受,從而抒發(fā)了作者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快樂心情。第四段是借景說理。如“江上之秋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自然之美,是人們天然的朋友,是造物者對人的恩賜,人們可以盡情地享用它。

誰也無法否認這是人類的幸福,從而使主人所主張的人們應(yīng)該快樂地生活的觀點有了無可辯駁的力量。

6.主客問答。

主客問答是漢大賦中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方式,其中往往是客人說出一套,有理有據(jù),顯得很雄辯,而主人則后發(fā)制人,說出一套更玄妙的道理。這種主客對話,互相補充,互相生發(fā),妙趣橫生。

本文也采用了這一方式,設(shè)主客問答。其中客人所說的代表了作者思想的一面,而主人所說的代表了其思想的另一面。其中主人說服了客人,客人對主人的議論表示心悅誠服的接受,表明其思想上的矛盾達到了統(tǒng)一。

7.駢散相間。

《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語言駢麗、押韻,用韻時疏時密,卻又極盡變化之能事,駢散結(jié)合,流暢婉轉(zhuǎn),用韻自由,疏密相問,極見藝術(shù)功力。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二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yán)碚摼歇毜匠删?。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選自《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當(dāng)時,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心情十分苦悶。同年,他先后兩次游覽黃州的赤鼻磯,“借地抒情”,相繼寫下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本文是《前赤壁賦》,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tǒng)手法,表現(xiàn)了他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

二、重點字、詞、句。

(一)通假字。

1.舉酒屬客舉匏尊以相屬(屬,通“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乘)。

3.山川相繆(繆,通“繚”連結(jié)、盤繞)。

4.杯盤狼籍(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

(二)詞類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動唱)。

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動整理)。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作狀向南)。

5.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西、東,名作狀,向西、向東)。

6.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下、東:名作動,攻占,向東進軍、東下)。

7.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名作動,打魚砍柴)。

8.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為伴、以……為友)。

(三)古今異義。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2.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四)一詞多義。

1.望:

七月之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向遠處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詞)。

倚歌而和之(歌聲)。

3.如:

縱一葦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像)。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

4.然:

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5.長:

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6.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遺響于悲風(fēng)(給)。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之(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償往也(表轉(zhuǎn)折)。

耳得之而為聲(表因果)。

8.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賓短語后置)。

3.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4.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6.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7.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8.是造物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9.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三、成語。

1.滄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顆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著,形容嚴(yán)肅或拘謹?shù)臉幼印?/p>

3.世獨立:脫離社會,獨自生活,不跟別人往來。

4.不絕如縷:像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就斷了。多用來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微悠長。

5.杯盤狼藉:形容宴飲后桌上凌亂的樣子。

文檔為doc格式。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三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zhuǎn)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

2.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于。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fēng)(介詞,在)。

4.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二、實詞。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通“憑”,乘)。

(2)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

(3)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2.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游戲方式。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3.一詞多義。

(1)東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b東望武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a七月既望(名詞,農(nóng)歷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b如怨如慕(副詞,像)。

4.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渺滄海之一粟(形容詞用作動詞,渺小的像)。

(11)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四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眉山(今屬四川?。┤恕1彼蔚奈膶W(xué)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宋仁宗嘉?二年進士,受歐陽修賞識。由鳳翔府簽判入朝,任監(jiān)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因政見與王安石不合,出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元豐二年因烏臺詩案被誣入獄,罪貶黃州。哲宗元?年間舊黨當(dāng)政,任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紹圣年間新黨上臺,又被貶惠州、儋州。徵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六十六歲北還,不久逝世。謚“文忠”。

蘇軾兼長詩文詞書畫,為北宋一代文宗。蘇文洋恣肆,議論縱橫,想象奇特。其詩揭時弊,嘆民生、抒胸懷,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張。蘇詞沖破男女之情、離別之愁的藩籬,懷古、感舊、記游、說理等題材無不可入詞,開豪放派詞風(fēng)。但他的部分文學(xué)也流露出他保守的政治觀點和游戲人生的消極態(tài)度。著有《蘇東坡集》。

文體知識。

賦:是漢代形成的一種文體,有“漢賦”之稱,賦講究詞采、對偶、韻律和鋪敘,常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有詩歌和散文特點。后來或向駢文方向發(fā)展,稱為“駢賦”、“律賦”,或進一步散文化,稱為“文賦”、“散賦”。“文賦”也是散韻結(jié)合,但散文意味頗重,特別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賦,別具一格。

本文就是一篇文賦,是一篇記游散文。

背景簡介。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推行新法,蘇軾與之政見不合,被迫離京外放。1079年7月,朝廷中屬新黨的幾個御史,抓拄蘇軾所寫的詩中諷刺新法的一些詩句,彈劾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于是宋神宗下令將蘇軾拘捕入京,這就是北宋歷的“烏臺詩案”,后蘇軾因其弟和許多大臣的多方營救,方免死罪。這年12月,蘇軾被貶到黃洲,但任團練副使之職,名為朝廷命官,實是囚犯,生活艱難,行動亦受監(jiān)視。面對如此重大打擊,他苦悶難遣,一面從佛老思想中尋求解脫,一面到自然山水中尋求安慰。1082年7月和10月,他先后兩次游黃州赤壁,寫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抒發(fā)懷抱,依時間順序,分別為《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

本文與《后赤壁賦》為姐妹篇,均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作者以詩的語言,通過主客問答、水月譬喻,描繪景色,感慨歷史,思索人生。它既表現(xiàn)了蘇軾豪放曠達的胸懷情趣,也反映出他以酒樂排遺苦悶,消極頹放的一面。文中敘事井然有序,狀景時麗如畫,抒情豪興酣暢,議論理趣兼?zhèn)?。通篇洋洋灑灑,縱橫恣肆,表現(xiàn)出蘇軾橫溢的才情。

詩歌內(nèi)容分析。

此文的外有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記。開頭就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由。下面從出游到賞景、簫歌、懷古、傷今、議論、醉酒、天明,完全按時間順序一路寫來,所以“月出”起,以“東方既白”(日落)收。但細究起來,在時間這條外在線索之外,還有一條內(nèi)在的情感脈絡(luò)。作者此文并非以記游為主,而重在抒情議論。因此剖析此文的層次結(jié)構(gòu),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事情變化。文中主客兩人的感情變化,經(jīng)歷了“樂――悲――喜”的過程。全文也就可以分為三層。

(一)一段寫泛舟江面上生樂。

清風(fēng)、明月、江水的描寫,不但抓住應(yīng)時之景的鮮明特征,創(chuàng)造寧靜安謐的境界,勾出遺世獨立之情,為下文的抒情議論作了鋪墊。成為構(gòu)成全篇藝術(shù)意境的主要物象。

(二)二、三段記敘泛舟江心,飲酒放歌的情景,因簫聲嗚咽而生悲。

1、“飲酒樂甚”發(fā)而歌(美人喻其理想)。

2、由放歌引出客人倚歌而和的簫聲。

用比喻、夸張、想像的手法,極寫了蕭聲強烈的感染力,表達出濃重的凄清情調(diào),借此抒發(fā)內(nèi)心難以掩抑的哀愁,感情基調(diào)由樂而悲。

3、客人解釋簫聲“何為其然”。

用以客代答的形式,表達作者對現(xiàn)實人生的苦悶和迷惘。其中“漁樵于江渚之上”正是作者貶謫生活寫照。

(三)四段抒寫因得到解脫而復(fù)喜。

4、蘇子對客人的批駁和安慰。(全文主旨所在)。

1)以“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領(lǐng)起,駁客“羨長江之無窮”的議論。

2)以“且夫”一轉(zhuǎn),駁客“抱明月而長終”的感慨。

這段文字是寫作者經(jīng)過一番哲學(xué)思考,終于找到解脫苦悶的途徑,即用曠達超脫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在大自然懷抱中錄求精神慰藉。

5、客人被蘇子說服而轉(zhuǎn)悲為喜。

“洗盞更酌”、“相與枕藉”將喜悅的心情化成了具體的生活畫面。(與首段相呼應(yīng),但此時的樂,已是在領(lǐng)悟人生意義后的更高層次的愉悅。)。

詩歌主題。

文章通過泛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及主客之間的相互辨駁,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曠達到陷入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的思想過程,表現(xiàn)了他身處逆境仍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重難點理解。

1、理解文中的主客對話實質(zhì)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兩個對立方面。

文中繼承并發(fā)展了賦體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主客對話,抑客伸主。文中的主客對話,實則代表了作者思想中兩個不同側(cè)面的矛盾斗爭。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悶通過客來宣泄,把樂觀曠達的情懷通過主來表現(xiàn),主終于說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積極的一面戰(zhàn)勝了消極的一面,從而肯定了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2、具體說明作者從哪幾個角度描寫簫聲,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從三個角度來描寫:

一是直接描述簫聲的凄涼哀怨;

二是描述簫聲余音悠遠綿長;

三是描述簫聲的感人力量。

作者在描寫簫聲時用了比喻修辭,以細長的絲線來比喻簫聲的余音悠長。

藝術(shù)特色。

1、景、情、理融為一體。

文章雖從記游寫起,但重在抒發(fā)人生感慨,辯論人生意義,故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作者采用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達到統(tǒng)一。

首段因景生情,但文中又借物喻理(水、月、風(fēng)),即以這段寫景為下文議論說理作形象、鋪墊。第二段中客的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托遺響于悲風(fēng)”扣住風(fēng),虛無消極的人生觀,其內(nèi)涵就借具體的自然現(xiàn)象表達了出來。第三段蘇子反駁也是以水和月作譬,深入淺出說明事物變與不變的道理。整篇文章,議論賦予了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寫景使哲理呈現(xiàn)生動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內(nèi)在脈絡(luò)。

2、采用對話手法,主客問答,抑客伸主。

本文繼承了辭賦常用的形式規(guī)范,即主客問答,抑客伸主,文中的客,其實是作者為展開辯論而虛設(shè)的人物,主客雙方,代表著作者思想的兩個對立面,最終主說服客,反映了作者復(fù)雜的人生觀中積極面戰(zhàn)勝了消極一面。

3、駢、散句交錯使用,有整有散,錯落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全文以散句為主,其中又穿插一些似對不對的偶句。如:“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頗有韻味悠長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實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其消長也;”有些句子,又似整而實散,如:“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p>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五

1、舉酒屬客舉匏尊以相屬(屬,通“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乘)。

3、山川相繆(繆,通“繚”連結(jié)、盤繞)。

4、杯盤狼籍(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2、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三)一詞多義。

1、望:

七月之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向遠處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詞)。

倚歌而和之(歌聲)。

3、如:

縱一葦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像)。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

4、然:

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5、長:

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6、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遺響于悲風(fēng)(給)。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之(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償往也(表轉(zhuǎn)折)。

耳得之而為聲(表因果)。

8、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六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之(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償往也(表轉(zhuǎn)折)。

耳得之而為聲(表因果)。

8、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定語后置。

1.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任憑小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

2.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

有個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奏。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間徘徊。

2.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譯: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

賓語前置。

1.何為其然也?

譯:為什么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譯:他本是一時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3.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譯:如果從沒有變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無盡的,還羨慕什么呢?

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譯:這不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七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yán)碚摼歇毜匠删?。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選自《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當(dāng)時,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心情十分苦悶。同年,他先后兩次游覽黃州的赤鼻磯,借地抒情,相繼寫下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本文是《前赤壁賦》,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tǒng)手法,表現(xiàn)了他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

(一)通假字。

1.舉酒屬客舉匏尊以相屬(屬,通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乘)。

3.山川相繆(繆,通繚連結(jié)、盤繞)。

4.杯盤狼籍(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

(二)詞類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動唱)。

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動整理)。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作狀向南)。

5.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西、東,名作狀,向西、向東)。

6.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下、東:名作動,攻占,向東進軍、東下)。

7.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名作動,打魚砍柴)。

8.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為伴、以為友)。

(三)古今異義。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2.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八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知識點歸納:

1、曹操的《觀滄海》:這首詩是一首樂府詩。詩中對景物作總寫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2、詳細寫詩人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3、本詩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懷的`詩句,描寫詩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4、本詩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但是也有兩句是敘述,這兩句詩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飲酒》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知識點歸納:

1、一詩中表現(xiàn)詩人恬靜閑適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懷的句子;反映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現(xiàn)他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形容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表明人決意擺脫塵世的干擾,過閑適恬靜的生活的詩句是: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4、詩歌蘊含著這樣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的詩句:“心遠地自偏”。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九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zhuǎn)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fēng)(介詞,在)。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通"憑",乘)。

(2)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

(3)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義:循,依。

(1)東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b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a七月既望(名詞,農(nóng)歷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動詞,唱)。

b歌曰(名詞歌詞)。

c倚歌而和之(名詞曲調(diào))。

(6)長a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b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1.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相與枕藉乎舟中。

5.定語后置。

凌萬頃之茫然。

客有吹洞簫者。

6.謂語前置。

渺渺兮予懷。

7.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賓語前置。

何為其然也?

而又何羨乎?

而今安在哉?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文: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

2.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任憑小船在茫茫無際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過那浩蕩渺遠的江面。

3.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譯文:多么廣闊浩瀚啊,我們像凌空駕風(fēng)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我們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界的神仙。

4.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譯文: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

5.蓋其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譯文: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

1.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前赤壁賦》)。

2.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前赤壁賦》)。

3.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前赤壁賦》)。

4.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

5.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前赤壁賦》)。

6.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前赤壁賦》)。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十

如縱一葦之所如(往)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像)。

屬舉酒屬客(通“囑”,勸酒)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酒)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縱一葦之所如(往)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標(biāo)志)。

倚歌而和之(代詞,歌)哀吾生之須臾(主謂之間)不知東方之既白(主謂之間)。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十一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yán)碚摼歇毜匠删?。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選自《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當(dāng)時,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心情十分苦悶。同年,他先后兩次游覽黃州的赤鼻磯,“借地抒情”,相繼寫下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本文是《前赤壁賦》,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tǒng)手法,表現(xiàn)了他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

二、重點字、詞、句。

(一)通假字。

1.舉酒屬客舉匏尊以相屬(屬,通“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乘)。

3.山川相繆(繆,通“繚”連結(jié)、盤繞)。

4.杯盤狼籍(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

(二)詞類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動唱)。

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動整理)。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作狀向南)。

5.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西、東,名作狀,向西、向東)。

6.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下、東:名作動,攻占,向東進軍、東下)。

7.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名作動,打魚砍柴)。

8.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為伴、以……為友)。

(三)古今異義。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2.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四)一詞多義。

1.望:

七月之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向遠處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詞)。

倚歌而和之(歌聲)。

3.如:

縱一葦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像)。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

4.然:

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5.長:

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6.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遺響于悲風(fēng)(給)。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之(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償往也(表轉(zhuǎn)折)。

耳得之而為聲(表因果)。

8.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賓短語后置)。

3.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4.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6.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7.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8.是造物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9.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三、成語。

1.滄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顆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著,形容嚴(yán)肅或拘謹?shù)臉幼印?/p>

3.世獨立:脫離社會,獨自生活,不跟別人往來。

4.不絕如縷:像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就斷了。多用來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微悠長。

5.杯盤狼藉:形容宴飲后桌上凌亂的樣子。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十二

《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的名篇,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zhuǎn)而獲得超越、升華的復(fù)雜過程,本文所反映的更多是作者在貶官不得志時那種想要超脫凡塵的思想。

一、虛詞。

1.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zhuǎn)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

2.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于。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fēng)(介詞,在)。

4.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二、實詞。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通“憑”,乘)。

(2)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

(3)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2.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義:循,依。

3.一詞多義。

(1)東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b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a七月既望(名詞,農(nóng)歷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動詞,唱)。

b歌曰(名詞歌詞)。

c倚歌而和之(名詞曲調(diào))。

(6)長a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b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4.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四、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相與枕藉乎舟中。

5.定語后置。

凌萬頃之茫然。

客有吹洞簫者。

6.謂語前置。

渺渺兮予懷。

7.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賓語前置。

何為其然也?

而又何羨乎?

而今安在哉?

五、重點語句翻譯。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文: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

2.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任憑小船在茫茫無際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過那浩蕩渺遠的江面。

3.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譯文:多么廣闊浩瀚啊,我們像凌空駕風(fēng)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我們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界的神仙。

4.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譯文: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

5.蓋其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譯文: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

六、重點語句默寫。

1.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前赤壁賦》)。

2.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前赤壁賦》)。

3.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前赤壁賦》)。

4.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

5.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前赤壁賦》)。

6.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前赤壁賦》)。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十三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詞人、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

本文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寫的一篇有名的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三年前,作者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雖免一死,卻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生活窘迫,沒有自由。他在政治失意,思想苦悶的情況下,寄情詩酒,放浪山水,曾兩次泛游赤壁,寫了兩篇文賦,此為前一篇。賦中表現(xiàn)了他對人生的達觀看法。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以作者感情由樂到悲,再由悲到樂的變化為線索,可看作三個層次:第一段為第一個層次,寫作者因泛舟江上而產(chǎn)生的自由快樂之感,仿佛“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第二段、第三段為第二個層次,寫作者因客人所吹洞簫的嗚咽之聲而引出客人關(guān)于人生無常的議論;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態(tài)度悲觀的一面。第四段、第五段為第三個層次,是對前一種態(tài)度的否定,引入莊子齊物的思想,闡述“變”與“不變”的道理,主張應(yīng)采取一種委運自然,盡量享受大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

本文雖然設(shè)了主客問答,其實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矛盾的兩個方面。客人的觀點,表現(xiàn)了內(nèi)心悲觀的一面,而主人的觀點反映了作者思想樂觀的一面??腿苏f的是他內(nèi)心的煩惱,而主人所說的是對這種煩惱的超越。最后客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的觀點,說明了他內(nèi)心的矛盾得到了疏解。

這篇文章成功地描寫了清風(fēng)、明月、江水三種景物,對抒情和說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段是借景物描寫抒情。如“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鼻屣L(fēng)、明月、江水構(gòu)成一個優(yōu)美的意境,使人們置于這種意境中,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感受,從而抒發(fā)了作者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快樂心情。第四段是借景說理。如“江上之秋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自然之美,是人們天然的朋友,是造物者對人的恩賜,人們可以盡情地享用它。

誰也無法否認這是人類的幸福,從而使主人所主張的人們應(yīng)該快樂地生活的觀點有了無可辯駁的力量。

主客問答是漢大賦中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方式,其中往往是客人說出一套,有理有據(jù),顯得很雄辯,而主人則后發(fā)制人,說出一套更玄妙的道理。這種主客對話,互相補充,互相生發(fā),妙趣橫生。

本文也采用了這一方式,設(shè)主客問答。其中客人所說的代表了作者思想的一面,而主人所說的代表了其思想的另一面。其中主人說服了客人,客人對主人的議論表示心悅誠服的接受,表明其思想上的矛盾達到了統(tǒng)一。

《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語言駢麗、押韻,用韻時疏時密,卻又極盡變化之能事,駢散結(jié)合,流暢婉轉(zhuǎn),用韻自由,疏密相問,極見藝術(shù)功力。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十四

上午還是陰沉的天氣,下午竟然放晴了。陽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舒服得只想好好睡上一覺,不辜負這大好韶光。懶散地翻了翻手邊的書,恰好翻到《后赤壁賦》,我覺得這就是傳說中的“邂逅”。

忽然想起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

一個老和尚看著廣場上飛揚的紅旗,問他的徒弟:“你說,旗,動了嗎?”

小和尚看著旗,想了一會兒,答到:“動了?!?/p>

老和尚微笑著搖了搖頭,說:“不,旗,沒有動;是你的心,動了?!?/p>

后來學(xué)了《赤壁賦》,看到了蘇軾那句“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于是,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變與不變是相對而言的,那么動與不動,也絕非定論。它更突出表現(xiàn)的是一種境界,也就是一種全新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得失觀。

禪機,或許只是山水依舊后的淡定。慧根,或許只是大起大落后的頓悟。皈依,或許只是紅塵碌碌后的清明。而佛曰的不可說、說不得,或許只是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后赤壁賦》里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感覺,但它們卻是“道”字的延伸。smtxjs。

道家的羽化登仙是虛幻縹緲,難以捉摸的。

我不清楚“羽衣翩躚”是怎樣的一種逍遙灑脫,我不明白“玄裳縞衣”是怎樣的飄然神秘,我更不懂得“燁然若神”該是怎樣的一種風(fēng)流韻態(tài)。因為道的出現(xiàn),本身已經(jīng)有太多的迷。

但于我本身,乃是信道的,我想“心凝形釋,與萬化合冥”,應(yīng)該也是一種道的體現(xiàn)吧。都說“道可道,非常道”,但是真正能夠去闡述“道”的人,卻始終是少之又少。

從這點上來講,我覺得,蘇軾應(yīng)該是懂道的,但他又是采用的極為含蓄的手法來敘述他心中神圣的道的,也許正是因為它的“猶抱琵琶半遮面”才使道如此迷人,令無數(shù)人窮盡一生,只望觸其一角,而仍甘之如飴吧。

通過泛游赤壁的所見所聞,以及主客之間的相互辯駁,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曠達到陷于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的思想過程,表現(xiàn)了作者在“烏臺詩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雖身處逆境卻仍然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十五

1.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zhuǎn)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

2.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于。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fēng)(介詞,在)。

4.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二、實詞。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通“憑”,乘)。

(2)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

(3)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2.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義:循,依。

3.一詞多義。

(1)東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b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a七月既望(名詞,農(nóng)歷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動詞,唱)。

b歌曰(名詞歌詞)。

c倚歌而和之(名詞曲調(diào))。

(6)長a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b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4.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四、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3.定語后置。

凌萬頃之茫然。

客有吹洞簫者。

4.謂語前置。

渺渺兮予懷。

5.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賓語前置。

何為其然也。

而又何羨乎?

而今安在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撸懈瓒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p>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p>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多讀。

就是反復(fù)讀。據(jù)說,豐子愷先生的讀書法稱為“二十二遍讀書法”,他對一篇好文章,前后讀22遍之多,并深有體會地說,把文章讀熟后,就會漸漸地從唇間背誦出來,多讀成誦,應(yīng)當(dāng)就是記憶之本。

強記。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進行記憶。有些課程基本概念不記不行,如語文中的音形義、外語中的單詞等。理解了的要背誦,暫時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記憶,并在使用中重新鞏固記憶。

古詩文,背誦后更易理解,理解后還會記得更牢固——當(dāng)然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腦信息存儲得越多,而且會養(yǎng)成樂于記憶的好習(xí)慣。當(dāng)然,強記和死記并非同一概念。

勤寫。

不只是寫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記、聽課筆記、讀書中的圈點評注、整理摘抄都屬于這個范疇。

寫本身就是較高層次的記憶,我們有這樣的體會:寫作文,先打腹稿,再寫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謄寫時,不看初稿就能寫完。原因是,動筆綜合調(diào)動了各種器官,并進入記憶的高級階段,“好記性不如賴筆頭”不無道理。

1、學(xué)習(xí)未動,興趣先行。

2、務(wù)學(xué)與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4、態(tài)度決定一切。

5、不強調(diào)進步。

6、練就過硬的本領(lǐng)是學(xué)習(xí)的根本目的。

7、會玩、會偷懶、然后會學(xué)。

8、考試、分析考試結(jié)果、做出下一步計劃、調(diào)整自己。

9、學(xué)習(xí)別人。

后赤壁賦知識點總結(jié)篇十六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zhuǎn)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

2.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于。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fēng)(介詞,在)。

4.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通“憑”,乘)。

(2)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

(3)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2.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義:循,依。

3.一詞多義。

(1)東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b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a七月既望(名詞,農(nóng)歷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動詞,唱)。

b歌曰(名詞歌詞)。

c倚歌而和之(名詞曲調(diào))。

(6)長a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b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