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優(yōu)質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14:36:34 頁碼:14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優(yōu)質20篇)
2023-11-12 14:36:34    小編:zdfb

上半年的績效總結表明,我們需要加強自我學習和提升能力。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還需要關注語法和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確保文章的流暢性??偨Y是提升自我的必經之路,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一

“授之以漁”是我國歷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xiàn)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打開信息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由于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通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個方面,農業(yè)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yè)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后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學會模仿教師編寫提綱,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試編。學完一個單元后,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征,從而把新聞記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講完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1789——1814年的法國》時,要求學生列圖表分析英、美、法革命進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必須經歷激烈、曲折、反復的斗爭這一歷史規(guī)律。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達到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這是因為:首先,學生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和它們所處的地位,才能把知識點有效排列起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干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其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必須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概括,通過思考使教材內容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第三,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后,可以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一類歷史現(xiàn)象的知識結構,這有利于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xiàn)象的共同點,同時由于具體現(xiàn)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qū)分同類現(xiàn)象的不同點,對培養(yǎng)學生比較歷史現(xiàn)象能力有積極意義。第四,學生在復習、整理編寫歷史結構時,能幫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進行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復習,提高復習效率。

歷史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學生由于受傳統(tǒng)偏見的影響,仍認為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為此,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fā)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己的思維和想象,發(fā)展他們的智力。

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做好幾點: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xiàn)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如講華盛頓會議,先讓學生概括背景、時間、地點、內容結果,然后進一步設疑: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否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什么?從而揭示出帝國主義的矛盾,為這一體系的崩潰和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埋下伏筆,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是戰(zhàn)爭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太容易會流于平淡,學生不屑于回答,更無助于啟發(fā)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

第三,要激發(fā)思維興趣。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绻處熗ㄟ^設疑,創(chuàng)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例如,講《美國內戰(zhàn)》前,教師首先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tǒng)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zhàn)爭?!蹦敲催@部書導致了什么戰(zhàn)爭呢?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fā)展線索,提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開始講世界史時,首先指導學生看教科書前的目錄,然后教師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征、基本內容等。在講世界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確必須抓住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戰(zhàn)爭,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fā)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于“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后有練習題的內容。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后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后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趣味記憶法。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統(tǒng)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侖,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钡谌?,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經過的六件大事。

商品經濟的大潮滌蕩著傳統(tǒng)觀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經不是空洞的命題,而是現(xiàn)實社會的要求,我們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的高度來對待,只有這樣,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較強的適應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二

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guī)淼囊嫣帯?/p>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師在上每節(jié)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著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八(2)班上完歷史課后,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jié)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tài),后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jié),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徐世慧和馬蕊琪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于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徐世慧和馬蕊琪臉上洋溢著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xiàn)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后的發(fā)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游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贊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采取的措施是,每節(jié)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布于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后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后,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測驗中沒有再發(fā)生過作弊現(xiàn)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訣?!?/p>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三

未來學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我鉆研問題、缺乏預見潛力的人。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潛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這一學科的知識有著具體性,它包括具體的時光、地點、人物、條件、過程、地位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即每一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這就要求學生鍛煉思想,獨立鉆研,透過動腦、動手、動口,獨立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此外,在歷史教學中還務必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其運用歷史知識的潛力,包括培養(yǎng)學生利用已學歷史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的潛力,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認識此刻、預見未來,“鑒古知今”、“鑒往知來”的潛力。

“授之以漁”是我國歷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xiàn)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我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打開信息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yǎng)學生潛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yǎng)閱讀潛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料。由于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透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個方面,農業(yè)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yè)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后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四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么目的、學生可以從中了解些什么,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后就進入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至于劇中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而對教學內容重點的把握,一堂課的時間有限,需要選定重點的內容,組織重點的活動,而重點活動是應該圍繞著重點內容來設計的。但現(xiàn)在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是圍繞著重點內容展開教學,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節(jié)性的問題組織討論;或是對重點的內容輕描淡寫,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內容上。

教學沒有重點,就不能帶動全面,就沒有突破,也就難以給人以深刻印象。而選錯了重點,也就選錯了方向。確定一堂課的重點內容、重點問題、重點活動,是教師在備課時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需要認真地考慮分析。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五

1.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過程,認識民主與專制斗爭的復雜性和曲折性。

2.識記《權利法案》的內容,理解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3.理解責任內閣制的'形成及運作。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閱讀一則新聞,思考:。

首相在英國政治中扮演什么角色?與議會的關系?在英國掌握大權的還是女王嗎?

環(huán)節(jié)二:探究問題一:英國君主立憲制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確立起來的?(板書)。

政治前提: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提問:為什么叫光榮革命,其實質是什么?)。

歷史傳統(tǒng):英國早期的議會傳統(tǒng)。

思想基礎:早期啟蒙思想家的影響。

探究問題二: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如何確立的?(板書)。

小組討論:對比前后兩個國王的權力不同。

2.1832年議會改革:上下議院的早期組成?議會改革的原因?議會改革的結果?

3.責任內閣制的形成和政黨制的發(fā)展:內閣的由來:

責任內閣的形成:(舉手回答;小組討論:梅姨上臺的步驟)。

內閣與首相議會的關系:(小組討論,逐條回答)責任內閣關系圖。

(補充總結):為了獲得議會多數(shù)席位,資產階級政黨展開激烈競爭,議會政黨制度逐漸形成和發(fā)展。

閱讀歷史縱橫,總結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板書)(舉手回答)。

思考: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作用及影響(舉手回答)。

環(huán)節(jié)三:本課小結(提綱和關系圖)。

環(huán)節(jié)四: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五:布置作業(yè)。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六

1、記住“絲綢之路”的起點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國與歐洲開始直接交流的時間。

2、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認識“漢委奴國王”金印歷史價值。

3、通過識圖培養(yǎng)觀察能力,培養(yǎng)從歷史文物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絲綢之路”和“南方絲路”。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絲綢之路”導入新課。

2、通過“絲綢之路”示意圖,讓學生了解掌握“絲綢之路”的起點。

3、通過師生互動,學生討論等形式,探究“絲綢之路”形成的意義和作用。

4、通過相關史料圖片,了解漢與朝、日交流的歷史。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兩漢時期中國經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認識國家、地區(qū)間的交流對各國和世界經濟文化的促進作用,加深對改革開放重要性的認識。

【教學重點】。

1、絲綢之路。

2、兩漢時期的中日交流。

【教學難點】。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義。

【授課類型】新課。

【課時】1課時。

【教具】教學掛圖。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老師導入)兩漢時期,中國以高度文明和繁榮富強聞名于世,中華文明向外傳播。同時,中國也要吸取外來文化充實自己。那么,中國與世界是通過哪條商業(yè)通道來實現(xiàn)的呢?(學生回答“絲綢之路”),(老師肯定)對,在兩漢時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來實現(xiàn)的,那么“絲綢之路”是怎樣形成的?兩漢時期中國與世界有哪些交流?“絲綢之路”又有什么意義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

(板書課題)兩漢時期的對外交流。

(老師導課)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有關“絲綢之路”的知識。

(板書第一標題)。

一、絲綢之路。

1、(出示《絲綢之路示意圖》,老師講解)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過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由于在這條商路上,向外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所以叫“絲綢之路”

2、那么,“絲綢之路”是怎樣形成的呢?(老師指出)張騫出使西域后,西域與內地的聯(lián)系加強了,其實“絲綢之路”就是張騫開辟的。(請同學齊讀“后人對張騫的評價”)“騫始開通西域道也?!?/p>

3、(老師引導)請同學們比較“絲綢之路”路線圖和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比較它們的起點和走向。鞏固記憶。

4、“絲綢之路”開通后,內地與西域的交流加強了,那么“絲綢之路”的形成有何作用?(絲綢之路是聯(lián)系中外的紐帶,溝通了東方和西方,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6、(老師指出)在漢朝時,“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已初步形成。(請同學們閱讀教材73頁小字部分內容,找出“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走向。)(老師點撥:中國與朝鮮交往既可通過陸路,又可通過海路實現(xiàn)。中日交往只能通過海路,但中國和歐洲的首次交往是通過海上實現(xiàn)的。)漢朝以開放的態(tài)度與外界交流,特別是與周邊鄰近國家有著密切交往,其中朝鮮和日本深受中國影響。

(板書第二標題)。

二、漢與朝鮮、日本的交流。

1、(指導讀書),找出中國與朝鮮交流的方式,并勾畫出來。中國的經濟文化對朝鮮的影響并歸納:(1)中國人移居朝鮮半島。(2)中國先進的工具和技術傳入朝鮮。(3)中國的物品傳入朝鮮,如蜀郡制造的漆器。

2、(指導看圖片)教材74頁“東漢陶船”、“秦漢造船工場遺址圖”,從這兩幅圖反映出漢代造船業(yè)發(fā)達,也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3、(老師指導)朝鮮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與中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的日本也與中國有著密切的交往。(指導讀書,出示東漢疆域圖)(1)找出西漢時就與日本有交往的歷史,(2)找出東漢都城洛陽、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在地圖上的位置。提問:西漢時期“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那東漢的“絲綢之路”起點在哪里?為什么?(3)找出東漢時中國與日本交往的歷史。(然后講解,漢光武帝贈給“漢委奴國王”金印一枚說明了中日交流源遠流長,中日人民有友好交往的歷史。

4、(拓展提問)中日關系應向什么方向發(fā)展才有利于兩國的發(fā)展?(對中日兩國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和深化,兩國只有和平相處,互利合作,才能促進兩國經濟文化發(fā)展。)。

(老師引導)漢朝時,除了與鄰近國家交往外,中國還與歐洲有著友好交流的史實。

(出示第三標題)。

三、漢與歐洲的往來。

(老師講述)公元,東漢官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雖然沒有到達大秦(古羅馬),但他了解了大秦和歐洲更多的情況,為以后雙方的交往準備了條件。

(老師提問)歐洲與中國第一次交往是什么時間?處于哪一世紀?交往的具體情況是什么?

課堂小結:

張騫出使西域后,內地與西域的交流增多了,絲綢之路開始形成。絲綢之路上,留下了東西方交流的足跡,它是古代文明傳播的道路,它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彼此的發(fā)展,它的存在反映了兩漢時的對外交流十分繁榮。兩漢與近鄰、朝鮮和日本有著密切的`交流,與歐洲同樣友好交往。正是由于實行了這種開放的政策,兩漢時的經濟文化也十分繁榮。

課后作業(yè):

一、選擇題。

1.絲綢之路是西漢王朝和外界陸上貿易的一條重要商路,它的起點是()。

a長安b成都c洛陽d西域都護府。

2.標志著歐洲國家與我國開始直接友好往來的歷史事件是()。

a第賽出使西域b甘英出使大秦c班超經營西域d大秦遣使來漢。

3.中國和日本交往的歷史悠久。贈給日本倭奴國一枚“漢委奴國王”金印的中國皇帝是()。

a漢武帝b漢元帝c漢文帝d漢光武帝。

4.歐洲國家同中國開始直接友好往來開始于哪一世紀?

a公元前1世紀b公元1世紀c公元2世紀d公元15世紀。

5.近年來,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漢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這說明()。

a朝鮮在漢朝時和中國有往來。

b秦漢的經濟和文化對朝鮮有著重要影響。

c在漢朝時,朝鮮和中國往來比日本要早。

d在漢朝時,朝鮮和蜀郡有直接貿易往來。

6.西漢時通向今印度、緬甸的“南方絲綢之路”實際已經形成,其起點是()。

a重慶b成都c洛陽d長安。

7.絲綢之路是西漢王朝和外界陸上貿易的一條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各字,主要是國為()。

a漢朝向外輸出的主要是絲綢,影響深遠廣泛,名稱準確行動。

b是歷史上橫貫亞歐大陸的貿易交通線。

c絲綢的名字優(yōu)美動聽,人們好記。

d第騫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8.公元97年,東漢官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了條支海后沒有繼續(xù)前行,擴大了國中人的視野。“條支?!笔乾F(xiàn)在的()。

a紅海b波斯灣c里海d黑海。

拓展訓練:

1.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對開通陸上絲綢之路功勞最大的是()。

a張騫b衛(wèi)青c班超d甘英。

2.漢朝時,中國同西方的陸上貿易通道稱為“絲綢之路”,其路線是()。

a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亞―――歐洲。

b長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亞歐洲。

c長安―――今新疆―――西亞―――河西走廊―――歐洲。

d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歐洲―――西亞。

3.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從海路來到中國,這是中國與歐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斷當時已開辟了()。

a陸上絲綢之路b海上絲綢之路c南方絲綢之路d西方絲綢之路。

培優(yōu)訓練:

1.絲綢之路的開辟,對漢代社會有什么影響?這條中西通道有什么現(xiàn)實的價值和作用?

2.你認為當代的中國應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中日關系應向什么方向發(fā)展?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七

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強調“要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新課程改革拋棄了知識本位觀,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歷史新課程從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發(fā)展性的特點出發(fā),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

一些老師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了后兩者。對歷史教學任務的理解從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上看,有一些教師忽略對具體知識的傳授,表現(xiàn)為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新知識,或是上課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樣一來,學生缺乏對歷史基礎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對歷史的具體感受,因而很難積極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甚至很難展開討論。教師這樣安排,可能是認為應當讓學生來建構新知識,或是認為講多了就會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但實際情況是,由于學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識,教學的活動難以深入,使得學生和教師都處于尷尬的被動狀態(tài)。我們知道,歷史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課程標準中表述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目標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整體目標的具體體現(xiàn),都不應該忽視某一個方面。而且,正是由于歷史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才使得歷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識是基礎,是依托,是載體,是學生發(fā)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做人態(tài)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生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一切活動都難以展開,一切能力也都難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生成也會成為空泛之談。所以,現(xiàn)在要注意避免對教學目標整體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任務。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通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系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系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八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素質教育目標進行的。歷史學科要適應素質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而歷史課往往給人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所謂“貝多芬”(背多分)就是這樣來的。學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這樣歷史課成為歷史只是的單一傳授用心記,教和學又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于是上課時出現(xiàn)了學生做其他科作業(yè)的,打瞌睡的,還有一些學生在下方筆聊的,即便有的同學機械的記下一些歷史知識,但過不久,也全面還給老師了。怎樣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用心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chuàng)造性。歷史學科因其資料龐大時光久遠,即逝性強的特點被人們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造成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不夠重視和失去興趣。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上,要點燃學生探索的欲望,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簡單,幽默,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僅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簡單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還就應加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僅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而且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透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能夠讓老師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同時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優(yōu)點,哪怕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攢美,都會給學生以激勵,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透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用心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我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

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用心性調動起來,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聯(lián)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透過縱向聯(lián)系及橫向聯(lián)系,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主動性,到達顯著的教學效果。

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里盡情暢游。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lián)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此刻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理解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志、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明白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超多的歷史知識。他們明白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tǒng)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明白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xiàn)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潛力極大的廣闊性,善于獨立思考。

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shù)學、物理、化學的發(fā)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范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了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用心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xiàn)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xiàn)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例如,講到英國侵占西藏地就能夠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xiàn)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后,但這種武器并沒有使他們屈服于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wèi)民族,捍衛(wèi)國土的高尚氣節(jié)。講到華盛頓建立美國的赫赫戰(zhàn)功,同時謝絕連任,就能夠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tǒng),但美國歷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tǒng)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能夠提到中央2套的《鑒寶》,讓他們明白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能夠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職責。

史信息。能夠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能夠鞏固舊知識;甚至能夠給他們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時代信息。但是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于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光回答出要點。

以上這些只是我個人在從事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心得體會,說出來,與大家共勉。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九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tài)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采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于歷史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fā)展。

但是,有些教師卻使多媒體成了課堂的中心。有些教師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圖文、動畫、音頻、視頻等無所不包,學生不斷地接受視覺、聽覺上的刺激,課堂上熱熱鬧鬧??墒菍W生就象一臺機器,被動地接受多媒體這臺“機器”的“灌”。還有的教師以多媒體的運用代替“人”的主體性的發(fā)揮,出現(xiàn)“電腦打開,學生鬧開,教師跑開”的不良現(xiàn)象。有的教師以多媒體手段排斥其他教學手段,無限推崇軟件教學而忽視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教學方法。

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運用了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實現(xiàn)了教學的現(xiàn)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動的課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運用多媒體技術如何與課堂講授緊密配合,使師生的活動與技術的支持成為一種同步的過程,而不是分離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播放錄象多長時間效果更好,要不要對影視材料進行剪輯?運用網絡上的材料和影視文學作品于歷史教學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區(qū)分和交待?這是我們教學中使用選擇多媒體時要把握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從頭到尾地演繹課件,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很難突出教學重點,淺化難點,使用多媒體只能是舍本逐末。此外,多媒體所用的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也不利于實現(xiàn)師生互動??傊嗝襟w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每位歷史教師要牢記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切不可喧賓奪主。教學中,要根據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需要,恰當?shù)剡x擇,并與常規(guī)的、甚至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課件的數(shù)量或質量,而忽視了多媒體在教學中所處的位置。

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歸屬和落腳點,解決現(xiàn)存問題、推進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fā)展,對我們來說任重道遠。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十

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和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體現(xiàn)在學的方面,體現(xiàn)在學生認識的轉化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上。如果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學協(xié)調有效地進行。因而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任用,“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里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這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誤區(qū)。

新課程下教師的角色確實發(fā)生了變化,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合作者轉變,但是教師的作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應該加強。這是因為,在長期的接受式的教學中,學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師和書本提供的現(xiàn)成的結論。而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探究”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智力水平遠不成熟,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助。初中階段學生們所獲得的歷史知識是有限的,辨證的思維能力不強,有些觀點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這個時候的教師就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zhí)引向正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更應該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與學生一起去尋找真理,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十一

新課程在推廣和實踐過程中,給人一種把傳統(tǒng)教學“推倒重來”的感覺,在處理新課改與傳統(tǒng)教學關系時,存在一種“全盤肯定”與“全盤否定”的思維傾向,應該引起重視。

我認為應處理好新課改與傳統(tǒng)教學的兩個辨證關系:

一是繼承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關系:與新課程要求相適應的教學改革不能脫離“歷史”,要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基礎上進行改革。目前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和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優(yōu)秀教學傳統(tǒng)思想和做法有哪些?傳統(tǒng)教學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培養(yǎng)人才要求的實際?在推進新課程實驗進程中,我們要如何繼承和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和做法?新課程要求教學實施與時俱進,改革、發(fā)展、創(chuàng)新。但發(fā)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發(fā)展?用什么標準來檢驗教學實施改革、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成敗呢?我認為要服務于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全面發(fā)展的大目標,改革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圍繞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主動性,用課程新理念反思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著力點。

二是理論前瞻性和現(xiàn)實操作性的關系:新課標理論的前瞻性與歷史現(xiàn)實環(huán)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廣大師生深入進行新課程研究實踐的主要障礙。在目前大環(huán)境下,我們不能空談觀念更新,而應該實事求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的各種研究成果,融合新課程理念,踏踏實實研究歷史教學法,并自覺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解決實際操作性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在新理念指導下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轉化為個人教學行為習慣。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十二

一個優(yōu)秀歷史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已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某種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活動,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自我覺察水平促進教學監(jiān)控能力發(fā)展、提升教師專業(yè)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fā)現(xiàn)困惑,“教然后而知困”,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拔宜脊饰以冢宜脊饰倚?”教學反思促使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進行揚棄、集優(yōu)、儲存,從而走向創(chuàng)新。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師生不斷輝煌的過程。作為教師,每一堂課總有自己滿意的地方。或是雙邊活動開展的經驗,或是在備課時未曾考慮到而在課堂上突然迸發(fā)出的靈感和火花等等。無論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獲,課后及時反思,這樣對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探索課堂教學改革,都會大有好處。同時,反思教學的不足。如:對教材處理不當,對教學中偶發(fā)事件估計不足,對某個問題闡述不確切等。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為引以為戒的教訓。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每一輪都把教材難點的處理方法、教學的信息反饋或效果、今后改進的教學設想等寫下來,并且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比較、研究,長期堅持,必將極大地提高教師課堂駕馭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十三

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主戰(zhàn)場。教學理念和觀點的體現(xiàn)、課程標準的落實、新編教科書的運用等,往往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和課堂教學的質量展示出來。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鐘的課堂里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tài)。但是,認真審視一下目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些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是膚淺的,突出的表現(xiàn)是重現(xiàn)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xiàn)了虛假的“繁榮”。下面,是我對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一些粗淺認識,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寶貴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歷史教學中共勉。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十四

我從至今一向從事初三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于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guī)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lián)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jié)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芍^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初三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初三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志,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yǎng),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yǎng)成勤于復習舊知,善于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guī)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yè)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于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鉆研,而不是投機取巧,嘩眾取寵?!?/p>

我上了一節(jié)課是《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二)dd光耀千古的文學藝術》。此課按照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進行,透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然后透過啟發(fā)與探究完成學習目標,最后是思維拓展、達標檢測。反思此課,我感覺最大的遺憾是學生學習的情緒由高漲走向平靜最后陷于低落。

一開始,我透過一段影音資料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在講第一個問題“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提出問題“你明白的唐代詩人有哪些?”同學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后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后我又分別讓他們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介紹,并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背詩和畫中尋詩的活動。同學們十分用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踴躍舉手。當講到第二個問題“光彩奪目的散文”時,我就讓學生閱讀教材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學生立刻開始平靜的看書,用書上的話來回答問題,沒有了興高采烈的神情,沒有了爭論、沒有了問題、沒有了質疑,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

靜靜地思考,我認為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出現(xiàn)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應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只是把學生當成了我事先編好的程序中的對講器,師生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我問你答,雖然答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掌握了教師安排好的知識。當我和教研組長及其他老師交流時,他們提醒我,你沒有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讓他們沿著自我的思路繼續(xù)前行,即沒有讓學生自我從身邊的、熟知的知識談起到引出未知知識,也沒有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質疑的時光,所以學生的情緒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話使我更加明確了本課失敗點所在。

課堂教學中就應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著“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我的問題牽著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能夠透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后把“發(fā)球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松的環(huán)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節(jié)不太成功的歷史課,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主角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明白哪些問題??而非按教師的預設只思考自我怎樣教、怎樣問、學生能答出教師的問題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之所以出現(xiàn)這一次的偏差,還是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脫離,教學設計中雖然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師為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后我就應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只掛在口頭上。

透過這節(jié)課,我悟出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只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fā)現(xiàn)。

一、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題目jdge)。

我從事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于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guī)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lián)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jié)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芍^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初三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初三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志,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yǎng),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yǎng)成勤于復習舊知,善于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guī)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yè)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于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鉆研,而不是投機取巧,嘩眾取寵?!?/p>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十五

總的來說,這是一份質量較高的試卷。

二、學生答題狀況分析。

學生答題狀況總體上不是太好,主要表現(xiàn)為尚未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基礎知識有些薄弱;缺乏深入思考問題的潛力等。下面就各題狀況做一簡單分析:

第五大題探究題滿分16分,學生一般得分在10-14分。本題體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性。學生的答題狀況出現(xiàn)明顯的兩級分化。其中,1、3問聯(lián)系最為密切且分值均較大,學生要答對基本上兩題都對,要錯都錯。這是造成兩級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整改措施。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問題導學,逐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潛力。

第二,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強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努力幫忙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第三,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進一步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幫忙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以方便學生梳理知識。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十六

課改理念顛覆了傳統(tǒng)教學,那么作為教學的重要要素之一的備課模式也應有大的改革,經過實踐,我主要有以下心得體會。

新課程新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是:“以人為本”,“教育應關心人,尊重人,發(fā)展人”。從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要樹立的學生主體地位,首先要轉換教學角色,把原來課堂上以教師教為主轉換成以學生學為主,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教育過程,才能激活他們的內在原動力,最大限度地把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潛能發(fā)揮出來。

在教學上采用了“學案”教學模式,填補了以往我們在備課中存在的弊端,側重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由“學會”變成“會學”的過程,從而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在學校領導及骨干教師的帶領下,真正學到了不少東西。

一、在教案的編寫上。

首先,必須要先認真的瀏覽考綱,明確高考對本節(jié)知識的要求,免得作出一些無用功。

其次,須要先認真的瀏覽課本,課本的編寫其實是很經典的,要對課本上的知識點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明確哪些是學生自己能看明白,哪些必須要老師點評分析,那些地方能和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

第三,做好上述準備工作之后,先不慌立馬編寫,現(xiàn)在在自己的腦袋里有個大致的構思。

這樣編寫教案,是因為現(xiàn)在的教案不同于原先的以教師為中心,為教師上好課而準備的教案,而是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自學提供指導為意圖的學案。所以學案的編寫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要求老師對教材要有很深層次的理解、對知識點要正確地把握、對學生的“學情”即“認知程度”要有足夠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基礎上,我們才能進行學案的編寫。在突破某個知識點時,以往“教案”無非就是知識點的簡單羅列,然后“灌”給學生。而“學案”的不同點就在于把新知識點“問題化”,就是把新知識點拆解成學生可以通過思考來解決的“斜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究,這樣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由此可見,學案的實施,看似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少了,實則不然,課下需要根多的付出才能達到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拋棄以往那種“不講不放心的心理;老師在講臺上自我陶醉,學生在下面渾渾噩噩的情況”等種.種傳統(tǒng)做法,要切實注重學生的“思維容量”、“思維活躍度”。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成功的機會。比如,我在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一課時,視頻展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相關圖片,再結合文章內容,讓學生討論分析“大躍進”的核心和人民公社的實質以及危害,學生以小組討論回答時我隨便抽生,最后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三、課堂中教師注重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

教師在“學案”的輔助下,在教學中激勵、喚醒全體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創(chuàng)設寬松氛圍、表揚閃光點、小組競爭等多種方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面有所提高。對展示、點評精彩的學生教師要給以更高的評價,學生給以熱烈的掌聲。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參與,我快樂,我提高”、“我的課堂我做主”等思想,實施“三先”:題目讓學生先做,問題讓學生先想,答案讓學生先說。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每位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放開而去積極獲取新知。

文檔為doc格式。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十七

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用心性調動起來,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聯(lián)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透過縱向聯(lián)系及橫向聯(lián)系,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主動性,到達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此刻新課程實施以后的資料,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fā)、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到達共識,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聯(lián)系已知知識,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里盡情暢游。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lián)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此刻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理解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志、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明白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超多的歷史知識。他們明白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tǒng)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明白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xiàn)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潛力極大的廣闊性,善于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歷史教學過程就應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lián)想式教學方法。就是貼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lián)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夠先透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需要,貼合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yè)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透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能夠鞏固舊知識。

其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lián)系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于商鞅變法的例子,還能夠聯(lián)系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shù)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shù)學、物理、化學的發(fā)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范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了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用心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xiàn)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xiàn)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例如,講到英國侵占西藏地就能夠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xiàn)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后,但這種武器并沒有使他們屈服于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wèi)民族,捍衛(wèi)國土的高尚氣節(jié)。講到華盛頓建立美國的赫赫戰(zhàn)功,同時謝絕連任,就能夠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tǒng),但美國歷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tǒng)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能夠提到中央2套的《鑒寶》,讓他們明白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能夠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職責。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能夠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能夠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并作出決定的潛力,這樣不僅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潛力。也能夠幫忙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能夠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信息。能夠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能夠鞏固舊知識;甚至能夠給他們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時代信息。但是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于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光回答出要點。

以上這些只是我個人在從事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心得體會,說出來,與大家共勉。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十八

本課的來源為第二單元在思想領域的知識。

本課的主題是“變革的時代,活躍的思想”;本課的重點是了解孔子和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張。本課屬于思想領域的知識,在本單元中處于重要地位。

初一學生正處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過渡的階段,從心理上表現(xiàn)出追求獨立的傾向,加上思想較為解放,因而他們喜歡表現(xiàn)自己,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好爭辯。

學生在小學課中已學過有關孔子辦學的內容,對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語文課剛剛講完《論語十則》,對孔子思想內涵的了解又有了進一步加深。歷史課又學習了“鐵器牛耕引發(fā)社會變革”一課,對春秋戰(zhàn)國時代背景已有相當?shù)恼J識。

知識與能力:掌握孔子思想與教育方面的影響和貢獻、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

過程與方法:在對傳統(tǒng)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聯(lián)系實際、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認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確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敢于表達思想、尊重別人意見的個人素質。

為體現(xiàn)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要以人為本,和學生建立一條良好的溝通渠道,體會他們的心聲,參考他們的意見,使得無論從校內到校外都充滿和諧,老師和學生成為互相信賴的朋友。

為體現(xiàn)教學方式的革新,本節(jié)課使用的教學方式是啟發(fā)、引導、補充、歸納、小結。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讓學生閱讀《中華五千年》等有關通俗讀物并印發(fā)有關儒、道、法三家學派的有關資料給學生。搜集有關孔子的名言警句,并進行分類。

2、將學生分成儒、道、法三個辯論小組,熟悉各學派的思想觀點,做好辯論準備。

3、制作相關課件、剪輯有關錄像資料。鼓勵學生進行競賽,比比誰的資料搜集得全,加工得好,提高學生準備工作的投入熱情。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先請同學們作個思維拓展,誰能解釋一下老師的“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那么這些事情都發(fā)生在哪一個歷史時期?(春秋戰(zhàn)國)歸納出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背景:生產力發(fā)展即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引發(fā)社會變革,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度確立,為思想文化的活躍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出現(xiàn)了孔子及諸子百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2、學習新課:

為了便于該堂師生合作活動課的開展,在尊重“內容標準”的基礎上對教材做如下處理:

第一,將課文“百家爭鳴”子目中關于“百家爭鳴”背景的闡述前置于課文開篇。因為“生產力的`發(fā)展,引發(fā)社會變革,為思想文化的活躍提供了自由空間”的闡述同樣適應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產生的時代;再者,原課文開篇就直接提出孔子,顯得突兀。如有背景資料引入,將更能體現(xiàn)歷史“因果關系”的學科特點,同時也便于聯(lián)系學過的知識切入新課。

第二,在“孔子”之后,簡略增加“老子”的內容。關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與孔子同代齊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即可,不必展開。因為在“百家爭鳴”中,道家是一個重要學派,適當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學內容本源相貫,也使課文結構更具完整性。

第三,在戰(zhàn)國“諸子百家”教材內容中,刪去墨家部分。根據《標準》,刪去墨家內容屬允許范圍,并不會降低《標準》的要求。這樣做的理白是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fā),因為對于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不能很明確地區(qū)分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的區(qū)別。在這節(jié)課中,闡述諸子百家內容的教學,設計為學生辯論活動,墨儒兩家學說對立性不強,容易混淆,不利于辯論的開展,故刪去。

(一)孔子。

一起歸納出孔子“仁”“禮”的思想內涵。仁:社會人群要互相敬愛、謙讓、和諧相處。禮:人們的言行舉止要符合社會規(guī)范。通過“因材施教”課本劇的表演,并結合語文剛剛學完的《論語》內容,歸納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習態(tài)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再由學生自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談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xiàn)實教與學的積極影響。

(二)百家爭鳴。

以圖表形式引導學生歸納出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特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各學派思想主張的積極性和消極性。并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再現(xiàn)百家爭鳴的情境。通過對其思想內容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達思想,尊重他人意見的個人素質。

3、課堂小結: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是集諸子百家所形成的,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源泉。

4、課堂練習:

結合本校實際,或運用儒家思想教育觀點,或運用法家嚴格懲罰觀點,或運用道家自我覺悟觀點,就校風建設提出你的看法。

5、板書設計:第10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生產力發(fā)展引發(fā)出現(xiàn)孔子。

思想活躍思想文化發(fā)展。

社會變革諸子百家。

本課較好地落實了《課程標準》對本課內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的規(guī)定?!稑藴省芬箅m然簡單,但所涵蓋的教材內容思想理論性強,社會運用性強,知識結構呈開放性,這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谝陨辖虒W目標和對教材、學生知識、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課型選定為:師生合作型的活動課。教師的活動形式:啟發(fā)、引導、補充、歸納、小結;學生的活動形式:分析、質疑、表演、辯論。師生之間建立一條良好的溝通渠道,體會彼此的心聲,參考彼此的意見,本節(jié)課取得良好效果。

在導入新課的策劃上,我采用了與眾不同的方式,請學生們作思維拓展,解釋老師的“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通過設問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背景,自然的導入本課,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又效果很好的引入正題。在本課重點內容“孔子”一目中,我的課件首先出現(xiàn)了大量的孔子圖片,包括掛圖、民國郵票、現(xiàn)代孔子郵票以及今年9月23日孔子誕辰2557年的孔子標準像揭幕儀式等詳細的資料,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孔子。通過5分鐘的影音欣賞,聲情并茂地創(chuàng)設了逼真的歷史情境,其間又播放了如“孔子生平”、“苛政猛于虎”、“杏壇講學”等影音資料。在上課前,我精心編寫了二個課堂短劇的表演劇本,學生在課堂上表演了“孔子講學”,并歸納出“仁”、“禮”的思想內涵,積極性一下子提升了起來。又通過“因材施教”課本劇的表演,并結合語文課剛剛學完的《論語十則》,一下子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學生又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很好的暢談了孔子教育思想在他們學習中的積極影響,比如“溫故知新”。以講寓言故事“塞翁失馬”的形式,指出老子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其著作是《道德經》,并總結出其樸素的辨證思想。在“百家爭鳴”一目中,首先以諸子猜謎的形式,引入墨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學生很興奮,并以圖片、表格等形式,引導學生歸納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最后由學生進行辯論,再現(xiàn)百家爭鳴的情境。把“結合本學校實際,用儒、道、法三家的觀點就校風建設提出自己的看法”這道‘學以致用’題作為結尾,學生們發(fā)言踴躍,有興趣,效果好,既啟發(fā)了學生,又拓展了思維,給學生以無限的思考空間,教學效果顯著。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十九

師:不僅牧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牧業(yè)生產生活的關系是這樣的,其他的自然環(huán)境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也是如此。

師:自然環(huán)境決定生產活動,生產活動決定生活方式,自然環(huán)境也決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適應生產活動,生產活動適應自然環(huán)境,生活方式也適應了生產活動。

師:請同學們抓緊時間完成課堂檢測,活學活用。

師:課堂反饋。

板書:

啟示:因此發(fā)展生產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理念,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教后感:

磨礪與提煉。

依據課標2—5,我選擇了《一方牧區(qū)養(yǎng)一方人》的課堂教學。本課以“天山牧場”和“內蒙古牧區(qū)”為典型事例,引導學生認識我國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整堂課下來,收獲很多,既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優(yōu)勢,增強自信心:又找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找到提升的新空間。

優(yōu)勢:

1、在教材處理上,選取內容突出典型性、差異性、可比性,能夠較好地反映自然環(huán)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在教學內容選取上,師傅們給予了多次的指導,再一次感受到集體智慧力量的強大,也體現(xiàn)到了虛心好學的好處。

2、在教學素材中,運用圖片、視頻及文字等信息,通過反復強化,突出教學的重點,巧妙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深深地體會到教學素材選材的重要性及運用教學素材方法的重要性。

3、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內在邏輯性處理較為嚴密,能夠較好地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立足于學情,以探究式教學為主,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等形式,多角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4、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比較法的意識與能力,以表格的形式進行知識歸納,梳理知識的內在邏輯,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歸納綜合的能力。

5、在板書設計上,板書呈現(xiàn)突出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較好地緊扣本課的教學中心。板書呈現(xiàn)突出“從特殊到一般”,引導學生能夠初步運用類似的推理方法,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不足之處:

1、教學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語調較為單一,不夠抑揚頓挫。

2、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銜接方面有待提高,不夠自然巧妙。

3、學生關注面有待提高,應當進一步擴大學生關注面。

4、激發(fā)學生“發(fā)問”的能力有待提升,自身的問題設計需要進一步“精細化”,提高問題的針對性、實效性、典型性。

總體而言,非常感謝一直幫助我的老師們,尤其是王老師對我的“指導”及師傅們對我的細心指導,不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亦有助于改進自身的做人處事方法。

今后,一定會再接再厲,虛心學習,刻苦鉆研,苦練基本功,提高自身素養(yǎng)。

初中歷史課教學反思案例篇二十

力,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運用能力和解題技巧,使學生具備較強的應試素質。

備課--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注重實效;落實考點,深挖教材;聯(lián)系熱點,研究動態(tài)。

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啟發(fā)思維為主導。雙邊互動,練講結合,問答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

二、教學過程及效果:

教學內容始終圍繞教學目標,注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教材的處理,依托教材,打破章節(jié)順序,突出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清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蘊藏的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處:

1、重視基礎,強調知識的整體,突出主干知識、重點知識,活化歷史知識,切準發(fā)展脈絡、把握時代特征,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維。

2、突出體現(xiàn)了歷史教學的教育功能,關注熱點,延伸歷史的發(fā)展性,以史為鑒,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如把臺灣問題、和諧社會、民族問題等學生們比較關心和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和學習歷史知識結合起來,自覺認識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民族之間應和諧發(fā)展,改革是促進國家強盛的手段,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引導學生觀察社會,了解生活,讓歷史為現(xiàn)實服務,鼓勵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注身邊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激發(fā)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其個性健康發(fā)展。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