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優(yōu)質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22:05:29 頁碼:8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優(yōu)質13篇)
2023-11-25 22:05:29    小編:zdfb

教案是教師系統(tǒng)思考和指導教學的產(chǎn)物,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在編寫教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閱讀這些教案范文可以拓寬我們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效果。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篇一

該部分內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乙醇”這一部分涉及的內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乙醇的結構。在教學時要注意從結構的角度適當深化學生對乙醇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對乙醇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樂于去探究物質的奧秘,因此本節(jié)課從科學探究和生活實際經(jīng)驗入手,充分利用實驗研究物質的性質與反應,再從結構角度深化認識。通過這樣的設置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究精神。

(過渡: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烴的衍生物;認識到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能說出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寫出乙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

通過乙醇的結構和性質的學習,建立“(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樂趣,逐步形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過渡:根據(jù)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乙醇的化學性質。

【難點】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講授法。

(過渡: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明我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yè)。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會以“乙醇汽油的利與弊”為話題,請學生談一談他們的想法,引發(fā)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警醒,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意識。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乙醇是一種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有機物,引入對乙醇的學習。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需要講解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乙醇的物理性質。

我會讓學生通過觀察乙醇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得出結論。這一設計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講解乙醇的化學性質之前,我會首先提問學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既然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是有所關聯(lián)的,那么能否通過探究物質的性質推知物質的結構呢,從而進入接下來的學習。

2.乙醇的化學性質。

教材涉及了兩個性質:與鈉的反應、氧化反應。

(1)乙醇與鈉的反應。

我會首先請學生觀看乙醇與鈉反應的視頻,并請學生根據(jù)這一實驗現(xiàn)象判斷產(chǎn)物是哪種氣體。接下來提出鈉與烴不能反應,請學生判斷乙醇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與烴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是否相同。接著讓學生根據(jù)乙醇的分子式寫出乙醇可能的結構簡式,并最終通過小組討論確定乙醇的結構簡式為。在這里我會指出—oh即為羥基。

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有著極其緊密的關聯(lián),我會請學生思考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學性質不同,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并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引出有關官能團的學習,由此建立有機物“結構—性質”的學習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應。

首先請學生寫出乙醇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思考乙醇還能不能發(fā)生其他的氧化反應。接著請學生自主實驗3-3,觀察實驗現(xiàn)象,根據(jù)教材判斷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什么,銅絲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過分析銅絲先變黑后變紅的過程寫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學方程式:

在這里我會詳細講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過程中,乙醇分子內的化學鍵是如何斷裂的,由此提出新的問題,如果醇經(jīng)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應該具有怎樣的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請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其他的有關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轉化的信息。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升。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會請學生完成學案上有關乙醇的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我也會給學生布置開放性的作業(yè),比如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應用于生活生產(chǎn)中,或者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這一作業(yè)的設置也能夠體現(xiàn)出化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無處不在。

七、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板書內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有2個,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里,便于學生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記住什么是布朗運動,知道影響布朗運動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運動產(chǎn)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熱運動,知道分子熱運動的激烈程度與溫度的關系。

2.通過對布朗運動的觀察,發(fā)現(xiàn)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運動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

從對懸浮顆粒無規(guī)則運動的原因分析,使學生初步接觸到用概率統(tǒng)計的觀點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結果。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通過學生對布朗運動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出布朗運動不是外界影響產(chǎn)生的,是液體分子撞擊微粒不平衡性產(chǎn)生的。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無規(guī)則運動,反映了液體分子的永不停息的無規(guī)則運動。這一連串結論的得出是這堂課的教學重點。

2.學生觀察到的布朗運動不是分子運動,但它又間接反映液體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特點。這是課堂上的難點。這個難點要從開始分析顯微鏡下看不到分子運動這個問題逐漸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氣體和液體的擴散實驗:分別裝有h氧化氮和空氣的玻璃儲氣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內盛有凈水、紅墨水。

2.制備好的有藤黃懸浮顆粒的水、顯微鏡用載物片、顯微攝像頭、大屏幕投影電視。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兩個演示實驗: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與另一個玻璃瓶豎直方向對口相接觸,看到二氧化氮氣體從下面的瓶內逐漸擴展到上面瓶內。

2.在一燒杯的凈水中,滴入一二滴紅墨水后,紅墨水在水中逐漸擴展開來。

提問:上述兩個實驗屬于什么物理現(xiàn)象?這現(xiàn)象說明什么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上述實驗是氣體、液體的擴散現(xiàn)象,擴散現(xiàn)象是一種熱現(xiàn)象。它說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guī)則運動。而且擴散現(xiàn)象的快慢直接與溫度有關,溫度高,擴散現(xiàn)象加快。這些內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經(jīng)學習過了。

(二)新課教學過程。

1.介紹布朗運動現(xiàn)象。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發(fā)現(xiàn)花粉顆粒在水中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后來把顆粒的這種無規(guī)則運動叫做布朗運動。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質加藤黃、墨汁中的炭粒,這些小微粒懸浮在水中都有布朗運動存在。

介紹顯微鏡下如何觀察布朗運動。在載物玻璃上的凹槽內用滴管滴入幾滴有藤黃的水滴,將蓋玻璃蓋上,放在顯微鏡載物臺上,然后通過顯微鏡觀察,在視場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許多顆粒,仔細觀察其中某一個很小的顆粒,會發(fā)現(xiàn)在不停地活動,很像是水中的小魚蟲的運動。將一臺顯微鏡放在講臺上,然后讓用顯微攝像頭拍攝布朗運動,經(jīng)過電腦在大屏幕上顯示投影成像,讓全體學生觀察,教師用教鞭指一個顆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點為點,讓學生看這顆微粒以后的一些時間內對點運動情況。

讓學生看教科書上圖,圖上畫的幾個布朗顆粒運動的路線,指出這不是布朗微粒運動的軌跡,它只是每隔30秒觀察到的位置的一些連線。實際上在這短短的30秒內微粒運動也極不規(guī)則,絕不是直線運動。

2.介紹布朗運動的幾個特點。

(1)連續(xù)觀察布朗運動,發(fā)現(xiàn)在多天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只要液體不干涸,就看不到這種運動停下來。這種布朗運動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懸浮液不冰凍),永遠在運動著。所以說,這種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

(2)換不同種類懸浮顆粒,如花粉、藤黃、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運動,說明布朗運動不取決于顆粒本身。更換不同種類液體,都不存在布朗運動。

(3)懸浮的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顆粒大了,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運動。

(4)布朗運動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釋布朗運動的原因。

(互)布朗運動不是由外界因素影響產(chǎn)生的,所謂外界因素的影響,是指存在溫度差、壓強差、液體振動等等。

歸納學生回答,液體存在著溫度差時,液體依靠對流傳遞熱量,這樣是浮顆粒將隨液體有定向移動。但布朗運動對不同顆粒運動情況不相同,因此液體的溫度差不可能產(chǎn)生布朗運動。又如液體的壓強差或振動等都只能使液體具有走向運動,懸浮在液體中的小顆粒的定向移動不是布朗運動。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響不是產(chǎn)生布朗運動的原因,只能是液體內部造成的。

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顆粒受到液體各個方向液體分子撞擊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顯微鏡下看到的是固體的微小懸浮顆粒,液體分子是看不到的,因為液體分子太小。但液體中許許多多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分子不斷地撞擊微小懸浮顆粒,當微小顆粒足夠小時,它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液體分子的撞擊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書上的插圖所示。

在某一瞬間,微小顆粒在某個方向受到撞擊作用強,它就沿著這個方向運動。在下一瞬間,微小顆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擊作用強,它又向著另一個方向運動。任一時刻微小顆粒所受的撞擊在某一方向上占優(yōu)勢只能是偶然的,這樣就引起了微粒的無規(guī)則的布朗運動。

懸浮在液體中的顆粒越小,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數(shù)越小。布朗運動微粒大小在10-’m數(shù)量級,液體分子大小在10-“m數(shù)量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xiàn)得越明顯,因此,布朗運動越明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越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xiàn)得越不明顯,以至可以認為撞擊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

一、學習目標。

1.學會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學會用“雙線橋”法分析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并判斷反應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3.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4.辨析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系,并用韋恩圖表示之,培養(yǎng)比較、類比、歸納和演繹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電子和失電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系,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三、設計思路。

由復習氯氣主要化學性質所涉及的化學反應引入,結合專題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些反應進行判斷,從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qū)別,并從電子轉移等角度進行系統(tǒng)分析,再升華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關系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復習上節(jié)課氯氣有關反應引入本節(jié)課的研究主題。先由學生書寫氯氣與鈉、鐵、氫氣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鈣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學生自己書寫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學習繼續(xù)使用。

[過渡]我們結合在第一章中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來判斷一下這些化學反應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練習]學生自己進行判斷,或可小組討論、分析。

[敘述]現(xiàn)在請大家在氯氣與鈉反應的方程式上,標出化合價發(fā)生改變的元素,在反應前后的化合價。

[思考與討論]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1.元素的化合價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價在何種情況下會發(fā)生變化?

3.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shù)目有何關系?

4.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得電子數(shù)和失電子數(shù)有何關系?

[敘述]講述如何用“雙線橋”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書]。

[敘述]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系數(shù)是與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數(shù)目相關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叫做還原劑,還原劑發(fā)生氧化反應,表現(xiàn)還原性。可以這樣記憶:還原劑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具有還原性,被氧化。

怎樣判斷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呢?

[板書]。

還原劑氧化劑。

有還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還原。

[思考與討論]。

1.元素處于不同的化合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可能表現(xiàn)哪些性質?并以氯元素的不同價態(tài)的代表物質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系如何呢?用圖形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幾個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情況,找出每個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教學內容分析:

學生具備了離子鍵、離子半徑、離子化合物等基礎知識,本節(jié)直接給出氯化鈉、氯化銫晶胞,然后在科學探究的基礎上介紹影響離子晶體結構的因素,通過制作典型的離子晶體模型來進一步理解離子晶體結構特點,為學習晶格能作好知識的鋪墊。

教學目標設定:

1.掌握離子晶體的概念,能識別氯化鈉、氯化銫、氟化鈣的晶胞結構。

2.學會離子晶體的性質與晶胞結構的關系。

3.通過探究知道離子晶體的配位數(shù)與離子半徑比的關系。

4.通過碳酸鹽的熱分解溫度與陽離子半徑的自學,拓展學生視野。

教學重點難點。

1.離子晶體的物理性質的特點。

2.離子晶體配位數(shù)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方法建議:分析、歸納、討論、探究。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1.什么是離子鍵?什么是離子化合物?

2.下列物質中哪些是離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離子鍵的離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幾種晶體?它們的結構微粒和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分別是什么?

[板書]離子晶體。

[展示]nacl、cscl晶體模型。

[板書]陰、陽離子通過離子鍵形成離子晶體。

離子晶體定義:由陽離子和陰離子通過離子鍵結合而成的晶體。

注:(1)結構微粒:陰、陽離子。

(2)相互作用:離子鍵。

(3)種類繁多:含離子鍵的化合物晶體:強堿、活潑金屬氧化物、絕大多數(shù)鹽。

(4)理論上,結構粒子可向空間無限擴展。

[思考]下列物質的晶體,哪些屬離子晶體?離子晶體與離子化合物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離子晶體的物理性質及解釋。

baso4、caco3_______。

[板書]離子晶體中離子鍵的配位數(shù)(c.n.)。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篇二

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屬的化學性質是新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jié)內容。全章以及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中的地位:本章開始學生初步、系統(tǒng)地接觸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和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之后。在本節(jié)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xiàn)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jīng)掌握后,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后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根據(jù)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學目標:

a認知目標: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和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并且能用金屬活動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b.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體協(xié)作的能力。

c.情感和價值態(tài)度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重點和難點。

a.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實驗探究認識金屬活動性順序是本課題的重點。

b.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對置換反應作出判斷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

a.本章主張自主學習為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b.本課題是比較系統(tǒng)地認識一類物質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開始,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本節(jié)課學法指導的關鍵,對金屬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維,觀察實驗現(xiàn)象,學會如何對比觀察、描述實驗現(xiàn)象,并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五、教學手段及評價方式:實物呈現(xiàn),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教學;側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思路的綜合評價。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黃銅(銅鋅合金),與黃金的外觀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販用來冒充黃金牟取暴利,我們可用什么辦法來鑒別它們呢?”引入,同學們能夠想到的多數(shù)是利用其物理性質,告訴同學們除物理性質以外還可以利用它們的化學性質,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舉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銹,銅綠的產(chǎn)生,鐵質菜刀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fā)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

(二)復習舊知:

初中已經(jīng)接觸到一些金屬,這里復習金屬的物理性質,讓學生認識金屬的通性;復習和金屬相關的化學性質,并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fā)生置換反應等。最后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系。

(三)提出問題。

在學習金屬跟氧氣的反應時,采取“回顧—引導—自學—討論—得出結論”的教學模式。鐵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么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梢宰寣W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情況。

(四)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探究鈉的相關性質。

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后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考,去認識鈉的化學性質活潑,并根據(jù)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xiàn)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chǎn)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于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五)比較著做實驗,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

從鈉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層次,讓兩位學生比較著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后的現(xiàn)象,讓學生自發(fā)思考為什么現(xiàn)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fā)生,體會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yè)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總結課堂:

總結性的讓同學們先講講這節(jié)課我們所學的知識點,讓后教師歸納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針對性的作業(yè)結束課堂。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篇三

1.初步學會過濾、結晶、萃取、分液、蒸餾等分離物質的實驗技能,能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物質分離、提純的實驗操作,初步學會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

2.初步了解根據(jù)混合物的性質,選擇不同的分離方法對物質進行分離的實驗方法。

3.結合實際事例討論遵守實驗安全守則的重要性。樹立安全意識,初步形成良好的實驗工作習慣。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分離物質等基本實驗技能;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

三、設計思路。

本課重點在于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讓他們體驗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實驗方案的設計。

四、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一個有過濾網(wǎng)的茶杯)讓我們繼續(xù)用化學家的眼光來觀察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這個茶杯比普通茶杯多了一個金屬網(wǎng),其作用是什么?在泡茶時茶葉中能溶于水的成分形成了茶葉水,為飲用方便,我們加了一個金屬網(wǎng),實現(xiàn)茶葉和茶水的分離。

分離是通過適當?shù)姆椒ǎ鸦旌衔镏械膸追N物質分開(每一組分都要保留下來,且與原狀態(tài)相同)的過程。提純通過一定途徑獲取混合物中的主要成分的過程。

[討論1]現(xiàn)有含mgcl2和泥沙的粗食鹽,請設計實驗方案,由粗食鹽提純nacl。

實驗方案:

粗食鹽混合物粗食鹽水。

食鹽水(含naoh、泥沙、mg(oh)2)。

食鹽水(含naoh)食鹽水精制食鹽。

[討論2]現(xiàn)有kcl和kno3的固體混合物,請設計實驗方案提純kno3。

混合物中各組分都溶于水,但其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同,降溫時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大的物質主要以晶體的形式析出。

[小結]混合物的分離方法取決于混合物各組分性質的差異。

[觀察]對比飽和溴水的顏色和溴在ccl4中的顏色,為什么顏色深淺不同?

分析:溴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思考:向溴水中加入少量ccl4,預計會出現(xiàn)怎樣的現(xiàn)象?

所謂萃取,是指利用溶質在不同溶劑里溶解度的不同,將物質從溶解度較小的`溶劑中轉移到溶解度較大的溶劑中,從而實現(xiàn)物質的富集。

如何將水層和四氯化碳層分離?萃取之后一般通過分液的方法將互不相溶的液體分離。在實驗室中,萃取和分液通常在分液漏斗中進行。

哪些物質可以從水中提取出溴?

萃取劑與原溶劑互不相溶;溶質在萃取劑中有較大的溶解度;溶質、原溶劑與萃取劑不發(fā)生任何反應。

分液操作應注意什么問題?

充分靜置;保持漏斗內壓強與外界大氣壓一致;下層溶液從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層溶液從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粗鹽的提純中最終蒸發(fā)食鹽溶液獲得食鹽晶體,蒸發(fā)是利用物質揮發(fā)性的差異實現(xiàn)分離。若我們需要的是蒸出的水分,則應如何操作?將蒸出的水蒸氣通過冷凝管,再收集起來,這種方法稱為蒸餾。

蒸餾裝置分為哪幾個部分?分別需要哪些儀器?

液體的加熱、蒸汽的冷凝和冷凝液的收集。(和學生一起組裝儀器)。

[結課]此外,層析法也是一種重要的分離混合物的方法,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進行相關閱讀。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篇四

了解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理解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濃度等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電解質導電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索能力。

通過區(qū)分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培養(yǎng)學生分析判斷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目標。

在分析強弱電解質的同時,體會結構和性質的辯證關系。

由電解質在水分子作用下,能電離出陰陽離子,體會大千世界陰陽共存,相互對立統(tǒng)一,彼此依賴的和諧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共分為三部分: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電離平衡常數(shù)。其中電離平衡常數(shù)在最新的教學大綱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從初中溶液的導電性實驗以及高一電離等知識入手,重點說明強電解質在水中全部電離,而弱電解質在水中部分電離,溶液中既有離子,又有分子。同時,教材中配合圖畫,進一步說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轉入到對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討論。這部分內容是本章知識的核心和后面幾節(jié)教學的基礎,也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

關于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是本節(jié)的難點,教材并沒有具體介紹,而是采用討論的方式,要求學生自己應用平衡移動原理來分析,這樣安排是因學生已具備討論該問題的基礎,而且通過討論,更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法建議。

關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建議以復習相關內容為主,進而說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1.課前復習。

組織學生復習高一有關強、弱電解質以及化學鍵的知識。

著重復習:(l)強、弱電解質概念,以及哪類物質是電解質,哪類物質是強電解質,哪類物質是弱電解質;(2)離子鍵、極性鍵。

2.課堂教學。

建議采用回憶、討論、歸納總結的方法組織教學。首先,引導學生回憶電解質的概念并結合實例依據(jù)電解質電離程度的大小將其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然后再組織學生結合實例討論各強、弱電解質中的主要化學鍵,從而得出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關于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的教學:

這既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建議教學中運用化學平衡知識及學習方法來學習本內容,并注意加強教學的直觀性。重點介紹下面問題。

l.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建立。

從弱電解質溶液中既存在弱電解質分子、又存在其電離出的離子這一事實出發(fā),對弱電解質(如醋酸)溶于水時各微粒變化情況展開討論,使學生明確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導學生聯(lián)系化學平衡建立的條件,結合課本中圖3-3(可制成掛圖),討論電離平衡的建立。強調指出當弱電解質分子的電離速率等于離子重新結合成分子的速率時,電離過程就達到平衡狀態(tài)。有條件的學??蓱糜嬎銠C輔助教學。

2.電離平衡狀態(tài)的特征。

重點分析醋酸的電離平衡,與化學平衡的特征相類比,歸納出電離平衡的特征:

(l)電離平衡是動態(tài)平衡——“動”。

(2)在電離平衡狀態(tài)時,溶液中分子和離子的濃度保持不變——“定”。

(3)電離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當外界條件改變時,平衡就會發(fā)生移動——“變”。

3.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

利用教材中的討論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應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外界條件的變化對電離平衡的影響,使學生深刻認識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動原理的使用范圍。

最后,練習電離方程式的書寫,重點強調弱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中要用可逆號、多元弱酸的電離要分步寫。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篇五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塊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為切入點,讓學生在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都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的、聽到的和摸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為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經(jīng)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知識基礎、幫助他們了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fā)他們深入學習的__。

苯就是幾種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為必修內容。本節(jié)課主要介紹苯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以及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對學生苯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它是對中學階段烴類成鍵知識以及性質的總結與拓展。學好苯的知識對后續(xù)有機物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通過這節(jié)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能利用物質的結構推斷物質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性質來推斷物質的結構。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在學習苯的知識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甲烷和烷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結構特征和特征反應。根據(jù)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這些知識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已經(jīng)具備的“先行組織者”,苯有關知識的學習要以此為基礎,注意新知識和“先行組織者”之間的聯(lián)系。學生運用“先行組織者”對苯分子的結構進行推測,繼而根據(jù)分子結構推測苯的化學性質。

三、具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例舉苯的主要物理性質(顏色、狀態(tài)、熔點、沸點);掌握苯的分子結構并能夠描述其結構特征;通過苯與溴、濃__等反應,掌握苯能燃燒、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苯分子組成及結構、性質的探究加強觀察、歸納、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訓練,進一步認識研究有機物的一般過程和方法;以苯為例,論證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辨證關系;參與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fā)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顯地表現(xiàn)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jù)、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體會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認識技術的更新對科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以化學史為載體的科學探究法。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篇六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因此隨著電子層數(shù)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電子,從上到下金屬性遞增,非金屬性遞減。

最高價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堿性。

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其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堿性越強;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強。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篇七

在化學平衡之前有溶解平衡(初中),在化學平衡之后有電離平衡和水解平衡,很顯然,化學平衡在這一系列的平衡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之一。通過對本章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業(yè)生產(chǎn)的化學原理的理解,又為以后學習電離平衡理論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礎。

2、本節(jié)教材簡析

本節(jié)教材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化學平衡狀態(tài);第二部分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化學平衡移動;第三部分勒沙特列原理。

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礎是核心,教材是在簡單介紹固體溶解平衡的.基礎上引出跟可逆反應對應的化學平衡并以co和h2o蒸汽在1升容器中發(fā)生的可逆反應為對象,在分析、討論的前提下引出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概念及其特征,為第二部分內容的教學打下理論基礎,過渡自然,給出知識的先后順序合理,介紹知識采取以老(溶解平衡)帶新(化學平衡)的辦法降低了知識的難度。所以,第一部分教材的編排,問題的處理,完全符合人類認識事物的總規(guī)律,教學時必須遵守。

而后一部分"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采取先吃定心丸(即直接給出定義)后用實驗證明的辦法,我認為這個順序有其不足之外,而將實驗驗證放在化學平衡移動定義之前,先以實驗產(chǎn)生既定事實,之后再抽象歸納出概念較好。列寧說過:"從生動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所以,先通過實驗現(xiàn)象找出規(guī)律,然后再在此基礎上由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化學平衡移動"的定義來,很自然地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完成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jù)《大綱》的要求、教材編排意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初步掌握化學平衡和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特征;初步掌握濃度、壓強、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技能目標――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素質教育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點及難點的確定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學習很重要,但最終學生必須用該理論來解決實際化學平衡移動的問題,所以"濃度、壓強、溫度等外界的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由于學生對勒沙特列原理的字面含意"平衡將向著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的理解有較大的難度,故而對該原理中重點字詞"減弱這種改變"的理解、剖析進而加以掌握是本節(jié)的難點。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啟發(fā)式,并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不斷設疑,析疑,解疑。

2、對涉及原理的解釋,力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模擬的電化教學手段加以解決,即遵守直觀性教學的原則。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學生掌握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學習方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知識,且能使他們的認識過程遵守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一人類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并能提高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能力。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現(xiàn)代的教學,應以發(fā)現(xiàn)為重點,確實幫助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學習"。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指導大多數(shù)學生用"發(fā)現(xiàn)"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同時還應注意不要忽視那些個性特征很強的學生,一定要指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

為了不使我們的學法指導活動落空,我們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力求把教師的講授轉變?yōu)閱l(fā)誘導,把學生的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促使學生動眼看、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tǒng)一為一個整體。

1、巧妙復習,引入正題

打破傳統(tǒng)問答式的復習方式,應用計算機模擬化學平衡建立的過程及化學平衡的特征。

(這樣做可以克服傳統(tǒng)復習枯燥乏味的缺點,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其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將不可用肉眼觀察到的微觀粒子之間的化學反應,以實物模擬的形式直觀地展示出來,變抽象為直觀。)

2、精心設疑,實驗探究

設問當外界條件改變時,已經(jīng)建立的化學平衡會不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這樣不僅開門見山地將本節(jié)研究的中心問題提了出來,而且使學生為之一動,此時,他們會在心中想"化學平衡在外界條件改變時到底會不會發(fā)生變化呢?"從而激發(fā)起他們對新問題的求知興趣。

在這種情境和氛圍中,由教師分別分次演示實驗1―4、1―5、1―6,其中實驗1―4、1―5放在投影儀上去做。

這樣可以增大實驗的可見度)

此時只分析討論條件改變時,平衡變還是不變的問題,變如何變,為什么這樣變?通過討論得出相應的結論。

關于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先讓學生進行預測,后用實驗論證的方式開展教學。

(這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分析實質,深化認識

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之后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再次設疑:"為什么當外界條件改變時上述化學平衡會發(fā)生移動呢?這些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呢?"

這些問題只要教師稍加點撥,或經(jīng)學生互相討論,大多數(shù)同學都可以從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這一角度加以理解,并順利得出化學平衡移動的定義。

(這樣做可使學生感覺到,通過實驗,他們發(fā)現(xiàn)化學平衡可能移動,更重要的是通過分析抽象,概括知道了化學平衡在外界條件改變時為什么移動,既從直觀到抽象,即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產(chǎn)生認識上質的飛躍,使他們的思維加深。)

4、聯(lián)系實際,加深理解

在學習了化學平衡移動之后,要聯(lián)系實際,給出反饋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并由他們自己做出正確答案,以加深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理解和認識。

(讓學生做反饋練習的目的,用于檢查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發(fā)現(xiàn)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彌補的措施,在輔導時進一步完善教學活動)。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為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第四章第三節(jié)。本節(jié)課與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中的物質和能量變化等相關知識密切相關。它是電化學的基礎,也是原電池知識的延伸,更是進一步研究其應用的基礎。在中學化學基礎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導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理論依據(jù)。學習電解池之后學生將形成一個將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化、元素化合價知識、電解質溶液和原電池原理等知識聯(lián)系起來的一個知識網(wǎng)絡。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系統(tǒng)的學習過了原電池的相關原理,對于氧化還原反應也很熟悉,并且掌握了能量之間的想換轉化的方式和途徑,為學習本節(jié)課內容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高二學生處于思維活躍期,有很強的好奇心理,同時具備了一定得實驗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具有較強的分析推導能力,為學習本節(jié)課奠定了能力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認識電解池組成,理解電解原理并初步掌握電解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2)學生學會利用對比總結的方法,比較學習離子放電順序。

(3)綜合分析設計實驗驗證電解池兩極產(chǎn)物。

2、過程與方法。

(1)綜合應用化學和物理知識動手實驗,體驗電能與化學能轉化的探究過程;。

(2)應用實驗、觀察等手段獲取信息,應用分析、推理、歸納、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分組實驗與討論,體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2)通過探究實驗的操作,現(xiàn)象的觀察、記錄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觀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實驗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體驗科學研究的嚴謹與艱辛。

四、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原理;。

2、教學難點;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放電順序判斷。

五、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問題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六、教具準備。

教師:電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試紙、多媒體課件。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篇九

1、油脂的成分。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即高級脂肪酸與甘油所生成的酯。

上面的結構式中,r1、r2和r3分別代表烴基,如果r1、r2和r3相同,這樣的油脂稱為單甘油酯,如果r1、r2和r3不相同,這樣的油脂稱為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多為混甘油酯。

甘油三酯發(fā)生水解,即生成高級脂肪酸(r1cooh、r2cooh、r3cooh)和甘油(ch2oh—choh—ch2oh)。

2、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飽和度和油脂的熔點之間的關系。

飽和度取決于高級脂肪酸中的烴基(r—)中碳碳雙鍵(—c=c—)的數(shù)量,碳碳雙鍵的數(shù)量越多,脂肪酸的飽和度越小。

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飽和度大,則油脂的熔點較高,如動物油;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飽和度小,則油脂的熔點較低,如植物油。所以在室溫下,動物油通常呈固態(tài)而植物油通常呈液態(tài)。

3、油脂在人體內發(fā)生的變化。

在人體中,油脂主要在小腸中被消化吸收,這個過程的實質是油脂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發(fā)生水解,生成高級脂肪酸和甘油,從而進入人體。

被吸收的油脂大部分成為脂肪組織存在于皮下、腹部、臀部,有保持體溫、保護人體內部組織、防止皮膚皸裂等作用;還有一些以卵磷脂、腦磷脂、糖脂等形式存在于人體的各大器官中,起著獨特的生理作用。

油脂水解產(chǎn)生的高級脂肪酸被人體吸收后,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脂肪酸還可以儲存在脂肪細胞中。所以油脂也是提供能量的重要物質。

有些脂肪酸在體內具有多種生理功能,有些則是合成人體所需的其他化合物的原料。因此油脂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物質。

但是,油脂的攝入應該適量,如果攝入過多,過量的脂肪在體內堆積,則會造成肥胖。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通常情況下,植物油的熔點比動物油的熔點高。

人體中,油脂主要在胃中被消化吸收。

質量相同的油脂和葡萄糖完全氧化時,油脂產(chǎn)生的能量比葡萄糖的高。

d、油脂在人體中,能夠被氧化放出能量的主要是油脂水解生成的甘油。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油脂、煤油和汽油都屬于油類,具有相同的組成。

b、油脂是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

c、油脂是高級脂肪酸與甘油所生成的酯。

d、人體內的脂肪有保持體溫的作用。

適量攝入油脂,有助于人體吸收多種脂溶性維生素和胡蘿卜素。

利用油脂在堿性條件下水解,可以生產(chǎn)甘油和肥皂。

植物油通過氫化,即與氫氣發(fā)生加成反應可以制造植物奶油(人造奶油)。

脂肪是有機體組織里儲存能量的重要物質。

練習題答案。

1、c。

解析:1g葡萄糖完全氧化放出約15.6kj的能量;1g脂肪氧化時放出約39.3kj的能量,可見c是正確答案。

2、cd。

解析:煤油和汽油的主要成分是烷烴,油脂是高級脂肪酸甘油酯,它們的組成是不相同的,a是錯誤的;油脂不屬于高分子化合物,b是錯誤的。

3、c。

解析:加成反應發(fā)生在不飽和鍵上。其他說法雖然正確,但與油脂是否含不飽和鍵無關。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篇十

該部分內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乙醇”這一部分涉及的內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乙醇的結構。在教學時要注意從結構的角度適當深化學生對乙醇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對乙醇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樂于去探究物質的奧秘,因此本節(jié)課從科學探究和生活實際經(jīng)驗入手,充分利用實驗研究物質的性質與反應,再從結構角度深化認識。通過這樣的設置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究精神。

(過渡: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烴的衍生物;認識到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能說出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寫出乙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

通過乙醇的結構和性質的學習,建立“(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樂趣,逐步形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過渡:根據(jù)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乙醇的化學性質。

【難點】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講授法。

(過渡: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明我的教學過程。)。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篇十一

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征;理解濃度、壓強和溫度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解平衡移動的原理。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對變化規(guī)律本質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及從微觀到宏觀,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教學建議。

本節(jié)教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化學平衡的建立,這是本章教學的重點。第二部分為化學平衡常數(shù),在最新的高中化學教學大綱(2002年版)中,該部分沒有要求。

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采用圖畫和聯(lián)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化學平衡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圖、本節(jié)內的圖畫等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借以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學可采取以下步驟:

1.以合成氨工業(yè)為例,引入新課,明確化學平衡研究的課題。

(1)復習提問,工業(yè)上合成氨的化學方程式。

(2)明確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可逆反應,并提問可逆反應的定義,強調“二同”——即正反應、逆反應在同一條件下,同時進行;強調可逆反應不能進行到底,所以對任一可逆反應來講,都有一個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問題。

即可逆反應進行的程度以及各種條件對反應進行程度的影響——化學平衡研究的問題。

2.從具體的化學反應入手,層層引導,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如蔗糖飽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的速率相等時,處于溶解平衡狀態(tài)。

通過向學生提出問題: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時有何特征?讓學生討論。最后得出:化學平衡狀態(tài)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里,正反應和逆反應的速率相等,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濃度保持不變的狀態(tài)(此時化學反應進行到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學平衡狀態(tài)是在一定條件下建立的。

3.為進一步深刻理解化學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書中的史實為例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在一定條件下當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時,增加高爐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鐵礦石的接觸時間,并沒有改變化學平衡建立時的條件,所以平衡狀態(tài)不變,即co的濃度是相同的。關于co濃度的變化是一個化學平衡移動的問題,將在下一節(jié)教學中主要討論。從而使學生明白本節(jié)的討論題的涵義。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條件和化學平衡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本節(jié)的教學,系統(tǒng)性較好,有利于啟發(fā)學生思考,便于學生接受。

本節(jié)重點:濃度、壓強和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難點: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因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內容,不僅在知識上為本節(jié)的教學奠定了基礎,而且其探討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也可遷移用來指導學生進行本書的學習。所以本節(jié)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確指出,當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改變時,化學平衡就會發(fā)生移動。同時指出,研究化學平衡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保持平衡狀態(tài)不變,而是為了利用外界條件的改變,使化學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動,如向提高反應物轉化率的方向移動,由此說明學習本節(jié)的實際意義。

教材重視由實驗引入教學,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小生成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結論。反之,則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并在溫度對化學平衡影響后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歸納出平衡移動原理。

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教材中采用對合成氨反應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篇十二

現(xiàn)代化學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先創(chuàng)造的,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依相對原子質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雛形。經(jīng)過多年修訂后才成為當代的周期表。

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一列稱為一個族。[2]原子半徑由左到右依次減小,上到下依次增大。

在化學教科書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張“元素周期表(英文:theperiodictableofelements)”。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tǒng)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它的發(fā)明,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對于促進化學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吹竭@張表,人們便會想到它的最早發(fā)明者——門捷列夫。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按照相對原子質量由小到大排列,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縱行,編制出第一張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學元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其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成為化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滿。當原子結構的奧秘被發(fā)現(xiàn)時,編排依據(jù)由相對原子質量改為原子的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或核電荷數(shù)﹚,形成現(xiàn)行的元素周期表。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順序給元素編號,得到原子序數(shù)。原子序數(shù)跟元素的原子結構有如下關系:

質子數(shù)=原子序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

利用周期表,門捷列夫成功的預測當時尚未發(fā)現(xiàn)的元素的特性(鎵、鈧、鍺)。

19英國科學家莫色勒利用陰極射線撞擊金屬產(chǎn)生射線x,發(fā)現(xiàn)原子序數(shù)越大,x射線的頻率就越高,因此他認為核的正電荷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并把元素依照核內正電荷(即質子數(shù)或原子序數(shù))排列。后來又經(jīng)過多名科學家多年的修訂才形成當代的周期表。[3]將元素按照相對原子質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放在一個縱列。每一種元素都有一個序號,大小恰好等于該元素原子的核內質子數(shù),這個序號稱為原子序數(shù)。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前。表中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一列稱為一個族。

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和性質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科學家們是按原子序數(shù)遞增排列,將電子層數(shù)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將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7個周期,16個族。每一個橫行叫作一個周期,每一個縱行叫作一個族(viii族包含三個縱列)。這7個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長周期(4、5、6、7)。共有16個族,從左到右每個縱列算一族(viii族除外)。例如:氫屬于ia族元素,而氦屬于0族元素。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結構,也顯示了元素性質的遞變規(guī)律和元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其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被稱為化學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同一周期內,從左到右,元素核外電子層數(shù)相同,最外層電子數(shù)依次遞增,原子半徑遞減(0族元素除外)。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獲電子能力逐漸增強,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數(shù)從左到右遞增(沒有正價的除外),最低負氧化數(shù)從左到右遞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元素周期表的意義重大,科學家正是用此來尋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年6月8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宣布,將合成化學元素第113號(nh)、115號(mc)、117號(ts)和118號(og)提名為化學新元素[7]。

高二化學教案范例篇十三

(2)同一族的元素從上到下,隨電子層數(shù)增多,原子半徑增大。

元素化合價。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價、負價均相同(3)所有單質都顯零價。

單質的熔點。

(2)同一族元素從上到下,元素組成的金屬單質的熔點遞減,非金屬單質的熔點遞增。

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因此隨著電子層數(shù)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電子,從上到下金屬性遞增,非金屬性遞減。

最高價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堿性。

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其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堿性越強;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強。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