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 美術鑒賞論文(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8 10:26:12 頁碼:13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 美術鑒賞論文(大全15篇)
2023-11-28 10:26:12    小編:FS文字使者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一

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shù),在大二的尾巴抓住了藝術的犄角,還記得第一次去上《中外美術鑒賞》課程的時候,第一個女老師給我們放映了幾百年來外國優(yōu)秀美術作品中的人物畫像,還記得其中的人物畫像中的主人公大多數(shù)是女性,同時也說明了外方女性人權的發(fā)展見證了外方美術史的發(fā)展,還有就是老師在課堂上播放了一些滿是創(chuàng)意的小視頻小發(fā)明,其中趣味索然,給人印象深刻,同時也傳播了藝術的趣味性,世人離不開藝術,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外方作品獨賞識《日出印象》,1872年克洛德。莫奈的這幅名為《日出印象》的油畫首次展出,這幅畫描繪了法國勒阿佛爾港口黎明時分的情景,港口作業(yè)區(qū)的大致輪廓——起重機、吐著煙的煙囪、建筑——透過濃密的晨霧和滿畫面的匪夷所思的破碎筆觸,觀者所能辨出的就是這些。這幅畫兒當時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簡直是一團糟。批評家們更是大為惱怒,他們將這幅畫的作者莫奈以及與之畫風相近的畫家的稱為“印象主義”。指責莫乃畫風太幼稚,其畫作不過是小兒涂鴉而已,與勒阿佛爾港日出時的情景何嘗有半點相似。幾年后藝術評論來了個180度轉變,好象莫奈好得不能再好了,仿佛印象派畫家不僅長與用筆而且捕捉視覺真實的技巧已臻化境,令當代畫家相形見拙。

為何莫奈筆下的勒阿佛爾港先被說成一團糟,后來又被稱為對港區(qū)日出情景了不起的再現(xiàn)?我們該如何理解此種戲劇化的轉變。

莫奈背棄了關于勒阿佛爾港傳統(tǒng)的種種表達方法,而更趨向于表現(xiàn)真實的自我感受,傳達出自己對日出的鮮活印象,將常識之類擱置一邊,竭力捕捉最初朦朧印象,并將其凝固在畫布上。他試著畫出的是我們打量世界時實際看到的一切,而不是我們料想我們會看到的東西。因此開始的時候人們自然會抗拒,勒阿佛爾港的日出怎么是這樣的呢?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觀察,人們發(fā)現(xiàn),當船襯著城市的背景出現(xiàn)時,在特定的光線下從特定的角度看去,船似乎真的是在城里行駛,有時海天會渾然一色,我們實難分辨何為大海,何為天空。

而就我個人而言,獨愛徐老的作品,徐老一生以畫馬聞名世人,在他個人的藝術成就中,也以畫馬的成就最為卓著。他一生致力于國畫的改革,而體現(xiàn)他國畫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國畫奔馬。他非常注重寫生,關于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了如指掌,同時,他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在技法上,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xiàn)出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徐悲鴻的馬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其中不得不提曾經轟動一時的《八駿圖》。其中主角——八匹駿馬,一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一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一個叫奔菁,夜行萬里;一個叫超光,可以追著太陽飛奔;一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一個叫超影,一個馬身十個影子;一個叫騰霧,駕著云霧而飛奔;一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像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

外國的名畫家還有米開朗琪羅,達芬奇,其中達芬奇的《巖間圣母》引人入勝,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作者極具表現(xiàn)力的寫實功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為外方世人所稱贊不已,當鏡子被放置在蒙娜麗莎的右手和右肩膀一側,就會看到“戴著頭盔的耶和華”。此外,他們還在這位藝術大師的另一名作《最后的晚餐》中耶穌前方的桌子上發(fā)現(xiàn)一個倒置的圣杯。有報道指出,西方某藝術調查組織的這一“鏡子理論”也許解釋了為什么達·芬奇許多作品中的人物似乎都有所指向性或凝視著遠方,就好像在尋找神圣的東西。據(jù)記載,達·芬奇經常以鏡像書寫(注:他喜歡從右至左寫字),一方面是防止“對手”剽竊他的創(chuàng)意,另一方面是想隱藏他的一些科學理論。

綜觀中外美術芊芊作品,各具特色。相比而言,中方更重視作品的意境,而西方作品則以體現(xiàn)事物的多種內涵和更注重色彩的運用為特色。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二

論“中國美術史宋元明清時期”

藝術,從人類起源而誕生而且隨著人類精神生活的提高而不斷發(fā)展,不斷完善。現(xiàn)在的藝術通??梢詮娜齻€層面來認識。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tài),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并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xiàn)、創(chuàng)造活動,或對現(xiàn)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而在中國美術“這個專門名詞,在中國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被文藝家和教育家普遍運用的,但后來,中國的文藝界,和美術界逐漸把藝術和美術分離開來,藝術成為表現(xiàn)人類情感的一門學科,而美術便成為了藝術的一個分支,用來表示視覺上的藝術效果,例如墨水畫,雕刻,等其他表現(xiàn)形式。

在中國的美術史上,有過許許多多的美術巔峰期,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雕塑和青銅器,隋唐時期的繪畫與佛教美術石窟,以及宋元時期多元化的繪畫技巧。而這其中宋元時期的繪畫經過前面各段時期繪畫技巧的不斷積累達到中國封建時期繪畫的最高峰。下面,我將著重介紹宋元明清時期繪畫的藝術特征和繪畫風格。

首先是兩宋時期,兩宋時期是我國古代繪畫彩墨爭輝,情景交融的新時期,其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民間繪畫、宮廷繪畫、文人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相互影響、吸收、滲透,構成了宋代繪畫豐富多彩的面貌。兩宋在一段時期內,社會保持著相對安定的局面,商業(yè)手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空前未有的繁榮。其次,南宋雖然偏安江南,由于物產豐盛,大量南遷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開發(fā)江南,使得兩宋文化都得到了繼續(xù)和發(fā)展,并超過了北方。另外,這個時期的政治形式,經濟發(fā)展和社會思想文化狀況,都對繪畫的發(fā)展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皇室貴族對美術需求量的日益增長和統(tǒng)治階級對美術的重視和愛好,使得宮廷繪畫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另外,城市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也使繪畫和社會群眾建立了較前代更為廣泛的密切聯(lián)系。人物畫在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從唐代以畫重大歷史事件和貴族生活為主,擴展到描繪城鄉(xiāng)市井平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其中的代表就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B山水畫的發(fā)展也超過了以前時期。由于社會的重視,山水畫逐漸躍居繪畫的主體地位,并朝著廣度和深度進一步發(fā)展,更加注重寫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現(xiàn)出巨匠輩出,異彩紛呈的繁榮景象,元代繪畫在唐,五代,宋的基礎上,有了顯著的發(fā)展,特點是取消了畫院制度,文人畫興起,人物畫相對減少。繪畫注重詩書畫的結合,舍形取神,簡逸為上,重視情感的發(fā)揮,審美趣味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體現(xiàn)了中國畫的又一次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元代前期各位畫家對唐,五代,宋以來的山水畫繼承和發(fā)展進行了認真的探索?;B畫以梅蘭竹石為主體的文人畫廣泛流行,講求自然和筆墨情趣。許多山水畫家也兼擅水墨花鳥和梅蘭竹,文人畫占據(jù)畫壇主流。因元代未設畫院,除少數(shù)專業(yè)畫家直接服務于宮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和在野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創(chuàng)作比較自由,多表現(xiàn)自身的生活環(huán)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xiàn),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和詩、書、畫的三結合,提倡遺貌求神,以簡逸為上,追求古意和士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fā)。與宋代院體畫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徑庭,形成鮮明的時代風貌,也有力地推動了后世文人畫的蓬勃發(fā)展。

明朝時期蘇州地區(qū)逐漸發(fā)展成為南方的大都市。經濟的發(fā)達促進了文化的繁榮,繪畫名家出現(xiàn)很多,文人名流經常聚會宴飲,很多文人把畫畫當作娛樂。他們繼承和發(fā)展了崇尚筆墨意趣的元代繪畫傳統(tǒng)。他們新穎的繪畫風格和杰出的藝術成就聞名畫壇。后人將他們稱為“吳門四一談到明朝時期的繪畫,我們就會想到唐伯虎,以及江南四大才子,還有就是揚州八怪。誠然,他們以新穎的繪畫風格和杰出的藝術成就而稱譽畫壇。這個時期的繪畫藝術,所取景致,無論是簡陋還是宏闊,都強調清寧的環(huán)境和閑適的情致,既基于對客觀環(huán)境的提煉概括,又寓含一定象征意義,寄托了文人的理想和品格。另外,明朝即是院體派和吳門畫派并存的時代,與此同時也是兩派興衰交替的時代,以林良、呂紀為代表的宮廷花鳥畫包含了工筆重彩和水墨寫意的不同風格。在民間,受到戴進影響的浙派畫家吳偉,畫風放縱,對當時的畫壇影響很大。明代晚期是吳門畫派最興盛的時期,雖然當時受生活范圍的限制,繪畫題材面狹窄,題材比較單調,作品的重復性很大。但是,他們重視繼承古代人的筆墨傳統(tǒng),把對風格的追求作為藝術的重要目的。而且,由于他們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有各自的美學追求,從而也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他們的筆墨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對后來畫壇有很大影響。

清朝的畫家中比較有名氣就是鄭燮,即是鄭板橋,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他的繪畫不是一味的模仿前人的繪畫風格,也不是遠離生活的筆墨游戲,是有著獨特個性,有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可以看出鄭板橋所畫竹子和題畫詩,大多是借竹緣情,托物言志,氣節(jié)和氣概,凡竹子的高風亮節(jié),堅貞正直,高雅豪邁等氣韻,都被他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正是鄭板橋作品不同于傳統(tǒng)花鳥畫之處,不同于前人之處。傳統(tǒng)的蘭竹大多數(shù)表現(xiàn)為欣賞性的、娛樂性的主題,畫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與美、繪畫技能的高與低、筆墨運用的嫻熟與雅俗,而到了鄭板橋的筆下,除了達到這些技能技巧外,題畫詩還賦予這題材新的思想內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鳥畫亦能產生思想性、抒情性,給人以深刻的感受。另外比較著名的畫家,例如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僧),四僧(漸江、髡殘、八大、石濤)。晚期的時候,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本殖民地,相應的中國的繪畫也發(fā)生了重大變革。雖然受到外國各種繪畫技巧的感染,但他們仍然堅持了中國繪畫的美學基礎。他們在寫意花鳥方面有重大發(fā)展,他們繼承了前人的傳統(tǒng),并將書法,篆刻等藝術表現(xiàn)形式融于繪畫中,以遒勁酣暢的筆力,淋漓濃郁的默氣,鮮艷強烈的色彩以及書法金石的布局,創(chuàng)造出氣魄宏大,豪邁不羈的繪畫藝術形象。對近代的繪畫影響甚大。

總的來說,中國唐代以后的繪畫,無論從繪畫技巧還是從藝術特點上分析,都是中國歷史上最燦爛,最輝煌,最引人自豪的時期,作為后代子孫的我們,應該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將古人的藝術結晶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希臘神話電影:

《特洛伊》。

《大力神》。

《尤里希斯》。

《蛇發(fā)魔女》。

《新木馬屠城》。

《奧德賽》。

《奧菲斯》。

《亞歷山大大帝》。

《世紀對神榜》。

《時光大盜》。

《百劫英豪》《杰遜王子戰(zhàn)群妖》。

《米蒂亞》。

《伊阿宋與金羊毛》。

《俄底浦斯王》。

《特洛伊的女人》。

《非凡的阿芙洛狄特》。

《赫拉克勒斯》。

《赫拉克勒斯的愛情冒險》。

《伊阿宋和阿耳戈船英雄記》。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三

計算機網絡只是獲取資源的一種渠道,要真正使用它,還要有一定的技術設備。過去電腦價格比較昂貴,只有少數(shù)單位和個人能夠擁有,而隨著電腦技術的日益成熟以及商家之間的價格競爭,電腦的價格已經下降了不少。如今走進學生的宿舍,往往可以看到桌面上擺著臺式或筆記本電腦,學生們正熟練地使用計算機上網。在課堂上學生甚至會用手機查找學習資料,幫助理解課堂知識。所以,個人電腦的易于取得為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學習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準備。

2.互聯(lián)網的使用方法簡單易學。

現(xiàn)在人們已經普遍懂得使用絡瀏覽器上網閱讀資料,通過搜索引擎和數(shù)據(jù)庫平臺進行資料查找也很簡單,只要輸入關鍵詞就可以搜索到,使用方法比較簡單。通過電子郵箱收發(fā)郵件,通過聊天工具交流信息,傳輸數(shù)據(jù),通過論壇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看法也是很方便的事情。而這些為互聯(lián)網輔助教學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3.學生對網絡的喜愛。

作為年輕的一代,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很快。同時他們又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校園里的電子閱覽室常常是座無虛席,宿舍里也經常能夠看到學生們上網的身影,學校周圍的網吧也總是生意興隆。上網在學生們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學生們對互聯(lián)網的熱情對利用網絡進行教學大有益處。

1.互聯(lián)網上具有美術鑒賞課所需的豐富教學資源。

美術鑒賞課的教學需要大量的圖片、文字、數(shù)據(jù)、視頻等參考資料,現(xiàn)在網絡當中已經存在有大量與美術相關的網站,可以為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

(1)具有檢索功能的圖書期刊數(shù)據(jù)網站。

現(xiàn)在許多院校向這些數(shù)據(jù)網站交付一定的使用費后提供給本校的師生免費使用。這些網站有幾大好處:一是資料可靠,二是質量有一定的保證,三是能夠滿足同時查閱資料的需要,四是下載后可以長期閱讀,不必擔心借閱超期問題。這些檢索系統(tǒng)的數(shù)據(jù)是直接把紙質的材料直接轉換成電子數(shù)據(jù),中間幾乎沒有數(shù)據(jù)的丟失或者修改,資料的可信度較大。這些資料也是大部分來源于一些正式的出版物,在質量上是有一定的保證的。圖書館的藏書是有限的,如果出現(xiàn)許多人同時要借某一個資料或者是某一類資料,就不一定能同時滿足借閱的需要,而網絡上的資源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可以供許多人同時下載,而且沒有借閱期限,可以有充裕的時間來進行閱讀和思考。這是利用互聯(lián)網絡進行學習時很重要的一個資料來源。

(2)介紹畫家個人藝術創(chuàng)作為主的網站。

這類網站包括了藝術家的個人網站、藝術家個人美術館所辦的網站。藝術家的個人網站一般包括藝術家的個人簡介、作品的在線展示、藝術觀點和評論文章,以及藝術活動、出版著作和獲獎收藏等等。這類網站往往能夠較好地選擇出代表藝術家創(chuàng)作面貌和整體水平的作品。對藝術家的介紹也比較概括、簡練。同時網站往往還放有藝術家所撰寫的文章、訪談以及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評論文章等。藝術家個人美術館所辦的網站由于有專業(yè)的藝術研究團隊以及固定的資金的支持,網站規(guī)模就要大得多。對藝術家的介紹文章一般要更加的細致深入,在線作品范圍更廣,包括了藝術家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著錄也較為詳細,而且這些美術館里因為收藏有藝術家的大量作品,所以在這些網站上還可能看到一些在別的網站不常見到的作品。網站上表現(xiàn)藝術家自己藝術觀的文章、訪談以及評論、研究文章更為豐富和齊全,能夠讓學習者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藝術家及其作品。這些網站也是比較可靠的美術鑒賞教學的資料來源。

(3)美術史課程學習的網站。

這類網站專為美術史學習、愛好者設計,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編排嚴謹,科學合理,可靠性強,能夠為課程學習提供大量的參考。

(4)美術組織機構的網站。

這些網站中包括了美術中各個門類藝術協(xié)會所主辦的網站,地方及全國美術家協(xié)會的網站。這些網站里有協(xié)會展覽、學術動態(tài)、藝術新聞、藝術家介紹、藝術理論、新作展示及博客、論壇等等。這些網站的專業(yè)性比較強,學生能夠從中學習到不少專業(yè)知識,而且對了解各個學科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有很大的幫助。

(5)美術的綜合性網站以及綜合網里的美術部分。

這些網站包含了和美術有關的大量信息,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它們的受眾面較廣,常常還包含了收藏方面的內容,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比較緊密。學生通過瀏覽這些網站,可以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理論、方法等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術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理解,可以努力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

(6)百科類網站。

這類網站往往包括畫家簡介、生平經歷、作品介紹、藝術特點、藝術主張、社會評價、市場價格、收藏價值等方面的內容。但由于部分這類網站在制作上不是由網站專業(yè)人員編輯,而可能是由會員上傳、編輯資料,內容上可能有重復編排或者邏輯不清的現(xiàn)象,質量也參差不齊,所以在可信度上應當引起注意。但是,由于其資料相當豐富,查找方便,所以可以作為學習的參考,但一定要注意辨別。

(7)貼吧、論壇和微博。

這些網站上也有大量的圖片、文字、數(shù)據(jù)資料,但這些資料隨意性較大,對其真實可靠度要注意鑒別。

2.互聯(lián)網為美術鑒賞學習提供交流的平臺。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圖片、文字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學習的伙伴也是學習的重要資源。如果大家能夠交流經驗或者是發(fā)出一些有意義的評論,通過相互的交流也可以加深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這種交流可以有同步交流和異步交流。

(1)同步交流。

通過qq、msn等軟件可以實現(xiàn)在線同步交流。交流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如果接上攝像頭、話筒等設備,還可以進行同步的語音和視頻對話,使用起來非常的方便。

(2)異步交流。

通過一些離線留言功能以及電子郵件、論壇等形式可以實現(xiàn)異步交流。比如學生可以給教師發(fā)郵件或留言,也可以在論壇上相互討論,交流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等限制,具有更多的靈活性。通過這些交流平臺,學生可以了解更多與美術鑒賞相關的信息,交流不同的觀點,進一步加深學習。

美術鑒賞課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藝術家的美術作品、風格流派等方面的鑒賞,同時還需要了解美術方面的基本知識,藝術家人生經歷、創(chuàng)作過程,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從鑒賞的角度和方法來講,除了課本上介紹的常見的幾種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多種的鑒賞角度。所以美術鑒賞課課程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非常適合運用網絡來輔助教學。

(2)因材施教的需要。

每位學生學習的專業(yè)、基礎、學習的程度、興趣愛好都是不相同的。如果說僅僅通過課堂上相對統(tǒng)一的教學是不能完全滿足每位學生的需要。學生們應該從因特網上巨大的資源庫中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開拓一個課堂以外的廣闊的學習空間,進行一種個性化的學習。

(3)素質教育的需要。

素質教育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觀,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積極實行啟發(fā)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泵佬g鑒賞課是一門和實踐聯(lián)系非常緊密的課程,它最終要形成的是實際生活中對美術的鑒賞能力。因此,美術鑒賞課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上對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質的提高。通過互聯(lián)網的使用,學生在眾多信息的選擇、感受、思考、分析、歸納、總結中,不斷提高綜合素質。

2.互聯(lián)網輔助美術鑒賞教學具有以下優(yōu)點:

(1)能夠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學習的局限性問題。

傳統(tǒng)的教學是圍繞著教材和教師的課堂教學展開的,著眼點是知識的傳授。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所能學到的知識也是有限的,理解問題的角度也比較單一。而要真正對一件作品形成深入的認識,就要了解這個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其他相關的系列作品以及和這件作品相關聯(lián)的大量作品以及參考資料,了解不同人的不同觀點和看法,才能真正得出自己的判斷。而且美術鑒賞所涉及到的知識面非常廣,無論是對圖片還是文字資料,都要有一個量的積累才能真正學好。而互聯(lián)網上存在著學習的巨大的資源庫,它是一個除了課堂之外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通過上網可以方便地獲取大量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可以加深對于知識、概念、理論的理解,對畫家、作品、流派能夠形成更為全面、豐富、準確的認識,還能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拓展或者深入學習。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轉變教學思想,具有開放式的教學觀念,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上課時不要對講授的內容過早地下定論,要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的空間。通過課前、課后的思考題以及上課時的討論,引導學生積極到互聯(lián)網上去查找資料。應當讓學生知道,學習具有多元性,不僅僅要在課堂里學習,還要懂得、擅于使用互聯(lián)網,在互聯(lián)網上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獲得更多的知識。這樣,可以將美術鑒賞的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豐富和加深我們對課程的學習。

(2)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在以講授為主的教學當中,學習往往是被動的。學生所了解的往往只是書本及老師所講的知識,自己占有的材料比較少,能夠進行主動思考的余地也就不大。如果依托于互聯(lián)網上的資源,學生通過建構式學習,采用討論的學習方式,就能夠更好地進行主動學習。在這樣的教學里,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設定一定的問題,然后讓學生根據(jù)這些問題到網上去查找相關的資料。在觀察和感受的基礎上,通過對資料的分析、歸納、整理,形成自己的觀點。學生們帶著這些觀點來到課堂上,通過與其他同學的討論,能夠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這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而且從互聯(lián)網獲取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都得到較大而提高。在實際的教學當中,討論是學生非常喜愛的學習方式,它能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樣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地將所需要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當中,也做到了個性化學習,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時我們還要知道,這種討論不僅僅是在課內,互聯(lián)網大大擴展了人們交流的范圍。除了同班同學之外,還可以通過校園網和同一個學校的同學交流觀點。另外,還可以通過qq上的興趣組,貼吧、論壇等方式進行交流。

(3)學校和家庭要做好監(jiān)督工作,做到安全、健康、文明上網??萍嫉陌l(fā)展使得互聯(lián)網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教育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就要利用好這一技術條件。面對新的教育發(fā)展形勢,美術鑒賞課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適應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美術鑒賞教學的不斷進步、發(fā)展和提高。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四

摘要: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一級國寶?!肚迕魃虾訄D》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從問世,人們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和鑒賞從沒有中斷過,可見其藝術價值之高以及作者畫技的高超。在不斷的探索和評價過程中,我們對美術的鑒賞本質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關鍵字:

清明上河圖張擇端美術鑒賞美術鑒賞的意義。

引言:

《清明上河圖》的鑒賞,對畫家張擇端的了解,進一步探索美術鑒賞對我們的意義和啟發(fā)。

正文:。

美術鑒賞是對美術作品進行評價和欣賞。美術鑒賞是一種審美活動,它是鑒賞者運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審美經驗和知識修養(yǎng),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理解和評價,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和藝術知識,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的過程。它也是鑒賞者面對足以引起審美感情的作品,兩者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心物感應,物我交融的復雜的心理過程。

下面以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為例,先對作品進行鑒賞,然后結合這幅作品來談談美術鑒賞的意義。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肚迕魃虾訄D》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tǒng)一而富于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農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畫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13輛,轎14頂,橋17座,樹木約180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jié),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這幅畫描繪的是北宋汴京市井生活清明時節(jié)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好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啊!

全畫分為三個部分:

一、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霧中,掩映著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橋流水、老樹、扁舟,阡陌縱橫,田畝井然,依稀可見農夫在田間耕作。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后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

環(huán)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jié)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二、繁忙的汴河碼頭: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yè)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云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里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

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yōu)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一只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只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在大聲吆喝著什么。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qū),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三、熱鬧的市區(qū)街道: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y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yè),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著“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xiāng)游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

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

張擇端在作這幅畫時極注意細節(jié),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動作定格生動,使人身臨其境。他并不注重虛境和實境的對比,而是細致描繪每個角色,甚至畫中的樹木都做細致的刻畫,不同樹木的質感和空間對比都表現(xiàn)得極為充分。人物和食物的比例合度,遠近也層次分明。畫家在作畫時線條清晰自然,顏色深淺濃淡事宜,人物表情豐富,直達內心,景物自然和諧,與人物相應成輝,所體現(xiàn)的朝氣和諧的繁榮景象,充分反映了張擇端對客觀外界和主觀感受的高度尊重。

畫家在注重實際事物刻畫的同時,又注重繪畫本身的筆墨意趣。在畫家看來,繪畫之美并不僅僅在描繪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筆墨本身所體現(xiàn)的美,所傳達出的畫家的主官感受、氣勢和意趣。

下面結合這幅作品來談談美術鑒賞的意義。

通過對這幅《清明上河圖》的鑒賞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過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不僅可以學到美育知識,更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對我們的性格,感情,認識,人生觀,思想觀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藝術素養(yǎng)、人文修養(yǎng)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說,美術鑒賞的意義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創(chuàng)作使命。沒有欣賞或鑒賞的作品,即不與觀眾見面的作品是不會產生任何社會作用的,美術作品只有通過鑒賞才能產生作用。美術鑒賞的過程是觀者積極思考,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及掌握的知識,對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達到完善的過程。具體作品面對不同的觀者將產生不同的效應,但美術作品存在的共同效應是主要的。美術欣賞是為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與審美素質,以促進社會發(fā)展為目的。

首先美術鑒賞可以幫助我們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領域。人類生活的世界是極其廣闊的,生活內容無比豐富,但對每個兒人來講,不管他如何見多識廣,也不可能體驗到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許多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卻可以使我們形象的接觸到許多人生與經歷遠遠不能涉及的'廣闊領域。以中國的美術作品為例,上下五千年,許多繪畫,雕塑,工藝和各種建筑藝術,都可以幫助我們開闊眼界,使我們從中了解到許許多多從書本上和個人經歷所無法得到的生動而豐富的知識。外國美術作品,更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廣闊的世界。所以通過對古今中外美術作品的欣賞,可以幫助人們周游世界,漫步歷史,極大的擴展知識領域。

其次,美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美術欣賞活動的特點,首先表現(xiàn)在它是一種感覺和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tǒng)一的精神活動。因此,欣賞者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而提高認識、接受教育。如我國原始社會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銅藝術,以及他們許多巧奪天工、光彩奪目的工藝品,使人深深地認識到我們祖國歷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輝煌,從而增強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在欣賞的過程中,通過比較鑒別,也可以使我們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審美的批判過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過程。

第三,美術鑒賞是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chuàng)造出動的藝術和能夠欣賞藝術的大眾”。這就是說,按照美的原則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反過來又會對人們起審美的教育作用,從而提高人們鑒賞藝術的能力。這種鑒賞藝術的能力的積累,就是人的藝術素養(yǎng)能力提高的過程。藝術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鑒別和欣賞藝術。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劉勰說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多欣賞一些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多對日常生活中的美術作品進行審美分析,是提高人們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我們在欣賞這些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會被其中真實而生動的形象所打動,喚起我們優(yōu)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我們會得到心靈的凈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從而改善人的情感狀態(tài),影響人行為。同時也得到視覺的愉悅和享受,擴大我們的知識領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

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鑒賞使我了解了中國另一方面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了解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思想和人生價值觀,它拓寬了我的知識面,對培養(yǎng)我們的認識世界的能力,審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未來的人生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圖》。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五

將15克的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咽下,但當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

——德國—學者。

上面一段話很形象精辟地比喻了情境式教學法在美術鑒賞課中的重要作用??吹竭@段話,我如一個苦苦念經的和尚頓悟一般,參透了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課堂才能真正被學生喜歡,被學生吸引。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具有無窮的魅力,為什么不少學生還厭學?原因之一就是教師沒有讓學生體驗到知識之美。為此我們要擔負起“美容師”的角色,要讓我們所“經手”的知識富有美感,要讓我們所“經手”的知識“流光溢彩,青春靚麗”。

情境式教學法在美術鑒賞課中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知識本身是具有豐富生動的實際內容,而表征它的語言文字(符號圖象)則是抽象和簡約的。而我們的教材正是由語言文字和圖畫匯集成的,我們在學習知識,欣賞作品時,都要透過語言文字、圖象把他們所表達的實際事物想清楚,把課堂搞“活”起來,從而把兩者真正統(tǒng)一起來,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這樣的學習則是有意義的學習。

教師必須用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心向,這是有意義學習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從山泉里流出來的水,從一位充滿愛心的教師的教學里,涌騰出來的是一股股極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學生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lián)系的情境。一次講到羅中立的《父親》,學生首先被其領袖式構圖感染,我趁機講中國“遺失”的幾個詞“小姐”、“同志”、“農民”,曾幾何時“農民”與“土佬帽”“不講究衛(wèi)生”劃上了等號,我教育學生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沒有農民,我們吃什么、穿什么,沒有農民工就沒有現(xiàn)在的現(xiàn)代化城市,所以我們要尊重農民,熱愛農民。從而加深了我們對這幅作品的理解。這只是情境的一個維度“情”。(美術教學論文)它是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認識背景,情境的另一個維度是“境”。

在欣賞中國古代繪畫之山水單元專題時,我播放《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發(fā)一種思古的心境,讓學生達到未見其境如臨其境的感受。在音樂中想象自己如古人般暢游在幽靜的山水之中,感受大自然山水的美景及意境,這樣學生就能在我為大家創(chuàng)設的“境”中進入山水畫的鑒賞之中。

在欣賞韓熙載《夜宴圖》時,我根據(jù)五段式的畫面內容,用音樂分別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輕音樂、笛簫合奏,引導學生隨音樂感受作品的具體情節(jié);再如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穿插影視講述,引發(fā)同學對古希臘文化的向往與興趣,我還邀請同學全班示范羅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擲鐵餅者》等可行的形體展示,使學生樂意積極主動的參與整個教學,在互動中體會到欣賞的樂趣,增強作品的感悟能力。

以上這種充滿情境式的教學,把本來死板的不會動彈的文字,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鉆進了孩子們的腦海中。相反,“如果照著教學法的指示辦事,做的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熱情,那未必會有什么效果的。”(贊科夫語)這是因為“未經人的積極情感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在課堂中如果教師上課冷漠,那么學生聽課也必然冷漠。教師無激情講課,學生必然無激情聽課;教師無真情講課,學生必然無真情聽課。

沒有激情,課堂教學就像一潭死水;沒有真情,師生即使面對面,也猶如背對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會師生之間產生一種相互感染的效應,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進入教材的欲望,感受“身臨其境”意境。情感激發(fā)的目的在于為課堂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情緒背景,學生興致勃勃,興趣濃厚,甚至興高采烈,這是教學的最佳精神狀態(tài)。正如英國教育學家洛克說的“孩子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理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致高、心里想做的時候?!?/p>

創(chuàng)設情境既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認知??奎c,也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方向。這是情境教學的兩大功能,也是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兩個先決條件。

當然,我們都注重“情境”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課堂因此有了生氣、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師只把它當作點綴,還有一些教師卻因此迷失了教學的方向。不少教師對情境在教學中的應用存在偏差,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么目的不夠明確,師生的調侃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要么缺乏價值取向過于花哨。如果設置不好,反而弄巧成拙,一味地挖空心思地在教學備課中為創(chuàng)設情境,尋找素材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忽視了‘備美術’、‘備學生’,忽視了現(xiàn)實情境背后所隱含的美術線索,抓不住一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不懂得如何克服難點,對學生的認知起點定位不準,即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再吸引人,也很難說是一堂成功的美術鑒賞課。因此,在注重情境的同時,還必須更深入地研究美術教材及學生。還有一種現(xiàn)象,有些創(chuàng)設情境無關因素大大干擾了課堂的進程,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如在鑒賞《中國古代陵墓雕塑》時,教師從奴隸社會的陪葬講到世界各地的葬禮竟然用了一節(jié)課的三分之一時間,這樣就本末倒置,抓不住重點了。

另外“情境”的創(chuàng)設并不時時處處需要,而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情境作為美術知識的載體,是為美術教學服務的。我們應根據(jù)美術知識的線索,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合適的”情境。

總之,情境式教學在美術鑒賞課堂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有利也有弊,對其弊端要克服,更要發(fā)揮其有利的方面,努力創(chuàng)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土。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六

本文著重從情境式教學的利與弊兩方面進行論述,重點講述情境創(chuàng)設的作用,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接受知識,加速各種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升華,較好地解決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欣賞,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興趣;情境式教學;重要作用。

將15克的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咽下,但當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

上面一段話很形象精辟地比喻了情境式教學法在美術鑒賞課中的重要作用。看到這段話,我如一個苦苦念經的和尚頓悟一般,參透了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課堂才能真正被學生喜歡,被學生吸引。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具有無窮的魅力,為什么不少學生還厭學?原因之一就是教師沒有讓學生體驗到知識之美。為此我們要擔負起“美容師”的角色,要讓我們所“經手”的知識富有美感,要讓我們所“經手”的知識“流光溢彩,青春靚麗”。

情境式教學法在美術鑒賞課中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知識本身是具有豐富生動的實際內容,而表征它的語言文字(符號圖象)則是抽象和簡約的。而我們的教材正是由語言文字和圖畫匯集成的,我們在學習知識,欣賞作品時,都要透過語言文字、圖象把他們所表達的實際事物想清楚,把課堂搞“活”起來,從而把兩者真正統(tǒng)一起來,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這樣的學習則是有意義的學習。

教師必須用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心向,這是有意義學習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從山泉里流出來的水,從一位充滿愛心的教師的教學里,涌騰出來的是一股股極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學生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lián)系的情境。一次講到羅中立的《父親》,學生首先被其領袖式構圖感染,我趁機講中國“遺失”的幾個詞“小姐”、“同志”、“農民”,曾幾何時“農民”與“土佬帽”“不講究衛(wèi)生”劃上了等號,我教育學生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沒有農民,我們吃什么、穿什么,沒有農民工就沒有現(xiàn)在的現(xiàn)代化城市,所以我們要尊重農民,熱愛農民。從而加深了我們對這幅作品的理解。這只是情境的一個維度“情”。(美術教學論文)它是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認識背景,情境的另一個維度是“境”。

在欣賞中國古代繪畫之山水單元專題時,我播放《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發(fā)一種思古的心境,讓學生達到未見其境如臨其境的感受。在音樂中想象自己如古人般暢游在幽靜的山水之中,感受大自然山水的美景及意境,這樣學生就能在我為大家創(chuàng)設的“境”中進入山水畫的鑒賞之中。

在欣賞韓熙載《夜宴圖》時,我根據(jù)五段式的畫面內容,用音樂分別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輕音樂、笛簫合奏,引導學生隨音樂感受作品的具體情節(jié);再如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穿插影視講述,引發(fā)同學對古希臘文化的向往與興趣,我還邀請同學全班示范羅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擲鐵餅者》等可行的形體展示,使學生樂意積極主動的參與整個教學,在互動中體會到欣賞的樂趣,增強作品的感悟能力。

以上這種充滿情境式的教學,把本來死板的不會動彈的文字,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鉆進了孩子們的腦海中。相反,“如果照著教學法的指示辦事,做的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熱情,那未必會有什么效果的。”(贊科夫語)這是因為“未經人的積極情感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在課堂中如果教師上課冷漠,那么學生聽課也必然冷漠。教師無激情講課,學生必然無激情聽課;教師無真情講課,學生必然無真情聽課。

沒有激情,課堂教學就像一潭死水;沒有真情,師生即使面對面,也猶如背對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會師生之間產生一種相互感染的效應,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進入教材的欲望,感受“身臨其境”意境。情感激發(fā)的目的在于為課堂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情緒背景,學生興致勃勃,興趣濃厚,甚至興高采烈,這是教學的最佳精神狀態(tài)。正如英國教育學家洛克說的“孩子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理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致高、心里想做的時候?!?/p>

創(chuàng)設情境既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認知停靠點,也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方向。這是情境教學的兩大功能,也是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兩個先決條件。

當然,我們都注重“情境”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課堂因此有了生氣、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師只把它當作點綴,還有一些教師卻因此迷失了教學的方向。不少教師對情境在教學中的應用存在偏差,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么目的不夠明確,師生的調侃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要么缺乏價值取向過于花哨。如果設置不好,反而弄巧成拙,一味地挖空心思地在教學備課中為創(chuàng)設情境,尋找素材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忽視了‘備美術’、‘備學生’,忽視了現(xiàn)實情境背后所隱含的美術線索,抓不住一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不懂得如何克服難點,對學生的認知起點定位不準,即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再吸引人,也很難說是一堂成功的美術鑒賞課。因此,在注重情境的同時,還必須更深入地研究美術教材及學生。還有一種現(xiàn)象,有些創(chuàng)設情境無關因素大大干擾了課堂的進程,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如在鑒賞《中國古代陵墓雕塑》時,教師從奴隸社會的陪葬講到世界各地的葬禮竟然用了一節(jié)課的三分之一時間,這樣就本末倒置,抓不住重點了。

另外“情境”的創(chuàng)設并不時時處處需要,而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情境作為美術知識的載體,是為美術教學服務的。我們應根據(jù)美術知識的線索,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合適的”情境。

總之,情境式教學在美術鑒賞課堂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有利也有弊,對其弊端要克服,更要發(fā)揮其有利的方面,努力創(chuàng)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土。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七

美術鑒賞課雖然結束了,但卻讓我受益匪淺,老師給我們看的紀錄片讓我了解了中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美術發(fā)展進程,讓我感受到藝術給人帶來的美感,也讓我更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審美觀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們的課程中,我最感興趣的是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畫派,所以我的論文是以《日出印象》來看印象畫派。

清晨的海港,海面上薄霧彌漫,一輪紅日正從地平線冉冉升起,給清涼的霧氣和粼粼的海面渲染了淡淡的紅色。幾艘小船正緩緩駛來,遠處的貨輪也開始工作了,整個海港在曙光中慢慢蘇醒,陣陣暖意正隨著那輪紅日撲面而來,破曉前微涼的霧氣也在漸漸散去。在由淡紫、微紅、藍灰和橙黃等色組成的色調中,一輪生機勃勃的紅日拖著海水中一縷橙黃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輕松的筆調中,交錯滲透,渾然一體。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霧中漸漸變得模糊不清,遠處的建筑、港口、吊車、船舶、桅桿等也都在晨曦中朦朧隱現(xiàn)??這就是三十二歲的莫奈給我們的日出印象。靜謐的,朦朧的,深邃的,富有韻律,富有節(jié)奏的。一種素描的風格,一種詩的意境。

在十九世紀的法國,當一些前衛(wèi)的藝術家已經厭倦了新古典主義的條條框框,陳舊的題材,宏大的場面,理性的構圖,完美的人體,這一切新古典主義的核心傳統(tǒng)都已經成為束縛,這些藝術家渴望沖破羈絆,盡情地抒寫眼前的世界,抒發(fā)內心的向往。于是,一些新的繪畫流派相繼產生,其中對后世有著巨大影響的就是印象派,他的領袖就是法國人莫奈,而這幅《日出印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同時更重要的是“印象派”這個名字便從這幅畫得來。

但是印象派的出現(xiàn)并不是空穴來風,它的出現(xiàn)有其復雜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人們的自我意識開始慢慢增強,畫家也開始越來越尊重自己的主觀感受,希望表現(xiàn)自己眼前真真切切的世界和內心真實的感情。而且這也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吸收了自然科學對色彩的研究,人們漸漸發(fā)現(xiàn),物體的色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一座教堂是灰色的,但是它在朝陽的照射下就變成了金色,當夜幕降臨它又變成了黑色。所以環(huán)境和光的變化,物體的顏色是隨之發(fā)生變化的。印象派畫家就是抓住這瞬息萬變,轉瞬即逝的光與色的印象,然后用自己的筆記錄下眼前的景色和自己內心的感受。

莫奈覺得沒有什么比這更重要,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價值和美好所在。他專注于每一個細微的光彩的變化,它的畫面以一種超乎想象的靈動性散發(fā)著色彩的生命力。在他的畫中,那些色塊似乎在人們的眼前不停的跳躍,融合,使觀眾不知不覺中被帶動被感染。《日出印象》便給人這種感覺,我們似乎站在海港不遠處一個公寓的窗邊,眼前旭日正在冉冉上升,驅走清涼的霧氣,帶給我們新的一天。

紅日冉冉上升,陽光由柔而強,大地迎來光明,一個個連續(xù)的變化的瞬間組成了動態(tài)的畫面,由他們構思自己的圖畫,讓他們表現(xiàn)自己風格。而印象派繪畫的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捕捉動態(tài)大自然的一瞬間,把它定格,將它畫出。

不再把自己關在畫室里閉門造車,不再重現(xiàn)虛構的傳說故事,他們帶著折疊式手提畫架,背著木制顏料盒,搭起遮棚,要著干糧,到野外去寫生作畫,把親眼看到的搬到畫布上,把實際發(fā)生的記錄在作品中,把室內繪畫變成戶外藝術。

莫奈選擇他觀察日出的地點,不是一望無際的原野,不是山巒起伏的高原,而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勒阿弗爾港口。他熟悉這里的海岸景色,他脊戀這里的水上生活,他甚至敏感這里的氣候變化,所以這幅風景畫充滿了生活氣息,人文的蹤影。水光相應,煙波渺渺。幾葉扁舟畫龍點睛,給畫帶來了生氣,船上的人若隱若現(xiàn),給畫賦予了靈魂。

繪畫不是攝影。照片是原封不動地反映外在世界,每一個細節(jié),不管放大多少倍,都絕對真實,都忠于生活。而一幅好的畫,卻能做到高于生活,用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經過觀眾自己視覺的參與,更加栩栩如生,更加活靈活現(xiàn)。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我們常常喜歡傳統(tǒng)的經典的繪畫,喜歡那勻和的色彩細膩的筆法,喜歡那維妙維肖,細致入微的表現(xiàn)。其實這往往是把繪畫和攝影的功能混為一談。而印象派,是對傳統(tǒng)手法的反叛,小筆觸,色彩分割的畫法,近亂而遠和,近粗而遠勻,這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藝術的先河。此后,后印象主義,表現(xiàn)主義,立體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抽象主義,風起云涌,爭奇斗艷,畫家越來越注重于繪畫的形式,而忽略甚至脫離它的情節(jié)內容。一直到了現(xiàn)代的抽象派,繪畫成了純粹的色彩組合,而其內容已經無從可知了。

這一切都起源于莫奈,他不愧為印象派之父,首先把自然的真實性降低于色彩表現(xiàn)形式之下,把理想化的主題排斥在繪畫目的之外,他為著運用色彩去作畫。從此藝術不再是描繪對象的附庸,而有著獨立的品格和自主的權利。

歷史上沒有一個畫家,象莫奈那樣自覺地運用這樣的原理,針對同一主題,專門描繪不同季節(jié),不同光線和不同天氣狀態(tài)下的色彩變化,這類作品被稱之“連作”。他會在同一地點支上幾幅畫架,每天在依次特定的時間在特定的畫架上作畫,周而復始,來捕捉同一對象在不同時間下的不同色彩。

由此我們來看19世紀的的法國,在“浪漫”以前,其實有很長一段時期的固板和黑暗。那時,法國畫壇由官方學院派主宰,畫等級森嚴。年輕人想走藝術之路,路漫漫、荊棘重重:首先要進美術學院聽課,畫《圣經》故事或以希臘羅馬歷史題材的學院畫參加比賽,獲獎者到意大利進修,然后作品在沙龍展出,被美術學院聘用,最后進法蘭西美術學院,才得以修成正果。

于是就有一部分青年畫家反對官方學院派的墨守成規(guī)和獨斷專行,要求藝術上的革新和創(chuàng)作上的自由。他們經常聚集在巴黎的蓋爾波瓦咖啡館,交換對藝術的見解,共同尋求藝術創(chuàng)新道路。

當時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光學和色彩學的很多研究成果問世。追求創(chuàng)新的畫家們深受這些成果的影響和啟發(fā),把它們直接運用到藝術法則上,如:他們認為自然界的一切物體的色彩都是七種原色組合而成的太陽光的照射的結果。在不同的時間、環(huán)境、氣候等客觀條件下,物象受不同的光的支配而產生不同的色彩,如果離開了光和色彩便沒有世界。

因此,印象派和古典寫實派的首要區(qū)別就在于,它把表現(xiàn)“光”和“色彩”的綜合效果成為畫家繪畫的首要任務,而具體的物象只是傳達光和色彩的媒介,其本身的意義成為次要。所以我們在印象派的畫中看到的是充滿陽光和空氣感的色塊組合,大筆大筆的色塊組成畫面,展示色彩斑斕的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其次,由于陽光、空氣等環(huán)境是瞬息萬變的,捕捉“光”和“色彩”帶來的瞬間“印象”,便成了畫家的另一任務。于是他們把畫架搬到室外,面對自然進行寫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間的“印象”。印象派畫家們把戶外寫生發(fā)展到最高度,展示出大自然不尋常的豐富燦爛的景象。再者,在構圖上,印象派發(fā)展也可以說是夸大了古典主義的繪畫的透視原則。対透視造成的物體大小形變加以強調,造成一種別致的“第一印象”的效果。另外,在造型上,印象派舍棄物體的邊緣輪廓線,代之以較為含蓄的色彩過渡或強烈的色彩變換。也就是說是翻轉了造型和色彩的關系,讓造型服從于色彩,產生一種光影的朦朧。

所以說印象派是19世紀中葉歐洲藝術從現(xiàn)實主義向現(xiàn)代主義過渡的重要階段,印象派畫家以創(chuàng)新的姿態(tài)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針對陳陳相因的古典畫派和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派畫家吸收了寫實主義繪畫的營養(yǎng),在繪畫中開始對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現(xiàn)。根據(jù)“物體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產生,物體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這一當時最新的光學理論,印象派畫家認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有不同的顏色。印象派畫家倡導走出畫室、去戶外寫生,力求真實地刻畫自然,直接描繪陽光下的風景和日常生活,摒棄16世紀以來狹隘的褐色調。印象派的代表畫家有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西斯萊、畢沙羅等。在印象派之后,塞尚、高更和凡·高都認為繪畫不能僅僅像印象主義那樣去模仿自然光中的客觀世界,而應該更多地表現(xiàn)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后印象主義”三劍客。此后,現(xiàn)代主義的藝術潮流層出不窮,世界藝術形式的大變革開始了。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八

大學生學習美術鑒賞的意義就是要以美引善,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啟真,增強學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從而,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專科,乃人所本能;藝術無專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世變多端,人事繁瑣,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喪生其人生之常情。于是世間創(chuàng)立“藝術”為???,而稱專長此道者為“藝術家”。蓋“藝術”與“藝術家”興而藝術始衰矣!出“藝術”之深宮,辭“藝術家”之尊位,對稚子而教之習藝,執(zhí)途人而與之論美,談言微中,亦足以啟發(fā)其生知之本能,而歸復其人生之常情。是則事事皆可成藝術,而人人也皆得為藝術家。著名藝術家豐子愷先生的這段話講的非常深刻,藝術應該是屬于全民的。而現(xiàn)今藝術的創(chuàng)造卻被集中在藝術家身上,這并不利于大學生們藝術素質和審美觀的提高。普通高校加強美育,主旨是在“育人”,是要教育學生逐步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審美觀。審美觀是關于美、審美、美的創(chuàng)造等問題的基本觀點,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學生學習美術鑒賞的意義就是要以美引善,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啟真,增強學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從而,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由此可知大學生學習美術鑒賞課程對于大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更應該實現(xiàn)美術鑒賞課程在大學里的普及。這里的普及不能單單只是書本、字面上的普及,而是真正讓大學生實現(xiàn)在精神上的普及,真正的了解學習美術鑒賞課程的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大學生能真正的看透一些問題。那么以下這些問題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到學習美術鑒賞這門課程的必要性。

標志。它繼承和發(fā)展著人類的文明成果,傳播、保存、融合、發(fā)展著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發(fā)展的生命機制。美術教育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對人們的社會心理、風俗習慣、道德規(guī)范、文化傳統(tǒng)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成為整個文化建設的基礎。

二、美術鑒賞課對大學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響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它表現(xiàn)在以美引善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為作為“美育”的重要載體之一的美術有輔助道德進步的教育功能。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發(fā)形成的,而是在社會、家庭,特別是在學校教育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美術鑒賞課就是學校的教育課程之一。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建立在審美的基礎之上,并以美作為追求的價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質養(yǎng)成過程中,美術鑒賞課把中外美術精品直接呈現(xiàn)給廣大學生,使他們產生“直觀”的美感?!皩徝缼в辛钊私夥诺男再|”,能使人的主體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美是人的道德財富的源泉。”高校的美術鑒賞課是普通美術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種延續(xù),是一種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審美教育。這種審美教育是通過鑒賞美術作品的意境、線條、色彩、構圖、肌理、空間及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發(fā)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直觀的、生動的感性形式,其中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審美感受、表現(xiàn)能力的同時,心靈得到凈化,道德情操得到升華,從而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動的藝術形象和直觀的構思,給青年學生以啟迪、以感動,從美術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獲得愉悅和滿足,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獲取了很多人文知識,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其次就是就是表現(xiàn)在以美啟真素質教育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重點。

好的美術作品,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美術鑒賞可以使學生感知、注意、記憶聯(lián)想、幻想、創(chuàng)造等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通過作品的鑒賞,可以提高學生的視覺感知能力,對各種色彩的象征義和引申義的理解會更加敏銳、協(xié)調,可以這樣認為,美術鑒賞具有啟迪智慧的作用。美術鑒賞的過程是一種視覺思維的過程,也是鑒賞者審美創(chuàng)造的過程。它是鑒賞者通過對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的感受、想象、體驗、理解和鑒別等一系列視覺思維活動,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從而達到開闊視野、擴大認知領域,提高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目的。

在美術鑒賞過程中,由于鑒賞者面對的是富于啟發(fā)性的典型視覺形象,所以會自然地喚起種種有關的聯(lián)想和想象。在聯(lián)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過特定藝術形象可以感知和認識更為豐富的內容。中國古代詩論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說,宋代詩人梅堯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覽者會以意”。中國畫的留白處理,正是留給鑒賞者想象的空間,這是鑒賞者對藝術作品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藝術作品不管表現(xiàn)得多么完整、具體,都留有廣大的想象空間,這些空間需要鑒賞者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去豐富和發(fā)展,使鑒賞者形象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yǎng)與提高。

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美術鑒賞正適合這種創(chuàng)造心理的培養(yǎng),尤其在美術鑒賞過程中對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間、節(jié)奏等視覺思維的訓練,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培養(yǎng)學生具有豐富的空間想象力,開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再次表現(xiàn)為以美怡情美術鑒賞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大有裨益。如鑒賞古希臘雕塑《米洛斯的維納斯》時,引導學生圍繞人體美的標準進行討論,通過美術鑒賞課幫助學生認識美的時代性、階級性和多層次性,并轉而欣賞“維納斯”的古典、和諧、健康、自然之美。

美術鑒賞對學生健全心理素質也是至關重要的。美術鑒賞課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進程中,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美心理,使他們對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概念,學會欣賞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都是作者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理解,是創(chuàng)作者心靈的表露,所以在美術鑒賞中,廣大學生可以通過藝術作品這一媒介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使自己的心靈得到熏陶、感染、凈化與提升,從而使學生的認知心理、情性心理、社會心理得到和諧發(fā)展。

總之,美術鑒賞中的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無一不關聯(lián)著素質教育,關聯(lián)著大學生自由和諧的發(fā)展。所以我們就要更加強調大學生學習美術鑒賞課程的必要性。主要是逐步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審美觀。審美觀是關于美、審美、美的創(chuàng)造等問題的基本觀點,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學生學習美術鑒賞的意義就是要以美引善,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啟真,增強學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從而,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九

在文藝復興時期當數(shù)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成就最高。他們的藝術成就達到了西方造型藝術繼古希臘之后的第二次高峰,僅繪畫而言,則達到了歐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達·芬奇最為突出,恩格斯稱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達·芬奇解決了造型藝術三個領域——建筑、雕刻、繪畫中的重大課題:

1、解決了紀念性中央圓屋頂建筑物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guī)劃問題;

2、完成了15世紀以來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騎馬紀念碑雕像的課題;

3、解決了當時繪畫中兩個重要領域——紀念性壁畫和祭壇畫的問題。

達·芬奇的藝術作品不僅象鏡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還以思考指導創(chuàng)作,從自然界中觀察和選擇美的部分加以表現(xiàn)。壁畫《最后的晚餐》、祭壇畫《巖間圣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達芬奇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絕高的繪畫藝術,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

《蒙娜麗莎》的繪制前后歷時四年。據(jù)說模特是佛羅倫薩人,剛剛喪嬰,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萊奧納多便請人來為她奏樂。她的微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時似乎是很嚴肅有時又象很溫柔;有時略含憂傷有時又顯譏諷。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最后的晚餐》繪制在格拉齊教堂圣餐廳的墻壁上。達芬奇一改前人繪制“最后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讓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穌基督座在最中間。

中國動畫史。

漫畫在中國,不足百年歷史。最早推至清朝末年,陳師曾氏在上??械摹短窖髨蟆飞嫌屑磁d隨意之作,小形、著墨儉省而意趣頗濃。惜其戰(zhàn)火頻仍,塵封煙襲,刊物散失,難窺全貌,只是魯迅、鄭振鐸氏所輯《北京箋譜》內,搜集陳氏類似漫畫之作,尚能一睹初期漫畫之余韻。到了二十年代中期,更準確地說到了1925年,豐子愷有畫刊載于《文學周報》,編者特稱之為“漫畫”,漫畫之名始見于大眾。自此及今七十年間,中國漫畫后來居上,備極絢料,如奇花異葩,畢呈瑤苑,蔚為大觀。漫畫家們以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豐富的生活體驗和藝術造詣,發(fā)展光大了漫畫這門繪畫藝術,尤其是漫畫更多地貼近和反映現(xiàn)實,使得七十年間的漫畫作品顯示出七十余年的人間相和世間相,從不同的層次和側面揭露和諷刺了舊中國的腐敗和黑暗,反映了民族爭取解放的畫卷,宣傳了民主思想和時代風貌,抒發(fā)了個性的藝術品位,這樣使得漫畫成為中國繪畫藝術中的瑰寶,在中國近現(xiàn)代繪畫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976-1990經歷了文革之后,動畫行業(yè)自然也受到了很大沖擊,而且上美影在1972-1976年間拍攝的17部動畫片如《小號手》《小八路》《東海小哨兵》等給后來的動畫創(chuàng)作理念投下了一個嚴重的陰影:寫實主義和教育目的,這使動畫片被定位為給小孩子看的充滿教育意義的課外教材,這種思想不僅延續(xù)下來而且還在大部分人心里深深的扎根,也就是這個觀念才造成了后來動畫片的尷尬地位。

1990年——2002年首先是九十年代各大動畫制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yè)展開交流與合作數(shù)字生產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繪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各種體制制作單位的多元化發(fā)展,使制作數(shù)量有所增加;各種專業(yè)和多能人才進入這個行業(yè),使制作質量比以往有較大提高;但是即使數(shù)量和質量都增加了,由于制作動畫片是給孩子看的這個理念問題,在題材內容上并沒有太大突破。

通過學習這門課,我了解了許多,但仍然許多方面不了解。但在未來閑暇時間,一定更深入了解西方藝術。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十

美術鑒賞是提高學生美術水平的有效途徑,在美術鑒賞的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教育工作的重點。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肚迕魃虾訄D》生動翔實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甚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作品以長卷的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tǒng)一而富于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農村,另一部分是市集。此畫分三個部分:

一是汴京郊野的春光,環(huán)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jié)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拉開了序幕。

二是繁忙的汴河碼頭,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qū),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三是熱鬧的市區(qū)街道,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這里交通運載工具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張擇端在作這幅畫時非常注意細節(jié),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動作定格生動,使人如身臨其境。畫家在注重實際事物刻畫的同時,又注重繪畫本身的筆墨意趣。在畫家看來,繪畫之美并不僅僅在描繪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筆墨本身所體現(xiàn)的美,所傳達出的畫家的主官感受、氣勢和意趣。

通過對這幅《清明上河圖》的鑒賞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過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不僅可以學到美育知識,更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對我們的性格,感情,認識,人生觀,思想觀等諸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藝術素養(yǎng)、人文修養(yǎng)得到提高。更具一般的說,美術鑒賞的意義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創(chuàng)作使命。沒有欣賞或鑒賞的作品,即不與觀眾見面的作品是不會產生任何社會作用的,美術作品只有通過鑒賞才能產生作用。美術鑒賞的過程是觀者積極思考,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及掌握的知識,對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達到完善的過程。具體作品面對不同的觀者將產生不同的效應,但美術作品存在的共同效應是主要的`。美術欣賞是為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與審美素質,以促進社會發(fā)展為目的。具體說它的意義體現(xiàn)在:

人類生活的世界是極其廣闊的,生活內容無比豐富,但對我們每個人來看,不管他如何見多識廣,也不可能體驗到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許多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卻可以使我們形象地接觸到許多人生與經歷遠遠不能涉及的廣闊無限的領域。以中國的美術作品為例,上下五千年,許多繪畫,雕塑,工藝和各種建筑藝術,都可以幫助我們開闊眼界,使我們從中了解到許許多多從書本上和個人經歷所無法得到的生動而豐富的知識。外國美術作品,更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廣闊的世界。所以通過對古今中外美術作品的欣賞,可以幫助人們周游世界,漫步歷史,極大的擴展知識領域。

美術欣賞活動的特點,首先表現(xiàn)在它是一種感覺和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tǒng)一的精神活動。所以,欣賞者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而提高認識、接受教育。如我國原始社會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銅藝術,以及他們許多巧奪天工、光彩奪目的工藝品,使人深深地認識到我們祖國歷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璀璨,從而更增強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在欣賞的過程中,通過比較鑒別,也可以使我們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審美的批判過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過程。

這種鑒賞藝術的能力的積累,就是人的藝術素養(yǎng)能力提高的過程。藝術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鑒別和欣賞藝術。

所以,多欣賞一些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多對日常生活中的美術作品進行審美分析,是提高人們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我們在欣賞這些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會被其中真實而生動的形象所打動,從而喚起我們優(yōu)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這種熏陶漸染的過程中,我們會得到心靈的凈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進而改善人的情感狀態(tài),影響人的行為。同時也得到視覺的愉悅和享受,擴大我們的知識領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由此可見,美術鑒賞意義非同一般。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十一

鑒賞是小學美育的靈魂,是打開兒童美麗心境的鑰匙。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生命充滿理解和尊重的人,總是會從不同角度去鑒賞,發(fā)現(xiàn)美和價值,這在教育中是一種真正的、充滿智慧的大教育觀。在小學美育中,鑒賞更是必不可少,范圍也是非常廣泛的,課堂教學的藝術鑒賞課外教材的補充鑒賞,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鑒賞,人才的賞識教育,從一幅畫,一節(jié)課,一本書,一個人,一個國家都有他值得鑒賞的魅力。下面我來談談鑒賞教學的多種形式。

一、在特定的文化意境中鑒賞。

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真空的產物,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而在進行美術鑒賞教學時,不能單純地講技法,而要將作品回歸到原有的歷史環(huán)境中,回歸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作品所要表達的人文含義。

教師可介紹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相關的歷史故事,加深學生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如青銅器、秦俑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國山水畫體現(xiàn)了意境和神宗意識,古希臘藝術體現(xiàn)了崇尚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思想。在鑒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放一段中國古箏名曲《高山流水》,一方面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理解山水畫的意境。有時還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文學情節(jié)的作品供學生鑒賞,如在鑒賞齊白石的作品《蝦》時,教師可以輕聲吟起齊白石的詩:“塘里無魚蝦自奇,也從荷葉戲東西;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聲名到老低”,幫助學生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態(tài),盡快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來。

二、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fā)展?!笨梢姡钍撬囆g創(chuàng)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術現(xiàn)象俯手可拾。在美術教學時,可以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一個宏觀意義上的美學情境。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中走走,讓他們分析、評論校園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找自己感興趣的建筑進行全方位觀察。如果有條件,我們還可以帶學生參觀當?shù)氐拿佬g館、博物館、宗教寺廟、園林、民居;或者來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陽、絢麗的晚霞、雨后的春筍、雪中的高樓等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會牽動著兒童的心,為美術教育提供極好的`營養(yǎng)品。打破教師對講臺的壟斷,打破教科書對課堂的壟斷,開放課堂,提供多元化選擇,以真正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比如《校園小記者》書本要求學生出一期校園小報,學習藝術字。我要求學生當一次真正的小記者,走出課堂,采訪學生和老師,以親身經歷來積累資料和經驗。在實踐中體會藝術的真諦。

三、調動多種感官,營造美的情境。

人類以眼睛、耳朵、皮膚、鼻子等多種感官去感受美,這在以美育人的美術教學課堂中尤為重要,因此應利用多種途徑加以調動。例如:精美的掛圖、優(yōu)美流暢的語言、生動形象的表情、優(yōu)雅的舉止、得體的服飾、悅耳動聽的音樂等等,形成了美的教具、美的語言、美的表情、美的服飾、美的音樂、使美無處不在,美貫穿始終,讓學生感到上一節(jié)美術鑒賞課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提供交互式平臺。

學生鑒賞美術作品所得到的感受肯定是見仁見智的。不過,由于受經驗和能力所限,他們的看法也許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們就應該給予尊重和認可,不必強求統(tǒng)一?,F(xiàn)代美術教學非常重視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一定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這種機會。

課堂是交互式的主平臺。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鑒賞過程中討論,在討論中鑒賞,可以從對作品的題材、主題、造型要素與形式等進行討論,還可探討作品的風格,內涵,即感情、觀念、思想等。鼓勵學生在個性的基礎上大膽地表現(xiàn),發(fā)表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積極創(chuàng)設生動和諧的氛圍,展開想象的翅膀,發(fā)揮創(chuàng)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說、敢做、敢畫,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五、引入多媒體。

計算機可以將課件制作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如在教學中,對于點、線、面、體的理解,以前只能枯燥地講解,現(xiàn)在通過計算機的幫助,教師可以成功制作出簡易動畫,演示點到線、線到面、面到體的整個運動軌跡,并運用在畫中的不同位置來觀察不同的視覺效果。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構圖。

美術鑒賞課有很強的直觀性,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通過數(shù)碼投影儀,就可以將作品清晰地放大展示,讓學生在鑒賞課上能夠真正地“鑒賞”。

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yǎng)健康審美情趣。

別林斯基說:“美和道德是兩姐妹”。從本質上看,不道德的事物是不美的,只有符合健康的審美心理的事物才是真實、高尚、道德的。換而言之,一個人只有接受了卓有成效的審美教育,在其發(fā)現(xiàn)美、評價美、追求美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審美評判標準,才可能成為一個高尚的、有道德的時代新人。因而,在美術教育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應根據(jù)鑒賞作品所蘊含的豐富的內涵,挖掘和強化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將思想品德教育、行為規(guī)范教育、人格情操教育、理想和人生觀教育有機地結合到教學活動中,以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最終教學目的。

當然,在藝術教育中不僅有教師對于學生美術鑒賞的教育,更有對于學生個人的鑒賞,對人的鑒賞,遠比一副藝術作品的鑒賞更具有前瞻性,我們教育的根本是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也是人,學生就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世界的未來主人,因此,人才的培養(yǎng)就是對人的鑒賞,先鑒賞,后發(fā)展,是如今教育界流行和倡導的理念,“鑒賞”不僅僅是“愛”,更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勵、寬容、提醒。通過鑒賞教育,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生活乃至未來發(fā)展最合適的位置,讓他們將自己的個性和潛能發(fā)揮到極致,獲得生命的樂趣。

文檔為doc格式。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十二

美術鑒賞是人們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與已有的生活經驗、審美知識等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lián)想、分析、判斷的欣賞與鑒別的過程,是鑒賞者獲得審美享受、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xiàn)象的特殊的精神活動,也是鑒賞者對美術作品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

美術鑒賞既涉及美術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又涉及鑒賞者的知識、能力、修養(yǎng)和復雜的心理過程。可以說,美術鑒賞受到主客體兩方面條件的制約。這兩個條件即美術鑒賞的客體條件(美術作品)與主體條件(鑒賞者)。美術鑒賞的客體條件是指被鑒賞的美術作品,如果客體不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便失去了鑒賞的意義與價值。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列賓(俄)。

1863年在人民群眾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爭取自由的影響下,俄國彼得堡美術學院14名學生拒絕按照學院硬性規(guī)定的題目進行畢業(yè)考試,他們走向社會,組成了巡回展覽學會。他們創(chuàng)作了許多揭露農奴制度、反映俄羅斯人民苦難生活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內容新穎,形式活潑,富于戰(zhàn)斗性,在俄國各地巡回展覽,影響很大,被稱為“巡回畫派”。其中列賓和蘇里柯夫是杰出代表。

列賓(1844-1930)著名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畫的是在炎熱的夏天,一群衣著破爛不堪的纖夫邁著沉重而疲憊的步伐拖著貨船,艱難地走在伏爾加河畔的沙灘上。沙灘上的幾只破籮筐,增添了畫面的凄慘景色。畫中共有11名纖夫,經過畫家精心刻畫,反映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年齡、經歷、性格和氣質。領頭的纖夫叫卡寧,穿著滿是補丁的衣服,兩手下垂,身上的纖繩繃得很緊,忍受著體力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中間突出的人物是那位身著淺色衣服的少年,他緊蹙著眉頭,吃力地用手調整壓在肩上的纖繩,從他那昂起頭的姿勢看得出,在他身上蘊藏著一種潛在的反抗力量。最后兩位人物動態(tài)對比鮮明。一位低垂著頭茫然地向前移動著身軀,一副聽天由命的樣子;一位回頭怒視著后面船上的船主,臉上是憤憤不平的表情。

列賓是十九世紀俄羅斯最杰出的畫家。他擅長社會風俗畫和肖像畫,他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直接而又廣泛地反映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列賓從小就喜歡繪畫,后來經過努力考上了美術學院。《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列賓的第一幅成名之作,這幅畫共畫了三年多時間。為了創(chuàng)作這幅畫,列賓親自到伏爾加河邊居住,和纖夫們交朋友。他尋找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纖夫形象,認真觀察,并畫了許多人物寫生畫,表現(xiàn)不同年齡、個性、姿態(tài)的纖夫。正是通過大量的人物寫生,列賓抓住了伏爾加河纖夫的典型特征,把他們表現(xiàn)的十分真實、深刻又各具特色。這幅畫以狹長的橫幅展現(xiàn)了一群纖夫的形象:遠處伏爾加河畔的陽光酷烈,沙灘荒蕪。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幾只破籃筐作點綴,景色十分悲涼。一隊穿戴破爛不堪的纖夫正拉著重載貨船,緩慢地沿著河岸沙灘向前走著。畫面上的纖夫,有強壯的,有體弱的,有年老的,有年青的。他們的步子是那樣的沉重,令人似乎可以聽到“伏爾加船夫曲”那壓抑低沉而又雄壯的回聲。纖夫共有11人、約略分成三組。這里每一個形象都經過列賓仔細推敲,并畫過人物寫生。他們的年齡、經歷、性格、體力以及他們的精神氣質各有差別。為了更好地展示纖夫們的性格特征和內心世界,列賓采用了畫幅較寬的橫構圖,把眾多的人物安置在與伏爾加河幾乎平行的位置上.人物的高低錯落,使畫面形成一種有力的節(jié)奏。遼闊壯麗的伏爾加河與衣衫襤縷但又顯示出雄厚力量的纖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幅畫是受到了詩人涅克拉索夫同名詩歌的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

到伏爾加河邊去,

是誰在偉大約俄羅斯河上呻吟,

這呻吟聲是一支沉痛的歌曲,

那就是拉纖夫們在痛苦的行進。

以此展開擴寫:

大二這學期,我們開設了美術鑒賞這門課,通過對這門課的學習,我有了很大的收獲和體會,我發(fā)現(xiàn)美術是一種富有內涵,表現(xiàn)形式多樣,意義深刻悠遠的藝術形式。老師講課的內容和上課的氣氛讓我覺得很愉悅,課堂上我也學到了很多知識,讓我學會了如何真正的去欣賞一幅畫,從它給人的第一直觀感覺到它所真正表達的內涵以及再想象出畫家在作這幅畫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心情。跟著老師的思路的見解,我不僅領略到了大作的美還領悟到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美。我最喜歡的是風景畫,平時也喜歡搜集一些感覺比較唯美的風景圖,我覺得大自然賦予人的是最真實最純凈的。在一些風景圖中,我能感悟到自然的神奇召喚。在一次偶然間我看到了一副風景油畫叫《干草車》,一開始我沒能夠理解這幅畫,我就查閱了一些參考資料,了解到了作者的簡介已經當時的背景。下面我就以自己所了解到的對這幅油畫《干草車》進行一些淺顯的賞析。

首先了解到19世紀是英國風景畫的黃金時代,康斯太勃爾是其中最卓越的風景畫大師。長期在家鄉(xiāng)研究農村景色,畫了許多素描、油畫習作,然后進行創(chuàng)作。作品真實生動地表現(xiàn)瞬息萬變的大自然景色,與當時學院派虛構呆板成了對照,其畫風對后來法國風景畫的革新和浪漫主義的繪畫有很大啟發(fā)作用。不同于透納的幻想主義風格,康斯太勃爾是忠實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他的風景畫技法自然,追求真實的視覺感受,許多風景畫都是畫家對家鄉(xiāng)真實風格的忠實描繪。

《干草車》是康斯太勃最著名的代表作?!陡刹蒈嚒访枥L的是一幅充滿詩意的家鄉(xiāng)風景畫名作,也是其田園抒情風景畫中最富有詩意的一幅。畫面中的馬車上裝滿干草,在清淺的小溪上涉水而過,富有恬淡的生活情趣,人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也由此激發(fā)出來。

這幅作品是對地道的英國農村風光的描繪。畫面的前方是一條沿河的鄉(xiāng)間小道,一條花色斑紋的小狗站在路上向河里張望,明鏡般的河水里,兩匹馬并排拉著一輛粗糙的四輪干草車涉水而過,車上坐著兩個男人,看得出是當?shù)氐霓r夫。車子經過的時候,劃破了平靜的河水,水面上蕩起層層漣漪。水面右端有一只小船掩映在茂密的水草叢里。畫面左邊小路盡頭,座落著一所鄉(xiāng)下農舍,農舍的右方矗立著幾棵大樹,從遠處望去,白色墻面,紅色屋頂?shù)霓r舍與周圍的綠樹青水渾然一體,協(xié)調柔和,醒目不張揚。畫面遠方,黃綠色的田野延伸到茂密的樹林深處,高遠的天幕上布滿富有動感的變幻無常的云,把整個畫面襯托得空闊而靈動。這幅作品于1624年在法國巴黎展出,以其絢爛渾厚的色彩,詩一般的情調和真實的描繪博得了人們的贊賞。整個畫面清新自然,搖曳多姿,如詩如畫,彌漫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畫中運用了多種色彩,紅花綠草,藍天白云,青水碧波,各種顏色互相對應又相互交織,打破了古典主義畫家一直用棕色褐色所營造的凝重壓抑氣氛,把畫面渲染得明快淡雅。畫面中的云朵描繪得極富特色,分透明和不透明的,它們仿佛都在流動著,而藍灰、銀灰和微綠不同色澤的云層把云朵的變化無常的形態(tài)和厚薄輕重的質感形象地體現(xiàn)出來,讓人不得不嘆服畫家精微的觀察力和極端細膩的用筆。畫上的光線運用也很有特色。正午的陽光穿過樹木的枝椏照在水面上,水面上泛起層層漣漪,光影在水面上閃爍、跳躍,鮮活得好像觸手可及。樹葉也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黃色光輝,就像滿樹金子一樣。據(jù)說畫家愛用白色的亮點來表現(xiàn)樹葉上的閃光,因而被人們稱為“康斯太勃爾的雪”,在這幅畫上就體現(xiàn)得很明顯。正如籍里柯曾評價的那樣:“正是康斯太勃爾給了我一個優(yōu)美的世界,康斯太勃爾所用的各種不同對比的色彩,從遠處看產生了一種跳動的效果?!痹谒?,他應該畫的就是眼睛所看見的自然的真實,這是最美麗不過的。康斯太勃爾一直立足于真實的現(xiàn)實描繪,為了表達各種各樣的生動景色,他大膽創(chuàng)新,通過各種表現(xiàn)手法把自己視角中的景色描繪在畫布上。在這幅面中,光線、空氣、發(fā)光的樹葉、富于變化的云,都描繪得如同真的一般,我們從這幅畫中也可看到畫家在風景畫上不同凡響的精湛造詣。

美術鑒賞即是對美術作品進行評價和欣賞,實際上是一種審美活動,它是鑒賞者運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審美經驗和知識修養(yǎng),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理解和評價,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和藝術知識,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的過程。它也是鑒賞者面對足以引起審美情感的作品,二者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心物感應、物我交融的復雜心理過程。通過對這幅《干草車》的鑒賞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過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不僅可以學到美育知識,更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對我們的性格,感情,認識,人生觀,思想觀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藝術素養(yǎng)、人文修養(yǎng)得到提高。我們在欣賞這些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會被其中真實而生動的形象所打動,喚起我們優(yōu)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我們會得到心靈的凈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從而改善人的情感狀態(tài),影響人行為。同時也得到視覺的愉悅和享受,擴大我們的知識領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

通過學習美術鑒賞課,使我的視野更加開闊,也拓寬了我的知識面,學到了專業(yè)課理論知識以外的東西,我一直以來就很喜歡風景畫,也喜歡在網上搜集一些認為有唯美意境的風景圖,這門課培養(yǎng)了我對美的認識和鑒賞能力,讓我可以更加細致的觀察生活中的美。更加堅定了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熱愛。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十三

始終無法忘記初中時剛接觸繪畫,聽老師講起梵高,在美術書上看到他的向日葵,我說不出他的畫那里好,但他的畫就是讓我著迷,如癡如醉。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也許是他的熱情感染了我,我希望我就是那朵向日葵,永遠向著太陽。

后來慢慢的對梵高有了深入的了解,他生性善良,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倍嘗。他獻身藝術,大膽創(chuàng)新,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面的經驗,并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chuàng)作出許多洋溢著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断蛉湛?、《星夜》、《麥田群鴉》等代表作,大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表現(xiàn)了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透過這些作品,我可以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梵高,更加理解畫家的精神和思想。

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于荷蘭贊德特鎮(zhèn)一個新教牧師家庭。24歲之前曾在海牙、倫敦、巴黎等地的古匹爾畫店當?shù)陠T,后來成為傳教士,在比利時西南部的博里納日礦區(qū)傳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窮苦礦工的要求而被解職。在度過了一段極度失望和貧困的生活后,他決定在藝術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脫。1880年以后,他到處求學,向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求教,向荷蘭風景畫家安東?莫夫學畫,但最后還是決定自學。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還都處于探索的時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紡織工》等。1886年梵高隨他擔任古匹爾畫店高級職員的弟弟來到巴黎,結識了圖魯茲一勞特累克、高更、畢沙羅、修拉和塞尚,并參加印象主義畫家們的集會,在色彩方面受到啟發(fā)和熏陶。1888年2月,他同高更結伴同行,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寫生作畫,長達一年之久。這是他藝術風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南國的強烈陽光和陽光照耀下的市鎮(zhèn)、田野、花朵、河流、農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但后因兩人意見不合,高更離去,梵高的精神也開始逐漸分裂。梵高于1888年12月23日發(fā)病后,病情時好時壞,時重時輕,一次次住進醫(yī)院。1889年5月他被送進離阿爾一公里的圣雷米神經病院,成了徹頭徹尾的精神病人。但就在這時,奇跡出現(xiàn)了,梵高的繪畫竟然突飛猛進,風格迅速形成。然而這奇跡的代價卻是一個靈魂的自焚。1890年,經過圣雷米的德莫索爾精神病院的長期住院治療,病勢稍有好轉后,梵高回到巴黎,住在瓦茲河畔的奧韋爾,接受伽塞醫(yī)生的專門治療,并勤奮作畫,作有《伽塞醫(yī)生肖象》、《奧韋爾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醫(yī)生發(fā)生爭吵之后,梵高在麥田里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梵高一生留下了豐富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現(xiàn),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這樣的藝術對20世紀表現(xiàn)主義影響甚深,特別是蘇丁和德國表現(xiàn)派畫家,從梵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則。他是繼倫勃朗之后荷蘭最偉大的具有世界性影響的畫家。但是,當他還活著的時候,一共只賣出過1幅畫。

提起梵高的經典作品,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現(xiàn)藏于倫敦國家畫廊。畫面上那種仿佛是從作者內心里流淌出來的金黃色肆意渲染,單純的陶罐花瓶,粗糙的臺布,層層疊疊的陽光交織成的背景,在臺布上泛動著光暈;充滿朝氣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開時節(jié),花盤未盡顯露出來,甚至帶著嬌嫩的綠色,而另外幾朵向日葵則是蒼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將頹敗的,花瓣殘缺不齊,枝椏僵硬并扭曲傾斜。這似乎暗示著某種宿命,雖然在強烈陽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還是逃脫不了蒼老頹敗的結局,仿佛一切都那么短暫地輝煌,世間萬物都不可能像太陽一樣永恒放光,短暫似乎是一切萬物的宿命。然而,梵高將陽光的金黃色強加給了所有的背景物,空氣、花瓶和臺布等等。當他一筆筆仔細地完成從調色板到畫布的顏料轉移時,他應該看到,整個畫室里已經被那種耀眼的金黃色所照亮了,包括他的臉,他那嚴肅的表情,他的精神世界。在梵高的筆下,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他們更狂放地表現(xiàn)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宣泄著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畫于1890年6月,現(xiàn)藏于紐約現(xiàn)代美術館。《星夜》呈現(xiàn)兩種線條風格,一是彎曲的長線,一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xiàn)出眩目的奇幻景象。這顯然已經脫離現(xiàn)實,純?yōu)殍蟾咦约旱南胂?。在構圖上,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柏樹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暗黑的龍柏樹巫一樣飄舞著,渦旋般的星云、旋轉的大小星體、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轉中。那種獰厲的流紋仿佛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動蕩不安的,搖搖欲墜的。而教堂的尖頂顯得那么渺茫無助,它的尖頂幾乎被夜空的渦漩所淹沒。梵高的世界其實就是如此脆弱無助,而他陷入了一個無法擺脫的渦漩中。全畫的色調呈藍綠色,畫家用充滿運動感的、連續(xù)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表現(xiàn)星云和樹木;在他的筆下,星云和樹木象一團正在熾熱燃燒的火球,正在奮發(fā)向上,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曾在給弟弟迪奧的信中寫道“凝望著璀璨的星空,我總是不由得浮想聯(lián)翩……我不禁問自己,為什么夜空中閃爍的亮點不能像法國地圖上的黑色標志那樣容易到達呢?我們只需坐上火車就可以到達特魯斯肯或盧昂,而到達星星那里卻要經歷一次死亡之旅”。梵高所描繪的那些攪動著的漩渦似的星辰,在我們看來也許只是新奇創(chuàng)意的景色,但事實上那是作者心中的暗涌,以及對死亡的詮釋?;蛟S對于梵高來說,死亡并不是災禍,而是通向天堂的隧道,是種精神的解脫。

梵高的最后一幅油畫是《麥田群鴉》,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寫照,也是他留給世人一份刺目的圖像的遺書。那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畫面:一塊被三條岔道切割成兩等分的麥田,最左邊的道路幾乎呈現(xiàn)出一種邊界的狀態(tài),中間一條道路以令人無限遐想的s形向遠方延伸,道路的盡頭全是一片迷茫與陰森,道路旁邊是充滿敬意的綠草,另一條道路向右邊遽然偏離并消失。它仿佛一個舉著雙臂的人,平躺著,雙肩上舉著豐收的麥田。那種令人激動并慰藉的金黃色,仿佛太陽照耀的圣域,它點燃了一個人的內心的喜悅。而卻在此時,天空令人不安地被烏云遮住了,準確地說,那是一群會飛動的陰影,它是一群烏鴉,純黑色的烏鴉以及遠處天空中出現(xiàn)的陰霾仿佛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樣遮住越來越少的陽光和麥田的光芒。它是一種矛盾的心情,是一種內心深處隱約的恐懼。這就是瀕臨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里的世界分為兩種顏色,一種是令人激動的金黃色,它是屬于他那執(zhí)著的精神的陽光色彩,另一種是令他恐懼的陰影和失望,他對那個世界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塊麥田因此陷落,一片陽光因此而支離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作畫,像荊棘鳥般用靈魂與鮮血譜寫生命的最后華章。在這幅絕筆畫中表達出梵高的“悲傷與極度的寂寞”,他的結局似乎早就注定了。于是在奧維爾,七月燦爛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動了扳機,倒下的一剎那他的靈魂歸于永恒的金黃色大地,這位癲狂的天才畫家終于得到了解脫。

我要向我靈魂深處最愛的藝術家致敬,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經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風暴時起,顛簸傾覆,沒有多少平穩(wěn)的陸地了。然而與之相對的,卻是他對藝術的愛。在面對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說:“繪畫到底有沒有美,有沒有用處,這實在令人懷疑。但是怎么辦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卻仍然熱愛著自然與生活,因為他是畫家!”“面對一種把我毀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會動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對繪畫有著偏執(zhí)信仰的“瘋子”,用其短暫的一生向我們描繪了他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訴說著他的激情與理想,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永恒的色彩。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十四

一山水畫起源:。

中國山水畫的歷史,源遠流長。獨立的山水畫正式出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之間。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風景畫,起碼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圖義,實際上是一部中國思想史。中國畫從創(chuàng)作題材來看,出現(xiàn)最早的是人物畫,最初描繪的山川風光是作為人物畫補景出現(xiàn)的,后來發(fā)展成為獨立的畫科——山水畫。從東晉畫家顧愷之在《論畫》中云:“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庇纱丝闯龃藭r的山水畫已經與人物畫相提并論,并且已初步從人物畫的陪襯中獨立出來。

我們現(xiàn)在能見到最早的山水畫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此圖描繪了江南二月桃杏爭艷時人們春游情景,將山水畫和人物畫及花鳥畫的抒情性提升到幾乎相同的臺階。山水畫就是從這里開始正式走上了蓬勃發(fā)展的道路。

二魏晉山水詩。

中國山水畫的誕生或者說發(fā)明,是受山水詩啟發(fā)的,而作者都是精通詩文的文人士大夫。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的時代,社會矛盾激化,民不聊生,人們生活極不穩(wěn)定。加之,這一時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那些士子紛紛走進山林,抒情言志希望獲得一種生活的寧靜,以達到心理情緒的平和?!盎貧w自然”成了人們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自然物便成了人們刻意追求、反復觀照的生活對象。

人們把這種生活內容用藝術表現(xiàn)出來,就是山水詩、山水畫。于是這一時期中國的文學史上產生了山水詩,繪畫史上則產生了山水畫。山水畫開始從人物畫的背景中脫離出來,純粹的山水畫開始出現(xiàn)。于是,山水詩、山水畫就這樣盛行開來,志士高仁們將個人恩怨,愛國熱忱,悲愁與無奈寄托于山水之間,于山水中尋求解脫。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里生根發(fā)芽,綻放出異樣的光彩。人和自然互動的關系。

把自然看作是無限豐富的知識內涵和意義的發(fā)生處,感受自然和在自然互動中捕捉美。山水畫和詩歌的關系是很一致的。山水詩歌的本身的表述方法是很符合人的生命本身的思想法則的。詩性本身的那種“比”、“興”,對于山水畫的體現(xiàn)都是有一種非常深的淵源。詩歌的這種推進和時空對山水畫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以某一自然景物有益于自己景象比擬的這種“比”,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偶然與自然景物出發(fā)的這種“興”,我想這與山水畫的表現(xiàn)的情志都是很一致的。

謝靈運是詩歌史上自覺以山水入詩的第一人。謝靈運長期游歷名山勝境,寫有大量的山水。

詩?!吧剿鍟?,清暉能娛人”(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謝靈運在不少的詩篇中,主動地刻畫了自然界的優(yōu)美景色,給人以清新之感。陶淵明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巧妙地將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描寫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高中學生了解山水畫的起源,了解魏晉社會,而魏晉的社會狀況導致山水詩在山水畫的精神表象。從而導致獨立的山水畫正式起源。順著這樣的脈絡來了解山水畫的詩性精神,最終學會欣賞山水畫的詩性精神。

三“畫中有詩”與“畫上題詩”

山水畫的詩性精神還表現(xiàn)為一種是以王維為典型的“畫中有詩”,畫面沒有題詩,直接用繪畫提供詩意化的視覺效果,讓觀者體味。一種是文人畫流行以后普遍采用的“畫上題詩”,直接結合文學形式,在畫上題寫詩歌,供觀者品讀。

的詩意(例如聲音美感)都可以用繪畫形象來體現(xiàn)。例如李成最有代表性的寒林圖,折射著道家對大自然與人類本身的生命體悟。寒林不是枯樹,還有力量頑強地對抗蕭殺季節(jié),它比春夏葳蕤的樹木更能顯現(xiàn)生命力。由此再聯(lián)系到出世高士的人格,盡管處境蒼涼,卻很自在,因此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術中獨樹一幟。又例如郭熙《早春圖》謳歌自然的美麗景色。

“畫上題詩”往往不是重述畫中已有的形象和視覺效果,而是補充說明畫外的或無法用繪畫形象表達的抽象的精神性很強的東西。它們更貼近文學本身。為此西方學者注意到中國畫這種題款的特殊性,認為它們像文學讀本。由此構成中國畫的最大特色。例如徐渭的題墨葡萄一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很有“意境”,把自己懷才不遇一生坎坷的牢騷,患得患失的情緒,都表露了。

高中學生在欣賞不同繪畫作品的同時體會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山水畫作品。從而在畫面上感悟,這樣就可以更加直接,具象地欣賞山水畫。使山水畫的詩化精神得以直接的體會,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人文風氣導致的不同風格,都可以讓學生一一學習體會。

四“既可賦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賦予人格以自然化”

山水畫自古以來便把自然當做是生命的一個整體,山水畫是落實在物化精神,以境界生發(fā)的角度來講是“既可賦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賦予人格以自然化”。它是相望而相化的,人與自然是通達相望相化互達互生的,因此歷代山水畫不僅僅是情愫、想象與感覺,乃是以詩境為本,帶著含藏悠遠的念想。是以學養(yǎng)為文心,一種包容內斂的精神,通過詩畫語言物化山水來透視人格的氣象。比如那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概,入廬山得到磊落的情愫,這些情懷都是自然造化刺激主體聯(lián)想和創(chuàng)作方法在生活景象中的呈現(xiàn),是作者的身心合一的一種體驗。

這是由于隱含著不同歷史文化內涵景觀所引發(fā)不同的情感聯(lián)想,也是為什么歷代文人和山水畫家,對這些具有著濃厚人文色彩和對名山大川有著經久不衰的熱情原因之所在。對于現(xiàn)代高中學生來說,這點是最難理解的,需要不斷的通過自身的修養(yǎng)來體會,積累文學知識,不斷學習,才會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在古代,山水畫的作者即使不是隱逸之士,也有著“煙霞痼疾,泉石膏肓”的癖好,無限熱愛大自然,面對山水才會像面對情人那樣詩興大發(fā),才有涌泉般的“意境”源源而出。他們不是為畫山水而畫山水,而是將山水作為精神寄托的工具,功能和寫詩無別。

因此,高中學生在學習詩詞的時候融入欣賞山水畫,在欣賞山水畫的時候以讀詩的心情去理解和感懷。以現(xiàn)代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審美情趣,文字似乎容易讓人的心境跨越時間的距離,幫助學生體會古人高古的情節(jié),體會山水畫的精妙之處。

參考文獻。

[1]顧愷之《論畫》。

[2]宗炳《畫山水序》。

[3]王微《敘畫》。

格爾尼卡美術鑒賞論文篇十五

現(xiàn)階段,校本化實施是一項重要的教學策略。在農村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怎樣實現(xiàn)校本化,是以下要探討的主題,希望在分析和研究之后能給同行老師帶來一定的幫助和參考。

美術鑒賞課是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具有設計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關鍵所在,這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加強對物品的了解和判斷,熟悉物品的特征,有助于今后對美術的學習,與此同時,美術鑒賞課也應當進行校本化,與學校的具體教學情況相結合。農村高中學生在進行學習時,首先必須學習物品鑒賞,對物品的結構進行分析和理解,充分理解美術學習的內外意義。

對于農村高中生來說,教師在美術鑒賞課教學中進行校本化,可以引導學生對物品進行鑒賞,然后再去進行大量的練習。如果不這樣做,他們就無法對物品進行審美和評價,會遇到更多的學習困難,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隨著時間的延長,可能對學習美術產生厭煩情緒。很多學生在一開始的學習過程中,只會單純地看到事物的表面特征,并不能真正去解剖事物的內外結構,所以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鑒賞教學時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對美術鑒賞課進行校本化,會使美術鑒賞課變得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在美術鑒賞課上,大多數(shù)高中生只會看到物品的表面現(xiàn)象,只會停留在物品的外觀特征上,并不能對物品進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但是,如果高中美術教師進行結構素描的授課方式,就會減少此類問題的發(fā)生。我們都知道,結構素描的側重點就是對事物的外觀特征及內外結構等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描繪出來。如果采取這樣的授課方式,學生就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結構素描的任務。

1、根據(jù)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是他們學好美術鑒賞課的前提條件,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關鍵。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會影響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揮,所以教師可以適當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從而通過外觀的觀察進行空間想象,加深對事物的理解,這樣學生會對美術鑒賞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愿意去主動學習美術。

2、根據(jù)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鍛煉學生細致入微地鑒賞美術作品。

根據(jù)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要鍛煉學生細致入微地鑒賞美術作品。例如,《父親》這幅作品,作者羅中立通過對一位農民父親外貌形象細致入微的描繪,為我們展現(xiàn)了人物飽含滄桑又帶有盼望之心的一雙傳神眼睛,那雙粗糙深棕色的手,破舊的瓷碗都被充分地表達出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感覺,不能遺忘于心間。高中美術老師,要鍛煉學生細致入微地鑒賞美術作品,以逐步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

3、根據(jù)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作品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農村高中美術教師在授課時,根據(jù)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應該引導學生對世間萬物進行分析理解,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有效方法加強學生鑒賞的練習,提升鑒賞能力。例如,《血衣》這幅作品,作者通過高超的技巧,同時融入了自己的靈感,猛烈批判了剝削階級令人厭惡的嘴臉和他們的殘酷無情,讓人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更加懂得感恩。在學習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只有抓住生活中事物的特點和外觀及其實質構造,才能提高高中生對于美術的鑒賞水平。

4、根據(jù)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增強鑒賞的技巧和方法。

根據(jù)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鑒賞課教學是審美的過程,老師的講解對于學生學習鑒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作品鑒賞過程中的技巧和方法,包括:首先,繼承傳統(tǒng),深入研究,汲取精華。其次,鑒賞要突出表現(xiàn)自己的特色,推陳出新,體現(xiàn)時代性。時代在不斷發(fā)展,鑒賞的角度也隨之不斷變化。最后,鑒賞作品要體現(xiàn)民族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融合。

根據(jù)農村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美術鑒賞要求學生在鑒賞過程中做到思維連貫性,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所以,鑒賞能力在現(xiàn)代美術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是訓練學生對事物認識了解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在高考美術考試中充分體現(xiàn)了鑒賞的重要性。美術鑒賞對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越來越重要,我國高中美術教學模式中要對這一方面進行調整與變革。隨著現(xiàn)代美術的發(fā)展,美術鑒賞是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基石。只有教師深刻認識鑒賞教學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對學生鑒賞的方法加以引導,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讓學生勤加練習,這樣就能達到學習的目標和效果。

綜上所述,農村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怎樣校本化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在美術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結合教學實踐經驗的前提下,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和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我國的美術學才會越來越發(fā)揚光大。

孫成。初中美術教材校本化實踐與研究[j]。新課程導學,20xx(22):6.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