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博士開題報告意見(匯總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03:22:00 頁碼:8
2023年博士開題報告意見(匯總12篇)
2023-11-13 03:22:00    小編:

報告可以多種形式存在,如書面報告、口頭報告、電子報告等,具體形式可根據(jù)需求和場合確定。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份較為完善的報告呢?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報告的目的和讀者群體,這有助于確定報告的結構和內容。其次,我們應當進行充分的調研工作,包括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查閱文獻、訪談專家等,以獲得準確的信息和深入的了解。接著,我們需要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歸納和分析,從中提取出關鍵信息和發(fā)現(xiàn),為報告撰寫提供依據(jù)。最后,我們要注意報告的邏輯性、準確性和可讀性,確保語言清晰、表達精準,并合理安排各個部分的內容。在這里,我們將分享一些成功撰寫報告的實用技巧和經(jīng)驗。

博士開題報告意見篇一

由衷的感謝我的導師史建民教授。四年前我有幸?guī)煆氖方窠淌凇K哪陙?,在導師的帶領和指導下,使我對所研究的領域從不知到知之,從知之甚少到能夠就某一方面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包括論文題目的選定、重心的調整、內容的增刪、文字的修改處處都凝結著導師的勞動,傾注了導師的`大量心血。導師嚴謹求實、誨人不倦的精神,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文字功夫都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使我受益終身。導師在工作、生活中對學生的言傳身教,是我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最大的收獲,也是我人生道路上一筆巨大財富!我深知,自己的學術研究水平距離恩師的要求尚相去甚遠,惟有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加倍努力,方能不辜負恩師的悉心教誨和殷切希望。

衷心感謝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所有授課的老師們!衷心感謝胡繼連教授、王家傳教授、楊學成教授、孫世民教授、薛興利教授、葛顏祥教授、王云誠教授、陳盛偉教授等各位老師所給予我的教誨與指導! 老師們深厚的學術造詣,德藝雙馨的治學品質,豐富了我的學識,拓寬了我的視野,使我深受裨益。無論在論文開題時的點撥與建議,還是在預答辯之際的修改意見,均是本文得以順利完成的有力保障。感謝經(jīng)濟管理學院研究生辦公室的各位老師們,在山東農業(yè)大學求學的四年中,他們的辛勤工作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優(yōu)良的學習條件,有他們的幫助和提醒,才能使我的學習和生活始終處于毫無后顧之憂的狀態(tài)。

衷心的感謝家人給予我的愛與包容!感謝遠在家鄉(xiāng)的父母,您們以最樸實的行動支持著我的求學、工作和生活,在我失意彷徨時給予無私的支持和鼓勵,讓我時刻感受到來自親人的溫慰與滋潤。感謝我的妻子及女兒,寒窗艱辛累及家人,你們卻能始終伴我左右,堅定地支持我對學業(yè)的追求。唯有你們的體諒、包容和支持,我才能集中精力專心論文寫作,順利完成學業(yè)。你們?yōu)槲腋冻隽撕芏嗪芏?,是你們的陪伴和支持,給子了我學習的勇氣和毅力,可以說,我學業(yè)的完成,也更多地凝聚著你們的心血。

緊張、忙碌而又充實的求學生涯即將結束,在畢業(yè)之際,特向教育過我、支持過我、幫助過我、關心過我的所有老師、同學、朋友和家人致以誠摯的謝意和美好的祝愿。祝愿我的母校永遠繁榮昌盛!祝愿我的老師、同學、朋友和家人永遠幸福、快樂、安康!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學校的陶冶、老師的教誨、同學的砥礪、家人的支持,都將凝聚成光陰的故事融進我的生命,伴我前行!

最后,衷心感謝在百忙之中評閱論文和參加答辯的各位專家學者!

博士開題報告意見篇二

2、課題研究的目標(從對學生、對教師、對學校、對全局等各個角度,從實踐、理論、應用推廣等多個層面闡述)。

3、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這一部分是研究方案的重點內容,關系到整個研究的全過程,是對今后實施課題的基本思路和撰寫研究論文的基本框架的描述,應寫得翔實,并指名重點、難點。)。

4、課題研究的方法。

5、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6、課題預期的成果(含階段性成果)與表現(xiàn)形式及創(chuàng)新之處(最好是前人尚未解決的問題)。

7、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說明課題的組織與管理,1.經(jīng)費管理:2.教研管理;3.課題組自我管理)。

8、課題研究的經(jīng)費及設備等條件需要。

9、課題已做工作(例如已經(jīng)設立了課題實驗班、課題辦公室、已開展課題現(xiàn)狀調查)。

10、參考文獻。

博士開題報告意見篇三

本研究試圖在gis和遙感軟件支持下,綜合野外調查、遙感及定位數(shù)據(jù),結合專家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引入可視化技術、交互技術和虛擬現(xiàn)實技術,建立多維的熱帶亞熱帶植被信息系統(tǒng),探討3s技術在不同組織層次植被研究中的應用如森林群落的水平和垂直分析、植被的時空動態(tài)模擬和預測、以及森林景觀的格局研究等。

gis平臺為esriarcview3.x及其擴展模塊,遙感軟件為pcigeomatica(?),編程語言為c,圖形處理用opengl。主要的研究方法參見表1。

1種群population:以距離為基礎的種群分布格局、種間聯(lián)結、鄰體效應、種間競爭、母樹-幼苗空間關系等。

2群落community:以面積為基礎的重取樣技術、各種面積曲線、冠層分析等。

3生態(tài)系統(tǒng)ecosystem:以地圖為基礎的植被分類、生產力或生物量估算、植被水平或垂直分布等。

4景觀landscape:以dem為基礎的景觀格局結構、綴塊分析、生境評價、虛擬3d森林等。

5植被信息系統(tǒng):構建多維熱帶亞熱帶植被信息系統(tǒng)(圖1)。

1遙感生物信息提取。

遙感影象的光譜特征、空間特征、極化特征和時間特性是我們鑒別各種物體和現(xiàn)象的依據(jù)。如何從遙感圖象中識別植被、昆蟲種群、大型動物等生物信息,則是建立多維生物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基礎。通常是用植被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及其它因子的組合來獲得植被指數(shù)(vi),并采用非監(jiān)督分類或監(jiān)督分類的方法,區(qū)分不同地物和不同植被類型,但只能用于較大的植被分類階元;較小的植被單位如群叢必須結合實地調查和其它環(huán)境因子,能否直接利用遙感判斷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昆蟲種群和大型動物的判定一般是根據(jù)這種昆蟲的生境,也可以考慮標記和電子反射器的辦法來定位。引入專家系統(tǒng)或者決策支持系統(tǒng),模糊數(shù)學、遺傳算法、神經(jīng)網(wǎng)絡理論,可以更加有效地和精確地進行識別。

2時空數(shù)據(jù)模型和時空分析。

傳統(tǒng)的gis面向的是只含空間維度和屬性維度的sgi,而能夠處理時間維度的gis則稱為tgi。時間維度具有和空間維度不一樣的特點,如何將空間數(shù)據(jù)模型的概念和方法引申到時空數(shù)據(jù)模型,是當前gis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之一。時空一體化的數(shù)據(jù)模型必須具有時空二維的拓撲特征,才能有效地提高數(shù)據(jù)質量和分析效率,減少數(shù)據(jù)存貯的冗余(陳晉等,1995)。生物學中涉及了許多時空分析問題,也發(fā)展了時序分析和生物地理統(tǒng)計的方法,但這些方法的理論和應用都有待完善。而且,現(xiàn)有的gis軟件均不能很好地完成這些分析。

3專業(yè)組件設計。

現(xiàn)有的許多gis軟件并不包含生物學專業(yè)模塊;建立獨立的完全面向生物學的gis費時費力,而且也不必要。因此,組件gis是不錯的選擇。我們可以用各種計算機語言或gis軟件附帶的語言,編寫出適用于生物學的控件或模塊,組合到現(xiàn)有的gis軟件中。

4其它。

不同數(shù)據(jù)類型、不同維度數(shù)據(jù)的操作和管理,真三維gis和虛擬景觀的構建等,也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1實驗室具備必須的軟硬件;。

2實驗組具備相關的軟件操作和編程能力;。

3導師組具備相當?shù)闹笇?。

4實驗組具備一定的野外調查和室內分析能力。

1可能填補gis在種群/種間空間分析方面的空白。

2首次進行gis應用于生態(tài)學不同組織水平的綜合研究。

3國內首次建立多維熱帶亞熱帶綜合植被信息系統(tǒng)。

博士開題報告意見篇四

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是開展學位論文工作的基礎,是保證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開題報告是博士生在導師指導下撰寫并由導師審查批準的學術文件。準備開題過程是導師對博士生進行課題指導的重要步驟,也是師生在所選課題范圍內共同切磋,整理、確定論文思路及主線的重要科學活動。

開題報告是博士生向由本學科專家組成的評審小組匯報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依據(jù)、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案等,即匯報博士學位論文“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由本學科專家進行集體審議,檢查學位論文選題是否正確、研究內容是否恰當、研究方案是否合理,同時也檢查博士生對擬進行的研究題目理解是否深入、對相關研究領域研究現(xiàn)狀了解是否全面、為進行課題研究所做的主觀與客觀上的準備是否充分等。在此基礎上,評審專家還將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對論文的科學思路、研究方法等重要問題提供咨詢、建議和幫助,使論文工作的方向、內容和方案更為合理。

二、開題報告工作安排

1、博士生必須將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書面材料提交導師審閱,經(jīng)導師同意后,方可進行口頭報告。

2、由各博士點組織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博導、教授5~7人,組成開題報告評審小組,聽取博士研究生的口頭報告,并對報告內容進行評議審查。

3、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時間由博士生導師根據(jù)博士生工作進度情況確定,但一般應于入學后的第三學期結束前完成,最遲應于第四學期結束前完成。

1、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現(xiàn)狀及分析;

3、主要研究內容;

4、研究方案;

5、進度安排,預期達到的目標;

6、為完成課題已具備和所需的條件和經(jīng)費;

7、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

8、主要參考文獻。

1、在掌握大量有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國內外在該研究方向上(特別是學科前沿)的研究動態(tài)、近年來取得的主要進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進行全面的介紹和分析,對引用的文獻和論述要準確注明出處。

2、明確闡明課題研究的目的和課題的理論水平及實際意義。

3、閱讀的主要參考文獻應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資料不少于二分之一,參考文獻中近五年內發(fā)表的文獻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須有近二年內發(fā)表的文獻資料。教材、技術標準、產品樣本等一般不應列為參考文獻。

4、開題報告應以正規(guī)答辯的方式進行。博士生進行口頭報告的時間應不少于30分鐘,書面報告的字數(shù)應不少于1.5萬字。

1、開題報告的評議結果為通過或不通過??陬^報告及答辯結束后,評審小組應舉行內部會議討論是否準予通過,并對通過的報告提出補充、修正意見。

2、開題報告結束后,評議小組要填寫《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評議結果》并上報各院(系),內容包括論文選題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對文獻綜述、博士生的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評議。:

3、對通過的開題報告,博士生應根據(jù)評審小組的意見進行修改,經(jīng)導師審閱通過后,交院(系)研究生秘書保存。研究生院定期組織專家小組對開題報告進行抽查。

4、未通過者必須在三個月內再次進行開題報告。第二次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仍未通過者,將按《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第22條規(guī)定進行處理。

5、博士生在申請博士學位時提交的博士學位論文,其研究方向和主要內容應與開題報告基本一致。論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變動時,必須重新進行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結束后,評議小組應將開題報告及《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評議結果》上報各院(系)教學秘書,并由院(系)負責保存至學生畢業(yè)后一年。

博士開題報告意見篇五

智慧城市是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出現(xiàn)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這一概念引起全球關注始于 20xx 年。由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設剛剛興起,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都十分有限,主要是圍繞智慧城市是什么、如何建設它來展開的,并且這些研究目前整體上處于起步階段,實踐進展也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借鑒他方現(xiàn)有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并為我所用,以促進中國智慧城市理論研究的不斷豐富和實踐探索的持續(xù)深入,是行政管理學者需要承擔的重大責任。對于筆者而言,閱讀和借鑒前輩們的研究和實踐成果,是尋求自身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的依據(jù)所在。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

1.信息技術與城市發(fā)展方面的研究。

2.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意義和應用領域方面的研究。

3.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條件與策略方面的研究。

4.智慧城市建設的思路和路徑方面的研究。

5.智慧城市建設的風險、效益和評價方面的研究。

6.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案例研究。

(二)國內外實踐發(fā)展狀況。

(一)選題背景。

隨著下一代互聯(lián)網(wǎng)、物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出現(xiàn)和迅速發(fā)展,20xx 年底 ibm 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智慧地球”的設想,20xx 年又提出建設“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設“智慧城市”的口號,希望通過“智慧城市”的建設引領世界城市通向繁榮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雖然 ibm 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具有明顯的商業(yè)利益驅動,甚至可以將其看成是以 ibm 公司為代表的 it 行業(yè)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一項重大舉措。但是當政府和民眾面對接踵而至且日趨嚴重的城市病(如:人口膨脹、資源緊缺、環(huán)境污染嚴重、交通擁堵、公共安全隱患日增等)束手無策時,以智慧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的到來,讓困頓中的政府和民眾對未來城市生活有了新的憧憬,正是懷著這種對城市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憧憬,智慧城市的理念最終被政府和民眾所逐漸接受并推廣。

1.城市的智慧發(fā)展理念將為解決當今“城市病”提供新的途徑。

2.智慧城市已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fā)展的大趨勢。

3.相關研究的薄弱和匱乏是該選題的緣由之一。

(二)選題意義。

在現(xiàn)階段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有關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 對行政管理領域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2. 豐富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理論。

3. 為我國新興的智慧城市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指南。

本文共分為緒論和正文兩部分。

緒論部分闡述了論文的選題緣由、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和實踐狀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基本問題。

正文部分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智慧城市的理性解讀智慧城市是城市發(fā)展的一個新興形態(tài)和未來趨勢,認識智慧城市應首先了解城市的起源、定義及發(fā)展歷史,從而認識城市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探尋城市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國內外眾說紛紜的智慧城市概念進行總結歸納,并提煉出本文對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和屬性認知。在對智慧城市這一核心概念進行充分解讀的前提下,理性地分析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熱潮興起的動因。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前提條件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誕生而興起的。以感知技術、新一代網(wǎng)絡通訊技術、云計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技術。全面覆蓋的網(wǎng)絡基礎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共同構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硬件基礎條件。智慧城市建設的思想基礎、組織領導機構和制度體系共同構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軟件基礎條件。智慧城市建設的硬件基礎條件和軟件基礎條件是智慧城市建設所必須的前提條件。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是一個新生事物,其建設才剛剛開始,在目前的建設實踐中還未形成一個標準的體系可供遵循。本文通過對智慧城市建設目標模式、實施模式與過程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切實可行的、標準的參考體系,并繪制了有關模式的構成示意圖。

第四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風險預警目前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正在我國形成,而對于智慧城市建設將帶來的風險研究明顯不足。技術安全風險和信息安全風險是智慧城市建設風險的根本誘因,由于智慧城市是虛擬城市與實體城市的融合,因此技術安全風險和信息安全風險對新環(huán)境下的城市政治安全、經(jīng)濟安全、社會安全等帶來了新的風險威脅。本文從整體上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可能風險進行了預警。

第五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保障機制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創(chuàng)新工程,要順利實施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保障機制、創(chuàng)新機制及和諧管理機制。建立安全保障機制是防范建設風險的有效屏障,建立智慧城市建設與運行的創(chuàng)新機制,調動與激發(fā)整個城市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立多元主體互動參與的和諧管理機制是和諧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

本論文從智慧城市建設的現(xiàn)狀出發(fā),首先系統(tǒng)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智慧城市的概念、屬性及建設動因;其次,探討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條件: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再次,研究并構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模式、實施模式及建設過程管理模式,而后在剖析智慧城市安全風險根源的基礎上,預警了智慧城市建設的風險:政治風險、經(jīng)濟風險、社會風險等;最后,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設的保障機制:智慧城市建設的安全防范機制、創(chuàng)新機制及和諧管理機制。

(一)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1.在選題方面。從筆者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到目前為止,國內尚沒有一篇研究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設的博士論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選題本身就體現(xiàn)出一定的新意,此選題在國內屬于前沿性的研究領域。

2.在寫作內容方面。盡管當前的一些論文或著作涉及到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問題,但多是就其某一方面進行研究,如:國內外建設問題的簡介與比較,建設模式的討論,建設的保障措施等。

這些研究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整體性關注不夠。本文從智慧城市建設的現(xiàn)狀、建設動因、前提基礎、基本模式、風險預警到保障機制等系列問題進行了研究,形成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研究的完整邏輯鏈條,對智慧城市建設問題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

(二)不足之處

1.智慧城市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國內外關于智慧城市的理論研究才剛剛開始,文獻資料積累有限。同時在實踐領域的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國城市政府接受并著手規(guī)劃建設智慧城市是從 20xx 年以后才開始的,目前許多問題尚在探索中,因此缺乏翔實、完整的經(jīng)驗數(shù)據(jù)。理論研究文獻以及實踐數(shù)據(jù)的缺乏,給本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問題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這使得本文的研究缺乏量化分析。

2.智慧城市建設問題研究,涉及領域廣、影響因素多,事關整個城市發(fā)展全局,而每個城市就其個體而言情況各異。本文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宏觀層面的探討,缺乏對微觀層面的考察。同時本文較多地探討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共性問題,而對個性問題的討論還遠遠不夠。

3.本文將界定智慧城市的概念,對其內涵進行較深入的探討,但限于筆者的研究能力有可能對其外延的研究不足。

(1)構建智慧城市建設基本模式。

(2)形成智慧城市建設預警機制。

(3)形成相關研究論文。

(一)外文譯著:

[1][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俄]列寧。列寧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澳]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第三版)[m].彭和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5][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fā)展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6][美]l.a.懷特。文化的科學--人類與文明的研究[m].沈原,黃克克,黃玲伊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7][美]凱文。林奇。城市形態(tài)[m].林慶怡,陳朝暉,鄧華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xx.

[8][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場和國家。[m].吳良健等譯。北京:北京經(jīng)濟學院出版社,1988.

[9][美]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經(jīng)濟學[m].蔡江南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美]熊彼特。 增長財富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論[m].李默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二)中文著作:

[1]蔡立輝。電子政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2]陳振明。公共部門戰(zhàn)略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3]陳述彭。城市化與城市地理信息系統(tǒng)[m].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

[4]崔保國。信息社會的理論與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8]丁向陽。城市基礎設施市場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xx.

[9]董憲軍。生態(tài)城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xx

(三)中文論文:

[1]陳柳欽。智慧城市:全球城市發(fā)展新熱點[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8-16.

[2]陳琳。電子政務環(huán)境下中國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xx.

[7]程大章。應重視對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研究[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xx(6):10.

[10]崔國清。中國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jīng)大學,20xx.

(四)網(wǎng)絡文獻資料:

(五)外文原文文獻:

博士開題報告意見篇六

智慧城市是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出現(xiàn)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這一概念引起全球關注始于 20xx 年。由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設剛剛興起,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都十分有限,主要是圍繞智慧城市是什么、如何建設它來展開的,并且這些研究目前整體上處于起步階段,實踐進展也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借鑒他方現(xiàn)有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并為我所用,以促進中國智慧城市理論研究的不斷豐富和實踐探索的持續(xù)深入,是行政管理學者需要承擔的重大責任。對于筆者而言,閱讀和借鑒前輩們的研究和實踐成果,是尋求自身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的依據(jù)所在。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

1.信息技術與城市發(fā)展方面的研究。

2.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意義和應用領域方面的研究。

3.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條件與策略方面的研究。

4.智慧城市建設的思路和路徑方面的研究。

5.智慧城市建設的風險、效益和評價方面的研究。

6.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案例研究。

(二)國內外實踐發(fā)展狀況。

(一)選題背景。

隨著下一代互聯(lián)網(wǎng)、物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出現(xiàn)和迅速發(fā)展,20xx 年底 ibm 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智慧地球”的設想,20xx 年又提出建設“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設“智慧城市”的口號,希望通過“智慧城市”的建設引領世界城市通向繁榮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雖然 ibm 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具有明顯的商業(yè)利益驅動,甚至可以將其看成是以 ibm 公司為代表的 it 行業(yè)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一項重大舉措。但是當政府和民眾面對接踵而至且日趨嚴重的城市病(如:人口膨脹、資源緊缺、環(huán)境污染嚴重、交通擁堵、公共安全隱患日增等)束手無策時,以智慧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的到來,讓困頓中的政府和民眾對未來城市生活有了新的憧憬,正是懷著這種對城市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憧憬,智慧城市的理念最終被政府和民眾所逐漸接受并推廣。

1.城市的智慧發(fā)展理念將為解決當今“城市病”提供新的途徑。

2.智慧城市已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fā)展的大趨勢。

3.相關研究的薄弱和匱乏是該選題的緣由之一。

(二)選題意義。

在現(xiàn)階段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有關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 對行政管理領域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2. 豐富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理論。

3. 為我國新興的智慧城市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指南。

本文共分為緒論和正文兩部分。

緒論部分闡述了論文的選題緣由、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和實踐狀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基本問題。

正文部分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智慧城市的理性解讀智慧城市是城市發(fā)展的一個新興形態(tài)和未來趨勢,認識智慧城市應首先了解城市的起源、定義及發(fā)展歷史,從而認識城市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探尋城市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國內外眾說紛紜的智慧城市概念進行總結歸納,并提煉出本文對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和屬性認知。在對智慧城市這一核心概念進行充分解讀的前提下,理性地分析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熱潮興起的動因。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前提條件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誕生而興起的。以感知技術、新一代網(wǎng)絡通訊技術、云計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技術。全面覆蓋的網(wǎng)絡基礎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共同構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硬件基礎條件。智慧城市建設的思想基礎、組織領導機構和制度體系共同構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軟件基礎條件。智慧城市建設的硬件基礎條件和軟件基礎條件是智慧城市建設所必須的前提條件。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是一個新生事物,其建設才剛剛開始,在目前的建設實踐中還未形成一個標準的體系可供遵循。本文通過對智慧城市建設目標模式、實施模式與過程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切實可行的、標準的參考體系,并繪制了有關模式的構成示意圖。

第四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風險預警目前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正在我國形成,而對于智慧城市建設將帶來的風險研究明顯不足。技術安全風險和信息安全風險是智慧城市建設風險的根本誘因,由于智慧城市是虛擬城市與實體城市的融合,因此技術安全風險和信息安全風險對新環(huán)境下的城市政治安全、經(jīng)濟安全、社會安全等帶來了新的風險威脅。本文從整體上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可能風險進行了預警。

第五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保障機制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創(chuàng)新工程,要順利實施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保障機制、創(chuàng)新機制及和諧管理機制。建立安全保障機制是防范建設風險的有效屏障,建立智慧城市建設與運行的創(chuàng)新機制,調動與激發(fā)整個城市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立多元主體互動參與的和諧管理機制是和諧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

本論文從智慧城市建設的現(xiàn)狀出發(fā),首先系統(tǒng)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智慧城市的概念、屬性及建設動因;其次,探討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條件: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再次,研究并構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模式、實施模式及建設過程管理模式,而后在剖析智慧城市安全風險根源的基礎上,預警了智慧城市建設的風險:政治風險、經(jīng)濟風險、社會風險等;最后,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設的保障機制:智慧城市建設的安全防范機制、創(chuàng)新機制及和諧管理機制。

(一)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1.在選題方面。從筆者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到目前為止,國內尚沒有一篇研究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設的博士論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選題本身就體現(xiàn)出一定的新意,此選題在國內屬于前沿性的研究領域。

2.在寫作內容方面。盡管當前的一些論文或著作涉及到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問題,但多是就其某一方面進行研究,如:國內外建設問題的簡介與比較,建設模式的討論,建設的保障措施等。

這些研究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整體性關注不夠。本文從智慧城市建設的現(xiàn)狀、建設動因、前提基礎、基本模式、風險預警到保障機制等系列問題進行了研究,形成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研究的完整邏輯鏈條,對智慧城市建設問題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

(二)不足之處

1.智慧城市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國內外關于智慧城市的理論研究才剛剛開始,文獻資料積累有限。同時在實踐領域的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國城市政府接受并著手規(guī)劃建設智慧城市是從 20xx 年以后才開始的,目前許多問題尚在探索中,因此缺乏翔實、完整的經(jīng)驗數(shù)據(jù)。理論研究文獻以及實踐數(shù)據(jù)的缺乏,給本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問題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這使得本文的研究缺乏量化分析。

2.智慧城市建設問題研究,涉及領域廣、影響因素多,事關整個城市發(fā)展全局,而每個城市就其個體而言情況各異。本文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宏觀層面的探討,缺乏對微觀層面的考察。同時本文較多地探討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共性問題,而對個性問題的討論還遠遠不夠。

3.本文將界定智慧城市的概念,對其內涵進行較深入的探討,但限于筆者的研究能力有可能對其外延的研究不足。

(1)構建智慧城市建設基本模式。

(2)形成智慧城市建設預警機制。

(3)形成相關研究論文。

(一)外文譯著:

[1][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xxxx.

[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xxxx.

[3][俄]列寧。列寧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xxxx.

[4][澳]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第三版)[m].彭和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xxxx.

[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xxxx.

[5][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fā)展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xxxx.

[6][美]l.a.懷特。文化的科學--人類與文明的研究[m].沈原,黃克克,黃玲伊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xxxx.

[7][美]凱文。林奇。城市形態(tài)[m].林慶怡,陳朝暉,鄧華譯,北京:華夏出版社,xxxx.

[8][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場和國家。[m].吳良健等譯。北京:北京經(jīng)濟學院出版社,xxxx.

[9][美]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經(jīng)濟學[m].蔡江南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xxxx.

[10][美]熊彼特。 增長財富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論[m].李默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xxxx.

(二)中文著作:

[1]蔡立輝。電子政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xxxx

[2]陳振明。公共部門戰(zhàn)略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xxxx

[3]陳述彭。城市化與城市地理信息系統(tǒng)[m].北京:科學出版社,xxxx

[4]崔保國。信息社會的'理論與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xx

[8]丁向陽。城市基礎設施市場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xxxx.

[9]董憲軍。生態(tài)城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xxxx

(三)中文論文:

[1]陳柳欽。智慧城市:全球城市發(fā)展新熱點[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xxxx(1):8-16.

[2]陳琳。電子政務環(huán)境下中國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xxxx.

[7]程大章。應重視對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研究[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xxxx(6):10.

[10]崔國清。中國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jīng)大學,xxxx.

(四)網(wǎng)絡文獻資料:

(五)外文原文文獻:

博士開題報告意見篇七

1、報告標題:課題名稱+結題報告。

2、作者署名:單位+姓名(負責人或負責人和撰寫人),署在標題的下面。

3、內容提要:主要觀點、內容。超過4000字的就要寫內容摘要。

4、問題提出:意義(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對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義部分的深化理論依據(jù)、前人研究綜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綜述以及立項后又看到過的同類課題研究成果)。

5、研究過程:簡單介紹研究經(jīng)過、方法、步驟。方案中的研究過程是一種假設,而結題報告中的研究過程是實際做的。

6、結果分析:擺事實,講道理,對研究內容進行分析。這塊是結題報告的主體部分,應按原來設計的內容,分幾個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來。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啟發(fā),得出什么規(guī)律性的東西,可以有數(shù)據(jù)分析、案例分析等。若在文中恰當運用圖表,可以簡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結果。圖表可以對研究過程中一些零亂的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初步加工整理,從而直觀地反映數(shù)據(jù)的某些規(guī)律和特征,顯示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變化趨勢及分布狀況。常用的表格有分類表、頻數(shù)頻率分布表、累積頻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進行顯著性檢驗,如卡方檢驗。有時為了更直觀地表達研究結果,可以用統(tǒng)計圖像,如條形圖、圓形圖、線狀圖等。在論文中若運用量表和常模,必須標出名稱,并簡述使用方法。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績、效果的分析。成績與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對比分析,通過前測、中測、后測得到三組數(shù)據(jù),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過具體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個學生行為的變化,研究之前什么樣的行為,通過一年的干預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把他們的行為描述出來。

8、問題思考:研究的特點,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看看還存在什么問題。

9、參考文獻:引用(注釋),參考他人的成果。注釋,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別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誰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幾頁。

10、附錄: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調查問卷,一些統(tǒng)計過的數(shù)據(jù),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博士開題報告意見篇八

在鐘敬文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20xx年12月23日,鐘先生生前招收的最后一批弟子—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民俗學專業(yè)的8位博士研究生順利通過了博士論文開題報告。這預示著鐘老的事業(yè)后繼有人,中國民俗學的未來充滿希望。

8位博士研究生的選題以民俗志式研究為主,視野開闊,觀點新穎,結構嚴密,準備充分。葉濤的選題“泰山香社的調查與研究”,一改過去泰山研究偏重帝王封禪儀典與文人吟詠題刻的傳統(tǒng)思路,著力探尋當代社會轉型時期民間信仰及信仰組織的生存狀態(tài)。岳永逸的選題“當代村落廟會:民眾對生活空間的想象與建構—以河北趙縣鐵佛寺廟會為例”,關注當代村落廟會在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及其與民眾日常生活的關系,并探討民眾對生活空間的想象與建構。王杰文的選題“陜北—晉西的‘傘頭秧歌’:民眾的詼諧及鄉(xiāng)土社會的秩序”,試圖通過對民眾詼諧與社會秩序關系的探討,檢驗人類學家特納、道格拉斯、巴赫金等人的相關理論。黎敏的選題“建國初十年民俗史探索:1949一1959—以北京為中心”,以建國初的民間文藝學建設與群眾文化活動為研究對象,探索特殊時期國家政治文化與民俗現(xiàn)實的關系。吉國秀的選題“民眾生活中的婚姻關系:以清原鎮(zhèn)的婚俗為考察對象”,將以民眾生活為婚俗研究的著眼點,把民俗環(huán)境、民俗承擔者、民事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張雅欣的選題“民俗文化的異質表述方式—解析民俗電視記錄片”,是民俗學領域內的新探索,擬通過個案的分析,探討電視人如何利用電視手段來理解民俗、表達民俗。朱霞的選題“云南諾鄧井鹽生產民俗”,試圖用田野作業(yè)與文獻材料相結合的方法,把井鹽生產與村落社會的民俗生活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察與研究。

韓國留學生樸廣浚的選題“中國攤戲與韓國假面劇的比較研究”,將以中國安徽池州地區(qū)貴池攤戲與韓國安東市河回別神假面劇為比較研究對象,置戲劇儀式于村落社會背景與歷史脈絡中,考察其傳承,比較其異同。開題報告會由劉鐵梁教授主持,劉魁立、董曉萍、趙世瑜、萬建中、蕭放、楊利慧等出席報告會。與會學者對諸位博士的開題報告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對論文調查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中肯的指導意見。

劉魁立教授最后指出,北師大是中國民俗學研究的重鎮(zhèn),因為這里的民俗學研究既有追求,又有實力。實力體現(xiàn)在教師的研究上,也體現(xiàn)在學生的研究上。此次8位博士生的選題質量頗高,學術追求明確。劉教授還對民俗學研究提出殷切的希望,他說:“我們的研究一定要有自己的發(fā)明發(fā)現(xiàn),有自己的聲音,不能老唱別人唱過的調子。做工作時,首先要有問題意識,你要解決什么,要有所追求。哪怕是描述,當你尋找要描述的東西時,也要有問題意識。第二要講方法。當電腦代替我們做了很多工作,解放了我們的腦子之后,我們該干些什么?我們需要在方法上加以考究。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方法論的天下。如果能在這兩方面多下些功夫,對我們的學科建設將更有好處?!?/p>

博士開題報告意見篇九

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是開展學位論文工作的基礎,是保證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開題報告是博士生在導師指導下撰寫并由導師審查批準的學術文件。準備開題過程是導師對博士生進行課題指導的重要步驟,也是師生在所選課題范圍內共同切磋,整理、確定論文思路及主線的重要科學活動。

開題報告是博士生向由本學科專家組成的評審小組匯報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依據(jù)、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案等,即匯報博士學位論文“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由本學科專家進行集體審議,檢查學位論文選題是否正確、研究內容是否恰當、研究方案是否合理,同時也檢查博士生對擬進行的研究題目理解是否深入、對相關研究領域研究現(xiàn)狀了解是否全面、為進行課題研究所做的主觀與客觀上的準備是否充分等。在此基礎上,評審專家還將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對論文的科學思路、研究方法等重要問題提供咨詢、建議和幫助,使論文工作的方向、內容和方案更為合理。

1、博士生必須將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書面材料提交導師審閱,經(jīng)導師同意后,方可進行口頭報告。

2、由各博士點組織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博導、教授5~7人,組成開題報告評審小組,聽取博士研究生的口頭報告,并對報告內容進行評議審查。

3、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時間由博士生導師根據(jù)博士生工作進度情況確定,但一般應于入學后的第三學期結束前完成,最遲應于第四學期結束前完成。

1、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現(xiàn)狀及分析;。

3、主要研究內容;。

4、研究方案;。

5、進度安排,預期達到的目標;。

6、為完成課題已具備和所需的條件和經(jīng)費;。

7、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

8、主要參考文獻。

1、在掌握大量有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國內外在該研究方向上(特別是學科前沿)的研究動態(tài)、近年來取得的主要進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進行全面的介紹和分析,對引用的文獻和論述要準確注明出處。

2、明確闡明課題研究的目的和課題的理論水平及實際意義。

3、閱讀的主要參考文獻應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資料不少于二分之一,參考文獻中近五年內發(fā)表的文獻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須有近二年內發(fā)表的文獻資料。教材、技術標準、產品樣本等一般不應列為參考文獻。

4、開題報告應以正規(guī)答辯的方式進行。博士生進行口頭報告的時間應不少于30分鐘,書面報告的字數(shù)應不少于1.5萬字。

1、開題報告的評議結果為通過或不通過??陬^報告及答辯結束后,評審小組應舉行內部會議討論是否準予通過,寫畢業(yè)論文并對通過的報告提出補充、修正意見。

2、開題報告結束后,評議小組要填寫《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評議結果》并上報各院(系),內容包括論文選題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對文獻綜述、博士生的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評議。

3、對通過的開題報告,博士生應根據(jù)評審小組的意見進行修改,經(jīng)導師審閱通過后,交院(系)研究生秘書保存。

4、未通過者必須在三個月內再次進行開題報告。第二次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仍未通過者,將按規(guī)定進行處理。

5、博士生在申請博士學位時提交的博士學位論文,其研究方向和主要內容應與開題報告基本一致。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博士開題報告意見篇十

1、選題依據(jù)。

研究意義:

情感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重要作用,錢谷融先生指出情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力學原則。我們說,文學是情感藝術,以情感人,以情激發(fā)人。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是作家賦予作品的藝術生命和審美價值。當生活中的人和事觸發(fā)了他的各種微妙復雜的思想感情,便產生了強烈的用文學樣式表達出來的沖動和欲望。這樣,主體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和想象活動等各種心理活動就共同產生了美妙的文學作品并滲透著作家強烈的思想感情。文學翻譯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勞動。一部動人的作品翻譯過來要有同樣的效果,要讓譯文讀者產生與原文讀者同樣的感受。因此,感情的傳達,是文學翻譯的最重要任務,同時也是一項富有創(chuàng)作性的工作。學者吳海燕指出文學是情感的藝術,文學翻譯同樣也是情感的藝術。如果在文學翻譯中沒有情感的表達而只是毫無感情色彩地在譯出語和譯入語中進行轉換,那么這根本不會成為優(yōu)秀的文學翻譯更不可能成為翻譯文學。因為在文學翻譯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譯者的創(chuàng)作性。文學作品翻譯的再創(chuàng)作,首先必須以閱讀與欣賞過程為前提,通過對文學作品欣賞這一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活動,調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感情記憶;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藝術修養(yǎng)、審美觀點、傾向和興趣來感受、體驗、翻譯、理解作品內容;根據(jù)自己的審美愿望,運用聯(lián)想、想象,給作品的形象,給予重塑或補充,使藝術形象活躍起來。閱讀與欣賞,過程是文學作品翻譯和再創(chuàng)作的首要條件。沒有閱讀與欣賞這一能動的再創(chuàng)作活動,作品的藝術形象的許多特性不能顯示出來,作家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作品所蘊含的審美意義,就不能正確認識和深刻把握,誠然也不能激起再創(chuàng)作的情感和熱情。

二、論文研究工作基礎及條件保障。

三、國內外主要參考文獻。

[1].bronte,eyre[m].shanghaiforeignlanguagepress,.

[2].馬紅軍著.翻譯批評散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3].[英]夏洛蒂勃朗特,李霽野譯.簡愛[m].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6年。

[4].[英]夏洛蒂勃朗特,祝慶英譯.簡愛[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版。

[5].[英]夏洛蒂勃朗特,黃源深譯.簡愛[m].譯林出版社,1994年版。

[6].劉伽.《簡愛》中譯本評介:譯作與經(jīng)典名著的建構[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年第5期。

[7].趙華.有關李霽野與祝慶英《簡愛》節(jié)選譯文的評述[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8].張德讓,龍云平.主題顯著和話題顯著―――評《簡愛》的兩個中譯本[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年第3期。

[9].袁榕.文學翻譯中陌生化和本土化策略取向與沖突[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10].王東風.譯家與作家的意識沖突:文學翻譯中的一個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j].中國翻譯.2001(05)。

[11].蔣驍華.互文性與文學翻譯[j].中國翻譯.(02)。

[12].夏仲翼.文學翻譯與批評理論[j].中國翻譯.1998(01)。

[13].涂兵蘭.翻譯文學的俗化與消費接受[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15].劉雪梅.論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

[16].馬晶晶.譯者主體性的限度――試論譯者主體性與“忠實”之準則[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12)。

[17].朱蘭珍.論譯者主體性的表現(xiàn)及其制約因素[j].職業(yè)時空.2010(05)。

[18].徐佳.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制約因素[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0)。

[19].劉茹斐.從譯者主體性看中國傳統(tǒng)音樂標題的翻譯[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06)。

[20].傅曉霞,林本椿.從“忠實”標準到叛逆性創(chuàng)造――論譯者主體地位之“度”[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

[21].co,1995.

[23].袁莉.關于翻譯主體研究的構想[a].張祖毅許均.面向二十一世紀的譯學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管,.406.

[24].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博士開題報告意見篇十一

一、論文選題意義:

1、 論文題目的由來:進校前就知道揚州大學的音樂文學研究在目前古代文學研究界很有特色,本人也很感興趣。進校后,在導師的指導下,第一年,較系統(tǒng)地閱讀了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關音樂文學的第一手資料,初步完成約五十萬字的《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資料匯編》工作。后來又在此基礎上廣泛閱讀了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現(xiàn)在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音樂文學的研究成果。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文學研究雖然成果豐碩,但仍有進一部深入研究的余地。因此與導師協(xié)商后,就定了現(xiàn)在的這個論文題目。

2、 已有的相關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文學研究,從五四運動以來,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開始興盛,到現(xiàn)在,一直是古代文學研究的熱點。一方面是因為中國韻文學在該時期處于發(fā)展變化的關鍵時期,從體式言,五言,七言在此期開始形成,并成為主要形式;從創(chuàng)作主體言,此期中國文學開始自覺;從辭樂關系言,此期開始出現(xiàn)歌詩與徒詩并行發(fā)展,相互交叉滲透,并由歌詩到徒詩的轉移的趨勢??傊?,中國韻文發(fā)展史上的很多關鍵性問題,都與此期間的音樂文學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換言之,要弄清這些問題,必須從音樂的視域去研究探討。從這一意義言,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學對象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另一方面,與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學與貧民文學有關。在這樣的時代里,才有二三十年代的樂府文學研究熱潮。也形成樂府文學研究的第一座高峰。其研究特點是全面,既有作品箋釋,也有系統(tǒng)論著,既有文學分析,也有音樂考察。成就也很高。第二個時期為六七十年代樂府文學的主題學研究(以分析人物性格與作品主題為主),于樂府詩研究不得要領。第三期為八十年代的社會文化學研究,其特點是通過樂府作品考察漢魏六朝社會文化問題,以當時的社會文化透析樂府詩,同時還引進了西方的文學理論來研究樂府詩。如系統(tǒng)論,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等都曾用來分析過樂府詩。第四個時期就是近幾年對樂府詩研究的新進展。即強調從音樂的角度研究樂府詩。如張永鑫《漢樂府研究》、錢志熙《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等就很重視樂府詩的音樂背景。近兩年還有幾篇碩士論文也開始從音樂角度研究樂府詩。如首都師大的《魏晉文人樂府》、安徽大學《魏晉樂府詩的音樂文學特點及其文化學闡釋》等。揚州大學孫尚勇《樂府史研究》、許繼起《秦漢樂府制度研究》、劉旭青《漢代歌詩研究》,上海師范大學崔煉農《漢魏六朝樂府辭樂關系研究》等幾篇博士學位論文,是近期從音樂角度對樂府詩進行研究的重要成果,將這一領域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有從當時的音樂文學生成、消費、傳播等實際生存狀況進行考察。第四、對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學研究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尚待深入研究。諸如曹魏集團樂府創(chuàng)作對音樂文學發(fā)展的影響;歌辭傳播方式的變化對歌辭文化功能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是否存在依調填詞;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么會產生古詩與樂府混雜難分的現(xiàn)象等。這些問題都涉及到中國韻文發(fā)展史上的一些疑難問題,如五言詩與七言詩如何興起;樂歌、徒歌的分與合;歌詩觀念與徒詩觀念的形成等。對這些問題的深入研究是解決這些疑難問題的基礎。本論文將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4、 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第一、著力從當時的音樂文化背景入手,探討文人歌辭生成、消費、傳播等基本的生存狀況,從而對中國韻文在魏晉時期出現(xiàn)的新特征作合理的闡釋;第二、著力從樂種與文人歌辭使用的曲調考證辨析入手,探討文人歌辭的文化功能,文學特征的音樂基礎。第三、本文將始終圍繞音樂與文學的關系展開,著力探討中國韻文發(fā)展史上尚未解決的問題。

二、 文獻資料掌握情況:1、《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資料匯編》(五十萬字);2、近一個世紀以來的主要研究專著和論文。

博士開題報告意見篇十二

一、選題來源與研究背景。

當前,對于整個世界而言,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的確有倒向過度物質化的傾向,這是一個可見的事實。它的威脅在于,人類社會“在物質進步的祭壇上犧牲了諸多道德和精神價值”.毫無疑問,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而始作俑者則是西方。自工業(yè)革命以來,這一文明對于物質的極力追求,使得他們漸漸偏離了啟蒙運動時期所確立的文化方向,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技術和消費的層面,而較少顧及那些事關人類社會真正福祉的問題。

(一)全球設計的危機。

當代世界仍然處在巨變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規(guī)模之盛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而這一現(xiàn)象并非無源之水,而是以發(fā)軔于18世紀的工業(yè)革命作為基礎的。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設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們既是動因,也是果實。作為極其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設計的進化受到社會力量的塑造和鼓動。與此同時,它也反過來為社會帶來深刻而復雜的影響。

這個世界即使從總體上來看更加趨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們也無法忽略這樣的現(xiàn)實,即這里還存在著相當嚴峻的貧困、不公正、殘酷和邪惡的事件。因此,我們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設計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擔,設計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變得更美麗、更舒適,同時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當下國內的設計現(xiàn)實。

在全球化的當下,中國迎來了它最為繁榮和活躍的時期,改革如今已經(jīng)到達“深水區(qū)”,我們一方面需要積極因應新的國際趨勢,進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需要檢視當前的境況和不足,反思我們走過的道路。這種姿態(tài)應當是全方位的,它將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技術等各個層面逐一展開。反思改革開放以來的設計發(fā)展之路,我們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我們的設計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國人對于設計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斷加深。于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設計還有嚴重的不足,總體說來,我們還很缺乏原創(chuàng)性的設計,以及負責任、有品質的設計,我們距離“設計大國”、“創(chuàng)新大國”、“軟實力大國”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在實踐當中,則有這樣這樣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批評乏力,二是倫理缺失,它們實際上又是一體的。

就當下而言,發(fā)掘設計的道德力量,對于增進我國社會的凝聚力,提升大眾生活的福祉和個體的內在幸福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很多證據(jù)都已顯示,一個社會的道德敗壞往往與城市、社區(qū)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聯(lián)系,反之亦然。因此,我們有理由加緊推動中國設計的批評規(guī)范化,推進倫理議題的常態(tài)化。它們將會在今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中變得更加生動、人性化,會逐一體現(xiàn)在設計實務當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只是在下意識地使用產品、適應于產品,產品對于人而言,慢慢地成為了一種習慣。然而很少有人真正關注到設計內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設計和商業(yè)的密切交融,這就更加使我們容易忽略設計的“全景圖”,一個正在逐漸生成的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而當前越來越細化的設計教育分科,這就進一步模糊了人們本已經(jīng)不太清晰的視野,而忽略了作為這個概念、這個行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馬格林指出,“將設計作為一種廣義的人類活動來討論便會處于低層次的發(fā)展階段”.

中國設計之弊雖與批評缺失有關,但從根本來看,卻是因為當前的社會缺少應有的價值觀念。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生活和設計才顯得殘缺不全,并造成了設計和批評的雙重失落:它們無法產生互動(與此同時,虛浮的設計和偽劣的批評卻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們需要著手闡述設計的本質,尤其是充分論證設計與倫理議題的關系,而這不僅是推動設計健康發(fā)展的必需,更是事關家國命運的現(xiàn)實命題。

從倫理角度切入對設計批評的研究,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盡管還遠不夠成熟,但當前國內的設計批評研究還是顯示出了多種可能性,如果從倫理角度切入設計批評研究,在方法層面具有特殊意義。它們雖分屬不同層面,卻具有明顯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設計活動接受社會反饋的過程,是健康有序的設計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或者說是另一種形式的設計生產;而后者則是隱藏在一切社會活動(當然也包括設計)背后的根本動力,是設計的價值觀所在--筆者認為,它們都關乎設計活動的本質--我們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設計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則是設計的內在動因,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中外文獻綜述。

(一)設計批評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眾所周知,設計理論和建筑、藝術理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尤其是建筑學,由于它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都對其他門類的設計學建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建筑和設計形成了一種極為緊密而又微妙的關系。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設計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設計學的獨立性也開始引發(fā)人們的關注。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批評的行為很早就已產生,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梁思成在1955年對北京城市規(guī)劃的質疑和行動就是知名的歷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評事件,顯示出建筑界當時對于歷史文脈保存的批判性思考。就總體而言,設計批評的真正起步卻要等到改革開放之后,從那時起,設計批評的活動才逐漸展開,而相關的設計批評研究則在此后跟進。從1990年代后期開始,設計批評開始隨著中國社會發(fā)展中設計議題的逐漸展露而變得愈發(fā)急迫,另一方面,設計批評與設計史、設計理論的互動也越來越頻密。在此過程中,一些中青年學者也開始進入到這個領域。就總體而言,國內的設計批評和設計倫理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約從年前后起,論文和專著進一步有了數(shù)量和品質的提升,對于問題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況來看,設計批評對于大多數(shù)設計圈內人來說,它已經(jīng)由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慢慢發(fā)展成為一個較為熟悉的的概念。當然,和現(xiàn)實相比這還遠遠不夠的,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批評傳統(tǒng)、批評氛圍比較稀薄的國家來說,深入扎實地探討設計批評,對其相關基礎概念進行挖掘、梳理,將會是一份長期的工作。

因此,還有許多基礎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針對設計批評的學科概念的界定、相關框架的構建,對其相關歷史源流的梳理,都還需要從頭做起。因此,在該學科方向內,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仍然顯得十分重要。換句話說,我們對于設計批評到底是什么?它能夠發(fā)揮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目前這方面的探索還只是一個開始,誕生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以建筑批評為例,鄭時齡的《建筑批評學》(2019)就從批評的主體論、價值論、符號論、方法論、批評意識,以及建筑師的身份等幾個方面入手,對建筑批評這一問題進行了條分縷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當篇幅的有關國外設計批評歷史的介紹,同時也有許多當下國內建筑設計的案例,內外印證,聯(lián)系緊密。由于作者長期從事專業(yè)教學和各類建筑實踐,因此得以比較透徹地剖析批評的各個層面;而在設計批評方面,目前有這樣兩本教材,即杜軍虎的《設計評論》(2019)和黃厚石的《設計批評》(2019),二者都較為全面地評述了設計批評的框架,對其的歷史、本體、價值、范疇等概念均有談及,為這一學科的構建鋪設了道路。而李叢芹的《設計批評論綱》(2019)也是一部較為重要的、非教材類型的專業(yè)論著,該書從人與物的關系著手,以設計批評的立足點、范式、原則、主體等幾個方面作為抓手,闡述了人與物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變遷。作者結合大量實例,以輕松自如的敘述方式,揭示了人與物之間的深刻聯(lián)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于“造物”和“生生”關系的思考,清楚地表明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對于設計文化的深遠影響,當然這也必然影響人們對于設計的批判和認識。

此外,關于設計批評的本體研究,還出現(xiàn)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例如,“批評是一種學術立場而非道德罵場”(田萌)、“關于設計批評的身份焦慮”(蘆影,2019年)、“建構一種批評的本質”(李凱生)、“設計批評的類型研究”(劉震,2019年學位論文)、“從設計批評的現(xiàn)狀談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為止,針對設計批評也在進行著帶有具體指向性的思考和總結,將設計批評與設計文化立場、設計的價值傾向、設計的哲學維度等等進行融合、并置的趨勢,開始引發(fā)更多的關注。這一方法表明了設計批評研究的開放性,目前這方面的專著還不算多,其中比較代表性的有張犇的《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2019),該書將設計批評放在設計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觀察和思考,較為清晰地還原了設計的文化屬性,既有歷史的縱向敘述,也有對本體問題的橫向思考,具有相當?shù)恼f服力。設計批評是對設計價值的一種判斷,因此對于設計價值的闡述也就顯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設計價值論》(2019)一書中,就從設計價值的角度出發(fā),專門就設計批評與設計價值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這是為對設計批評的一種本體論性質的思考。在價值關系的基礎上,分析了設計批評所涉及的價值原則的多樣性。從設計價值與批評的關系、設計價值的類型、設計價值判斷的原則和標準出發(fā),將設計批評和價值判斷關系的內在邏輯層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還特別指出,設計批評不僅是一種個體性的行為,同時它也應該反映出社會整體的價值思考。此外,李樂山的《工業(yè)設計思想基礎》一書把設計放在了文化的整體背景下進行觀察,體現(xiàn)出和其他相關著作不同的立意,體現(xiàn)出作者視野的獨特性和責任意識。該書最后一章著力于對西方現(xiàn)代性的回顧,用了相當篇幅來探討現(xiàn)代設計的思想歷史根源。這一部分看似脫略于該書的總體結構,實際上確有其必要性,這將設計背后的文明危機呈現(xiàn)出來。李樂山人認為西方的現(xiàn)代性本身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它實際上掩蓋了西方工業(yè)文明內在的巨大缺陷,正是這種現(xiàn)代性造成了嚴重的倫理危機、社會危機,該書的具體表述雖然值得商榷,但是對于破除西方迷信,卻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學者李向鋒的《尋求建筑的倫理話語:當代西方建筑倫理理論及其反思》(2019),是對建筑倫理問題進行系統(tǒng)闡述的一本重要著作。該書對西方建筑倫理的歷史、體系、研究模式、當代的實踐操作以及中國當下的回應,進行了思考。其中既有歷史敘述的縱線,又有橫向的、并列的概念闡述。不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筑倫理發(fā)展的線索,它的演化,核心議題的擴展,同時,又將這些問題同中國當下的現(xiàn)實加以連接,從而建立起一種結構堅實、體例完備的立體式敘述。

批評從來都不曾被局限于設計專業(yè)之內,從它誕生之日起,直到今天,這一活態(tài)的、外向的、多元多義的面貌,就一直保持著。就這一特征而言,它和歷時更為久遠的藝術批評、建筑批評、文藝批評一樣,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它不僅允許,甚至有賴于設計之外的各類知識的積極融入。這些知識來源于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的多個學科,例如社會學、心理學、經(jīng)濟學、倫理學等等。這些專家所思考的視覺未必一致,但他們往往能有許多相重疊的結論和觀念。在我國,這種跨領域的、多學科的批評實踐總是與理論的建構并肩展開。消費社會就是最受關注的“靶子”之一,社會學學者鄭也夫的《后物欲時代的來臨》(2019年)就是一部重要的著作,本書從消費的角度著手,對當前國內的社會景況做出分析??梢灶A見的是,設計批評走向多學科的交流,這不僅是學科發(fā)展的自然態(tài)勢,而且也將成為設計學自身的一種要求。

事實證明,設計批評的發(fā)展往不僅需要從現(xiàn)實當中汲取養(yǎng)分,而且針對自身的文明基因,設計批評也需要有屬于我國自身的理論建構。因此,回顧中國設計的發(fā)展歷程,從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資源當中去尋找設計發(fā)展的邏輯,建構其中的社會、文化、倫理維度,探索具有本土意義的批評范式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學”理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盡管作為一種理論模型,它的實踐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論證。但這一范式對于完善我們的設計批評,建立中國設計批評的倫理標準而言,卻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針對設計史以及重要設計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許多是關于設計批評的發(fā)展研究。例如,“烏爾姆設計學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19年學位論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設計思想研究”(廖前蘭,2019年)、“都市烏托邦的批評理論:讀威尼斯學派的三本著作”(李翔寧,2019年)、“雷納班漢姆及其設計批評觀”(關玲,2019年學位論文)、“批評包豪斯”(翟墨,2019年)、“事實與價值:盧斯裝飾批判的批判”(黃厚石,2019年學位論文)等等。

針對那些專門的設計領域、設計專業(yè),批評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在以往的研究當中,設計批評的思考幾乎都是下意識地圍繞著工業(yè)設計展開,嚴格地說來,這當然和設計史研究歷來偏重工業(yè)設計的傾向不無關系,但這種以工業(yè)設計“一家獨大”的局面也在漸漸得到改觀,在服裝、景觀,平面甚至動畫專業(yè)當中,相關的批評研究正配合著批評實踐的展開而得到深入的發(fā)展。例如由李超德、張蓓蓓共同撰寫的《服裝評論》(2019),該書針對中國服裝設計的發(fā)展進行了深入的有針對性的批評研究,對于當下的服裝設計批評的發(fā)展傾向有著全局式的認識,同時又不乏對歷史的回望、關照,不失對服裝設計自身專業(yè)特性的冷靜思考。而在景觀設計領域,俞孔堅也憑借著他一系列的專業(yè)實踐和帶有明顯批評思考的著作而推動了設計的發(fā)展,他的《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岐江公園案例》(2019)、《回到土地》(2019)都是這一領域的代表性作品。

2.國外研究情況。

就設計批評在國外的發(fā)展、研究發(fā)展情況來看,它要早于國內。就工業(yè)設計的批評來看,它應以19世紀中葉作為起點,但其雛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期。而在建筑學領域,批評的行為和范式形成的時間還要更早。在經(jīng)歷了這種漫長的發(fā)展之后,批評在西方設計領域已經(jīng)不只是一種學科的的概念,更已經(jīng)成為一種人們的自覺意識,熔鑄到人們的設計意識當中。在建筑師、設計師和大眾的思考當中,處處顯示出這種批評意識的存在。

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筑批評聯(lián)系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于建筑和室內環(huán)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huán)境當中進行觀察。在當時的設計史、設計理論的研究當中,也常常會將批評意識融入其中。歷史寫作本身有時就會映射出作者個人的價值立場。由于時代的局限,歷史寫作往往成為一種表達立場和批判性的載體。這在佩夫斯納和吉迪翁的歷史研究中,就體現(xiàn)出這一點,作為現(xiàn)代主義的擁躉,他們借助于歷史研究表達出這樣的一種立場。

設計批評早已經(jīng)超出了舊有的框架,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或者說一種文化與社會力量,它在信奉激進主義的設計師與創(chuàng)作者手中,更是成為一種直接干預社會生活的利器,用設計的語言去批判社會。1964年,英國設計師肯·加蘭德(kengarland)發(fā)表了著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這是一部設計宣言。加蘭德通過這樣一種行為,號召設計師回歸設計的人文主義精神當中,以此來對抗一個商業(yè)氛圍濃烈的時代。這份宣言是當時的英國設計師對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回應,呼吁社會重新回歸到一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模式。1971年,德國沃爾夫岡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外觀、性和廣告》,這是代表蘭克福學派社會批評的經(jīng)典作品,對于充斥在商品社會當中的廣告展開了尖銳批判,對于大量充斥在市場上的商品產生的不良社會效應進行了消費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最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作品是維克多·帕帕奈克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1972),作為橫跨設計批評和倫理兩大領域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該書反映出20世紀70年代對于資本主義設計問題的倫理和環(huán)境思考。首次提出設計倫理概念的一部著作。從生態(tài)道德、社會道德等方面對現(xiàn)代設計進行了深度的反省,設計倫理從這時起,展示了設計倫理思考的多元性。書中還以大量的實例,證明了設計倫理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展示了設計的局限性,以及設計發(fā)展有可能達到的水平。

英國學者愛麗絲·勞絲瑟恩的《設計:為更好的世界》(2019),也以一種較為通俗、流暢的書寫方式,對設計現(xiàn)象進行了有力的批評。針對正身處技術化時代的設計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個專門的設計領域中,有著專業(yè)指向性的設計批評也在迅速展開。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學術刊物。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匯集了自1997年到2019年這三年間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設計批評有關的文章,它們發(fā)表在各類專業(yè)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質的刊物當中,涉及到和平面設計有關的各類話題:例如,號召平面設計師們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或者是探討平面設計作為一種不斷壯大的視覺文化力量。

(二)設計倫理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設計倫理問題的思考在最近數(shù)十年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里,學術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實處,這是可喜的現(xiàn)象。在此過程當中,一些專業(yè)雜志為設計倫理討的討論搭建了話語平臺,一些重要的學術討論、學術會議先后進行。例如,2019年,《美術觀察》第6期,就以“設計倫理:從人機適合到人際和諧”為專題,在“觀察家”欄目對這一問題做過最初的討論。

由《裝飾》雜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共同主辦的“2019全國設計倫理教育論壇”在杭州舉行,此次大會以“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yè)的設計倫理教育問題”為主題,圍繞設計倫理的內涵、設計倫理與職業(yè)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設計倫理和設計倫理教育問題等議題展開討論,論壇結束后通過了《杭州宣言--關于設計倫理反思的倡議》.

一些重要的設計展覽也開始針對設計的倫理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這類活動并不只限于圖片、展品本身,往往還囊括了論壇、會議等活動,從而增進了倫理議題思考的深度。2019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開了“北京世界設計大會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周”,主題為“信”(象征「信息」的溝通與「信念」的傳遞,以謀求透明與互信的對話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屆大會的主題是“信”,下設四個專題,分別是“獲益”、“和諧”、“交流”、“定義”,其中的主題演講涉及到這樣一些具體的內容,例如“為更多人的設計”、“可持續(xù)發(fā)展與設計師的當下責任”、“生態(tài)政策:義務或者負擔”、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國學者則提出“連接多樣性:設計教育中的倫理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覽、博覽會也在中國相繼召開,這不僅有力地拓展了國內設計界的專業(yè)視野,增進了他們對某些普適的設計價值的認識,同時也有力地加強了專業(yè)內外人士的溝通交流,使得設計倫理這類看似枯燥的議題也能夠為大眾所了解,進而促進他們的認同。例如,2019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次大型的博覽會以“和諧城市”作為理念,對中國文化的和諧、中庸理念進行全新的、鮮活的詮釋,將設計倫理議題和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議題結合到了一起,從而推動了設計倫理學和設計實踐的結合。

除了這些規(guī)模較大的專業(yè)會議和論壇活動之外,一些較小規(guī)模的學術沙龍活動也在不斷涌現(xiàn),反映出倫理思考的多層次性和議題的多元。例如,2019年9月17日,北京市級人才強教項目建筑倫理學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舉辦“建筑倫理與城市文化”學術沙龍。需要指出的是,倫理問題已經(jīng)不光是學術活動的目標,它正在成為社會各界受關注的焦點;同時作為一個全球性議題,它也激發(fā)起跨領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對話、思考。例如,作為策劃周密的專題性展覽的一部分,會議論壇構成了一個目標極為明確的整體,往往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在2019年成功舉辦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是近年來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設計活動,本次活動以“仁:設計的善意”為主題--這本身就是一個相當鮮明的信號,無論是“仁愛”,還是“善意”,都直接指向倫理問題的內核--.它關注的問題很多,在分論壇部分:社會、能源、環(huán)境保護、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勢群體,消費批評和設計倫理等等都被。對于“仁”、“善意”這類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國設計界對于自身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的再度肯定。

隨著設計倫理逐漸在國內引發(fā)關注,對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漸漸為人關注,對這個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統(tǒng)性研究也正在拉開序幕,其中楊瑩(中國美術學院)的碩士論文就頗有代表性,論文題為“維克·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2019)。

該文從戰(zhàn)后設計的消費社會背景出發(fā),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對其思想,即設計師責任體系加以研究,從而呈現(xiàn)了倫理議題與設計師職業(yè)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為當前國內的設計師責任思考,建立了理論的高度。

周博的《現(xiàn)代設計倫理思想史》(2019)是近年來相關著作中頗為扎實、穩(wěn)健的一部。對西方設計倫理做了總體性的回顧,對二戰(zhàn)后的設計倫理發(fā)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設計思考進行了評述,將帕帕奈克的設計倫理思考放在了學科發(fā)展的歷史當中,脈絡清晰,結構合理。該書將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設計倫理的歷史脈絡當中,進行梳理和考察,這一方面表明了倫理議題的歷史性,和某些穩(wěn)固、堅實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獨特性的設計思考。

近年來,以“設計倫理”為主題進行申報的高層次的課題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紀西方設計倫理思想研究”(2019年,周博)、“19世紀后半葉英國設計倫理思想述評”(2019年,周志)、“中國節(jié)約型社會的造物設計倫理思想研究”(,楊先藝)等等。

倫理議題也常常和性別議題相關,所以女性主義設計、建筑的研究也自然歸屬于這個領域。在這方面,滕靜茹的博士論文《西方女性主義建筑學的若干議題》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該文以女性主義的發(fā)展歷史作為視角,分別對女性在建筑專業(yè)、建筑環(huán)境中的地位進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筑師的角色、女性建筑設計、女性的建筑設計教育、女性與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關系等多個問題進行全面的回顧和思考。較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倫理境遇。這種將女性主義作為切入點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論與現(xiàn)實,是對以男性為主導的教育模式、社會環(huán)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論和現(xiàn)實兩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2.國外研究情況。

由德國建筑史學家漢諾-沃爾特·克魯夫特撰寫的《建筑理論史》初版于1985年,這是關于建筑理論和建筑批評史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該書的內容上迄古羅馬,下至20世紀70、80年代,內容浩瀚龐雜,作者卻能條分縷析,從容道來。其中既有歷史的縱向梳理,也有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作并置的、呼應的研究。將文藝復興以來西歐建筑、規(guī)劃、園林等方面的理論、批評做了清晰、整體,而又不失情節(jié)的描述。并且始終保持前后的貫通,對建筑理論史上的關鍵性價值概念的發(fā)展、演化進行了陳述。

建筑批評和建筑理論、建筑史的緊密邏輯關系在該書中有清楚的呈現(xiàn)。

由美國設計學者維克多·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編輯的《發(fā)現(xiàn)設計--設計研究探討》出版于1995年,其中的“價值與責任”部分專門輯錄了三篇論文,代表著1990年代設計倫理研究發(fā)明的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爾·米查姆撰寫的“設計中的倫理學”一文,從哲學和倫理學的視角,對設計的倫理本質做了清晰的陳述,對倫理在設計體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詮釋。作者認為,設計不單純是技術和審美的問題,它同樣也無法脫開倫理學的本質。而倫理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要把設計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進行觀察,而不能任由設計淪為孤立的、自私的社會現(xiàn)象。而托尼·弗萊的“神圣設計--再創(chuàng)造理論”則從神圣信念的角度談到設計的發(fā)展,認為設計肩負有重新聯(lián)系自然與文化的責任。這些思考都將設計的倫理思考擺在了倫理學和人類文化建設的高度,拓寬了設計思維?!秂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論文集,一部由平面設計師(agi會員)所提供的一部思想?yún)R編,這本書的第三部分是關于平面設計的社會角色的。作者們多為擁有豐富經(jīng)驗的設計師,其中很多人結合自己的設計實踐談到設計的責任問題。但就平面設計這一載體而言,相比于工業(yè)設計和室內設計,它的社會價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對于設計師而言,重新樹立起對于這一專業(yè)方向的興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國學者哈爾·福斯特出版于2019年的《設計之罪》,既包括設計和藝術的批評文章8篇,福斯特認為,設計已經(jīng)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體系之下膨脹起來,其中的“設計與罪惡”、“建筑大師”等文章,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筑批評聯(lián)系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于建筑和室內環(huán)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huán)境當中進行觀察,這種特征無論是在19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初的德國,都體現(xiàn)出這一點。

在近來的許多設計史著作中,有許多都會很自然地涉及到對設計批評和倫理問題的描述,因為在現(xiàn)代設計史的寫作過程中,這些內容幾乎總是會十分自然地融匯進來。

比如喬納森·m·伍德姆所著的《20世紀的設計》一書,就有“設計與社會責任”一章。全面地回顧了二戰(zhàn)后以來西方各國設計與設計的社會責任的互動關系。顯示出二戰(zhàn)之后,設計界和制造業(yè)對于消費者群體利益的思考和認識。諸如戰(zhàn)后的英國、美國設計界對于消費者權益的關心、設計師對于大眾健康,以及對于環(huán)境問題的關注。

從歷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戰(zhàn)以來設計道德責任的逐漸復蘇,此外也包括設計界對于這一問題的回應,同時還探討了綠色設計。

而在《真實的設計:荷蘭現(xiàn)代主義與視覺識別》一書中,針對荷蘭在20設計的平面設計的發(fā)展進行了思考,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荷蘭的平面設計中的現(xiàn)代主義的發(fā)展歷程,對于它在戰(zhàn)后階段同荷蘭企業(yè)的合作與矛盾著墨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蘭設計師對于自身設計文化的反思,以及關于設計與企業(yè)文化的關系展開的諸多思考。例如,保羅·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權威:一部西德工業(yè)設計的文化史》(2019)(《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關于西德設計發(fā)展的歷史的記錄當中,有著對于德國設計思潮發(fā)展的相關記錄,其中在關于烏爾姆學校的發(fā)展、變遷歷史當中,記錄了設計領導者設計理念發(fā)展的相關情況。雖然不是專門的設計批評論著,但有助于我們了解德國設計教育發(fā)展的基本情況,批評的意識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專門的設計評論集出版。維克多·馬格林的設計論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19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倫理議題,對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宏觀背景下,如何進行設計倫理的發(fā)展進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設計倫理發(fā)展的滯后性,認為在很多情況下,如果人們僅僅停留在批評的層面,就會使得議題變得空泛無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積極推動倫理議題朝著現(xiàn)實的方向去發(fā)展,令倫理議題與當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相互結合。譬如,對于設計師來說,他們需要思考的也許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費文化之外構想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設計實踐模式,從而超越當前的商業(yè)局限。因此,馬格林認為,倫理的思考需要結合實際的設計項目進行,方才具有實質意義。

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建筑系教授萊斯利·凱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設計的歧視:「男造」環(huán)境的女性主義批判》(1992),從公共空間和家庭空間等不同角度,探討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勢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問題又和階層、種族等問題摻雜在一起,作者不僅從女性主義視角審視和女性在這樣不同的空間結構中所處的劣勢地位,而且試圖去探究如何建構起一種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種族和階層期待的新型的空間關系,該書從大量時間案例當中推進了理論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來的很多設計研究文獻中,也都會針對設計的“社會價值”、設計的“倫理價值”、“道德”等展開相關的研究,這個部分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對設計倫理問題的相關研究。例如,荷蘭設計師、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了解設計》(《understandingdesign》)一書,就對設計的道德價值和設計師的責任問題進行了論述。

此外,設計倫理也在今天西方的設計實踐當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xiàn)。美國學者唐納德·諾曼既是設計教育家,同時也是設計師和理論家。他的著作關注于設計的人性化服務,并且在設計研究中注入了對“人-機”情感問題的思考。他的著作《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就重點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在該書書中,將設計分為三個層次,即本能層次設計、行為層次設計和反思層次設計。這三個層次的設計從根本上看,共同滿足了我們對于設計的需求,設計的體驗就建立在這樣三個層次當中,人和設計之間的交流就是通過這樣三個層次建立起來。人對于設計的多層級的需求,實際上就已經(jīng)表明了人潛在的多種需求,例如、愉悅、美感、興奮以及其他的各類因素,而設計理所因當?shù)啬軌蚧貞@些不同層次的需求,對于當下和未來的許多商品,特別是那些智能產品而言,設計將要全面地回應這些問題。因此,這實際上也就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了人的倫理問題的多種需求。諾曼通過大量的實例和論述,向我們表明,設計需要在情感層面回應我們的需求。

2019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威廉·麥唐諾(williammcdonough)和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邁克爾·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續(xù)建筑運動”的棋手,而后者則是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合作出版了《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jīng)濟的設計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這也標志著跨領域的學術交流已經(jīng)開始著手推動可持續(xù)設計的發(fā)展。該書通過回溯自工業(yè)革命以來的生產發(fā)展模式,深刻反思人類的貪欲,指出應該從新經(jīng)濟的角度入手,以設計作為引擎,來推動社會良性、健康、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該書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們從自身的產業(yè)實踐出發(fā),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為依據(jù)。

三、研究目的、意義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為我國設計學科的新興議題,“設計批評”的研究可以有多種路徑、多重選擇。

事實上,設計批評和設計倫理有著內在的、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將二者并列起來研究,將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路徑,因為它們都關乎設計的本質。批評是推動設計的方法、手段,而倫理則是設計的立場、內核。而從當前的研究成果看,盡管對于設計批評和設計倫理的研究都在不斷推進當中,但卻鮮有將這二者并列起來作專題討論的。

研究意義: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進對西方設計批評和設計倫理議題的全面理解,這也是對慣常的設計史研究的有益補充,有助于我們推動國內設計學科的建設和完善?,F(xiàn)代設計本質上是西方工業(yè)文明的產物,從設計學科的發(fā)展來看,我們很有必要加強現(xiàn)有資源的整合力度。為了推動當下“設計批評”的實踐和研究,我們有必要從“設計倫理”入手,進一步思考設計批評的理論構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進我們對設計學本體的認識。有力地增強設計批評與設計倫理、設計史、環(huán)境議題、社會學的橫向交流,從而夯實當前設計學研究的基礎。這就證明設計自身具有和各類社會議題進行橫向交流的可能,證明了設計學科自身的發(fā)展?jié)撃?。設計批評始終受到來自各種社會文化、經(jīng)濟因素的主導。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課題的研究或將有助于推動當下國內設計批評的發(fā)展。通過對西方設計批評在歷史和學理的回溯,我們將可以深化對于當前國內設計批評發(fā)展狀況的把握,提升我們的實際操作水平。因此,我們需要從眼下的現(xiàn)實情境中有所超脫,通過回溯現(xiàn)代設計產生的原點,梳理其發(fā)展脈絡以總結經(jīng)驗。

四、研究難點與創(chuàng)新點。

通過技術、審美、社會和生態(tài)這四個基本維度,課題對現(xiàn)代西方設計批評的面貌做出整體的勾勒,呈現(xiàn)出設計與西方社會充滿矛盾的二元關系。如果把它們比作“同路人”也未嘗不可,它們無法相互分離,彼此之間有時噓寒問暖,有時也齟齬不斷。

可以說,在設計發(fā)展的目標和人類真實需求之間,總是存有差距。盡管這二者的總體方向一致,但它們并不是始終重合的、默契的。人類在膨脹的欲望驅動下,有時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設計、“壞設計”,甚至是邪惡的設計,而這已經(jīng)為歷史所證實。

此外,這里還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思考:

首先,當前的研究有一種趨勢,似乎談論倫理,試圖否認人類的中心地位。對于這種論調,在筆者看來,不僅顯得不誠實,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對“人類-世界”這一主客關系的重新調整,并不能夠回避人類作為主體的事實,對這一主體的任何弱化,都將造成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目標的模糊--這就如同一個沒有主語的句子一樣,它無法準確傳遞信息--任何企圖否定這一事實的思考,那種虛化的“區(qū)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導致邏輯和實踐層面的困境。因此,不用回避人類中心論的問題,我們應當坦率地承認,人類自身的存在、延續(xù)和永續(xù)的發(fā)展是我們關心的根本問題,而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則是與之同時出現(xiàn)的。

其次,研究設計倫理,為了防止這個議題變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課題始終將“人”作為核心,由此輻射狀地連接到各個不同的話題當中,譬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自我與他者等等。試圖呈現(xiàn)“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復雜性,這個“人”既可以是指作為整體的人、具有共同屬性的人、有著相同訴求的人,同時也可以是作為個體的人、具體的人、有著特殊要求的人。圍繞著“人”這個核心來展開思考,但盡可能用超脫于西方的立站到場來思考設計批評與設計倫理問題,由于一體的寬泛,這里的論述必定也是運動的、發(fā)展的、開放的。

再次,應以盡可能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去思考技術文明和消費社會帶給人類的影響,倘若無視、或者回避人類在近兩個多世紀以來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徹底否定了啟蒙運動以來的人類成果,那么這不僅武斷,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時也要以敏銳的直覺,去判斷技術理性帶來的異化。

最終,本課題所探討的設計批評指向了倫理的議題,設計在倫理這個層面上的意義得到凸顯。這會觸及不同層面的問題和現(xiàn)象,其中既要呈現(xiàn)具體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對人類個體、社會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潛在影響。隨著目標的擴大,其結果也必然由“人類中心”延伸為“去中心化”的倫理思考,這就是由微觀而宏觀,由具體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過程。

五、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設計批評的歷史追溯。

第一節(jié)由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物質文明的觀念變遷。

一、倫理的價值:造物與倫理的和諧統(tǒng)一。

二、對待技術的態(tài)度。

三、對待奢侈品與消費的態(tài)度。

四、理性的原則。

第二節(jié)啟蒙運動時期。

一、理性主義的崛起:批評的基礎。

二、批評與倫理價值。

第三節(jié)現(xiàn)代設計的多元維度。

第二章設計批評的技術維度。

第一節(jié)工業(yè)革命與社會進步。

第二節(jié)人性化議題:人與機器的抗爭、妥協(xié)。

一、技術革新和現(xiàn)代工業(yè)。

二、19世紀英國對待工業(yè)化和設計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選擇:個性化,還是標準化?

四、美國工業(yè)的選擇:歡迎機器,但要適度。

第三節(jié)烏托邦議題:人與社會的融合。

一、設計與“最高的善”

二、格羅皮烏斯的教育嘗試和倫理思考。

三、納吉的教育與思考:以人為中心。

第三章設計批評的審美維度。

第一節(jié)個人主義、審美與消費社會。

第二節(jié)裝飾議題:誠實與虛偽。

一、不合時宜的裝飾。

二、裝飾之罪。

第三節(jié)風格議題:被物驅使的人。

一、個人主義與商業(yè)活動。

二、消費社會的矛盾性:個人與社會的分離。

三、對廣告和商業(yè)文化的批判。

四、對廢止和“流線型”的迷狂。

第四章設計批評的社會維度。

第一節(jié)平等與安全的議題。

一、時尚與女性:“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安全:由“消費者”轉向“用戶”

三、設計師的覺醒。

第二節(jié)設計師的責任議題:烏爾姆觀念的變遷。

一、包豪斯的影響。

二、要求理性的聲音。

三、在科學之外尋求人性。

第三節(jié)帕帕奈克的歷史貢獻。

一、對消費社會的批評。

二、對設計師的定位。

第五章設計批評的生態(tài)維度。

第一節(jié)生態(tài)議題的緊迫。

一、過度膨脹的技術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環(huán)境壓力。

第二節(jié)人-社會-自然:從分離到統(tǒng)一。

一、現(xiàn)代主義者的生態(tài)設計觀。

二、由“個體”走向“共同體”

第三節(jié)回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一、新的倫理思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回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三、面向大眾的設計批評。

第六章設計批評的主體。

第一節(jié)設計批評與設計改革者。

第二節(jié)設計批評與設計教育。

第三節(jié)設計批評與職業(yè)設計師。

第四節(jié)設計批評與大眾。

六、寫作計劃。

(略)。

七、參考文獻。

一、專著。

2.杜維明,《對話與創(chuàng)新》,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

3.杜軍虎,《設計評論》,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9年。

4.黃厚石,《設計批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9年。

5.海軍,《設計之重》,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年。

6.何懷宏,《倫理學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7.李樂山,《工業(yè)設計思想基礎》(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9年。

9.李超德,《設計美學》,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9年。

10.李超德,《服裝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年。

11.李叢芹,《設計批評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12.李立新,《設計價值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9年。

13.金觀濤,《歷史的巨鏡》,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年。

14.袁熙旸,《非典型設計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15.(臺)楊冠政,《環(huán)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鄭時齡,《建筑批評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9年。

18.張犇著,《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9年。

20.陳嘉明著,《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

二、論文。

1.李超德,從亞歷山大·麥昆的設計看設計倫理[j].中國服飾,2019(1)。

2.周憲,現(xiàn)代性的張力--現(xiàn)代主義的一種解讀[j].文學評論,(1)。

9.滕靜茹,西方女性主義建筑學的若干議題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9。

10.楊瑩,維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9。

……。

三、外文文獻資料。

26.keestandingdam:bispublishers,2019。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