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精選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4-04-02 02:09:16 頁碼:9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精選8篇)
2024-04-02 02:09:16    小編:

總結(jié)是一個反思和自省的過程,使我們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總結(jié)不僅關乎事實的陳述,更需要我們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以下是一些總結(jié)范文,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感。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篇一

本節(jié)課講授魯迅先生于1934年寫作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經(jīng)過綜合考慮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學習者等多方面的因素,確定以下三點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研討論證方法,了解駁論文的寫法。

2.品讀語句,體會尖銳犀利、富于戰(zhàn)斗性嘲諷意味的語言特點。

3.感受文章所表現(xiàn)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和愛國精神,增強憂患意識和自信心。

為有效達成以上三點教學目標,特別是為突破由教學目標1和2形成的教學重、難點,而預設了誦讀法、圈點勾畫法、品讀法、討論式四種教學方法。

通過回顧初中階段已學過的魯迅先生的作品導入新課,盡可能的縮小學生和新學課文之間的距離,同時進行作者介紹。接著,投影出示寫作背景和需注意的生字及詞語注釋,以幫助學生掃清障礙,更快速地走進文本。在進行完以上基礎性任務之后設置了“速讀課文,整體感知”、“具體研讀,突出重點、難點”、“揣摩語言,體悟情感”三部分,通過“速讀課文,整體感知”,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jù);在“具體研讀,突出重點、難點”部分,通過擬列提綱、研討論證方法,學習駁論文的寫法;而后通過“揣摩語言,體悟情感”品讀、討論具體語言,體會魯迅雜文中尖銳犀利、富于戰(zhàn)斗性嘲諷意味的語言特點,感受文章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先生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和愛國精神的同時增強學生自己的憂患意識和自信心。然后進行課堂訓練和課堂小結(jié),進一步回顧本節(jié)所學,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促進學生思想的提升,增強自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自己注意了以下幾點:

1、注意引導學生養(yǎng)成借助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良好習慣。本節(jié)課,我有意識地把課文注釋整合成背景資料,并要求學生結(jié)合課文注釋通讀全文,目的是引導學生養(yǎng)成借助注釋讀書的良好習慣。同時注重了學生根據(jù)問題快速瀏覽文章,尋找相關信息的快速閱讀能力的訓練。

2、通過“讀”讓學生整體感悟。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對課文進行逐段串講。這堂課,較好地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通過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較好的培養(yǎng)。這堂課,既有同位兩人之間的探討,也有前后四人為小組的探討,加大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探討力度,老師參與其中,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必要的提示與點撥。這樣,學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發(fā)言作出思考,教學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同時又是學生交往的過程。

我感覺這節(jié)課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于:

1.時間的把握上還是不太合理,有前松后緊的感覺。

2.雖然從整體上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學習,仍有部分學生不能照顧到位,缺少促進或指導。

3.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作答的多,而學生主動質(zhì)疑問難的少,這個問題必須解決,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只有學生有了問題意識,才會真正促進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

4.由于自身能力有待提升,對教材的處理上仍有一定的硬傷(如,目標把握不準、目標過多、過雜,過程多而亂等等),不是能很好的把握和理解教材,在設計過程中,多讀文本的功夫有待進一步加深。

5.問題的設置上缺乏細致性、條理性。

總之,教學過程不夠完美,尚需要更加的努力,以實現(xiàn)課改新超越。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篇二

1寫作背景在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后,在他們找到一些資料后,應該系統(tǒng)的進行講述。這樣學生就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2、一堂課完成一兩個教學目標就可以了,不用面面顧到。如果面面細細將來,就會使課堂思路很煩亂,學生的落實也不到位。何不采取在落實中,在練習中落實。

3、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币虼?,課文要讀朗讀,在朗讀中得到體悟和提升。特別是像魯迅先生這篇比較含蓄,尖銳的課文。

成功之處:1.我認為我這堂課的預設較成功。成功之一,這堂課我恰到好處地揭示了課文背景,為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了解作者立場觀點作了一個鋪墊。因為這篇文章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距現(xiàn)在已有77年了,當時那種悲觀主義、失敗主義論調(diào)深刻地反映了時代的、階級的心理,絕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街談巷議,魯迅對這一論調(diào)深入剖析是極有戰(zhàn)斗意義的。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情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讀懂文本,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成功之二,和學生一起溫習議論文的知識。因為學生對議論文,尤其是駁論文剛接觸,還不是很了解,這樣做也是貫徹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順利地為下面學習駁論文做好鋪墊。成功之三,示范朗讀非常成功。教師充滿激情地朗讀,在對文本語音、語速、節(jié)奏等的處理中來點燃學生的心理,陶冶學生的情操,加深體驗和領悟文本內(nèi)涵。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篇三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駁論文,語言尖銳犀利,既富戰(zhàn)斗性,又具諷刺性,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雜文的特點。下面談談我學習這一課的幾點思考。

由作家或作品導入本課不能說不行,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名、時、地、評、作”比較熟悉,由此導入太過乏味。結(jié)合這篇文章的特點,我決定由復習議論文的常識入手,復習到論證方式時,導出駁論,自然引出本文。

“且介亭”是啥意思?學生不懂,不懂就不好記。我給大家介紹了“且介亭”的來歷。1935年,魯迅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是帝國主義越出“租界”范圍以外修筑馬路的區(qū)域,俗稱“半租界”,在這里,魯迅先生收集1934年所作雜文,命名為《且介亭雜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國的.主權只剩下一半。“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寫的。一個反應敏捷的學生當即反問:“老師,既然是‘租界’二字各取一半,為什么不叫‘禾田’呢?”“問得好啊,魯迅先生將‘租界’的‘禾田’去掉,正好表示先生不愿將自己國家的“禾”與“田”讓給帝國主義?!蔽以捯魟偮洌旅嬉咽钦坡曇黄?,我知道,這是學生對魯迅先生愛國情感的由衷欽佩。同時我也相信,同學們一定記住了《且介亭雜文》。

我們剛剛學過鄧拓的《不求甚解》,這也是一篇駁論文,文章的開頭是先擺出對方的錯誤論點,樹立批駁的靶子,駁論方法是駁論點。本文卻是先擺出對方的論據(jù),再擺出對方的論點,在總結(jié)本文駁論方法時,我先問學生由對方的論據(jù)能否得出對方的論點,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接著問:“那么由對方的論據(jù)可以得出什么樣的論點?”結(jié)合課文三、四、五段內(nèi)容,不難得出以下兩個論點:1、中國人失掉了“他信力”。2、中國人現(xiàn)在是在發(fā)展著“自欺力”。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篇四

學生以前學過魯迅很多的作品,比如《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他們都在這些作品當中,感知魯迅先生的作品很值得推敲與細思。

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嗎》,這是一篇議論文當中的駁論文。因此,我的教學目標定為掌握駁論文的寫作特點和體會文章精辟含蓄的語言特點。

從兩班學生的操作來看,課堂的效果還是不錯。但是,有的學生對魯迅這篇文章的'有些內(nèi)容還是理解不了,或者說理解不透。

存在的問題,1寫作背景在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后,在他們找到一些資料后,應該系統(tǒng)的進行講述。這樣學生就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2、一堂課完成一兩個教學目標就可以了,不用面面顧到。如果面面細細將來,就會使課堂思路很煩亂,學生的落實也不到位。何不采取在落實中,在練習中落實。

3、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币虼?,課文要讀朗讀,在朗讀中得到體悟和提升。特別是像魯迅先生這篇比較含蓄,尖銳的課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篇五

我校本周三早上安排了九年級語、數(shù)、英三個科目進行“同課異構(gòu)”教研活動。我們九年級有4個語文老師,上課篇目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為了公平起見,以抽簽方式?jīng)Q定上課班級,還要避開自己所任教班級,我抽到156班第四節(jié)課,這個班基礎比較好,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雖然與他們接觸不多,但看著他們在這個學校學習生活也有兩年多了,所以和他們也沒有太大的距離感。

上課時,雖然教室后面坐了一排聽課的老師,起初大家都有點小緊張,但是,慢慢的進入狀態(tài)后,同學們也放松了。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駁論文,我首先從新中國成立69周年和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取得的成就說起,帶領同學們回到80多年前飽受欺辱的舊中國,去看看那時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新課導入后,出示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這節(jié)課我安排了三個目標,分別是:1.認識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2.識記本課生字及詞語;3.明確作者的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從所定的目標來看,這節(jié)課內(nèi)容不算很多,知識點適當,接下來便逐一解決問題。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學過魯迅的很多作品,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到幾天前學的小說《故鄉(xiāng)》這些文章,同學們對魯迅已經(jīng)有所了解,而現(xiàn)在的這篇雜文,文章中很多語言學生還是有點難以理解。他們也是第一次接觸駁論文,以前學習的都是立論文,所以在文章語言深層含義,這些方面還得再引導。

整堂課下來,學生還算積極配合,課堂氣氛活躍,回答問題很積極,當堂檢測也基本達標,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思考和感悟,感受到了中國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大有人在,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fā)了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得到挖掘。在課堂上及時肯定學生,贊揚學生,對于錯誤,及時糾正。

當然,這堂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時間把握的不夠合理,一開始很緊張,后面放松了;雖然從整體上注重學生,但仍忽略了部分學生;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不夠;對教材的理解不夠透徹,深刻等等。因此,自身還存在很多不足,能力還有待提升,還需繼續(xù)跟從那些優(yōu)秀,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學習。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篇六

我校本周三早上安排了九年級語、數(shù)、英三個科目進行“同課異構(gòu)”教研活動。我們九年級有4個語文老師,上課篇目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為了公平起見,以抽簽方式?jīng)Q定上課班級,還要避開自己所任教班級,我抽到156班第四節(jié)課,這個班基礎比較好,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雖然與他們接觸不多,但看著他們在這個學校學習生活也有兩年多了,所以和他們也沒有太大的距離感。

上課時,雖然教室后面坐了一排聽課的老師,起初大家都有點小緊張,但是,慢慢的進入狀態(tài)后,同學們也放松了。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駁論文,我首先從新中國成立69周年和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取得的成就說起,帶領同學們回到80多年前飽受欺辱的舊中國,去看看那時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新課導入后,出示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這節(jié)課我安排了三個目標,分別是:1.認識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2.識記本課生字及詞語;3.明確作者的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從所定的目標來看,這節(jié)課內(nèi)容不算很多,知識點適當,接下來便逐一解決問題。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學過魯迅的很多作品,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到幾天前學的小說《故鄉(xiāng)》這些文章,同學們對魯迅已經(jīng)有所了解,而現(xiàn)在的這篇雜文,文章中很多語言學生還是有點難以理解。他們也是第一次接觸駁論文,以前學習的都是立論文,所以在文章語言深層含義,這些方面還得再引導。

整堂課下來,學生還算積極配合,課堂氣氛活躍,回答問題很積極,當堂檢測也基本達標,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思考和感悟,感受到了中國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大有人在,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fā)了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得到挖掘。在課堂上及時肯定學生,贊揚學生,對于錯誤,及時糾正。

當然,這堂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時間把握的不夠合理,一開始很緊張,后面放松了;雖然從整體上注重學生,但仍忽略了部分學生;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不夠;對教材的理解不夠透徹,深刻等等。因此,自身還存在很多不足,能力還有待提升,還需繼續(xù)跟從那些優(yōu)秀,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學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篇七

考慮到魯迅文章年代的久遠、用筆的隱晦、內(nèi)容的生疏、寓意的深刻,向來學生解讀都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學習這篇駁論性雜文之前,我做了以下四方面的準備工作:

首先在第一課時我向?qū)W生講授了駁論文的有關知識,因為學生剛接觸駁論文,還不是很了解。其次引導學生了解了文章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寫作原因和寫作目的,這樣就容易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第三,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第四,為了幫助學生盡快理清文章思路,解決課文的重難點,我還精心為學生設計了導學提綱。做好了這四點準備工作,學習全文就比較容易了。

在學習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可取之處:

1、通過閱讀讓學生整體感悟,從而把握住文章的重點。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對課文進行逐段串講。這堂課,突出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通過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具體做法是通過閱讀課文,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讓學生知道了對方論據(jù)和論點;知道了對方論據(jù)只是部分事實,不足以證明對方的論點,對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知道了本文的批駁方式--駁論證;知道了作者不僅直接批駁,還采用了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列舉自古至今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的大量事實間接批駁的方法。最后明確了作者“說中國人失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陷”的態(tài)度。

2、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較好的培養(yǎng)。這堂課,既有組內(nèi)成員的合作交流,也有組間的合作交流。老師參與其中,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指導與評價。這樣,學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發(fā)言作出思考。特別是有一個學生發(fā)言:現(xiàn)在我對學習充滿信心,不怕挫折,我也是一個有自信力的中國人。說得很自豪、很驕傲,令人振奮,也給其他學生以感染。學生在學習中顯得特別的精神,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

3、對于學生難于理解的地方,采用了重點講解兼引導的方法,有效的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解讀文本傳達出來的信息,是本文的學習重點。但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深入交流,如文中的求神拜佛,其本質(zhì)是什么;“中國的脊梁”的四種人外,還有哪些人?同時還結(jié)合文本重點講解了“中國的脊梁”、“中國人”、“地底下”、“脂粉”等詞語在文中的具體含義。

當然存在的問題也是很多的,歸納起來,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幾方面:

1、時間的把握上還是不太合理,有前緊后松的感覺。

2、雖然從整體上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學習,但是仍有部分學生不能照顧到位,缺少促進或指導。

3、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作答的多,而學生主動質(zhì)疑問難的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只有學生有了問題意識,才會真正促進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因此,以后教讀魯迅先生這篇比較含蓄、尖銳的課文,要重視閱讀,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得到體悟和提升。

4、對教材理解不夠準確,也不是很深刻。比如:對魯迅語言的諷刺意味的理解不夠到位,對魯迅憂國憂民思想的認識還很難那樣深刻等。因此自身能力還有待提升,準確把握和理解教材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篇八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駁論文,語言尖銳犀利,既富戰(zhàn)斗性,又具諷刺性,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雜文的特點。下面談談我學習這一課的幾點思考。

由作家或作品導入本課不能說不行,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名、時、地、評、作”比較熟悉,由此導入太過乏味。結(jié)合這篇文章的特點,我決定由復習議論文的常識入手,復習到論證方式時,導出駁論,自然引出本文。

“且介亭”是啥意思?學生不懂,不懂就不好記。我給大家介紹了“且介亭”的來歷。1935年,魯迅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是帝國主義越出“租界”范圍以外修筑馬路的區(qū)域,俗稱“半租界”,在這里,魯迅先生收集1934年所作雜文,命名為《且介亭雜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國的主權只剩下一半?!扒医橥ぁ睒嗣鬟@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寫的。一個反應敏捷的學生當即反問:“老師,既然是‘租界’二字各取一半,為什么不叫‘禾田’呢?”“問得好啊,魯迅先生將‘租界’的‘禾田’去掉,正好表示先生不愿將自己國家的“禾”與“田”讓給帝國主義。”我話音剛落,下面已是掌聲一片,我知道,這是學生對魯迅先生愛國情感的由衷欽佩。同時我也相信,同學們一定記住了《且介亭雜文》。

本文駁論方法時,我先問學生由對方的論據(jù)能否得出對方的論點,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接著問:“那么由對方的論據(jù)可以得出什么樣的論點?”結(jié)合課文三、四、五段內(nèi)容,不難得出以下兩個論點:1、中國人失掉了“他信力”。2、中國人現(xiàn)在是在發(fā)展著“自欺力”。

這樣一來,駁論方法就明了了,對方的論據(jù)不能得出對方的論點,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是論證出了問題,所以本文的駁論方法是駁論證。

為了加深學生對本文駁論方法的理解,我又設置這么一個問題:文章第一段能不能去掉,為什么?經(jīng)過小組討論,一個學生舉手回答:“既然本文的駁論方法是駁論證,那么如果去掉第一段,我們就看不出對方的論據(jù)和論點脫節(jié),看不出論證有問題,所以不能?!贝鸢噶钊朔浅M意。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