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孟子五章心得體會和方法 學《孟子》三章有感(九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24 18:34:42 頁碼:9
孟子五章心得體會和方法 學《孟子》三章有感(九篇)
2022-12-24 18:34:42    小編:ZTFB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yīng)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優(yōu)質(zhì)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有關(guān)孟子五章心得體會和方法一

1.了解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有關(guān)情況及《論語》,能流利朗讀及背誦課文。

2.理解每則語錄的內(nèi)容,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歸納,理解文中重要實詞的意思及有關(guān)句子的含義。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cè)雽W,在小學時又強調(diào)快樂學習,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夠重視,因此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論語十二章》是學生本學期接觸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基礎(chǔ)較差,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掌握較差,實詞積累少,因此在閱讀中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本文要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通過“拔釘子”的方法,掌握重點詞語。并且注意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設(shè)計(設(shè)計者:)

教學過程設(shè)計

一、新課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jīng)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讀儒家經(jīng)典

1.介紹孔子及《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被后世尊稱為“圣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藝者72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關(guān)于孔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全書共二十篇,行文以對話體為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2.輕松聽一聽:學生聽教師朗讀課文,聽準字音,聽清節(jié)奏,圈點勾畫生字詞。

3.大膽讀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jù)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譯一譯:四人一小組,邊讀邊口譯課文,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弄懂字詞句的含義。注意以下重點詞語和句子。

①三省、慍、說、罔、殆、信、傳、矩、十有五、堪

飯疏食,飲水、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擇其善者而從之。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論儒家經(jīng)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礎(chǔ)上小組合作講講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參考:第一則主要談學習方法以及怎樣做人。“學”是認知過程,“習”則是鞏固提高的過程,二者有機統(tǒng)一,才能學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慍”,這是談個人修養(yǎng)的崇高境界。

第二則講治學的人的品德修養(yǎng)?!拔崛杖∥嵘怼焙竺嬗昧艘粋€冒號,表示它是總領(lǐng)后面的內(nèi)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三則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lǐng)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在不受環(huán)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yǎng)達到了的境界??鬃拥牡赖滦摒B(yǎng)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第四則主要談對知識的鞏固與創(chuàng)新。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為人師表,簡練的話語中蘊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diào)學習和思考相結(jié)合的必要性,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guān)系。

第六則是講孔子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第七則講的是興趣是的老師。孔子在這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么,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

第八則是要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則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叭诵校赜形?guī)熝伞币殉蔀橹晾砻浴?/p>

第十則講要珍惜時間,孔子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p>

第十一則講人要立志?!爸尽本褪侨说闹鞠颉⒅練狻!捌シ虿豢蓨Z志”,反映出孔子對于“志”的高度重視,甚至將它與三軍之帥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他應(yīng)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則講教育方法問題。即:博覽群書,廣泛學習,就與切身有關(guān)的問題提出疑問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讀課文,思考并討論哪幾則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哪幾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哪幾則講的是品德修養(yǎng)?

談學習方法的有:第一則、第四則、第五則、第十二則。

談學習態(tài)度的有:第七則、第九則。

談品德修養(yǎng)的有:第一則、第二則、第六則、第八則、第九則、第十一則、第十二則。

3.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問題。

宋開國丞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边@句話是什么意思?結(jié)合所學的《論語》十二則,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的作用。

結(jié)束語:

《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習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有關(guān)孟子五章心得體會和方法二

許行《孟子》注譯與賞析

大悟劉祖富編纂

【說明】本文選自《孟子·滕文公上》,記錄了孟子和許行的門徒陳相之間的一場辯論。戰(zhàn)國時代,有一派思想家是“農(nóng)家”,許行便是治農(nóng)家學說的人。這一派學者出于對當時暴政的厭惡提出恢復(fù)到原始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主張,他們認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親自勞動,就可不用刑罰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張。孟子從社會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間的質(zhì)的差別性,批駁了許行之說。孟子說明社會分工的必要是對的,但他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理論是錯誤的,是剝削階級的理論。他把勞心與勞力,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對立看成是合理的社會分工,這就為歷代的剝削階級永遠地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原文】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1]:“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2]?!蔽墓c之處[3]。其徒數(shù)十人,皆衣褐[4],捆屨織席以為食[5]。陳良之徒陳相[6],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為圣人氓?!?/p>

【譯文】有個研究神農(nóng)學說的人許行,從楚國來到滕國,走到門前稟告滕文公說:“(我這)遠方的人,聽說您實行仁政,希望得到一處住所做您的百姓?!彪墓o了他住所。他的門徒幾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編鞋織席為生。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的弟弟陳辛,背了農(nóng)具耒和耜從宋國來到滕國,對膝文公說:“聽說您實行圣人的政治,這也算是圣人了,我們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注釋】[1]為,治,研究。神農(nóng)之言,指農(nóng)家學派的學說。滕(téng),國名,在今山東滕縣西南。踵,腳后跟。這里指走到。[2]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氓(méng),指從別國遷來的人。[3]與,給。處,住所。[4]衣,穿。褐,粗布衣服,當時的貧苦人所穿。[5]屨(jù),草鞋,麻鞋。[6]陳良,楚國人,是儒家學派的。[7]耒耜(lěi sì),古代的農(nóng)具?!驹摹筷愊嘁娫S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1]。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2]。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3]。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自養(yǎng)也,惡得賢[4]!”

【譯文】陳相見到許行后非常高興,完全放棄了他原來所學的東西而向許行學習。陳相來見孟子,轉(zhuǎn)述許行的話說道:“滕國的國君,的確是賢德的君主;雖然這樣,還沒聽到治國之道。賢君應(yīng)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飯,一面治理天下。現(xiàn)在,滕國有的是糧倉和收藏財物布帛的倉庫,那么這就是使人民困苦來供養(yǎng)自己,哪里算得上賢呢!”第一部分:記述許行、陳相的“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張。

【注釋】[1]學,第一個字用如名詞,指所學的;第二個是動詞,學習。[2]道,名詞,指許行所認為的古圣賢治國之道。[3]賢者,指古代的賢君。并,一起。饔(yōng),早飯。飱(sūn),晚飯。饔飱,在這里用如動詞,指自己做飯。治,指治理天下。[4]厲民,使人民困苦。自養(yǎng),供養(yǎng)自己。惡(wǖ),哪里。

【原文】孟子曰:“許子必種粟sù而后食乎?”曰:“然?!薄霸S子必織布然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1]?”曰:“冠。”曰:“奚xī冠?”曰:“冠素[2]。”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痹唬骸霸S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3]?!痹唬骸霸S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4]?”曰:“然?!薄白粤χc?”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xiè器者,不為厲陶冶[5];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nóng)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6]?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7]?”

【譯文】孟子問道:“許子一定要自己種莊稼然后才吃飯嗎?”陳相說:“對。”孟子說:“許子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后才穿衣服嗎?”陳相說:“不,許子穿未經(jīng)紡織的粗麻布衣?!泵献诱f:“許子戴帽子嗎?”陳相說:“戴帽子?!泵献诱f:“戴什么帽子?”陳相說:“戴生絹做的帽子?!泵献诱f:“自己織的嗎?”陳相說:“不,用糧食換的?!泵献诱f:“許子為什么不自己織呢?”陳相說:“對耕種有妨害?!泵献诱f:“許子用鐵鍋瓦甑做飯、用鐵制農(nóng)具耕種嗎?”陳相說:“對。”孟子說:“是自己制造的嗎?”陳相說:“不,用糧食換的。”孟子說:“用糧食換農(nóng)具炊具不算損害了陶匠鐵匠;陶匠鐵匠也是用他們的農(nóng)具炊具換糧食,難道能算是損害了農(nóng)夫嗎?再說許子為什么不自己燒陶煉鐵,使得一切東西都是從自己家里拿來用呢?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種工匠進行交換呢?為什么許子這樣地不怕麻煩呢?”【注釋】[1]冠,用如動詞,戴帽子。

[2]素,生絲織成的絹帛,不染色。[3]害,妨害。[4]釜,鍋。甑(zèng),瓦做的蒸東西的炊具。爨(cuàn),燒火做飯。[5]械器,指農(nóng)具、炊具。陶冶,這里指燒制陶器、冶制鐵器的人。[6]舍,舊注“止”,只。[7]紛紛然,忙碌的樣子。憚,怕。

【原文】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薄叭粍t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1]。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2],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3]。故曰:或勞心,或勞力[4]。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5]?!?/p>

【譯文】陳相說:“各種工匠的活兒本來就不可能一邊種地一邊去做?!泵献诱f;“這樣說來,那么治理天下,難道就可以邊種地邊治理嗎?有統(tǒng)治者干的事,有被統(tǒng)治者干的事。況且一個人的生活,各種工匠制造的東西都要具備,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這是帶著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寧。所以說:有的人使用腦力,有的人使用體力。使用腦力的人統(tǒng)治別人,使用體力的人被人統(tǒng)治;被人統(tǒng)治的人供養(yǎng)別人,統(tǒng)治別人的人被人供養(yǎng),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p>

第二部分:通過對話,孟子揭出許行言行的自相矛盾,論述了社會必須分工的道理,從而初步批駁了許行等“親耕”的思想。但他為階級壓迫尋找理論根據(jù),應(yīng)該加以批判。

【注釋】[1] 大人,這里指統(tǒng)治者。小人,這里指被統(tǒng)治者。[2]所為,所做的東西。備,具備。這是說,一個人的生活要具備各行業(yè)所生產(chǎn)的東西。[3]路,奔走于路,疲于應(yīng)付。[4]勞心,指使用腦力勞動。勞力,指從事體力勞動。[5]食(sì),給人東西吃,即供養(yǎng)。通義,指一般的道理。

【原文】“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1]。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2]。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3]。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4]。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5],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yuè濟jǐ漯tà,而注諸海[6];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7];然后中國可得而食shí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譯文】“當唐堯的時候,天下還沒有平定。大水亂流,到處泛濫。草木生長茂盛,禽獸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獸威脅人們。鳥獸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帶。唐堯暗自為此擔憂,選撥舜來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燒山野沼澤地帶的草木,野獸就逃避躲藏起來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導濟水、漯水,使它們流入海中;掘通妝水、漢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使它們流入長江。這樣一來,中原地帶才能夠耕種并收獲糧食。當這個時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經(jīng)過家門都沒有進去,即使想要耕種,行嗎?”【注釋】[1]平,平定,治理好。[2]登,成熟。[3]交,交錯。中國,中原地區(qū)。[4]獨,獨自,暗自。舉,推薦。敷,治。[5]益,傳說中虞舜的臣子。掌,管。烈,放大火燒。[6]瀹yuè,疏導。注,動詞使動用法,使……流入。[7]決,打開缺口,導引水流。

【原文】“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1]。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2]。圣人有憂之,使契xiè為司徒,教以人倫[3]: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4]。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5],輔之翼之,使自得之[6],又從而振德之[7]?!ト酥畱n民如此,而暇耕乎?”

【譯文】“后稷教導百姓耕種收割,種植莊稼,莊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關(guān)于做人的道理,單是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卻沒有教化,便和禽獸近似了。唐堯又為此擔憂,派契做司徒,把人與人之間應(yīng)有的關(guān)系的道理教給百姓: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婦之間有內(nèi)外之別,長幼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唐堯說:‘慰勞百姓,使他們歸附;糾正他們,是通過“教”來糾正;幫助他們,使他們得到向善之心,又隨著救濟他們,對他們施加恩惠。’唐堯為百姓這樣擔憂,還有空閑去耕種嗎?”第三部分:列舉堯、舜、禹、稷、契等治洪水、驅(qū)禽獸、教稼穡、教人倫,不暇親自耕種,證明社會分工的必然性,用“史實”批駁了“親耕”思想。

【注釋】[1]后稷,名棄,周的始祖。樹,藝,種植。育,生養(yǎng),指得以生存繁衍。[2]人之有道,意思是關(guān)于做人的道理。逸,安逸。[3]有,通“又”。契,唐堯的臣子,相傳是商的始祖。司徒,掌管教化之官。[4]義,指君臣間禮義之道。敘,指尊卑之序。[5]放勛,堯的號。勞之,指慰勞百姓??镏敝?,指使百姓正直。[6]輔之翼之,指輔助百姓。自得之,自得其善性。[7]振,通“賑”,救濟。德,名詞用作動詞,指對百姓施加恩惠。

【原文】“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gāo yáo為己憂[1]。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nóng)夫也[2]。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鬃釉唬骸笤眨瑘蛑疄榫?!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3]!君哉,舜也[4]!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5]!’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譯文】“唐堯把得不到舜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為自己的憂慮。把地種不好作為自己憂慮的人,是農(nóng)民。把財物分給別人叫做惠,教導別人向善叫做忠,為天下找到賢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讓給別人是容易的,為天下找到賢人卻很難??鬃诱f:‘堯作為君主,真?zhèn)ゴ蟀?!只有天最偉大,只有堯能效法天。廣大遼闊啊,百姓不能用語言來形容!舜真是個得君主之道的人啊!高大啊,有天下卻不事事過問!’堯舜治理下,難道不要費心思嗎?只不過不用在耕種上罷了!”

第四部分:突出堯舜“以未為天下得人為已憂”的事例,論證勞心、勞力分工的重要性,進一步批駁了“親耕”思想。

【原文】“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陳良,楚產(chǎn)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shù)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于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后歸。子貢反,筑室于場,獨居三年,然后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々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蠻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于曾子矣。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遏旐灐吩唬骸叭值沂氢遹īng,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p>

【譯文】“我只聽說過用中原的文明去改變蠻夷的,沒聽說過被蠻夷改變的。陳良出生于楚國,愛好周公、孔子的學說,到北邊的中原地區(qū)來學習,北方的學者沒有人超過他的,他真稱得上是杰出人物了。你們兄弟拜他為師幾十年,老師一死就背叛了他。從前,孔子逝世,(弟子們服喪)三年后,收拾行李將要各自回去,走進子貢住處行禮告別,相對痛哭,泣不成聲,這才回去。子貢又回到墓地,在祭場上搭了間房子,獨居三年,然后才回家。后來的某一天,子夏、子張、子游認為有若像孔子,要用侍奉孔子的禮節(jié)侍奉有若,硬要曾子同意。曾子說:”不行?。ɡ蠋煹娜似罚┤缤?jīng)江漢之水洗滌過,盛夏的太陽曝曬過一般,潔白明亮得無人可以比得上的了!‘現(xiàn)在,那個話語難聽得像伯勞鳥叫似的南方蠻子,攻擊先王之道,你卻背叛自己的老師去向他學習,這跟曾子相差太遠了。我聽說“(鳥雀)從幽暗的山谷飛出來遷到高樹上”的,沒聽說從高樹遷下來飛進幽暗山谷的?!对娊?jīng)魯頌》上說:“征討戎狄,懲罰荊舒?!芄星乙饔懗?,你卻還向楚國人學習,也真是不善改變的了?!?/p>

第五部分:責備陳相等背棄師道而學許行為不善改變。

【原文】“從許子之道,則市賈jià不貳,國中無偽wěi[6];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7]。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8];屨大小同,則賈相若?!痹唬骸胺蛭镏积R,物之情也[9]?;蛳啾遁?,或相什百[10],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11],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12]?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13]!”

陳相說:“如果順從許子的學說,市場上的價格就不會不同,國都里就沒有欺詐行為。即使讓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沒有人欺騙他。布匹和絲織品,長短相同價錢就相同;麻線和絲絮,輕重相同價錢就相同;五谷糧食,數(shù)量相同價錢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價錢就相同。”孟子說:“物品的價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決定的。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萬倍。您讓它們平列等同起來,這是使天下混亂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細的鞋子賣同樣的價錢,人們難道會去做精細的鞋子嗎?按照許子的辦法去做,便是彼此帶領(lǐng)著去干弄虛作假的事,哪里能治好國家!”

第六部分,論述事物間質(zhì)的差別性,批駁了許行等的“同價”思想。

【注釋】[1]皋陶(gāo yáo),傳說中舜的司法官。[2]易,治,指種好田。[3]則,效法。蕩蕩乎,廣大遼闊的樣子。[4]君哉,指得人君之道。[5]巍巍乎,高大的樣子。[6]賈,“價”的古字,價格。國,國都。偽,欺詐行為。[7]或,句中語氣詞。 [8]相若,相同。[9]不齊,不一樣,不一致。情,本性。 [10]或,無定代詞,有的。蓰(xǐ),五倍。什,十倍。[11]比,平列。同,等同。[12]巨屨小屨,舊說指粗糙的鞋和精細的鞋。[13]相率,彼此帶領(lǐng)著。

歡迎您的下載,

資料僅供參考!

致力為企業(yè)和個人提供合同協(xié)議,策劃案計劃書,學習資料等等

打造全網(wǎng)一站式需求

有關(guān)孟子五章心得體會和方法三

孟軻的母親,人稱孟母。孟軻自幼喪父,跟著母親長大。最初孟母帶著孟軻住在墓地附近,附近常有喪葬之事。孟軻小時候在旁邊,然后就模仿人家出殯、下葬、哭喪之類的事,還學著造墓埋墳。

孟母發(fā)現(xiàn)這個情景,自言自語道:“那里不該是我?guī)е⒆幼〉牡胤健!庇谑撬龑⒓野岬揭惶幖信?,可這次孟軻又學起了商人那套叫賣、做生意的本事。孟母又說:“那里也不是我該帶著孩子居住的地方。”

這次,她又將家搬到了一個學宮旁。于是,孟軻平時遇到的都是些有才學的人,所了解的都是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類學問了。孟母說:“那里才是能夠讓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等到孟軻長大成人,學精六藝,最終成為有名的大儒,被尊稱為孟子。之后的君子賢人都說孟母很善于利用環(huán)境感染的方式教化孩子。

對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教師子思那里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十分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后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后專心讀書,發(fā)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圣人的教誨,最終成為一代大儒,被后人稱為“亞圣”。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母親扮演著重要的主角。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吃飽穿暖之外,還要言傳身教,給孩子供給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圍的人的言行影響,孩子在幼兒時期模仿力最強,所以應(yīng)當給他們良好的環(huán)境.古人教導我們要與圣人為伍,遠離瑣碎事和卑鄙小人,才能有所成就,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孟子學成,他的母親功不可抹。

孟子的思想不僅僅是孔子思想的繼承,更是儒家的大力發(fā)展,異常是孟子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各國治亂興亡的規(guī)律,提出了著名的民主理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還提倡“仁政”,“民之為道也,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讓人民擁有自我的“恒產(chǎn)”,也就是保護私有財產(chǎn),人民就會安居樂業(yè),不去觸犯刑律?!叭巳擞H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了有恒產(chǎn),還要有道德,這樣社會才會和諧美滿,天下太平。能夠說孟子關(guān)于民主和仁政的基本思想,是中國先秦思想的精華所在,放在兩千年后的今日,依然十分了得,放在中國管用,放在外國同樣管用。

有關(guān)孟子五章心得體會和方法四

【教學目標】

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提高學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聯(lián)系自身的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nèi)涵。

背誦課文,激發(fā)學生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論語》是就其中的一部。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文化經(jīng)典,一起研讀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2.首先,請看我們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⑴誦讀,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⑵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聯(lián)系自身的學習和生活,說說其中倡導的“為學之道”“修身之理”。⑶了解《論語》在歷的價值,熱愛我們的民族經(jīng)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體知識《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墩撜Z》內(nèi)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等。

《論語》多采用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包括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寫法比較靈活。還有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被譽為“萬世師表”,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鬃颖缓笫雷馂椤笆ト恕?,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chuàng)者,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好,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論語》。注意,讀準字音。

三、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論語(lún)說(yuè)慍(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傳(chuán)不習乎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簞食(dān)曲肱(gōng)篤志(dǔ)

2.讀出味道

溫馨提示:(1)讀時要字正腔圓?!白终本褪亲忠魷蚀_,“腔圓”就是發(fā)音飽滿。(2)處理好停頓,控制節(jié)奏。(3)把握重讀和輕讀。(4)注意語速語調(diào),做到聲韻和諧,抑揚頓挫。

3.指名讀,正音。

4.配古典音樂讀。

四、探究學習,疏通文意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詞,逐詞展開。

(2)根據(jù)語境,組詞猜詞。

(3)結(jié)合注釋,記詞說意。

(4)知詞順義,不要反推。

(5)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6)調(diào)整句序,添詞成句。

2.用這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jié)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五、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說感受

1.這里面有關(guān)于學習方法的,有關(guān)于學習態(tài)度的,還有修身養(yǎng)性的,請你說說哪些是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哪些是修身養(yǎng)性?

2.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弟子應(yīng)該如何學習,如何修身,這是“為學之道”“修身之法”。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許多文士詩人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對于我們現(xiàn)代的中學生來說,同樣也有著現(xiàn)實的意義。請你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經(jīng)歷,說說哪一則論語對你有啟發(fā)?

3.放到語言環(huán)境當中,靈活運用:

⑴張明的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指出他基礎(chǔ)不牢固,教導他學習應(yīng)該“?!?/p>

⑵“上合總理會”在鄭州召開。迎接各國領(lǐng)導人的到來時,我們想說:“,?”】

六、小結(jié),背誦

同學們,《論語》不僅作為一種行為導向,更作為一種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國人的血脈,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不息地流淌。現(xiàn)在,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一起來誦讀經(jīng)典吧!

板書設(shè)計:

《論語》十二章

為學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課時

一、溫故而知新

1.背誦上一課時學習的《論語》前六章。

2.指名翻譯《論語》前六章。

二、學習《論語》后六章

1.自由朗讀,注意停頓節(jié)奏,讀出文言文的古風古韻。

2.用上一課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jié)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p>

第八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p>

這句話,表現(xiàn)出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fù)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p>

第十一章: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p>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三、分類,歸納總結(jié)

1.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學習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四、《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gòu)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墩撜Z》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xiàn)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tài)。

五、課堂小結(jié)

的內(nèi)容圍繞著孔子的言談舉止,向我們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觀點和態(tài)度,通過學習我們能夠準確的背誦和翻譯,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識,理解了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主旨。

六、課下作業(yè)

默寫全文、做相關(guān)的練習題。

有關(guān)孟子五章心得體會和方法五

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亞圣”,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這樣一位母親的教育。

《三字經(jīng)》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

孟子的父親孟激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為了光耀門楣,他拋妻別子,遠赴宋國游學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頭地的孟母聽到的是晴天霹靂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沒有氣餒,她從悲傷中昂起頭來,下定決心依靠自己的雙手把兒子培養(yǎng)成一個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業(yè)。

孟母的偉大之處在于她能夠在兒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按照階段給予兒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孟子名孟軻,出生于現(xiàn)在山東省鄒城市北25華里的鳧村(今屬于曲阜市)?!读信畟鳌酚涊d,孟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游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經(jīng)??吹匠鰵浰驮岬娜巳簭母浇?jīng)過,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huán)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決定搬家,毅然帶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廟戶營村位于現(xiàn)在的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里是一處繁華的集鎮(zhèn)。孟軻置身于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zhèn)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里仍然不是培養(yǎng)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

在這個集鎮(zhèn)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于現(xiàn)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shè)宮講學的地方,后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后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孟母想,孩子在學宮的附近居住,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長大以后讀書也方便。母子搬遷到這兒后,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里的瑯瑯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里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于找到了培養(yǎng)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后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弟子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yè)之路。

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遷一樣是母親教子故事的典范。

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后,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貪玩的本性難移,有時就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孟子問為什么要這樣,孟母回答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教育孟軻,學習就像織布,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 孟軻幡然大悟,從此勤學苦讀,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于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對于孩子品格的成長同樣十分看重,她的“殺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讓后人贊嘆。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準備殺一只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干什么?”“在殺豬。”“殺豬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隨口說道:“是給你吃啊?!眲傉f完這句話,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來不是為孩子殺的豬,我為什么欺騙他呢?這不是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孟子娶妻以后,對自己的妻子不喜歡,認為她太過倨傲。有一天,天氣十分炎熱,妻子從田間勞作回家,進了房間就脫衣納涼,正巧孟子突然推門近來??吹狡拮庸庵碜釉诜块g里涼快,孟子異常生氣,認為妻子行為放蕩,不守禮節(jié),當即就有了休妻的念頭。孟母知道以后嚴厲斥責孟子說:你進門之前應(yīng)該先敲門問屋里是否有人,才能進去,你沒有敲門就推門而入,是你先失禮節(jié),并不是你妻子的過錯啊。聽了母親的話,孟子深感自己過于魯莽,也慚愧于自己沒有把所學應(yīng)用于生活當中,自此對妻子芥蒂盡除,與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萬事禮為先”的做人道理,其識見令人敬仰。

孟母對于家庭一生操勞,盡管孟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但對孟子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松過。在齊國,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鐘酬謝孟子,但是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說:“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離家周游列國,受到了各國的空前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

就在這個時候,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在親眼看著兒子成功的時刻,滿懷著一個母親成功的歡欣,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xiāng)的途中,沿途經(jīng)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向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

在山東鄒城市北20里的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靜穆莊嚴,時刻吸引著一代代景仰這位偉大母親的人們。p

有關(guān)孟子五章心得體會和方法六

1,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4,孟子曰:于我心有戚戚焉!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1,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2,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3,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5,孟子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1,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出自——《孟子·離婁上》

1,孟子曰:“不以規(guī)距,無以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2,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3,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4,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告子上》

1,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出自——《孟子盡心上》——( 孟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1,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2,孟子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3,孟子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4,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眾也!

5,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6,孟子的名言警句

7,以五十步笑百步

8,永言思,思孝惟則

9,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0,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11,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12,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

13,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為方圓

14,長幼有序

15,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16,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9,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20,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21,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2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矣!

23,盡信出自——《書》,則不如無出自——《書》

24,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25,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

26,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27,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9,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30,情至之語,自能感人

31,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32,人皆可以為堯舜

33,人無廉恥,王法難治

34,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35,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36,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發(fā)37,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38,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39,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0,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41,彼一時,此一時也

42,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43,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44,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4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6,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47,盡信書,不如無書

48,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49,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50,人不可以無恥

51,仁人無敵于天下

52,仁者榮,不仁者辱

53,仁者無敵于天下

54,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6,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

57,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58,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59,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yǎng),養(yǎng)之至也!——孟子

6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有關(guān)孟子五章心得體會和方法七

【教學目標】

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提高學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聯(lián)系自身的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nèi)涵。

背誦課文,激發(fā)學生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論語》是就其中的一部。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文化經(jīng)典,一起研讀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2.首先,請看我們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⑴誦讀,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⑵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聯(lián)系自身的學習和生活,說說其中倡導的“為學之道”“修身之理”。⑶了解《論語》在歷的價值,熱愛我們的民族經(jīng)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體知識《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墩撜Z》內(nèi)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等。

《論語》多采用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包括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寫法比較靈活。還有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被譽為“萬世師表”,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鬃颖缓笫雷馂椤笆ト恕?,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chuàng)者,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好,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論語》。注意,讀準字音。

三、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論語(lún)說(yuè)慍(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傳(chuán)不習乎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簞食(dān)曲肱(gōng)篤志(dǔ)

2.讀出味道

溫馨提示:(1)讀時要字正腔圓?!白终本褪亲忠魷蚀_,“腔圓”就是發(fā)音飽滿。(2)處理好停頓,控制節(jié)奏。(3)把握重讀和輕讀。(4)注意語速語調(diào),做到聲韻和諧,抑揚頓挫。

3.指名讀,正音。

4.配古典音樂讀。

四、探究學習,疏通文意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詞,逐詞展開。

(2)根據(jù)語境,組詞猜詞。

(3)結(jié)合注釋,記詞說意。

(4)知詞順義,不要反推。

(5)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6)調(diào)整句序,添詞成句。

2.用這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jié)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五、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說感受

1.這里面有關(guān)于學習方法的,有關(guān)于學習態(tài)度的,還有修身養(yǎng)性的,請你說說哪些是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哪些是修身養(yǎng)性?

2.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弟子應(yīng)該如何學習,如何修身,這是“為學之道”“修身之法”。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許多文士詩人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對于我們現(xiàn)代的中學生來說,同樣也有著現(xiàn)實的意義。請你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經(jīng)歷,說說哪一則論語對你有啟發(fā)?

3.放到語言環(huán)境當中,靈活運用:

⑴張明的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指出他基礎(chǔ)不牢固,教導他學習應(yīng)該“?!?/p>

⑵“上合總理會”在鄭州召開。迎接各國領(lǐng)導人的到來時,我們想說:“,?”】

六、小結(jié),背誦

同學們,《論語》不僅作為一種行為導向,更作為一種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國人的血脈,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不息地流淌。現(xiàn)在,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一起來誦讀經(jīng)典吧!

板書設(shè)計:

《論語》十二章

為學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課時

一、溫故而知新

1.背誦上一課時學習的《論語》前六章。

2.指名翻譯《論語》前六章。

二、學習《論語》后六章

1.自由朗讀,注意停頓節(jié)奏,讀出文言文的古風古韻。

2.用上一課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jié)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p>

第八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p>

這句話,表現(xiàn)出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fù)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p>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p>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p>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三、分類,歸納總結(jié)

1.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學習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四、《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gòu)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墩撜Z》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xiàn)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tài)。

五、課堂小結(jié)

的內(nèi)容圍繞著孔子的言談舉止,向我們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觀點和態(tài)度,通過學習我們能夠準確的背誦和翻譯,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識,理解了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主旨。

六、課下作業(yè)

默寫全文、做相關(guān)的練習題。

有關(guān)孟子五章心得體會和方法八

孟母三遷

孟子名叫孟軻,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大教育家。

孟子的父親去世很早,對孟子的教育,可費了他母親不少心血。

孟子五歲時,跟他母親住在城外公墓的旁邊。這里經(jīng)常有人送葬、筑墳、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遠遠的看熱鬧,時間一長,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玩起了送葬的游戲:用泥巴做棺材,再做個泥人放在里面,兩個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幾個跟在后面哭,咿咿唔唔地唱起喪歌……孟子的母親看到他們的這種游戲,心里很發(fā)愁:這可怎么得了,將來能成個什么樣的人呀!于是,決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來了,在一個市場的旁邊。市場可熱鬧了,從早到晚,人來人往,買的、賣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糧食、蔬菜、水果、器皿、魚、肉……各種東西都有。孟子高興極了,成天在人群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騙人的、打架的、偷東西的、投機取巧的,什么樣的新鮮事他都看到了。沒過幾天,孟子對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親見此狀況心里又很難過:孩子成天不學好,可怎么得了,將來會變壞的。于是,決定再搬家。

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學堂旁邊,他漸漸對學堂發(fā)生了興趣。每天看到學生很早就來上學,見了老師還鞠躬。有時,老師領(lǐng)著學生演習各種禮節(jié)和儀式。孟子看會了,也就跟著做起來:見了老師便鞠躬;學生演習禮節(jié)和儀式,他就模仿;學生唱歌,他也跟著唱……孟子成了一個彬彬有禮的兒童了。

孟子的母親看到兒子的進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填空。

(1)中國古代有兩個很有名的大教育家,人稱“孔孟”?!翱住敝傅氖莀_______,名叫________“孟”指的是________,名叫________。

(2)孟母一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________,第二次住在________,第三次住在________。

2.給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標題。

第三自然段:____________

第四自然段:____________

第五自然段:____________

3.孟母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呢?

答案:略

解析:

1.(1)孔子,孔丘;孟子,孟柯

(2)城外公墓的旁邊;城里一個市場的旁邊;學堂旁邊

2.孟母一遷;孟母二遷;孟母三遷

3.孟母認為周圍的人的品行對孟子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她要擇鄰而居。

[孟母三遷閱讀題答案]

有關(guān)孟子五章心得體會和方法九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被稱為論辯的典范之作。

在孟子和齊王這段經(jīng)典對話中,偷換概念是他詭辯的手段。

二人對話時,孟子說到齊王的政治理想:“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認為齊王的理想,是緣木求魚。并舉小國鄒國和大國楚國對壘為例,問齊王,鄒國勝利還是齊國勝利!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楚國必定勝利。

對話是這樣的:孟子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齊王曰:“楚人勝?!?/p>

接下來,孟子說:“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不可以敵眾,弱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久,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這段話的意思是,小的少的弱的,自然是打不贏大的,有九個方圓千里的諸侯國,齊國只是其中之一,所以齊國只是一個千里之國,要想以一個千里之國,來打敗八個千里之國,是不可能的……

在這里,孟子偷換了概念。

前面論述的話題是,鄒國和楚國的對壘,是一個國家對一個國家;而后面論述齊王不能推行“霸道”,否則會失敗的時候,卻是例舉“八個國家的集合”對一個國家——齊國,鄒國對齊國,是小國對大國,而孟子講述的“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這里“一”是齊國,“八個”“ 方千里者”等于“一”,二者概念完全不一樣,鄒國對楚國是:1對1,后面的“一服八”是1對8,這里實際是8個諸侯國之和,對一個諸侯國——齊國。

齊王忽略了8=1的差異,不知不覺進了孟子圈套。于是曰:“吾昏,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于是孟子得到了宣傳自己政治主張的機會,于是開始宣傳自己“王道”的政治主張!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