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甘肅強省會心得體會和方法 甘肅講話精神心得體會(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26 02:16:45 頁碼:11
甘肅強省會心得體會和方法 甘肅講話精神心得體會(8篇)
2022-12-26 02:16:45    小編:ZTFB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梢詫⑺鼈儗懗梢黄牡皿w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甘肅強省會心得體會和方法一

各位朋友,張掖丹霞地貌豎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復合區(qū)。景觀區(qū)主要包括冰溝丹霞風景區(qū)和七彩丹霞風景區(qū),兩景區(qū)間隔約12千米。張掖丹霞地質公園分布面積約536平方千米,其中七彩丹霞景區(qū)面積約200平方千米,冰溝丹霞景區(qū)面積約300平方千米。冰溝丹霞景區(qū)主要分布在張掖市肅南縣康樂鄉(xiāng)、白銀鄉(xiāng)地段;七彩丹霞景區(qū)主要分布在臨澤縣倪家營鄉(xiāng)。中國丹霞地貌總數(shù)達790處,集中分布在東南部、西南部以及西北部干旱區(qū)的26個省區(qū)。其中,張掖丹霞地貌面積達536平方千米以上,是我國干旱地區(qū)最典型和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觀。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張藝謀的《三拍案驚奇》、錢雁秋的電視連續(xù)劇《神探狄仁杰(第三部)》等影片均把該景區(qū)作為外景拍攝地。

各位朋友,甘肅張掖丹霞地貌景觀區(qū)位于方圓100平方千米的祁連山北麓丘陵地帶,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白銀鄉(xiāng)為中心,海拔高度在20xx米至3800米,東西長約40千米,南北寬約5~10千米的地方,數(shù)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全部呈現(xiàn)出鮮艷的丹絕色和紅褐色,相互映襯各顯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采的丹霞地貌。當?shù)厣贁?shù)民族把這種奇特的山景稱為“阿蘭拉格達”(意為紅色的山)。

張掖丹霞地貌主要有兩塊帶狀分布區(qū),一塊東起金塔寺、馬蹄寺一帶,向西延伸至紅山村,集中分布點為金塔、馬蹄、紅山灣、白銀、大河、紅山村;另一塊東起紅四湖一帶,向西延伸至高臺合黎,集中分布點為紅四湖、紅圈子、板橋、合黎,最為獨特的是紅山灣、白銀一帶和紅圈子一帶。

由于深處大陸腹地,張掖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充足,冬寒夏暖,四季分明,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僅130毫米左右,平均氣溫為71左右,每年降雨比較集中的6?9月是到張掖旅游的最佳時間,此時濕潤的空氣和涼爽的天氣會讓人們的旅程倍感舒適。

各位朋友,張掖丹霞地貌分布廣闊,場面壯觀,造型奇特,色彩艷麗,是我國干旱地區(qū)最典型和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觀。距張掖市僅40千米處的張掖臨澤倪家營南臺子村彩色丘陵地貌景區(qū),海拔2180米,東西長約45千米,南北寬約10千米,以其層理交錯、巖壁陡峭、氣勢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斕而稱奇,有紅色、黃色、白色、綠藍色,色調有順山勢起伏的波浪狀,也有從山頂斜插山根的,猶如斜鋪的彩條布,在陽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了一層紅色的輕紗,熠熠泛光,色彩異常艷麗,讓人驚嘆不已。同時該地貌群與梨園河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觀賞價值,令游人傾倒。

在臨澤,最為獨特的丹霞地貌景觀有七彩霞峽、七彩塔、七彩屏、火海、七彩練、琉璃峰、七彩瑚、七彩菇、大扇貝11處,登上山頂,極目遠眺,但見山巒、河流、田園、村莊、炊煙,宛如一幅風景名畫,盡收眼底,人行其間,感到精神振奮、心曠神怡。

中國丹霞地貌權威黃進教授曾說:張掖彩色丹霞地貌色彩之繽紛、觀賞性之強、面積之大冠絕全國;張掖彩色丘陵中國第一。

位于白莊子一帶的窗欞式、宮殿式丹霞地貌是全國丹霞地貌精品中的精品。站在張掖彩色丹霞地貌的觀景平臺上,視野開闊,為游客提供了極佳的觀賞空間。張掖丹霞地貌被譽為“張掖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地貌中國第一”,“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

各位游客朋友,丹霞地質構造是由巖石堆積形成的,它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加之特殊的地質結構、氣候變化以及風力等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主要發(fā)育于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

張掖祁連山丹霞主要由紅色礫石、砂巖和泥巖組成,有明顯的干旱、半干旱氣候的印跡,以交錯層理、四壁陡峭、垂直節(jié)理、色彩斑斕而新奇,它是一個以自然風光為主的自然風景區(qū),集廣東丹霞山的雄、險、奇、幽、美和五彩城的色彩斑斕于一體。

最新甘肅強省會心得體會和方法二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大地灣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鄉(xiāng)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遺址分布在清水河與閻家溝交匯處的第一、二、三級臺地上,總面積約達32萬多平方米。1958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至1983底,發(fā)掘清理房址200余座,窯址30多座,共出土各類文物8000多件。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發(fā)掘所獲資料看,大地灣遺址,是甘肅東部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距今4900-8120_年。

從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可以看出,出土的器物明顯地反映出生產技術由粗到精的發(fā)展過程。 生活用具中的陶器,已出土的有紅陶、灰陶、彩陶;有手捏制、敷貼模制、輪制; 有夾砂陶,泥質陶;有小、中、大各型器物;如缽、罐、盆、瓶、杯、尊等。陶器上裝飾紋有繩紋、弧線、三角、條紋、勾葉紋;有變體魚紋、鳥紋;有兩獸相樸的寫實紋、蛙紋;有圓點、條線、弧線、組成的幾何圖形等;有紫紅色、黑色、白色和朱色彩繪。特別是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

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截至1984年,共揭露面積13700平方米,遺址總面積為110萬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個,墓葬79座,窯38座,灶臺106座,防護和排水用的壕溝8條,各種骨、石、蚌、陶器、裝飾器和生活器物共計8034件。大地灣遺址最早距今7820_年,最晚距今4820_年,有3020_年文化的連續(xù),其規(guī)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藝術珍品外,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大地灣的房屋建筑遺址,不僅規(guī)模宏偉,而且形制復雜。尤其是屬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020_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門開和帶檐廊的大型建筑,其房址面積270平方米,室內面積150平方米,平地起建,1木骨泥墻,其復原圖為四坡頂式房屋。

這一房屋的規(guī)模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還給有地畫,圖案由人與動物構成,是我國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畫,這一發(fā)現(xiàn)為研究我國古代繪畫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大地灣遺址的房屋,多采用白灰面,多種柱礎的建筑方法,充分顯示了當時生產力的提高和建筑技術的發(fā)展。大地灣遺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農業(yè)生產工具數(shù)量很多,貯存物品的大袋形窯穴的建造,大型陶甕、缸、罐等貯藏器的大量出現(xiàn),都說明和反映了其經濟形態(tài)屬于定居的以農業(yè)為主的類型。

大地灣遺址根據(jù)地層可分四期:即大地灣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發(fā)現(xiàn),在考古學上不僅對探討甘肅東部地區(qū)考古編年與序列有著現(xiàn)實意義,也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說提供了新的證據(jù)和資料。

最新甘肅強省會心得體會和方法三

尊敬的各位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嘉峪關關城講解員×××,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巍巍雄關耀中華。這里,曾上演過一幕幕民族征戰(zhàn)的歷史話劇;這里,流傳過一篇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團結奮斗的動人故事。巍巍雄關耀中華,古老的嘉峪關,就象一位歷史老人,六百多年來,離合悲歡的往事,滄海桑田的巨變,映在它古老的青磚上,刻在它厚重的土墻里。

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關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早建九年。這里地勢險要,南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黑山,兩山之間,只有30華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狹窄的地方,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關西的大草灘,黃草平沙,地域開闊,素為古戰(zhàn)場,關東是絲路重鎮(zhèn)酒泉,緊靠關東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終年不竭,可供人馬飲用,并可灌溉良田。這些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險要的地理位置,是這里建關的主要原因。早在漢代,就在距關城北七里的石關峽口設有玉石障,依山憑險,設共防守,據(jù)史料記載,明代以前,這里一直是"有關無城"。

明王朝建立后,為了加強河西的軍事防御,征虜大將軍馮勝收復河西后,在此選址建關,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據(jù)歷史記載,嘉峪關"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關可守也"。嘉峪關從建關到成為堅固的防御工程,經歷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時間。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筑土城,周長220丈,高2丈許,就是現(xiàn)在的內城夯筑部分,當時只是有關無樓。明弘冶八年(公元148年),肅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羅城嘉峪關正門項修建嘉峪關關樓,也就是說,嘉峪關關樓守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的,史書上記載說:"李端澄構大樓以壯觀,望之四達",又過了20xx年,也就是明正德元年(公元1520xx年)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關的樣式、規(guī)格修建了內斥化樓和柔遠樓,同時,還修建了官廳、倉庫等附屬建筑物。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書翟鑾視察河西防務,認為這里必須加強防務,于是大興土木加固關城,在關城上增修敵樓、角樓等,并在關南關北修筑兩翼長城和烽火臺等。至此,一座規(guī)模浩大,建筑宏偉的古雄關挺立在戈壁巖崗之上,它像一隊威武雄壯的戰(zhàn)士,屹立在兩山之間、伸出雙臂,牢牢地守衛(wèi)著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公元1873年當時的陜西直隸總督左宗堂在收復伊犁時速經嘉峪關,面對雄偉壯觀、氣勢磅榜的關城,提筆寫下"天下第一雄關"的巨匾懸掛于嘉峪關樓上,為雄關又添了幾分威嚴、幾分雄壯。清末因禁煙而被貶赴伊犁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于1842年10月11日途經嘉峪關時,面對巍巍雄關和大漠風光寫下了著名的詩篇出嘉峪關感賦)其中一首寫道: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入駐馬蹄。

飛閣造連秦樹直,綜垣斜壓隴云低。

天山峭摩肩立,瀚海蒼茫人望迷。

誰道堵函千古險,目看只見一九泥。

一生酷愛古詩詞和書法藝術的毛澤東同志曾手書過這首著名的詩篇。

雄關關城布局十分合理,建筑也很得法,適合戰(zhàn)爭防御的需要,關城有三重城廊,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如果敵兵來犯,可確保萬無一夫。

嘉峪關建關六百多年以來,由于風雨侵蝕,曾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修繕。尤其是在1986年,嘉峪關市委、市政府響應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偉大號召,倡導各界人士捐款集資,恢復關城。當時,嘉峪關按照國家文物局楊烈等同志指示"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經過多方努力,嘉峪關樓終于又屹立于雄偉的關城之上,站在嘉峪關樓上看著關外,由于歲月侵蝕而變的滄桑的絲路古道,諸多感慨涌上?;仡^,曾有這樣一幅對聯(lián)記載關樓的滄桑歷史:

歷明清經民國毀于風雨歲月空留遺址、靜觀世事滄桑:

愛中華修長城建在升平年代恢復原貌、再睹華夏春色。

更值得一提的是長城學專家羅哲文老先生也詩興大發(fā);口占七絕一首:

嘉峪山前起煤城,墻臺高峙氣蕭森

雄關天下今誰主,游客登樓話古今。

是的,雄關本身的防御意義早已成為了過去,而今登上這座氣宇軒昂的關城,人們不僅為它的氣勢、它的雄壯、為祖輩們的智慧所折服,更多的是在思索和尋找。在改革開放,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如何使這座關城煥發(fā)出無比的生命力,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改革開放的春風早己吹綠了關城內外。大開發(fā)的春風為關城的建設推波助瀾。使機遇與挑戰(zhàn)同時擺在我們面前。侍守著祖輩留給我們的這筆財富而滿足于現(xiàn)狀,還是積極探索、尋找差距、開拓進取?事實是最好的口答;關城作為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當之無愧地被授予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九九六年被授予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今天在實施西部大開發(fā)的宏偉戰(zhàn)略中,雄關又在爭創(chuàng)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的活動中找差距、定措施,這些都意味著關城人正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賦予關城以新的意義。

最新甘肅強省會心得體會和方法四

蘭州市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筑群,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筑群,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筑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筑面積八千余平方米。這個建筑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回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別具風格的建筑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筑有“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shù)墓沤ㄖ镉腥堑睢⒂窨烷w,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據(jù)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tǒng)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xiàn)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為鎮(zhèn)守甘肅內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為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為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后,幾經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zhèn)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時所贈,現(xiàn)在這里僅有仿制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xiàn)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后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jù)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后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玫摹刻于岳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郁,朝陽山、馬頭山、冠云山、環(huán)翠山峰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最新甘肅強省會心得體會和方法五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很高興能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相聚在麥積山。我是本次旅行的導游小潘,希望我們一行游覽快樂。

麥積山地處甘肅天水東南約50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景區(qū)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qū)和街亭古鎮(zhèn)。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在懸崖峭壁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難度之大,智慧之高,這在我國的石窟中是非常罕見的。下來,咱們就去看一看吧。

進了景區(qū),大家現(xiàn)在看麥積山像什么呢?對,像一個麥垛。麥積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高80米,這里薈萃著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被譽為我國四大石窟。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于絢麗的壁畫,云崗、龍門著名于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于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p>

大家步入棧道一定注意安全,不要擁擠?,F(xiàn)在大家看到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游客。這也是麥積山最大的佛像。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是最壯麗的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里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tài)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

現(xiàn)在大家來到西崖石窟,這里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珍品。

麥積山的主景區(qū)我們先觀賞到這里,再次感謝大家對小潘工作的支持!歡迎大家再次光臨甘肅、光臨麥積山!

謝謝大家!

最新甘肅強省會心得體會和方法六

尊敬的各位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嘉峪關關城講解員張敏,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巍巍雄關耀中華。這里,曾上演過一幕幕民族征戰(zhàn)的歷史話劇;這里,流傳過一篇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團結奮斗的動人故事。巍巍雄關耀中華,古老的嘉峪關,就象一位歷史老人,六百多年來,離合悲歡的往事,滄海桑田的巨變,映在它古老的青磚上,刻在它厚重的土墻里。

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關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早建九年。這里地勢險要,南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黑山,兩山之間,只有30華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狹窄的地方,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關西的大草灘,黃草平沙,地域開闊,素為古戰(zhàn)場,關東是絲路重鎮(zhèn)酒泉,緊靠關東南坡下,有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終年不竭,可供人馬飲用,并可灌溉良田。這些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險要的地理位置,是這里建關的主要原因。早在漢代,就在距關城北七里的石關峽口設有玉石障,依山憑險,設共防守,據(jù)史料記載,明代以前,這里一直是"有關無城"。

明王朝建立后,為了加強河西的軍事防御,征虜大將軍馮勝收復河西后,在此選址建關,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據(jù)歷史記載,嘉峪關"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關可守也"。嘉峪關從建關到成為堅固的防御工程,經歷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時間。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筑土城,周長220丈,高2丈許,就是現(xiàn)在的內城夯筑部分,當時只是有關無樓。明弘冶八年(公元148年),肅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羅城嘉峪關正門項修建嘉峪關關樓,也就是說,嘉峪關關樓是關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的,史書上記載說:"李端澄構大樓以壯觀,望之四達",又過了20xx年,也就是明正德元年(公元 1520xx年)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關的樣式、規(guī)格修建了內城光化樓和柔遠樓,同時,還修建了官廳、倉庫等附屬建筑物。嘉靖十八年(公元 1539年),尚書翟鑾視察河西防務,認為這里必須加強防務,于是大興土木加固關城,在關城上增修敵樓、角樓等,并在關南關北修筑兩翼長城和烽火臺等。至此,一座規(guī)模浩大,建筑宏偉的古雄關挺立在戈壁巖崗之上,它像一隊威武雄壯的戰(zhàn)士,屹立在兩山之間、伸出雙臂,牢牢地守衛(wèi)著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公元1873年當時的甘肅直隸總督左宗堂在收復新疆伊犁時速經嘉峪關,面對雄偉壯觀、氣勢磅榜的關城,提筆寫下"天下第一雄關"的巨匾懸掛于嘉峪關樓上,為雄關又添了幾分威嚴、幾分雄壯。清末因禁煙而被貶赴伊犁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于1842年10月11日途經嘉峪關時,面對巍巍雄關和大漠風光寫下了的詩篇出嘉峪關感賦)其中一首寫道: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入駐馬蹄。

飛閣造連秦樹直,綜垣斜壓隴云低。

天山峭摩肩立, 瀚海蒼茫人望迷。

誰道堵函千古險,目看只見一九泥。

一生酷愛古詩詞和書法藝術的毛澤東同志曾手書過這首的詩篇。

最新甘肅強省會心得體會和方法七

光緒三十二年春天一個春寒料峭的下午,一個英國人從河西走廊出來后,沿黃河河谷進入蘭州,大約在公歷3月10日到達蘭州。這個叫布魯斯的英國人先是站在黃河北岸,很抒情地對當時蘭州的北城墻進行了“風景如畫,給人印象很深”的贊美后,接下來便對如何過黃河進入“風景如畫”的城里感到頭疼了,他這樣寫道:

根據(jù)季節(jié)的變化,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經過西北部的船橋或乘渡船來到蘭州。城市對面的河寬將近有300碼,我們途經時,河水尚未解凍。冬天人們就在(河水)冰面上直接經過,聽說每年解凍的時候都會淹死很多人。在河面早就不再安全的時候,這些人還堅持走這條冰面上的路,疏忽了潛在的危險。對此,蘭州詩人王光晟倒是很抒情地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了黃河冰橋的情形:一夜河凝駭神異,碎玉零瓊誰委積?錯落元冰大壑填,經過漫步如平地……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5只大船搭成,每船相距一丈五尺(約4.5米),下下碇石固定在河面上,一字排開,用大木連接起來,再鋪上木板,圍上圍欄,兩岸各立2根將軍柱(大鐵柱)、6根大木柱,又用兩條各長120丈的鐵索將船固定在河面上。但這種浮橋屬于季節(jié)性的橋,因為黃河凌汛,每年十一月份黃河結冰前必須拆除。英國人布魯斯緊接著又這樣描寫了每年春天浮橋落成時的宏大場而:

每年組建船橋的開幕儀式都熱鬧非凡,主要的官員和社會各界都來參加這次盛會。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與古老的威尼斯一年一度的風俗相媲美,那是國王杜格娶亞得里亞的儀式。

冬季,黃河結冰,行人和車馬要過黃河,就只有靠冰“橋”。翌年,河冰消融,又重新搭浮橋,不但十分麻煩,而且一年之中拆了建,建了又拆,耗資巨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將軍宋國公馮勝與元將廓擴鐵木爾(王保保)作戰(zhàn)時,在七里河(今七里河黃河大橋西500米處)搭造了浮橋,這是蘭州地區(qū)最早的黃河浮橋。但這座浮橋當時只是為了方便軍隊渡河,仗一打完就拆除了。洪武八年(1375),衛(wèi)國公鄧愈率軍平定河西,在城西十里建浮橋,以運送糧餉,命名為“鎮(zhèn)遠浮橋”。20_年后的洪武十八年(1384),蘭州衛(wèi)指揮僉事?lián)P廉,將浮橋移至“河水少緩,近且易守”的白塔山下,因為靠近城區(qū),除了軍事用途外,這座黃河浮橋也成了黃河歷史上第一座可供民眾過河的浮橋。

1920_年,總辦甘肅洋務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準修建黃河鐵橋,并在1920_年10月以16.5萬兩白銀包工包料的總價承包價德國泰來洋行,合同規(guī)定,鐵橋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黃河鐵橋竣工之后,實際耗銀30.66萬兩。

修建鐵橋所用的鋼材、水泥等材料都是從德國購置,海運到天津,由京奉鐵路運到北京豐臺火車站,再由京漢鐵路運到河南新鄉(xiāng)。從新鄉(xiāng)取道西安,分36批,用馬車運到蘭州。

一個清晨,數(shù)十輛大馬車浩浩蕩蕩從新鄉(xiāng)火車站簡陋的貨場里潮水般涌了出來,車輪聲,馬蹄聲,鈴鐺聲,還有梆子,秦腔,花兒,馬的嘶鳴,匯成了一曲眾聲混雜的交響樂,響徹漫漫古道,從新鄉(xiāng)到西安,從西安到蘭州,從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到第二年五月……

橋建成后,兩邊建了兩座分別刻有“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的大石坊,分別有楹聯(lián):

曾經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第一橋。

天險化康衢直入海市樓中現(xiàn)不住法;

河蠕開畫本安得云梯天外作如是觀。

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

中山橋不但經受了三次黃河特大流量的考驗,而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蘭州戰(zhàn)役中,炮彈擊中了過橋的兩輛國民黨軍車,車上彈藥爆炸,大火燒毀了橋南端18節(jié)木橋面和部分縱梁。軍管會組織了300多人星夜搶修。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整修,將原有的梯形拱架換成了五座弧形鋼架拱梁,將原來的木板橋面全部換成現(xiàn)在的鐵板橋面?,F(xiàn)在蘭州市的橋梁已達十余座,使自西固達川入境從榆中與白銀交界的烏金峽出境,在蘭州境內全長152公里的黃河成為橋梁最密集的河段。

鐵橋古渡老斜陽,塔影河聲尋舊夢……

今天,中山橋的觀賞價值、歷史和文物價值,已遠遠大于它的交通價值,成為百里黃河風情線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

最新甘肅強省會心得體會和方法八

蘭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據(jù)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筑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jù)“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于史冊。后來雖然州、郡數(shù)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漢昭帝始元六年,又置金城郡。漢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漢在金城郡的統(tǒng)治得到加強,先后又新置七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并金城郡于隴西郡。漢安帝永初四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后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320xx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qū)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隋煬帝大業(yè)三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yè)十三年(620xx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建都金城。不久遷都于天水,后為唐所滅。

唐統(tǒng)一中國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20xx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又改為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復改為金城郡。唐肅宗乾元二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唐代宗寶應元年,蘭州被吐蕃所占。唐宣宗大中二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又被吐蕃所占。

在北宋宋真宗、仁宗年間,黨項族屢敗吐蕃諸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黨項元昊擊敗吐蕃,占領河西及蘭州地區(qū)。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廷內亂,調軍攻夏,收復蘭州。此后宋夏隔河對峙,時相攻伐。

南宋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蘭州在宋廷統(tǒng)治半個世紀后,被金將宗弼(即金兀術)攻占。此后蘭州雖曾在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宋收復過,但旋即丟失。因此,南宋后蘭州又進入了金與西夏新一輪的爭奪之中。直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占領蘭州。

蘭州全景(2)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軍戰(zhàn)敗元軍,攻取蘭州,次年置蘭州衛(wèi),洪武五年置莊浪衛(wèi);建文帝元年(1399年),肅王朱楧率甘州中護衛(wèi)移藩蘭縣(蘭州),以三分軍士守城,七分軍士屯田,加之東南諸省移民不斷移蘭屯墾,興修水利,促進經濟發(fā)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時蘭州“城郭內外,軍民廬舍不下萬馀區(qū)”。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wèi)屬陜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裁衛(wèi)歸州??滴醵陱驮O蘭州衛(wèi)??滴跷迥?1666年)陜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

乾隆三年(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陜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自此蘭州成為西北政治、軍事重鎮(zhèn),用以“節(jié)制三秦”、“懷柔西域”。

辛亥革命后,于民國二年廢府州設道,并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改道為區(qū),變蘭山道為蘭山區(qū)。民國二十五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qū),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qū)。市區(qū)面積16平方公里,人口17.2萬余人。民國三十三年,市區(qū)擴大,東至陽洼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