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04:20:01 頁碼:12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大全19篇)
2023-11-18 04:20:01    小編:ZTFB

總結(jié)心得體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總結(jié)經(jīng)驗,成為更好的自己。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心得體會,首先需要明確總結(jié)的目的和寫作的對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心得體會范文,供參考?!?、“接下來,我將為大家分享一些優(yōu)秀的心得體會范例,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感。”、“請看下面這些精選的心得體會范文,或許對您的寫作有所啟發(fā)?!?、“以下是一些真實的心得體會案例,或許能給您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薄ⅰ巴ㄟ^閱讀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汲取到寶貴的經(jīng)驗和教訓?!薄ⅰ霸趨⒖妓说男牡皿w會時,我們要善于借鑒,同時也要保持獨立思考?!?、“這里有一些優(yōu)秀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您的寫作有所幫助?!?、“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心得體會范例,供您參考和借鑒?!?、“請注意,以下這些心得體會范文僅供參考,寫作時應根據(jù)個人實際情況加以改寫?!?、“最后,希望大家善于總結(jié)和歸納自己的心得體會,不斷提升和進步?!?/p>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一

荀子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對于中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閱讀荀子的著作,我對他關(guān)于人性、修身、治國和為君行道等方面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從而也收獲了一些深刻的心得體會。

首先,荀子對于人性的看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人的本性是貪婪、自私的,如果不加以修正,就會導致社會的混亂與動蕩。然而,荀子并不認為人性不可改變,他強調(diào)人是可以通過教育和學習來改善自己的,只有通過正確的教育和培養(yǎng),人才能順利地發(fā)展成為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人。這個觀點讓我深思,也使我更加明白了人性的復雜性和可塑性。

其次,荀子關(guān)于修身的思想啟示了我對于個人發(fā)展的重要性。荀子認為,人應該注重修身養(yǎng)性,追求“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這種境界需要個人不斷地反思和反省,不斷地強化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夠達到內(nèi)心的深沉與內(nèi)外的和諧統(tǒng)一。從荀子的理論中,我體會到修身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地自我反思和提高,才能夠更好地與他人和諧相處,也有更多的機會為社會做出貢獻。

在治國方面,荀子的觀點也非常有啟發(fā)性。他主張以“法”的方式來治理社會,認為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的基礎(chǔ)。荀子提出“性惡論”,強調(diào)通過制度的約束來調(diào)節(jié)個人的惡性,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這個思想與孔子的“仁政”思想有所不同,但都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中對于社會秩序的高度重視。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一觀點也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我們應當注重公正、公平,遵守法律法規(guī),使社會得以有序地運行。

最后,荀子對于為君行道的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認為,作為臣子,就應當忠誠于君主,盡職履責,為國家、為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荀子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例,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君子,應當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不隨波逐流,不為名利所動搖。這個思想引起了我對于忠誠與擔當?shù)纳钏?,我們作為普通人也應當以荀子的精神為榜樣,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和改變社會?/p>

綜上所述,通過對荀子的著作的閱讀和思考,我體驗了他的思想對于人性、修身、治國和為君行道的獨特見解和深刻啟示。這些思想讓我明白了人性的本惡與可塑,認識到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明確了法治的重要性以及忠誠與擔當?shù)膬r值。荀子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值得我們在當代社會中的實踐中借鑒和運用。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二

荀子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主要著作《荀子》被譽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通過閱讀《荀子》,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深厚的智慧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荀子的幾個重要思想的心得體會。

首先,我認為荀子所強調(diào)的“性惡論”是他最為獨特和重要的思想之一。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只有通過教育和道德的引導,才能使人們修養(yǎng)自己的行為和情感,從而達到人道的標準。這與孟子的“性善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荀子認為,人性因為本能的傀儡和欲望的驅(qū)使,容易追求自己的私利,而忽視他人的需求。這種自私的本性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在人生的實踐中常常顯現(xiàn)出來。因此,荀子強調(diào)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引導人們遠離自私和欲望,而選擇合乎道德的行為。在我的理解中,這一觀點告訴我們,人性的惡并不是不可逆轉(zhuǎn)的,只要我們付出努力,可以通過道德教育來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品質(zhì)和高尚的道德。

其次,荀子對于君主治國的思考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荀子認為,治國的關(guān)鍵在于明君的治理和善于引導人民。他主張君主應該具備明智的決策能力和公正的執(zhí)政精神,以實現(xiàn)國家的繁榮與穩(wěn)定。他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治理念,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強調(diào)了君臣之間的責任和義務關(guān)系;主張君主要“明父子之別,明長幼之序,井井然有分”,堅持社會禮儀和秩序的重要性。在我看來,荀子的理論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角度,即君主治國需要深思熟慮地把握人心、制定合理的政策,以實現(xiàn)國家的真正發(fā)展。

第三,荀子對于教育的重視也深深地打動了我。荀子認為,教育對于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都至關(guān)重要,只有通過教育,人們才能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和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他提出了教育要以“緣木求魚”的形式進行,即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個性和特長,為他們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方式和內(nèi)容。荀子認為,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還要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和全面發(fā)展的能力。我深感荀子對教育的關(guān)注和重視,這些觀點對我個人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讓我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是一個人全面發(fā)展和成長的過程。

第四,荀子的思想對于人心如水、易變的本質(zhì)也給我?guī)砹嗽S多思考。荀子認為,人的心靈是一種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的東西,人常常因為自己的利益或者欲望而改變自己的信念和態(tài)度。他提出了“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觀點,強調(diào)了理念的重要性和人的易變性。荀子還提到了“反脯不食,反斗不攻”的思想,意味著人們要保持自己的節(jié)操和原則,不被外界利益和權(quán)勢所左右。我認為,荀子的這些思想啟示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并保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則,不輕易受到外界的誘惑和影響。

最后,我認為荀子對于人的生活態(tài)度的思考也給我很大的觸動。荀子主張以仁愛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認為人在與人的相處中應該堅持寬容、寬厚和友愛的原則。他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思想,強調(diào)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和和友善。荀子認為,只有在愛和所愛、恩和所恩之間保持和諧,人才能真正體驗到快樂和幸福。在我看來,荀子的這一觀點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以寬容和友愛的態(tài)度去面對他人,幫助他人并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通過閱讀荀子的著作,我對他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荀子的學說深刻影響了中國儒家文化的發(fā)展,也為后來的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啟示。荀子的思想使我意識到了人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教育的重要性和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通過理解和吸取荀子的思想,我相信我將會更好地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挑戰(zhàn),并為建設(shè)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三

荀子所論及的人性,其本質(zhì)恰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zhuǎn)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fā)展為善的機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荀子性惡論的原文與翻譯,歡迎大家的閱讀。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婬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曰:“今之學者,其性善?!?/p>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p>

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樸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今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于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

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于陶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于工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謂之生于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眾,其不異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愿厚,惡愿美,狹愿廣,貧愿富,賤愿貴,茍無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財,貴而不愿埶,茍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性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矣。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圣王,惡用禮義哉?雖有圣王禮義,將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試去君上之埶,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強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嘩之,天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節(jié)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shè),張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睙o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shè),張而不可施行,豈不過甚矣哉!故性善則去圣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圣王,貴禮義矣。故檃栝之生,為枸木也;繩墨之起,為不直也;立君上,明禮義,為性惡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圣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問者曰:“禮義積偽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p>

應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則瓦埴豈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則器木豈工人之性也哉?夫圣人之于禮義也,辟則陶埏而生之也。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今將以禮義積偽為人之性邪?然則有曷貴堯禹,曷貴君子矣哉!凡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然則圣人之于禮義積偽也,亦猶陶埏而為之也。用此觀之,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性也哉!所賤于桀跖小人者,從其性,順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貪利爭奪。故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天非私曾騫孝己而外眾人也,然而曾騫孝己獨厚于孝之實,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禮義故也。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從情性,安恣孳,慢于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

“涂之人可以為禹?!标轮^也?

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zhì),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將使涂之人固無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zhì),而固無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邪?然則涂之人也,且內(nèi)不可以知父子之義,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內(nèi)可以知父子之義,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則其可以知之質(zhì),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質(zhì),可以能之具,本夫仁義法正之可知可能之理,可能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術(shù)為學,專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

曰:“圣可積而致,然而皆不可積,何也?”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為禹,則然;涂之人能為禹,則未必然也。雖不能為禹,無害可以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嘗有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農(nóng)賈,未嘗不可以相為事也,然而未嘗能相為事也。用此觀之,然則可以為,未必能也;雖不能,無害可以為。然則能不能之與可不可,其不同遠矣,其不可以相為明矣。

堯問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對曰:“人情甚不美,又何問焉!妻子具而孝衰于親,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祿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問焉!唯賢者為不然?!?/p>

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則文而類,終日議其所以,言之千舉萬變,其統(tǒng)類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則徑而省,論而法,若佚之以繩: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諂,其行也悖,其舉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齊給便敏而無類,雜能旁魄而無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為意,是役夫之知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亂世之君,下不俗于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是上勇也。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是中勇也。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茍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人為意:是下勇也。

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則不能自正?;腹[,太公之闕,文王之錄,莊君之曶,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然而不加砥厲則不能利,不得人力則不能斷。驊騮、騹驥、纖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然而必前有銜轡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駛,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雖有性質(zhì)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于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污漫婬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泵叶岩?!靡而已矣!

人的本性是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人的本性從一生下來就有貪圖私利之心,因循著這種本性,人與人之間就要發(fā)生爭奪,也就不再講求謙讓了;人一生下來就好忌妒仇恨的心理,因循著這種本性,于是就會發(fā)生殘害忠厚善良的事情,這樣忠誠信實就喪失了。人生來就有愛好聲色的本能,喜好聽好聽的,喜歡看好看的,因循著這種本性,就會發(fā)生婬亂的事情,禮儀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就都喪失了。既然這樣,放縱人的本性,順著人的情欲,就一定會發(fā)生爭奪,就會違反等級名分、擾亂禮儀制度的事,從而引起暴;所以,—定要有師長和法制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后才能確立合乎等級制度的正常秩序,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所以,彎曲的木頭,一定要通過工具的矯正加熱,然后才能挺直;不鋒利的金屬器具—定要通過打磨才能鋒利。人“惡”的本性,一定要依靠師法的教化,然后才能糾正,懂得禮義,天下治平。如果沒有師法的教化,就會偏邪險惡而不端正;不通禮義,就會叛逆作亂而社會動蕩。古代的圣王,由于人性惡劣,偏邪而不端正,叛逆作亂,不守秩序,因此制定了禮儀制度,用來矯正人的性情,馴服教化并引導他們。使人們遵守社會秩序,合乎道德規(guī)范。現(xiàn)在,人們只要接受師法的教化,積累學識,遵循禮義,就是君子;放縱個人的性情,胡作非為,違背禮義,就是小人。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孟子說:“人要求學習的,就是人性的善。”這是錯誤的!這是因為不曾懂得人性,不了解本性與后天人為之間的區(qū)別。本性,是天生的,是學習不來的,也不是后天人為的。禮義,是圣人制定的,通過學習人們就能得到,經(jīng)過努力就能做到。不可能通過學習,也不可能是人為,而是先天自然生成的,這就是本性。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可以經(jīng)過后天人為的努力實現(xiàn)的,就是人為。這就是本性與人為的差別。

一般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看東西,耳朵可以聽聲音,看的清楚離不開眼睛,聽的明白聲音離不開耳朵。所以,眼睛清晰、耳朵清楚,不是可以學習到的,這是很清楚的了。孟子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們作惡只是由于喪失了本性的緣故?!边@樣說法是錯誤的。如果人的本性生下來就脫離了它固有的自然素質(zhì),那就一定要喪失本性。由此看來,那么人的本性是惡的就很清楚了。所以說資質(zhì)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視覺清晰離不開眼睛,聽覺清楚離不開耳朵—樣。如果人的本性生來就脫離他的素質(zhì),一定會喪失它的美和善,這樣,人性本惡就是很明顯的了。

人的本性,餓了想吃飽,冷了想穿衣,累了想休息,這是人的情性;如果人餓了,看見年長的吃,并不搶著吃,這是為了要謙讓;累了卻不敢要求先休息,這是為了要代替長輩勞動。兒子對父親謙讓,弟弟對哥哥謙讓;兒子代替父親勞作,弟弟代替哥哥勞作,這兩種做法都是違背了人的本性,背離了人的情欲的。但是這是孝子遵循的原則,是禮義的制度。所以依從人的情欲和本性就不會有謙讓了,有了謙讓就違背了人的情感本性了。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有人問:人性惡,那么禮義是從哪里產(chǎn)生的呢?凡是禮義,產(chǎn)生于圣人的后天努力,而不是產(chǎn)生于人的本性。所以,陶器工人用沾土制成陶器,那么陶器產(chǎn)生于人的作為,而不是陶器工人的本性。木匠加工木材制成木器,那么木器產(chǎn)生于木匠人為的努力,而不是木匠的本性。圣人不斷積累思慮,熟悉做各種人為的事,從而產(chǎn)生了禮義,建立了法度,因此,禮義和法度都是圣人后天人為努力的結(jié)果,并不是產(chǎn)生于圣人的本性。至于眼睛喜歡看美色,耳朵喜歡聽樂音,嘴巴喜歡嘗美味,內(nèi)心貪求私利,身體喜歡舒適、安逸,這些都是從人的情欲本性中產(chǎn)生的,是一有感覺就自然形成的,不依賴于人的后天努力就會產(chǎn)生出來的東西。那些并不由感覺生成,必須靠后天人為努力然后才能這樣,這就叫做產(chǎn)生于人為。這就是本性和人為所產(chǎn)生的各種不同的特征。所以,圣人改變了邪惡的本性而做出人為的努力,人為努力的結(jié)果就產(chǎn)生了禮義,禮義產(chǎn)生后就制定法度。所以,禮儀和法度這些東西都是圣人所創(chuàng)制的。所以,圣人和普通人的相同但沒有超過眾人的就是本性;圣人和普通人不同的并超過普通人的地方,就是圣人后天人為的努力。那些喜好私利,并希望得到,這是人的本性。假如有人弟兄間分財產(chǎn),如果順應人的本性,就都喜好私利而且希望得到,那么兄弟之間就會互相爭奪;如果受到禮儀規(guī)范的教化去分配,那么就能互相推讓。所以,順應人的本性,兄弟之間就會爭奪,接受禮義規(guī)范的規(guī)劃,人們就會相互推讓。

一般的說人想為善,都是因為人本性惡的緣故。淺薄的希望變得豐厚,丑惡的希望變得美麗,狹隘的希望變得寬大,貧窮的希望變得富足,卑賤的希望變得高貴,如果本身沒有它,就必定要向外尋求;所以,富足的不再羨慕錢財,高貴的不再羨慕權(quán)勢,如果本身有了它,當然不必再向外尋求了。因此,人之所以想要為善,正是因為人本性惡的緣故啊。如果人的本性,本來沒有禮義的內(nèi)容,因此就要努力學習來掌握它。人的本性不懂得禮義,所以要經(jīng)過思索考慮來了解它。這樣,如果只有本性,人就不會有禮義,也不會懂得禮義。沒有禮義秩序紊亂,不懂得禮義就要違背事理,所以,如果人只有本性,悖亂就存在人性之中了。由此看來,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孟子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边@是不對的!天下古今所稱的善,是指端正順理,合乎禮義,遵守社會秩序;所謂的惡,是指偏邪險惡、悖逆作亂、違背社會秩序的。這是善良與邪惡的區(qū)別。如果真以為人的本性就是合乎禮義法度,遵守社會秩序的,那么又要圣王做什么用呢?又要禮義做什么用呢?即使有圣王和禮義,還要在合乎禮義法度,遵守社會秩序上增加什么呢?今天看來不是這樣,人的本性是惡的。所以,古時的圣人因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認為偏邪險惡不端正,違背社會秩序而不安定,因而建立君主的權(quán)勢來統(tǒng)治他們,彰明禮義來教化他們,興起法度來管理他們,加重刑罰來禁止他們違法亂紀,使天下全都達到安定而有秩序,合乎善良。這就是圣王的治理與禮義的教化。如今試一試,如果去掉君主的權(quán)勢,而不用禮儀的教化,舍棄法制的治理,而不用刑罰禁止違法亂紀,就此觀察天下人民的之間的關(guān)系。那么就會強者傷害弱者,多數(shù)人欺負少數(shù)人,不久天下的人就會發(fā)生悖亂而互相殘害。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喜好談論古代的人,一定對現(xiàn)代有驗證;喜好談論天道的人,—定要有人的事情做驗證。凡是議論,可貴的是要由分析和綜合,要由驗證。所以,坐下來討論問題,站起來就可以布置安排,推廣起來就可以實行?,F(xiàn)在孟子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边@沒有與它相合的證據(jù),也沒有可以驗證的憑據(jù),坐下來談論它,站起來卻不能夠布置安排,推廣起來也不可以實行,這不是大錯特錯嗎?所以,如果認為人性本善,就要摒棄圣明的帝王,就要廢除禮義。如果認為人性本惡,就是贊許圣王,注重禮義。所以,矯正木器的工具的產(chǎn)生,是因為有彎曲的木材;繩墨的出現(xiàn),是因為有不直的東西;君主的設(shè)立,彰明禮儀,就是因為人性本惡。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挺直的木頭不用矯正工具就自然挺直,這是它的本性挺直。彎曲的木材—定要用矯正工具矯正才會挺直,這是因為它本性彎曲。人的本性惡劣,必定要依靠圣王的治理,禮義的教化,然后才能達到社會安定,合乎善良的標準。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有人問:“積累后天人為的禮義,這也是人的本性,所以圣人才能制定出禮義來?!边@種看法是錯誤的。陶匠和制粘土制成瓦,那么,難道制瓦就是陶匠的本性嗎?木匠砍削木頭制成木器,那么,難道制造木器就是木工的本性嗎?圣人制定禮義,好比陶器匠人調(diào)制泥土制成瓦一樣。那么,積累人為因素而制作的禮儀,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嗎?人的本性,即使賢明如同堯、舜,殘暴如同桀、跖,他們的本性也都是—樣;君子與小人,他們的本性也是一樣。如果把積累人為形成的禮義視為人的本性,那么為什么又要推崇堯、禹呢?為什么還要推崇君子呢?人們之所以推崇堯、禹、君子,就在于他們能教化改變自己的本性,能做出人為的努力,人為的努力的結(jié)果就產(chǎn)生了禮義;所以,圣人積累后天的人為努力而創(chuàng)作了禮義,這就好比陶匠和泥制瓦一樣。因此,積累后天人為的努力而形成的禮儀,難道這就是人的本性嗎?人們之所以鄙視桀、跖、小人,這是因為他們放縱自己的本性,順應自己的情欲,他們胡作非為,貪圖私利,爭奪權(quán)勢。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普通人也可以成為禹那樣的人?!边@話怎么講呢?大禹能夠成為大禹那樣的人,是因為他能實行仁義法度。這樣,仁義法制就有可以懂得、也可以做到的性質(zhì),然而一般人都具有的素質(zhì),也有可以做到仁義法制的條件;所以,普通人可以成為禹那樣的人也就很明顯了。如果仁義與法制不能夠認識,也不能夠做到,那么,即使是大禹,也不能懂得仁義法制,也不能實行仁義法度。如果普通人本來就沒有能夠懂得仁義法制的素質(zhì),而且本來就沒有可以做到仁義法制的條件,那么,他在家中不能懂得父子之間的道義,在朝中不能懂得君臣之間的準則?,F(xiàn)在不是這樣,普通人在家中能夠懂得父子之間的道義,在朝中能夠懂得君臣之間的準則,既然這樣,那么,他可以懂得仁義法制的素質(zhì),可以做到仁義法制的條件,這些具備在普通人身上就已經(jīng)很清楚了。如果普通人用它可以了解仁義的資質(zhì),可以做到仁義的才具,去掌握那具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質(zhì)的仁義,那么他們可以禹也就很明顯的了。如果—個普通人,信服道術(shù)認真學習,仔細審查深入考慮,堅持不懈,積累善行而不停息,那么他就能夠達到最高的智慧,可以與天地相配了。所以,普通人積累仁義法制就可以成為圣人。

有人說:“積累善行可以成為圣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這樣,這是為什么呢?”可以達到,但不可以強迫他們達到。小人可以成為君子,但他不愿意做君子,君子可以成為小人,但他不愿意做小人。小人和君子,未嘗不可以相互對換,但是他們沒有相互對換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可以做到,但不肯這樣做。所以普通人可以成為禹那樣的人,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普通人能成為禹那樣的人,就不一定了。雖然他不能成為大禹,這并不妨礙他可以成為大禹。用腳可以走遍天下,但未必有能走遍天下的人。士農(nóng)工商他們未嘗不可以相互對換為業(yè),然而他們并不曾交換過。由此看來,那么這樣做,而未必能夠這樣做。雖然沒有做到,也不妨害可以做到。那么,能夠不能夠,和可以不可以,這兩者差別很大。它們之間不能等同看待,道理是很明顯的了。

堯問舜:“人情怎么樣?”舜答道:“人情很不好,這還用問嗎?有了妻子,就不大孝敬父母了,欲望滿足了,就不大講誠信了,取得了高官厚祿了,就不怎么忠于君主,人情呀!人情呀!很不美好,還問什么呢?只有賢德的人才不這樣做。”人有圣人智慧的,有士君子智慧的,有小人智慧的,有賤的智慧的。說起話來旁征博引,千變?nèi)f化,但總的原則只有—個,這就是圣人的智慧;話說得少,卻直接了當,有條理而有法度,這是士君子的智慧;說話滔滔不絕,他的行為卻悖亂無理,這是小人的智慧。口齒伶俐,而語無倫次,技能博雜,卻無所用,分析問題迅速,但不合乎急需,不顧是非曲直,總希望能勝過別人,這就是賤的智慧。

有上等勇敢的人,有中等勇敢的人,有下等勇敢的人。天下有中正的時候,敢于挺身而出;先王有正道傳下來,敢于去貫徹執(zhí)行;在上,不依從于亂世之君,在下,不不混同于亂世之民;仁義道德所在之處,就無所謂貧窮。仁義道德不在的地方,就無所謂富貴;天下人了解他,就愿與天下人共享歡樂,天下的人不了解他,他就巋然自屹立于天地之間而無所畏懼,這是上等勇敢的人。禮貌恭順而心意謙遜,重視信用而輕視財貨,敢于推薦賢明使他居于高位,敢于把不賢的人拉下來罷免掉,這是中等勇敢的人。輕視自己的生命而重視財物,安于禍亂而多方解脫,逃避罪責,不顧是非、正誤的實際情況,一心要勝過別人,這是下等勇敢的人。

繁弱、巨黍,都是古代的良弓,但是如果沒有矯正工具的矯正,就不能自行矯正。齊桓公的蔥,姜太公的闕,周文王的錄,楚莊王的留,吳王闔閭的干將、莫邪、巨闕、辟閭,這些都是古代有名的良劍,可是不經(jīng)過磨礪就不會鋒利,如果沒人使用,寶劍就不能斬斷東西。驊騮、騏驥、纖離、綠耳,這些都是古代的良馬,可是,前面要由有馬嚼子和馬韁繩的控制,后面要有馬鞭的鞭打,還要有造父那樣能手駕馭,才能日行千里。人即使具有良好的資質(zhì),聰明的頭腦,也一定要跟隨明師學習,結(jié)交好的朋友。跟隨明師,聽到的就是堯、舜、禹、湯的正道;結(jié)交好的朋友,所看到的就是忠誠、信用、恭敬、禮讓的行為。自己在潛移默化種進入仁義的境界,這是于觀摩效法的結(jié)果。如果跟隨不好的人相處,所聽到的就是欺詐、虛偽的事情,所看到的就是骯臟、欺騙、下流、貪婪的行為,自己將要受到刑罰和殺戮還不知道,這也是由于觀摩效法結(jié)果啊。古書上說:“不了解兒子,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看看君主左右的臣子也就清楚了。”這就是觀摩效法的結(jié)果?。?/p>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四

人的本性從一生下來就有貪圖私利之心,因循著這種本性,人與人之間就要發(fā)生爭奪,也就不再講求謙讓了;人一生下來就好忌妒仇恨的心理,因循著這種本性,于是就會發(fā)生殘害忠厚善良的事情,這樣忠誠信實就喪失了。人生來就有愛好聲色的本能,喜好聽好聽的,喜歡看好看的,因循著這種本性,就會發(fā)生淫亂的事情,禮儀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就都喪失了。既然這樣,放縱人的本性,順著人的情欲,就一定會發(fā)生爭奪,就會違反等級名分、擾亂禮儀制度的事,從而引起暴亂;所以,—定要有師長和法制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后才能確立合乎等級制度的正常秩序,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所以,彎曲的木頭,一定要通過工具的矯正加熱,然后才能挺直;不鋒利的金屬器具—定要通過打磨才能鋒利。人“惡”的本性,一定要依靠師法的教化,然后才能糾正,懂得禮義,天下治平。如果沒有師法的教化,就會偏邪險惡而不端正;不通禮義,就會叛逆作亂而社會動蕩。古代的圣王,由于人性惡劣,偏邪而不端正,叛逆作亂,不守秩序,因此制定了禮儀制度,用來矯正人的性情,馴服教化并引導他們。使人們遵守社會秩序,合乎道德規(guī)范?,F(xiàn)在,人們只要接受師法的教化,積累學識,遵循禮義,就是君子;放縱個人的性情,胡作非為,違背禮義,就是小人。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孟子說:“人要求學習的,就是人性的善?!边@是錯誤的!這是因為不曾懂得人性,不了解本性與后天人為之間的區(qū)別。本性,是天生的,是學習不來的,也不是后天人為的。禮義,是圣人制定的,通過學習人們就能得到,經(jīng)過努力就能做到。不可能通過學習,也不可能是人為,而是先天自然生成的,這就是本性??梢酝ㄟ^學習獲得,可以經(jīng)過后天人為的努力實現(xiàn)的,就是人為。這就是本性與人為的差別。

一般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看東西,耳朵可以聽聲音,看的清楚離不開眼睛,聽的明白聲音離不開耳朵。所以,眼睛清晰、耳朵清楚,不是可以學習到的,這是很清楚的了。孟子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們作惡只是由于喪失了本性的緣故?!边@樣說法是錯誤的。如果人的本性生下來就脫離了它固有的自然素質(zhì),那就一定要喪失本性。由此看來,那么人的本性是惡的就很清楚了。所以說資質(zhì)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視覺清晰離不開眼睛,聽覺清楚離不開耳朵—樣。如果人的本性生來就脫離他的素質(zhì),一定會喪失它的美和善,這樣,人性本惡就是很明顯的了。

人的本性,餓了想吃飽,冷了想穿衣,累了想休息,這是人的情性;如果人餓了,看見年長的吃,并不搶著吃,這是為了要謙讓;累了卻不敢要求先休息,這是為了要代替長輩勞動。兒子對父親謙讓,弟弟對哥哥謙讓;兒子代替父親勞作,弟弟代替哥哥勞作,這兩種做法都是違背了人的本性,背離了人的情欲的。但是這是孝子遵循的原則,是禮義的制度。所以依從人的情欲和本性就不會有謙讓了,有了謙讓就違背了人的情感本性了。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有人問:人性惡,那么禮義是從哪里產(chǎn)生的呢?凡是禮義,產(chǎn)生于圣人的后天努力,而不是產(chǎn)生于人的本性。所以,陶器工人用沾土制成陶器,那么陶器產(chǎn)生于人的作為,而不是陶器工人的本性。木匠加工木材制成木器,那么木器產(chǎn)生于木匠人為的努力,而不是木匠的本性。圣人不斷積累思慮,熟悉做各種人為的事,從而產(chǎn)生了禮義,建立了法度,因此,禮義和法度都是圣人后天人為努力的結(jié)果,并不是產(chǎn)生于圣人的本性。至于眼睛喜歡看美色,耳朵喜歡聽樂音,嘴巴喜歡嘗美味,內(nèi)心貪求私利,身體喜歡舒適、安逸,這些都是從人的情欲本性中產(chǎn)生的,是一有感覺就自然形成的,不依賴于人的后天努力就會產(chǎn)生出來的東西。那些并不由感覺生成,必須靠后天人為努力然后才能這樣,這就叫做產(chǎn)生于人為。這就是本性和人為所產(chǎn)生的各種不同的特征。所以,圣人改變了邪惡的本性而做出人為的努力,人為努力的結(jié)果就產(chǎn)生了禮義,禮義產(chǎn)生后就制定法度。所以,禮儀和法度這些東西都是圣人所創(chuàng)制的。所以,圣人和普通人的相同但沒有超過眾人的就是本性;圣人和普通人不同的并超過普通人的地方,就是圣人后天人為的努力。那些喜好私利,并希望得到,這是人的本性。假如有人弟兄間分財產(chǎn),如果順應人的本性,就都喜好私利而且希望得到,那么兄弟之間就會互相爭奪;如果受到禮儀規(guī)范的教化去分配,那么就能互相推讓。所以,順應人的本性,兄弟之間就會爭奪,接受禮義規(guī)范的規(guī)劃,人們就會相互推讓。

一般的說人想為善,都是因為人本性惡的緣故。淺薄的希望變得豐厚,丑惡的希望變得美麗,狹隘的希望變得寬大,貧窮的希望變得富足,卑賤的希望變得高貴,如果本身沒有它,就必定要向外尋求;所以,富足的不再羨慕錢財,高貴的不再羨慕權(quán)勢,如果本身有了它,當然不必再向外尋求了。因此,人之所以想要為善,正是因為人本性惡的緣故啊。如果人的本性,本來沒有禮義的內(nèi)容,因此就要努力學習來掌握它。人的本性不懂得禮義,所以要經(jīng)過思索考慮來了解它。這樣,如果只有本性,人就不會有禮義,也不會懂得禮義。沒有禮義秩序紊亂,不懂得禮義就要違背事理,所以,如果人只有本性,悖亂就存在人性之中了。由此看來,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孟子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這是不對的!天下古今所稱的善,是指端正順理,合乎禮義,遵守社會秩序;所謂的惡,是指偏邪險惡、悖逆作亂、違背社會秩序的。這是善良與邪惡的區(qū)別。如果真以為人的本性就是合乎禮義法度,遵守社會秩序的,那么又要圣王做什么用呢?又要禮義做什么用呢?即使有圣王和禮義,還要在合乎禮義法度,遵守社會秩序上增加什么呢?今天看來不是這樣,人的本性是惡的。所以,古時的圣人因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認為偏邪險惡不端正,違背社會秩序而不安定,因而建立君主的權(quán)勢來統(tǒng)治他們,彰明禮義來教化他們,興起法度來管理他們,加重刑罰來禁止他們違法亂紀,使天下全都達到安定而有秩序,合乎善良。這就是圣王的治理與禮義的教化。如今試一試,如果去掉君主的權(quán)勢,而不用禮儀的教化,舍棄法制的治理,而不用刑罰禁止違法亂紀,就此觀察天下人民的之間的關(guān)系。那么就會強者傷害弱者,多數(shù)人欺負少數(shù)人,不久天下的人就會發(fā)生悖亂而互相殘害。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喜好談論古代的人,一定對現(xiàn)代有驗證;喜好談論天道的人,—定要有人的事情做驗證。凡是議論,可貴的是要由分析和綜合,要由驗證。所以,坐下來討論問題,站起來就可以布置安排,推廣起來就可以實行。現(xiàn)在孟子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边@沒有與它相合的證據(jù),也沒有可以驗證的憑據(jù),坐下來談論它,站起來卻不能夠布置安排,推廣起來也不可以實行,這不是大錯特錯嗎?所以,如果認為人性本善,就要摒棄圣明的帝王,就要廢除禮義。如果認為人性本惡,就是贊許圣王,注重禮義。所以,矯正木器的工具的產(chǎn)生,是因為有彎曲的木材;繩墨的出現(xiàn),是因為有不直的東西;君主的設(shè)立,彰明禮儀,就是因為人性本惡。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挺直的木頭不用矯正工具就自然挺直,這是它的本性挺直。彎曲的木材—定要用矯正工具矯正才會挺直,這是因為它本性彎曲。人的本性惡劣,必定要依靠圣王的治理,禮義的教化,然后才能達到社會安定,合乎善良的標準。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有人問:“積累后天人為的禮義,這也是人的本性,所以圣人才能制定出禮義來?!边@種看法是錯誤的。陶匠和制粘土制成瓦,那么,難道制瓦就是陶匠的本性嗎?木匠砍削木頭制成木器,那么,難道制造木器就是木工的本性嗎?圣人制定禮義,好比陶器匠人調(diào)制泥土制成瓦一樣。那么,積累人為因素而制作的禮儀,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嗎?人的本性,即使賢明如同堯、舜,殘暴如同桀、跖,他們的本性也都是—樣;君子與小人,他們的本性也是一樣。如果把積累人為形成的禮義視為人的本性,那么為什么又要推崇堯、禹呢?為什么還要推崇君子呢?人們之所以推崇堯、禹、君子,就在于他們能教化改變自己的本性,能做出人為的努力,人為的努力的結(jié)果就產(chǎn)生了禮義;所以,圣人積累后天的人為努力而創(chuàng)作了禮義,這就好比陶匠和泥制瓦一樣。因此,積累后天人為的努力而形成的禮儀,難道這就是人的本性嗎?人們之所以鄙視桀、跖、小人,這是因為他們放縱自己的本性,順應自己的情欲,他們胡作非為,貪圖私利,爭奪權(quán)勢。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jīng)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普通人也可以成為禹那樣的人?!边@話怎么講呢?大禹能夠成為大禹那樣的人,是因為他能實行仁義法度。這樣,仁義法制就有可以懂得、也可以做到的性質(zhì),然而一般人都具有的素質(zhì),也有可以做到仁義法制的條件;所以,普通人可以成為禹那樣的人也就很明顯了。如果仁義與法制不能夠認識,也不能夠做到,那么,即使是大禹,也不能懂得仁義法制,也不能實行仁義法度。如果普通人本來就沒有能夠懂得仁義法制的素質(zhì),而且本來就沒有可以做到仁義法制的條件,那么,他在家中不能懂得父子之間的道義,在朝中不能懂得君臣之間的準則?,F(xiàn)在不是這樣,普通人在家中能夠懂得父子之間的道義,在朝中能夠懂得君臣之間的準則,既然這樣,那么,他可以懂得仁義法制的素質(zhì),可以做到仁義法制的條件,這些具備在普通人身上就已經(jīng)很清楚了。如果普通人用它可以了解仁義的資質(zhì),可以做到仁義的才具,去掌握那具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質(zhì)的仁義,那么他們可以禹也就很明顯的了。如果—個普通人,信服道術(shù)認真學習,仔細審查深入考慮,堅持不懈,積累善行而不停息,那么他就能夠達到最高的智慧,可以與天地相配了。所以,普通人積累仁義法制就可以成為圣人。

有人說:“積累善行可以成為圣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這樣,這是為什么呢?”可以達到,但不可以強迫他們達到。小人可以成為君子,但他不愿意做君子,君子可以成為小人,但他不愿意做小人。小人和君子,未嘗不可以相互對換,但是他們沒有相互對換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可以做到,但不肯這樣做。所以普通人可以成為禹那樣的人,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普通人能成為禹那樣的人,就不一定了。雖然他不能成為大禹,這并不妨礙他可以成為大禹。用腳可以走遍天下,但未必有能走遍天下的人。士農(nóng)工商他們未嘗不可以相互對換為業(yè),然而他們并不曾交換過。由此看來,那么這樣做,而未必能夠這樣做。雖然沒有做到,也不妨害可以做到。那么,能夠不能夠,和可以不可以,這兩者差別很大。它們之間不能等同看待,道理是很明顯的了。

堯問舜:“人情怎么樣?”舜答道:“人情很不好,這還用問嗎?有了妻子,就不大孝敬父母了,欲望滿足了,就不大講誠信了,取得了高官厚祿了,就不怎么忠于君主,人情呀!人情呀!很不美好,還問什么呢?只有賢德的人才不這樣做?!比擞惺ト酥腔鄣?,有士君子智慧的,有小人智慧的,有下賤人的智慧的。說起話來旁征博引,千變?nèi)f化,但總的原則只有—個,這就是圣人的智慧;話說得少,卻直接了當,有條理而有法度,這是士君子的智慧;說話滔滔不絕,他的行為卻悖亂無理,這是小人的智慧??邶X伶俐,而語無倫次,技能博雜,卻無所用,分析問題迅速,但不合乎急需,不顧是非曲直,總希望能勝過別人,這就是下賤人的智慧。

有上等勇敢的人,有中等勇敢的人,有下等勇敢的人。天下有中正的時候,敢于挺身而出;先王有正道傳下來,敢于去貫徹執(zhí)行;在上,不依從于亂世之君,在下,不不混同于亂世之民;仁義道德所在之處,就無所謂貧窮。仁義道德不在的地方,就無所謂富貴;天下人了解他,就愿與天下人共享歡樂,天下的人不了解他,他就巋然自屹立于天地之間而無所畏懼,這是上等勇敢的人。禮貌恭順而心意謙遜,重視信用而輕視財貨,敢于推薦賢明使他居于高位,敢于把不賢的人拉下來罷免掉,這是中等勇敢的人。輕視自己的生命而重視財物,安于禍亂而多方解脫,逃避罪責,不顧是非、正誤的實際情況,一心要勝過別人,這是下等勇敢的人。

繁弱、巨黍,都是古代的良弓,但是如果沒有矯正工具的矯正,就不能自行矯正。齊桓公的蔥,姜太公的闕,周文王的錄,楚莊王的留,吳王闔閭的干將、莫邪、巨闕、辟閭,這些都是古代有名的良劍,可是不經(jīng)過磨礪就不會鋒利,如果沒人使用,寶劍就不能斬斷東西。驊騮、騏驥、纖離、綠耳,這些都是古代的良馬,可是,前面要由有馬嚼子和馬韁繩的控制,后面要有馬鞭的鞭打,還要有造父那樣能手駕馭,才能日行千里。人即使具有良好的資質(zhì),聰明的頭腦,也一定要跟隨明師學習,結(jié)交好的朋友。跟隨明師,聽到的就是堯、舜、禹、湯的正道;結(jié)交好的朋友,所看到的就是忠誠、信用、恭敬、禮讓的行為。自己在潛移默化種進入仁義的境界,這是于觀摩效法的結(jié)果。如果跟隨不好的人相處,所聽到的就是欺詐、虛偽的事情,所看到的就是骯臟、欺騙、下流、貪婪的行為,自己將要受到刑罰和殺戮還不知道,這也是由于觀摩效法結(jié)果啊。古書上說:“不了解兒子,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看看君主左右的臣子也就清楚了?!边@就是觀摩效法的結(jié)果啊!

注釋。

(1)偽:人為的,偽裝的。

(2)疾:通“嫉”,嫉恨。

(3)從:放縱。

(4)枸:讀“均”,彎曲。檃栝:使彎木變直的器具。

(5)礱厲:磨的意思。

(6)偏險:行為偏斜。

(7)擾化:馴服教化。

(8)恣孳:任意放縱。

(9)及:達到。

(10)事:做,為的意思。

(11)樸:本質(zhì)。

(12)長:尊長。

(13)惡:疑問詞,何。

(14)故:通“固”,本來,原來。

(15)埴:一種細密的粘土。埏埴:調(diào)和粘土制做陶器。

(16)陶人:這里指制作陶器的人。

(17)假之:假如,如果。

(18)拂:違戾。

(19)中:內(nèi)部,這里指自身。

(20)生:通“性”。

(21)有:通“又”。

(22)法正:同“法政”,法制。

(23)當:通“嘗”。當試:即嘗試。

(24)倚:就此。

(25)嘩:應作“跨”,即人數(shù)多的踞于人數(shù)少的之上。

(26)征:征驗。

(27)辨合:分析與綜合。

(28)與:從。

(29)生之:指性善之說。

(30)辟:讀“譬”。

(31)跖:古代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

(32)曾騫:曾是指曾參,騫是指閔子騫,他們都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賢。

(33)敬文:恭敬有禮。

(34)涂:通“途”,道路。

(35)唯:這里應為“雖”。

(36)本:掌握。

(37)伏:通“服”,從事。

(38)使:迫使。

(39)相為:相互轉(zhuǎn)換。

(40)相為事:這里指調(diào)換職業(yè)。

(41)衰:減弱,降低。

(42)又何問焉:這句話是說,人性是很明顯的啊。

(43)知:通“智”,智慧。

(44)類:美好,善的意思。

(45)佚:應為“扶”,輔助的意思。

(46)諂:應讀“滔”,形容說話滔滔不絕。

(47)不急:不急于實用。

(48)中:正道。

(49)俗:以……為俗,習染。

(50)傀然:偉大的樣子。

(51)恬禍:安于禍患。

(52)繁弱、鉅黍:古代良弓名。

(53)騹:讀“騏”。

(54)靡:觀摩。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五

荀子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代表著作《荀子》中的《性惡篇》對人性的本質(zhì)與善惡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閱讀《荀子性惡篇》后,我深受啟發(fā),并從中得到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首先,《荀子性惡篇》中明確指出人性的本質(zhì)是惡的。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本來就帶有一種純粹的自私和貪婪的傾向,人的天性比較容易被欲望所左右。荀子認為,人一旦追求個人的利益,就會失去道德觀念,產(chǎn)生各種不良行為。這一觀點對于我們認識人性的本質(zhì)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它告訴我們,我們必須警惕人性的弱點,要不斷提高道德水平,不讓自私和貪婪之心控制我們的行為。

其次,荀子提出了“性即是命”的思想,他認為人性是無法改變的,它已經(jīng)注定了人的命運。荀子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認為只有通過修養(yǎng)來克制和約束人性的惡,才能實現(xiàn)人的價值和理想。荀子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命運不僅僅取決于個人的能力和機遇,更取決于個人的品德和道德修養(yǎng)。這一觀點提醒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約束和修煉,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和目標。

再次,《荀子性惡篇》中討論了性惡和人倫道德的關(guān)系。荀子認為,人性惡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而人倫道德的建立和維護則是為了約束和制衡人的欲望。他認為,人性的惡只有通過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原則的引導和約束才能得到遏制。這一觀點告訴我們,人倫道德的建設(shè)是社會的基石,只有堅持倫理原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有效地約束和制衡人的惡性,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

此外,《荀子性惡篇》中還強調(diào)了教育對于塑造人性的重要作用。荀子提出了“心性不悟則無教”、“治術(shù)亂則必傳世”等觀點,強調(diào)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只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才能讓人性的惡被約束和改變,促使人才的培養(yǎng)和社會的進步。這一觀點啟示我們,教育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只有通過教育的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才能引導和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最后,《荀子性惡篇》中的觀點對于現(xiàn)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如今,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的欲望和私利在很大程度上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許多不良行為和社會問題也隨之產(chǎn)生。荀子的思想提醒我們,我們應當警惕并改變我們的惡性本性,追求道德修養(yǎng),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我們也應當重新審視教育的重要性,改革教育制度,加強德育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只有通過種種努力,才能使人性的惡被約束和遏制,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總之,《荀子性惡篇》是一本思想深邃、具有啟示意義的著作。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和思考,我深刻地認識到人性的惡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并不是不可遏制的。只有通過道德修養(yǎng)、倫理原則的引導和約束,以及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才能約束和改變?nèi)诵缘膼?,推動個人和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這些觀點對于我們深化對人性的認識,提高道德水平和推動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六

荀子,古代中國戰(zhàn)國晚期著名的哲學家、儒家代表。在《荀子》一書中,荀子闡述了自己的哲學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性惡論”和“公心論”。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必須通過教化的手段來約束自己;公心論則強調(diào)了人們需要追求公正正義,彌補個體自私的局限性。

第二段:性惡論的觀點。

荀子的性惡論是人性本惡的極端表現(xiàn)。他認為人的本質(zhì)是自私自利的,善惡之分只是后天教化的產(chǎn)物。他將人性比作一塊原始的石頭,只有通過去其糟粕,磨礪自己才能與周圍的人一起生存下去。這種觀點在當時引起了激烈的爭議,但仍被后來的哲學家廣泛接受和發(fā)揚光大。

第三段:公心論的觀點。

荀子的公心論是儒家思想中對個體自私局限的一種彌補。他認為人們需要注重公正正義,而非僅僅關(guān)注自身利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荀子提出了“天下為公”的口號,強調(diào)了大公無私的理念。盡管這種理念在實踐中存在著很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但其倡導的精神仍然值得人們?nèi)プ非蠛统缟小?/p>

第四段:荀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荀子的思想,雖然產(chǎn)生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其思想對于當今中國社會仍然有很大的指導價值。特別是其性惡論觀點,對于人們認識自我和教育孩子具有很大的啟示。同時公心論也仍然是重要的價值追求,需要每個人在實踐中去堅守。

第五段:結(jié)論。

荀子的哲學思想在古代中國的儒家學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提出的性惡論和公心論思想,對于讀者人生觀、價值觀的養(yǎng)成、道德價值的傳承,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雖然時代不同了,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和社會形態(tài)都發(fā)生了變化,但是荀子所強調(diào)的對道德時尚和社會秩序的重視,仍然對人們的思想、生活以及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七

荀子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一位著名哲學家,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體系和哲學思想被后世稱為荀式思想,被譽為“荀子學派”。在閱讀《荀子》的過程中,我收獲頗豐,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荀子》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哲學著作,其中包含著荀子的基本思想和道德倫理觀。從閱讀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這部書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想、充滿哲理和智慧。它不僅讓我對古代哲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引起了我對人生、社會和自我人格等方面的一些思考。

第二段:荀子的主要思想。

荀子的哲學思想主要包括人性論、政治思想、道德倫理觀等。他認為人性本惡,人只有通過教育、禮制等手段才能使人道德上得到改善。他提出“為惡不去,為善不來”的觀點,即認為人的本性不良,需要通過道德教育來改善。此外,荀子的政治思想也很重要,他認為國家富強要依靠君主的選才用人和政令的制定等途徑來達成。在道德倫理方面,荀子則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本善是錯誤的,由此得出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德觀。

第三段:荀子思想的意義及啟示。

荀子的思想對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不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是中國思想文化藝術(shù)的一部分。他的思想讓中國古代知道了如何治國安邦、強健自身、與世界接軌。同時,荀子的思想也給今天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啟示,即惟有教育、信仰、良政才能走向繁榮昌盛的道路。

第四段:荀子思想的不足。

荀子的思想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他過分強調(diào)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忽視了人性本善的一面。他不是從根本上解決人性問題,而是通過人為教育來改善人性。另外,荀子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些漏洞,他過于強調(diào)君主的權(quán)威和專制。這些都是荀子思想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

第五段:對自己的啟示和收獲。

在閱讀《荀子》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我對自己的人生、人格、社會和國家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在了解《荀子》的思想之后,我對中國文化遺產(chǎn)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也更加珍惜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總而言之,《荀子》是一本非常深奧的哲學著作,它對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收獲頗豐,希望能夠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所體現(xiàn)。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八

荀子的《性惡篇》深入探討了人性的本質(zhì)和社會道德的起源,帶給人們深刻的思考和啟示。通過閱讀這篇文章,我對人性的理解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和鞏固。在這篇心得體會中,我將通過五個連貫的段落,從對人性的本質(zhì)的認識、社會道德的形成、人性的教化、人類自身的改造以及思考人性善惡的辯證關(guān)系,來闡述對《性惡篇》的理解和心得。

人性是荀子論述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他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在荀子看來,人性中本來就存在著邪惡的傾向,人們自然而然地追求自身的私利,不顧及他人的利益。這種自私的本性是人性惡的根源。荀子通過列舉各種例證,論證了人性的惡劣。盡管有些人可能會反駁,認為人性應該是本善的,但荀子通過實際的觀察和思考,為人性惡的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在我看來,荀子的觀點深刻而準確,他認為人類的心性是本惡的,這一觀點對于理解人性的本質(zhì)具有重要的意義。

社會道德的形成,對人性的教化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荀子指出,人性惡的根源可以通過修養(yǎng)和教化得到改善。社會道德的規(guī)范和人們的善行可以對人性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塑造。如果沒有道德的束縛和社會的規(guī)范,人性中的邪惡傾向?qū)⒌玫椒湃魏蛿U張。荀子提出了“先王之教民也,必正其意,使惡深惡必`也”的觀點,強調(diào)通過教育和道德來引導人性的惡。這與里士滿的說法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他們都認為人性的個體主義是需要通過道德和社會約束來進行糾正的。

人性的教化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需要通過教育和修養(yǎng)來實現(xiàn)。荀子認為,通過教育的引導,可以幫助人們克服自身的邪惡傾向,并培養(yǎng)出一種正確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荀子強調(diào)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他認為通過修身養(yǎng)性可以改變?nèi)诵缘谋举|(zhì),使其趨于正直和善良。荀子還提出了“學不完天下之理,則不易惡乎心”這一理念,強調(diào)學習對于人性教化的重要性。我深深認同荀子的觀點,認為通過教育和修養(yǎng),可以使人的本性得到凈化和升華。

盡管人性惡的根源難以根除,但人類可以通過改造自身來實現(xiàn)人性的善。荀子提出了“可使為善”的觀點,他認為只要人們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努力追求善良與正直,就可以實現(xiàn)人性的改造和升華。這種改造需要個人的不斷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奮斗,同時也需要道德的引導和教育的支持。從這個角度來看,人性惡的觀點并不是要否定人類的改變和進步的能力,而是提醒人們要意識到自身的弱點和缺陷,從而更加努力地追求善良與正義。

在思考人性善惡的辯證關(guān)系時,我認識到人性是復雜且多樣的。荀子強調(diào)了人性惡的本質(zhì),而孟子則更加強調(diào)了人性善的方面。然而,這兩個觀點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人性中既存在著邪惡的傾向,也包含了一定的善良性格。人們在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會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行為。因此,我們不應該將人性的善惡簡單地歸結(jié)為一種極端,而是要認識到人性中復雜的多樣性。只有通過不斷地修養(yǎng)和教化,才能實現(xiàn)人性的善良與正義。

總而言之,《性惡篇》的閱讀讓我深刻了解了人性的本質(zhì)和社會道德的形成。通過閱讀荀子的論述,我認識到人性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其中既存在邪惡的傾向,也包含著一定的善良性格。人性的教化和改造需要個體的努力和道德的引導。同時,我們需要認識到人性的善惡是相互依存、辯證的。通過深入思考和不斷的探索,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性與社會道德的關(guān)系,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作出貢獻。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九

荀子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對于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的道德教育以及社會倫理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閱讀荀子的著作以及對他的思想進行深入思考之后,我對他的理論和觀點產(chǎn)生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荀子強調(diào)人性的惡。他認為,人天生具有貪婪、自私的本性。只有通過道德教育和自律的努力,我們才能夠克服自己的貪欲和欲望,成為真正的人。這讓我意識到,要想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并不是天生就具備的,而是需要通過不斷的修行來實現(xiàn)。我們應該時刻警惕自己的貪婪和私心,努力追求道德的高地。

其次,荀子強調(diào)了人的心理發(fā)展。他認為,我們的心理素質(zhì)是可以通過培養(yǎng)和訓練來提升的。人們的情感和意志是可以通過教育和修行來調(diào)整和引導的。這一觀點使我意識到,我們的心智和情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來完善和發(fā)展。我們應該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意志力和情感素質(zhì),去克服自己的弱點和缺陷,使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更加穩(wěn)定和健康。

第三,荀子提出了“性惡論”的觀點。他認為,人性的本質(zhì)是自私的,只有通過教育和儀式來約束和規(guī)范人的行為。這一觀點使我開始思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通過正常的教育體系和社會規(guī)范,我們才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作為個體,我們需要不斷修身養(yǎng)性,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zhì);作為社會成員,我們也應該關(guān)注社會的道德建設(shè),為構(gòu)建一個公正和有序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四,荀子關(guān)于君子的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認為,君子應該具備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養(yǎng),不僅應該在自己的行為上遵循道德準則,還應該具備指導和影響他人的能力。這使我意識到,作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并不僅僅是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中修行,還要積極地影響他人,發(fā)揮自己的榜樣作用。我們應該努力成為道德的楷模,用我們的言行來影響他人,傳遞正能量,構(gòu)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最后,荀子的思想啟示我們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他認為,只有在實際行動中,我們才能將自己的道德理念付諸實踐,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這使我明白,要想真正實踐自己的道德信念,不能只沉浸在思考和理論中,還要用實際行動去踐行。我們應該關(guān)注社會問題,參與公益活動,為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荀子的思想對我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他對人性的認識,讓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性的復雜性和脆弱性。他對心理發(fā)展的探討,讓我明白人的自身素質(zhì)是可以改變和提升的。他對君子的要求,使我明白一個人不僅僅是通過個人修身養(yǎng)性來獲得道德成就,還要努力影響他人,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貢獻。荀子的思想引導著我們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無論是古代的儒者還是現(xiàn)代的新人,都可以從荀子的思想中得到啟示。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十

荀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學說強調(diào)人性的惡,并提出了許多關(guān)于如何約束人性惡的觀點。在閱讀《荀子》一書后,我對荀子的性惡理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本文將從不同的角度探討荀子性惡的觀點,并闡述我對此的感悟。

首先,在荀子的觀點中,人性被認為是惡的。荀子認為,人有一種本能的自私本性,在不受任何制約的情況下,人會追求自己的利益,無論是通過欺騙、暴力或其他手段。這種自私本性會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和混亂。荀子引用了人類自然狀態(tài)下的例子,比如禽獸,來證明人性的惡。他認為,禽獸的本性追求的是自己的利益,無論是通過掠奪、食肉還是其他手段。荀子的觀點,深刻地反映出人性的普遍性和固有的惡。

其次,荀子提出了通過教育和法律來約束人性惡的觀點。他認為,人性的惡是可以被改變和控制的。荀子強調(diào)教育的重要性,認為通過正確的教育,可以塑造和培養(yǎng)人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他提出了“性惡可以教化”的觀點,意味著人可以通過教育來克制自己的自私本性,并培養(yǎng)出高尚的品格。此外,荀子還主張通過法律的制定和執(zhí)行來約束人性惡。他認為,法律是社會秩序和道德規(guī)范的保證,可以對人性惡進行約束和制約。

第三,荀子對權(quán)力與政治的觀點與他的性惡觀相呼應。荀子認為,統(tǒng)治者具有高尚的性格和道德品質(zhì),可以通過正直和慈悲來約束人性惡。他強調(diào),在一個社會中,權(quán)力者的德行和領(lǐng)導能力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同時,荀子也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的義務和責任,他們應該追求公正和人民的利益,以解決社會問題和保障社會的和諧。荀子對政治和權(quán)力的思考,與他對人性惡的認識密切相關(guān),并強調(diào)了統(tǒng)治者的職責與約束。

第四,在荀子看來,忍耐和自我約束是約束人性惡的重要方法。他認為,通過自我約束,可以防止人性應有的惡行。在荀子的理論中,忍耐被描述為與自我利益相抗衡的能力,是一個人達到社會責任和道德標準的首要條件。荀子認為,通過自律和克制欲望,可以使個人具備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行為。

最后,我對荀子性惡理論的體會是,雖然人性確實存在著自私和惡的本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被迫接受這一本性。荀子的觀點強調(diào)了教育、法律、政治和自我約束等方面的重要性,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性的惡,并促使人追求高尚的品質(zhì)和道德行為。荀子的性惡理論提醒我們,個人的努力和社會的約束對于人性的改變和塑造至關(guān)重要。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正確的引導,我們才能夠超越人性的惡,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社會和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

綜上所述,荀子的性惡理論揭示了人性的惡和其對社會的影響。通過教育、法律、政治和自我約束等方面的措施,我們可以約束和改變?nèi)诵缘膼?。荀子的思想對于我們理解人性的復雜性和探索人性的改變具有重要意義。在人類不斷進步的道路上,我們應該以荀子的理論為指引,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行為,為社會的和諧與發(fā)展做出貢獻。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十一

荀子,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了“性惡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這一理論在我接觸荀子的著作后,引發(fā)了我對人性本質(zhì)的深思。在閱讀荀子的作品《荀子·性惡篇》后,我對于荀子的性惡觀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在我看來,荀子的性惡論能夠給人們帶來指導和啟示,同時也引發(fā)了我對人性的思考。

首先,荀子的性惡論讓我意識到人性的普遍性。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不論貴賤貧富,人人都有惡的本性。這一觀點讓我想起了自己和身邊人的種種瑕疵和過錯。人們總是有著各種欲望和沖動,往往會因為私欲而傷害他人。這種惡的本性,不僅存在于普通人之中,也存在于權(quán)貴和統(tǒng)治者之間。作為一個普通人,我也時常會被種種欲望所引誘,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荀子的性惡論讓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性的普遍性,不再懷疑自己的過錯和缺點,同時也不再過于苛求他人的完美。

其次,荀子的性惡論引發(fā)了我對人性是否無法改變的思考。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與孟子的性善論形成強烈的對比。人們對于人性本質(zhì)的認知,往往決定了個體和社會對人性的期望與要求。荀子的性惡論似乎告誡人們要警惕自己內(nèi)在的邪惡沖動,避免行為上的過失。但同時我也在思考,是否人的本性真的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是否能夠通過教育和修養(yǎng)來凈化和提升自己的本性?荀子的性惡論給了我一個啟示:即使人性本身帶有一定的惡性,但通過正確的教育和道德規(guī)范,我們?nèi)匀豢梢愿淖冏约旱膽B(tài)度和行為,讓自己成為更加善良和正直的人。

最后,荀子的性惡論讓我對人性的認知產(chǎn)生了一種觸動。在閱讀荀子的作品后,我開始思考人性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無論是善惡之間的紛爭,還是道德的多樣性,都在我的思考中得到了一種啟發(fā)。作為一個個體,我們的行為往往受制于種種欲望和沖動。而面對這些欲望和沖動,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和抉擇?荀子的性惡論給了我一個思路,即我們應該通過對自己的本性的認知和反思,不斷尋求內(nèi)心的平和與善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逐漸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成為一個更加理性和善良的人。

總的來說,荀子的性惡論給了我對人性的新的認知和思考。人性的普遍性、可塑性以及與社會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都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他人。荀子的性惡論給了我一種啟發(fā),即通過對自己的反思和自我修養(yǎng),我們可以逐漸擺脫自身的惡性沖動,走向內(nèi)心的善良和美好。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十二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曰:“今之學者,其性善?!?/p>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p>

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樸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今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于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

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于陶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于工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謂之生于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眾,其不異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愿厚,惡愿美,狹愿廣,貧愿富,賤愿貴,茍無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財,貴而不愿埶,茍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性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矣。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圣王,惡用禮義哉?雖有圣王禮義,將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試去君上之埶,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強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嘩之,天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節(jié)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shè),張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睙o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設(shè),張而不可施行,豈不過甚矣哉!故性善則去圣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圣王,貴禮義矣。故檃栝之生,為枸木也;繩墨之起,為不直也;立君上,明禮義,為性惡也。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圣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問者曰:“禮義積偽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p>

應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則瓦埴豈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則器木豈工人之性也哉?夫圣人之于禮義也,辟則陶埏而生之也。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今將以禮義積偽為人之性邪?然則有曷貴堯禹,曷貴君子矣哉!凡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然則圣人之于禮義積偽也,亦猶陶埏而為之也。用此觀之,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性也哉!所賤于桀跖小人者,從其性,順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貪利爭奪。故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天非私曾騫孝己而外眾人也,然而曾騫孝己獨厚于孝之實,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禮義故也。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從情性,安恣孳,慢于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

“涂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

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zhì),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將使涂之人固無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zhì),而固無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邪?然則涂之人也,且內(nèi)不可以知父子之義,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內(nèi)可以知父子之義,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則其可以知之質(zhì),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質(zhì),可以能之具,本夫仁義法正之可知可能之理,可能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術(shù)為學,專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

曰:“圣可積而致,然而皆不可積,何也?”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嘗不可以相為也,然而不相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為禹,則然;涂之人能為禹,則未必然也。雖不能為禹,無害可以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嘗有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農(nóng)賈,未嘗不可以相為事也,然而未嘗能相為事也。用此觀之,然則可以為,未必能也;雖不能,無害可以為。然則能不能之與可不可,其不同遠矣,其不可以相為明矣。

堯問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對曰:“人情甚不美,又何問焉!妻子具而孝衰于親,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祿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問焉!唯賢者為不然?!?/p>

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則文而類,終日議其所以,言之千舉萬變,其統(tǒng)類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則徑而省,論而法,若佚之以繩: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諂,其行也悖,其舉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齊給便敏而無類,雜能旁魄而無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為意,是役夫之知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亂世之君,下不俗于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是上勇也。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是中勇也。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茍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人為意:是下勇也。

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則不能自正。桓公之蔥,太公之闕,文王之錄,莊君之曶,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然而不加砥厲則不能利,不得人力則不能斷。驊騮、騹驥、纖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然而必前有銜轡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駛,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雖有性質(zhì)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于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污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泵叶岩?靡而已矣!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十三

荀子是先秦時期的一位偉大哲學家,他的思想深刻,影響深遠,尤其是對于中國的政治哲學和倫理哲學,有著重要的貢獻。我最近讀完了《荀子》這本書,通過對其內(nèi)容的學習,讓我有了很多體會和感悟。

第二段:荀子的政治思想。

荀子的政治思想非常重要,其核心思想是“天下大同”,他認為,天下萬物都有各自的本性和特點,國家的福祉是在每一個人盡其所能,各司其職,共同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的。他反對奴隸制和農(nóng)民輕蔑商業(yè)的觀念,主張在社會中有組織地利用勞動力,實現(xiàn)社會生產(chǎn)和規(guī)劃,保持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

第三段:荀子的道德哲學。

荀子的道德哲學主張的是“性惡論”,他認為人性本惡,必須通過個體的自我修養(yǎng)和宏觀的教育和制度來進行批判和糾正。他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認為孟子沒有認識到人性惡的本質(zhì),荀子的思想對中國古代的倫理哲學和現(xiàn)代的思想啟示都很大。

第四段: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非常高妙,他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認為個體的修身是倫理生活的基礎(chǔ),齊家是家庭生活的基礎(chǔ),治國是政治生活的基礎(chǔ),平天下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礎(chǔ)。他強調(diào)教育的本分,認為教育是人類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也是國家發(fā)展的標志。

第五段:結(jié)論。

通過對《荀子》的學習,我認為,荀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響深遠。他的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和教育思想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啟示。我相信,在中國的發(fā)展過程中,荀子的思想將會給予我們重要的思考,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們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哲學,實現(xiàn)我們共同的發(fā)展和繁榮。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十四

荀子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我最近讀了一些荀子的作品,深受啟發(fā)。以下是我對讀荀子的心得體會。

首先,荀子的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出了“性惡論”,即認為人性本惡。相比之下,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荀子卻認為,人的本性是壞的,只有通過教育和修養(yǎng)才能改善。這一觀點讓我深思,我開始反思人性的本質(zhì)。我現(xiàn)在相信,雖然每個人的性格和行為都受到先天條件的影響,但我們也有能力通過教育和修養(yǎng)來改善自己,實現(xiàn)真正的人性升華。

其次,荀子對治國方略的見解也讓我受益匪淺。他主張君主應該具備仁義智能的品質(zhì),才能為國家?guī)砀粡姾桶捕?。荀子認為,君主應該教育和培養(yǎng)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從而成為一個賢明的君主。他還提出了“海納百川”的理念,即國家應該容納各種不同的人才和意見,而不是固執(zhí)己見。這些思想給我啟示,作為一個普通人,我也能通過修身養(yǎng)性,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另外,荀子關(guān)于教育的觀點也給我?guī)砹诵碌乃伎?。他認為,教育應該注重培養(yǎng)人的品德和道德觀念,而不只是注重知識的傳授。他提出了“三綱五常”的理念,即教育應該以家庭為基礎(chǔ),以三綱(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和五常(仁、義、禮、智、信)為目標。我深深地認同這種觀點,我相信教育不僅僅是灌輸知識,更是培養(yǎng)一個人的品質(zhì)和道德,使其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成員。

此外,荀子的思想也對我個人的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他強調(diào)修養(yǎng)和努力的重要性,提倡奮發(fā)向上,努力追求完美。他的思想給了我積極的能量,激勵我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努力。他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全面發(fā)展的觀念也讓我認識到,只有在個人修養(yǎng)、家庭和諧的基礎(chǔ)上,我們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總的來說,讀荀子的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對于理解和塑造人性、治國方略、教育方式以及個人成長都有著重要的啟示。我會繼續(xù)深入研究荀子的思想,努力將其應用于我的生活和實踐中,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做出更多努力。同時,我也希望能夠?qū)④髯铀枷氲木鑲鞒邢氯ィ瑸樯鐣倪M步和和諧做出貢獻。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十五

荀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之一,他在其著作《荀子》中闡述了人性的本質(zhì)。其中,他認為人性本惡,人必須通過教育和修行來約束和改良自身。荀子性惡論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也引發(fā)了許多討論和爭議。本文將以荀子性惡論為主題,探討個人對其的理解和體會。

首先,荀子關(guān)于人性本惡的觀點讓我深思。他認為,人性的本質(zhì)是貪婪自私、追求欲望、缺乏道義約束。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比,荀子的性惡論更為悲觀。然而,通過觀察和思考,我漸漸認識到,人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動物,不能僅憑自身的本性來界定其道德價值。人性的惡,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出于生存和自我保護的需要。正如荀子所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人有時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會選擇使用不正當?shù)氖侄?,甚至違背道德。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是徹底的惡,我們還是可以通過教育和道德引導來改善自己的行為。

其次,荀子提出了“性本惡而情可善”的觀點。他認為,人性的惡是與生俱來的,而善良的情感則是后天所形成的。這個觀點在一定程度上與現(xiàn)代心理學的發(fā)現(xiàn)相符。我們可以通過教育和環(huán)境的影響來塑造人的情感和性格。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和榜樣示范,我們可以培養(yǎng)出有同情心、有責任感、有公德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從一些例子中看到:即使是本性惡劣的人,也有可能受到一些情感的感動,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因此,荀子性惡論并不否認人的善良和道德,而是提出了人性的本惡需要通過后天的修行來進行約束和改良。

再次,荀子強調(diào)了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糾正人性的偏差。他提出了“勸學”的觀點,主張人們應該利用學習的機會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荀子認為,教育不僅可以糾正個體的道德偏差,還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穩(wěn)定。他強調(diào)了家庭教育的作用,認為家庭成員應該互相鼓勵和幫助,營造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在學校教育方面,荀子主張以理性和人道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品德的雙重能力。荀子的教育思想對我個人有很大的啟發(fā),我認為教育確實是塑造人性和社會的重要手段,通過傳承優(yōu)秀的文化和道德傳統(tǒng),我們可以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理念,讓每個人都能成為有道德約束的公民。

最后,作為人類思想史上的經(jīng)典觀點,荀子的性惡論也引發(fā)了不少批評和反思。一些人認為,過于強調(diào)人性的惡會削弱人們的信任和合作,進而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然而,我認為荀子的觀點并不是一味的悲觀,他既承認了人的本性惡,又提出通過教育來改正。對于社會而言,這樣的觀點提醒我們,不能盲目地相信人性的善良,而應該通過制度和規(guī)范來制約個人的行為。同時,荀子的觀點也提醒我們,不可放棄對人性的改善的信念,要相信通過教育和修行,每個人都能夠變得更好。

總之,荀子性惡論給予我們許多需要思考的問題和啟示。人性的本惡雖然存在,但人們也可以通過教育和后天修行來改良自己。荀子的教育觀點和對人性的理解,不僅對個人的成長和修養(yǎng)有啟發(fā),也對社會的建設(shè)和治理提出了有益的思考。由此可見,荀子的性惡論具有深遠的影響,對于我們理解人性和社會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十六

《荀子》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一部哲學著作,作者荀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荀子》以其思想豐富、文字精辟,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不可忽視的經(jīng)典之一。它主要討論了人性、政治、倫理等問題。作為一部代表性的哲學著作,它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關(guān)于人類思想、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啟示,也成為了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參考。

第二段:個人讀后感受。

閱讀《荀子》讓我深刻感悟到人性之復雜,也更加理解了我們所處的社會背景的一些問題?!盾髯印分械挠^點往往站在人性的角度,并試圖給出相應的解決途徑。觀點獨到,是其最大的特點。尤其是對人性的看法,荀子認為心性本無善惡,是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決定了人的品行,因此他強調(diào)人類應該通過教育修養(yǎng)來達到道德的高度。這種思想對于當今社會仍有指導意義,例如家庭教育方面的教育意義。

第三段:為當代社會的啟示。

在今天這個人人都在追求自由的時代,大家往往會無視其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看重自己的個體欲望和出息。在這種情況下,讀《荀子》可以引導現(xiàn)代人更理性地看待這些問題。荀子認為個人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是緊密相關(guān)的,維護社會利益才是是真正有價值的行為,這對于我們今天追求公共利益何為最大化的決策和行動,具有啟示作用。

第四段:關(guān)于政治的思考。

在《荀子》的思想中,荀子對政治的探索占有著很大的比重。荀子認為政治的本質(zhì)在于維護社會的秩序和人類的福祉,因此政治家應該致力于打造一個美好的社會。他還強調(diào)君主的道德素質(zhì)和領(lǐng)導能力,在領(lǐng)導集體中,只有德才兼?zhèn)涞念I(lǐng)導者才能引領(lǐng)組織健康發(fā)展。這對于我們今天探討政治問題和領(lǐng)導人素質(zhì)的問題,也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第五段:總結(jié)和結(jié)論。

《荀子》是一部經(jīng)典的哲學著作,它不僅具有鮮明的思想特點、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而且還從多個角度對人性、政治、倫理等問題進行探討。閱讀《荀子》不僅能夠深化我們的思想,還能夠進一步拓展對世界和人性的理解。因此,在當代社會中,繼續(xù)閱讀和思考《荀子》的內(nèi)容,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多關(guān)于道德、政治、教育和社會建設(shè)方面的啟示。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十七

荀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與儒家思想有許多相通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荀子認為,人類有本能的惡,需要通過修養(yǎng)達到道德上的完善。在荀子的價值觀中,節(jié)制、克己、智慧、恭敬、忠誠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價值觀對今天的人們?nèi)匀痪哂袉⑹疽饬x。

二、荀子對人性的認識。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需要通過修養(yǎng)達到道德上的完善。他認為,人類的本能是追求自己的利益,甚至可以不擇手段去達到這個目的。因此,荀子主張通過約束和教育來限制人性中的惡,使人們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達到道德的升華。

荀子的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的啟示是非常廣泛的。在當代,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許多人沉迷于享受眼前的快樂而忽視了自己的人性缺陷。荀子的思想提醒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的欲望,要懂得克制自己,要追求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價值。

四、荀子對領(lǐng)導者的啟示。

荀子的思想對領(lǐng)導者的啟示是非常深刻的。誠信、忠誠、謙虛是領(lǐng)導者必備的品質(zhì),在荀子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強調(diào)。在現(xiàn)代社會,領(lǐng)導者要時刻清醒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為人民群眾造福。

五、結(jié)語:荀子精神的永恒價值。

荀子思想的價值在今天依然被認同和弘揚。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需要通過修養(yǎng)達到道德上的完善,在當代社會,這個觀點依然有很大的啟示意義。荀子的價值觀是指導我們在生活中行為的準則,它幫助我們把握人生的真諦,為我們走向未來提供了方向。荀子的思想精神是不斷的超越自我、不斷的追求卓越的生命智慧,它是帶領(lǐng)我們走向未來的力量源泉。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十八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位思想家,他的《荀子》被譽為“道家之荀子”。其中,性惡篇是他思考人性本惡的重要篇章。經(jīng)歷了顛沛流離的戰(zhàn)亂歲月,荀子深刻認識到人性的復雜性和自私自利的本能。通過研讀荀子性惡篇,我對人性的本質(zhì)及如何修身養(yǎng)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

首先,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是基于自私自利的本能。他說:“人貴有恒,尊不人宜惡焉?!边@句話表明人性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相通的,人之初就具有自私自利的本能,只有通過后天的教育和修養(yǎng)才能得到改善和完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們往往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追求目標。這種自私自利的本能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各個領(lǐng)域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人性完全惡劣,只是展現(xiàn)了人性的一面。

其次,荀子提出了教化及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他強調(diào)道德教化的力量,通過不斷的修身養(yǎng)性使自己的人性達到一種相對正義和善良的境地。荀子認為,人性原本是沒有好壞之分的,而是通過后天的教育和修養(yǎng)來塑造自己的人性。正如他所說:“人之有性也,蕩也一?!比诵钥梢韵窈馄饕粯樱ㄟ^教育的矯正和自我修養(yǎng)的努力來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在個人修身養(yǎng)性方面,我們應該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情操,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修身養(yǎng)性的意識,使自己的人性得到完善和提升。

再次,荀子對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啟示給出了寶貴的經(jīng)驗。他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通過明智的政策來引導人民的行為,讓人們能夠按照公共利益行事,使社會能夠和諧穩(wěn)定地發(fā)展。同時,荀子也強調(diào)了法律的重要性,認為法律是社會秩序的基石,是維護公共利益和約束人性的重要手段。只有依法治國,才能使人們的人性趨向于善良和正義。對于治理國家和社會而言,荀子給出了一些重要的啟示,如重視道德教育、加強法治建設(shè)等。

最后,荀子的性惡篇還告誡我要警惕人性的陰暗一面。在面對人際關(guān)系、利益紛爭等復雜情境中,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的內(nèi)心,不被人性的自私自利所主導。我們應當保持善良的本性,做到寬容、正直,并努力追求心靈的凈化和升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揮出更好的作用,為社會的向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荀子的性惡篇給了我很多思考和啟發(fā)。人性的復雜性和自私自利的本性是不容忽視的,但我們可以通過教育和修養(yǎng)來塑造自己的人性。在治理國家和社會、處理人際關(guān)系等方面,我們也能夠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荀子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重新認識和理解人性的視角,同時也告誡我們警醒自己的陰暗一面。只有不斷加強修身養(yǎng)性,使自己的人性得到提升,我們才能夠更好地融于社會,并影響他人。

荀子性惡心得體會精選篇十九

大家好!我方認為:人性本惡。

開宗明義,人性本惡中的本,無論是本來,原本,還是根本,在字典里都是事物的開始的時候最初根源的意思。雖然大家對善惡的標準都有自己的評判和思想,但歸根到底惡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無節(jié)制地擴張,而善則是對本能的合理節(jié)制。我們說人性本惡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傾向的無限擴張的趨勢。早在兩千年前,所謂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東方荀子的性惡論與西方原罪說便遙相呼應。而到近代,從馬基雅維里到弗洛伊德再到魯迅,無一不主張人性本惡。對方辯友身為祖國的花朵面對這樣的真知灼見,至今未能幡然醒悟,真是讓我痛心疾首??!所以我方堅持認為:人性本惡。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這一偉大的思想。

第一,人性是由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組成的,自然屬性指的就是無節(jié)制的本能和欲望,這是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而社會屬性則是通過社會生活、社會教化所獲得的,它是后天屬性。我們說人性本惡當然指的是人性本來的、先天的就是惡的。

第二,各大學術(shù)門類的研究均已證明人性本惡。人類學上,人類在誕生之初,就已經(jīng)把本。

惡的人性充分地顯示出來。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經(jīng)懂得用火來把同類的頭骨烤著吃,這種生猛燒烤,是何等兇殘??!秦的暴政到日本侵華戰(zhàn)爭到今天的利比亞混戰(zhàn)。可見,千萬年以來人類都還是保留有人類的劣根性啊!教育學上,有研究表明,等孩子長到兩歲時,以毆打他人撕咬玩具為表現(xiàn)形式的暴力行動達到頂峰。此外社會學,管理心理學,生物學,哲學等方面的研究都眾所皆知了。

第三,人有理性悟性和可塑性。人性可以通過后天教化加以改造。當人的自然傾向無限向。

外擴張的時候,如果社會屬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瀾,那么人性就會更加墮落;相反,如果我們整個社會倡導揚善避惡,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發(fā)展。所以在現(xiàn)實中,法律,教育,道德才愈加重要。但我們不是改變?nèi)说淖匀粚傩远撬茉烊说纳鐣傩浴?/p>

而對方辯友言下之意人類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舉了!心痛之余我不禁請問對方辯友,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們要道德法律、交通規(guī)則干什么呢?個人修養(yǎng)、社會教化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我方要尖銳指出:人性本善是某些不愿直面真我的人夜郎自大自欺欺人的最大借口。是普天下最大的謊言!所以我方堅持真理:人性本惡。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