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論語誦讀后心得體會報告 讀《論語》心得體會(九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8 06:08:51 頁碼:9
論語誦讀后心得體會報告 讀《論語》心得體會(九篇)
2023-01-08 06:08:51    小編:ZTFB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論語誦讀后心得體會報告一

從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們最關心最為重視的,有多少名家感嘆光陰的流逝,莊子就曾經說過:”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比松拖癜遵x掠過,稍縱即逝。杜甫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眲⒂礤a”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白居易, 曹操也有類似的詩篇“人生百年內,疾速如過隙?!?,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钡鹊取8袑β?lián)說,”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對”數千年往事,汪到心頭?!?/p>

從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們不難看出,世界上沒一個人都是秒顯得,轉瞬即逝的生命。所以,在這短暫的生命之重,我們更應該去合理的區(qū)規(guī)劃他。就在孔子感嘆光陰流逝之時,他給千萬代的后人描述出了這樣的一種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 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guī)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yǎng)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guī)矩?!?/p>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大致的人生的路標,在這些路標上面。有幾個重要的階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強調了出來??鬃铀f的” 十有五而志于學”,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同樣是對學生的一種要求。

孔子曾經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彼钦f,自己并不是生下來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過是對古人的經歷與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一直不斷的學習。對于今天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候,需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F在許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學”了,可能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了。但我覺得這樣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對孩子的未來有用??鬃诱f過:”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要邊學邊思考,還要去應用。把自己先進所學的只是去最大化的利用的一種學習的方式。就在這樣一種學于思的磨礪與歷練之中,不斷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一直到孔子所說的30歲。

“三十而立”,我想對于身處現在這個社會背景下的我們來說,在我們現在所出的這個年齡段就要”有所立的趨勢”了。在我看來,三十而立的”立”字是非常有含義的。立要是內在的立,只有內在的立了,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定義自己的位置。就拿很簡單的登山來說,泰山上有副對聯(lián)”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边@句話講得并不是說登山,就是把山給征服,而是自己站在山巔之上,山提升了自我的高度。所以,我覺得,三十而立的立并不是指外在的立,而是內心的立,是忠于自己的心靈,并不是外在。就像晉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訪問朋友一樣,帶了朋友的家的門前不敲門轉身就走了。這是為什么?是因為他想念這個朋友遠道而來,而到了朋友家門前,興盡而返。

從三十歲到四十歲,便從”而立之年”到了孔子所說的”不惑之年”不惑中的惑,顯然就是迷惑的意思。在人之前的四十年的光陰之中,人一直在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獲取著東西,金錢,名譽等等。當這些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人們便會變得”惑”,所以孔子便提出來”不惑”。在之前的人生中,人已經獲得了許多許多的東西,有有用的,當然也有不需要的東西,現在的人就應該把不需要的東西舍棄。人的內心就像一棟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房子里面什么也沒有,慢慢的,人一點一點的布置家具,進行裝潢,不知不覺的東西越來越多。最后發(fā)現連自己的地方都沒有了。最后導致的就是被金錢和榮譽所迷惑,迷失了自己的內心。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四十而不惑”便是闡述這個道理。不惑便是舍棄那些會迷惑自己,自己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五十知天命”??鬃铀^”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人生與天命都是不定的,沒有什么埋怨的。所以,孔子所說的”知天命”當中,知是很重要的。要能夠了解自己的天命,能觀察到冥冥之中的事情,辨析人間好壞,能了解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情,那么就能平心靜氣的去面對了。我們經常說不要怨天由人,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去抱怨,不把一些責任推卸給別人。這么難的事情孔子怎么能做到呢?是因為??鬃右笞约?,比要求這個社會,要求別人應該怎么樣,都重要得多。所以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內心已經能了解到一個真實的世界,不會怨天尤人。能做到知,其實也就是把學習到的各種知識,在篩選之后,融匯到一起,并進行提升。當知天命之后,就要來到孔子所說的”耳順之年”了。

“耳順”便是無論什么樣的話都能聽進去,都能站在發(fā)言者的立場去想問題。在知天命之后,孔子提出”六十而耳順”在知曉天命后,區(qū)最大限度的包容他人。一個人要是想做到耳順,我想就要讓自己的心胸變得寬廣。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便是最后一個境界,也是最高深的境界了。人活到了70歲??隙ń洑v過了無數坎坷,就像俗話說的”走過的橋,比年輕人走過的路還要多”。到所有坎坷都經歷過所有的規(guī)矩已經成為生命習慣時。那么就能隨心所欲了。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所佛寺里面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到佛像面前來膜拜。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他采用同一座山的花崗巖砌成的。終于有一天,臺階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于同一座山,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門去膜拜你?佛像談談的對他們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幾刀才走上了今天這個崗位,為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修成佛。孔子所描繪的幾個人生境界,都是非常注重內心,要到最后,必須先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行的。

孔子所說的境界,是我們在不同人生階段所參照的鏡子。在現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里面,我們更需要這樣一個有條理,有序的生活。英國科學家之前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yōu)榱嗽囈辉嚹瞎线@樣一種普普通通的廉價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強,就在很多很多同時生長的小南瓜上加砝碼,砝碼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極限。 這樣,不同的南瓜壓不同的砝碼,只有一個南瓜壓得最多。從一天幾克到幾十克、幾百克、幾千克,這個南瓜成熟的時候,上面已經壓了幾百斤的重量。 最后的實驗是把這個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試著一刀剖下去,看質地有什么不同。當別的南瓜都隨著手起刀落噗噗地打開的時候,這個南瓜卻把刀彈開了,把斧子也彈開了,最后,這個南瓜是用電鋸吱吱嘎嘎鋸開的。它的果肉的強度已經相當于一株成年的樹干!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生命中的壓力,也許可能更好的激勵我們。在當今競爭的壓力下,我們也許能夠在20歲就領悟到孔子所說30歲要領悟的東西,在30歲就能領悟到40歲的境界,那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真的是太有用處了。

對于論語誦讀后心得體會報告二

在《論語》一書中,謝了人世間愈多的”道理”,而我認為其中最為經典的,便是”人生之道”了。

從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們最關心最為重視的,有多少名家感嘆光陰的流逝,莊子就曾經說過:”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駒掠過,稍縱即逝。杜甫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眲⒂礤a”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白居易, 曹操也有類似的詩篇“人生百年內,疾速如過隙?!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更有對聯(lián)說,”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對”數千年往事,汪到心頭。”

從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們不難看出,世界上沒一個人都是秒顯得,轉瞬即逝的生命。所以,在這短暫的生命之重,我們更應該去合理的區(qū)規(guī)劃他。就在孔子感嘆光陰流逝之時,他給千萬代的后人描述出了這樣的一種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 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guī)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yǎng)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guī)矩?!?/p>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大致的人生的路標,在這些路標上面。有幾個重要的階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強調了出來??鬃铀f的” 十有五而志于學”,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同樣是對學生的一種要求。

孔子曾經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彼钦f,自己并不是生下來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過是對古人的經歷與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一直不斷的學習。對于今天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候,需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現在許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學”了,可能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了。但我覺得這樣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對孩子的未來有用??鬃诱f過:”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要邊學邊思考,還要去應用。把自己先進所學的只是去最大化的利用的一種學習的方式。就在這樣一種學于思的磨礪與歷練之中,不斷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一直到孔子所說的30歲。

“三十而立”,我想對于身處現在這個社會背景下的我們來說,在我們現在所出的這個年齡段就要”有所立的趨勢”了。在我看來,三十而立的”立”字是非常有含義的。立要是內在的立,只有內在的立了,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定義自己的位置。就拿很簡單的登山來說,泰山上有副對聯(lián)”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這句話講得并不是說登山,就是把山給征服,而是自己站在山巔之上,山提升了自我的高度。所以,我覺得,三十而立的立并不是指外在的立,而是內心的立,是忠于自己的心靈,并不是外在。就像晉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訪問朋友一樣,帶了朋友的家的門前不敲門轉身就走了。這是為什么?是因為他想念這個朋友遠道而來,而到了朋友家門前,興盡而返。

從三十歲到四十歲,便從”而立之年”到了孔子所說的”不惑之年”不惑中的惑,顯然就是迷惑的意思。在人之前的四十年的光陰之中,人一直在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獲取著東西,金錢,名譽等等。當這些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人們便會變得”惑”,所以孔子便提出來”不惑”。在之前的人生中,人已經獲得了許多許多的東西,有有用的,當然也有不需要的東西,現在的人就應該把不需要的東西舍棄。人的內心就像一棟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房子里面什么也沒有,慢慢的,人一點一點的布置家具,進行裝潢,不知不覺的東西越來越多。最后發(fā)現連自己的地方都沒有了。最后導致的就是被金錢和榮譽所迷惑,迷失了自己的內心??鬃釉凇墩撜Z》中提出的”四十而不惑”便是闡述這個道理。不惑便是舍棄那些會迷惑自己,自己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五十知天命”??鬃铀^”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比松c天命都是不定的,沒有什么埋怨的。所以,孔子所說的”知天命”當中,知是很重要的。要能夠了解自己的天命,能觀察到冥冥之中的事情,辨析人間好壞,能了解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情,那么就能平心靜氣的去面對了。我們經常說不要怨天由人,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去抱怨,不把一些責任推卸給別人。這么難的事情孔子怎么能做到呢?是因為。孔子要求自己,比要求這個社會,要求別人應該怎么樣,都重要得多。所以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內心已經能了解到一個真實的世界,不會怨天尤人。能做到知,其實也就是把學習到的各種知識,在篩選之后,融匯到一起,并進行提升。當知天命之后,就要來到孔子所說的”耳順之年”了。

“耳順”便是無論什么樣的話都能聽進去,都能站在發(fā)言者的立場去想問題。在知天命之后,孔子提出”六十而耳順”在知曉天命后,區(qū)最大限度的包容他人。一個人要是想做到耳順,我想就要讓自己的心胸變得寬廣。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便是最后一個境界,也是最高深的境界了。人活到了70歲??隙ń洑v過了無數坎坷,就像俗話說的”走過的橋,比年輕人走過的路還要多”。到所有坎坷都經歷過所有的規(guī)矩已經成為生命習慣時。那么就能隨心所欲了。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所佛寺里面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到佛像面前來膜拜。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他采用同一座山的花崗巖砌成的。終于有一天,臺階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于同一座山,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門去膜拜你?佛像談談的對他們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幾刀才走上了今天這個崗位,為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修成佛??鬃铀枥L的幾個人生境界,都是非常注重內心,要到最后,必須先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行的。

孔子所說的境界,是我們在不同人生階段所參照的鏡子。在現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里面,我們更需要這樣一個有條理,有序的生活。英國科學家之前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yōu)榱嗽囈辉嚹瞎线@樣一種普普通通的廉價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強,就在很多很多同時生長的小南瓜上加砝碼,砝碼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極限。 這樣,不同的南瓜壓不同的砝碼,只有一個南瓜壓得最多。從一天幾克到幾十克、幾百克、幾千克,這個南瓜成熟的時候,上面已經壓了幾百斤的重量。 最后的實驗是把這個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試著一刀剖下去,看質地有什么不同。當別的南瓜都隨著手起刀落噗噗地打開的時候,這個南瓜卻把刀彈開了,把斧子也彈開了,最后,這個南瓜是用電鋸吱吱嘎嘎鋸開的。它的果肉的強度已經相當于一株成年的樹干!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生命中的壓力,也許可能更好的激勵我們。在當今競爭的壓力下,我們也許能夠在20歲就領悟到孔子所說30歲要領悟的東西,在30歲就能領悟到40歲的境界,那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真的是太有用處了。

對于論語誦讀后心得體會報告三

這個問題現在突然問自己,還真不好回答。快四十的人了,現在想起來讀這本書,是不是太晚了?這本書可是古時候小孩子就開始讀的書,甚至是倒背如流啊。

沒有辦法,誰叫我們這一代人是在五四運動和文革打到孔老二之后才長大的,原來的教育制度里,缺少聆聽孔老二教誨的機會。所幸的是,現在還沒有到老糊涂的時候,還是來得及把這一課補上,甚至可以說是為我們的下一代去讀。

社會上開始流行讀國學,我也趕個時髦吧。

其實至少是在15年前,我就已經讀過論語,可是當時讀過就過了,沒有想過什么。在后來的讀書生涯里,也經常碰見過孔老夫子的身影,可從來就沒有往心里去,直到最近兩年,才開始逐漸對孔子有所興趣。

10幾年前最先開始是老子的《道德經》,然后是南懷瑾的《老子他說》,最后是《論語別裁》,突然對孔子產生了興趣。再加上現在有些言論對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復興的意思,我也不能落在后面,得加油啊。

很多人對現在社會的一些現象不滿,提出了只有孔孟才可以挽救時代的危機,特別是金融風暴后,這種言論日益蔓延,我就想看看孔子是不是真的是時代的救星。

以前讀歷史的時候,對漢朝有些了解,這是個在中國很有特色的朝代。秦國以法治國,統(tǒng)一了中國,從現象上看,好像是法家戰(zhàn)勝了儒家??墒乔爻诤芏痰臅r間內,就被剛下了臺。

漢朝接替了秦朝的統(tǒng)治,可漢朝開始并沒有采納儒家的思想,相反,采取了另外的道家思想,這也是當年和儒家爭鳴的又一大門派。只是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才采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就有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

在以后的兩千多年的歷史里,儒家思想幾經沉浮,最終取得了統(tǒng)治地位。要不是五四運動和文革的打到孔家店,也許,我們現在的教材里會有很多的孔子言論。

現在的中國,也是經歷了100年的磨難后才新興的國家,經過了70年的發(fā)展,國力漸漸強大,像極了漢朝。看上一個70年,我們也經歷過漢初的艱苦樸素,現在好不容易有了點積蓄,是不是就和漢朝一樣,開始要搞搞孔孟思想了。

這個問題要等我看完書才說。也許看完書也不知道。先試試吧。

第一次正兒八經的看論語,是在看完《大學》和《中庸》之后,嚴格按照子程子說的,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指《大學》)存,而《論》、《孟》次之。

看完以后,有了個疑問,書里說的話我都懂,沒什么難的,空洞的很,不就是一些大口號嗎?什么要孝啊,忠啊,信啊,這誰都知道。這樣去喊口號,我也能寫《論語》,說不定我的口號比孔子的還要響,還要全面,畢竟我們還喝過洋墨水,見過美國,英國,德國啊的一些文化,地方沒去過,可總見過豬跑吧,喊一句真善美,誰敢說我不對,就是和全地球的公民做對。

回頭一想,如果真的這么簡單,這本書就應該早就被中國文人燒掉了,怎么會成為官方的教材。中國古文人一點的不笨,比現在的人聰明,中國的古文化中的東西,現代人都不一定搞得懂??磥硎俏覜]有搞明白,再來。

又讀了好多遍,看了看什么朱子的注啊,鄭玄的注,程子的解啊,還有一些大師們的解啊,說實在的有些地方也沒有完全明白,總覺得這本前言不搭后語的語錄,太雜,太亂,不知道該怎么去把它聯(lián)系起來。

看樣子還是沒有弄明白,再來。

又讀了好多遍,這一次又翻看了很多人的論語的理解,漸漸的開始有些體會了??墒求w會這個東西,有時候在,有時候不在,當時想得好好的,過了幾天,就忘了??磥?,功夫下得不夠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讀書的體會都寫下來,以后讀著寫著,說不定就有那么一天,來個豁然貫通呢。

自古書生指點江山,多半是胡扯,只有是學到位的人,才可以看清楚世間的恩恩怨怨,我就把這當作一個目標吧,希望自己能有那么一天。如果到不了,就當是多學點,自娛自樂做個秀才吧,在家里教教兒子,和老婆吹吹牛,以供笑談。

對于論語誦讀后心得體會報告四

《論語》歷年來被譽為一切炎黃子孫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書。讀了《論語》后,我有所感悟。同時也油然而生出對儒家文化,對孔夫子的敬佩。

我在書中認識了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為求看看自我是否忠誠,守信及溫習了。對自我有嚴格的要求,真令我敬佩?。∽釉唬骸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則讓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學習和做人的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識,必須“學”與“習”統(tǒng)一齊來,僅有用知識豐富自我的頭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這短短的一則語錄讓我聯(lián)想到了我身邊的人,他們憑借著自我的才能和毅力。努力學習,溫習,最終成為一個才華出眾的人。我們不也這樣嗎?如果我們被憂心煩惱甚至怨恨蒙蔽了雙眼,那么勢必會影響自我的工作和學習。否忠誠,守信及溫習了。對自我有嚴格的要求,真令我敬佩??!

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沒有像孔子與他的弟子做到,比如,不守信用,性格軟弱,說臟話,不懂禮貌等??墒?,讀了論語后,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領悟到了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不會那么不懂事了。

《論語》講的肯定能使我們有所收獲,《論語》讓我感到了幾千年前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朋友,多讀一些好書能夠讓我們學到更多,是的,心動不如行動,大家快點看看吧!

論語,創(chuàng)編它的意義就是在于教人們如何做人。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馑季褪牵旱茏觽冊诟改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提議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當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里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教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資料不光有這些,也能夠有其他資料。比如反省自我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我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yè)。我在做作業(yè)時寫一會兒就干干別的,浪費了自我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我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fā)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里講的,我必須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資料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對于論語誦讀后心得體會報告五

近日,一口氣買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書集注》、錢穆老先生的《論語新解》和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準備要好好的讀讀《論語》。不是為了其他的,以前南懷瑾老先生的《論語別裁》和于丹大姐《論語心得》也都讀過,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統(tǒng)些。

記得梁啟超老先生在講到讀國史典籍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學案,學案的淺層次就是讀書筆記,所以便欣然從之,既算是對學問的一種自我領悟,也是對堅持的一種自我歷練。我人生第一本真正好處上的讀書筆記正式開始(頗有些感嘆為時已晚,自愧?。?/p>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上學以來,我們就一向朗誦著,但是我們很多同學往往只記住了前兩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給落下了,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能夠說,此段既有學習方法的闡述,又有學習態(tài)度的思考,更有學術境界的提煉,切不可膚淺析之。

從學習方法言,學習務必“時習”,即“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復不已,老而不倦,個性是此中之“習”,不能簡單理解為溫習,其還有“演習”之意,因為孔子個性要求所學務必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即學習務必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論、說教。

從學習態(tài)度言,一為“說”“樂”,即務必對學習感興趣,學為樂,在學習中感覺到快樂,把學習讀書當做是一件快樂之事,有興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遠方來”,錢穆老先生就說:“學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初境,斯可有遠方朋友來之樂?!倍椤安粦C”,即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么,不是為了揚名天下,讓人“知”,不是為了追求功利,成為謀生手段,而是為了成為“君子”,何為“君子”,乃成德之名。

從學習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書集注》中有云: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倍灼谝欢?,也是全書的第一段就將學習之要,由此可見學習對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學,孔子教人以學,又重在學為人之道。列此為篇首,實有深義。

從學習境界言,在此余頗同錢穆老先生言,其曰:“學而時習,乃初學事;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后事;不知而不慍,達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義,不僅僅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學者”或“弟子”;“不知”之義,乃指學日進,道行越深,至于別人已不能領會,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贝硕螌嵞藬⑹鲆焕硐雽W者之畢生經歷,實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

由此所感,《論語》的確博大精神,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此就可見一斑。

對于論語誦讀后心得體會報告六

論語是儒家大師孔子的弟子編寫的。

論語里面編寫的是孔子說的話以及弟子聽說的孔子說的話。

論語分為二十章: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治長、雍也、述而、太伯、子罕、鄉(xiāng)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wèi)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日。

論語中我記憶最深的是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按時溫習,這不是好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高興的事嗎?別人不了解自己,可自己并不生氣,這難道不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嗎?

我記憶深的還有: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其乎。意思是: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力了?與朋友交往守信了嗎?每天是否復習了?

讀完論語,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厚積薄發(fā)、融會貫通……

少年階段正是我們讀古代經典的好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應該把前人的經典記憶下來。我們要把前人智慧的結晶繼承和發(fā)揚的。并且論語還是儒家重點書籍之一,更是四書之一,所以論語是我們要讀的重中之重。

我們要發(fā)揚祖先的思想,傳承中華的智慧。

對于論語誦讀后心得體會報告七

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不可不說,《論語》是一部凝聚著先賢智慧的經典。這個假期,我誦讀了其中的十余篇。接下來,我摘取《子路篇》中的幾個片段來淺談我的感想與發(fā)現。

《論語·子路篇》第三部分主要內容是子路認為孔子重視名分有些迂腐,于是孔子向他闡述“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民無所措手足?!眻D片

孔子一番推理式的教誨,雖然稱不上文采斐然,但卻環(huán)環(huán)緊扣,觀點鮮明,估計子路聽后也大有收獲吧。這不禁讓我想起歐洲的一首小詩:

少了一個鐵釘,丟了一只馬掌;

丟了一只馬掌,折了一匹戰(zhàn)馬;

折了一匹戰(zhàn)馬,敗了一場戰(zhàn)役;

敗了一場戰(zhàn)役,失了一個國家。

這與孔子的理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感受到“細節(jié)決定成敗”,故“一步,一步,步步謹慎:一念,一念,念念留心?!?/p>

《子路篇》第四部分講樊遲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想學習農事而孔子表示反對。樊遲出門后,孔子感嘆道:“小人哉,樊須也!”樊遲的初衷是好的,而孔子卻稱他為“小人”,可見“小人”的含義不全是“道德敗壞的人”,還有“不懂‘道’的凡夫俗子”這一類的意思。誠如是,則許多語句的意義都可以重新進行解讀(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句,應該是不懂“道”,不豁達的人,才會經常憂愁)。

這種觀點在同篇第二十部分也可得到支持:文中,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從古至今,“言必信,行必果”被許多人奉為信條,應該是良好的品質,而孔子卻說這種人是“小人”,大概也是說他們沒有達到真正的“道”的境界吧。

誦讀《論語·子路篇》,不僅讓我汲取到了古人的智慧,還令我獲得了新知,我大概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淺”了吧。

對于論語誦讀后心得體會報告八

閑來無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習《論語》,至今已有一載有余。除過背了“鄉(xiāng)黨”,“先進”等幾篇以外,竟無甚感觸。正暗暗哀嘆時,周禮不禁觸動了我,遂意欲小議周禮。在此不敢高談闊論以充學者,實只乃表我之淺見也。

禮,乃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即周朝時期發(fā)展起來的,建立在維護統(tǒng)治者利益的基礎上,并束縛人的思想和社會活動,調整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

周禮,和禮法、祭祀于一體。所謂禮法者,即法紀與禮儀。法紀即法律。禮儀,即禮節(jié)與儀式。何謂祭祀即備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禮,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禮既為維護統(tǒng)治者利益的道德標準,又是法律規(guī)范,構成了禮律相通的禮教。即禮允許,法律亦允許;禮不允許,法律亦不允許。所以,周禮鞏固了統(tǒng)治者的權威,這大概也是周公制禮的真實目的吧:鞏固年幼的成王政權。

為什么說周禮是統(tǒng)治者鞏固和加強政權的工具呢因為它強調階級性與等級性的差別并且設計了一套繁瑣的程序來維持這種差別。正如荀子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p>

周禮要求必須親愛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使親者貴,疏者賤。此謂“親親”。

周禮還要求下級必須遵從上級,異常是周王。嚴格規(guī)定上下級秩序,不得犯上作亂。又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講的是一個卿大夫冒用皇帝規(guī)格的舞蹈,孔子認為不可原諒。此為“尊尊”。

周禮維護父權中心的社會,異常歧視婦女?!坝讖母感?,嫁而隨夫,夫死隨子。”

看罷禮法,再來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說一個大夫級的人物,卻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對。這說明不一樣等級者的祭祀也不一樣,絕不允許僭越。

撇開禮的等級性和差別性束縛不談,其實踐過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瑣,如諸侯每月初一殺一頭羊舉行祭祀,表示‘聽政’開始;國君祭祀賜的肉不能過夜……

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統(tǒng)治者是如何利用禮來壓迫人民:周禮強調等級性、差別性和程序繁瑣性,并且極其嚴格地維持這種等級差別,決不允許任何人僭越,如果違反,輕則受眾人譴責,重則受刑罰制裁。

周禮因身份等級不一樣而不一樣,所以,周禮不是一種公平的社會規(guī)范。它不僅僅表現對被統(tǒng)治者的束縛,更是表現了統(tǒng)治者們不一樣的等級關系!只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一點覺悟,對禮的束縛毫無察覺,并認為能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fā)展。連圣人孔子都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周禮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社會,周禮還是在必須的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畢竟“禮崩樂壞”不是好事。同時周禮還構成了古代華夏禮貌的精神淵源??傊覀円詺v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華。

對于論語誦讀后心得體會報告九

1、德不孤,必有鄰?!墩撜Z·里仁》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4、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薄墩撜Z·八佾》(盡善盡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顏淵》

6、過而不改,是謂過已?!墩撜Z·衛(wèi)靈公》

7、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墩撜Z·子罕》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墩撜Z·雍也》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墩撜Z·里仁》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墩撜Z·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墩撜Z·衛(wèi)靈公》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墩撜Z·顏淵》

15、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墩撜Z·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墩撜Z·衛(wèi)靈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墩撜Z·季氏》

1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墩撜Z·里仁》

20、君子不器?!墩撜Z·為政》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