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地理教學設計匯總(匯總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01:34:35 頁碼:10
最新地理教學設計匯總(匯總14篇)
2023-11-12 01:34:35    小編:ZTFB

總結是一種思緒的整理,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所思所想。使用明確而簡練的語言,讓讀者能夠易于理解;此次總結范文的收集是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學習和運用總結的技巧。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一

地球上各種水體都處于不斷的循環(huán)運動之中。陸地上各種水體不僅自身都有各自的運動系統(tǒng)和運動規(guī)律,而且它們之間又彼此密切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一個較大的循環(huán)運動系統(tǒng),而這一循環(huán)系統(tǒng)又是全球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節(jié)教材按照這樣的思路,第一部分講述了陸地水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第二部分講述了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運動、相互轉化的關系;第三部分說明了陸地水的運動更新,即闡明了全球水循環(huán)運動的過程和規(guī)律。

一、引言部分: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二

《“魚米之鄉(xiāng)”——長江三角洲地區(qū)》。

教學。

設計木頭凳初級中學于龍【教材分析】本課是八年級地理下冊第八章《認識跨省區(qū)域》第二節(jié)《長江沿江地帶——長江三角洲地區(qū)》。長江三角洲地區(qū)處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匯的區(qū)位,對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節(jié)課以《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fā)展》為課題,主要分析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fā)展特及影響因素。這兩個內容是相互聯系的,是本節(jié)內容的主線,也是教學設計和實施的指導思想。本案例將當前的經濟危機融入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發(fā)展外向型經濟受國際形勢的影響.【教學目標】1.運用地圖簡要評價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地理位置。

2.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舉例說出長江在區(qū)域發(fā)展中的作用。

3.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人口、城市分布特點。

4.以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為例,說明區(qū)域發(fā)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5.結合有關資料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地方文化特色對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6.樹立和諧發(fā)展的人地觀念,培養(yǎng)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相互討論、合作探究,使學生養(yǎng)成團結合作意識。

2.通過對本地區(qū)經濟文化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1.運用地圖簡要評價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地理位置。

2.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以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為例說出河流在區(qū)域發(fā)展中的作用。

3.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人口、城市分布特點。

4.以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為例,說明區(qū)域發(fā)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5.結合有關資料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地方文化特色對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1.運用地圖簡要評價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地理位置。

2.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以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為例說出河流在區(qū)域發(fā)展中的作用。

教學策略充分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點評、指導小結,達到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的學習目的,形成區(qū)域地理的學習能力。

教學準備地理圖片、地圖、多媒體課件、劃分學習小組。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復習上節(jié)學習內容:南方地區(qū)的位置、范圍,引導學生的思維,在地圖上找一找,南方地區(qū)哪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最優(yōu)越?【學習目標】1.使用地圖簡要評價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地理位置。

2.舉例說出長江在區(qū)域發(fā)展中的作用。

3.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4.以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為例,說明區(qū)域發(fā)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5.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地方文化特色對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自主學習】1、讀圖7.13,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位置;再結合7.15圖評價長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優(yōu)越性。

2、長江對上游的成都平原和下游的長江三角洲兩個地區(qū)的發(fā)展起到的作用和差異。

3、讀圖7.19,觀察長江三角洲地區(qū)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4、根據圖7.21和課本,回答下列問題:

(1)描述什么是“同城效應”?(2)區(qū)域的發(fā)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5、瀏覽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旅游景觀。

6、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地方文化特色對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組內討論】各小組內部進行討論,把自己不懂或疑惑的知識組內分析、交流,把意見不一致的問題達成一致,最后還有不同觀點的記錄下來。

【小組展示】各小組根據自己準備的內容,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來,各小組的發(fā)言人數可以隨意支配。在某個小組展示期間,其他小組把和自己地方標注出來,等待下一環(huán)節(jié)——組間答疑。如,自主學習的第1題,長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小組之間的答案肯定有出入,有的從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回答,有的小組也許只答自然方面等。

【組間答疑】通過上一環(huán)節(jié)的展示,好多小組有不一樣的答案和不同的意見,此環(huán)節(jié)也是本節(jié)課的高潮部分,各小組之間,各位同學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對某一問題進行辯論,使每一道問題的答案趨于完整、全面。

【教師點評】通過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小組或同學回答不全面、分析不透徹的地方進行重點指導與分析。比如自主學習的第2題,河流的不同河段對區(qū)域發(fā)展的作用和差異;教師要強調作用是有相同之處的,例如河流的灌溉作用,河流提供生產、生活用水等,但差異是兩個地區(qū)的相互優(yōu)缺點。

【學生、教師評價】小組之間相互評價或同學之間相互評價,也可以對自己或本組的回答。

做客觀的評價,最后教師對以上個人和小組做出評價,這樣可以讓評價機制更加多樣化、更加全面化、更加公平化。

【達標檢測】1、長江沿江地帶四大城市群中,城鎮(zhèn)最密集的是()a.以重慶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城市群b.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c.以南京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城市游d.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該地區(qū)以城市群為龍頭帶動了區(qū)域經濟的起飛。回答6~7題。

(1)填出圖中的地理事物的名稱。

a______海,b______海,c______運河,d______(河流)。

(2)該地區(qū)的以____________氣候為主,氣候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鐵路干線名稱:ef_______線fg_______線(4)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地形以____為主,是我國重要的______產區(qū)(糧食作物);由于這里河湖眾多,也是我國重要的______產區(qū)。因而本區(qū)有“________”的美譽。

【知識點回顧】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達到熟記的目的,可以采取學生個別發(fā)展、分小組黑板寫出等形式。如,下列知識點:

位置:長江的下游地區(qū),瀕臨黃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

范圍: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依托長江干支流發(fā)達的水運,可以聯系廣大的內陸地區(qū);同時又是我國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樞,并通過遠洋航線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三

地理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現代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傳播學,教學媒體論等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設計解決方法,評價試行結果并在評價基礎上改進設計的一個系統(tǒng)過程。

是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進行應用和轉化,指導地理教學實踐的過程。因此,地理教學設計是一種應用科學,就是把教育、教學、學習理論、教育技術論、地理教學論與地理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這個意義上講,地理教學設計也是一門設計科學。地理教學設計的本質在于決策、問題求解和創(chuàng)造。地理教學設計要應用大量的科學理論和已知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去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新的教學問題。

(1)有利于地理教學工作的科學化。

(2)有利于現代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

(4)有利于電化教育的開展,提高現代教學媒體的使用效率。

第五,地理教學設計注意充分利用地理教學信息和地理教學媒體,重視反饋功能,體現教學信息的雙向性,因材施教。傳統(tǒng)的備課在地理教學信息的傳播設計上,往往是單向性的,封閉性的。

總之,地理教學設計與傳統(tǒng)的地理備課相比,更新了教學觀念,能體現大教育觀、學生觀、教與學的辨證觀、知識與能力統(tǒng)一觀、評價觀。

(一)應重視研究地圖教學。

(二)要注意小結、承轉與總結。在設計新教材部分時,要注意對各部分進行小結,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注意承轉,新課內容結束后要注意歸納總結。此次運城之行,我才終于明白什么是教學設計,如何設計好地理課堂教學以及如何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應用于我們的課堂教學。王小冬老師尤其強調了在教學設計中的最后一步教學反思,她認為教學反思在我們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給我們例舉了很多她自己在作為教師時寫過的教學反思,讓我感觸很深,應該說很多時候都是真情的流露。所以,在最后,王老師千叮嚀萬囑咐我們年輕教師一定要做好教學設計,寫好教學反思。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四

本節(jié)教學內容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本課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塊一的最后一節(jié)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關于必修一“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內容標準: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其旨在通過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從本條“標準”來看,首先應通過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其次,通過分析自然帶的分布,歸納出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無論在自然地理過程上,還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著顯著的空間(地域)差異。而空間差異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講的那樣,海陸差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上的自然帶是相對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還有更小尺度的區(qū)域差異的。區(qū)域差異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教材從自然帶的分布現象入手,分幾個方面重點講述地理環(huán)境地域差異的表現和分異規(guī)律:主要受緯度因素影響的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陸因素影響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拔影響的山地垂直地域分異。統(tǒng)一是相對的,而差異是絕對的。建立這個概念是極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

學生對學習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具有一定的興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帶的分布規(guī)律,就要與之前所學的世界氣候的分布聯系起來,氣候的分布是地理學習中的難點,有些學生可能沒有掌握,有的學生則早已遺忘。其次高一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較為欠缺,因此對于一個事物中影響要素有哪些,主導因素又是什么,難以把握。另外,在教學設計時,重點考慮了身邊的案例,使學生能親身體會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展示不同地區(qū)自然景觀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觀察陸地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性,通過自然帶模型圖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總結出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同時設計相關的探究活動,培養(yǎng)高一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自然地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規(guī)律,本節(jié)內容要講清楚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差異的空間尺度”和“差異的變化規(guī)律”。教材內容也圍繞這兩個概念展開。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首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旅游出發(fā),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則是絕對的。為了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在不同空間尺度的不同,在教學中展示溫度帶的分布和海陸分布圖,讓學生對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有所感知,進而明確本節(jié)內容主要研究相對較小尺度的陸地上的地域分異。通過研究自然帶的形成分布,通過直觀的展示圖片,分析不同的景觀特征,總結區(qū)域差異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通過創(chuàng)設一系列的問題條件,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啟迪學生去思考問題,從而有所得??傊?,通過本節(jié)教學,讓學生建立對地域差異的感知,并通過景觀圖片和有目的的啟發(fā)式提問、探究式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地域分異的規(guī)律及成因,達到提升學生讀圖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標。

知識和技能:

1、能夠舉例說明地域存在差異現象。

2、了解地理環(huán)境差異性的分異規(guī)律,能夠分析其主導因素。

3、逐步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過程和方法: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總結。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無處不在。

2、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逐漸形成正確的環(huán)境觀。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五

課堂教學設計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恰當的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師自身素質的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對于任何一門課程,教師首先應熟知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實施建議,這些都是進行學科教學設計乃至整個教學活動的靈魂,這些內容要在熟知的基礎上爛熟于心,這樣在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素材的選擇時才能游刃有余。在多年的教學中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我都把課標的要求當做“第一號文件”。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認為最主要的是要把教材放在首位,因為教材畢竟是全國各地專家和一線知名教師悉心編撰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兼?zhèn)?,進行刪減和變動時要深思熟慮,稍有不慎就會變得不倫不類。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往往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都盡量用使自己眼前一亮的素材。

所謂的難點,其實是我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呈現方式,許多地方還需要我們不斷思考。聽不如看,看不如做。比如,在教學《地圖》一節(jié)時,如何量算地圖上兩點間的曲線距離,教材上有一大段文字,我感覺不夠形象,如何把文字變成動態(tài)的操作過程而使之一目了然呢?后來我采取了用flash做成動畫進行演示的方式,既節(jié)省時間,又形象無比。學生在動畫的啟發(fā)下,出乎意料地想出用軟尺直接量出地圖上兩點間的曲線距離再計算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夠精確,但畢竟是一個相對簡便的方法,粗略地計算時是可以用的。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共性,所以想讓學生喜歡地理,就要想方設法展現地理學科的特色美。地理是文理交叉的學科,所研究的地理環(huán)境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復雜系統(tǒng),可謂包羅萬象。學習地理是培養(yǎng)學生一種開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除此之外,蘊藏地理知識的美圖不勝枚舉,就連我們每天使用的人民幣上也有桂林山水、迎客松、壺口瀑布等。

教學設計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因師因生而異,也會因時因地而異,不會是千篇一律,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我們只有不斷琢磨和探索,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總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在于“質實”,也在于“飾貌”。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六

1、在地形圖上熟悉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

2、通過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3、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使用讀圖和資料分析的方法獲取地理知識。

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本地理觀念。

教學重點: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稱及分布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圖片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2、這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習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學們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種類型?

3、引導學生讀圖2.4(《我國地形圖》),找一找這五種地形類型在我國是否都有?(我國五種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國地形復雜多樣的課題。

(板書)地形復雜多樣。

(二)新課,合作探究:

1、從圖2.4上可以看到,我國不僅有縱橫交錯的山脈、雄偉廣袤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群山環(huán)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緩的丘陵。請同學們判斷以下畫片分別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讀圖)我國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學們在《我國地形圖》上分別找出來,并注意它們的方位、名稱及其寫法。

活動:首先教師把中國輪廓圖畫在黑板上,然后根據學生讀圖《我國地形圖》,分別請三個學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書在黑板上。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七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初步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觀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種途徑,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對獲得的地理信息,通過對比、進行分析、綜合、探究其特征與成因,思考其相互關系;通過實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的重要性,嘗試組織籌劃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學重點:初步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觀念。

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三疑四學一悟”教學模式。

課前準備培訓學生、小組分組及明確組內發(fā)言順序。

教學要求評價標準。

互動對象教師學生。

一、設疑自學。

1、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

2、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解決問題。

3、要求學生把不懂得問題列出來。

1、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感興趣的知識。

2、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知道的。

3、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不知道的。

4、學生自己舉出不同的地圖種類、類型。

5、地圖的意義。

二、解疑合學。

1、教師巡視,引導。

2、針對不同組的討論進行分析。

3、指出學生活學中的不足。

1、學生小組討論學習。

2、通過互助解決問題。

三、質疑再學。

1、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想要獲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徑,書刊、雜志、報紙、電視、圖書館、互聯網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為信息來源,而你所看到的,聽到的地理知識不可能一次完全記住,也不能說過耳就忘,還必須學會思考,如何將這些信息綜合,怎樣讓這些信息真正成為自己的,真正得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或是解釋自然界、社會中的一些現象,或者是發(fā)現一些新的問題,現象。要考慮各種自然、社會要素,各種現象的分布,聯系、對比,要找到其中的規(guī)律,一些相輔相成的因果關系等各個方面。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動腦,細思考,大膽問,多假設,還可以借機鼓勵有潛力,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

1、除了會看地圖以外,要學好地理還需要有哪些方法。

四、拓展所學。

五、課后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改進讓我深深體會到,細微的改進在教學效果上能出現巨大的差別。雖然一個很小的改變對于老師來說沒有多大差異,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另外一種思維方式,所以通過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學中不容忽視的是每一個細節(jié)?!凹毠?jié)決定成效”,特別在教學上,每一個細節(jié)都能夠改變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重視每一個細節(jié)的設計,全面、多方位考慮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特點把握好每一個細節(jié),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提高教學效果。

從本節(jié)課的實施情況來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的反映還算積極,對提出的問題能夠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但有些拓展知識可能對初一年級的學生還不太適合。

這堂課雖然做了較充分的準備,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還有待于提高。

1.地圖類型:自然地圖、經濟地圖。

2.地圖的制作。

3.地圖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地圖上方向: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

比例尺形式:文字式、數字式、線段式。

4.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種途徑,

5.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八

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閱讀圖文資料,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的含義,會在地形圖上判斷某一點的海拔,計算兩地間的相對高度。

2.對照山地模型繪制等高線地形圖,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3.對照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歸納坡度陡緩和等高線疏密的關系,學會判斷坡度的陡緩。

4.對照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歸納等高線地形圖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頂的特點,并準確地識別。

5.在地形圖上識別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理解并讀出某點的海拔,計算兩地的相對高度。

2.繪制等高線地形圖,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3.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別坡度的陡緩。

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辨別坡度的陡緩。

3.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地形剖面圖。

4.根據地形剖面圖判斷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教法】。

創(chuàng)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呈現法、總結歸納法、啟發(fā)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情景感受法、地圖觀察法、實踐感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1課時。

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導入1:設疑激趣。

同學們,我們生活的土地上,珍藏著無數美麗而神奇的天然藝術作品。有廣闊無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高原和物產豐富的盆地。但是能夠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的地圖卻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將千姿百態(tài)的地表形態(tài)轉化到平面圖上,地形圖又是怎樣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這一節(ji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地形圖的判讀”。

導入2:故事導入。

電影《紅河谷》里的片斷:紅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兩個前來勘探地形的英國人,從他們身上搜出來一幅圖,兩個英國人撒謊說他們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們畫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來就是這幾張蝴蝶圖帶來了英國的軍隊。這幅圖到底是什么呢?(等高線地形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地形圖判讀的相關知識。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九

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fā)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fā)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首先應該從以下方面了解流域開發(fā)的地理條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環(huán)境、自然資源、人口和社會經濟基礎。根據該流域的地理條件,規(guī)劃該流域開發(fā)建設的基本內容,具體包括防洪、航運、發(fā)電、土地利用、礦產資源的開發(fā)、旅游、漁業(yè)、灌溉等方面。針對開發(fā)過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綜合治理的對策。

學生在初中已經初步學習了流域的基礎知識,但由于時隔較遠,基本上已經沒有印象,因此,需補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礎知識。對于流域開發(fā)的地理條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識學習中,已有一定的基礎。而對于流域開發(fā),由于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比較陌生,需要通過一定的圖片資料,使其增加感性認識。

1、閱讀美國地形圖、田納西河流域礦產資源分布圖,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環(huán)境及資源條件。

2、閱讀資料,分析田納西流域人口及社會經濟條件。

3、閱讀圖片、資料,描述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fā)建設狀況,說出流域開發(fā)建設的基本內容。

4、分析田納西流域出現的生態(tài)與社會問題,說出流域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流域開發(fā)的地理條件、流域開發(fā)建設的基本內容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流域開發(fā)的地理條件

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開發(fā)及其后果宜調整到流域綜合治理部分,增強治理的針對性。另外,補充了田納西河流域的人口、社會經濟條件,以及關于流域開發(fā)的相關圖片資料。

閱讀圖片、資料,描述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fā)建設狀況,說出流域開發(fā)建設的基本內容。使學生掌握流域開發(fā)建設的基本內容,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流域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流域開發(fā)出現的生態(tài)及社會問題,歸納出流域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分析田納西流域出現的生態(tài)與社會問題,說出流域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使學生掌握流域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知識拓展,能力遷移將全班分成三個小組,分別研究長江、黃河及珠江的綜合開發(fā)小組搜集資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各大河流的綜合開發(fā)與治理使學生對我國的大江大河有較深入的了解,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流域開發(fā)建設問題板書設計:

河流的綜合開發(fā)——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第二課時)

【課標解讀】

課程標準具體要求教學活動建議以某河流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fā)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fā)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fā)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fā)的措施和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圖表和數據的技能,逐步形成運用基本原理綜合評價地理事物的能力。借鑒田納西河流域治理的經驗,提出塔里木河綜合治理的建議。

3.培養(yǎng)學生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認識環(huán)境和資源的關系,培養(yǎng)對環(huán)境、資源負責的觀念和行為,還要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田納西河流域開發(fā)所產生的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問題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2、通過借鑒田納西河流域治理的.經驗,提出塔里木河綜合治理的建議。

【教學難點】

塔里木河治理現狀的利弊分析。

【學情分析】

初中已對相關的區(qū)域地理知識進行了學習,在必修一二也已對相關的自然與人文地理進行了學習,第一單元區(qū)域已介紹了區(qū)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節(jié)課的知識基礎應該說都已經了然于胸,一個關鍵就是怎么把知識運用于實際的解決問題(流域治理)。

【教學方式】

討論探究法、啟發(fā)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資源】

書上圖像資料、書上的案例課外圖像和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復習引入復習上節(jié)課田納西河在開發(fā)中的問題。洪澇災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濫導致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經濟最貧窮落后的地區(qū)之一。思考、回答從復習舊知入手,引導學生回憶——思考,引入新知資料分析資料:

1933年以后,在田納西河流域修建了71座大小水壩,其中具有防洪庫容的水庫35座,形成了統(tǒng)一有效的水庫防洪調度系統(tǒng),其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發(fā)生洪災,平均每年防洪減災效益約2億美元。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十

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地理高考中強調的能力之一。但在本課中只學習“描述地理事物特征。

內容分析:

1、分析區(qū)域自然地理特征。

2、對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

3、對氣候特征的描述。

4、對河流特征的描述。

學情分析:

高三學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礎,但缺乏一定的答題技巧,不能靈活運用,思維能力不全面,不能多角度答題,審題不清,不能領會命題者的命題寓意,知識不能轉化成能力,答題時運用術語不夠地理專業(yè)化。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主要內容偏重理論,又缺乏理論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師講解就會顯得比較枯燥,因此本堂課的設計思路是從具體的案例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最后得出基本的結論,形成一定的概念,達到和應用的目的。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積極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教學過程。

最近我們做的幾套題,其中區(qū)域方面的題有的只給了一部分地圖和經緯線,1我們很多學生,一看就頭疼,為什么呢,因為根本不知道在哪,怎么能夠做題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遇到這樣的題應該從哪下手,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看一下這幅圖,這是一幅什么地圖呢,是世界簡圖。

非洲:小緯度小經度歐洲:大緯度小經度。

美洲:西經度。

北回歸線:北美。

拉美大洋洲:南緯度。

大東經亞洲:北緯度東經度。

三、具體過程。

1、分析區(qū)域自然地理特征:

從地形、氣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幾方面入手。

2、對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五帶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地形組成、地勢特點、海拔地勢、地勢及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qū)分布;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3、對氣候特征的描述:

影響氣候的因素:緯度位置、大氣環(huán)流、地形、海陸位置、洋流。

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2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入手。

4、對河流特征的描述。

結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勢,結合迎風坡、背風坡、降水狀況、等高線高差及地貌類型的差異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小、汛期長短、含沙量的大小、有無結冰期、有無凌汛現象。

水能:降水量大,徑流量也大,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

水系特征:河流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數量和形態(tài)、河網密度、落差和峽谷的分布。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非洲:小緯度小經度歐洲:大緯度小經度。

美洲:西經度。

北回歸線:北美。

拉美大洋洲:南緯度。

大東經亞洲:北緯度東經度。

1、分析區(qū)域自然地理特征。

2、對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

3、對氣候特征的描述。

4、對河流特征的描述。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十一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拼合非洲與南美洲輪廓,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2、結合書中的圖片及活動引導學生完成教學目標;

[情態(tài)及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防震抗災知識,增強學生抵御自然災害特別是地震的能力;

2、通過大陸漂移假說提出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多看多想多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難點:六大板塊的分布。

[教學方法]。

啟發(fā)法、談話法、讀圖法。

[教具準備]。

非洲輪廓圖、南美洲輪廓圖、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

(創(chuàng)設情境)地質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竟然發(fā)現,今天的喜馬拉雅山上竟然發(fā)現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這是為什么呢?(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對回答不做評價)。

一、話說滄海桑田。

1、對學生回答給與評價。

(過渡)海洋不但可以變成陸地,陸地也可以變?yōu)楹Q蟆?/p>

1、你能舉例說明陸地變?yōu)楹Q蟮氖聦崋幔?/p>

2、教師舉例說明:如臺灣海峽發(fā)現古代森林的遺跡。

3、設問:通過剛才的兩個事例,說明了什么問題?(地表形態(tài)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二、大陸漂移假說。

1、學生閱讀思考:大陸漂移假說是誰提出來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2、結合投影,引導學生理解大陸漂移假說的觀點(好似語文中的看圖說話)。

3、展示“非洲”與“南美洲”拼和圖,以驗證大陸漂移假說的.正確。

4、教師歸納出大陸漂移假說的觀點。

三、板塊構造學說。

1、學生看書思考: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2、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引導學生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理論。

(i)引導學生認識板塊運動的方向。

(2)學生觀察,全球可分為幾大板塊?除哪個板塊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塊既有陸地,又有海洋。

(3)引導學生熟悉六大板塊的位置。

四、火山和地震。

1、學生觀察圖3。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十二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重在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一國的地理位置、特點、主要災害及成因分析等地理內容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能力,以課堂活動等形式激活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正確的環(huán)境觀。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師生互動教學,活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

日本政區(qū)圖、日本地形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圖、亞洲地理分區(qū)圖、亞洲氣候圖等。

新課。

(新課引入)由xxxx年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本州島仙臺市以東130公里處9.0級強地震引入課題。

一基本概況。

1、位置:

展示《日本在世界位置》、《日本在亞洲位置》、《日本地圖》三幅圖。

[提問]“日本在世界哪一洲?”“日本在亞洲的哪一分區(qū)?”“日本周圍有哪些海域與國家?”

學生研究回答。

[提問]“你掌握了認識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嗎?”

學生總結認識國家位置的一般方法:由大范圍至小范圍,到具體周邊環(huán)境。

(活動)展示《亞洲地理分區(qū)》圖,試分析中國、蒙古的地理位置。

指導學生利用比例尺,在東亞的政區(qū)圖上量算北京至東京的直線距離。使學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圍的基礎上,了解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

2、組成。

展示《日本》空白圖,指認四大島嶼。

[提問]“除以上指認的四大島嶼之外,還有哪些屬日本的島嶼或群島?”

展示《日本》圖,觀察日本海岸線及主要海港分布,總結出日本(海岸曲折,多良港)特點。

3、城市、人口、面積。

展示《日本空白圖》作背景,給出日本的人口數量、面積,計算日本平均人口密度。說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點?(人口稠密,平均密度為337人/平方千米,這說明日本具有地狹人稠特點)。

二自然條件。

(活動)[讀圖]讀《日本地形圖》,并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

[教師講授]日本不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旁的說明,并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fā)過,圓錐形--火山噴發(fā)物堆積而成,溫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溫濕、土壤肥沃。它被日本奉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勝地。)。

1.多山的地形。

日本具有(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特點。

[提問]為什么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于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wěn)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拷?。)。

[教師講授]日本是多震國家,在防震減災方面,日本作了大量工作,如日本民居與現代建筑都強調抗震功能。在預報上,日本在可能發(fā)生大地震的地區(qū)安裝地震速報器;在思想上,日本不斷進行地震教育宣傳與演習,并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全國防災日。

[提問]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有什么影響呢?

(活動)[讀圖]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從圖中找出日本的主要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說,日本在北回歸線以北,屬于溫帶,又處于季風區(qū)內,具有季風氣候的特點,并且日本又是島國,四面環(huán)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溫上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也更為豐富,總的說來日本是屬于典型的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2.海洋性季風氣候。

復習鞏固。

[提問]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問]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yōu)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活動)讀“日本略圖”填空。

布置作業(yè):

1、預習第31--33頁課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對其經濟發(fā)展有什么影響?

2、課后調查市面上來自日本的產品。

第七章第五節(jié)櫻花之國。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十三

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研討中,地理教師關注最多是:新教材雖然圖文并茂,有貼近學生的生活話題,有情境化的活動,有豐富的資源鏈接。教材知識編排更加“精減”,活動環(huán)節(jié)更加突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而傳統(tǒng)教材通常從教師“教”的角度編寫,以演繹和說明為主,呈現方式單一。

教師習慣于把書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書本知識的獲承、驗證、記憶和積累的過程。而新教材主要是從學生“學”的角度編寫,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對話,學生之間互相合作,師生之間共同探究,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當面對著淡化了學科知識體系的《地理》新教材,教師們難免會有困惑和茫然之感。

新形勢下如何進行地理課的教學設計呢?本文以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天氣與氣候》為例,淺談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所謂教學設計就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對教什么(教學內容)怎樣教(組織、方法、傳媒的使用等)進行教學。要完成這樣一個具體的教學設計,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掌握課程標準,理解教材內容。要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出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確定出教學目標(包括知識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在此基礎上,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結構、教學信息反饋以及在哪一步驟培養(yǎng)學生什么能力或進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只有在以上幾個方面進行周密審慎的設計,才能使課堂教學過程有的放矢,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才能克服教學過程中的隨意性、無目的性。提高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從面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具體說,一個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學情分析包括學生情況分析和結其知識結構的分析。學生情況分析指摸清學生的一般心理、生理背景,如:年齡、性別、學習動機、認知成熟度、社會經歷,了解學生從事該課程學習的認知態(tài)度、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和認知結構特點。知識結構分析指按照課堂標準與教學基本要求形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現有認知結構的差異,從而確定教學的起點。

和常用天氣符號—氣候”的順序。引入時教師先列舉一些具體的例子:1998年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20xx年強沙塵暴襲擊北京;20xx年的特大冰災等。聯系實際學學生身邊的地理,調動起學生的情感積極性,符合學生的實際并為學生所熟悉,能理解,可挖掘。

教學目標是學生完成本階段學習后在知識、能力、情感上應達到的新的水平。它是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每門課、每節(jié)課都應有教學目標,重點說明完成學習后學生的知識水平、行為、能力的變化。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應考慮:在教學之前,學生會什么、能夠做什么;在教學之后,學生的行為應該有什么變化。教學目標的確定要以課程標準給出的課程目標和內容目標為依據,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在全面思考的基礎上科學地制定。例如:根據新課標要求,確定《天氣與氣候》的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

1.學會閱讀天氣預報中的衛(wèi)星云圖。

2.能夠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城市天氣預報圖。

1、通過區(qū)別“天氣”和“氣候”的不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比較的能力;

2、通過雙邊活動,學會看天氣預報,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閱讀材料和讀圖的能力。

2、增強學生對大氣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逐步養(yǎng)成關心和愛護環(huán)境的行為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三維目標是一個水乳交融的整體,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塊。

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不能把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僵化地分成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分別完成三個目標。更不能生搬硬套地要在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后再硬加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應使三個目標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地理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不同的學習需要,積極探索和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提高學習的地理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由“教師中心型”的教學向“學生中心型”轉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學會觀察、分析問題,進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例如:在設計《天氣與氣候》的教學時,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地理”,天氣預報的符號又多又不好記,怎樣才能快速有效地記住呢?同學們來試一試,比一比,看誰記得快記得準?;蜃寣W生當一回“小小天氣預報員”學生在玩中學,體驗學習的樂趣。“天氣就像小娃娃的臉說變就變”“東邊日出西邊雨”用這些簡單的語句讓學生自己歸納天氣的特點等。

是教學參考書,另一個依據是學情。所以教師首先要吃透新課標,只有明確了這節(jié)課的完整知識體系框架和教學目標,并把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師參考書整合起來,才能科學確定靜態(tài)的教學重點難點。其次,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能的狀況和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等;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作出預見,預見學生在接受新知時的困難、產生的問題,以便對癥下藥,做好理論聯系實際。還是以《天氣與氣候》為例,本課的重點可以確定為:1、讓學生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qū)別;2、學會閱讀衛(wèi)星云圖和簡單的天氣預報圖。難點是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天氣和氣候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重難點確立之后,師生共同圍繞教學中心內容開展學習,教師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思想動態(tài),及時評價、鼓勵學生,達到較高的教學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許多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教學反思”,謂之“課后記”?!敖虒W反思”是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有利于促進教師自主學習和研究的意識,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進行審視、分析和總結提煉的過程?!敖虒W反思”中主要記錄在教學中的新發(fā)現、新規(guī)律、新見解、新突破等等,經常地、及時地記錄下這些心得體會,并進行必要的歸納總結,不僅使教學設計一直處于審視自我、共同嬌正、共同完善的動態(tài)發(fā)展中,又使教師逐步形成了以課改理念為出發(fā)點和歸縮點的備課觀、教案觀。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教學。

因素的不斷更新,作為地理課教師應透視本學科新的課程標準價值導向,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來設計課堂教學,促使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fā)展。增強地理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教學設計時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構建起課堂教學比較完整的目標體系,由以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

地理教學設計匯總篇十四

了解的基本地理特征,記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對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通過分析自然條件對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于的教材分析

為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了解的自然和經濟發(fā)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為了避免重復,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位于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fā)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說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該地區(qū)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yè)、城市、工業(yè)的發(fā)展,主要以印度河為中心進行。

關于的教法建議

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了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布置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說明印度與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fā)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yǎng)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于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該節(jié)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jié)作為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印度河對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

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景觀圖片;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鐵路線、主要城市等分布圖

(引入)上節(jié)課學習了印度,這節(jié)課學習與印度關系非常密切的國家————

(板書)第三節(jié)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系或的了解

(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景觀圖片)

(總結板書)一、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悠久的歷史

民族與宗教

(承轉)屬于發(fā)展中國家,其經濟發(fā)展狀況如何呢?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幾個區(qū)域,今天希望大家通過讀書和討論,試著分析農業(yè)發(fā)展與工業(yè)發(fā)展的條件和特點。

(展示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

印度和對經濟的發(fā)展具有什么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歸納):

由以上分析得出,境內大部分地區(qū)自然條件惡劣,限制發(fā)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條件是—水,所以,農業(yè)、人口、城市、交通線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對于來講非常重要。

(提問)主要農作物有什么?

可以發(fā)展什么工業(yè)部門?

(學生回答)水稻、小麥、棉花———紡織工業(yè)

(板書)二、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農業(yè)為主

(提問)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嗎?

(學生回答)

(展示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板書)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饋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一、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蘭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動

上網查找的風俗、與印度之間的關系等資料,討論印巴沖突升級帶來的影響。

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