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05:20:09 頁碼:10
2023年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模板16篇)
2023-11-12 05:20:09    小編:ZTFB

總結是一個機會,讓我們更好地改正和提高。寫作總結前,先回顧一下自己的學習或工作過程,整理出重要的信息。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偨Y具有回顧過去、反思經驗、提煉規(guī)律的功能。以下是一些經典總結案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借鑒。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一

本文闡述了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現狀,分析了高校迎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高校圖書館應該抓住評估的'契機,真正做到以評促建,評建結合,在相互促進中達到館藏建設和評估工作雙贏的最佳效果,進一步改善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的比例結構,提升文獻資源的質量.真正達到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目的,從而加速推動高校圖書館事業(yè)不斷發(fā)展.

作者:周青玲作者單位:南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南陽,473000刊名:青年文學家英文刊名:theyouthwriters年,卷(期):“”(12)分類號:g259關鍵詞:高校圖書館評估文獻資源建設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二

筆者曾經工作過的單位是一所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高校。在該校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實踐中,筆者發(fā)現民族地區(qū)院校開展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是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傳統(tǒng)方式的有力補充。

民族地區(qū)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它在建設的過程中可以依托當地豐富的少數民族資源,找準自身的發(fā)展方向。民族民間文化可以成為民族地區(qū)學院的優(yōu)勢學科,高校需對如何將優(yōu)勢學科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如何最大化地為地區(qū)經濟文化建設貢獻力量,如何改變外界的獵奇心態(tài)把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真諦發(fā)揚光大進行思考。一方面學校需立足于地方,為地區(qū)培養(yǎng)急需并適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可凝練辦學特色,找到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方向。因此它并不只是停留在消極被動地傳遞已有的民族文化成果這一層次上,還擔當著發(fā)現、傳播和創(chuàng)造少數民族文化,并將之整合成為既與主流文化相一致又適合民族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文化形態(tài)的重任。總的看來,民族地區(qū)高校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貢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民族地區(qū)高校的教育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與個人品格,讓少數民族地區(qū)學生學習并且了解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逐步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感情投入與少數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高校文化傳承的主要對象是成年人,在這一時期他們已具有自身的完全思維能力。對他們加以引導,激發(fā)其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后,他們將會通過各種方式去了解其感興趣的東西從而主動地去繼承、宣傳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民族地區(qū)院校還需從不同民族視角出發(fā),體現出各種文化的特色,讓學生能夠從不同民族的視角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以此擴展學生對社會的性質、發(fā)展和復雜性的理解,將少數民族的不同觀點、不同參考標準和內容整合到課程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還可以學到使他們更好地融入現代化社會中的知識與技能,這樣更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反思和創(chuàng)新能力,更加促進學生形成自我和民族認同感,這是少數民族文化得到保存和繼承的前提。

其次,為了使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得到實現,民族地區(qū)院校還需把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納入教學過程中。多元化教育必然要求學校教育內容的多元化,即教育內容至少應該包括少數民族自身的文化、主體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這樣使得學生不僅要學習主體文化,而且要學習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凱里學院在科研、學生活動等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來促進地區(qū)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因此,我們有必要在高校正常的教學、活動當中增加有關地區(qū)民族文化的項目,既要保證地區(qū)民族文化得到良好的傳播,又要確保活動開展的趣味性、有效性、針對性,以此來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接受能力,使學生可以主動、自愿地學習,傳承與發(fā)揚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在這方面,凱里學院由經過培訓的專業(yè)人員擔任教學,有相對應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計劃,從而使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再是隨機、任意的傳承,而是沿著科學的、系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凱里學院還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研究,系統(tǒng)化地了解被研究民族的內涵,形成文字資料。還可利用其條件對民族文化中實體性的表現進行保存和收藏,這些都對保護和傳承該民族文化有著重要作用。凱里學院采用理性和批判的態(tài)度,把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融入各層次學校的教育內容中,使少數民族文化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實現傳播和傳承,真正實現多元文化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理念。

最后,民族地區(qū)院校還可積極開展民族特色活動,師生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到少數民族音樂舞蹈領域,保存地域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開展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從很多原生態(tài)歌舞中汲取營養(yǎng),將地區(qū)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推向復興高潮。這些活動讓大家如同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一樣和睦地相處,相互幫助和理解。凱里學院作為文化機構負起發(fā)掘、整理和保存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的責任,凱里學院設立的民族博物館、民族藝術團等起到了很好的民族文化保存、傳播的作用,為各個民族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凱里學院還應積極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社區(qū)教育的合作,進而充分發(fā)揮家庭和社區(qū)在促進民族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營造適合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校外環(huán)境。學校通過民間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者走進校園,傳授有關少數民族文化知識和技能等方式,讓他們積極參與和支持學校傳承民族文化。從獲得的成績和開展的效果,我們可以看到高校作為家庭社會傳承的補充有著其獨有的特點。同時,凱里學院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加以輔助進行傳播和宣傳,例如,開通了互聯(lián)網學習交流的平臺等。

總之,少數民族地區(qū)高??梢該斊饌鞒泻驼仙贁得褡逦幕闹厝?,幫助學生繼承和發(fā)揚當地少數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并加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為最終實現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維護國家的安定和統(tǒng)一,構建和諧社會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欣.少數民族文化對公共政策執(zhí)行的影響分析:以苗族地區(qū)生育文化為例[j].前沿,(6).

[2]劉桃良.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路[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2,31(1).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三

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區(qū),包括禮社江下游、紅河西側、哀牢山區(qū)的新平、鎮(zhèn)源、墨江、元江、紅河、元陽、綠春、金平、江城等縣。民族風俗濃厚,非常富有歷史色彩,他們的住房、服飾、食品、節(jié)日、風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2、活動宗旨。

通過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文化發(fā)展、中教信仰、生活習性,弘揚少數民族文化,承載傣族民俗風情,豐富校園文化,拓展同學們課外生活,讓更多同學老師認識、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舉辦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動。

3、活動主體。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動分為前、中、后三個階段完成,前期主要通過多種方式宣傳達到預熱,讓全院師生了解活動概況,中期通過活動展演、長街宴等一系列活動向大家展現哈尼族風貌,讓更多同學了解、認識哈尼族,后期則是哈尼文化講座,旨在讓同學們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風俗及歷史文化。

活動地點:經濟管理學院噴水池廣場。

活動時間:11月14日----28日。

活動對象:文華學院舞蹈系學生會及全院師生。

4、活動負責人。

主辦單位:文華學院舞蹈系團支部。

策劃承辦單位:舞蹈系學生會。

協(xié)辦單位:單位。

邀請單位:

贊助商:優(yōu)習網、大學生精英論壇。

5、五活動宣傳。

(一)宣傳部。

時間:11月14日(星期三)進行張貼海報、掛橫幅、禮儀拿著展報游動、小規(guī)模游街、發(fā)卡片+傳單+歌伴舞蹈等宣傳。

1、經管學院噴水池處設點進行舞蹈、卡片、傳單宣傳。

2、學院外商業(yè)街、校內球嘗食堂門口進行禮儀游動宣傳。

3、到時得現場進行拍照。

(二)外聯(lián)部。

負責聯(lián)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圍的宣傳我們學生會,拉到些贊。

6、活動開展。

1舞會的會場布置。

2舞會的司儀。

3舞會的會場服務,包括會場的秩序維持工作。

4舞會的流程。

(1)開場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戲,用不同的形式去宣傳。

比如說2:哈尼文化常識搶答賽規(guī)則:主持人宣讀題目后,現場起最先手嘉賓進行搶答,答對者將榮獲一份獎品。

(5)最后,由我們舞蹈系學生會送一份神秘的禮物給到場老師、嘉賓并合影留念,以促進感情。

時間及地點:11月28日(周三)在經管學院附二棟樓102階梯教室《阿密車》舞劇編導老師進行哈尼族文化講座。

(1)會場布置。

(2)司儀、主持人。

(3)作人員領嘉賓簽到就坐,會場服務,包括會場的秩序維持工作。

8、活動物資及經費預算。

(1)物資需求及人員安排。

(2)經費預算。

紅絲帶1包·20元·氣球20×5=100元·宣傳卡片0.5×50=25元。

合計:1791元。

9、工作人員安排分配。

一、宣傳(11月14日)地點:噴水池定點宣傳、游動宣傳。

人員:6個禮儀+2個男生敲鼓+1個播音講解+1個發(fā)傳單卡片+1個照相=11人。

禮儀:6照相:1。

敲鼓:2傳單:1。

播音:1。

主要負責人:

二、展演(11月21日)地點:噴水池。

舞臺布置:6主持人:2。

服飾道具管理:2崔場人:1。

放音樂:1后勤:4。

維持秩序:2禮儀:6。

主要負責人:

1.菜肴:4。

2.禮儀:6。

3.食品介紹:2。

主要負責人:

(三)哈尼文化講座(11月28日)地點:附二樓102階梯教室。

人員:場地布置4人+維持秩序4人+6個禮儀+4個后勤=18人。

1.會場布置:4。

2.活動主持人:2。

3.司儀:4。

4.后勤:4。

5.維持秩序:4。

主要負責人:

10、突發(fā)事件預防與處理。

在活動中可能出現摔跤、磕碰、扭傷、食物過敏等問題,所以后勤同學提前準備好雙氧水、紗布、創(chuàng)可貼、食用醋,輕微的磕碰或食物過敏及時給予視察清理解決,傷情嚴重后勤同學應將其送到校醫(yī)院處理。

11、收尾工作。

(1)活動工作人員及老師評委選手合影留念。

(2)全體工作人員清理場地,歸還東西。

(3)學生會開總結會議。

xx.11.12。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四

在桂北地區(qū)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詳細調查(表3、表4)的基礎上,嘗試從兩者的數量空間關系、質量空間關系和空間耦合關系3個方面,提出具有普適性的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空間關系定量研究方案。

2.1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數量空間關系研究。

2.1.1研究思路。

2.2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質量空間關系研究。

2.2.1研究思路。

數量空間關聯(lián)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地區(qū)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的空間關系,但尚難以反映不同等級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間的空間關系,而高等級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的空間關聯(lián)是影響民族地區(qū)人與自然關系及以地質公園為載體的2種優(yōu)勢資源整合開發(fā)的核心要素。因此,進一步揭示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的空間關聯(lián),需對兩者的質量空間關系進行研究。采用耦合協(xié)調度分析進行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的質量空間關聯(lián)研究。協(xié)調度分析一般采用靜態(tài)要素間的距離協(xié)調度來判斷其協(xié)調性。將反映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質量空間關系的距離協(xié)調度稱為耦合協(xié)調度,先分別累加得到研究區(qū)域各區(qū)劃單元地質遺跡和民族文化資源的質量評價總分值,再測定兩者評價總分值的耦合協(xié)調度,其數值高低反映兩者質量空間關系的密切程度。跡與民族文化資源空間關系的重要手段。運用gis圖形管理和數據庫管理工具,借鑒生態(tài)學景觀(資源)要素空間關聯(lián)分析方法,設計地質遺跡和民族文化資源數量空間關系首先,在gis軟件支持下生成正方形統(tǒng)一網格樣方圖層。樣方大小的確定對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的數量空間關系的計算有重要影響,過多或過少都會使計算結果產生明顯偏差,須根據景觀(資源)取點直徑確定網格間距。其次,將統(tǒng)一網格圖層與景觀(資源)圖層疊加,進行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點取樣,獲得復合圖層。再次,由復合圖層相應的拓撲數據庫統(tǒng)計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點在各樣方中的二元數據。最后,為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點列出二元列聯(lián)表,計算出兩者之間的數量空間關聯(lián)指數。

2.1.2計算公式。

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之間的'數量空間關聯(lián)指數r由式(1)計算:r=ad-bc槡(a+b)(c+d)(a+c)(b+d),(1)式中:a為全部樣方中同時包含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點的樣方數;b為全部樣方中僅包含地質遺跡點的樣方數;c為全部樣方中僅包含民族文化資源點的樣方數;d為全部樣方中同時不包含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點的樣方數(下同);r的取值介于-1到+1之間,r0為正關聯(lián),r0為負關聯(lián)。并用式(2)對r值進行顯著性檢驗。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五

摘要:現代公共關系,作為一種倡導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學科,作為一門構建友誼和廣結人緣的藝術,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歡迎。本文主要站在高等學校發(fā)展的角度,介紹公共關系傳播與高校形象建設的關系,并結合“復旦百年慶典”的案例探討公關傳播是如何塑造高校形象的。

關鍵詞:公共關系;傳播;高校形象;復旦百年。

1、公共關系塑造形象。

英國航空公司所屬波音747客機008號班機曾經出現過一個十分罕見的情景:東京――倫敦,航程達13000公里,可是英國航空公司的008號班機上只承載一名旅客。她一人獨享了該班的353個飛機坐席及6位機組人員和15位服務人員的周到服務,據估計,那次航班使英國航空公司至少損失10萬美元。既然損失如此慘重,英航又為何執(zhí)意要開通這次只有一名乘客的航班呢?,西南航空公司的飛機在芝加哥國際機場偏離跑道而撞上了一輛經過的汽車。但這次重大的事故并沒有影響該公司在廣大公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專家依然給他們以贊揚和好評,人們依然信賴它,為什么?……這些是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的故事,而且故事一直在繼續(xù)。不僅是航空公司,也包括軟件公司、食品公司、建筑公司、政府、銀行、學校等等,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闡釋著一個共同的主題――公共關系塑造形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體驗著公關傳播帶給他們的快樂與利益,承擔著因漠視公共關系而造成的惡果。一件件公共關系杰作,有的使一個企業(yè)起死回生,有的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探討高等學校如何通過公關傳播塑造形象。

2、公共關系傳播與高校形象建設的關系。

公共關系是一門內求團結、外求發(fā)展的經營管理的科學和藝術,是一個組織為了在其公眾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以傳播溝通為手段,爭取公眾對本組織的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對其公眾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活動。這個定義告訴我們,公共關系工作的目的就是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實現這個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傳播。而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是所有社會組織的共同目的,當然高等學府也不例外。

所謂高校形象,是指高等學校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在公眾心目中的總體印象和評價,使學校在長期建設與發(fā)展中形成的多方面的綜合體現與反映,包括教學、科研、管理、設施、環(huán)境、學校文化等。高校形象建設狀況直接決定著教師隊伍素質、學生生源質量、教育質量、學生就業(yè)層次等,決定著社會對學校的認可度、支持度,是學校的一項無形資產。高校形象建設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公共關系傳播工作。

3、結合“拉斯維爾公式”,從“復旦百年”看公關傳播如何塑造高校形象。

傳播學家拉斯維爾曾經提出著名的“五w”模式,一直被奉為傳播學的理論經典。該模式簡明扼要的展示了傳播過程必含的五個要素: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受傳者――傳播效果。這個公式適用于任何大大小小的傳播過程,當然校園公共關系傳播也不例外。高等院校公共關系傳播的過程就是為了在高校公眾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學校形象。具體來說,高校公共關系傳播者主要是學校的領導人員、教職工及學生;傳播內容就是一切跟學校有關的信息(包括、教學、管理、就業(yè)等),這些信息往往通過一系列或大規(guī)模或小規(guī)模的活動傳遞出來,即公共關系活動,這是公關傳播的具體表現形式;傳播渠道包括人際傳播手段和大眾傳播工具;受傳者包括校園內部的師生和校園外部的所有跟學校有關的公眾;傳播效果籠統(tǒng)說來有好的,有壞的,我們當然希望的是收到最好的效果那就是樹立起理想中的美好的高校形象,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下面我們從“復旦大學百年慶典”這一成功的校園公關傳播案例中體會究竟何為公關傳播塑造高校形象。

為了迎接百年校慶,復旦大學組織了多種多樣的公共關系活動,以突出復旦大學的百年精神和學校特質,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以下列舉幾個例子:

1)復旦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典晚會。209月24日晚,復旦大學建校100周年慶典晚會在邯鄲路校區(qū)光華樓前廣場舉行,來自海內外8000余名校友和嘉賓光臨晚會。復旦各界學子激情獻藝,廖昌永、韓磊、劉歡、等數十位大陸和港臺著名演藝人員與復旦師生一起參加了演出,為復旦百年誕辰營造出了喜慶祥和的.氣氛,同時本次聯(lián)歡晚會還使得學校內部的師生關系得到了改善,在學校外部建立了良好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

2)焰火晚會吸引眼球。整個晚會異彩紛呈,給夜色中的校園增添了更多靚麗色彩。廣大師生在美輪美奐的焰火中看到了五彩繽紛的校園。百年的復旦,繁榮昌盛的復旦,驕傲之情溢于言表。全國多家媒體對這一盛況進行了直播和轉播,歡樂和諧的氣息隨著各種媒介信號飛出了復旦校園,飛到了全國各地,飛向了全球。在這樣的美妙時刻,作為復旦尚未放飛的學子一定是自信的;在這樣的激動時刻,作為復旦已經送給社會的人才一定是驕傲的;在這樣的時刻過后,那些正在高考路上掙扎的孩子以及家長一定對復旦充滿了期待和向往。

3)六大成果展覽各領風騷。在校慶期間,在有中國高校第一樓之稱的光華樓內,舉行復旦百年校慶系列展覽,對大眾開放。包括科技成果展、諾貝爾獎獲得者紀念郵票展、書畫展、攝影圖片展等。俗話說“耳聞不如眼見”,六大展覽各領風騷,將這所百年名校的累累碩果盡顯無余,校內校外各界人士不禁為之震撼和驕傲。當廣大參觀者滿足的走出光華樓,感嘆“名不虛傳”的時候,復旦的真才實學也隨著眾人的足跡擴散到了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

5)兩大校史館開幕?!皬偷髁中^(qū)校史館復館儀式”該校區(qū)原是上海第一醫(yī)科大學。上海醫(yī)科大學校史館展出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書籍資料,包括重要的歷史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背后的經典故事等?!皬偷┐髮W校史館開館儀式”展出了中國第一根x光管、第一臺601型模擬計算機、第一臺質子加速器……這些中國人在科學界的突破。也成為復旦大學百年歷史中的榮耀。這是復旦歷史上第一次建館講述自身百年的成長。這一舉動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復旦生動艱辛的百年探索路,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倡導復旦精神,凝聚人心,奮發(fā)進取。

通過案例,我們很容易感受到各種公關活動對于高校形象建設的積極推動作用。有關專家對復旦這次百年慶典是這樣評價的:“對復旦而言,百年校慶并不僅僅意味著隆重熱鬧的慶典和緬懷輝煌的過去,它是復旦大學發(fā)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推動學校改革、融合與發(fā)展的重要機遇,是展示復旦大學辦學業(yè)績、擴大社會影響的一個重要前提。通過百年校慶全面展現了復旦大學的辦學成就、塑造了百年名校的良好社會形象。”

4、小結。

目前高??梢圆扇〉乃茉鞂W校形象的公關傳播活動非常多,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校企合作、教學競賽,學生社團活動,校園主持人大賽等等。公關活動是沒有固定的模式的,需要各大高校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及辦學理念具體情況,靈活創(chuàng)意。不管是大活動小活動,能為學校塑造良好形象的活動就是有效的公關傳播活動。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六

以本校傳播學專業(yè)教學培養(yǎng)計劃中技術類課程的設置科目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參考了國內其它開設傳播學院校,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高校的傳播新聞類專業(yè)的技術類課程設置情況。目前本校傳播學專業(yè)自2008年開設并招生以后,目前有三屆在校生,分別為08、09和10級,但10級現在只是處于一年級,尚未進行技術類課程的學習,所以沒有將10級的培養(yǎng)計劃列人研究對象,而只是研究了08級和09級的教學計劃中的技術類課程。以上為本專業(yè)所有技術類課程的具體情況,按學分統(tǒng)計分析,學生可以修到的學分最多為媒體設計方向選修數字復制技術時的31.0,最少為媒體管理方向的25.0,占本專業(yè)要求最低的160學分的比例分別為19.375%和巧.625%,均處于比較合適的水平,滿足本專業(yè)作為文科專業(yè)的基本特點。在占適當比例的同時,也突出了本專業(yè)作為新媒體傳播的特點,與其它院校傳播學專業(yè)相比,因為本專業(yè)創(chuàng)辦較晚,并且立足于為新興媒體服務,而其它學校的傳播學專業(yè)均開設時間比較長,面向傳統(tǒng)媒體,傳統(tǒng)媒體的影響依然很強勁,但針對目前日新月益的新媒體發(fā)展現狀,也作出了應對措施,適當開設了與新媒體相關的課程,但無論是從課時比例還是從課程數量,均低于本校傳播學專業(yè)。

媒體技術類課程的課程內容。

依據本專業(yè)技術類課程的教學培養(yǎng)計劃,對各個科目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深人研究,分析其相關性,發(fā)現存在以下幾個有待改進的方面。1理工科課程開設科目不夠或內容不夠深人本專業(yè)重點要突出新媒體領域的傳播研究和學習,數字媒體以數字技術為核心來進行信息的組織加工傳輸等傳輸環(huán)節(jié),從課程結構上目前與之相關的課程只有高等數學和數理統(tǒng)計與概率論,而大多數數字媒體內容是以矩陣形式存在,卻沒有開設線性代數課程。與之類似的還有大學物理、電子技術(至少是數字電子技術)、數據庫技術、數據結構等課程,但考慮到目前本專業(yè)的學生有一半是文科生的情況,如果開設可以只講述基本概念,并輔以基礎練習,形成數字內容的概念就為理解數字媒體內容提供很大的幫助。但要增加上述內容,就要占用目前已經飽和的學分資源,是個兩難的問題,如果要進行這個方面的改進,可以從現在的課程著手,某些課程可以適當減少內容和難度,將目前的課程和要增加的課程融合,以基本概念為著眼點,重點培養(yǎng)對理科課程內容的通識認識,降低難度的同時增加內容的廣度,作為對本專業(yè)后續(xù)課程和突出特色的技術支撐。本校的信息技術特色也可以提供強有力的幫助,關鍵在于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適用于本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實際。2課程之間的內容鏈接與分配存在不合理現象目前,08級已經完成所有技術類課程的學習,課題研究過程中,搜集了各種技術類課程的課件和教學大綱,經與學生進行了訪談和交流了解到,有幾門課程內容重復現象比較嚴重,比如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復制技術與跨媒體出版等課程內容重復率能達到一半以上,數字媒體技術作為專業(yè)的核心基礎課,內容覆蓋理應講述得比較全面,而數字復制技術則要從媒體內容的復制角度進行講解,跨媒體出版則要突出出版內容的跨媒體特點處理方法與技術等內容,結果后面兩個課程又將各種表達媒體的數字化原理與方法作為重要內容進行了闡述,導致課堂時間利用下降,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而另外一些課程則缺乏基礎課程的支撐,比如數字媒體生產與組織,主要講述數字媒體內容的管理,而課程開設時,并沒有課程講述過計算機文件等基礎知識。分析原因,在于教學大綱的撰寫目前處于各個課程任課教師各自為政,缺乏溝通,按照自己的理解組織課程內容,沒有考慮到課程作為整個培養(yǎng)計劃整體的.特點,以及與其它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召集技術類課程的任課老師,相互交換教學大綱,進行集體討論,從而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

媒體技術類課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

技術類課程本質上具有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特征,且理論對實踐指導性比較強的課程,本專業(yè)中的各技術課程均有相關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與之相對應,作為理論課程的補充和提高,并起到深化理論內容的作用。實踐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以下三個課程,分別是新媒體策劃與設計課程設計、跨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設計、數字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設計,開課時間分別為第4、7和6學期,所分別對應的最主要基礎課程分別為新媒體概論、跨媒體出版方法與理論和數字媒體技術,這幾門課的開課學期分別為第2、6和4學期,當然還有其它課程可是課程設計所需要的基礎課程,前兩個課程設計的安排時間還比較合理,但數字媒體技術與應用課程設計的安排與其基礎課程相隔的時間太遠,而且中間又沒有非常必要的課程會提供給課程設計以更多的幫助,當進行課程設計動員時,學生的基礎課程知識已經不再那么新鮮,這樣的安排也許是為了平衡各個學期的課程實踐課時和學期總課時數量,但對于這個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卻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學生覺得難以理解這樣做的目的,教師進行課程設計需要的許多基礎課程知識也得進行不必要的重復,從而產生了基礎課程與應用實踐環(huán)節(jié)的一定程度上的脫節(jié)。針對上述問題,建議適當調整該課程設計的學期,可以提前到數字媒體技術結束的當學期進行,趁學生剛剛學習完理論知識即進行課程設計,以比較緊湊的節(jié)奏完成系統(tǒng)化的學習,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和實踐效果。

媒體技術類課程的課程與基礎技術課程的銜接。

本專業(yè)以傳播理論為基礎,以傳播的發(fā)展前景為目標,以信息化為特征的設備為技術手段,實現信息與傳統(tǒng)傳播方式迥異的傳播,接著文理融合的傳播人才,所以技術類課程對于突出本專業(yè)的特色、增加專業(yè)的就業(yè)競爭力都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而技術類課程與基礎課程的銜接更是基礎上的基礎,對實現這個目標具有根本的作用。技術作為傳播的基本手段,一直在傳播的發(fā)展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媒體傳播專業(yè)作為以新媒體技術為核心技術產生和興起的傳播形態(tài),技術的基礎性作用也是不可容忍一點點忽視的。目前階段,新媒體傳播以數字技術為基礎展開,在信息采集、存儲、處理、傳輸和廣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在,同時利用現代的傳播理論為指導,才可以進行有效的傳播,而數字技術在信息傳播中的引人,也極大的改變了傳播存在的方式和傳播手段,甚至改變了傳播行業(yè)的運轉形式,所有這些,在傳播學專業(yè)中都要有所體現。對應的課程,就是開設上述各個技術類的課程,以及對于這些課程的深人學習,但本專業(yè)的的專業(yè)性質仍然保持在文科性質上,本類課程所占據的比例不會太大,前面已經有所論述,在這樣一個總體學分已經確定難以增加的情況下,要有效的進行技術類課程的學習,就要求前面基礎理學學科的內容與后續(xù)專業(yè)技術類課程相對應,比如數理統(tǒng)計與概率論的內容可以與傳播學中的調查數據分析以及調查對象的選擇相對應,高等數學級數的內容與數字媒體信號處理與表示等內容相對應,但遺憾的是,當技術類課程中將這些媒體內容與較抽象的數學理論聯(lián)系以期從根本上進行解釋時,卻存在著比較明顯的脫節(jié)現象。在現有的情況下,可以與理科學科的任課教師聯(lián)系,將理科內容的基本原理與實例聯(lián)系時,盡是往傳播媒體實例上靠近,以期學生從信息層面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要達到這個目的,還需要不同院系之間的配合與合作。

媒體技術類課程的專業(yè)實驗室建設。

作為技術類課程,明顯的特點就是要有相關的技術和設備作為實現某種任務的手段,實驗室建設和相關實驗設備的配備就成了實現技術手段的物質基礎。目前,專門供傳播學專業(yè)的媒體實驗中心業(yè)已建立并運行,共有計算機27余臺套,其中有近10臺套可以專業(yè)處理音頻視頻信息,5臺套攝像設備,以及進行數字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等供教學活動使用,已經初具規(guī)模,可以滿足本專業(yè)的教學。但目前,這些設備以及配套軟件大多是基于傳統(tǒng)傳播學的課程進行設置的,還難以體現新媒體傳播的新的特征,比如如果用于手機媒體內容的創(chuàng)建、無線移動電視媒體以及樓宇無線閉路電視媒體的編輯與廣播等典型新媒體的設備尚未具備,在教學和實踐環(huán)節(jié)也就難以具體體現新媒體傳播專業(yè)的特點,對各個教學和實踐環(huán)節(jié)有了很大的制約,比如與新媒體相關的幾個實踐環(huán)節(jié),往往還是處于制作網站與網站策劃的初級階段,并不能充分的體現出本專業(yè)的特色和培養(yǎng)目標。

媒體技術類課程的教材建設等。

作為具有相當理論指導意義的教材建設,不但可以給學生以前進的目標,還可以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甚至帶動在國內外行業(yè)中的影響力,如何有效地促進媒體技術類課程的教材建設也是本課題的重要研究方面。自本專業(yè)設立正式招生以來的三年以來,已經發(fā)表課程相關論文共計30余篇,還有國內一級出版社專著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這些理論成果與教學的相關性還有待提高,直接指導教學的意義也不大。鑒于本專業(yè)與傳統(tǒng)傳播學專業(yè)的不同特點,教材建設也要另辟蹊徑,本著傳統(tǒng)傳播學所沒有涉及的領域展開,比如可以將最新的若干種媒體形式進行整理后先形成自編教材,再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以達到最后出版的目的。還以可借鑒國外同行的先進經驗,將國外成熟的新媒體教材引人國內,進行翻譯工作,以期迅速提高本專業(yè)在國內傳播學教育中的影響力,推動新傳播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七

[摘要]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長期的繁衍、發(fā)展中積累了寶貴的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特色,對民族成員的生產生活、思想行為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其中也包括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比例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也較為明顯。本文從少數民族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積極因素出發(fā),探尋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分析了當前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數民族文化開發(fā)和利用不足的原因,并從課程建設、隊伍建設、載體建設以及氛圍營造等四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民族院校中,少數民族學生和來自民族地區(qū)的學生比例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較大。作為一個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已經內化成學生心底的價值取向,外化成了日常的行為準則。少數民族文化不僅影響著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也影響著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過挖掘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尋找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追求、價值取向和行為引導等方面的共性因素,能夠有效地調動少數民族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

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少數民族文化對各少數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起著重要的凝聚作用。”[1]中國擁有55個少數民族,雖然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但卻是多元統(tǒng)一的。每一種民族文化對其民族成員都具有獨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文化之間并不是互相排斥的,這為通過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來豐富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礎。例如,針對不同少數民族的宗教文化、節(jié)日文化等,探索將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延進一步拓展。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一般性內容的基礎上,增加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等針對性較強的教育內容,而后者往往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凝聚性密不可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在人際關系、學業(yè)、生活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雖然表現的形式千差萬別,但其在思想根源上大同小異,都是來源于對本民族文化的追求。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利用好少數民族文化的凝聚性,能夠有效地探究少數民族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規(guī)劃各項教育內容,構建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每個少數民族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都積淀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而多樣性也成為了少數民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文化涉及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別是后者,提供了歷史、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發(fā)和使用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質量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八枷胝谓逃睦碚摰陌l(fā)展,需要不斷地充實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少數民族德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就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重要充實和完善?!保?]少數民族文化為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例如,愛國主義教育,在歷史上各少數民族為民族解放而英勇犧牲的精神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優(yōu)質教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教育,部分少數民族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相對惡劣,受到騎射和游牧文化的影響,他們在生產生活中更加注重團結協(xié)作,有著“重朋友”“講義氣”的傳統(tǒng),這些教育資源真實、生動,富有感染力,因為有著民族淵源,更易于為少數民族學生所接受。

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每種少數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環(huán)境和條件,文化的獨特性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具體體現在不同民族成員的思維和行為上。民族院校在校大學生中民族成分多、少數民族學生多、少數民族文化種類多,這種獨特的優(yōu)勢為培育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開發(fā)和利用這些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能夠有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符號性和儀式感。通過挖掘優(yōu)秀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與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性相結合,增強與學生的互動,將成為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例如,探索將少數民族的制度文化與大學生法制教育相結合,將少數民族的行為文化與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相結合,能夠充分展示特殊性和一般性、個性和共性的關系,增強教育的說服力。利用少數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舉行富有民族特色、蘊含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的.活動;利用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舉辦特色文體活動,能夠有效培育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

目前,我國高校普遍缺乏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課程,民族院校也僅開設了以個別民族文化為主體的選修課或者輔修課程,課程的覆蓋范圍和影響力小,沒有起到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此外,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教材,授課內容的隨意性較強,導致課程內容缺乏規(guī)范性和統(tǒng)一性。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容易把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等同于一般性知識教育,把課堂變成講授知識點、識記文化要素的過程,使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課程變得枯燥乏味。在對少數民族“民族文化”課程的考試和考核中重理論、輕實踐,即使修過相關課程,學生仍缺少對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養(yǎng)的深入理解,僅局限于表面化的知識掌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技能不足。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接觸不同民族的大學生,對于他們的風俗習慣、行為習慣有著一定的了解。但受到學科背景、知識結構的限制,在文化技能方面顯現出不足,特別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出現本領恐慌。例如很難區(qū)分風俗習慣與宗教行為、個人陋習與民族傳統(tǒng)等,導致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重行為管理、輕思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傾向于簡單說教,缺少深入細致的引導。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多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講授,教師的相關知識儲備有限,對課程缺乏歸屬感,投入不足,教育教學的感染力不強。

(三)缺乏有效的文化載體。

文化的傳承需要有效的載體,特別是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往往起源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并以某種特別的形式延續(xù)下來。在民族院校中,趨同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以及時空的限制,使得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缺少必要的形式要件。這種條件下,表現不同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方式也高度趨同,比如更加側重易于表現的歌舞文化、節(jié)日文化、飲食文化等等,而對處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信仰、價值追求以及傳統(tǒng)美德等方面表現手法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將民族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簡單等同于主題教育、在內容上簡單等同于文體活動,教育的實效性較差。

對不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學生群體來說,受到慣性思維的影響,他們多認為少數民族文化是封閉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學習少數民族文化的愿望較低。在信息爆炸時代,學生的興趣點被不斷的分散,再加上多元文化的沖擊,少數民族文化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弱。以至于少數民族文化成為民族地區(qū)的“專利”。民族院校在弘揚少數民族文化方面需加大力度,特別是在新興網絡媒體等傳播手段的運用上仍有較大的作為空間。要不斷強化少數民族文化在校園文化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教育人、引導人、熏陶人的作用。

(一)加強課程建設,推進少數民族文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

民族院校要進一步明確少數民族文化的授課主體,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歷史的研究,通過開設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必修課以及少數民族文化選修課等方式,著力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通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弘揚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結合大學生思想特點和文化特征,把“三個離不開”思想、“五個認同”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有效融入少數民族文化課程中,實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切實加強少數民族文化教材建設,在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對內容上進行甄別和選擇,重點開發(fā)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度高、具有正能量的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內容充實、規(guī)范系統(tǒng)的少數民族文化教材。注重課程的實踐性,將少數民族文化課程與專業(yè)課程有機結合,融入到建筑、設計、計算機等相關領域,實現學生人文精神和專業(yè)能力的提升,激發(fā)他們學習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

(二)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育人能力。

在充分盤活原有少數民族文化教師資源存量的基礎上,加強教師的引進力度,注重民族學相關學科背景人才的引進,建立一支專業(yè)知識過硬、對少數民族文化有深刻認識的少數民族文化教師隊伍。提高學生工作隊伍的文化技能,一方面,通過選派學生工作者到民族地區(qū)實習實踐、掛職鍛煉等形式,使他們深入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加強文化技能培訓,聘任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專題報告、研討會、座談會等形式,增強學生工作隊伍運用少數民族文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設立專項經費,用于開展少數民族文化的專題研究,鼓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從少數民族文化的視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設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基地,聘任民族地區(qū)教師和少數民族大學生擔任兼職宣傳員,有效補充少數民族文化育人隊伍。

(三)加強載體建設,促進少數民族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

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學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實現從制度管理的剛性約束為主向民族文化的自覺轉化,引導各民族大學生養(yǎng)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學生的社會實踐中,組織學生深入新疆、西藏、內蒙古等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突出少數民族文化主題,加深對民族地區(qū)和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尋找少數民族文化與現行的社會準則和價值觀等共同精神追求的共同點,構建民族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過渡與銜接。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實施文化建設推動工程,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民族團結的校園氛圍,通過舉辦民族風俗風情展示周、民族文化講座、民族歌曲賞析等活動,豐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載體。

(四)營造良好氛圍,弘揚少數民族文化,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民族院校要注重加強校園硬件環(huán)境建設,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的育人功能。在校園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的建設上體現少數民族文化主題,建立一批主題鮮明、工藝精湛、特色突出的文化景觀,讓優(yōu)秀少數民族文化看得見、摸得著。將少數民族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fā)揮大學的文化傳承功能,倡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實現少數民族文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有機融合。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綜合運用書報、網絡等媒介宣傳和普及優(yōu)秀少數民族文化。注重利用新興網絡媒體開展宣傳工作,通過qq群、微信平臺等推送民族名片、飲食文化、節(jié)日文化等具有鮮明特色的知識和信息,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擴大覆蓋范圍。注重選拔、樹立、弘揚少數民族文化的典型人物,深入挖掘和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增強感召力。

[參考文獻]。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八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在文化大家庭中少數民族文化占據一定的位置,但是面對當今社會發(fā)展形式的多變性,保護少數民族文化也成為我國當前時期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zhàn),維護少數民族文化是實現民族和諧統(tǒng)一的基礎,也是促進共同繁榮,和諧相處的一個途徑,更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诖耍疚囊郧嗪J↑S南藏族自治州為例對少數民族文化權利法學法律保護進行分析和研究。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國內外的經濟、文化交流項目日益加深,因此這種外來文化以及主流文化形態(tài)和文化趨勢給少數民族文化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因此要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必須立足現實,不斷的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促進民族之間的和諧和共同繁榮,以下是筆者對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保護的分析。

一、對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文化資源的分析和研究。

黃南藏族自治州在我國成立的時間比較早,它地處于青海地區(qū),在經濟和文化方面開發(fā)的程度都不高,這讓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得以延續(xù),并且其豐富性也成為現代社會文化挖掘的一個寶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一共有十多個種類的一百多種,比較突出的就是藏族的民族語言,以藏文語言為代表,其次就是黃南藏族自治州的民間文學,例如,黃南歌謠的形成,安多敘述等等,還有民間曲藝類節(jié)目,其中,扎年彈唱以及尖扎民歌和協(xié)巴成為主要的代表,另外,在民俗類文化中熱貢六月會以及保安灶火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文化,除以上敘述的以外,還有舞蹈類、傳統(tǒng)喜劇類以及宗教繪畫、雕塑等技藝等等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些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文化形式,具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發(fā)展空間也比較大。黃南自治州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青海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方面的地位也比較高,在民間文化中屬于代表性文化資源,有十分大的研究價值。在自治州內,除了藏族文化以外,也包含其他民族的文化、回族和漢族群眾占據了一部分,這樣所有文化融合在一起更具有多元性和宗教性的特點。熱貢藝術是熱貢民間藝人在長時間的摸索和探究中總結出來的藝術結晶,并且這個時間長達五六個世紀之遠,無論是在雪域文化中,還是在中原佛教藝術中都是一種比較獨特藝術形式,是藏傳佛教藝術的一個重要流派。這種藝術形式包含的內容有唐卡、壁畫、堆繡、雕塑、圖案、版畫、建筑裝飾等十多個藝術門類,其中,唐卡、堆繡、雕塑最為著名。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青海省黃南自治州的文化資源不僅豐厚,而且充滿了地方特色以及民族色彩,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文化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凸顯[1]。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無論在民族文化方面還是在立法保護方面都需要尊崇憲法的意志,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方面要以法律和文化為主要內容,橫跨行政法、經濟法以及民商法和訴訟法等等多個部門,以此形成一種多層次的法律關系。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憲法從國家法律出發(fā),對于涉及到文化保護以及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方面做了綱領性的規(guī)定。在憲法中已經明確的規(guī)定,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qū)要實行自治制度,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的大跨步前進和發(fā)展。民族自治可以對自己的文化發(fā)展具體措施進行安排,極大的發(fā)展起科教文化事業(yè),以此做好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讓少數民族文化和國家的發(fā)展繁榮結合在一起。民族自治過程中可以使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然后國家對這些少數民族提供財政方面和技術方面的支持。

其次,國家制定出地方文化權利的法律保護體系。從國家的角度上看,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條文,以此保護少數民族的文化。例如《民族區(qū)域自治法》《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這些專門性的.法律能夠對少數民族的文化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除了國家的立法項目以外,黃南自治州還制定了自己的自治條例《黃南州民族區(qū)域自治條例》的出現是按照本地的實際情況以及國家憲法進行細化制定的,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

黃南藏族自治州的政府部門對于文化發(fā)展十分重視,也更加注重對資源的開發(fā)和保護,在相關單位的領導下,也采取了一些列舉措,對少數民族文化予以保護。

開啟了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申請工作。少數民族文化是在黃南自治州政府的帶領下向青海省提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和的工作方案,并且青海省也開始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項目進行調查,在種類上、數量上、環(huán)境上以及分布和保護現狀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使用文字和電子信息的形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個方面做了具體的記錄,也了解到了具體文化資源的現實情況。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青海黃南自治州為例,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在法律方面的保護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斷的讓少數民族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行融合,以此讓少數民族文化保持自我先進性的同時還能獲得更多的活力。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九

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資源是實體資源、數字資源、圖書館員三合一結構:從國家辦學條件要求和學校角度:配置這些資源目的是為了滿足師生課堂之外,拓寬拓深知識面,提升個人素質和綜合能力之用:從教師角度:“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應有一桶水”,受網絡信息技術影響,教學內容和方式都發(fā)生了變革,知識結構要跨多章節(jié)甚至跨學科,備課內容是理論與案例、現狀與發(fā)展對比的知識交叉綜合凝練過程,既要安靜環(huán)境又要查閱參考資料,那么圖書館就是最佳選擇;從學生角度:圖書館是大學的第二課堂,其文獻資源豐富,專業(yè)輔助資源集中,教育作用不次于課堂所學,如果認識不到其重要程度并加以充分利用,相當于只讀半個大學,對于大學生活過程是遺憾的;所以無論老師還是學生,任何在位期間,都應該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

一、了解圖書館的資源。

高校圖書館工作的目標主要是為學校教科研服務,其文獻資源的配置是圍繞師生教育教學為側重點,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較比傳統(tǒng)圖書館資源擴展了新載體內容,因而了解圖書館資源和利用方式非常必要,方便自己工作和學習。以本院圖書館資源為例介紹如下:

(一)實體資源。

紙質圖書:到目前為止館藏中文圖書129.04萬冊,外文圖書1.85萬冊;訂購的中文印刷型期刊30915冊,外文期刊333冊,書是作家思想精華的詮釋,是不計回報的朋友,幫助讀者把人生嫁接在智慧上:

多媒體資源:圖書館設置多媒體音像室,放置與圖書講解同步的配套光盤,語音磁帶等聲像資料,一樓還設置了大學生影視文化中心,用作進行愛國、愛校教育,文學欣賞,專題講座等功用。

環(huán)境與設施:圖書館環(huán)境安靜單一,適合潛心研讀,無論活潑型、急躁型抑或其他類型特質,來到圖書館都會找到靜下來的位置,隔空與智者交流,接受點撥,或徘徊在書架間瀏覽圖書都是無比享受;其次是設施:圖書館二樓,三樓,四樓各配置適量電腦,用來提供師生瀏覽網絡資源和檢索圖書館文獻資源,操作過程可咨詢館員或參加檢索培訓。

(二)數字資源。

本館可用數據庫資源40個,購買電子圖書22.6萬冊,中文電子期刊3600余種,以保證教科研的基本要求。正式資源包括維普資訊數據庫、環(huán)球英語多媒體、國研網、博看網、vipexam考試庫(含鏡像版)、萬方碩博論文庫、知網部分內容,超星數字圖書館、ejnavor期刊庫、scientific、中圖服務平臺以及讀秀學術搜索、國道外文專題數據庫、北大法意數據庫、e線圖情、eps全球統(tǒng)計數據/分析平臺、國際貿易數據庫、聯(lián)圖遠程訪問系統(tǒng)、森途學院資源總庫等眾多試用數據庫。

(三)圖書館員。

圖書館因讀者存在而存在。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化被動為主動,以“讀者為中心,讀者至上”為理念;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快速的知識信息導航服務。所以館員的服務是耐心的,如果有利用圖書館方面的咨詢需求,在館員能力范圍內都會得到幫助解決的,既節(jié)省了自己的查找文獻時間又督促了館員的服務工作。

二、圖書館資源利用。

(一)本院圖書館資源利用現狀。

本院教師利用情況:從各系部各抽取6人,利用匯文系統(tǒng)查詢其三個月紙質圖書借閱歷史,觀察專業(yè)書與非專業(yè)書的比例,可以推測多數教師對紙質專業(yè)文獻的閱讀比例不夠60%,本人認為知識結構“專業(yè)”應該超過“非專業(yè)”一些才能保證工作質量,當然教師利用虛擬資源代替紙質文獻也能擴展知識范圍,但是數據庫資源點擊率并不理想,而且在知識講解細化度上不如紙質文獻:還有部分教師對opac系統(tǒng)的利用過程模糊,要借的書在大約范圍內隨機翻選;但是近來d類圖書借閱量增加,是學院啟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促成的改變:教師利用圖書館資源的抽查結果說明:各系博士借閱的專業(yè)文獻比例大于90%,其余教師利用圖書館資源的效用傾向休閑型,且電子資源利用率不高。

學生利用情況:校園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圈子,學生到館頻率高于教師。學生到館的人群和頻次因年級、興趣、目的性等因素影響可分為隨意型、娛樂型、自習型、目的型來館;掌握opac系統(tǒng)搜索圖書資源的學生約占35%,有效利用數據庫資源學習的學生極少;通過訪談,對于教師布置的論文作業(yè),幾乎都是利用web搜索引擎查找文獻資料達到其目的。讀者服務部每天借還的圖書量小說、心理、保健瑜伽類較多;計算機、歷史、和外語類一般;其余類較少;學生利用圖書館資源的現狀說明:學生享受型閱讀比例大于專業(yè)型閱讀,學生沒有合理分配利用館藏資源的比例。

“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是最好的化妝品可保永遠高顏值。全院師生應該關注圖書館讀者服務群的信息宣傳,熟悉圖書館資源并充分利用,助力學識增長。

1.建議專業(yè)選書應占60%;對于全院教師:在年終全院教工總結大會上,校長曾說“我們的科研論文數量上有很大提高,但是質量上還需加強”,這說明教師的專業(yè)研究深度欠缺;當今大型開放mooc環(huán)境下的大學課堂教學,要想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關鍵更是授課內容,那么教師要主觀上提高學科深化意識,把專業(yè)知識解析成“營養(yǎng)化配餐”的課堂內容,才能贏得學生的敬佩,所以要充分利用圖書館的各種資源,掌握學科知識的要領。

對學生建議:由于各大學辦學層次差異很大,受教育的師資、內涵、資源配置、被鼓勵程度等諸多因素影響,在進大學門檻的時候已經等級化,然而我們應該主觀上去縮短和國家重點院校生的差距,在校期間充分利用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源,最好以名校學生學習內容做參考,橫向對比國外相同專業(yè)科目設置,主動自我突破,努力強化專業(yè)知識,掌握本學科在國際國內的發(fā)展及應用價值、專業(yè)普及程度和前景深度等域內現狀,當今的.標準是向世界通用化看齊。本院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例子有:蔣qing考入北京外經貿大學研究生;陳bingsheng在圖書館做勤工儉學,學習努力,成功申請參加歐美一個慈善社團,在歐美一些國家巡回義演;大四學生“怪胎兒”楊mo,在校期間教室、圖書館、食堂,三點一線,以優(yōu)異成績做為中法交換生…他們成績的取得,除主觀努力外無不借助圖書館學科資源得以實現。

2.非專業(yè)選書占40%:現代社會強調人的綜合素質。圖書館是一座心智的藥房,讀史使人聰明;讀哲學使人辯證的剖析各種問題;讀心理類書能夠磨練意志和毅力;讀自然科學可以提高人的思維判斷能力;閱讀社會學能夠培養(yǎng)健康人格,學習做人的道理;閱讀文學能夠排遣煩惱,鼓舞斗志;學習書畫詩樂陶冶情操等等全方位開闊視野。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主張教育培養(yǎng)的目標是: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熟悉馬克思主義哲學,理、工、文、藝結合,有智慧;熟悉信息網絡,善于運用計算機處理知識的“全才”。被馬克思稱為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亞里士多德曾說:沒有一個杰出的人物不是一個瘋狂的混合體。我們做不到那么優(yōu)秀,但是我們要以之為努力方向,適當了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系統(tǒng)科學、思維科學、地理科學、以及文藝理論等,增加自己知識的寬度,是一種文化內涵和技能的雙修。了解一些民俗民風以及外界的優(yōu)良經驗,用來完善本民族文化,亦可營造融洽和平人文環(huán)境。

(三)數據資源的利用:礙于因由種種,相當多的一部分教師對數據庫資源利用不高,不愿意咨詢和實際演練;凡事都遵循用進廢退規(guī)律,數據庫使用是操作型過程熟練的學習,經常演練就會熟悉而成為學習的好秘書。在圖書館和數據商的聯(lián)合宣傳下,學生對數據資源的認識有了很大轉變,點擊圖書館各種數據資源人數同比增長,相信未來師生利用圖書館資源會出現新的閱讀和獲取方式。

三、結語。

互聯(lián)網改變著社會的各個方面,信息技術成指數級增長,大數據的潛力在跨界釋放,作為高校教師肩負育才重任,要利用好圖書館資源先知先覺;作為國家建設后備軍的大學生更要有先鋒意識,思考社會大環(huán)境,橫比世界發(fā)展趨勢,抵御瑣事紛擾,合理分配工作、學習、休息時間,增強主動學習意識,利用身邊資源更新自己知識結構,并帶動社會整體的學習風氣;同時還要牢記實用的智慧也不可沒有美德。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十

活動名稱:

七彩云南,哈尼風情。

活動背景。

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區(qū),包括禮社江下游、紅河西側、哀牢山區(qū)的新平、鎮(zhèn)源、墨江、元江、紅河、元陽、綠春、金平、江城等縣。民族風俗濃厚,非常富有歷史色彩,他們的住房、服飾、食品、節(jié)日、風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活動宗旨。

通過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文化發(fā)展、中教信仰、生活習性,弘揚少數民族文化,承載傣族民俗風情,豐富校園文化,拓展同學們課外生活,讓更多同學老師認識、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舉辦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動。

活動主體。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動分為前、中、后三個階段完成,前期主要通過多種方式宣傳達到預熱,讓全院師生了解活動概況,中期通過活動展演、長街宴等一系列活動向大家展現哈尼族風貌,讓更多同學了解、認識哈尼族,后期則是哈尼文化講座,旨在讓同學們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風俗及歷史文化。

活動地點:

經濟管理學院噴水池廣場。

活動時間:

11月14日----28日。

活動對象:

文華學院舞蹈系學生會及全院師生。

活動負責人。

主辦單位:文華學院舞蹈系團支部。

策劃承辦單位:舞蹈系學生會。

協(xié)辦單位:單位。

邀請單位:

贊助商:xxx、大學生精英論壇。

活動宣傳。

(一)宣傳部。

時間:11月14日(星期三)進行張貼海報、掛橫幅、禮儀拿著展報游動、小規(guī)模游街、發(fā)卡片+傳單+歌伴舞蹈等宣傳。

1、經管學院噴水池處設點進行舞蹈、卡片、傳單宣傳。

2、學院外商業(yè)街、校內球場、食堂門口進行禮儀游動宣傳。

3、到時得現場進行拍照。

(二)外聯(lián)部。

負責聯(lián)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圍的宣傳我們學生會,拉到些贊。

6、活動開展。

1舞會的會場布置。

2舞會的司儀。

3舞會的會場服務,包括會場的秩序維持工作。

4舞會的流程。

(1)開場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戲,用不同的形式去宣傳。

比如說2:哈尼文化常識搶答賽規(guī)則:主持人宣讀題目后,現場起最先手嘉賓進行搶答,答對者將榮獲一份獎品。

(5)最后,由我們舞蹈系學生會送一份神秘的禮物給到場老師、嘉賓并合影留念,以促進感情。

時間及地點:11月28日(周三)在經管學院附二棟樓102階梯教室《阿密車》舞劇編導老師進行哈尼族文化講座。

(1)會場布置。

(2)司儀、主持人。

(3)作人員領嘉賓簽到就坐,會場服務,包括會場的秩序維持工作。

8、活動物資及經費預算。

(1)物資需求及人員安排。

(2)經費預算。

紅絲帶1包·20元·氣球20×5=100元·宣傳卡片0.5×50=25元。

合計:1791元。

9、工作人員安排分配。

一、宣傳(11月14日)地點:噴水池定點宣傳、游動宣傳。

人員:6個禮儀+2個男生敲鼓+1個播音講解+1個發(fā)傳單卡片+1個照相=11人。

禮儀:6照相:1。

敲鼓:2傳單:1。

播音:1。

主要負責人:

展演(11月21日)。

地點:噴水池。

舞臺布置:6主持人:2。

服飾道具管理:2崔場人:1。

放音樂:1后勤:4。

維持秩序:2禮儀:6。

主要負責人:

1.菜肴:4。

2.禮儀:6。

3.食品介紹:2。

主要負責人:

(三)哈尼文化講座(11月28日)地點:附二樓102階梯教室。

人員:場地布置4人+維持秩序4人+6個禮儀+4個后勤=18人。

1.會場布置:4。

2.活動主持人:2。

3.司儀:4。

4.后勤:4。

5.維持秩序:4。

主要負責人:

10、突發(fā)事件預防與處理。

在活動中可能出現摔跤、磕碰、扭傷、食物過敏等問題,所以后勤同學提前準備好雙氧水、紗布、創(chuàng)可貼、食用醋,輕微的磕碰或食物過敏及時給予視察清理解決,傷情嚴重后勤同學應將其送到校醫(yī)院處理。

11、收尾工作。

(1)活動工作人員及老師評委選手合影留念。

(2)全體工作人員清理場地,歸還東西。

(3)學生會開總結會議。

xx.11.12。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十一

論文摘要:將少數民族藝術文化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資源,中間的重要橋梁是藝術教材。云南大學出版社近年在與云南藝術學院的合作中,探索了一條有價值的經驗,通過跟蹤采風、培植項目、支持出版的方式調動了教師研究、改革教學的積極性,并且通過教材形式把教師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當中,出版社圖書質量工程和藝術院校質量工程獲得雙贏效果。

少數民族文化,是今天的顯學――文化學密切關注的內容。實際上,它不僅是文化學者展開學術研究的豐富礦藏,也應該是地方藝術院校培養(yǎng)藝術人才最值得重視的文化背景和教學資源。因為,中國內地大多數地方藝術院校地處少數民族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許多珍貴藝術文化的形態(tài)較為完整地存留下來,構成了當地藝術院校辦學的區(qū)域文化背景或者說是辦學的區(qū)域文化基礎。如果有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就會將這種背景或者基礎,當做自己辦學的資源優(yōu)勢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價值判斷不準確,常常會將這種背景或基礎當做妨礙前進的包袱或是自慚形穢的發(fā)展低起點。盡管隨著多元文化價值的強調,這樣的意識和心態(tài)已經越來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與文化基礎來發(fā)展少數民族藝術教育,培養(yǎng)人才,創(chuàng)新藝術,卻越來越成為一個值得積極探索并深入研究的問題。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在學校培養(yǎng)的藝術人才的成長過程當中,成為他們對少數民族藝術認知系統(tǒng)所建立的重要基礎。只有對少數民族風俗民情、歷史社會、語言行為等有所了解,成為自有知識,才能對少數民族藝術有深切的體會和真摯的情感,才能產生自覺的傳承行為與創(chuàng)作熱情。但是,如果面對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只是將其存在當做一種背景知識來介紹,讓學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輕置了。實際上,應該在民族文化傳承的高度上認識少數民族文化內容,中國眾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數”民族文化展現了文化構成的“多數”部分。

教學資源,主要指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經過學校專家學者的耙梳、整理,總結出典型代表、規(guī)律性的東西,進入學校課堂,成為現代規(guī)?;逃慕虒W資源,成為學校藝術人才培養(yǎng)的知識系統(tǒng)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傳、延綿不絕、自立自新、發(fā)揚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養(yǎng)的鏈條上得到充分體現。

二、特色教材:少數民族藝術變?yōu)樗囆g人才培養(yǎng)資源的重要途徑。

少數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會里,成為許多社會活動的重要資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學研究、文化產業(yè)研究、經濟研究、社會文明研究、生態(tài)研究等等。而作為藝術院校,尤其是地方藝術院校的教育資源研究,如何將少數民族文化轉化為藝術教育資源,近些年越來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時一地一得的議論或心得。其實,這是一個特別值得系統(tǒng)思考的問題。

意識到少數民族藝術文化是藝術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資源是一回事,將這種資源變?yōu)榍袑嵱行У慕虒W資源則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還要有行動、有措施。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如何行動”“什么措施”。

云南大學出版社與云南藝術學院合作,通過特色藝術教材出版、重點學科叢書出版和藝術精品課程教材出版項目,探索了一些路徑,積累了一些經驗。

1.跟蹤:采風經?;?。

采風,是藝術院校許多年以來堅持的一個傳統(tǒng),無論從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還是學習民間哪個意義上講,采風都是需要的。問題在于,采風不僅僅是到社會生活的基層當中去感受和吸收鮮活的生活素材,經過整理進入藝術創(chuàng)作;而且是要在人民群眾生活當中切實地體驗人們的情感、愿望、表達方式。這些內容,也是文藝創(chuàng)作從生活汲取靈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這樣的事實,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復、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與生活壓力的增加,人們變得越來越浮躁,沉潛到基層長期靜觀默察、廣泛學習采風變得越來越困難,成為一種難于復制、不敢追求的奢侈。偶有出游,用相機、錄音機、攝像機記錄一些聲音影像,回家再慢慢回憶,以此為創(chuàng)作題材進入創(chuàng)作,真正是“浮光掠影”。實際上,那些聲音、影像背后,最為鮮活的情感、飽實的內容、隱藏的意義,被忽略掉了。今天許多所謂的民族題材、民族色彩的藝術產品,做出來令人感到存形失魂,原因就在于此。浮光掠影采風來的外在色彩,替代了對民族情感內容與情感方式的真正深入。

所以,辦學環(huán)境地處邊疆的藝術院校要清醒地意識到這種狀況,將自己的.辦學路數中“采風經?;钡淖龇ü潭ㄏ聛?,學生、教師都如此。地處邊疆的藝術院校,采風的便利十分明顯,就應該用好用足這種天然的便利。云南藝術學院的一些教師,尤其是研究生導師,這方面的意識很強,做得比較好,其教學成果和人才培養(yǎng)效果也就顯著得多。音樂、舞蹈、藝術設計、民族民間美術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收成。音樂人類學方面、少數民族音樂樂器研究方面、云南特色工藝美術研究方面、民族舞蹈藝術研究方面,云南藝術學院都有了值得驕傲的成果。

2.培植:研究項目化。

藝術院校的學術研究,歷史上常常有幾種做法:一是以創(chuàng)作代替研究,認為研究思考已經在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醞釀、創(chuàng)作成果里面體現了,不必一定要用文字來總結它;二是認為研究是個人的事,而且,藝術研究就像藝術創(chuàng)作一樣,是隨心所欲,因情所致,完全根據個人愛好興趣,所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于這樣的認識,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藝術與人文科學家族里的其他學科相比,顯得理論成果薄弱,所謂藝術研究停留在經驗層面的探究、認識上。而且,就藝術整體研究看,作為專業(yè)、學科的整體性研究與結構性建設的意識淡薄。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就應該在對接各種渠道的項目研究之外,針對自己學校的辦學設想,針對學校的專業(yè)設置、學科建設的布局,設計一些整體推進專業(yè)建設和學科發(fā)展的研究項目,作為建設與發(fā)展的理性分析、科學發(fā)展的導引,這十分重要。將學校開展研究的個人愛好與零星行為,引領到項目、引領到彼此相關的項目群當中去,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通過研究項目凝聚精神、鍛煉隊伍、整合力量、打造品牌。

以云南藝術學院《云南特色民間工藝》的出版為例:教師們從長期下鄉(xiāng)采風的積累中,從特色民間工藝大師進入大學課堂的教學實踐中,也從各級政府不斷整理、確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政府行動中,深切感受到高等藝術院校應該承擔的相應責任。于是,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的教師們在耙梳資料,補充采訪采錄,條分縷析后,于2008年編輯出版了《云南特色民間工藝》一書。該書出版后,成為云南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的重要教學輔助用書,也獲得了第十二屆云南優(yōu)秀出版物三等獎。2009年開始,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將此書作為一項概論式成果,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立項運作,將15種云南特色民間工藝成果以項目化的形式運作為一個系列成果,這個成果將于2011年以高?!笆濉币?guī)劃藝術教材的形式陸續(xù)出版。

3.支持:成果課程化。

研究成果課程化,實質上是焊接教學研究與教學過程的辦學行為,十分有力、有效,對于辦學綜合實力的生成也非常重要。大學里的研究成果,有的可以轉化為經濟成果,有的能夠體現為社會效益成果,還有的,可以轉化到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中去,建立一門課程或一種課程體系。以云南藝術學院為例,近年大力開展教學質量工程的建設,教學成果以優(yōu)秀教學團隊、教學名師、精品課程、特色專業(yè)等形式體現出來,涉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教師個體、教師梯隊結構、專業(yè)特色優(yōu)勢與課程品牌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內容。實際上,教學質量工程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落實在“教什么、如何教、誰來教、誰有資格教、為什么教”這樣一些具體問題上的工程。成果課程化,最有力的支撐顯然來自教材編寫。如何將少數民族藝術資源編寫成可以在現代教育行為當中廣泛教學傳播的內容,就是一個考驗教師和教學團隊的關鍵所在。課程建設、專業(yè)建設都涉及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教學過程控制、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檢測的問題,這些問題,實際上都在解決“教什么、誰教、誰有資格教、如何教、為什么教”的具體問題。這些問題首先是理論問題,是文化立場姿態(tài)與藝術價值判斷的理論問題,體現在教學實踐中,就是教材編寫中體現出來的教師能力的增強與水平的提升,從一知半解的“知道者”變?yōu)閷<摇?/p>

出版社根據藝術院校的課程建設、專業(yè)發(fā)展、學科建設需求,積極回應,支持項目,擴大合作,在精品課程、特色課程、重點學科建設方面為藝術教育提供服務。

具體說,出版社用出版教材的方式支持地方藝術院校在辦學當中強調特色,發(fā)展優(yōu)勢,支持他們在精品課程建設當中突出教學內容的特色優(yōu)勢,突出他們在得天獨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豐厚資源基礎上的教學優(yōu)勢,突出他們在整理和創(chuàng)新民族藝術方面身置其中所具有的深切體驗。云南大學出版社近年來陸續(xù)出版的《云南特色民間工藝》《圖形創(chuàng)意》《傣族舞蹈教材》《云南民族復調音樂研究》等,就是將院校教師或藝術家多年的研究所得整理出版后又把它們轉化為課程內容,突出了少數民族藝術傳承過程在現代大學里通過教學完成的實驗。以《圖形創(chuàng)意》教材的編寫出版為例:云南藝術學院這個學科的教師從藝術設計課程的角度多年下鄉(xiāng)采風,搜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間圖形,教師們把這些積累作為本地的圖形元素運用到圖形創(chuàng)意的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了這一專業(yè)基礎課程的本土特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提煉完善,逐漸建設成了一門具有本土特色的課程,于是,精品課程教材也順理成章、應運而生了。

民間藝術,少數民族藝術,通過現代大學教育,變成規(guī)?;?、群體性、科學化的科學可控的過程,為中國藝術的繁榮預埋下了“草根情懷”的種子。我們看到,云南藝術學院的學生,通過學習,除了藝術院校大學生都應該掌握的一般人文知識、藝術技能外,還可以獲得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知識的技能。這是他們拓展生存空間和發(fā)展平臺的重要社會競爭力。

更重要的問題在于,通過這樣的學術研究和教材編寫,藝術教育單位潤物無聲地準備了教學與研究融為一體的團隊。經過了下鄉(xiāng)采風實踐、課堂教學運用、問題思考、項目研究,再回饋到教學實踐中,經過如此錘煉的隊伍是那種用別人的教材、鸚鵡學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隊伍所無法企及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云南大學出版社在支持藝術教育單位的教材與研究成果的出版中,也支持了藝術教育單位的人才培養(yǎng)、隊伍建設、課程設置、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科建設。

成果課程化“一石雙鳥”,既轉化了研究成果,又培育了專家和教學團隊。

三、出版社在藝術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劃當中的自覺意識與積極作為。

藝術人才的智力貢獻與創(chuàng)造能力,是建設文化大省與文化強省的關鍵,要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文化傳承者和創(chuàng)新者,就地取材、因人施教的教材編寫尤其重要。2002年,云南大學出版社出面運作,由云南藝術學院牽頭,召集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玉溪師范學院、大理學院等辦有藝術專業(yè)或藝術學科的大學開會結盟,統(tǒng)一認識,將“繼承傳統(tǒng)、學習民間”的區(qū)域文化特色與地域藝術優(yōu)勢的內容結合到藝術教育的普遍性規(guī)律中,搭建了“新世紀高等院校藝術專業(yè)系列教材”的基本框架,至今,已經陸續(xù)出版了《藝術美學導論》《藝術概論》《藝術教育管理學》《藝術英語》《云南民族美術學》《中國水墨畫:源流、審美、表現》《圖形創(chuàng)意》《電子雜志設計》《云南高等美術教育史研究》《云南民族民間戲劇概論》《戲劇導演思維與訓練》《歐美現當代名劇賞析》《云南民族舞蹈史》《傣族舞蹈教程》《諸子論音樂》《審美意識與音樂文化》《音樂美學教學論稿》《音樂素質通用教程》《電視導播》等教材,社會反響和教學效果良好。

云南大學出版社與云南藝術教育界基本達成了這樣的共識:一個從云南藝術教育單位畢業(yè)的學生,如果對云南、對西南、對中國藝術狀況知之不多、一知半解,那他就不是一個十分合格的學生,就遠不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者、創(chuàng)新者的“候選人”,他的資格就差得很遠。如果這樣的狀況是由于他所畢業(yè)的藝術教育單位造成的,那么,這個藝術教育單位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yǎng)定位就很值得懷疑。

這些年來,在開展課程建設、專業(yè)建設的過程中,云南大學出版社與各種類型的藝術院校合作,探索和開拓了一種效應綜合、目標明確的道路,值得與藝術院校辦學的有心人分享,也值得與那些矚目大學教學研究、辦學發(fā)展的出版行業(yè)的同行相砥礪。

藝術教材的建設,要有一種長期追蹤關注的韌勁,要有一個耐心培育輔助的過程。作為出版人員,筆者的經驗是,積極參與、經常促動,在一定程度上自覺參與到藝術院校的課題研究、成果轉化、特色課程的探索、教材的編寫試用及出版規(guī)劃中,將藝術類教材與藝術類學術著作的出版策劃延展到藝術研究、藝術教育的源頭上,從一開始就進入出版規(guī)劃的梳理與框架設定中,有耐心,下力氣,多年堅持下來就一定有收獲。作為藝術院校辦學的“局外人”,如何積極介入,成為藝術教育單位的專家教授們的同道、同路人,就看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和足夠的能力“介入”藝術教育事業(yè)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十二

摘要: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各種新媒體不斷涌現。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校報作為校園主流媒體當中的主導媒體,既遭遇著新的發(fā)展困境,又面臨著全新的發(fā)展機遇。高校校報開始走上全新的發(fā)展道路:高校校報借勢新媒體實現全面轉型,逐步樹立大眾文化意識,借鑒新媒體開始培養(yǎng)全媒體記者、發(fā)展公民記者,校報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依然堅守獨立的文化品格,又不斷加快實現校報與新媒體的融合。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校報的宣傳優(yōu)勢正在不斷擴大。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校報新策略。

高校校報是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是高校校園內占主導地位的媒體,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開展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載體,是學校聯(lián)系師生員工、海內外校友、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要紐帶,是展示高校對外形象和塑造學校品牌的重要窗口。高校校報擔負著引導輿論、交流信息、弘揚新風、培育新人、維護穩(wěn)定和繁榮文化、傳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第一,新媒體不斷涌現,校報功能減退。隨著21世紀的來臨,在世界科學技術取得巨大進步的背景下,在社會信息傳播領域,出現了與傳統(tǒng)媒體迥然相異的新型媒體,如網絡媒體、手機媒體、電視媒體、戶外媒體等新媒體形式,新媒體使人們接觸信息的容量達到無限,對政治的影響不斷擴大,給經濟帶來的利益不可計數,對文化的影響無所不在,不斷挑戰(zhàn)主流和精英文化。高校校報作為新聞媒體中的傳統(tǒng)角色正逐漸失去它的魅力。

第二,高校校報在與校內外數字媒體爭奪新聞事件的主動權方面日益顯現出競爭的劣勢。在危機事件發(fā)生的時刻尤其如此,因為這時隨著事件的快速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需要更快地獲得事件的背景信息。校園網絡、校園電視、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互聯(lián)網、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信息速度使人們能夠更快地獲得信息,因而人們對它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

第三,人們的閱讀習慣在不斷改變。很多人都通過網絡、3g手機、移動電視等新媒體獲取信息而不是去讀報。高校校報發(fā)展空間嚴重萎縮。在各種新媒體的涌現的環(huán)境下,高校校報必須轉換視角,謀求發(fā)展,與各種校園媒體與校內外媒體強強聯(lián)合,相互取長補短,有效地進行資源整合并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握趨勢,發(fā)揮優(yōu)勢,與時俱進,從自身的優(yōu)勢和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加快改革步伐。

(二)高校校報的發(fā)展機遇。

第一,高等教育加速發(fā)展。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又到了一個關鍵時期,大改革、大發(fā)展、大提高成為主流,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向高教強國的方向發(fā)展,新的教育規(guī)劃綱要中,教育目標實現年限為,這也是中國教育快速發(fā)展的,高校校報應當抓住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的契機,圍繞擴大影響力這一核心,不斷深化改革,探索發(fā)展新路。校報應注重辦報質量,要深入研究高校受眾需求,精心策劃和組織報紙的內容,實現改革目的。

第二,校園媒體蓬勃興起。校園網絡的快速發(fā)展,既給校報的發(fā)展帶來壓力,也為校報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校報要像歷史上各個關鍵階段一樣,積極吸收和采納新技術,從當今一日千里的信息技術革命中尋找發(fā)展機會。對多媒體形式以及互聯(lián)網和移動通信等新載體,要張開雙臂去擁抱,而不應拒絕或排斥。校報應該與網絡、廣播和電視實現資源共享,加強交流合作,實現共贏。

第三,數字報紙擴大傳播。對校報來說,各種新媒體的出現不是沖擊,而是機遇,重要的是看校報如何捕捉這份機遇。各種新媒體本身只是一種技術,是一個載體;報紙本身也是一種技術,一種載體,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補充,卻各有所長。高校校報的'發(fā)展更需要開闊視野,積極地運用網絡這個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使校報的內容資訊與網絡的手段能夠更好地結合。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校報作為高校主流媒體當中的主導媒體,必須謀求全新發(fā)展道路,把握時代脈搏,體察受眾新生,適應中國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趨勢,把這個曾經的朝陽產業(yè),打造成新時期高校校園中的知識階層信息需求的大集市。

(一)高校校報發(fā)展要借勢新媒體實現全面轉型。

實現校報的數字化。使校報由紙質媒體向數字媒體轉化,有效利用網絡傳播優(yōu)勢,建立高效的校報數字化發(fā)展戰(zhàn)略。校報網絡版,使信息傳播的范圍更廣,師生員工、校友、家長、關注學校的人士,只要能上網,就能看校報。增強校報的互動性。通過在線評論、郵件、留言、qq、博客等方式,讓信息不再單向傳播,通過校報與關注者的良性互動,加強交流與溝通,促進校報的不斷提高質量,快速發(fā)展。打造校報綜合信息平臺。當前高校都在開發(fā)建設和不斷完善綜合性校園信息站,校報成為數字報紙后,把它的發(fā)布平臺建設成一個綜合的信息門戶,建立論壇,為關注校報的讀者提供暢談校報,交流思想,探討學術的空間。開設博客頻道,把師生員工日常生活的點滴感受、新聞、作品、思想、成長歷程等發(fā)表在博客中,平淡樸實而容易接近,必定會成為校報提升其吸引力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實用信息發(fā)布,招生、就業(yè)、心理、學術、社交、健康、音頻、視頻等信息開發(fā),適合高校群體的高品位需求,有獨特性、針對性、實用性,吸引更多校園人的關注。未來的高校校報一定要利用傳統(tǒng)媒體的報道經驗、專業(yè)能力、品牌力量,創(chuàng)造數字化內容,提供多渠道內容平臺,服務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現各種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合作共贏。

(二)高校校報逐步樹立大眾文化意識。

高校校報新聞文化要樹立大眾意識,以人為本,關注民生,以報為媒,反映廣大師生關心的問題和工作難點,關注黨和國家當前的工作重點,了解社會發(fā)展的現狀,才能更好地宣傳黨的政策,把握輿論導向。校報要凝聚人心,建構校園主流媒體的大眾形象,就必須緊緊圍繞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務,切實加強對師生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激發(fā)師生員工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學校事業(yè)發(fā)展而努力奮斗的熱情。同時做到傳播知識,交流信息,服務師生,引導輿論。校報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承載媒體,對師生員工的文化選擇、文化心理、文化構成、文化品位要有深入的研究,致力于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與傳播,努力滿足師生員工的文化需求。高校校報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推行大眾文化的同時,注重報紙內容高質量、高品位、可讀性的多重開發(fā)。校報要打造成校園媒體中的精品,必須要有新的新聞價值取向,那就是不斷適應并適度引領校園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不只是“滿足”,更多是“引領”。建立一支知識面廣、有較高理論素養(yǎng)、有見識、有創(chuàng)意、有判斷能力,并能善于用這些能力的優(yōu)秀記者團隊伍。通過對這支隊伍的不斷培訓磨煉,不斷優(yōu)化組合,逐步在報紙內容高質量、高品位、可讀性的多重開發(fā)上實現新的突破。

(三)高校校報借鑒新媒體著力培養(yǎng)全媒體記者和發(fā)展公民記者。

高校校報作為傳統(tǒng)媒體,無論是否融入新媒體,融入得有多深,全媒體時代已經席卷而來。在高校內部新聞中心運用報紙、廣播、電視與網絡等媒體手段和全媒體數字平臺來完善全媒體新聞傳播體系,把校報從單終端、單形態(tài)、單走向的傳播轉到多終端、多形態(tài)、多走向的傳播模式。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校報的新聞采集者,要想迅速向全媒體方向融通,他的知識結構,專業(yè)技能方面則必須向全媒體方面拓展,力爭成為集全媒體記者、多媒體網絡編輯、網絡監(jiān)管員多種角色于一身的新型人才。全媒體記者成為新傳播生態(tài)下高校校報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隨著電子郵件、msn、qq、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的交流溝通方式層出不窮,互聯(lián)網正進一步成為公眾輿論的主陣地。高校校報,要借助大學校園中的高級知識分子所組成的公民記者隊伍,在校報的交流網站中,創(chuàng)造一個透明和自由的輿論環(huán)境,讓更多的校園公民記者傳播新聞,展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為校報建設提供參考,以便加強高校校報主流媒體的引導作用。

只獲取值得信任的信息,這是報紙一直以來的偉大使命。權威性將使報紙在未來的各種新媒體仍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綜觀新媒體發(fā)展狀況,高校校報要發(fā)展,就必須啟動“搜索”與“鏈接”,激活傳統(tǒng)校報的新媒體元素。然而高校校報在草根文化泛濫、優(yōu)質文化匱乏的情況下,根據大學生、教師這些高層次人群的特殊需求,又必須堅守獨特的文化品格。高校校報作為校園主流媒體當中的主導新媒體,它向前發(fā)展靠的不是技術,而是內容,技術只是載體,內容為“王”才是根本。讓高品質的作品在報網海量的信息中脫穎而出。校報要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內容、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表述方式和傳播理念及自己的文化。高校校報在新媒體中,始終堅持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權威性、專業(yè)性和可信性,它傳播知識,提供文化,孕育精神,而不是媚俗的娛樂工具。在學術自由,文化濃厚,思想先進,道德高尚,精神豐滿的前提下,利用新媒體的積極因素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五)高校校報要加快實現融合發(fā)展。

4月13日。美國新聞網站propublica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這是網絡媒體首次獲得這一新聞大獎。《舊金山紀事報》獲得了漫畫創(chuàng)作獎,這也是網絡媒體首次獲得這一獎項。普利策新聞獎自19設立以來,一直針對報紙和通訊社等傳統(tǒng)媒體,直到去年普利策獎才首次允許新聞網站參與角逐。表示傳統(tǒng)媒體對網絡媒體更多的承認和融合。11月8日新傳媒產業(yè)聯(lián)盟成立,標志著資源共享、平等互利、合作發(fā)展交流平臺的建立。這無疑對高校校報的發(fā)展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高校校報要與不同校園媒體、校外媒體之間進行更多的合作,為報紙這一傳統(tǒng)媒體提供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平臺,通過溝通交流,借鑒合作,升級轉化,把國際的、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精品化篩選,然后讓信息在校園媒體中傳播,實現高校校報信息和各種媒體信息的創(chuàng)新融合。

當今的高校校報,已經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嚴肅、正統(tǒng)、硬板的紙質媒體,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下,高校校報已經走入了多元融合的時代,合作、共贏、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使之成為推動高校發(fā)展的重要媒介。當然高校校報的發(fā)展與新媒體的結合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障礙要克服,還有很多限制要突破。高校校報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使高校校報發(fā)揮更大的宣傳作用。

參考文獻: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十三

[摘要]文章論證了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圖書館如何發(fā)揮特有優(yōu)勢,用現代傳播手段使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不斷增值,充分發(fā)揮圖書館“信息庫”的應有作用。

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文化與經濟日益融合?!皒x文化搭臺,xx經濟唱戲”的活動,在我國廣泛興起;“美食新概念”、“購物文化節(jié)”、“茶文化”、“酒文化”,等等,物與文化的結合舉措此起彼伏、鋪天蓋地。在傳播學已經進入“后傳播時代”的今天,作為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公共圖書館,如何挖掘、發(fā)揮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巨大潛值,并利用現代傳播手段,使其不斷增值,是少數民族地區(qū)圖書館工作人員光榮、艱巨而又義不容辭的時代責任。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有其獨有的特質,是其他文化資源不能替代的,這是有著最豐富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館藏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圖書館獨具的優(yōu)勢。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而論,她位于自治區(qū)首府南寧市最壯觀的民族大道中段,是廣西最大的省級綜合性公共圖書館。館舍占地面積29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1000平方米,主樓10層,書庫大樓20層,整個建筑由一、二、三段組成,其中一、二段凌駕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水上圖書館”。到目前為止,擁有政治、經濟、法律、及其他各門類學科圖書244萬冊;中外文期刊兩萬余種;音、像帶及學術期刊光盤兩萬多件,被譽為“八桂學府,壯鄉(xiāng)書城”。其中,地方文獻部藏有以壯族為主體的,包括苗族、瑤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11個少數民族的大量文化資源。自治區(qū)已經投資5000多萬元,對老館進行改擴建,把該館建成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高精尖技術裝備,并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國家一級圖書館。目前新館已建成,閱覽大樓總建筑面積達12195平方米,一樓為入口大廳、檢索大廳,二樓、三樓均為閱覽室。新樓入口設計合理,人流集散便捷,不迂回,不穿越,不同性質的人流分流明確,自然通風采光。新館可容藏書400萬冊,擁有3500個座位,電腦網線達到1000個信息節(jié)點。

廣西,是我國五個民族自治區(qū)中唯一臨海的自治區(qū),具有出海、亞熱帶雙重地理優(yōu)勢。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各方的努力,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已經逐步顯現出其巨大價值:被稱為壯族歌仙的“劉三姐文化”、壯族“三月三歌節(jié)文化”、中國綠城——廣西南寧的“綠城文化”、南寧國際民歌節(jié)的“民歌節(jié)文化”、以壯族為創(chuàng)始民族的“銅鼓文化”、壯族特有的民居“干欄式民居文化”以及現在正在興辦的“東盟博覽會文化”等等,在民俗風情、民族文化、工藝美術、山川風物等方面,都顯現出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顯現出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巨大的經濟價值、人文價值、歷史價值;而人文價值、歷史價值是一種品牌、一種無形資產,在某種條件下,又可轉換成經濟價值。就是這些已經顯現出巨大價值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也還缺乏作為無可替代的“信息庫”、缺乏“圖書館作為”濃墨重彩的這一筆!筆者所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的地方文獻部,現在藏有明清以來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圖書四萬余種。壯族文化資源之豐富,是全國任何一個圖書館都不可比擬的。在挖掘、豐富、擴大、增加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上,是大有作為的,是獨有的優(yōu)勢。就是上面提到的、已經初步顯現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價值的一些方面,也極待補充、增加其民族文化的含量。像“劉三姐文化”所以產生在廣西,產生在壯族,絕不是偶然的。因為自古以來,廣西就有“歌?!敝Q,每年“三月三歌節(jié)”,漫山遍野都是對歌的群眾,民歌資源非常豐富。壯族的《布洛陀》《嘹歌》《姆六甲》等,早已經在民間流傳。再如“干欄式民居文化”,在我國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遺存中,就有“干欄式建筑”的實物,距今已有八千多年;遠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所有臨水的民居,都是“干欄式建筑”;筆者在泰國的湄南河上,親眼見過大量的“干欄式民居”,只是建筑材料已由木質改進為鋼筋水泥而已。壯話屬于壯侗語族·壯泰語支。壯族與越南、泰國、老撾的某些民族,都可直接用語言交流。壯族是我國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有1800多萬,是我國最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其實,從血統(tǒng)、語言、文化、分布、社會、經濟各個角度上看,不管是壯族、布依族,還是越南的儂族、岱族,其實都是一個民族不同的稱呼而已。再如遠播東南亞的“銅鼓文化”,據廣西專家考證,是由壯族的先民“濮人”在黃帝時代創(chuàng)始的,幾乎和中華文化同樣悠長。所有這些,都需要充實、傳播,擴大其覆蓋面。還有大量的廣西圖書館已有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也極待擴大其影響。像發(fā)源于廣西金田的“太平天國文化”,這是改動中國歷史的大事件;震動中外、在我國革命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百色起義文化”,更是中國革命史上壯麗輝煌的一章;龍勝各族自治縣的“龍脊文化”,在全國、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寧明的“花山崖畫文化”,更是壯族悠久歷史極待解讀、極待挖掘的文化瑰寶;桂北的“紅瑤文化”,更已吸引了全世界旅游、觀光的眼球……總之,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都極待加上“圖書館作為”這濃墨重彩的一筆,使其本以無可估量的價值再次增值!

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傳播不可回避的現狀是:作為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信息庫”的圖書館,在現代化傳播手段的建設上,還是比較滯后的。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領導重視”、“政策傾斜”的“等、靠、要”觀念,在某些人的頭腦里,仍然根深蒂固。目前,我們面對的是市場經濟,說“重視”,得市場重視,說“傾斜”,得市場傾斜。市場需要、用戶需要,才是我們的“領導”,才是“傾斜”的所在。若想讓市場“重視”,讓市場向你“傾斜”,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新興的傳播學,吸引人類的眼球;用傳播學的手段,引起市場的“重視”,引導市場向你“傾斜”。新興的傳播學學科,自從上世紀30年代在美國誕生以來,特別是自拉斯韋爾harolddwightlas-swell提出了著名的傳播學“5w模式”以來,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受到了社會科學界的高度重視。因為,現代社會已從以縱向結構為核心的簡單社會,轉向了以橫向結構為中心的復雜社會。馬克思、恩格斯所謂的`“合力與力的平行四邊形”,揭示了現代社會的特征。尤其是互聯(lián)網誕生以來,線性函數已經無效,只能是非線性函數。傳播學已跨越口傳播、印刷物傳播而進入第三代的多媒體傳播的“后傳播時代”。到底統(tǒng)計,我國已有互聯(lián)網用戶8000多萬,這是個空前巨大的“受眾群”。不可估量價值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面對如此巨大的“受眾群”,正是通過多媒體傳播使其充值增值的大好良機。誰認識不到這一點,誰就是落伍者,將后悔莫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已建立起計算機管理系統(tǒng)、縮微拍攝、閱讀系統(tǒng)以及音像視聽等自動化設備。目前,圖書館所有業(yè)務環(huán)節(jié)全部實現了自動化管理,已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自動化計算機網絡體系,整個圖書館網已納入國際互聯(lián)網中,并且與縣級以上圖書館通過互聯(lián)網或ppp撥號系統(tǒng)進行聯(lián)網。廣西圖書館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數目數據和多個全文數據庫,其中,已建成書目數據56萬多條、連續(xù)出版物數據庫0余條、中文古籍數據庫13000余條、視聽資料數據庫23400余條、外文圖書數據庫20000余條、科技小報索引數據庫、廣西文獻索引數據庫、廣西名人文庫以及農村適用信息、太平天國資料、廣西地方志、廣西民族民俗圖文等全文數據庫。憑借這一現有基礎,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傳播方面,尚須充實、加強、擴建的有:

1.為每一個廣西特有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立項,建立起專題傳播網絡。這首先就要圖書館工作人員,將每個專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加以篩選、歸類、充實,建立起便于檢索的數據庫,建立起相應的網頁。這一數據庫面對的不僅是廣西5800萬各族人民,也不僅是我國13億人民,而是全世界。這將對旅游觀光業(yè)、民族制品業(yè)、餐飲美食業(yè)、醫(yī)藥保健業(yè)、服裝鞋帽業(yè)、娛樂休閑業(yè)、體育健身業(yè)、珠寶飾品業(yè)以及民族史、民族文化、生態(tài)研究學等等,產生廣泛、深刻、持久的影響;將打破歷史造成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落后、封閉,改變一直停留在“借書還書”、“閱覽復印”的傳統(tǒng)服務模式,使“死”資源變成“活”資源,變“讀者上門”為“圖書館上門”,使圖書館變成不分節(jié)假日、不論刮風下雨,每年365天、每天24小時的“全天候”的“上門”的“讀者服務”。這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充值增值,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生態(tài)價值。是“圖書館作為”濃重輝煌的一筆。目前,互聯(lián)網上電子書刊許多都是收費的,而圖書館是全民的福利事業(yè),是免費的。這種“價格優(yōu)勢”是電子書刊業(yè)無法競爭的。據筆者的實踐體會,當在互聯(lián)網上開動“搜索”引擎搜索時,圖書館幾乎是完全缺位的。最活躍的是銷售企業(yè)、旅游業(yè),其次是政府部門,圖書館連個人“博客”都不如。圖書館的自動化系統(tǒng),許多還處于“內部”狀態(tài)。這和圖書館“信息庫”的地位很不相稱。如今是“知識爆炸”時代,在這場“知識爆炸”中,圖書館有責任、有義務加上“信息庫”——圖書館這枚“超級重磅炸彈”。

2.互聯(lián)網傳播的前提是“愿者上鉤”——因為需要。用戶上不上鉤,不需要“領導重視”、“政策傾斜”等客觀條件,關鍵是“圖書館作為”要做得到位,適應用戶需要。長期以來,圖書館一直受“輸入困難”的困擾。許多民族書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要造字,輸入緩慢。特別是一些珍本書、善本書,生僻字連篇,輸入十分困難。而且讀者借閱又受到一定限制,大大影響了這些“寶貝”價值的發(fā)揮。由于電子技術的進步,現在有了“漢王文本王”之類的具有一鍵進入word的智能鍵,所有生僻字,完全可以一鍵進入,“輸入”一本書,也就是幾十分鐘,大大加快了輸入速度。新興的電子書刊業(yè),是沒有這些珍本書、善本書“寶貝”的。一旦圖書館的珍本書、善本書變成電子版,加上又免費,電子書刊業(yè)是無法跟圖書館競爭用戶的。圖書館的專題網頁。要制作得漂亮,吸引眼球。當用戶“搜索”時,圖書館的網頁就可“一擁而上”,特別是那些使一般用戶頭痛的生僻字,用戶可以立即復制保存,節(jié)省了大量的精力、時間。

3.互聯(lián)網的數字化傳輸手段,是文、圖、聲同時傳播的,其科技含量的先進性是當前任何一種媒介無法比擬的。紙傳媒,雖然可以文圖并舉,但無聲;就是最先進的電視,雖然有聲有圖,也是活動的,但它的文卻常常缺位;而且,這兩種傳媒也只能單獨、不能同時進行。有一個很典型的例證: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教授王申生,根據自己十幾年臨床診斷積累,個人編排了一個多媒體資料庫。用戶把這資料庫搜索到后,在菜單上點擊“二尖瓣狹窄的聽診練習”,在出現的人體圖片心臟部位,再點擊一下,耳機里就會出現這位“病人”的心跳聲,就像臨床醫(yī)師直接用聽診器聽到的一樣。儼然是一部臨床診斷學的多媒體教科書。他這一多媒體資料庫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許多醫(yī)院下載后,作為培訓進修醫(yī)師的教材。國家衛(wèi)生部還將把它納人全國醫(yī)師統(tǒng)考題庫。這個例證說明:多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目前是任何一種媒介都無法比擬的。制作這種多媒體資料庫,對圖書館“單位”來說,集體的人力物力,不知要容易多少倍!電腦的復制、下載的存儲功能,更是其他任何傳媒無法做到的。用戶需要的文化資源,經過互聯(lián)網到手后,可以任意復制、翻錄。電腦對圖版的修整功能,還可彌補原件的某些不足。電腦的編輯功能,又可以把文、圖、聲任意編排。就是光盤,也可任意復制。那些珍本書、善本書“寶貝”,將發(fā)揮出無窮的潛值。數字化傳輸的訪問人數記錄與傳統(tǒng)的借閱統(tǒng)計,不知要高出幾十幾百倍,圖書館將“門庭若市”,帶來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大覆蓋、大播種、大豐收!

4.利用網絡傳播快、廣的優(yōu)勢,在網上發(fā)布征集、呈繳地方文獻的通知,不斷充實館藏。要知道。有許多地方志、族譜、民族史、個人作品,都忠實地記錄了一個地方的家族、民族、個人的歷史。但是由于多種原因,這些文字未能正式發(fā)表,而流傳在民間,這就需要圖書館利用其特有的收藏優(yōu)勢,向各方征集各種文獻以便不斷地充實和豐富館藏,讓其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廣西圖書館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網上發(fā)布了地方文獻征集的通知,并將征集來的文獻迅速做成數據,以供需求者在網上查詢,或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文獻,發(fā)揮地方文獻的增值作用。

總之,要建立起“圖書館傳播體系”。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充值升值,有賴于傳播的到位;傳播到位,吸引眼球,又反過來擴大了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影響,使其充值升值。這是一種“正”循環(huán)。是加法;反之,傳播不到位,不能吸引眼球,就不利于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擴大影響,也就不利于其充值升值,則是“負”循環(huán),是減法。是“正”循環(huán),加法;還是“負”循環(huán),減法,把柄,就掌握在圖書館同行們的手上!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十四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綜合辦學能力和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是高校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要求,而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思想保證,是提升學校層級和學校文化品位的關鍵所在,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微博、博客、微信等網絡社區(qū)迅速崛起,自媒體時代應運而生,高校校園文化經歷了長期的沉淀,它在整合學校歷史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上,呈現出了嶄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

一、自媒體的基本概念。

“自媒體”一詞最早由美國硅谷著名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在底提出。次年,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聯(lián)合撰寫的wemedia研究報告中指出:“自媒體為普通大眾提供、分享他們真實想法、自身新聞的途徑”。現階段,自媒體包括博客、微博、空間、微信、bbs等,具有開放性、互動性、交互性、即時性和海量性,它與其他媒體的不同點在于自媒體的傳播方式不再是點對面進行傳播,而是由普通大眾主導,自主實現信息的交互傳播。

(一)校園文化逐漸向虛擬文化空間拓展。

現階段,大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校園現實空間,而是把校園文化延伸至網絡虛擬空間。交互發(fā)展的自媒體載體不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觀念、道德理念、行為方式、心理特征和價值取向,使得校園內部所營造的網絡人文環(huán)境,乃至校園實體人文氛圍得到充實發(fā)展。大學中具有虛擬校園特色的人際關系、交流方式、生活形態(tài)以及由大學生參與評論、分享的校園文化,對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育“四有”新人,培養(yǎng)良好的學風、校風、校紀,提高師生員工凝聚力,樹立大學生對高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充盈校園人文氣息和文化底蘊,促進校園文化穩(wěn)步向前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校園文化的自主能動性增強。

隨著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任何社會組織都應該把人作為生產力的第一要素,如何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如何把存在于人個體中的知識顯性化為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任何組織人力資源開發(fā)無可回避的重要事情。團中央書記處陸昊通知在全國學聯(lián)第二十四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閉幕式暨中國大學生骨干培養(yǎng)學校第三期開班式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學聯(lián)章程指出,學聯(lián)作為黨和政府聯(lián)系同學的橋梁和紐帶,要在維護國家和全國人民整體利益的同時,表達和維護同學的具體利益;要倡導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媒體環(huán)境下,形成一股自主創(chuàng)立、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務、自主監(jiān)督的校園文化。高校大學生運用新媒介對社會各類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分析,自發(fā)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突出個人特色,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與人交友,共同進步。

(三)校園文化進入交互式的雙向傳播模式。

自媒體是一個極大的新聞發(fā)布中心和信息交流平臺。一方面,高校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時,又可以隨時對所接收到的各種信息做出評論和反饋。在搜索信息、發(fā)出教育、引導信息時,可以及時地獲取大量的正能量信息,為有效地調整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的引導方向提供了條件,從而激發(fā)高校大學生熱愛國家、熱愛社會、熱愛學校、熱愛生活的理想道德情操,引導樹立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校園文化的主旋律,促進校園文化兼容并蓄發(fā)展。

三、結語。

總之,校園文化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具有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的特點,應在各大高校中積極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著力實施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精心構建素質教育體系,不斷與時俱進,緊握時代的脈搏,跟隨時代發(fā)展的方向,以堅持服務學生成長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調動廣大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的形式,科學地規(guī)劃校園文化互動活動,推進校園文化在傳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十五

(一)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缺乏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

1.區(qū)域合作開發(fā)意識有待加強。

少數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很強的歷史延續(xù)性和區(qū)域地緣性。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是桂中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不斷的積累、凝練而成的,具有很強的區(qū)域地緣性和整體性。目前,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fā)都是在政府主導和強力推進下展開的。由于柳州和來賓屬于兩個平級的地級市,各自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在所屬轄區(qū)內獨立開發(fā)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這就使得有些本來是一脈相承的少數民族文化由于行政區(qū)域的不同被人為的割裂而喪失其整體性和延續(xù)性。當前,柳州市、來賓市都把提高轄區(qū)內少數民族旅游資源開發(fā)和產業(yè)化發(fā)展作為促進地方發(fā)展、提升城市品牌效應的一個重要視點。出于各自的利益考慮,柳州市和來賓市都制定了相對獨立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策略,在具體的開發(fā)過程中缺乏區(qū)域合作開發(fā)的理念和意識。

2.旅游資源開發(fā)規(guī)劃有待完善。

目前,柳州市、來賓市都制定了詳細具體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規(guī)劃。如柳州市在《柳州市旅游業(yè)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中提出“一個中心、兩條走廊、三大板塊、四大主題旅游線路、五大精品景區(qū)”的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對其區(qū)域內的少數民族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fā)。來賓在《來賓市旅游業(yè)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提出“一城、兩帶、四區(qū)、六品牌”旅游發(fā)展總體框架,把大瑤山瑤族民俗文化和忻城壯族土司文化作為來賓市少數民族旅游資源開發(fā)的重點項目。從柳州市、來賓市的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和少數民族旅游資源開發(fā)計劃來看,二者之間缺乏系統(tǒng)的整合,一方面,規(guī)劃使作為整體呈現的桂中“民族四絕”碎片化,把一脈相承的紅水河文化和壯族劉三姐文化強行割裂;另一方面,在旅游路線的設置方面也不能呈現桂中少數民族文化的整體行。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規(guī)劃有待進一步科學的整合與完善。

3.旅游品牌形象有待進一步凝練。

凝練區(qū)域旅游品牌對提升區(qū)域的影響力和社會效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廣西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桂北的山水旅游資源、桂南的海洋旅游資源、省會南寧的會展旅游資源都形成了較強的品牌效應。廣西桂中地區(qū)具有得天獨厚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目前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已初具規(guī)模,品牌形象已初步樹立,但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有待進一步凝練,“民俗風情看桂中,民族旅游到桂中”的旅游品牌效應還需進一步打造。

(二)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業(yè)化發(fā)展的總體水平較低。

1.市場培育不足,企業(yè)參與不夠。

當前,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fā)主要是由政府主導和具體負責實施,企業(yè)參與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的程度低,市場主體融入市場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不足;以市場為導向的旅游開發(fā)機制還不完善,旅游業(yè)的綜合經濟效益還不高。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的市場策劃、運營等方面較為落后,市場競爭力不強。

2.產業(yè)融合較低,產業(yè)鏈不完善。

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缺乏整合力度,產業(yè)融合不強。“桂中一體化旅游”的發(fā)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尚未打造出國內外知名的桂中旅游精品線路。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產業(yè)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產業(yè)化發(fā)展有待進一步提升。

(一)整合區(qū)域旅游資源,打造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精品。

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要打破行政區(qū)域劃分的壁壘,從少數民族文化的整體性、延續(xù)性和地緣性出發(fā),根據不同少數民族文化的本質屬性和地域特征,全面整合區(qū)域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全力打造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的精品文化、精品路線和精品服務。如在開發(fā)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桂中“民族四絕”的旅游路線時,可以設置為“三江—融水—柳城—金秀—忻城”;又如桂中地區(qū)的劉三姐文化的開發(fā),要以開發(fā)桂中壯族文化為出發(fā)點,以劉三姐文化為核心,全面整合柳州劉三姐歌謠、傳說和來賓壯族土司文化等資源,甚至可以整合延伸桂林、河池等地的劉三姐文化,以柳州、來賓為中心,打造“來賓—柳州—河池”和“來賓—柳州—桂林”兩條壯族文化旅游路線。

(二)深化區(qū)域旅游合作開發(fā),拓展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發(fā)展空間。

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要以柳州、來賓為旅游集散中心的輻射互為帶動,促進柳州、來賓各縣市的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共同打造桂中“民族四絕”和精品旅游路線,全面提升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和質量。同時也要注重整合周邊地區(qū)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拓展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發(fā)展空間。如整合桂林紅瑤、河池的白褲瑤,開創(chuàng)一條瑤文化旅游路線:“桂中(五大瑤族支系)—桂西北(白褲瑤)—桂東(紅瑤)”,又如壯族劉三姐”風情游,可設置“桂林(陽朔)——柳州——宜州——忻城”旅游路線。此外,還要加強與區(qū)外省份、東盟國家的旅游合作,實現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向周邊省份延伸和向國際旅游拓展。

(三)推進旅游產業(yè)融合,促進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市場深度開發(fā)。

桂中地區(qū)開發(fā)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企業(yè)不僅數量較少,而且普遍“小、散、弱、差”的缺陷,缺乏市場競爭力。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業(yè)融合較低,產業(yè)鏈不完善。因此,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要強化政企聯(lián)動機制,推進旅游產業(yè)融合,促進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市場深度開發(fā),要進一步調整、注重“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產業(yè)鏈的協(xié)調發(fā)展,大力開發(fā)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努力培育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yè),擴大產業(yè)規(guī)模,提高產業(yè)素質,建立科學、合理的旅游產業(yè)體系,全面推進桂中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業(yè)健康、持續(xù)的發(fā)展。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論文篇十六

筆者曾經工作過的單位是一所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高校。在該校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實踐中,筆者發(fā)現民族地區(qū)院校開展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是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傳統(tǒng)方式的有力補充。

民族地區(qū)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它在建設的過程中可以依托當地豐富的少數民族資源,找準自身的發(fā)展方向。民族民間文化可以成為民族地區(qū)學院的優(yōu)勢學科,高校需對如何將優(yōu)勢學科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如何最大化地為地區(qū)經濟文化建設貢獻力量,如何改變外界的獵奇心態(tài)把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真諦發(fā)揚光大進行思考。一方面學校需立足于地方,為地區(qū)培養(yǎng)急需并適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可凝練辦學特色,找到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方向。因此它并不只是停留在消極被動地傳遞已有的民族文化成果這一層次上,還擔當著發(fā)現、傳播和創(chuàng)造少數民族文化,并將之整合成為既與主流文化相一致又適合民族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文化形態(tài)的重任??偟目磥恚褡宓貐^(qū)高校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貢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民族地區(qū)高校的教育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與個人品格,讓少數民族地區(qū)學生學習并且了解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逐步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感情投入與少數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高校文化傳承的主要對象是成年人,在這一時期他們已具有自身的完全思維能力。對他們加以引導,激發(fā)其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后,他們將會通過各種方式去了解其感興趣的東西從而主動地去繼承、宣傳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民族地區(qū)院校還需從不同民族視角出發(fā),體現出各種文化的特色,讓學生能夠從不同民族的視角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以此擴展學生對社會的性質、發(fā)展和復雜性的理解,將少數民族的不同觀點、不同參考標準和內容整合到課程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還可以學到使他們更好地融入現代化社會中的知識與技能,這樣更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反思和創(chuàng)新能力,更加促進學生形成自我和民族認同感,這是少數民族文化得到保存和繼承的前提。

其次,為了使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得到實現,民族地區(qū)院校還需把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納入教學過程中。多元化教育必然要求學校教育內容的多元化,即教育內容至少應該包括少數民族自身的文化、主體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這樣使得學生不僅要學習主體文化,而且要學習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凱里學院在科研、學生活動等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來促進地區(qū)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因此,我們有必要在高校正常的教學、活動當中增加有關地區(qū)民族文化的項目,既要保證地區(qū)民族文化得到良好的傳播,又要確?;顒娱_展的趣味性、有效性、針對性,以此來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接受能力,使學生可以主動、自愿地學習,傳承與發(fā)揚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在這方面,凱里學院由經過培訓的專業(yè)人員擔任教學,有相對應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計劃,從而使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再是隨機、任意的傳承,而是沿著科學的、系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凱里學院還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研究,系統(tǒng)化地了解被研究民族的內涵,形成文字資料。還可利用其條件對民族文化中實體性的表現進行保存和收藏,這些都對保護和傳承該民族文化有著重要作用。凱里學院采用理性和批判的態(tài)度,把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融入各層次學校的教育內容中,使少數民族文化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實現傳播和傳承,真正實現多元文化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理念。

最后,民族地區(qū)院校還可積極開展民族特色活動,師生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到少數民族音樂舞蹈領域,保存地域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開展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從很多原生態(tài)歌舞中汲取營養(yǎng),將地區(qū)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推向復興高潮。這些活動讓大家如同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一樣和睦地相處,相互幫助和理解。凱里學院作為文化機構負起發(fā)掘、整理和保存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的責任,凱里學院設立的民族博物館、民族藝術團等起到了很好的民族文化保存、傳播的作用,為各個民族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凱里學院還應積極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社區(qū)教育的合作,進而充分發(fā)揮家庭和社區(qū)在促進民族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營造適合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校外環(huán)境。學校通過民間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者走進校園,傳授有關少數民族文化知識和技能等方式,讓他們積極參與和支持學校傳承民族文化。從獲得的成績和開展的效果,我們可以看到高校作為家庭社會傳承的補充有著其獨有的特點。同時,凱里學院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加以輔助進行傳播和宣傳,例如,開通了互聯(lián)網學習交流的平臺等。

總之,少數民族地區(qū)高校可以擔當起傳承和整合少數民族文化的重任,幫助學生繼承和發(fā)揚當地少數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并加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為最終實現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維護國家的安定和統(tǒng)一,構建和諧社會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欣.少數民族文化對公共政策執(zhí)行的影響分析:以苗族地區(qū)生育文化為例[j].前沿,(6).

[2]劉桃良.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路[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31(1).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