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聞一多故事讀后感(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12:33:18 頁碼:14
最新聞一多故事讀后感(通用15篇)
2023-11-18 12:33:18    小編:ZTFB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寫讀后感時,要注意文章的結構和邏輯,做到層次清晰、條理分明。請大家欣賞以下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激發(fā)大家的寫作靈感。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一

《死水》是最能代表聞一多思想、藝術風格的詩作。聞一多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集詩人、學者和革命斗士于一身的重要人士。死水聞一多。

讀后感。

怎么寫,歡迎大家閱讀。

作者憎惡的“死水”不僅僅是路旁的一個臭水溝,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義。從詩人聞一多創(chuàng)作、發(fā)表、出版死水的有關情況可看楚“死水”象征的社會現實:。

二、從死水的發(fā)表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1926年3月18日,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發(fā)生。聞一多先生懷著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他選擇此時發(fā)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深惡痛絕。也就是說: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

三、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于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1928年,他編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封面與封底,采用的是通盤的黑紙。整個封面封底散發(fā)著憂郁、沉悶的氣息。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這個時候,在聞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

詩歌中反映的厭惡、失望是作者理想中美麗的祖國形象在現實面前碰壁后產生的一種過激情緒。而隱藏在揭露丑惡的背后,是對祖國無比強烈的眷戀之情和為祖國利益而獻身的決心。

今日再觀聞一多先生的死水,似乎又有所感悟,每一次的品讀,或許都會帶來一點小小的不同。

從死水中,我們似乎能夠感知詩人對黑暗現實社會的厭惡,憎恨,灰心和失望;他對舊世界,舊事物的辛辣諷刺和無情詛咒折射出他希望打破舊世界,渴望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全詩透露出詩人的感情是強烈飽滿的大義凜然,是拍案而起的義憤填膺,是嚴峻的冷酷中夾雜著火一樣的熱情。詩人先是痛斥“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寓指當時死氣沉沉,腐爛透頂的黑暗社會,進而“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再次表明這是一個毫無生機,不知人情冷暖的社會,對于這樣一個缺乏生機,缺乏人情溫暖的社會,詩人毫不留戀,而是索性“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以惡制惡,以毒攻毒,讓糟粕去破壞糟粕,詩人自此充滿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義憤和興奮。

在這樣一個污濁黑暗的社會中,即便“銅成翡翠”“鐵銹桃花”“油織羅綺”“霉蒸云霞”,也斷然粉飾不了滿目瘡痍的病態(tài)社會,這種以美寫惡,以美好的事物來反襯邪惡的本質,這種鮮明的對比,使丑惡更加暴露無遺,不管在“死水”中注入什么新鮮的活力或者如何改造它,如果不從根本的體制上去加以改善,都是不可取的,都終將逃避不了泡沫破滅的美夢,即使它偶爾發(fā)出幾聲吼叫,也顯得那么聲嘶力竭而蒼白無力。

在最后的一節(jié)中,詩人再次發(fā)出“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與第一節(jié)首尾呼應,既強調“死水”腐爛透頂,死氣沉沉,不可救藥的現狀,又表達出詩人嫉惡如仇,憤慨絕望的心情。

然而詩人在“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后分別寫道“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此語一出,擲地有聲,斬釘截鐵,猶如朝堂斷案,鎮(zhèn)木一響,無可置辯,也毋庸置疑,立馬宣判“死水”的罪惡死刑。詩人或用夸張描繪,或斷然否定,猶如雪上加霜,火上澆油,毫不留情地詛咒鞭撻腐敗黑暗的社會。詩人在絕望之余而生憤激之語,寫道:“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既然這樣一溝絕望的死水無法改造,無法挽救,而且腐爛透頂,惡貫滿盈,那就不如順其自然,任其滅亡。

詩人偏激尖刻的言語,巧妙地傳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和反動軍閥的咬牙徹齒之恨。在“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的言外之意其實是說讓丑惡來開墾,只能是丑上加丑,惡上添惡,他只能把這個世界搞得烏煙瘴氣,暗無天日,只會加快他的滅亡步伐。從而迎來詩人期盼的富有生機,政治清明,充滿真善美的人情溫暖的光明社會,讓“絕望的死水”變換成“希望的活水”。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二

這篇散文詩,是現代新詩的突出代表,它寓情于理、集現實及情感于一體,從側面展示了當時中國的國情和有志之士對國富民強的展望和期冀之情。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開頭以“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碧峋V挈領,反映了封建軍閥統(tǒng)治下的黑暗現實,通過“禍”與“火”的寫實和比喻,揭露黑暗現實對民-意的壓制,也寓示著民眾積蓄著的巨大的力量?!皠e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則反映了民眾盡管飽受壓榨仍然保持緘默,但緘默背后卻在醞釀著反抗與掙脫。緊接著作者對“緘默”作出了進一步的解釋,指出“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這一緣由。到這個時候,詩人突然筆鋒一轉,提出了“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將全文引入高-潮。在第二段里,作者以火山忍受不了緘默呼應了上一段的“火山的緘默”,用“鐵樹開花”比喻建設“咱們的中國”雖然會來之不易但終究會成為事實?!安灰l(fā)抖,伸舌頭,頓腳”則形象刻畫了反動者懾于民眾的爆發(fā)力量,企圖極力維護自身統(tǒng)治所帶去的恐慌和畏懼。到此,作者再次提出“咱們的中國!”這一撼人心魄的話語,起到反復詠唱、深化主題的效果。

“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這句話是聞一多先生提出的。1925年他留美回國,看到的是封建軍閥統(tǒng)治下的黑暗現實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在創(chuàng)作之中,他時刻不忘抒寫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的向往,而這種情緒在這首詩中得到充分地體現。全詩以“一句話”――“咱們的中國!”為構思中心,運用寫實和隱喻相結合的手法,全面生動地深化了主題。同時,他將民眾的抗爭與吶喊比喻成“青天里一個霹靂”,既寫出了群眾力量的無窮無盡,建立新社會的勢在必行,也強烈地表達出詩人自己對理想中國的期望與追求。()。

全詩用語平實,充分借助比喻這一修辭手法,運用整齊勻稱的行文結構,富有詩的韻律和格調?,F在讀起此詩,我不禁佩服作者的睿智和愛國思想。通過對此詩的深入了解,也增強了我對中國繁榮昌盛、前景光明的擁護和i衛(wèi)之情?!拔覀兊闹袊?!”多么具有感召力和威懾力呀!在當今社會,所有的中國人都應將自身的奮斗和努力用于國家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上,則中國將真正地成為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民族!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三

讀了這首詩,我有很多感觸,這首是講了可以燒成石灰的.石頭是經過很多次開鑿敲打才從深山中開采出來的,它把烈火燒解自己看作是平常事。即使身體粉碎變成石灰也不畏懼,還要把潔白干凈的石灰留在人世間。作者用這首詩來贊揚石灰清白和無私奉獻等精神,其實詩人是言志,通過對石頭不畏“千錘萬擊”和“烈火焚燒”,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寫,在贊頌石灰會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的同時,抒發(fā)了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讀這首詩,我可以想象到詩人當時的處境,詩人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愛國主義詩人和清官。他為人正直、清正廉潔,多次遭受排擠,但從未屈服過,依然剛正不阿,光明磊落,就像他詩中的石灰一樣,寧愿“粉骨碎身”也要留著清白在人間。由此,我聯(lián)想到了我國歷史上許多類似的人,如戰(zhàn)國時期的屈原,他有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偉大情懷;我聯(lián)想到了明代的海瑞,人稱“海青天”,他是百姓的父母官,流芳百世;我聯(lián)想到了宋朝的包拯,人稱包青天。他同樣清正廉潔,名垂千古;我還聯(lián)想到了我們上任總理朱镕基,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笨梢钥闯?,他是一位多么愛國,愛人民,為人民做了很多事的好總理啊!這些人都有著石灰一樣的精神。古往今來這樣的偉人其實非常非常的多,值得我們后人贊揚和學習。我也希望我長大后也能夠成為這樣的人,有石灰一樣的精神。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四

許多年前,我讀過一本書——《最后的演講》,它里面常提到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只要你努力,夢想就會來找你?!?/p>

那時的我,看到這句話,真是萬般滋味涌上心頭。此書的作者蘭迪·鮑許教授,在被確診罹患胰腺癌,生命只剩下最后幾個月的時候,應他所就職的大學的邀請,做了這場“最后的演講”。作為一個因病,生命即將走向終點的人,蘭迪教授是不幸的,然而,他同時又是幸運的,雖然只有短短48年的生命,他卻獲得了許多機遇,讓他實現了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夢想,他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如今,當我坐在舒適的公司創(chuàng)作部辦公室里,跟同事們討論著系列劇的策劃;當我面對著親切、可敬的_作家、編劇老師,聆聽他們深入、細致的指導;我會時常想起蘭迪教授的話。

有一個好的工作,能經常得到_老師的指導,相信這是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年輕人所夢寐以求的。

這些年一路走來,我漸漸相信了一句話——人生,是需要積累的。

現在社會上許多人都在談論人脈,都在想方設法地為自己聚攏人脈,尋找機遇,然而,我始終堅信,無論是結交朋友,還是結識師長,靠的其實都是自己的修為。

記得我開學第一天去電大報到,《羊城晚報》的郝記者來采訪我,過了沒幾天,爸爸對我說,上次采訪你的那個郝記者在電話里說,想跟你做朋友。我當時有點不相信,一個大報記者,要跟我這樣一個讀電大的殘疾學生做朋友?她是隨口說的吧?一晃,我與郝姐姐已相識了。

讓我更有感觸的,是去年3月,我到天虹賓館去參加省殘聯(lián)舉辦的小品培訓,第一天的培訓課程結束后,夜里,我到主講老師舒老師的房間,跟她簡單聊了一下自己對白天提到的殘疾人文學的看法,臨別時,我問老師能否給個郵箱地址,不曾想她竟給了我一張名片,表示今后愿意幫助我。

后來,我漸漸明白,自己平日里的努力和積累,也許總會在某一時刻不經意間給自己以意外的幫助,讓別人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當然,前提是,我遇到的老師和朋友的確都是“有心人”。

過去總會習慣地想,我的付出得到了什么回報?總希望回報能立竿見影。經歷過一些事情后,終于明白,人生的付出,或許只有在某一個機會來臨時,才能看到回報,在這之前,總難免會感到迷茫和委屈。就像我在沒有工作的那幾年里,只是想著,沒什么事干,學點東西總是好的,就堅持聽了4年講座。今天回想起來,正是那4年的“充電”,讓我有勇氣去跟_老師交流,雖然還是時常感到自己是在“班門弄斧”,但至少不至于是“門外漢”吧。

人生奮斗,也許很多時候都如在大海中航行,每天枯燥地看著大海,_苦地與風浪搏擊,卻發(fā)現要到達目的地依然遙遙無期。直到有一天,一座美麗的城市忽然在遠處出現,看著它,我們會覺得,自己之前的付出,甚至掙扎都是值得的。正是一路的堅持,才換來了今天與它的親近。

因此,無論我們現在處在怎樣的困境里,都應該相信,只要努力,在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之后,夢想,終究會出現在我們期盼的不遠的彼岸。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五

著名詩人聞一多原名聞家驊,他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親月派代表詩人。

小的時候,聞一多為了不讓寶貴的光陰從自己的身悄悄溜走,幾天每天都泡在父親的書房里看書。進入學堂,聞一多依舊保持著長久以來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勤奮讀書。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再多,他也要抽出時間來閱讀詩詞和古文。

一天,天氣異?;馃?,同學們上課都無精打采的,老師只好宣布提前下課。當同學們都出去玩的時候,聞一多卻回家看起了書。直到晚上,母親叫他睡覺,才發(fā)現他的身上被蚊子咬得滿是小紅疙瘩。聞一多風趣地說:“蚊子咬我,我咬書,真是天生的一對兒?。 ?。這個事故傳開后,大家便給他取了個有趣的別名叫“小小書蟲”。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懂得,我們要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勤奮讀書,讀好書,長大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六

常迸出些古怪的思想,

不倫不類的思想;

仿佛從一座古寺前的。

塵封雨漬的鐘樓里,

飛出一陣猜怯的蝙蝠,

非禽非獸的小怪物。

同野心的蝙蝠一樣,

我的思想不肯只爬在地上,

卻老在天空里兜圈子,

圓的,扁的,種種的圈子。

我這荒()涼的腦子。

常迸出些古怪的思想,

仿佛同些蝙蝠一樣。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七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边@一句話是明代的于謙在《石灰吟》中的一句話,這兩句寫出了于謙的清正廉明。他愿和石灰一樣粉身碎骨也不怕,只要能為國效力,為后人留下一面清白的墻,他死也愿意。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位名人事跡。

于謙(1398-1457),字延益,錢塘(今浙江人)。明成時進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于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于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于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zhàn)保,自稱罪該萬死。皇帝很高興。班師回朝北京,給于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十四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zhàn),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征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

讀完了這首詩后,我覺得如果世上能多一點兒像于謙這樣的人的話,以前的百姓會少一點兒痛苦,世間將會更加美好。所以我也要學習于謙那種高尚的品德,從小做起,成為一位造福百姓的人,而不是一個禍害國家的人。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八

作者憎惡的“死水”不僅僅是路旁的一個臭水溝,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義。從詩人聞一多創(chuàng)作、發(fā)表、出版死水的有關情況可看楚“死水”象征的社會現實:。

二、從死水的發(fā)表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1926年3月18日,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發(fā)生。聞一多先生懷著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他選擇此時發(fā)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深惡痛絕。也就是說: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

三、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于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1928年,他編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封面與封底,采用的是通盤的黑紙。整個封面封底散發(fā)著憂郁、沉悶的氣息。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這個時候,在聞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

詩歌中反映的厭惡、失望是作者理想中美麗的祖國形象在現實面前碰壁后產生的一種過激情緒。而隱藏在揭露丑惡的背后,是對祖國無比強烈的眷戀之情和為祖國利益而獻身的決心。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九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此詩出自明代詩人于謙之手,名【石灰吟】。當年,于謙寫下這首詩的時候,年僅十二歲,還是個乳臭未干的孩子。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傲一鸱贌?,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渾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lián)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tǒng)治。但英宗復辟后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十

在全詩的結尾部分,詩人干脆把太陽認作是自己的“家鄉(xiāng)”,詩中這樣寫道:“太陽啊,慈光普照的太陽!/往后我看見你時,就當回家一次,我的家鄉(xiāng)不在地下乃在天上!”集中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深切懷念。

《太陽吟》是聞一多的代表作之一。按劉烜《聞一多評傳》之看法,當作于1992年9月下旬,即詩人赴美留學的兩個月之后。(詩人于1992年7月赴美)同他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孤雁》、《憶菊》、《晴朝》等詩一樣,充分表現了他對故鄉(xiāng)的殷切思念?!短栆鳌芬辉姽彩?jié),其間情緒跳躍轉折、變化不定,我們最好分節(jié)解讀。

詩的一至三節(jié)算作第一部分。寫的是詩人清晨從睡夢中醒來,猛然間瞥見太陽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于是,那聊以忘卻鄉(xiāng)愁的美夢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這塊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過窗戶望著那黑氣沖天的工業(yè)煙囪?,F實生活的緊張感使他對無覺無知的酣夢格外鐘情,盡管他并不能永遠地陶醉在夢中,但這乍然醒來的強烈的不適感卻也很自然地讓人遷怒于物。在他看來,太陽的出現實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難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結束呢?這個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經有所表現。

然后,太陽的“熱”也為詩人體驗到了。太陽冉冉升起,大地逐漸為之增溫,那些在花草叢中晶瑩閃爍的露珠被烘烤干了。但是,給萬物以生機的太陽于“我”又何干呢?詩人那迎風落淚的眼眶永遠都是濕漉漉的,太陽的熱度還遠不足以將它們烘干。因為比起故土的溫暖來,太陽的這點熱度實在太不值一提了。自聞一多去國離鄉(xiāng)以來,淚水就常常伴隨著他度過了無數個寂寞孤獨的日子。在《晴朝》中,詩人也說:“地球平穩(wěn)地轉著,/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會笑,/淚珠兒卻先滾出來了?!辈贿^,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太陽也烘不干的竟是詩人的“冷淚”,可見,這還不是《晴朝》中滾出來的“淚珠兒”,它們很可能是詩人夢鄉(xiāng)的產物,在夢中見到了那想念已久的故鄉(xiāng),于是激動得淚如泉涌,等到早晨,這淚水就已經冰涼冰涼的了。

接著,詩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已經升入高空的太陽。他想到,這一天才剛剛開始,太陽還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再度沒入地平線呢!這“九曲回腸”的“十二個時辰”實在太長太長,況且,他的留美生涯才剛剛的開始,還有漫長的五個年頭啊!這整整的五年竟然也都要象這一天似的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地度過,那又將是怎樣的痛苦呀!1992年冬,聞一多在一封家書中寫道:“一個有思想之中國青年,留居美國之滋味,非筆墨所能形容?!夷擞袊瘢矣形迩曛畾v史與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將謂吾國人不能制殺人之槍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總之,彼之賤視吾國人者一言難盡?!边@可能就是所謂的“緩刑”吧?一般認為,詩人所說的“緩刑”就是洋人對中國人的欺侮和岐視,即“彼之賤視吾國人”,這在當時是的確存在的。而我又還想強調一點,即這樣的“岐視”還并不一定都是生活態(tài)度上的,它更具有一層文化上的涵義。在二十世紀,西方文明已經達到它的鼎盛,實現了“現代化”的目標,而中國文化卻仍然處于封建專制的統(tǒng)治之下,這一歷史性的差距必然在各個民族之間造成不小的心理距離。西方人有他們目空一切的姿態(tài),而中國人也可能產生極度敏銳的感覺,亦即所謂的“文化自卑感”。聞一多當時正處于這種“文化自卑感”的籠罩之中,越是在文化教育的實踐中產生深深的自卑,他就愈可能極力維護祖國文化的尊嚴,而故土則是祖國文化的縮影,當然也就更是強烈地牽動他的情懷了。

以上是詩的第一個部分,這一部分集中寫詩人對太陽的種種挑剔和不滿,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怨。詩人遷怒于物,滿腹怨氣。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十一

詩的一至三節(jié)算作第一部分。寫的是詩人清晨從睡夢中醒來,猛然間瞥見太陽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于是,那聊以忘卻鄉(xiāng)愁的美夢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這塊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過窗戶望著那黑氣沖天的工業(yè)煙囪?,F實生活的緊張感使他對無覺無知的酣夢格外鐘情,盡管他并不能永遠地陶醉在夢中,但這乍然醒來的強烈的不適感卻也很自然地讓人遷怒于物。在他看來,太陽的出現實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難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結束呢?這個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經有所表現。

然后,太陽的“熱”也為詩人體驗到了。太陽冉冉升起,大地逐漸為之增溫,那些在花草叢中晶瑩閃爍的露珠被烘烤干了。但是,給萬物以生機的太陽于“我”又何干呢?詩人那迎風落淚的眼眶永遠都是濕漉漉的,太陽的熱度還遠不足以將它們烘干。因為比起故土的溫暖來,太陽的這點熱度實在太不值一提了。自聞一多去國離鄉(xiāng)以來,淚水就常常伴隨著他度過了無數個寂寞孤獨的日子。在《晴朝》中,詩人也說:“地球平穩(wěn)地轉著,/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會笑,/淚珠兒卻先滾出來了?!辈贿^,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太陽也烘不干的竟是詩人的“冷淚”,可見,這還不是《晴朝》中滾出來的“淚珠兒”,它們很可能是詩人夢鄉(xiāng)的產物,在夢中見到了那想念已久的故鄉(xiāng),于是激動得淚如泉涌,等到早晨,這淚水就已經冰涼冰涼的了。

接著,詩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已經升入高空的太陽。他想到,這一天才剛剛開始,太陽還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再度沒入地平線呢!這“九曲回腸”的“十二個時辰”實在太長太長,況且,他的留美生涯才剛剛的開始,還有漫長的五個年頭啊!這整整的五年竟然也都要象這一天似的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地度過,那又將是怎樣的痛苦呀!1992年冬,聞一多在一封家書中寫道:“一個有思想之中國青年,留居美國之滋味,非筆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國之民,我有五千年之歷史與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將謂吾國人不能制殺人之槍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總之,彼之賤視吾國人者一言難盡。”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緩刑”吧?一般認為,詩人所說的“緩刑”就是洋人對中國人的欺侮和岐視,即“彼之賤視吾國人”,這在當時是的確存在的。而我又還想強調一點,即這樣的“岐視”還并不一定都是生活態(tài)度上的,它更具有一層文化上的涵義。在二十世紀,西方文明已經達到它的鼎盛,實現了“現代化”的目標,而中國文化卻仍然處于封建專制的統(tǒng)治之下,這一歷史性的差距必然在各個民族之間造成不小的心理距離。西方人有他們目空一切的姿態(tài),而中國人也可能產生極度敏銳的感覺,亦即所謂的“文化自卑感”。聞一多當時正處于這種“文化自卑感”的籠罩之中,越是在文化教育的實踐中產生深深的自卑,他就愈可能極力維護祖國文化的尊嚴,而故土則是祖國文化的縮影,當然也就更是強烈地牽動他的情懷了。詩的四至六節(jié)屬于第二部分。寫詩人希望借助太陽的力量了解故鄉(xiāng)的情況。

乍然醒來時的懵懂引出了萬千怨憤,但這畢竟還毫無實際意義。太陽照舊每天升起,驅散人們的美夢,向大地播撒自己的熱量,又依舊不緊不慢地完成著自己的使命,任何意氣性的怨怒都于事無補。詩人逐漸清醒了過來,他望著高空里運行的太陽,不覺又為它俯瞰一切的優(yōu)越地位而感慨起來。他幻想能夠騎著太陽旅行,“天天望見一次家鄉(xiāng)”;他又由太陽的東升西落,往復不已而想起了《淮南子》中的傳說:“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入于虞淵之汜”這樣說來,太陽就是剛剛來自東方大陸,來自詩人的故鄉(xiāng),想到這里,詩人似興奮起來,他急切地向這位故鄉(xiāng)的來客打探消息:“我的家鄉(xiāng)此刻可都依然無恙?”“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罷?”在詩人的人生經歷中,“家鄉(xiāng)”和“北京”是他感受最深的兩個地方?!凹亦l(xiāng)”養(yǎng)育了他,給了他最初的啟蒙教育,在后來又是他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營養(yǎng)的“二月廬”,自然也給了人倫的親情和友善。“北京”則是他接受現代文化教育,發(fā)展成熟的地方,在北京清華學校就讀之時,他還曾對學校多有不滿,但時過境遷,同異國他鄉(xiāng)的寂寞孤獨比較起來,凡是東方古國的一切都顯得格外的溫馨迷人,讓人追戀不已。

詩的七至九節(jié)構成了第三部分,寫的是詩人與太陽互相認同,從而向他傾吐衷腸。

無論怎么說,詩人都的確是把太陽引為了同病相憐的知己,他開始向它傾吐自己的種種煩惱,希望得到太陽的幫助指點。詩人細細地講述著自己對美國社會的感受:“這不象我的山川”,“這里的風云另帶一般顏色,/這里鳥兒唱的調子格外凄涼?!痹凇豆卵恪防?,詩人也曾有過類似的描述:“那里是蒼鷹底領土”,“那鷙悍的霸王啊!/他的銳利的指爪,/已撕破了自然底面目,/建筑起財力底窩巢”,“喝醉了弱者底鮮血,/吐出些罪惡底黑煙”。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十二

1.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2.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

3.、青年盲目而又不盲目,在平時他不免盲目,但在非常時期他永遠是不盲目的。

4.個人之于社會等于身體的細胞,要一個人身體健全,不用說必須每個細胞都健全。

5.盡可多創(chuàng)造快樂去填滿時間,哪可活活縛著時間來陪著快樂。

6.青年永遠是革命的,革命永遠是青年的。

7.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

8.青春像只唱著歌的鳥兒,已從殘冬窗里闖出來,駛放寶藍的穹窿里去了。

9.對奴隸,我們只當同情,對有反抗性的奴隸,尢當尊敬。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十三

《石灰吟》是明朝愛國將領作者于謙寫的一首詩,我讀了這首詩后,感受很深。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边@句詩的意思是經過千錘萬鑿后,從深山開采出來的石火,對烈火燃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世上,粉身碎骨也全不怕。全詩表現出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我們也應該學習作者的這種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古代官吏多為文人雅士,用當今的話講,是那種有文化、明事理、善詩詞,學歷大都在本科以上的人士。估計那時候還沒有我們今天官場時興的就職演說、大會演講、廉政報告這一套,所以當時的達官賢人就只好借詩做詞來表達個人思想了。據說,祠堂、廳堂是古代社會最神圣莊嚴的地方,把表達個人志向的詞句公布于這里的門柱上,就很有些告知先輩、昭示后人,讓社會監(jiān)督的意味了,因此在這些地方我們常能讀到一些比較嚴肅的文字。我也經常從電視上看到一些電視劇里演的一些高級官員用國家的錢去自己花銷,現代社會不知什么原因,那些越是喜歡講馬列,越是喜歡教育別人,越是喜歡在大會及其它公共場合把革命口號喊得震天響的人,好象越會出大問題。他們的“臉面”全靠利益和虛偽勉強撐著。利益喪失,臉面似乎就無所謂了。這和要留清白在人間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說明作者不愿跟別人同流合污,堅決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

我們也應該學習于謙這種高潔自身,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小學階段正是世界觀形成時期,應當樹立崇高的理想,勇于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言一行要符合小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努力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十四

我對聞一多的了解僅僅局限于,1930—1932任教于山東大學國文系院長。有《紅燭》、《死水》兩部詩集,聞名于世的《最后的演講》。后來寫論文,開始看到他的《周易》、《詩經》、《莊子》、《楚辭》才明白為什么郭沫若對其的評價如此的高。

閑來無事,回憶高中學習過的一篇篇經典作品。面臨碩士畢業(yè),再回頭看當時語文老師要求高中語文課本中,所有作品都全文誦讀的用意。能入選教材的文章,都是經過了時間的炙烤,歲月的磨練后,靜靜的躺在沙灘上的金子。當我閉著眼睛坐在圖書館三樓的角落中,默誦《死水》時,突然發(fā)現原來聞一多在告訴我們他的孤獨,度日如年的孤獨。

聞一多的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受到了莊子極大的影響,比如在“以丑為美”上,《莊子》一書中支離疏、叔山無趾、哀駘它、佝僂粘蜩老人。這些外表奇丑的人,往往德全而形不備。“清丑入圖畫,視之如古銅古玉?!钡娜宋镌谥袊诺湮膶W中,擁有著極高、極純粹的地位。這種以丑為美的極致,在聞一多那里發(fā)揮到了極致。“絕望”、“羅琦”、“翡翠”“云霞”、“綠酒”這些在文學中具有絕美意象的文字,一個又一個羅列在你面前。本該營造出夕陽西下,云霞漫天中,一個美若詩的女子在漫步。聞一多在他們的前面加上了“油膩”、“霉菌”、“死水””花紋”。那個時期是知識分子的悲哀,國家不幸,詩家幸。當這種有思想、有個性、有靈魂的士、心境應該很苦吧,想到這些難免有凄涼之感。

將近而立的我,從詩歌中讀出了聞一多的孤獨、絕望?!端浪肥锹勔欢鄬@個世界最后的觀望與希冀。絕望到最后,索性把美好毀滅給人看。于是就有了今天我們高中語文課本中,這篇聞一多唯一入選中學教材的詩歌。欣賞聞一多的詩歌,索性找一無人的角落,冷氣開足,配以以只有一個聲部的卡農。從帕哈貝爾到莊子,從莊子到聞一多。以清明的眼,對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為愛欲所炫目,不為污穢所惡心,同時,也不為塵俗卑微的一篇生活厭煩而有所逃遁;永遠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在細小處,幽僻里,在詩人的嚴重,皆閃耀一種光明。也許,這是聞一多在心中構造的另外一個城堡。

聞一多故事讀后感篇十五

在讀完《最后一次講演》后,我認為這不是一篇普通的演講稿,這甚至不是一篇演講稿,這是一位戰(zhàn)士用鮮血和生命書寫出來的戰(zhàn)斗檄文!這是一篇仇恨和怒火噴發(fā)沖天的、如火山般的檄文!誰讀了能不義憤填膺,能不熱血沸騰?這是聞一多先生用滿腔悲憤發(fā)出的生命最后的強音!

聞先生是在用自己的良知呼吁,用自己的生命吶喊,他代表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哪一群人,而是當時全中國人民。誓死爭取民主獨立、反抗反動統(tǒng)治的決心在他的心中,個人的生死榮辱早就被拋到了九霄云外,滿腔充盈的是一股氣壯山河的浩然正氣。令人不由得肅然起敬,并深深地為之鼓舞。

聞一多先生為常人之所不敢為,說常人之所不敢說,他說出了千百萬中國人民的心里話,用寶貴的生命喚醒了無數熱血的青年,為推翻反對派的血腥統(tǒng)治而戰(zhàn)斗到底。

正是無數個像聞一多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引導著愛國志士的思想,引導中國人民不斷走向光明,走向真理,走向中華民族的崛起!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