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通用(精選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02:20:45 頁碼:12
最新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通用(精選10篇)
2023-11-10 02:20:45    小編:ZTFB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評估和反思教學效果和質量。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編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然后,我們應該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計;此外,我們還應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最后,我們需要進行教學評價,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這些范文遵循了教學設計的原則,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和實用性。通過參考這些教案,相信大家能夠更好地編寫教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在教育教學事業(yè)中,教案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幫助教師科學地組織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讓我們一起進一步學習和探索教案編寫的技巧吧。

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通用篇一

設計思路:

1、這篇文章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立意高遠,文采斐然,句式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于朗讀。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品位,體會文章的特點,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導學生自讀,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啟發(fā)引導。

學習目標:

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學習重點: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學習難點:

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預習任務:

1、對照課下注釋,能翻譯全文??梢孕〗M合作完成。

2、課外搜集有關“古仁人”的名言警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古往今來,遷客騷人為洞庭湖壯麗的景觀書寫了浩如煙海的千古絕唱,岳陽樓上更是題滿了文人的詩詞歌賦。因此,有人說,岳陽樓就是一部文學史,連范仲淹也說“前人之述備矣”,面對前人熠熠生輝的文字,范仲淹沒有像李白登臨黃鶴樓那樣“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徑,用神來之筆使岳陽樓再放異彩,使《岳陽樓記》從此名于世,傳于后。今天,讓我們走進課文,一起探討一紙文章天下傳的奧秘吧!

二、明確學習目標。

師:“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們知道哪些?學生討論,多媒體出示。(《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等。)。

三、初步感知,自讀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jié)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句,節(jié)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余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2、讀懂文句,小組合作完成譯文。

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如: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

(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

四字短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薄暮冥冥檣傾楫摧虎嘯猿啼。

滿目蕭然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一碧萬頃。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把酒臨風喜氣洋洋。

3、各小組展示自己翻譯課文的成果。(2-6組)對應段落展示,開火車的方式。1組讀課文(大家讀得很好,雖然沒有高歌入云,慷慨激昂,但是大家還是讀得很投入,這說明我們對課文的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

四、理清思路,探究主旨。

1、(1-5)組展示對應段落的段意和文中發(fā)現的閃光點。6組展示文章的主旨句。

明確:

討論并歸納: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由此發(fā)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1層(2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并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2層(3、4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段):抒發(fā)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教師總結:作者敘的是重修岳陽樓的緣起及作記的緣由,描寫的是洞庭湖的勝景,晴景,雨景,抒發(fā)的是觀景的悲喜情感,議論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

2、請大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遷客騷人的“悲”與“喜”?他們悲與喜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這樣看來,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系,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系,那么究竟跟什么有關系呢?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學生稍作思考,立即舉手回答)。

學生:概括遷客騷人“悲”的句子有“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备爬ㄟw客騷人“喜”的句子有“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边w客騷人的悲與喜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的悲與喜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快樂是在人民快樂之后才快樂啊!

(學生分小組討論,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到班上交流)。

學生:作者范仲淹是借岳陽樓來發(fā)表自己的政治見解。其實,作者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這句話是范仲淹的心語,他想以《岳陽樓記》一文廣為人知。

學生:其實作者想讓這句話表達的是一種“先憂后樂”的思想,究其淵源,即是儒家的仁愛思想。(同學們感到很吃驚,唏噓了一下)大家不要驚訝,我是查閱有關資料的。孟子曾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說法,范仲淹使其進一步發(fā)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為此,就要不為外物所動,不論是自然界的陰晴明暗,還是社會環(huán)境的順遂艱難,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學生熱烈鼓掌)。

教師:這位同學能引經據典,見解精辟,很好。同學們還有其他的理解嗎?

學生: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是針對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仕途進退的原則,這是他有遠大抱負的表現。但是,我覺得他的“憂君”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不過,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對我們來說,仍有著借鑒和教育意義。

教師:同學們對這句話理解全面而又深刻,有一定的思想內涵,敢于陳述自己的思想,希望大家把這種好的學習習慣經常用到學習上。其實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來寫天下,有一種超脫的濟世情懷。古往今來,在我們中國,像范仲淹這樣的人還有誰呢?請大家談談。(學生靜靜地思考了一下,回答很積極)。

學生:大禹治水的時候,他三過家門而不入,心中為百姓考慮。

學生:屈原憂國憂民,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

學生: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時候,幾十年仍手持漢朝旌節(jié)。

學生:明朝顧炎武憂慮國事,喊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言。

學生:孫中山為了讓中華民族擺脫封建王朝,奔走呼號,嘔心瀝血,英年早逝。

學生:現代歌手叢飛,為了讓西部山區(qū)的孩子上得起學,竟然貸款捐助,而自己卻一貧如洗,乃至得了絕癥無錢醫(yī)治。

……。

教師:同學們,大家說得很好。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憂國憂民的英雄人物層出不窮。我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吸取他們的思想精髓,做一個胸懷祖國,心憂天下的當代公民。

五、品讀,析語言。

教師: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憂國憂民,具有遠見的卓識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岳陽樓記》就是一篇經典之作,以其規(guī)范、典雅、精致的語言被世人所喜愛。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讀課文,劃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學生邊讀邊劃)。

教師:同學們讀得不錯。根據我們以往的學習經驗,品味語言有哪些方法?

(學生自由說說,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可以從句式的角度來品味,因為課文是駢句和散句的結合,流利暢達、簡潔凝練、如珠走盤。

學生:也可以從音韻方面來品味。因為文章有音樂美,讀來潤暢,聽來清晰。

學生:還可以從修辭手法的運用或哲理方面來品味。

學生:我覺得從詞語的運用方面來分析品味也行啊!

教師:同學們提供了這么多方法,下面讓我們就把它運用到實踐之中去吧。

(學生分小組交流3分鐘后,再到班上交流)。

學生:我很喜歡“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這句話,這組對句由上到下寫飛鳥游魚,用動感十足的畫面與上下文的靜態(tài)美景相映襯,富于趣味?!板\鱗”,指美麗的魚,是借代(部分代整體),加上“錦”字的修飾,令人想見碧波清淺之中日光下徹、彩鱗閃爍的美麗景象。(說完后同學們熱烈鼓掌)。

學生:我最喜歡“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這個句子?!瓣帯薄芭薄皾帷比咒秩玖吮瘣淼陌Ь埃瑯O富感染力。“怒號”運用了擬人,似乎在為遷客騷人的`不幸境遇而吶喊。

學生:我最喜歡“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這句話。它運用對句,寫出了洞庭湖獨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時,為“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張本?!巴ā薄皹O”二字寫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觀和恢弘的氣勢。

學生:我尤其喜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這句話是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集中展示。當然也包含了對自己的鞭策和對友人的勉勵之意味。

學生:我很喜歡“銜遠山,吞長江”這個句子。“銜”和“吞”二字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湖與山、湖與江的關系,更使靜景富于動態(tài)美。

學生:“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最富有詩意,我最喜歡?!案」廛S金”把湖面上“浮動的月光”比喻成“躍動著的碎金”,展現了景物的動態(tài)美。“靜影沉璧”寫的是景物的靜態(tài)美:靜靜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兩句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學生意猶未盡,還想說出自己的感悟)。

教師:同學們不愧是個詩人,對語言有很強領悟力和感受力,老師被你們絕妙的語言深深感動了,希望大家在寫作時,學學這樣的寫法,運用這些經典的句子。

六、誦讀,重積累。

(學生讀讀背背這些句子)。

七、課堂小結。

教師:本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畫意、詩情、理趣溶為一體,不但給予我們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思想境界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讀先生的文章,我們好像站在岳陽樓上,那浩瀚無涯的洞庭湖水,給予我們恢宏的氣勢,也給予我們一種責任。讓我們點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時代天空的一角,做一個個當代的范仲淹吧。下課!

八、作業(yè)設置: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岳陽樓記》的導游詞如何?

文檔為doc格式。

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通用篇二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題。

2、體會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特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寫作背景。

大歷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具體分析。

1、“昔聞”?“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悲涼,早就聽聞,現在才去,有沉郁之感,應和詩人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漂泊天涯等感觸。也與結尾相合。

2、賞析?“坼”、“浮”二字。

“坼”字,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qū)域沖開、分裂,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tài)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景?????????????????????????????????情。

洞庭湖廣闊無垠,煙波浩淼。???????詩人有不滅的濟世的博大胸襟。

詩人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詩人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這就使他的這兩句詩比起孟浩然的兩句詩更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3、第五、六句寫什么?

轉寫自己的凄苦情狀。

4、第七、八句寫什么?

三、總結。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時所見所感。詩人把個人命運和國家憂患聯系起來,把對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壯闊的自然景色相映襯,意境宏大,情調悲壯,是登岳陽樓的千古名篇。

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通用篇三

胡紅旗。

教材概述:

《登岳陽樓》是詩人杜甫登樓望遠,觸景感懷之作。這首詩表達的是憂國傷時之感和身世凄涼之嘆。首聯寫早聞洞庭湖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頷聯寫洞庭的浩瀚無邊,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全詩意境雄渾闊大,作者胸懷寬廣深沉。

思路方法:

本單元的鑒賞方法是“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因為在本單元已經帶領學生學過幾篇課文,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要領,所以我借此篇作本單元最后的總結提升,將之與李白、孟浩然的同類詩歌進行比較賞析,讓大家從同樣的景觀中涵泳不一樣的情,從而突顯杜甫詩歌崇高之美。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欣賞杜甫的《登岳陽樓》。教學難點是感悟惟有博大的胸懷才能寫出崇高的詩篇的要旨。為了抓住重點,我采用問題引導法,通過問題預設的方式帶領學生走進詩歌的內部。為了突破難點我采用比較閱讀的方式,在探究中去感受詩歌境界的高低。

三維目標:

1、吟詠詩歌,從誦讀中感受詩歌的美。

2、品讀詩歌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感。

3、通過比較賞析,領略同類詩篇的境界高下。

4、在比較賞析中,培養(yǎng)學生愛國、關注現實的情懷。

一?導語設計。

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初遇大赦的李白登上岳陽樓,雄壯的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限。心胸也為之開闊?。此時,雁引愁去,好月來伴,更是心情舒暢。再加上岳陽樓高,云霧繚繞,作者居于其間飲酒,正若天上人間一般,何其瀟灑,何其飄逸啊!

總結:李白--浪漫飄逸的岳陽樓。

二?課文賞析。

(一)?朗讀詩歌。

(二)?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

(三)?具體分析。

1、“昔聞”?“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是喜悅還是悲傷?

對于此聯表達的情感,自古有兩種說法。一是清人仇兆鰲得觀點:“昔聞”、“今上”,喜初登也。二是今人傅庚生的觀點:寄寓著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桑田滄海,壯氣蒿萊?。我傾向于后者:“今”“昔”兩個字有深深的含意。“昔聞”“今上”,表達了作者從過去到現在數十年的心路歷程,“昔”指過去一直聽說洞庭湖水波瀾壯闊,心向往之,想有朝一日,盡情飽覽一番。如今,祖國山河殘破,瘡痍滿目,而詩人也到了暮年,且歷盡人生坎坷,漂淪在此,雖有幸登樓,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真可謂是今非昔比??!

2、賞析“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

登上了岳陽樓,眼界立即為之開闊,洞庭湖整個面貌一下子就展現在了詩人的`面前,“洞庭天下水”,果然名不虛傳,它好像把東邊的吳地和南邊的楚地一下子劈開似的,湖水汪洋廣闊,似乎包容了整個宇宙,連天地日月也宛若晝夜都浮在水面之上。莊子說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洞庭湖能負載日月、星辰,則湖水之豐厚,簡直到了驚人的程度,沒有壯闊的胸襟總能寫出如此壯闊的景色啊!

“坼”字,詩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qū)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tài)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3、第五、六句寫什么?

寫自己的凄苦情狀。

當詩人沉浸于引人入勝的洞庭湖水景象之中,他不知不覺地從如詩如畫的滟滟湖光,聯想到了自己眼下的不幸遭際。在這浩瀚廣袤的宇宙之中,他是那樣的可憐而又渺小。多年來,他到處漂泊流徙,親朋遠離,音信杳無,這令詩人感到無比的孤獨。而今他又年老多病,孑然一身,只有這一葉孤舟,載著他在這無邊的苦楚中隨處飄流。至此,詩人的感情已由暗藏的悲苦轉為明訴悲苦了。

4、第七、八句寫什么?

寫對動蕩的國家時局的擔憂。

此時作者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陷入困窘的狀態(tài),自己都是那么痛苦了,但他不會停留在個人痛苦上,他總是以國家為念。想到了吐蕃犯邊的情況,想到國家的危難和人民的災難,不禁潸然淚下。這個抒情性的結尾,將全詩的思想內容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里的淚不僅是身世凄涼之情,更是憂國傷時之感,儒家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杜甫是“窮也胸懷天下,胸懷百姓”??!此時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

5、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關系?

為什么他眼中的洞庭湖具有廣闊無垠、吞吐日月的氣勢呢?是因為他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到乾坤,他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且是天下的百姓。所以說,岳陽樓凝聚著杜甫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總結:杜甫--崇高深重的岳陽樓。

三?拓展延伸。

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的洞庭,汪洋浩闊,面對充滿生命活力的洞庭湖,作者從中感受到蓬勃的時代精神和盛唐氣象,激蕩起奮發(fā)有為的熱情,渴望能“直掛云帆濟滄?!?,但回首現實,云帆何在?只得嘆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含蓄表明希望得到援引和賞識。

總結:孟浩然--宏大渺茫的洞庭湖。

四?合作探究:比較賞析三首詩。

--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斗麗搜奇者尤眾。……然莫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極,雄壯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云夢也。(《金玉詩話》)。

--過岳陽樓,觀杜子美詩,不過四十字爾,氣象閎放,涵蓄深遠,殆與洞庭爭雄,所謂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輩,率為大篇,極其筆力,終不逮也。杜詩雖小而大,余詩雖大而小。(宋強幼安《唐子西文錄》)。

--俄國杰出批評家別林斯基說:"任何一個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都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株深入到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中去。”

具體解說:同一主題、同一景觀,不同時代、不同命運、不同性情,所包涵的詩味也就不同。孟浩然生活在封建社會較為承平的時代,作為有產業(yè)的土大夫,雖然功名不就,壯志莫酬,也曾有過不小的痛苦,但一生并未經歷重大的社會變故,未卷入尖銳的政治斗爭,加上人生觀存有明顯的消極因素,又長期隱居,對現實生活缺少廣泛深刻的體驗和認識,因此全詩更多只是從個人得失考慮,缺乏奪目的理想光輝,思想成就不高。而且這是一首拜渴詩,所以只是身世之感。

李白有“濟蒼生、安社稷、安黎元”的愛國愛民思想,他又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的思想影響,追求絕對的自由,蔑視世間一切,這些決定了李白人生處世的態(tài)度與創(chuàng)作的風格,也局限了李白詩歌的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李白在游外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還,九死一生,喜出望外,飄飄然欲仙。全詩僅局限于自我狂歡,審美價值和社會意義有限。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響,但他跨越了儒家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顧天下”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局限,不管窮達都要兼濟天下,不管在位與否都要憂國憂民。正是這些進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種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注定了杜詩是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愛國精神,即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甚至到達一種“忘我的精神”。所以杜甫的這首詩寫得更為深重、更為崇高。

五?作業(yè)。

品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體悟其中包涵的崇高精神,寫一篇讀后感。

六?板書設計。

李白--浪漫飄逸的岳陽樓。

杜甫--崇高深重的岳陽樓????博大的胸懷?崇高的詩歌。

孟浩然--宏大渺茫的洞庭湖。

戶戶。

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通用篇四

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學會通過反復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補充聯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

2、改寫。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引導學生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以便對詩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3、比較閱讀。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詩的意境和創(chuàng)作風格,把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特色進行比較無疑是切合實際的作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重點通過學習本詩了解鑒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難點“坼”“浮”字妙處的理解。

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內容教學活動及時長安排二次備課。

第1課時。

一、導入:

【回顧導入】。

告別張若虛筆下那美輪美奐的春江月夜美景,走過孟浩然那心馳向往的鹿門,翻越李白那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天姥山,今天,讓我們跟隨“詩圣”杜甫一起登上岳陽樓,感受那里別樣的風采。(板書:登岳陽樓)。

【圖片導入】。

以岳陽樓圖片(見ppt)導入。

二、整體感知:

(一)作者簡介(師生共同回顧)。

(二)寫作背景:大歷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誦讀感知(以讀帶悟,把握感情基調):

1、生自由讀;

2、抽生讀,給出相應評價;

3、師范讀,并指導。

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讀出氣勢。下面兩聯說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4、生帶感情再次誦讀。

三、賞析內容:

(一)初知意象:

【參考譯文】。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zhàn)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主要意象】。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

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

孤舟--孤單漂泊。

(二)置身詩境:

借助聯想和想象,置身詩境,描繪詩歌意象和畫面。

【方法點撥】。

有的詩歌意象常見,且通篇基調一致,這樣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相對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陽樓》,用到的是比較少見的意象,而且這些意象之間,具有較大的跳躍性,尤其是從開闊博大的“吳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狹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借助聯想和想象,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審美享受。這就是置身詩境的方法。

【參考畫面】。

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布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馬亂、戰(zhàn)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三)品詩(緣景明情):

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p>

1、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怎樣呢?

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

2、這種情感是怎么表現的呢?

虛實交錯,今昔對照。

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p>

1、最傳神的兩個字是?

“坼”、“浮”。

2、寫出了洞庭湖怎樣的景色特點?

“坼”:洞庭湖波濤萬頃、巨浪千層,方圓數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為兩片,剎那間,乾坤搖動、天崩地解--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

“浮”:動態(tài)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包容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

景色特點:氣勢磅礴,宏偉奇麗。

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3.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坝H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過渡】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不是)從哪句可以看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果說,前三聯是句句寫景,句句含情的話,那么這一聯則是直接抒情。

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p>

品味其中的情感(生探討,自主發(fā)言。)。

【明確】。

因而這涕淚之中,有對親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獨的悲傷,有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也有無以報國的自悼。

(總結:身世之悲,家國之痛,憂國憂民。)。

四、作業(yè)布置:

1、背誦這首詩;

2、完成世紀金榜25~26頁預習部分。

第2課時。

一、導入:

檢查背誦以導入。

二、詩歌小結:

1、本詩標題是《登岳陽樓》,但詩歌并不局限于寫“岳陽樓”和“洞庭水”。詩人摒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三、課外拓展--感悟杜甫: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結論】杜甫是一個偉大的詩人。

四、遷移訓練(二選一):

(一)自主賞析:

通過《登岳陽樓》的賞析,我們又一次學習運用了詩歌鑒賞方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下面請運用這種方法自主賞析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完成后面的幾個題目。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1、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明確】第三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2、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什幺?抒發(fā)了詩人的什幺情感?

【明確】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高”。

情感是歡樂喜悅,超脫豁達。

(二)比較閱讀:

試對比兩詩頷聯描寫洞庭湖景觀的妙處,并評論兩詩的主題思想。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明確】杜詩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寫出來了;孟詩寫湖的豐厚蓄積,澎湃動蕩,極為有力,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

杜詩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關心。孟詩表達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個人前途,希望張丞相引薦出仕的主題。

五、作業(yè)布置:

1、默寫;

2、完成世紀金榜27頁《為農》。

六、板書設計:

景: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情:身世之感國事之憂。

風格:沉郁頓挫。

教學反思:姜睿艷。

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通用篇五

1、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題。

2、體會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特點。

3、分析所用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這首詩前兩聯以寫景為主,而后兩聯以抒情為主。注意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觸景感懷這一手法。

[教學難點]。

如何品味“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

[教學時數]??一課時。

[課????型]??詩歌鑒賞。

[教學方法]??誦讀、質疑、探究法。

[教????具]??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2分鐘)。

位于湖南省岳陽市的岳陽樓,建筑精巧雄偉,它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初中的時候我們就學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知道了這一名冠天下的岳陽樓,大家應該記得在范仲淹的文章里有“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边@樣的句子,范仲淹這里所說的“前人”里就有一個杜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要來學習杜甫的那首描寫岳陽樓的詩歌《登岳陽樓》。

二、寫作背景介紹(2分鐘)。

大歷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學生齊讀并背誦詩歌。(5分鐘)。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四、質疑、探究(8分鐘)。

1、“昔聞”?“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昔聞:渴望向往已久。

今昔心情作對照,強調登樓時的喜悅。

今上:如愿以償甚喜。

2、賞析?“坼”?“浮”二字。

“坼”字,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qū)域沖開、分裂,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tài)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關系?

景?????????????????????????????????情。

洞庭湖廣闊無垠,煙波浩淼。???????詩人有不滅的濟世的博大胸襟。

詩人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詩人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這就使他的這兩句詩比起孟浩然的兩句詩更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4、第五、六句寫什么?

轉寫自己的凄苦情狀。

5、第七、八句寫什么?

五、整體賞析(6分鐘)。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時所見所感。詩人把個人命運和國家憂患聯系起來,把對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壯闊的自然景色相映襯,意境宏大,情調悲壯,是登岳陽樓的千古名篇。

頷聯贊頌洞庭湖的波濤浩蕩,氣勢磅礴。“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開了吳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10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畫了出來。聯想到曹操詠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眽验熛嗤那楦鳟悺?/p>

尾聯憑欄遙望北方,憂國憂民。作者開闊的胸襟與頷聯自然界宏奇?zhèn)惖臍庀笊舷乱r托。詩人在凄苦萬狀的.情況下登樓觀景,想的仍是國事,為之流涕。

六、比較賞析:將杜甫的這首《登岳陽樓》分別與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進行比較。(15分鐘)。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試對比兩詩頷聯描寫洞庭湖景觀的妙處,并評論兩詩的主題思想。

杜詩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寫出來了;孟詩寫湖的豐厚蓄積,澎湃動蕩,極為有力,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

杜詩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關心。孟詩表達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個人前途,希望張丞相引薦出仕的主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七、課堂延伸(5分鐘)。

福建省高考語文試卷?第10小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

(1)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4分)。

“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耙钚摹北取皠e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穎。(意思對即可)。

答“雁別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對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2分)。

第三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象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對即可)。

八、作業(yè)布置(2分鐘)。

1.完成“探究討論”一。

2.背誦并默寫詩歌。

九、板書設計(略)。

十、學生情況估測及應變方法:

通過前幾首詩的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詩歌鑒賞的能力,在質疑、探究部分,鼓勵學生大膽談自己的理解,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

考慮到課內詩歌的分析是為了服務于高考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考查,這里選取了20福建省高考試題作為課堂內容的延伸,讓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考試形式有所了解。

教學反思:

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通用篇六

1、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題。

2、自主閱讀,理解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賞析方法,體會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特點。

3、分析所用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這首詩前兩聯以寫景為主,而后兩聯以抒情為主。注意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觸景感懷這一手法。

[教學難點]。

如何品味“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型]。

詩歌鑒賞。

[教學方法]。

誦讀、質疑、探究法。

[教具]。

多媒體設備。

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通用篇七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杜甫詩鑒賞。

大歷三年(768)春天,杜甫從成都流浪到夔州(今四川省奉節(jié)縣),又出蜀東下,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輾轉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陽市)。

《登岳陽樓》就是此期的登樓抒懷之作。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是一組工對嚴整的句子。

岳陽樓久負盛名,杜甫早“聞”其名而未曾一見,今日不但見了,而且“上”了。那種欣喜之情就不由傾瀉于詩句之中?!拔袈劇闭f明他渴望、向往之久,“今上”點出他如愿以償之喜。一般來說,五律的首聯不必對仗。詩人之所以要運用對偶句,就是因為通過這種嚴整的對仗,強烈地把自己今昔的心情作對照,強調登樓時的喜悅。從結構上說,這一聯切入詩題,引起全篇的寫景和抒情。

登上岳陽樓,是為了觀賞洞庭壯景。頷聯緊承首聯的“上”,寫登樓后所見。洞庭湖的氣象萬千,風光無限,而詩人抓住洞庭湖最顯著、最典型的特征dd雄偉壯闊來加以描繪?!佰濉弊?,詩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qū)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tài)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這兩句描繪洞庭氣象的詩,成了千古絕唱,為歷代詩人和詩論家嘆服。宋代劉須溪說:“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楊倫《杜詩鏡銓》)。明代王嗣]則認為這兩句“已盡大觀,后來詩人,何處措手”(《杜臆》卷十)。對此二句的推崇,可謂至極。孟浩然也曾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詩句來描寫洞庭湖的壯闊。清代詩論家沈德潛比較這兩聯詩句說:“孟襄陽(指孟浩然)三四語實寫洞庭,此只用虛寫”

(《唐詩別裁集》卷十),從“實”和“虛”的手法上指出了這兩聯詩寫景的差異。孟浩然的詩句是他不過是借寫洞庭湖景來表達個人“欲濟無舟楫”,想做官而無人引薦的心情,總還不免拘限于個人的仕宦得失。

而杜甫不僅從洞庭寫到江南大地,而且又從江南大地寫到天地日月,從這個無比廣大的角度來描寫洞庭湖,就從更大的空間范圍表現出了洞庭的壯闊氣象。這當然與杜甫的懷抱有關。他一生“蒿目者民生,系懷者君國”(楊倫《杜詩鏡銓序》),時刻將人民的安危和國家的命運放在心上,所以,他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這就使他的這兩句詩比起孟浩然的兩句詩更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因此《西清詩話》說此二句“大與諸子迥別”,而別又別在“不知少陵胸中吞幾云夢也?!?/p>

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從前四句的寫景轉入后四句的抒情。親朋音訊阻絕,老病孤舟為伴,一“無”一“有”,曰“一”曰“孤”,感情色彩特別濃厚,煉字遣詞十分精確。此時已五十七歲的杜甫,年老多病,飄零無依,晚景凄涼。在廣闊無垠的天地中,詩人倍覺自己的孤單,聯想起走過的漫長的人生道路和經歷的種種艱辛,更感到悲哀,肝腸欲裂。這其間包含了詩人對往事痛苦的追憶過程。黃生說:“寫景如此闊大,自敘如此落寞,詩境闊狹頓異”(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三),指出了詩人情緒的起伏和詩人表現手法的巧妙。詩人運用這種闊狹的鮮明對比,把自己的坎坷遭遇描述得更為突出,正如浦起龍所說:“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起到了互為映襯的作用。這一聯從寫景轉入抒情,從所見轉到所感,從闊大轉到狹小,從登臨的喜悅轉到身世的凄涼,結構嚴謹,層層變換,步步深入,顯示出杜甫嫻熟的詩歌表現技巧。

在詩的尾聯,詩人又從狹處跳到闊處,從個人推及到國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損失。此后,外族侵擾,藩鎮(zhèn)割據,民不聊生,怎不令詩人牽腸掛肚?就在這一年八月,吐蕃進犯,京師戒嚴,邊陲屯兵,戰(zhàn)事頻繁。同年六月,幽州兵馬使朱希彩等作亂,殺死節(jié)度使李懷仙,自稱留后,逼迫朝廷認可。這就是所謂“戎馬關山北”的史實。

詩人想到這里,不禁涕淚縱橫。這涕淚之中,有對親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獨的悲傷,有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也有無以報國的自悼。最后這一聯,詩人由個人擴展到國家。“戎馬關山北”五字,體現出詩人胸中裝有黎民社稷,襟懷無比寬廣,與洞庭湖的闊大壯偉的氣象達到和諧統(tǒng)一,使情感與景物相得益彰。

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通用篇八

2、體悟詩人傷時憂世的博大情懷;

3、對比閱讀,體味不同詩人在詩歌詩境及風格方面的獨特性。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評名句置身詩境;

2、對詩人情感的理解。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人方回曾上岳陽樓,見右壁寫杜甫的《登岳陽樓》,左壁寫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詩,便說:“岳陽樓天下壯觀,孟杜二詩盡之矣。”又說:“后人不敢復題矣”。

二、背景簡介。

大歷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思考探究。

1、“昔聞”“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各抒己見,可以有不同理解)。

參考:(1)表現杜甫終于實現登樓宿愿的愉快;(2)過去只聽說有洞庭水,到遲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樓。這是沉郁之感,而非喜悅之情。

2、頷聯寫出了洞庭湖怎樣的自然景象?試置身詩境,談談自己的感受。

提示: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頷聯10個字逼真地描畫了洞庭湖水勢浩翰、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置身在這樣的`詩境,觀者的心靈受到震撼,胸襟為之開闊,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

延伸:(1)與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對比,品味詩歌煉字之妙;(2)曹操《觀滄?!罚骸叭赵轮校舫銎渲?;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與之相比,壯闊之景相同,而詩人心情各異。

3、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詩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聯系尾聯,試分析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提示:從頷聯到頸聯,詩的意境從寬闊轉到狹窄,但這兩聯是相輔相成的。浦起龍說:“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钡轿猜?,意境又轉到寬闊,詩的前后相互襯托,全詩意境構成一個整體。杜甫為什么“親朋無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為“戎馬關山北”,于是杜甫只能“憑軒涕泗流”了。詩人面對浩淼的洞庭湖,抒發(fā)的是憂時傷世的感情。

四、對比閱讀:比較此詩與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進行比較,說說它們在詩境和風格方面的不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參考:李白這首詩寫于乾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陽時。開頭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接著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的景色中去:雁兒高飛,帶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銜來好月;然后浮想聯翩,在岳陽樓住宿、飲酒,仿佛在天上云間一般;最后寫樓上涼風習習,衣袖飄飄起舞,多么瀟灑自如。這首詩寫岳陽樓、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麗美好,人的心情輕快歡樂,交融成一個似真實似夢幻的迷人境界。這個意境與杜甫《登岳陽樓》的沉郁悲壯有很大不同。

在藝術風格上,杜甫的《登岳陽樓》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可用沉郁頓挫來概括。李白這首詩用陪襯、夸張和烘托等手法,想像奇特,筆法灑脫,可用豪放飄逸來概括。

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通用篇九

一、教案設計理念:

從20xx年開始,廣州市已經連續(xù)兩年的中考古詩鑒賞題都涉及到課后的十首自讀的古詩??梢?,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閱讀、鑒賞已經具有向課外轉移的趨勢。

古詩本來就是教學上的難點,再加上課外古詩也要考,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都很犯難:如果一課一課講,沒有時間,而且學生死記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講,學生無法落實知識點,讀不懂,自然無法得分。在反復地教學探索中,我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與其吃力不討好地一課一課教,不如教會學生讀懂古詩的方法,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抓手”,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堂課——通過一首課內古詩的講授,概括出讀登臨類素材古詩的基本方法,從“初讀,把握基調”到“再讀,賞景悟境”,“三讀,探究主旨”,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緊扣,共同指向“讀懂”的目標,為下一階段“鑒賞”奠定基礎。在課堂設計中,我還安排了拓展運用的環(huán)節(jié)。通過類似題材的課外登臨詩歌的閱讀,學生運用歸納的方法自行解讀、學習,實現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這堂課的內容充實,能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化繁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學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陽樓(其一)》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六單元《詩四首》中的一首詩。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陳以義,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在經歷靖康之難后,他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開始效仿老杜,將個人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相結合,寫下了系列膾炙人口的愛國詩篇。

這首詩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懷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臨類詩歌創(chuàng)作。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讀詩的感性基礎,能通過朗讀,找字眼感受到詩歌的感情基調,基本把握詩意。而且從7年級開始通過課內外的詩歌學習,學生也具備詩歌解讀的基本方法,但是這些方法欠缺系統(tǒng)化,缺乏對登臨類主題的詩歌進行整理歸納。

五、教學目標:

以《登岳陽樓(其一)》為例,教會學生閱讀登臨類詩歌的方法,并能運用方法自主解讀同題材的詩歌。

六、教學重點:

1、掌握詩歌的解讀方法,能自行解讀詩歌。

2、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

七、教學難點:

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較陳與義和杜甫詩歌的特點。

八、教學流程。

(一)導入:

在這個單元,我們通過文本和古代文人賢達一同領略祖國的名山大川,在優(yōu)美風光中,體會文人詩情。這一站,我們一同與他們登高遠眺。

登高這個傳統(tǒng)自古就有,“高”寓意著國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經深深扎根到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古人有句話說得好“登高則可遠望,望遠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臨這個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么是登臨詩(展示ppt),今天我們以陳與義的《登岳陽樓》為例,共同解讀登臨類詩歌。

(二)詩歌朗讀,把握詩意。

1、朗讀《登岳陽樓(其一)》(落實常識: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

2、整體感知:感情基調——悲。

1)從何處感受到悲情?——老木滄波無限悲(悲是全詩的“詩眼”)。

板書:方法一抓詩眼定基調。

2)再次朗讀全詩的結尾句,體會情感的抒發(fā)。

3、梳理詩意,體會意境。

1)登臨何處何時?——岳陽樓(洞庭之東、長江西面)黃昏(夕陽、湖山欲暮時)秋天(風霜)。

2)目見何景何物?——簾旌(近景)夕陽(遠景)老木滄波。

板書:方法二理詩意悟詩情。

4)這些內容和詩歌抒發(fā)的悲情有什么樣的聯系?

a、時間、地點——觸動——悲情。

b、景物(環(huán)境)——烘托——悲情(簾旌不動夕陽遲渲染了冷清的氛圍)c、聯想——誘發(fā)——悲情(萬里遠游,三年磨難)。

d、意象——表現——悲情(風霜:雙關;老木:作者自喻)。

板書: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論世。

指導:可以從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見、所思中尋找線索。

知人:陳以義——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經歷了靖康之難,北宋滅亡)從萬里來游(從北方逃難來到南方)三年多難。

論世:北宋滅亡,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國家內憂外患,岌岌可危。

結論——作者抒發(fā)的是國家滅亡的.悲憤,自身經歷的感傷。

板書: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運用。

這種歷經國破家亡的悲憤和我們之前接觸過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處?——杜甫《春望》這種沉郁頓挫的風格和心系家國的精神是兩位詩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現出陳以義對杜甫詩風的學習。

學生根據登臨詩的閱讀方法,自學杜甫《登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登臨何處何時——岳陽樓。

2)目見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壯闊的氣勢)。

生發(fā)何感何思——思:國家內憂外患(國)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親人音訊全無(己)。

4)主旨:抒發(fā)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自己身世際遇的感傷,對親人的思念。

5)比較兩首詩歌主旨上的異同。

6、探究登臨的文化內涵為什么生發(fā)此感?

——沈約“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孔子家語“登高望下,使人心悲?!?/p>

1)登高為了排遣抑郁的心情;

2)登高吊古(《登幽州臺歌》);

3)重陽節(jié)登高(《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登高抒壯志(如《望岳》)。

《觀滄?!?、《望岳》、《黃鶴樓》、《登飛來峰》。

九、板書設計:

何時何處——岳陽樓秋天黃昏(觸動)——悲。

何景何物——簾旌不動夕陽遲(烘托)——悲。

何感何思——萬里磨難(誘發(fā))——悲。

老木滄波(表達)——悲。

岳陽樓記教案教學設計通用篇十

1、了解作者、“公安派”及寫作背景。

2、識記沅湘、皓淼、旁溢、襝衽等生字詞,熟讀課文。

3、反復品讀,賞析課文,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難點。

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方法。

誦讀、講授、比較、討論交流。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導學。

1.檢查背誦《詩兩首》。

2.《游岳陽樓記》作者簡介:

袁中道,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萬歷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長愈豪邁。與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時稱“三袁”,同為公安派。其績稍遜于宏道。反對復古擬古,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主張。

二、合作探究。

1.兩人一組翻譯課文。

2.老師解答學生不會翻譯的詞句。

三、精導精講。

第一段:寫洞庭湖水奇的原因(得水而壯,得山而妍。)分為兩個層次,以“窮其吞吐之變態(tài),此其所以奇”為界。

第一層主要寫巴江水勢(與九水對比),交代了岳陽樓之所以有奇特之名的原因。

第二層主要寫君山之秀,用君山之秀襯托出岳陽樓的美觀。

第二段:寫作者由洞庭湖上風景變幻而引發(fā)自己的聯想和感慨。

(游洞庭湖美景,觸景生情,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壯心日灰,內心悲傷的情感。)也可分為兩個層次,以“泫然不能自己也?!睘榻?。

第一層:寫游覽所見之景,按時間順序,描寫了靜、快、洶涌之景象。

第二層:觸景生情,敘述了滕子京博大的胸襟,表達了滕子京不應悲傷的緣由,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壯心日灰,內心悲傷的情感。

四、作業(yè)。

熟讀課文;記會注釋。

1、了解作者、“公安派”及寫作背景。

2、識記沅湘、皓淼、旁溢、襝衽等生字詞,熟讀課文。

3、反復品讀,賞析課文,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難點。

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方法。

誦讀、講授、比較、討論交流。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合作探究。

1.洞庭湖水勢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第一,是“九水”,九條江的水匯集了,才有湖的規(guī)模。

第二,是長江的水奔騰而來。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擋長江的水勢,水面擴大了,才“澄鮮宇宙,搖蕩乾坤八百里?!?/p>

第四,岳陽樓正好在“江湖交會之間”,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變態(tài)”。

第五,樓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觀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為奇”。

第六,在岳陽樓上看水比較少一點,但有“君山妖蒨”彌補了缺陷。

第七,沒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覽無余,比較單調;有了君山,就富于變化了。

結論是:岳陽樓的.景觀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壯,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變而發(fā)生感情變化的句子,對于這情感的變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確:予時四望慘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為風景變幻而哭將起來,可見不但感情容易激動,而且對感情相當放任。這種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學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為風氣的時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靈,正是其可愛可貴之處。

3.作者在文中還聯系了哪些歷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確:作者在文中還聯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聯系了修建岳陽樓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場上受到打擊而賓客間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p>

提示:用這樣的聯系來對照自己當時的人生經歷,表現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認為滕子京不應該哭,因為他已經在中央朝廷為著名的諫議,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將帥,又有范仲淹這樣的知己,到了岳陽這個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該有政跡可報,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這個樣子,四十多歲了,頭發(fā)都白了,還沒有為保衛(wèi)國家作出什么貢獻;遭逢兄長病故,加上飄零異鄉(xiāng),又是面對“寒雁一影”這樣的遭遇,“是則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這不僅是為自然現象而哭,更是為個人政治遭遇而哭!他這種敢哭敢笑的個性追求,即他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直追求的“獨抒性靈”。

三、精導精講行文思路與主旨概括。

觸景-----思古------傷己。

本文描寫了洞庭湖一日美景,深刻地表明了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同時也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壯心日灰,內心悲傷的情感。

四、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1.孟浩然、袁中道表達的思想境界與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勝過了袁文,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勝過了袁文。在范文中,因為豐富的想像,意境也十分開闊(它立足于國家命運,而非個人沉?。?,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極大地表現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點,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勝過了袁文。

3.對比所學內容(本課《詩兩首》、杜詩《登岳陽樓記》與本課《游岳陽樓記》、范文《岳陽樓記》),歸納概括詩歌與散文的異同。

(1)詩言志,“志”是獨特的情感世界、個人的感情,甚至兒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彥、柳永那樣的離經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發(fā)的。而文以載道,文章的社會功能,比詩歌嚴肅得多,也沉重得多?!暗馈眲t不是個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規(guī)范化的意識形態(tài),它滲透著作者對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帶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與散文的“意”,也就是內容,沒有什么區(qū)別,不過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內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飯,詩歌就是把米釀成酒。飯沒有改變米的形狀,而酒把米的形狀和質地都改變了。詩歌是想像的、變異的,而散文則比較寫實。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