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匯總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14:31:32 頁碼:8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匯總12篇)
2023-11-18 14:31:32    小編:ZTFB

校園是我們渡過青春時光的地方,留下了無數(shù)美好的回憶。在總結(jié)中,我們可以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總結(jié)能力。下面是一些成功者的經(jīng)歷和感悟,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和借鑒。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篇一

《蘭亭集序》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表達了他們的共同意志。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不知老之將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文章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也”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huán)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zhuǎn)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jié)。第三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

第四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jié)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文章思想。

一、寫蘭亭集會的盛況以突出生之“樂”。

文章的第一段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與會的人物,第三句寫了蘭亭之優(yōu)雅的環(huán)境,第四句寫盛會上人們的活動情況,第五句寫晴和的天氣,第六句抒發(fā)感慨。顯然,六句中,有些是慣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寫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卻是寫集會的“盛況”。名士們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可遠眺可近觀可仰視可俯察,流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這里在抒發(fā)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現(xiàn)出一種曠達的心境。

本段以寫盛會始,以抒感慨終;以做“修禊”為名,以行快樂為實。

二、寫靜者躁者的異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兩種人,一個是喜歡“靜”的人,一個是喜歡“躁”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笨鞓返臅r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什么感慨?有兩個:一個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另一個是“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它告訴我們?nèi)c: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說來,生命是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嘆:“豈不痛哉!”

三、文章為批評名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而作。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标翱思艺f:“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泵珴蓶|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生與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說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這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fā)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來警醒“后之覽者”。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篇二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fā)的內(nèi)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短m亭集序》.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zhuǎn)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zhuǎn)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tài),動靜結(jié)合。然后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diào)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并”。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nèi)∩岵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于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于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么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xiàn)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向往和執(zhí)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總之,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后人以啟迪、思考。

作品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也”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huán)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便“怏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zhuǎn)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jié)。第三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

第四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jié)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怏然自足”的爭論。

最早著錄《蘭亭集序》的《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句:“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為后來官修史書所沿用。但歷代摹本中,卻每每變動了一個字———將其中的“快然”變?yōu)椤扳笕弧?。但究竟該是“怏然”,還是“快然”呢?一字之別,所抒發(fā)的情感卻截然不同。清華大學的吳迪、趙麗明兩位學者試圖用書錄與摹本的比較、形音義訓詁,以及人文等角度,加以考證。他們通過對遠在晉書刻本之前的敦煌寫卷抄本的挖掘,提出了新的學術見解。

千古一字為何不同。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篇三

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翻譯: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祓禊活動。

講解:“永和九年”是用年號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帝王確立的年號加上序數(shù)詞紀年;“癸丑”是用干支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進行依次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來紀年;這一年為東晉穆帝確立“永和”這一年號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兩種紀年方法一般單用,這里疊用有清晰紀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韻上的作用?!澳捍骸笔怯妹现倌杭o月法紀月,即:三月?!皶跁疥幹m亭”狀語后置?!办睘楣糯呵飪杉驹谒吪e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短m亭集序》還有個別稱叫“禊帖”。

鑒賞:一語道盡時地事也。

原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翻譯:有賢德的人都來(到這里),年輕的、年長的都(在這里)會集。

講解:“賢”“少”“長”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為“有賢德的人”“年輕的人”“年長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賓短語“于此”,作狀語。

鑒賞:八字寫盡來人,更寫盡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翻譯:這里有高大險峻的山嶺,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

講解:“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個短語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辭,翻譯時都需要調(diào)整?!坝场睘閯釉~“輝映”,“帶”為致詞“環(huán)繞”,其后省略了介詞“于”。

鑒賞:二十字寫盡幽美環(huán)境。

原文: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翻譯:(把水)引來作為飄傳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人們)在它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飲一杯酒,賦一首詩,也足夠用來痛快地表達幽雅的情懷。

講解:“引”后省略了賓語“之”,代“清流激湍”;“以”為承接關系的連詞,不譯;“列坐”后省略了介詞“于”;“一觴”“一詠”為動詞性短語“飲一杯酒”“詠一首詩”;“以”為介詞“用來”。

鑒賞:三十字寫盡飲酒賦詩之盛況。

原文: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翻譯: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微風和暖。

鑒賞:一張一弛,此為弛。

原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翻譯:抬頭觀望遼廓的宇宙,低頭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來放眼四望、舒展胸懷的(景觀),(都)足夠用來讓人盡情享受視聽的歡樂,實在快樂啊!

講解:“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品類”為名詞“世間萬物”;“所以”為固定結(jié)構(gòu)“所用來……的景觀”,“極”為動詞“盡情享受”。

鑒賞:此為“游”,有景物、有游蹤。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翻譯: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就是)一生。

講解:“夫”為助詞,不譯?!爸敝髦^之間的結(jié)構(gòu)助詞,不譯?!案┭觥庇脙蓚€動作表示時間短暫。

鑒賞:所有的生命感悟?qū)嵶砸弧胺颉弊质肌?/p>

原文: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譯: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nèi)(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通過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懷所寄托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

講解:“諸”為合聲詞“之于”,“之”代所言內(nèi)容,“于”與其賓語“懷抱”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詞“于”,“于”與其賓語組成的賓語介賓短語作狀語;“因”為介詞“通過”,與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賓短語作了狀語。

鑒賞:讀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時的彌衡,西晉時的劉伶等人為典型代表。此實為政治黑暗,殘害屢起時,文人生活的畸變。

原文:雖趨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翻譯:雖然(人們的人生)取舍千差萬別,好靜好動,也不相同,但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暫時得意,快樂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待到他對于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就會隨之而來。

講解:“取”有兩解,一為“趣”,一為“取”,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為典型的介賓短語作狀語的倒倒裝句,“所遇”為名詞性的所字短語。

鑒賞: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翻譯:以前感到歡快的事俯仰之間已經(jīng)變?yōu)殛愛E,仍然不能不因此產(chǎn)生感慨,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后終將以生命的結(jié)束為最終結(jié)局。

講解:“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結(jié)構(gòu)助詞“的”,在句中譯為狀語,實因古今漢語習慣不同;“之”為代詞,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情況;“修”為形容詞“長”;“期”為“以……為最終結(jié)局”;“盡”為“生命的結(jié)束”。

鑒賞: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譯: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鑒賞:千古同此一嘆!

原文:豈不痛哉!

翻譯:怎能不悲痛呢?

鑒賞:此痛感為文學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晉時阮籍的窮途而哭為其先聲!

第三段:

原文: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翻譯:每當我看到前人發(fā)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說明。

講解:“合契”:古代的契分為兩半,各執(zhí)其一,相合為信。“喻”為動詞“說明”;“于懷”介賓短語作為后置了的狀語。

鑒賞:此為閱讀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翻譯:(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講解:“一”“齊”為意動用法,意為“把……看作一樣”。

鑒賞: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層哲學感矣!

原文: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翻譯: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

講解:“之”為主謂之間的結(jié)構(gòu)助詞,不譯。

鑒賞:生命之痛更加一層厚重的歷史感矣!

原文: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翻譯:因此我一一記下參加這次聚會的人,抄錄了他們的詩作。

講解:“時”為“當時的”,指“參加這次聚會的”;“其”為人稱代詞“他們的”。

鑒賞:補錄蘭亭集之成因,實因生命之感,實因修禊始也!

原文: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翻譯:即使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

鑒賞:補錄蘭亭集之理論依托。

原文: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翻譯:后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于生死這件大事吧。

鑒賞:補錄蘭亭集序之目的,其間顯示著極其強大的自信心。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篇四

“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nèi)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nèi)容。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篇五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翻譯。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暮春三月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為的是到水邊進行消災求?;顒?。眾多的賢能之士都來參加,年輕的年長的都聚集在一起。這地方有高山峻嶺,茂密的樹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急瀉的湍流,波光輝映縈繞在亭子左右。把水引來作為飄流酒杯的彎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邊,雖然沒有音樂伴奏而稍顯冷清,可是一面飲酒一面賦詩,也足以酣暢地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情。這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拂拂,溫暖舒暢。抬頭仰望宇宙空間之廣大,低首俯察萬物種類之繁多,因而放眼縱覽,舒展胸懷,也足以盡情享受所見所聞的樂趣,確實是很快活的啊。

每當看到前人發(fā)生感慨的原由,與我所感嘆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總是面對他們的文章嗟嘆感傷,心里卻不知道這是為什么。我這才知道,把死和生同等看待時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正如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虼宋乙灰挥浵逻@次集會的人,抄錄下他們的詩作。盡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后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于生死這件大事吧。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篇六

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作品賞析】。

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fā)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于。

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記敘蘭亭聚會盛況,并寫出與會者的深切感受。先點明聚會的時問、地點、緣由,

后介紹與會的人數(shù)之多,范圍之廣,“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接著寫蘭亭周圍優(yōu)美的環(huán)境。

先寫高遠處:“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再寫近低處“清流激湍”;然后總寫一筆:“映。

的內(nèi)容為“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這是反面襯托之筆,以加。

張表達賞心悅目之情。最后指出盛會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時,“天朗氣清”為下文的“仰。

觀”、“俯察”提供了有利條件;“惠風和暢”又與“暮春之初”相呼應。此時此地良辰美。

景,使“仰觀”、“俯察”,“游目騁懷”、“視聽之娛”完全可以擺脫世俗的苦惱,盡情。

地享受自然美景,抒發(fā)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與會者的感受歸結(jié)到“樂”字上面。筆勢。

疏朗簡凈,毫無斧鑿痕跡。

文章第二段,闡明作者對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緊承上文的“樂”字,引。

發(fā)出種種感慨。先用兩個“或”字,從正反對比分別評說“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兩種不。

同的具體表現(xiàn),一是“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

后指出這兩種表現(xiàn)盡管不同,但心情卻是一樣的。那就是“當其欣于所遇”時,都會“快然。

自足”,卻“不知老之將至”。這種感受,正是針對正文“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

聚會之樂而發(fā),側(cè)重寫出樂而忘悲。接著由“欣于其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憂,寫。

出樂而生憂,發(fā)出“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慨嘆、文章至此,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最后。

引用孔子所說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話來總結(jié)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說明作序的緣由。文章緊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發(fā)議論,從親身感受談起,指出。

每每發(fā)現(xiàn)“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可是又。

說不清其中原因。接著把筆鋒轉(zhuǎn)向了對老莊關于“一生死”,“齊彭殤”論調(diào)的批判,認為。

那完全是“虛誕”和“妄作”。東晉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莊,喜好虛無土義的清談,莊。

子認為自然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且把長壽的彭祖和夭折的。

兒童等同看待,認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作者能與時風為悖。對老莊這種思想的。

大膽否定,是難能可貴的,然后作者從由古到今的事實中做了進一步的推斷:“后之視今,

亦由今之視昔”?;谶@種認識,所以才“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閱讀。盡管。

將來“事殊事異”,但“所以興懷。其一致也”。這就從理論上說清了所以要編《蘭亭詩集。

》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懷。文字收束得直截了當,開發(fā)的。

情思卻綿綿不絕。

這篇序言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瑯瑯。

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短m亭集序》在駢文的幾個方面都有所長。在句法上,對仗整齊。

句意排比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仰觀宇廟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

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無斧鑿之痕,語。

言清新、樸素自然。屬于議論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簡沽,富有表現(xiàn)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齊彭。

殤”和“修楔事”這樣淺顯易儲的典故,這樣樸素的行文與東晉對代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

文風形成鮮明對照。

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名家評價。

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九:“此文一意反復生死之事甚疾,現(xiàn)前好景可念,更不許順。

口說有妙理妙語,真古今第一情種也?!?/p>

李兆洛《駢體文鈔》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揚之趣?!?/p>

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卷七:“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

效。一死生而齊彭瘍,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

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p>

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詩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時詩意所感,故。

其言如此。筆情絕俗,高出選體。

余誠《重汀古文釋義新編》卷七:因游宴之樂,寫人生死之可悲,則蘭亭一會,固未可等諸。

尋常小集。而排斤當日竟尚清談;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謂古人游覽之文,亦。

不茍作如此。信非誣也。至其文情之高曠,文致之輕松,更難備述。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篇七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fā)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篇八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詩集《蘭亭集》所寫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內(nèi)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序,而且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立意深遠、文筆清新自然的優(yōu)美散文。

文章從蘭亭集會落筆,首先用簡潔的文字點明集會的時間、地點、緣由和與會人物,接著用抒情的筆調(diào),描繪了清雅優(yōu)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這些自然風光引起與會者飲酒取樂、臨流賦詩的雅興,下文就自然轉(zhuǎn)入敘寫雅事,敘寫與會者“一觴一詠”、“游目騁懷”的種種歡樂情景。段末以“樂”字作結(jié),揭示了與會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中得到審美愉悅而暫時忘卻煩惱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緊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樂也”一語,轉(zhuǎn)寫人世變幻、情隨事遷的情況。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內(nèi)”的靜者,還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們雖都在一時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歡樂,“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樂極而悲生,他們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xiàn)實:“老之將至”、“終期于盡”,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詰作結(jié),不僅為呼應上段的“樂”,更為引起讀者深思“死生”這一人生最重大問題。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問題,進一層表明自己的生死觀。作者首先借古立論,說明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重視死生問題,自己也不能例外。接著作者針對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無經(jīng)濟大略的社會風氣,痛斥“一死生”、“齊彭殤”的老莊學說為“虛誕”、“妄作”,從而表明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生死觀,而這正是作者編輯《蘭亭集》并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兩段分別以“樂”、“痛”作結(jié),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結(jié),表明作者堅信后世讀者會從斯文(這篇序文)中產(chǎn)生同感:認識死生問題的重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縱觀全文,作者著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會宴游闡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遠立意。同樣是寫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詩序》、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等文章,抒發(fā)的卻是人生短暫,需及時行樂的情懷,立意顯然不及作者的《蘭亭集序》深遠。作者生活在東晉時代,當時統(tǒng)治集團偏安江東,不思進取。士大夫崇尚玄學,清談之風很盛,而作者卻公開批評“虛談廢務、浮文妨要”,頗想有所作為。從作者給中軍將軍殷浩、會稽王司馬昱、太傅謝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作者憂國憂民,渴望救國家“倒懸之急”的大志和曠達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當然,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始終堅持這一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作者寫完《蘭亭集序》后兩年,作者因深感空懷壯志,報國無門,又因與揚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憤而稱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此后便“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去尋求“當以樂死”的境界,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漸趨消極虛無。這是我們在全面評價作者一生思想時應該注意的。

《蘭亭集序》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僅因為其立意深遠,而且因為其文筆清新流暢,樸素自然。魏晉時期出現(xiàn)了駢文的高潮,駢文幾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領域,這種文體講究對偶、辭藻、音律、典故,極不利表情達意。在這種駢文風行的時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灑脫流暢、樸素簡潔、極富表現(xiàn)力的語言寫景,敘事,抒情,議論,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散文的個人風格。特別是文中用了“群賢畢至”、“崇山峻嶺”、“茂林修林”、“天朗氣清”、“游目騁懷”、“情隨事遷”、“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詞語寫蘭亭山水之優(yōu)美,敘時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議死生意義之重大,而這些詞語從此便被后人當作成語使用,極大豐富了祖國的語言寶庫,從而也奠定了《蘭亭集序》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說303~361),字逸少,東晉瑯邪臨沂人,世居會稽山陰。是東晉也是我國古代最杰出的書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門,是東晉政治家王導的從子。青年時期有美譽,朝廷召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后任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世稱“王右軍”。

早年從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后多鑒前代名家書法,博采眾長,備精諸體,“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其書法藝術影響之大,在書家之中,罕能與之相比者,故有“書圣”之稱。書法刻本以《樂毅論》《蘭亭序》《十七帖》為著。其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名家。父子齊名,世稱“二王”“二圣”。

王羲之愛好自然山水,喜愛服食養(yǎng)性,因會稽山水秀麗,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關心政事和民生疾苦,當時“東土饑荒,羲之開倉賑貸。然朝廷賦役繁重,吳會尤甚,羲之每上書爭之,事多見從”。

王羲之在詩文寫作上也是高手。東晉文壇盛行駢文,王羲之是少數(shù)仍沿用散文寫作,或以散馭駢的作家之一。其文風清洗,不尚辭藻而多情致。

寫作背景。

兩晉政治恐怖,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殘殺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很復雜的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內(nèi)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xiàn)實的情調(diào)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泛濫之時。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yōu)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篇九

一、知識點梳理。

“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nèi)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

2、作家作品。

王羲之(3——361年)字逸少,瑯琊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后居會陰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被人們稱為“書圣”。其書法如其人,“飄如游云,矯若驚龍”,代表著其最高書法成就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3、課文解讀。

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huán)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diào)。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二、綜合練習題。

(一)給下列詞注音:

歲在癸丑()會稽()禊事()。

激湍()流觴曲水()管弦()之盛()。

游目騁懷()形骸()趣舍(,)。

若合一契()嗟悼(,)虛誕()。

彭殤()妄作()。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茂林修竹。

2、群賢畢至。

3、清流激湍。

4、映帶左右。

5、列坐其次。

6、引以為流觴曲水。

7、亦足以暢敘幽情。

8、信可樂也。

9、雖趣舍萬殊。

10、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11、向之所欣。

12、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13、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14、未嘗不臨文嗟悼。

15、齊彭殤為妄作。

16、故列敘時人。

(四)詞類活用。

1、少長咸集。

2、映帶左右。

3、流觴曲水。

4、一觴一詠。

5、游目騁懷。

6、死生亦大矣。

7、足以極視聽之娛。

8、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五)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

1、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2、雖世殊事異。

3、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

4、因寄所托,

5、不知老之將至。

6、及其所之既倦。

7、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8、所以游目騁懷。

9、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10、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悟言一室之內(nèi)。

更多。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篇十

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用筆方圓結(jié)合剛?cè)峒鏉葒乐斢譃t灑傳為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醒來后王又寫多幅均無第一幅的神韻可以說至今無人可與之比肩蘭亭序所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筆風在后世極為流行所謂“學書先學王”只在唐代顏真卿創(chuàng)肥壯的顏體以后這種風氣才有所改變。這里面的每個“之”字字體都不一樣,《蘭亭序》是王羲之于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舉行的“修契”宴會上,為他們詩寫的序文手稿。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文章清新優(yōu)美,書法遒勁飄逸。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譽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成為書法家們心摹手追的經(jīng)典范本。|||最精辟的概括是: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nèi)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nèi)容。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篇十一

一、特殊句式:

(1)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2)引以為流觴曲水。

(3)映帶左右。

(4)悟言一室之內(nèi)。

(5)不能喻之于懷。

(6)亦將有感于斯文。

(7)當其抵債地所遇。

(8)雖無管弦之盛。

二、古今異義:

(1)其次:古義:

今義:

(2)斯文:古義:

今義:

(3)懷抱:古義:

今義:

(4)以為:古義:

今義:

(5)所以:古義:

今義:

三、詞類活用:

(1)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3)齊彭殤為妄作。

四、通假字:

趣舍萬殊:

五、一詞多義:

1.之:

(1)所之既倦。

(2)以之興懷。

(3)夫人之相與。

(4)極視聽之娛。

(5)暮春之初。

2.一:

(1)若合一契。

(2)其致一也。

(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4)一觴一詠。

3.修:

(1)修禊事也。

(2)茂林修竹。

(3)況修短隨化。

4.盛:

(1)絲竹管弦之盛。

(2)俯察品類之盛。

六、成語:

(1)群賢畢至。

(2)崇山峻嶺。

(3)放浪形骸。

(4)情隨事遷。

(5)感慨系多。

(6)游目騁懷。

文檔為doc格式。

蘭亭集序文言現(xiàn)象篇十二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禮這件事。諸多賢士能人都匯聚到這里,年長、年少者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我們把水引來作為飄傳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但喝著酒作著詩,也足夠來暢快表達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習習,抬頭縱觀廣闊的天空,俯看觀察大地上繁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每當我看到前人興懷感慨的原因,與我所感嘆的好像符契一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說明。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赤壁賦。

宋代:蘇軾。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水汽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風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敲著船邊唱起歌來。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美人啊,卻在天的另一方?!庇袝刀春嵉目腿?,配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xù)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zhí)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xiàn)在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xiàn),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p>

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梢?,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那么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p>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露出白色的曙光。

游褒禪山記。

宋代: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