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匯總(優(yōu)秀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10:15:05 頁碼:11
2023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匯總(優(yōu)秀10篇)
2023-11-10 10:15:05    小編:ZTFB

隨著社會進步和發(fā)展,我們不斷面臨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如何寫一篇趣味橫生的寓言,需要對寓意的把握和巧妙的表達方式。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的總結(jié)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匯總篇一

這段日子,一向在讀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雖已經(jīng)是第三次閱讀了,可是依然,會迷失在這未知的孤獨的空靈世界中。

文字是何等的神奇,米蘭昆德拉所描繪的那種奇異的,炫目的,卻又是徹底失落的,茫然的世界,讓我的靈魂確實體會到了什么,可是,那僅僅是一種心靈上的感應(yīng)。不足以化作語言上的充分理解。很多文字,被他豐富的,又自然的填充到這個書中的世界中來,探索人性,探尋生活,似乎,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最深處,都被這樣的詰問了;我們的生活,也被這樣的揭露了;這一切充滿了嘲諷的意味,也充滿了徹底的叛逆。

經(jīng)過特蕾莎的描述,米蘭昆德拉用童年的創(chuàng)傷所帶來的思想的沉重,賦予了她脆弱卻又執(zhí)拗的性格。對于特蕾莎來說,表面看來托馬斯的背叛是沉重,而事實上,她的沉重感來源于她的思想。她一向在這個思想的重壓下,不堪重荷。而對薩比娜來說,背棄是輕的,其實并不是輕,而是無法承受的一種逃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托馬斯也許和薩比娜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吧。又或者,他們才是一類人,都是背棄了自我的人。書中有這樣一句:“從此,薩比娜明白了,美就是被背棄的世界?!苯o我的印象很深刻。薩比娜是一名捷克畫家。而書中的薩比娜就是背叛原有生活的,逃避原有模式的,充滿著矛盾的集合體。米蘭昆德拉居然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漠的,又流暢的敘述這個故事,這些冰冷的,又閃著誘人光芒的文字,讓人心清冽也讓人心蠱惑。

米蘭昆德拉的文字,潛入到了我們的靈魂深處,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價值標(biāo)準(zhǔn)。所以,他所寫的這個世界,是陌生的卻又是讓人覺得心底熟悉的世界。一切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被擊破,一切的謊言被揭穿,并不是那么直接的批判主義,卻比起直接的形式,更加徹底,更加深入人心。

在思維幻滅的夾縫中正是米蘭昆德拉所描述的生存。而這種生存,卻又是在他的筆下被抨擊得粉碎。輕飄飄的語言,淡漠的,客觀的,把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命與思想生存的最基本的謊言,輕輕的摔得粉碎。在思想的領(lǐng)域中,恐怕,米蘭昆德拉是我所見的走得最遠(yuǎn),探索得最深的一位作家。

我總覺得,人的思想,是不能細(xì)細(xì)的去推敲的。每一縷思緒鋪開,攤平,就不如一閃而過時候那么美麗了。太多的思緒這么鋪開來,置身于陽光下,那么,它們也許就是平凡甚至丑陋的灰塵罷了。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自我為自我創(chuàng)造的謊言中。每一片思緒都能純凈到不包含任何雜質(zhì),恐怕縱使是佛祖也難以做到,所以,佛要說的是,看透,勘破,悟道了。而我又認(rèn)為,在人復(fù)雜而又深刻的思維中,是離不開謊言的。

在人的大腦飛速的運轉(zhuǎn)中,思維不可能被苛求成純潔無暇的。從哲學(xué)的角度來看,世界任何一種思維都不可能存在完美,如果人覺得幸福,就要忽視不愉快的或者欺騙自我說一切都很歡樂,從而獲取幸福感。這其中的取與舍,輕與重,是人有本事駕馭的選擇。也是人類成為發(fā)達的被大腦所支配的聰明的動物的基本標(biāo)志。

其實,我一向很逃避反復(fù)的來看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也許這是人的本性。誰都不期望對生活看得太清楚,對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看得太透,對生命和思想看得太過真實。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得難得糊涂吧,可是,米蘭昆德拉的文字,有著無窮的吸引力。那種近于旁觀者的態(tài)度,又會讓你在不經(jīng)意間打開心扉,渴望去閱讀。

每次看完這本書后,都有些地方讓人很困惑。作者看似散落,自在的文字,蘊含著很多思維??此苹靵y的故事,也包含著人對自我以及伴侶,還有這個世界的一種奇異的情感和批判。

在輕與重之間,也讓我產(chǎn)生了很多不解,很多疑問。而這些壓抑在心中的疑問,似乎,在閱讀的時候,已經(jīng)讓我心領(lǐng)神會。卻不敢去詰問自我,不敢去追根溯源。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這些不能承受的輕打敗的。它就像是某種空氣中微弱的粉塵,卻讓我們不經(jīng)意的吸入到靈魂深處,從而讓我們一生都受到它的影響。

雖然,在米蘭昆德拉的筆下,難以看到完美的人,完美的情節(jié),可是,這書的結(jié)局,卡列寧的微笑這一章,文筆是多么美,多么讓人心震撼。那種近于完美的平靜,并不是真正平靜,而是一種無邊無盡的孤獨,可是孤獨又是每個生命存在的形式,不是嗎?全書中僅有卡列寧是在溫柔而平靜的微笑中死去的,讓人心多少也在這書的最終一節(jié)獲得安寧。

讀完全書后,我突然理解了,弗朗索瓦.里卡爾對米蘭昆德拉的評價,說他的文字思想是某種哲學(xué)意義上的撒旦主義形式。的確是這樣的,米蘭昆德拉是在以一個撒旦的視角,來洞悉這個世界,洞察所有人的內(nèi)心深處。他嚴(yán)厲,不留情面的控訴。在建立牧歌然后又摧毀這個牧歌。讓我們的靈魂在一次次的倒下后陷入近于絕望的掙扎。

三次閱讀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了,還是久久不能平靜。書的背景是戰(zhàn)爭與流離失所。而書中的人的思想,也是在戰(zhàn)爭著,也是處于流離失所的狀態(tài)。也許,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中本身也是一個完美的質(zhì)疑與幻滅主義的結(jié)合,而到達的效果,就是把人放在了無可放置的地方,把人的思想解剖到無以解剖的地步。說他的作品是撒旦主義形式一點也不為過。而米蘭昆德拉那穿透一切的思想,本身,也是那么含混,那么充滿了疑問。正是這些分散的思想打開我們閱讀的興趣,也正是這對一切都持著懷疑的態(tài)度,讓我們一向在書中尋找最終的牧歌。

合上書頁,已經(jīng)夜里十點鐘了?;靵y寫下了這些文字,我實在無法有條理的梳理自我的思緒。也許此刻的心境,與大部分看過這本書的人的心境相近吧!總之,此刻想好好的睡一覺,然后,珍惜完美而寧靜的生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匯總篇二

1985年,著名翻譯家韓少功根據(jù)英文版本翻譯了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成了譯壇上的常青樹,為中國讀者所熟知,至今魅力猶存。20xx年后,南京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副院長、博導(dǎo)許鈞翻譯了昆德拉這部最負(fù)盛名的作品,改名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兩個書名看起來差不多,其實傳遞的意思不太一樣,原書名‘生命中’的范圍太廣,是一個總的概念,包括了死亡在內(nèi)的一切東西;新書名中的‘生命’二字單指生命本身,多出了許多的哲學(xué)意味。

這雖是一本小說,卻很難懂,昆德拉上來就要與讀者探討讓人頭痛的哲學(xué)問題。昆德拉苦心孤詣地要一下子就把讀者引入到小說的核心部分,即引入到“輕與重”的討論當(dāng)中。在那里,他要為我們撬開一個解讀該小說的縫隙,透過一絲微光,讓我們看到昆德拉受難的靈魂。

開始讀的時候,刪去無法感悟的文字,追求情節(jié)的起伏跌宕,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托馬斯、特麗莎、薩賓娜、弗蘭茨的情感的糾結(jié)而廢寢忘食,淚眼朦朧。再讀,思想上飽受的折磨……以致之后多次拿起這本書,總在想如果沒有準(zhǔn)備好受難,何必要打開它。打開也毫無意義。不如省下時間去讀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說,還能夠從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已經(jīng)愛上這本書,也就把它放在床頭,時而在夜深人靜時,嘗試著與它對話,撩撥心靈的弦。

有一段關(guān)于特麗莎的心理描述:“在一個陌生的國家里生活就意味著在離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鋼絲,沒有他自我國土之網(wǎng)來支撐他:家庭,朋友,同事。還有從小就熟悉的語言可幫忙他輕易地說他想說的話?!闭沁@種游離于母體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雞毛那樣輕飄飄),使特麗莎堅決地離開瑞士,與她深愛的托馬斯不辭而別,回到她正處于災(zāi)難中的祖國。在布拉格,僅有在某種心理需要時,她才依靠托馬斯。而在瑞士,由于失根,她事事都得依靠托馬斯,那她就不得不一輩子重復(fù)深夜里的惡夢。人生離不開“重,“重”給人能帶來充實,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能從其中感到心靈充實的幸福,人會在人的本質(zhì)力量化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自我,為自我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過這樣深刻的體驗,比如:當(dāng)我們站在領(lǐng)獎臺上,我們心中洋溢著喜悅之情,我們會經(jīng)過“獎牌”看到我們的本質(zhì)力量,我們會體會到被眾人肯定后那種精神上無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們?nèi)松惺遣豢扇鄙俚摹?/p>

人生除“重”之外,還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可稱為“沉重的輕”。所謂“沉重的輕”,是指人在無所事事的情景下,感到無聊、空虛、寂寞、孤獨等難以承受的感緒和糾纏在精神之中解不開的死結(jié)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提到托馬斯在開始離開他的妻子特麗莎的幾天里,托馬斯確實獲得了自由。他又回歸到了單身漢的生活,整天能夠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氣息。可是不久,失去職責(zé)的“輕”就讓托馬斯難以承受,他發(fā)現(xiàn)自我原先更需要承擔(dān)家庭職責(zé)的這份“重”。

小說中,最讓人費解的難題是,“輕”到底指的是什么?到了昆德拉那里,我們忽然聽到“輕”讓人無法承受,這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懷疑和費解呢?“輕”之所以讓人不能承受,完全來源于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像一只雞毛,你很難憑借力氣將它扔過高墻?!俺林氐妮p”是人生的一個困惑,對于活在自我身邊活生生的人,漠視、排擠他、打壓者不乏其人,多一份同情之淚,多一次舉手之勞的掌聲,多一句鼓勵話語。那樣,會有什么變化呢多關(guān)心自我身邊的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只要給自我身邊的人獻出一點點,自我的心境會改變,生活也會是另一個樣貌。

我還在讀這本書……。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匯總篇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面看是一部愛情故事,骨子里卻是一本概念小說,機智、誘人、嚴(yán)肅,充滿情感,是一部開闊又復(fù)雜細(xì)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織著政治與哲思、肉欲和靈魂、趣味和深度……對于性愛與政治之間巧妙的交互作用進行嫻熟的敘述?!渡胁荒艹惺苤p》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jié)束于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為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chǎn)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達的是一個人在四種狀態(tài)下的“非如此不可”:愛---特麗莎,同情----托馬斯,反叛----薩賓娜,夢想----弗蘭茨。文章圍繞主人公托馬斯展開,他與前妻離異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并決定一直保持單身。特麗莎走進托馬斯的生活,這個在托馬斯看來是由六個偶然給他帶來的女人,與托馬斯糾纏、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馬斯仍然醉心于與眾多女人的“性友誼”,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尋找、開拓和征服每一個女人與其他女人的百萬分之一的差異。但特麗莎的身影反反復(fù)復(fù)出現(xiàn)在托馬斯醫(yī)生臨窗猶豫與沉思中,嚴(yán)厲地拷問著托馬斯對自我,對命運,對情愛,對沉重與價值的決斷。這就是輕與重的對立,對婚姻的忠誠是重;與情人的幽會是輕。托馬斯在輕和重之間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著特麗莎;在特麗莎面前又坦然承認(rèn)與情婦在一起。千里追妻,放棄國外安穩(wěn)的生活跟著特麗莎回到布拉格,卻依舊不忠特麗莎。為了給妻子一個平靜的生活拒絕在請愿書上簽字,又在第二天忘記拒簽的目的......終于他在被布拉格統(tǒng)治者逼迫的情況下同意了特麗莎的提議去了鄉(xiāng)下。

還有兩位主角,薩賓娜和弗蘭茨。薩賓娜的宣言是:“我的敵人是媚俗”。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是托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蘭茨崇拜的但又是與他貌合神離的情婦。薩賓娜是個輕極了的角色,她放蕩不羈,特立獨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歡背叛又習(xí)慣背叛,她背叛父親,背叛弗蘭茨,在薩賓娜看來“背叛意味著打亂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著打亂秩序和進入未知”,“薩賓娜看不出什么比進入未知狀態(tài)更奇妙誘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個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都失去了——還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薩賓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這種虛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標(biāo)嗎?”“薩賓娜對于隱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無所察覺,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不就是目的所在嗎?背叛的最后結(jié)果就是在鋪滿灼熱炭火的圓周軌道上奔跑。而作為大學(xué)教授的弗蘭茨每天過著由授課研究組成的枯燥無味的生活,他羨慕著薩賓娜,一心認(rèn)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臨死之際,他終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學(xué)生情婦在一起。

很多人看這本書是被書名所吸引,但讀了幾段能堅持看下來的人不多。我初次看這本書的原因是被書后簡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fù)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dāng)負(fù)擔(dān)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yuǎn)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內(nèi)心深處,我開始陷入思考:回到現(xiàn)實,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更多的人會面對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壓力,我們抱怨,甚至痛恨,還有更極端的人因為這些原因做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把這些生活的考驗全部抽離,只剩下一塵不變,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這生命之輕嗎?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過于輕,是浪費生命,太重,卻是難熬的生活,沒有擔(dān)憂,無憂無慮的活著,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樣無憂無慮的,那跟虛度空虛有什么區(qū)別了?于是,選擇需要的、必要的責(zé)任,可以讓生命綻放出價值來。輕過不好,重過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人生了。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用時間慢慢品味的書,如果你能坐地下來閱讀,一定會有所體會。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五年前,可以說一遍閱讀下來人是渾渾噩噩的,可能跟年紀(jì)和閱歷有關(guān),從此這本書被我放進了柜子。這次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打開了這本書,這次的閱讀的體會和第一次大相徑庭。所以我非常認(rèn)同一些人的說法:米蘭·昆德拉的書讀一遍是不夠的??赡苁俏业乃讲粔颍瑢⒚滋m·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看了兩遍還是不能完全體味到其精髓。說來有些慚愧,盡管如此,還是想寫一篇文章來對所看所想的內(nèi)容進行一次整理總結(ji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面看是一部愛情故事,骨子里卻是一本概念小說,機智、誘人、嚴(yán)肅,充滿情感,是一部開闊又復(fù)雜細(xì)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織著政治與哲思、肉欲和靈魂、趣味和深度……對于性愛與政治之間巧妙的交互作用進行嫻熟的敘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jié)束于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為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chǎn)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達的是一個人在四種狀態(tài)下的“非如此不可”:愛---特麗莎,同情----托馬斯,反叛----薩賓娜,夢想----弗蘭茨。文章圍繞主人公托馬斯展開,他與前妻離異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并決定一直保持單身。特麗莎走進托馬斯的生活,這個在托馬斯看來是由六個偶然給他帶來的女人,與托馬斯糾纏、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馬斯仍然醉心于與眾多女人的“性友誼”,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尋找、開拓和征服每一個女人與其他女人的百萬分之一的差異。但特麗莎的身影反反復(fù)復(fù)出現(xiàn)在托馬斯醫(yī)生臨窗猶豫與沉思中,嚴(yán)厲地拷問著托馬斯對自我,對命運,對情愛,對沉重與價值的決斷。這就是輕與重的對立,對婚姻的忠誠是重;與情人的幽會是輕。托馬斯在輕和重之間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著特麗莎;在特麗莎面前又坦然承認(rèn)與情婦在一起。千里追妻,放棄國外安穩(wěn)的生活跟著特麗莎回到布拉格,卻依舊不忠特麗莎。為了給妻子一個平靜的生活拒絕在請愿書上簽字,又在第二天忘記拒簽的目的......終于他在被布拉格統(tǒng)治者逼迫的情況下同意了特麗莎的提議去了鄉(xiāng)下。

還有兩位主角,薩賓娜和弗蘭茨。薩賓娜的宣言是:“我的敵人是媚俗”。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是托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蘭茨崇拜的但又是與他貌合神離的情婦。薩賓娜是個輕極了的角色,她放蕩不羈,特立獨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歡背叛又習(xí)慣背叛,她背叛父親,背叛弗蘭茨,在薩賓娜看來“背叛意味著打亂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著打亂秩序和進入未知”,“薩賓娜看不出什么比進入未知狀態(tài)更奇妙誘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個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都失去了——還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薩賓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這種虛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標(biāo)嗎?”“薩賓娜對于隱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無所察覺,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不就是目的所在嗎?背叛的最后結(jié)果就是在鋪滿灼熱炭火的圓周軌道上奔跑。而作為大學(xué)教授的弗蘭茨每天過著由授課研究組成的枯燥無味的生活,他羨慕著薩賓娜,一心認(rèn)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臨死之際,他終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學(xué)生情婦在一起。

很多人看這本書是被書名所吸引,但讀了幾段能堅持看下來的人不多。我初次看這本書的原因是被書后簡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fù)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dāng)負(fù)擔(dān)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yuǎn)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內(nèi)心深處,我開始陷入思考:回到現(xiàn)實,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更多的人會面對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壓力,我們抱怨,甚至痛恨,還有更極端的人因為這些原因做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把這些生活的考驗全部抽離,只剩下一塵不變,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這生命之輕嗎?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過于輕,是浪費生命,太重,卻是難熬的生活,沒有擔(dān)憂,無憂無慮的活著,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樣無憂無慮的,那跟虛度空虛有什么區(qū)別了?于是,選擇需要的、必要的責(zé)任,可以讓生命綻放出a價值來。輕過不好,重過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人生了。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用時間慢慢品味的書,如果你能坐地下來閱讀,一定會有所體會。

上一次讀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已記不得是什么時候了,總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因為年輕,讀書喜歡追逐情節(jié),對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評論,多是囫圇吞棗、蜻蜓點水、一目十行地掃過,讀完了便束之高閣,沒有思考,沒有回味,心里沒有留下多少印跡。所以這次重新捧起這本書,翻動每一頁的時候,感覺是如此的清新,書中的每一個細(xì)節(jié)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識。

重讀這本書的沖動是緣于一日午間的小憩。我躺在辦公室的長沙發(fā)上,習(xí)慣性摸起一本書,隨意翻開其中的一頁,準(zhǔn)備稍讀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關(guān)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書評,模糊的記憶之門也就隨之緩緩地開啟了。

這次讀得很慢,下意識地追隨著舊日的足跡,字里行間的思索代替了情節(jié)的追尋。尤其是開篇的第二段,整本書的靈魂,是每次打開書都會反復(fù)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巴門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紀(jì)提出世界分成對立的兩半:光明、黑暗;優(yōu)雅、粗俗;溫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稱為積極的(光明;優(yōu)雅,溫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極的。輕為積極,重為消極。昆德拉卻認(rèn)為這種二分法很幼稚,認(rèn)為“也許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負(fù)擔(dān)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fù)擔(dān),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毫無意義?!比缓笏穯枴澳敲次覀儗⑦x擇什么呢?沉重還是輕松?”

在忙碌與閑暇之間,在束縛與自由之間,在辛勞所得與不勞而獲之間,在堅守責(zé)任與推卸責(zé)任之間,人們往往避“重”就“輕”,趨“利”避“害”,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試想一下,太多的閑暇是否就是空虛,人們究竟是要工作時的忙碌還是退休后的閑暇?無限的自由就是靈魂的無所依托,如同斷線的風(fēng)箏四處飄零;不勞而獲的人,對待財富乃至對待人生往往流于輕狂、浮躁,錢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責(zé)任的人,看似一身輕松、了無牽掛,以為這樣就可以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牽掛、不被需要無異于被親人、朋友、戰(zhàn)友、同事遺棄。一個勇于承擔(dān)責(zé)任的人,最終還是會比慣于推卸責(zé)任的人走的更遠(yuǎn)。

是的,忙碌、束縛、辛勞、責(zé)任,種.種的負(fù)擔(dān),是讓我們從浮躁的云端墜落的重力,讓我們根植于腳下的大地,讓我們觸摸到生命的質(zhì)感,讓我們感受生活的真實!

但是,掙扎在黑暗中的受難者背負(fù)的十字架又是怎樣的沉重啊?當(dāng)一個母親,面對拿到大學(xué)入學(xué)通知書的兒子,卻掏不出學(xué)費的時候;當(dāng)一個女兒,面對身患重疴的父親,卻付不起手術(shù)費的時候,當(dāng)一個妻子,面對因冤入獄的丈夫,而叫天不靈、叫地不應(yīng)的時候,沉重還是輕松,哪里由得了他們做出別樣的選擇!他們乞求上蒼的是哪怕給他們一丁點可以有所選擇的機會!

有時候,就是給你選擇,那選擇又是何等的艱難?電影《蘇菲的選擇》中,蘇菲右手抱著女兒、左手牽著兒子瑟瑟躑躅在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隊伍里,當(dāng)納粹軍官責(zé)令蘇菲只能留下一個孩子,另一個必須馬上送往焚化爐時候,兒子還是女兒?這種活生生將人撕扯成兩半的痛苦一直延續(xù)到生命的終結(jié)!

是的,我們知道,黑暗終究會過去,黎明即將到來;我們也知道,冬天來了,春天不會遠(yuǎn)了。但是,當(dāng)下的痛苦是這樣的令人窒息,現(xiàn)實的重負(fù)壓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遠(yuǎn)沉寂在黑夜與冬季了!

沉重與輕松,究竟該怎樣選擇?

機緣巧合,讀過了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略有興趣,就深入了解了一番,讀過后,又找了許多其他人對這本書的觀點與看法,比較一番,作了此篇讀后感。

先介紹下作者米蘭昆德拉,捷克裔法國作家,生于捷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shù)學(xué)院的教授。生長于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yōu)勢,因為身處小國,“要么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么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他從小便學(xué)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廣泛閱讀過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的他,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并從事過電影教學(xué)。在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獨白》以及《最后一個五月》等詩集。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從此便走上了小說創(chuàng)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當(dāng)代文壇上確立重要地位。但是,1968年,蘇聯(lián)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為并且作者失去了在電影學(xué)院的職務(wù)。在環(huán)境的壓迫下,他攜妻子于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移居法國后,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shù)作品,如《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xué)獎,并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候選人。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shù)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shù)》以及《被叛賣的遺囑》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男主人公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yī)生,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fā)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yīng)付他眾多的情婦。有一天他愛上一個餐廳的女侍-特麗莎,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絲毫沒有改變,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對全心愛他的特麗莎是一種傷害。特麗莎經(jīng)常在極度不安的夢魘中醒來,經(jīng)常猜忌與懷有恐怖想象。此時捷克**不安,在蘇黎世一位權(quán)威醫(yī)生希望托馬斯去那里發(fā)展的呼喚下,兩人于是決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對陌生環(huán)境的不安與丈夫仍然與情婦私通,特麗莎決定離開,回到祖國。但是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她,此后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里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fù)擔(dān)。后來他們死于一場車禍。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曾經(jīng)是托馬斯的情婦之一,也是特麗莎妒忌的對象。薩賓娜一生不斷選擇背叛,選擇讓自己的人生沒有責(zé)任而輕盈的生活。她討厭忠誠與任何討好大眾的媚俗行為,但是這樣的背叛讓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虛無當(dāng)中。弗蘭茲是被薩賓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為她而放棄自己堅持的婚姻與忠誠,但是由于薩賓娜的背棄,讓弗蘭茲發(fā)現(xiàn)自己過去對于婚姻的執(zhí)著是可笑的,純屬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對于母親理想的投射。離婚后,自由自立的單身生活為他生命帶來新的契機,并且了解薩賓娜只是他對革命與冒險生活的追隨。后來他與他的學(xué)生相戀,在實際參與一場虛偽游行活動后,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學(xué)生旁邊。一場突然搶劫中,弗蘭茲因為想展現(xiàn)自己的勇氣而蠻力抵抗,卻遭到重?fù)?,在妻子的陪伴下,無言的死于病榻上。

這本書是昆德拉的才華得到集中體現(xiàn)的一部作品。昆德拉從一兩個關(guān)鍵詞以及基本情境出發(fā)構(gòu)成了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他以一個哲人的睿智將人類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學(xué)的高度加以考慮、審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與性愛兩個敏感領(lǐng)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與“復(fù)調(diào)”的小說風(fēng)格。昆德拉更關(guān)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學(xué)是在沒有人物、沒有境遇的條件下進行的”。小說從一開始就將托馬斯的問題擺在那里:在沒有永劫回歸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輕。小說首先提出問題為托馬斯設(shè)定規(guī)定情境,即輕與重的存在編碼;于是哲學(xué)思考本身有了小說性,問題本身則是小說家在作品中顯現(xiàn)的哲學(xué)思考。昆德拉問題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絕得出結(jié)論,他認(rèn)為是塞萬提斯讓人知道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對的問題。昆德拉在書中提出輕、重、靈、肉、記憶、虛弱、暈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碼,并與人物一一對應(yīng),支撐起各自的生存狀態(tài),展現(xiàn)了心靈與肉體的兩重性。而每個關(guān)鍵詞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側(cè)面。可能性是與一次性抗?fàn)幍淖罘e極的方式,因而此書可視為對自以為是的“絕對”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絕對的意義,變得沒有依憑與支撐,甚至不如隨風(fēng)飛舞的羽毛那樣有確定的方向。本書描述一九六八年蘇俄入侵捷克時期,民主改革的氣息演變成專橫壓榨之風(fēng)潮,本書剖示隱密的無情,探討愛的真諦,涵蓋了男女之愛、朋友之愛、祖國之愛。在任何欲望之下,每個人對于各類型的愛皆有自由抉擇的權(quán)利,自應(yīng)負(fù)起誠懇執(zhí)著的義務(wù)。人生責(zé)任是一個沉重的負(fù)擔(dān),卻也是最真切實在的,解脫了負(fù)擔(dān),人變得比大陸還年輕,以真而非,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本書探討更多的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種信念的,不能被交給機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種媚俗。

一切歸于一句: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輕如鴻毛,卻讓人難以承受。

這本書對于我來說或許太過于沉重,我自信并沒有真正完全將這本書讀懂,只是通過第三方視角來窺得了作者的部分意圖,但終歸是別人的觀點。等我變得更加成熟些后,我會將這本書再讀過,真正的去了解作者內(nèi)心的世界。

第二次看這本小說了。第一次看得有點快,覺得小說其實不好看。第二次看得稍微慢點,還是覺得小說不好看。小說就是小說,是講故事的,把一個故事講得好聽就是好小說。

但是該小說目的不是講故事,故事只是一個載體,小說好像由許多“哲思散文”組成。作者在書中,一章接著一章大發(fā)議論,發(fā)表哲學(xué)高見。就是這些高見影響了故事的流暢性,也加深了小說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不過,這些高見倒是合乎我胃口,我只是不喜歡小說寫得如此艱深抽象。所以我在此好心提醒,沒有一定人生閱歷又不喜歡思辨的人不要看這本書,看了也白看,因為你看不懂。

有時候,我情愿看些能消磨時間而且有趣的不大用腦子的小說,精神之歡喜,好過思辨之無聊??搭愃朴诓荒艹惺艿纳p這樣的小說,人容易變得神經(jīng)兮兮,自以為是深沉,看透人生,其實只不過看了本怪小說而已。

既然這樣,為什么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呢?呵呵,人是虛榮的。看這本可以顯示自己有品位,顯示自己閱讀興趣非凡,顯示自己的思想達到某種高度。許多時候,閱讀有時候是種炫耀。如暴發(fā)戶炫耀他的錢,讀書人炫耀他所看過的書。尤其說自己看懂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多么榮耀。

生命,我多么喜歡的詞語。寫文章時候,我愛使用生命這個詞,來顯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輕,何其憂傷的的詞語。生命輕飄飄如羽毛,被空氣托起來,無法控制自己的飛翔方向,難道不讓人傷感嗎?這讓我想起電影阿甘正傳的開頭和結(jié)尾,那飄飛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輕?生命之輕,竟然無法承受?!哲學(xué)意味多么濃啊。

作者是不按傳統(tǒng)的模式來寫的,什么情節(jié),什么對話啊,不大考慮,小說中處處可見的就是思辨的光芒,對生命的議論,對性的議論,對愛情的議論,對共產(chǎn)主義的議論。作者無疑在書中思考靈和肉關(guān)系,個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這些關(guān)系是否就是輕和重的關(guān)系?不過看完整本書之后,我強烈感覺到,作者最后鑒定的結(jié)果就是生命很輕,性是很輕的,愛情是很輕的,共產(chǎn)主義是很輕的,一切都是荒誕荒謬的,于是人生顯得很虛無,這是不是也輕?所以一句話,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有些地方簡直寫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這個詞,我是下了很大決心,因為一用這詞,就意味我沒有讀書“品味”)。比如小說中,特別寫到斯大林兒子之死,并由此討論糞便和上帝關(guān)系、糞便和尊嚴(yán)關(guān)系等等、最后得出生命其實空虛,也因此強烈諷刺了斯大林。最后一章,就專門寫一條狗的死亡,該章就叫卡列寧的微笑。卡列寧是誰?是托馬斯和特雷莎的寵物狗。那么卡列寧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這章寫得非常好,沒有看過那個作者寫一條臨死的狗,寫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寫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沒有人寫狗寫得如此高深。

雖然我讀兩遍了小說,但是總感覺自己還沒有讀透??赡茏髡弑旧砭褪窃趤y發(fā)議論,冒充深沉,自以為是哲學(xué)家,想說點人生道理卻說得一灘糊涂,或者作者根本沒有說透什么,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還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我有理由懷疑作者沒有說明白。因為他所寫的關(guān)于生命之輕的思考,過分依賴于比喻,暗示,故事,意識流等等。這些描寫是很含糊的,留下太多的空白。讀者自以為是理解了,其實這些理解只是在填補作者留下的空白而已,把自己的理解當(dāng)成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說,有人覺得自己理解了,可能從頭到尾都是誤解。說好聽點,就是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理解。

另外的懷疑理由是,是否因為翻譯?我們讀者沒有能力直接閱讀原版小說,只能依靠翻譯。所謂的翻譯猶如別人嘴巴里咀嚼過的米飯,帶著口水,喂到我們嘴里,我們吃到的東西,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香味和滋味。隔著這層口水,我們有什么資格評價一本難懂的小說?所以不評說,本文充其量是——讀譯作后感。

我不敢過分懷疑,因為這本小說實在太有名。我口口聲聲說不相信權(quán)威,其實還是有點相信,因為這不是權(quán)威啊,而是權(quán)威中的權(quán)威,成為經(jīng)典了。所以我要謙虛地說:好好讀書,天天琢磨。不過我想:“得了吧,還琢磨?就是要琢磨,也要過幾年再琢磨,在那時,說不定不用琢磨就讀透該書,會明白到底是作者太高深還是我太愚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匯總篇四

人生如同譜寫樂章。人在美感的引導(dǎo)下,把偶然的事件(貝多芬的一首樂曲,車站的一次死亡)變成一個主題,然后記錄在生命的樂章中。猶如作曲家譜寫奏鳴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題也在反復(fù)的出現(xiàn)、重演、修正、延展。安娜能夠用任何一種別的方式結(jié)束生命,可是車站、死亡這個難忘的主題和感情的萌生結(jié)合在一齊,在她絕望的一剎那,以凄涼之美誘惑著她。人就是根據(jù)美得法則在譜寫生命的樂章,直至深深的絕望時刻的到來,然而自我卻一無所知。

誠然,兩件預(yù)料不到的事情出此刻同一時刻,就叫巧合。而巧合也以其特殊的美誘惑這每一個追求美得人,無論生或死。我認(rèn)為,安娜之所以會選擇在車站死亡,是由于她與沃倫斯基相遇在車站的站臺上。而特雷莎選擇了與托馬斯的感情,并為此勇敢地離家出走,也是由于眾多巧合的誘惑。人們總是喜歡偶然,因為它有特殊的美,讓人們不由自主的受其影響。人們都是喜歡美得事物,追求這各種各樣的美,甚至對于死亡,也更愿意以一種自認(rèn)為最美的方式結(jié)束自我的生命??墒牵艺J(rèn)為,追求美固然無錯,與此同時我們更應(yīng)具備理智,理智地判別生命的輕重,從而去珍惜生命,過好自我的人生,偶然固然完美,但同時我們也需要一些必然,不能一味地依靠偶然生存下去,那樣,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幻想,對絕望時刻一無所知的人,并非真正會生活的人。

米蘭昆德拉說,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倒在地。但在歷代的感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同時也成為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fù)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dāng)負(fù)擔(dān)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甚至?xí)∑饋恚h(yuǎn)離大地與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告訴我們的不只是托馬斯與特蕾莎的選擇,更是為每個世人敲響了警鐘,在我們生活的世界,到底選擇什么才是不讓人后悔的?你明白答案嗎?或許,這需要在每個人的深思后才能做出的抉擇吧,深思之后,無論你選擇了什么,至少能夠讓所有人明白,對于你自我的生命,你選擇了承擔(dān),永不后悔!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匯總篇五

看著我書桌上那本厚厚的外國作家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是我在8月中旬買的。所以讀的時間比較緊湊…況且這本書本身就有點深度。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當(dāng)時在網(wǎng)上查過,這本書的推薦率還是很高的!所以決定就買它了!

有人對我說:這樣一本小說,不僅僅難懂,并且讀來讓人飽受思想上的折磨。如果沒有準(zhǔn)備好受難,就不要打開它。打開也毫無意義。不如省下時間去讀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說,或許還能夠從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一開始我還不相信,但當(dāng)我讀了之后,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資料并不難懂,難以理解的是作者無處不在的議論!很痛苦…真的好難讀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歷史性的人物、劇作…比如作者從“永劫回歸”的話題談到十四世紀(jì)非洲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談到法國大革命,談到人們對希特勒的仇恨的消解,談到斷頭臺。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話是:“以往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樣沒有分量,也就永遠(yuǎn)消失不復(fù)回歸了。無論它是否恐怖,是否美麗,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麗都預(yù)先已經(jīng)死去,沒有任何意義?!薄拜p”這一字無疑是文章的文眼。說到“輕”,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就是有位國王要他的手下比賽,看誰是大力士。比賽的資料就是誰能將一根雞毛扔過墻。很多人都是以失敗告終的。然而有一位大臣十分地聰明,他將整只雞扔過了墻,然后對國王說,我能將整只雞扔過墻,何況是雞身上的雞毛呢!沒錯,最終是他贏了??康氖撬闹腔?“輕”之讓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簡單。看來,我們以前的迷惑完全來源于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像一只雞毛,你很難憑借力氣將它扔過高墻。

一開始,還沒讀這本書的是時候,看書名…好深奧…難以理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匯總篇六

特蕾莎、薩賓娜于托馬斯,就像白玫瑰與紅玫瑰。一個是純潔,沉重,令人窒息的感情,一個是輕盈,放縱自由的叛逆。她們代表著托馬斯生活的兩極,相隔遙遠(yuǎn),不可調(diào)和,但兩極同樣美妙。

一去不復(fù)返了,失去了一切工作和社會地位,一無有,他的生命開始變得無足輕重。表面上,特蕾莎是弱者,但她的軟弱是咄咄逼人的,她“耗費自我一生的精力,濫用女人的軟弱來對付托馬斯??偸鞘顾头叮钡剿辉購姶?,變成她懷里的一只野兔。”“仿佛她在他腳踝上套上了鐵球”。他被特蕾莎的愛捆住了,直到生命結(jié)束。對托馬斯來說,特蕾莎的愛是他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重。

閃亮的窗戶后,生活著一個幸福的人家?!比欢?,一切都已為時太晚。她最終的愛也被自我丟棄。之后,托馬斯和特蕾莎在車禍死去,薩賓娜與過去的唯一聯(lián)系也斷了。在生的世界里,值得回憶,證明過自我存在的人和物都漸漸消逝了。她就變得無可比擬的輕了。薩賓娜的杯具不是因為重,而是在于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的輕。當(dāng)親人、丈夫、感情和祖國一樣都沒有的時候,沒什么可再背叛。又有什么值得留戀呢?此時的她,生命只剩一片虛空。

正如托馬斯在失去一切之后對特蕾莎說的那樣:任何人都沒有使命。當(dāng)你發(fā)現(xiàn)自我是自由的、沒有任何使命的時候,便是一種極大的解脫。

生命,何為輕,何為重?人們都說時間是一把無情的殺豬刀,確實,在無情的時光消逝中,生命如一縷輕煙!縹緲虛無,無所寄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匯總篇七

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是關(guān)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5篇,這對大家的高中英語學(xué)習(xí)會很有幫助哦,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起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xué)習(xí)一下吧。

此刻讓我們設(shè)想一下,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無限重復(fù),一切都將以我們經(jīng)歷過的方式再現(xiàn),且這種反復(fù),還將無限重復(fù)下去,那么我們的生活會怎樣樣呢?也許,我這樣描述,過于抽象,那么把這種“永恒輪回”放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呢?如果14世紀(jì)兩個非洲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一向被重復(fù)?如果法國大革命一向被重復(fù)?如果法西斯戰(zhàn)爭被一向重復(fù)?那么此刻我們所學(xué)的歷史給予我們的感受會不會不一樣呢?又或者說我們可能不會有歷史,我們一向都是“重復(fù)的此刻”。永恒輪回中的歷史,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職責(zé)重負(fù),這就是尼采說永恒輪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而我們此刻所了解的那些歷史,少了那些血腥的沉重,歷史變成了文字、研討。在輪回不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被卑鄙的許可與諒解了!

托馬斯顯然就是這個問題的詢問者。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yī)生,他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內(nèi)心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所以他為自我制定了一套外遇法則,與不一樣的情婦做愛卻不一樣床共枕,他是一個靈與肉的分離者。昆德拉親切的稱呼他對女性的迷戀為“放蕩型的迷戀”,事實確實如此,托馬斯只是一個獵奇者,在不一樣的女人之間游離,他幻想經(jīng)過性能夠揭示每個女性身上真正到的自我,或者能夠說他想用自我的手術(shù)刀剖開身體的外衣,追求女性身上難以想象的部分。他認(rèn)為每個女性身上都有一個有別于其他女人的百萬之一的“我”。僅有在性上,才能征服女性身上那百萬分之一的不一樣。能夠說促使托馬斯追逐女性的不是感官享樂,而是征服世界的這一欲念。

但凡事總有例外,歌德曾說:“世界就是一個隱喻”,那么愛恰由隱喻開始。一個叫特蕾莎的年輕女侍者以一個“隱喻”出此刻他的世界里,隨即占據(jù)了他的“詩化記憶”。他選擇了讓這個“順流而下飄至他床榻之岸的涂了樹脂的孩子”占據(jù)他床榻的另一側(cè)。但他追求生命之輕的靈肉分離觀,讓特蕾莎經(jīng)?;钤诩刀手?。

讀它時心境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rèn),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fù)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jié):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細(xì)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一向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兩次離婚時的男人。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蘭把九種特質(zhì)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她誰都想要,因為她不明白自我最需要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zhì),失去靈魂。當(dāng)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我最基本權(quán)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終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蛇@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dān)過生命中的職責(zé),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研究米蘭要傳達的感情觀?!案星椤笨偸切中?。我以往以為,感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感情將不純正。此刻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感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我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能夠滿足自我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我對對方的職責(zé),這才是感情。米蘭說“負(fù)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贝蟾虐槁氊?zé)走過的感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感情。寫到那里,我才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我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感情是在異常的時段遇到異常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jīng)使我開始受益了。

1985年,著名翻譯家韓少功根據(jù)英文版本翻譯了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成了譯壇上的常青樹,為中國讀者所熟知,至今魅力猶存。20xx年后,南京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副院長、博導(dǎo)許鈞翻譯了昆德拉這部最負(fù)盛名的作品,改名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兩個書名看起來差不多,其實傳遞的意思不太一樣,原書名‘生命中’的范圍太廣,是一個總的概念,包括了死亡在內(nèi)的一切東西;新書名中的‘生命’二字單指生命本身,多出了許多的哲學(xué)意味。

這雖是一本小說,卻很難懂,昆德拉上來就要與讀者探討讓人頭痛的哲學(xué)問題。昆德拉苦心孤詣地要一下子就把讀者引入到小說的核心部分,即引入到“輕與重”的討論當(dāng)中。在那里,他要為我們撬開一個解讀該小說的縫隙,透過一絲微光,讓我們看到昆德拉受難的靈魂。

開始讀的時候,刪去無法感悟的文字,追求情節(jié)的起伏跌宕,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托馬斯、特麗莎、薩賓娜、弗蘭茨的情感的糾結(jié)而廢寢忘食,淚眼朦朧。再讀,思想上飽受的折磨……以致之后多次拿起這本書,總在想如果沒有準(zhǔn)備好受難,何必要打開它。打開也毫無意義。不如省下時間去讀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說,還能夠從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已經(jīng)愛上這本書,也就把它放在床頭,時而在夜深人靜時,嘗試著與它對話,撩撥心靈的弦。

有一段關(guān)于特麗莎的心理描述:“在一個陌生的國家里生活就意味著在離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鋼絲,沒有他自我國土之網(wǎng)來支撐他:家庭,朋友,同事。還有從小就熟悉的語言可幫忙他輕易地說他想說的話?!闭沁@種游離于母體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雞毛那樣輕飄飄),使特麗莎堅決地離開瑞士,與她深愛的托馬斯不辭而別,回到她正處于災(zāi)難中的祖國。在布拉格,僅有在某種心理需要時,她才依靠托馬斯。而在瑞士,由于失根,她事事都得依靠托馬斯,那她就不得不一輩子重復(fù)深夜里的惡夢。人生離不開“重,“重”給人能帶來充實,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能從其中感到心靈充實的幸福,人會在人的本質(zhì)力量化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自我,為自我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過這樣深刻的體驗,比如:當(dāng)我們站在領(lǐng)獎臺上,我們心中洋溢著喜悅之情,我們會經(jīng)過“獎牌”看到我們的本質(zhì)力量,我們會體會到被眾人肯定后那種精神上無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們?nèi)松惺遣豢扇鄙俚摹?/p>

人生除“重”之外,還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可稱為“沉重的輕”。所謂“沉重的輕”,是指人在無所事事的情景下,感到無聊、空虛、寂寞、孤獨等難以承受的感緒和糾纏在精神之中解不開的死結(jié)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提到托馬斯在開始離開他的妻子特麗莎的幾天里,托馬斯確實獲得了自由。他又回歸到了單身漢的生活,整天能夠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氣息??墒遣痪?,失去職責(zé)的“輕”就讓托馬斯難以承受,他發(fā)現(xiàn)自我原先更需要承擔(dān)家庭職責(zé)的這份“重”。

小說中,最讓人費解的難題是,“輕”到底指的是什么?到了昆德拉那里,我們忽然聽到“輕”讓人無法承受,這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懷疑和費解呢?“輕”之所以讓人不能承受,完全來源于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像一只雞毛,你很難憑借力氣將它扔過高墻?!俺林氐妮p”是人生的一個困惑,對于活在自我身邊活生生的人,漠視、排擠他、打壓者不乏其人,多一份同情之淚,多一次舉手之勞的掌聲,多一句鼓勵話語。那樣,會有什么變化呢多關(guān)心自我身邊的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只要給自我身邊的人獻出一點點,自我的心境會改變,生活也會是另一個樣貌。

我還在讀這本書……。

看著我書桌上那本厚厚的外國作家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是我在8月中旬買的。所以讀的時間比較緊湊…況且這本書本身就有點深度。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當(dāng)時在網(wǎng)上查過,這本書的推薦率還是很高的!所以決定就買它了!

有人對我說:這樣一本小說,不僅僅難懂,并且讀來讓人飽受思想上的折磨。如果沒有準(zhǔn)備好受難,就不要打開它。打開也毫無意義。不如省下時間去讀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說,或許還能夠從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一開始我還不相信,但當(dāng)我讀了之后,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資料并不難懂,難以理解的是作者無處不在的議論!很痛苦…真的好難讀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歷史性的人物、劇作…比如作者從“永劫回歸”的話題談到十四世紀(jì)非洲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談到法國大革命,談到人們對希特勒的仇恨的消解,談到斷頭臺。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話是:“以往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樣沒有分量,也就永遠(yuǎn)消失不復(fù)回歸了。無論它是否恐怖,是否美麗,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麗都預(yù)先已經(jīng)死去,沒有任何意義?!薄拜p”這一字無疑是文章的文眼。說到“輕”,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就是有位國王要他的手下比賽,看誰是大力士。比賽的資料就是誰能將一根雞毛扔過墻。很多人都是以失敗告終的。然而有一位大臣十分地聰明,他將整只雞扔過了墻,然后對國王說,我能將整只雞扔過墻,何況是雞身上的雞毛呢!沒錯,最終是他贏了??康氖撬闹腔?“輕”之讓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簡單??磥?,我們以前的迷惑完全來源于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像一只雞毛,你很難憑借力氣將它扔過高墻。

一開始,還沒讀這本書的是時候,看書名…好深奧…難以理解。

這段日子,一向在讀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雖已經(jīng)是第三次閱讀了,可是依然,會迷失在這未知的孤獨的空靈世界中。

文字是何等的神奇,米蘭昆德拉所描繪的那種奇異的,炫目的,卻又是徹底失落的,茫然的世界,讓我的靈魂確實體會到了什么,可是,那僅僅是一種心靈上的感應(yīng)。不足以化作語言上的充分理解。很多文字,被他豐富的,又自然的填充到這個書中的世界中來,探索人性,探尋生活,似乎,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最深處,都被這樣的詰問了;我們的生活,也被這樣的揭露了;這一切充滿了嘲諷的意味,也充滿了徹底的叛逆。

經(jīng)過特蕾莎的描述,米蘭昆德拉用童年的創(chuàng)傷所帶來的思想的沉重,賦予了她脆弱卻又執(zhí)拗的性格。對于特蕾莎來說,表面看來托馬斯的背叛是沉重,而事實上,她的沉重感來源于她的思想。她一向在這個思想的重壓下,不堪重荷。而對薩比娜來說,背棄是輕的,其實并不是輕,而是無法承受的一種逃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托馬斯也許和薩比娜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吧。又或者,他們才是一類人,都是背棄了自我的人。書中有這樣一句:“從此,薩比娜明白了,美就是被背棄的世界?!苯o我的印象很深刻。薩比娜是一名捷克畫家。而書中的薩比娜就是背叛原有生活的,逃避原有模式的,充滿著矛盾的集合體。米蘭昆德拉居然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漠的,又流暢的敘述這個故事,這些冰冷的,又閃著誘人光芒的文字,讓人心清冽也讓人心蠱惑。

米蘭昆德拉的文字,潛入到了我們的靈魂深處,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價值標(biāo)準(zhǔn)。所以,他所寫的這個世界,是陌生的卻又是讓人覺得心底熟悉的世界。一切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被擊破,一切的謊言被揭穿,并不是那么直接的批判主義,卻比起直接的形式,更加徹底,更加深入人心。

在思維幻滅的夾縫中正是米蘭昆德拉所描述的生存。而這種生存,卻又是在他的筆下被抨擊得粉碎。輕飄飄的語言,淡漠的,客觀的,把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命與思想生存的最基本的謊言,輕輕的摔得粉碎。在思想的領(lǐng)域中,恐怕,米蘭昆德拉是我所見的走得最遠(yuǎn),探索得最深的一位作家。

我總覺得,人的思想,是不能細(xì)細(xì)的去推敲的。每一縷思緒鋪開,攤平,就不如一閃而過時候那么美麗了。太多的思緒這么鋪開來,置身于陽光下,那么,它們也許就是平凡甚至丑陋的灰塵罷了。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自我為自我創(chuàng)造的謊言中。每一片思緒都能純凈到不包含任何雜質(zhì),恐怕縱使是佛祖也難以做到,所以,佛要說的是,看透,勘破,悟道了。而我又認(rèn)為,在人復(fù)雜而又深刻的思維中,是離不開謊言的。

在人的大腦飛速的運轉(zhuǎn)中,思維不可能被苛求成純潔無暇的。從哲學(xué)的角度來看,世界任何一種思維都不可能存在完美,如果人覺得幸福,就要忽視不愉快的或者欺騙自我說一切都很歡樂,從而獲取幸福感。這其中的取與舍,輕與重,是人有本事駕馭的選擇。也是人類成為發(fā)達的被大腦所支配的聰明的動物的基本標(biāo)志。

其實,我一向很逃避反復(fù)的來看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也許這是人的本性。誰都不期望對生活看得太清楚,對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看得太透,對生命和思想看得太過真實。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得難得糊涂吧,可是,米蘭昆德拉的文字,有著無窮的吸引力。那種近于旁觀者的態(tài)度,又會讓你在不經(jīng)意間打開心扉,渴望去閱讀。

每次看完這本書后,都有些地方讓人很困惑。作者看似散落,自在的文字,蘊含著很多思維??此苹靵y的故事,也包含著人對自我以及伴侶,還有這個世界的一種奇異的情感和批判。

在輕與重之間,也讓我產(chǎn)生了很多不解,很多疑問。而這些壓抑在心中的疑問,似乎,在閱讀的時候,已經(jīng)讓我心領(lǐng)神會。卻不敢去詰問自我,不敢去追根溯源。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這些不能承受的輕打敗的。它就像是某種空氣中微弱的粉塵,卻讓我們不經(jīng)意的吸入到靈魂深處,從而讓我們一生都受到它的影響。

雖然,在米蘭昆德拉的筆下,難以看到完美的人,完美的情節(jié),可是,這書的結(jié)局,卡列寧的微笑這一章,文筆是多么美,多么讓人心震撼。那種近于完美的平靜,并不是真正平靜,而是一種無邊無盡的孤獨,可是孤獨又是每個生命存在的形式,不是嗎?全書中僅有卡列寧是在溫柔而平靜的微笑中死去的,讓人心多少也在這書的最終一節(jié)獲得安寧。

讀完全書后,我突然理解了,弗朗索瓦.里卡爾對米蘭昆德拉的評價,說他的文字思想是某種哲學(xué)意義上的撒旦主義形式。的確是這樣的,米蘭昆德拉是在以一個撒旦的視角,來洞悉這個世界,洞察所有人的內(nèi)心深處。他嚴(yán)厲,不留情面的控訴。在建立牧歌然后又摧毀這個牧歌。讓我們的靈魂在一次次的倒下后陷入近于絕望的掙扎。

三次閱讀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了,還是久久不能平靜。書的背景是戰(zhàn)爭與流離失所。而書中的人的思想,也是在戰(zhàn)爭著,也是處于流離失所的狀態(tài)。也許,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中本身也是一個完美的質(zhì)疑與幻滅主義的結(jié)合,而到達的效果,就是把人放在了無可放置的地方,把人的思想解剖到無以解剖的地步。說他的作品是撒旦主義形式一點也不為過。而米蘭昆德拉那穿透一切的思想,本身,也是那么含混,那么充滿了疑問。正是這些分散的思想打開我們閱讀的興趣,也正是這對一切都持著懷疑的態(tài)度,讓我們一向在書中尋找最終的牧歌。

合上書頁,已經(jīng)夜里十點鐘了?;靵y寫下了這些文字,我實在無法有條理的梳理自我的思緒。也許此刻的心境,與大部分看過這本書的人的心境相近吧!總之,此刻想好好的睡一覺,然后,珍惜完美而寧靜的生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匯總篇八

那天坐車走過鐘樓,車如往常一樣,堵得有些厲害,只能一步步往前挪。

從斑駁的車窗望去,地下通道口幾個稍上年紀(jì)的婦人,兩個坐在小凳子上,襙著手,半抬著頭,表情木然,用空洞的眼神看著來來往往、匆匆而過的行人,腳邊放置的幾疊報紙在風(fēng)里搖曳不止;一個矮胖、頭發(fā)蓬亂的婦人站著,手里拿著報紙地圖類的東西不停地扭轉(zhuǎn)著身體,用微乎其微的期望與失望不停交替的眼神看著路人。

站臺上約十多個四十歲左右的婦女穿著不合體的工作服拿著鐵鍬張望著車的方向。

八九十年代常見的飛鴿還是鳳凰牌的加重自行車旁站著各自的主人,車頭上用木板或硬紙板笨拙的寫著:木工、土工、水工等。這些中年男人相互攀談著,不時用余光注意著來往的路人,透著他們的期望。

我聽不到聲音,就像看一場二十世紀(jì)初的默劇,雖然嘈雜喧鬧,卻沒有故事情節(jié)、主角配角。不明白為什么,那畫面不時回繞于腦中,心就一下子沉靜下來。

世間的劇無時無刻不在上演,任誰也無力改變。可心的救贖之路在哪兒呢?

純粹世界里的詰問。

“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倒在地上。但在歷代的感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fù)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dāng)負(fù)擔(dān)完全缺失,人就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yuǎn)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米蘭·昆德拉在他充滿哲理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開篇第二小節(jié)中就拋給讀者一個同樣沉重的問題,這樣赤裸裸的詰問頓時讓我無處可逃。在我看來,米蘭·昆德拉所寫的世界不是構(gòu)建于生活之上,而是來自生命本身的詰問。

而此刻,在這個由作者構(gòu)建的純粹的世界,我能夠任由我的靈魂從這繁密物質(zhì)世界里抽離,剝開塵世的一件件外衣,去感受體驗?zāi)抢锛兇獾膼叟c痛,苦于淚,輕與重。

“人生的杯具總能夠用沉重來比喻。人常說重?fù)?dān)落在我們的肩上。我們肩負(fù)著這個重?fù)?dān),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們與之反抗,不是輸就是贏??烧f到底薩比娜身上發(fā)生過什么事?什么也沒發(fā)生。她離開了一個男人,因為她想離開他。在那之后,他有沒有再追她?有沒有試圖報復(fù)?沒有。她的杯具不是因為重,而是在于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边@句話深深地刺痛著我的趨于麻木的心。我清楚地看到,以往的那么多日日夜夜的迷茫與麻木,痛苦和孤獨,絕望和無助,不是因為生命中的負(fù)擔(dān),而是因為靈魂缺少生命中本應(yīng)承受的重,使得靈魂太輕,身體太重,身體與靈魂無法完美的融合,無法真正的全身心的去感知生命,享受生命。

靈魂的缺憾,在這個純粹的世界里,在那些純粹的體驗中,經(jīng)過反復(fù)的參照與提醒,回顧與反思,遺忘或回憶,得到了修復(fù)與補充。

我想說的是:這兒天很藍(lán),陽光燦爛,都睜不大眼睛,坐在地上聞到濃郁的青草味道,有只小小蜘蛛正沿著我的手指往上爬,旁邊樹上有清晰脆耳的鳥叫聲,風(fēng)徐徐走過,幾多未謝的無名紫色花兒。那里完美一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匯總篇九

寒假期間讀了讀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它時心境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rèn),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

書中主要對人公托馬斯,特蕾莎,薩比娜,弗蘭茨這四個人物的生活進行描述,有感情,有性,有對時局政治的看法,還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輕與重,媚俗等等。人物的心理描述一向體現(xiàn)著這些方面的沖突性,托馬斯和特蕾莎在靈與肉之間的糾結(jié),而薩比娜和弗蘭茨則是在媚俗中選擇,作者在不一樣的篇章中表現(xiàn)了不一樣的主題,甚至切換了主人公,切換了時空,但每一次切換都是在不斷加深對這些方面的理解,反復(fù)迭代,直到終了。

想起昆德拉對生命的宣言“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無限的重復(fù),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輪回是一種神秘的想法,生活中總有太多的唏噓感嘆,說不上為哪般?不僅僅榮耀,事業(yè)感情,加之雞零狗碎,時間一過揚起的塵土便塵封滿處,托馬斯和特雷莎始終走不出死亡的輪回,薩賓娜始終選擇漂泊地把一個個城市甩在背后,弗蘭茨或許是毫無意義的死都承擔(dān)著對生命本意的解釋。盡管荒誕離奇,在輪回的高度上來說,卻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果說他們,甚至我們,此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前生有個經(jīng)歷,來生有個重復(fù),托馬斯還會選擇那個像是從上流漂過來給他的特雷莎嗎?還會再駕著那輛汽車走向黃泉嗎?弗蘭茨也許會安分守己的當(dāng)好教師,我們呢?不會再有錯誤的選擇,不會再忽視周遭遺失過的完美,生命在設(shè)想中一步步的前進,平淡的像一張白紙,這也許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獲得了永恒,卻像耶穌一樣,背負(fù)著十字架,無法承受。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經(jīng)是生命的本質(zhì),那么生命還有什么價值?昆德拉說的好,正是因為這樣,生命才總是像一張草圖,沒有前生也沒有來世,生命僅此一次。

托馬斯在靈與性中掙扎,最終選擇了靈魂。托馬斯是一個很花心的人,他渴望女人,并且總把性與愛分開,不和每一個他的情人睡在一張床上,他享受這種充滿活力而不用負(fù)職責(zé)的生活。直到他遇到特蕾莎,這個讓他有除了肉體上需求外的需求的女人,他享受與她一同牽手睡覺的時候,喜歡看她睡著的樣貌,沉迷于她工作認(rèn)真的時候,他似乎有一種強烈的渴望,想要永遠(yuǎn)保護她。他對她的愛違背了他制定的原則,是的,他的靈魂歸屬了她。可是,他卻總是堅持與別的女人在肉體上的接觸,導(dǎo)致了特蕾莎的離開與背叛。

特蕾莎是一個專一的人,她墜入情網(wǎng),愛上了托馬斯。可是,托馬斯的不斷背叛卻讓她心生恐懼,難以承受。她常作噩夢,在夢幻中總是夢到死亡,并且置她于死地的竟是她最愛的托馬斯,她因為明白托馬斯有許多的女人而痛苦不堪,總是害怕離開她??墒钱?dāng)她真正離開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自我是這么深愛著他。

生命屬于我們僅有一次,時間不會為我們的歡笑或淚水停留。在這樣一個瞬時性組構(gòu)的世界里,一切選擇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結(jié)果都變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難何重?或許生活早已注定了無所謂幸與不幸。我們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著,茫然地生活,苦樂自知。就像一個繁花似錦的地方,總會有一些傷感的蝴蝶從那里飛過。

“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fù)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dāng)負(fù)擔(dān)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yuǎn)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p>

就像米蘭昆德拉說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孰輕孰重?我們應(yīng)當(dāng)承擔(dān)起那份職責(zé),家庭職責(zé),社會職責(zé)……那樣生命才會真切實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匯總篇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初看書名就油然而生一種肅穆的感覺,不由得端正了身子,細(xì)心翼翼地捧起它來翻閱。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醫(yī)生托馬斯、攝影愛好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大學(xué)教師弗蘭茨等人的生活為線索,經(jīng)過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散文化地展現(xiàn)了蘇軍入侵后,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富于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zhì),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向全人類的深廣。作者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一樣經(jīng)歷,經(jīng)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xué)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不一樣,它不再經(jīng)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經(jīng)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

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biāo)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確定,世人都在為自我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biāo)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fù)前人。所以,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

讀它時心境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rèn),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fù)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jié)異常讓我感觸良多: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細(xì)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覺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個男人的身邊——她一向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過兩次離婚的男人。之后,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會讓某一個人擁有一切旁人所羨慕的東西,作者把九種特質(zhì)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然而她誰都想要,同時她不明白自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zhì),失去靈魂。當(dāng)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我最基本權(quán)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終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蛇@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dān)過生命中的職責(zé),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研究作者要傳達的感情觀。然而,我不懂99.感情。我以為,感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感情將不純正。此刻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感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擁有你所喜歡的一切特質(zhì)。你必須要清楚自我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能夠滿足自我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我對對方的職責(zé),這才是感情。作者說“負(fù)擔(dān)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大概伴職責(zé)走過的感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感情。寫到那里,我才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我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感情是在異常的時段遇到異常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jīng)使我開始受益了。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