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高中語文離騷教學教案(精選1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08:40:17 頁碼:13
2023年高中語文離騷教學教案(精選11篇)
2023-11-12 08:40:17    小編:ZTFB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把握好教學進度,提高教學效率。編寫教案時,需要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教案的編寫是教師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希望大家能夠積極思考和實踐。

高中語文離騷教學教案篇一

《師說》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板塊的一篇論說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于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為師。反對輕視師道,提倡尊師重教,表現(xiàn)了他不顧流俗,銳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

學情分析。

該篇是高一年級的課文,經(jīng)過初中文言文的學習,學生一般都已掌握了常見的文言文知識,本課時的主要任務是:在已疏通了文章大意和掌握了詞句的基礎上,著重講文章具體內(nèi)容。課文內(nèi)容較為淺顯易懂,因此學生容易理解,但仍有一些難點需要突破,比如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用法以及學生根深蒂固的師生觀和教師職能觀從傳統(tǒng)向新型的轉(zhuǎn)變。

教學設計的重點。

1、本文主要是針砭唐代士大夫“恥學于師”的風氣,進而借機倡導從師問學的重要性。

2、借由文中所提“師道”的內(nèi)涵與觀念,培養(yǎng)學生尊師重道的精神。

3、抓住四個字進行教學:“師”、“愚”、“圣”、“學”。

基本思路。

作為一篇傳統(tǒng)教材,《師說》的教學已有不少人作過成功的探索。我講《師說》,主要抓住四個字,即“師”、“愚”、“圣”、“學”。這篇文章的題旨是反對輕視師道,提倡尊師重道。全篇由“師”字統(tǒng)領:輕“師”必“愚”,重“師”則“圣”,興“師”在“學”。

第一段的立論是闡釋從師道理,尤須緊扣“師”字進行教學。這段文章解決兩個問題:人為何要從師?以什么人為師?作者的觀點很清楚:其一,學必從師;其二,唯道是師。

高中語文離騷教學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把握文章論證思路,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圍繞“古之學者必有師”展開論證的。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并體會其作用。

3.積累文言知識,能根據(jù)例句說出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學者”“無”“眾人”“不必”;掌握賓語前置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被動句“不拘于時”,“乎(于)+名詞(名詞短語)”構(gòu)成的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的規(guī)律。

4.思考本文對我們寫作任務驅(qū)動作文的借鑒意義。

教學過程。

一、寫作背景。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jù)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jīng)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钥闯觥稁熣f》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斗爭精神。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二、解題:

關于“說”?!罢f”,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罢f”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xiàn)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愛蓮說》、《馬說》等。

三、文意讀解。

1.通讀全文,把握大意。

第一段: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高中語文離騷教學教案篇三

我固執(zhí)地認為:體會詩歌作品的美,是必須借助朗讀的,所以,我將誦讀作為一個重點,楚辭在語言上的特點可以通過誦讀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在讀的時候,一定要強調(diào)感情,應該給學生示范。由于這篇《離騷》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義,所以讀來較生澀難懂,但通過誦讀也能體會到那種不一樣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師素質(zhì)方面。

這是我第一次教授這篇課文,在授課經(jīng)驗上難免不足。但在課前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在與過去,聯(lián)想到古詩詞句,在適當?shù)臅r候“出口成章”。另外,我還能注重誦讀,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當然,疏通詩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楚辭的語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對這些無需關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jié)合注釋翻譯詩句即可,對于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我認為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xiàn)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歸納積累。至于實詞的一詞多義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diào),包括特殊句式,“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我考慮可以暫且放過,留待以后解決。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diào)整語序即可。作為高一的學生我覺得此時講太多不太合適,且本課是詩歌,重點不應放在此。疏通詩句是為了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詩的情感比較復雜,提示學生找關鍵句,然后總結(jié),我覺得學生比較好理解。詩歌是節(jié)選的,只有三段詩,我覺得沒有必要將屈原“美政理想”的內(nèi)容加進來,在這兩部分詩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二、誦讀的基本要求與方式。

每次誦讀都會確定目標,讓學生的閱讀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任務。誦讀有多樣的形式,比如: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學生默讀等。誦讀也有不同的層次:從通順到流利到有感情;從初讀感知到細讀探究;從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從有所感觸到情感升華。

三、學生素質(zhì)方面。

由于學生是屬于層次比較低的一個班,基礎相對薄弱一些。但也能積極配合,認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問題。例如:在解答“離騷”二字的含義時,學生就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在學到通假字“錫—賜”時,學生也能聯(lián)系自己學過的歷史知識,答出“賜”的意思。在組織誦讀時,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得有聲有色。

四、存在問題。

在《離騷》一課的教學中,我雖然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順利地完成了這堂課的教學,但也存在幾點不足:

首先,課前準備過于充分,雖然也有不少的閃光點,但整節(jié)課有點像在表演,還不夠深刻,讓旁人覺得有賣弄自己才華的嫌疑。

其次,教師范讀過多,應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和空間。同時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立刻進行模仿,讀出真情實感。

最后,學生無論在齊讀還是個人讀時,教師應多傾聽學生讀得是否到位,然后進行適當?shù)闹笇Ш忘c評。

總之,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基本完成了預想的任務,誦讀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注意以上幾點存在問題,如果能再放得開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

高中語文離騷教學教案篇四

讓學生分享彼此成長的故事,記錄生活中難忘的瞬間。

2.指導學生把內(nèi)容說具體,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3.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在表達和評價中清楚如何寫好本次作文。

把內(nèi)容介紹得具體,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1、師:"人生總會有許多第一次,翻開我們成長的書本,一頁又一頁,記載著我們童年的點點滴滴--第一次邁出蹣跚的步伐、第一次背著書包上學校、第一次獨自一人出遠門…不同的第一次常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有歡笑,有淚水…但無論怎樣都是那樣的令我們難以忘記。"(板書:難忘的第一次)在你經(jīng)歷過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是哪一個?為什么它讓你忘不了?生談。(四至五個)。

2、老師發(fā)現(xiàn)同學們回憶起自己的第一次的經(jīng)歷依然是那樣津津有味,下面請你選擇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回憶事情的經(jīng)過,回想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真實感受以及從中得到的啟示,試著說一說。老師給大家提兩點要求:(1)要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2)再說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講清楚你從中得到的啟示。(板書:事情寫清楚表達出感悟)生自由練說。

1、小組交流剛才老師發(fā)現(xiàn)有許多同學都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小伙伴交流了,下面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在一個同學講的時候,其他同學要認真聽,看他有沒有講清楚事情的經(jīng)過,說出自己的感受,有不清楚的可以適時提問。好,開始吧。

2、全班交流師:同學們聊得真熱烈,誰愿意把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與全班同學分享?指名交流(在他發(fā)言時其他同學要用心聽,看他是否將事件過程講清楚了?講述中是否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感悟,有哪些好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

評價時要強調(diào)的有以下幾點:

1、事件敘述的完整。

2、借鑒了課文的表達感悟的方法,結(jié)合生活實際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將道理蘊含在文章之中3、能從心理、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方面表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給人更真實的感覺。

師總結(jié):同學們不僅聽得用心,還談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呀,有喜有憂、有笑有淚,一個個第一次,就像一個個腳印,印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通過剛才同學們繪聲繪色的描述,老師也感受到這些"第一次"的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用手中的筆把這難忘的第一次記錄下來,作為永久的紀念,好嗎?本次習作是一次命題作文,題目是《難忘的第一次》,請打開書看習作要求,看看要我們做到哪幾點?(生答師板書)把事情寫清楚就是要按事情發(fā)生的順序把事情的經(jīng)過寫清楚,可以借助人物的神情、動作、語言來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結(jié)合生活實際表達自己的感受。明確了要求,開始動筆寫吧。

板書:難忘的第一次事情寫清楚順序說明白感悟表真實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jīng)驗。

高中語文離騷教學教案篇五

《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杰作,想象瑰麗、奇特,運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格和象征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節(jié)奏鮮明,富有感染力。

語文知識點一: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以香草比喻內(nèi)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主;用荃草比喻現(xiàn)實中的君主;用采摘和披掛江離和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自己的美好政治理想;用婚期中途變卦比喻君主失信。

語文知識點二、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

語文知識點三、全詩以四句為一節(jié),多用“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

高中語文離騷教學教案篇六

所謂。

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高中語文離騷(節(jié)選)教學反思的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我固執(zhí)地認為:體會詩歌作品的美,是必須借助朗讀的,所以,我將誦讀作為一個重點。楚辭在語言上的特點可以通過誦讀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在讀的時候,一定要強調(diào)感情,應該給學生示范。由于這篇《離騷》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義,所以讀來較生澀難懂,但通過誦讀也能體會到那種不一樣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這是我第一次教授這篇課文,在授課經(jīng)驗上難免不足。但在課前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在與過去,聯(lián)想到古。

詩詞。

句,在適當?shù)臅r候“出口成章”。另外,我還能注重誦讀,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當然,疏通詩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楚辭的語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對這些無需關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jié)合注釋翻譯詩句即可,對于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我認為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xiàn)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歸納積累。至于實詞的一詞多義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diào),包括特殊句式,“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我考慮可以暫且放過,留待以后解決。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diào)整語序即可。作為高一的學生我覺得此時講太多不太合適,且本課是詩歌,重點不應放在此。疏通詩句是為了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詩的情感比較復雜,提示學生找關鍵句,然后總結(jié),我覺得學生比較好理解。詩歌是節(jié)選的,只有三段詩,我覺得沒有必要將屈原“美政理想”的內(nèi)容加進來,在這兩部分詩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每次誦讀都會確定目標,讓學生的閱讀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任務。誦讀有多樣的形式,比如: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學生默讀等。誦讀也有不同的層次:從通順到流利到有感情;從初讀感知到細讀探究;從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從有所感觸到情感升華。

由于學生是屬于層次比較低的一個班,基礎相對薄弱一些。但也能積極配合,認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問題。例如:在解答“離騷”二字的含義時,學生就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在學到通假字“錫—賜”時,學生也能聯(lián)系自己學過的歷史知識,答出“賜”的意思。在組織誦讀時,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得有聲有色。

在《離騷》一課的教學中,我雖然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順利地完成了這堂課的教學,但也存在幾點不足:

首先,課前準備過于充分,雖然也有不少的閃光點,但整節(jié)課有點像在表演,還不夠深刻,讓旁人覺得有賣弄自己才華的嫌疑。

其次,教師范讀過多,應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和空間。同時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立刻進行模仿,讀出真情實感。

最后,學生無論在齊讀還是個人讀時,教師應多傾聽學生讀得是否到位,然后進行適當?shù)闹笇Ш忘c評。

總之,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基本完成了預想的任務,誦讀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注意以上幾點存在問題,如果能再放得開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

上完了課,感覺一點也不輕松。

這次參加特級申報,每人要上一堂規(guī)定篇目的展示課,高中語文的課題是蘇教版必修三《語文》課本上的《離騷(節(jié)選)》。

雖然這篇課文是我國古代最長最偉大的抒情詩,是浪漫主義的杰出代表,但是年代遙遠,文句深奧,學生很少有閱讀興趣。為此,我的。

教學設計。

以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詩文的一般方法入手,安排了“初讀,疏通詩句——再讀,感受詩意——三讀,欣賞詩風”三個環(huán)節(jié)。一課下來,雖說條理清晰,激情澎湃,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可是,認真反思,還有很多的不如意。

我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里讓學生認讀并解釋8個詞語和翻譯4個句子,有一半以上的詞語和句子書上的注釋都有,可是,學生因為課前沒有很好預習(上課前一天下午已經(jīng)明確布置了預習任務),顯得無所適從,竟然一上來就有學生不知所措,連續(xù)讀錯了三個拼音,也找不到注釋的地方,把我可急得。因此,為了幫助疏通,就花費了較多的時間。

這節(jié)課規(guī)定40分鐘,必須一教時完成教學任務,如果學生對課文文句沒有認真梳理的話,是很難進入到第二環(huán)節(jié)教學的。

問題是,時間不等人,平時的教學也可能就是這種情況。學生忙于應付日常的教學作業(yè),哪來時間做預習工作。雖然這次我布置了預習,但是我在上課前看到好多學生的課本上一片空白,就知道,他們來不及去做預習,也許壓根就沒有重視起來,畢竟,我上完課就走人。上課前我去他們教室叫他們?nèi)ド险n教室的時候,竟然他們還不知道要換教室呢。

如果在平時教學的話,疏通詩句也許要花上一節(jié)課,或者干脆進行串講,逐字逐句地落實,可以不考慮是否預習?,F(xiàn)在不行。只是這樣的話,似乎缺少了一點展示的味道,也沒有好好處理教材和教法。所以,我只好對關鍵詞句進行檢查,便于讓學生有個深刻的理解,然后可以分析課文。

這個環(huán)節(jié)肯定是必須的,到底該如何處理教材,值得思考。

我在讓學生感知詩意的時候設置了一個中心問題:你讀到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下設兩個子問題:你讀出了人物怎樣的身世和你讀出了人物怎樣的品質(zhì)。學生較好地回答了第一問,但在回答第二問時很茫然,在啟發(fā)過程中,學生終于找到了一些關鍵句才明白了詩歌的意思,可是要求概括一下時,竟然集體啞場,好不容易才領會出來,那不就是“高尚的品質(zhì)”嗎。按理來說,我可以順水推舟,不再糾纏下去??墒?,我卻繼續(xù)追問“作者為什么要寫高貴的身世和高潔的品質(zhì)”。這下倒好,又是肅然。

于是,我就把我預設好的一個問題拋了出來:“作者憑什么說‘來吾道夫先路’?”自以為會一下子會調(diào)動學生的思考神經(jīng),會在平靜的湖面泛起美麗的漣漪,不料想,反而更費口舌。我只能乘機追問剛才所理解的內(nèi)容,一些學生也終于醒悟過來,明白屈原之所以描述自己的高貴身世和高潔品質(zhì),是因為在說明自己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有堅持真理的情懷和憂國憂民的思想。

看來,要放開來教學,不僅需要很靈動的教學智慧,更需要對學情有很深入的了解。

當教學進入到第三板塊的時候,學生自然談及詩歌所采用的浪漫主義風格,可是,要想然學生舉例分析,就怎么也浪漫不起來。

正如剛開始讓學生討論詩歌的語言特色時,有學生先說到了比喻修辭手法,把我可激動了一下,不料在分析時卻怎么也說不到比喻的句子上,我好不容易忍住氣,提醒說,書上的注釋里有好多已經(jīng)幫助我們進行了比喻分析。

這個時候,教學時間越來越緊張了。我只能加快啟發(fā)的節(jié)奏,讓學生從想象手法上去思考,無奈學生就是不認為“辟芷”“秋蘭”等是浪漫的東西,我只好赤膊上陣,親自解釋,從“香草”的現(xiàn)實之景到比喻之意,從“采香草”的動作行為到博采眾善,什么借景抒情,什么理想抱負等等,結(jié)果把學生搞得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下課的時間也無情地來到了。

開車回來,坐到辦公椅上,才發(fā)現(xiàn),其實要講清浪漫手法,還是比較容易的,如果抓住一兩句詩句得出語言的熱情奔放、想象的瑰麗奇特、比喻的新穎華美、形式的活潑自由,不就可以了嗎。

如今,屈原的《離騷》《涉江》《湘夫人》《國殤》《山鬼》《橘頌》等作品已進入了高中新編語文第三冊的教本和讀本,語文教師大多借助教參,先介紹作者生平、時代背景、文章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再鸚鵡學舌般,逐字逐句將教參上的譯文念一遍;或者結(jié)合課后練習,啟發(fā)學生說出和教學參考書上一致的答案,再讓學生背誦默寫翻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此講解,也未嘗不可,因為高考題或者是統(tǒng)考題,頂多只有一兩句默寫,犯不著下死力氣深入鉆研,準備。

教案。

只是這樣以來,可就苦了學生,他們年紀尚小,靠老師從教參書上生吞活剝得來的“點撥”,準確地說,是完成教學任務的“硬灌”,聽得學生們云里霧里;好端端的“美味佳肴”也成了教師口中枯燥無味的“咬木嚼蠟”,大大傷害了學生消化屈原作品的“胃口”,連呼:“難學,語文難學,甚至比外語還要難學,難于上青天啊!”

我說這話是有根據(jù)的。那天,十分偶然,我上完課,走進高二年級語文辦公室,聽到老師們正在談論講《離騷》的感受:一個二十多歲的女教師猛地扔下教本,憤激地說:“唉,用了4個課時,學生還是半懂不懂的。”男教師拍打著身上的粉筆灰,迎合著說:“是的,一節(jié)正課,加上兩個早自習,學生連一小節(jié)還不能背誦。(略停,加重語氣)一小節(jié)只有四句詩啊?!闭诜競湔n的另一教師抬起頭來,也頗有同感地說:“預習時,學生讀了幾遍也沒讀懂,嚷嚷比學外語還難。一想,學生的話也是啊。我們老師難道都讀懂了嗎?我看不見得。就拿我來說吧,對著教參看了幾遍,還是不懂,也不知道給學生講什么。(點燃一根煙,解恨似地吸了一大口,緩緩呼出——,突然大聲)反正高考也不考《離騷》,月考期中考市統(tǒng)考,頂多2分的默寫題。區(qū)區(qū)2分,不要也罷。所以我就不打算給學生詳細講解這篇課文了?!?/p>

如果從急功近利的應試角度來看,我非常同意最后一位老師的觀點,向高中生講解《離騷》,真是費力不討好。但從培養(yǎng)人格、陶冶情操、了解民族詩歌史等方面來說,我覺得,不向高中生講《離騷》,實在是太可惜了。

順便說一句,《離騷》是在2019年進入高中語文講讀篇目的,以前從來沒有節(jié)選過片言只語,但同學們對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非常喜歡,經(jīng)常引用?!@大概是《離騷》進入高中教材的緣由吧。記得當年,我拿到新教材,一看到《離騷》,心有靈犀似的,禁不住先讀為快。而且后來還讀到下面一段故事:

當初,聞一多從海外學成歸國,詩集《死水》賣得很火,知名度頗高,被青島大學捷足先登聘為教授,專門給學生講授《離騷》。聞一多大概就像我們現(xiàn)在剛從大學畢業(yè)的青年語文老師,備課不可謂不認真,將有關《離騷》的知識,如作者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神話傳說、古人研究成果……,密密麻麻地抄了兩個備課本子。講課時,就對著備課本子一條一條地念,沒有一點兒自己的發(fā)揮。這樣機械地念了一個月,學生們實在忍不住了,先是給校長寫信,后是直接起哄罷課,硬是趕走了聞一多。聞一多“下崗”后,并不氣餒,而是“三年不窺園”,四載不下樓,五年如一日地研究《離騷》,還從大量有關人類學、社會學的著作中,吸取了關于原始社會以及宗教、神話的知識。研究到最后,以致對神話有了癖好,對廣義的語言學與楚國歷史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連自己當新郎那天也沉浸在《離騷》研究的書房里,害得眾人找了許久。后來,聞一多憑著自己的研究成果,成為北大的教授,當他含著彎曲的黑色煙斗,慢條斯理地、如數(shù)家珍地向?qū)W生講《離騷》的時候,“神光”照得天邊通亮,滿室香煙繚繞,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幾乎分辨不出講壇上是聞一多先生還是屈原大夫。

我當時就很感動,決心以聞一多先生為楷模,成為研究屈原的專家。先是從各個書店搜購《離騷》及其相關的參考書,后是向北大的古典文學教授和研究屈原的專家函購其專著。用了9個周末,我才把《離騷》逐字注釋完畢,現(xiàn)在翻開我那本繁體印刷的《離騷》,盡是用紅藍兩種顏色的鋼筆,歪歪扭扭地寫著蠅頭小字。又用了2個月的課余時間,我終于一字不漏地背完了《離騷》。后來又用兩年時間,努力地研究并背誦了《涉江》《湘君》《湘夫人》《山鬼》《國殤》《哀郢》《桔頌》。每背誦一首,我研究屈原就前進一大步,同時更加理解了屈原,將屈原的精神化成了我的血肉。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深鉆苦學沒有白費,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了如指掌,很多句子和典故不假思索,能夠隨口說出。閑談時,也許我經(jīng)常講屈原,以致我的同事們,都認為我是稱職的屈原研究專家。

《離騷》這篇課文我教過三遍,基本上是滿堂灌,是我的獨角戲,但學生絲毫沒有感到課堂的沉悶,更沒有感到“填鴨式”的脹得難受,反而說聽我的分析是莫大的享受。這讓我嘗到了當專家的滋味,恨不得把一肚子里的有關屈原的掌故和作品講給學生聽。這種想法很快就實現(xiàn)了。2019年暑假補課,舊教材上的《涉江》《湘君》很讓我“秀”了一把;開學了,新教材上的《離騷》(不同于舊教材上的節(jié)選)《山鬼》《國殤》《哀郢》《桔頌》又讓我出盡了風頭。我所帶的二(7)班,是從全年級16個班里挑選的精英組成的“清華預備班”,基礎非常好。我會背書,而且隨意發(fā)揮,不再是照本宣科,這個第一印象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太好了。他們對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對屈原也更加著迷了。說話。

作文。

自然地帶出了楚辭味。以致出現(xiàn)了多個學生的仿作,比如前面引用的周冰的《初到三中七班》,很是那么回事。補充說一點,周冰同學對屈原有獨到的感悟,課余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有關材料,激發(fā)了她為學業(yè)“九死不悔”的奮斗精神,2019年高考,以623分的優(yōu)異成績考取了華中科技大學。

這就是我教《離騷》真實課堂,尤其是教《湘夫人》時,我的講解居然不同于課文上的翻譯,學生們都說我的理解比編書的專家講析還要好。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看來我也許真的成為“專家”了。

高中語文離騷教學教案篇七

《離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兩類意象:香草、美人。

《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有十八種之多,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持并豐富了美人的意象,《離騷》中的主人公的衣冠裝飾是由香草綴成;《楚辭》中多次描寫采集、互贈香草,如“結(jié)幽蘭而延佇”“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而可詒”,還有大量的歌詠香草,以及有關自己種植、餐飲、喜愛香草的表白,也頗具有象征的意味。如《惜誦》:“木蘭以矯蕙兮,鑿申椒以為糧。播江離與滋菊兮,愿春日以為糗芳”,以蘭蕙為糧,離菊充饑,以此表明自己潔身自好,忠貞不變的情操;如“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的飲食是這樣的精純,即使是面黃肌瘦也堅不改轍,可見詩人的信念;“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枇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采摘芳草香花,如此的不辭辛勞。可見詩人鍛煉修養(yǎng)的辛勤。蕙、蘭、桂、椒、芙蓉、蓀、芷、荷杜衡、菊等等這些香草構(gòu)成了一組意象群,被借用來表白屈原自己的高標獨立,不與小人同流合污的品行,在一定程度上說就是“善”“美”的人格。

同時,香草意象作為一種獨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香草或比況當世賢德,或喻指古代賢人,隨文見意,如《離騷》“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王逸注眾芳為“諭群賢”。屈原此下虛筆設喻:“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王逸《章句》說明取義:“蕙茝皆香草,以諭賢者。言禹、湯、文王,雖有圣德,猶雜用眾賢,以致于治,非獨索蕙茝,任一人也?!痹诖?,香草均是比喻賢能的人物?!坝嗉茸烫m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彼暗奶m、蕙、留夷、揭車、杜衡、芳芷,王逸注皆謂“香草”,比喻各懷才具的諸色人才,是“眾賢志士”。

然而,植物總又隨季候時節(jié)榮枯,不能長期保持最佳的生存狀態(tài);屈原痛心“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荒穢”,屈原絕望:“蘭芷變而芳草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古人洪興祖《補注》云:“蕭艾賤草,比喻不肖?!薄凹扔谶M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時知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這是“香草”質(zhì)變的根源,向來堅持“初服”不改素質(zhì)的屈原,沒有可能以這些隨時質(zhì)變的香草自喻。

《離騷》中屈原用來自喻品德的只有荷?!爸栖梁梢詾橐沦?,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芰荷、芙蓉王逸也沒有注明是香草?!峨x騷》中所提及的諸種香草,或用于佩掛飾物,或用于盛載香袋,不會用以縫制衣裳。裝飾性質(zhì)的東西可缺,但衣裳用以蔽體,絕不可缺,這對守禮重美的屈原更為重要。朱熹《集注》謂“此與下章即所謂修吾初服也”,以荷喻自己本初職志用心,一再表明不改正道直行之道,荷中通外直,出污泥而不染,最恰切形容屈原自身的素質(zhì)。所以香草并不是屈賦中自寄理想的象征。

美人的意象,被認為是比喻君王,“恐美人遲暮”,亦或是自喻,“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或是喻理想中的人“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屈原的抱負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國家強大,人民安樂。而他的美政思想,在他哪個那個時代。只有靠君臣遇合、知人善任才能實現(xiàn)。所以說“香草美人傳統(tǒng)的本質(zhì)就是以男女比喻君臣,以婚約比喻君臣遇合,這是作為一種政治關系的借喻”(王增斌《從香草美人透視屈原的人格魅力》)的結(jié)論,也不無道理。

《離騷》有三次求女而不得的悲劇,這正暗合了才情甚高的屈原不被君主賞識重用的現(xiàn)實,“路漫漫其修遠兮”,他上下求索的過程艱辛而痛苦。先求宓妃,但“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申明求女非徒漁色,宓妃雖然外貌吸引,可惜用情不專,“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fā)乎盤”,既為帝之妻,又與后羿染,“保厥美而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行為放浪,絕不可能理解和欣賞屈原忠耿專一而守禮的稟性,勉強求合,和輸解失意的心境毫無好處,屈原只有放棄這次機會而他求。筆墨落到簡秋身上,卻以媒母從中阻梗,帝王已先屈原而得到簡秋,第二次求女又告落空。經(jīng)兩次失敗,屈原已將近心灰意冷;趁帝少康尚未和有虞氏二女結(jié)親前,一碰運氣。但屈原心想到媒母的能力,也就主動取消了求親的行動,只能感慨:“閨中既以遙遠兮,則王又不寤;懷朕情而不發(fā)兮,余嫣能忍與此終古?!边@些美人并非不可求,但屈原意在尋求有共同理想而相知的生命同路人,可惜的是這些絕世佳人,要不是性情反復,又或人為阻梗,即使求女成家的私事,也無緣實現(xiàn)。屈原可謂時窮,通向“美政”的目標的道路實在太遙遠了。美人固然為屈原傾心愛慕,其反復多變的行為特點卻不能視為屈原理想的人格象征。

高中語文離騷教學教案篇八

一、導入新課:

1988年,在巴黎的一個聚會上,有位記者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獲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獎獲獎者微微一笑說:“在幼兒園?!蹦俏恢Z貝爾獎獲得者為什么會這樣說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富爾格姆的名篇《信條》(板書)。

二、作者簡介:

富爾格姆,美國當代作家、哲學家。主要著作是散文隨筆集《我需要知道的一切》,這部散文隨筆集極富哲理性,曾成為美國年度第一號暢銷書。《信條》就出自其中。

三、內(nèi)容探究:

學生大聲齊讀課文。

問1:哪位同學能夠以精練的語言概述一下本文的寫作思路?

明確:我真正需要知道的東西在幼兒園都學過——幼兒園中學到的人生信條有哪些——人生中的任何道理都包含在這些信條中——這些信條適用于任何地方——強調(diào)第十三則信條。

高中語文離騷教學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

2、理清作品思路,分析文章闡述的哲理。

3、品味文章樸實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

4、領會文章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清作品思路,分析文章闡述的哲理。

2、領悟文章哲理美和語言美。

教學難點:

1、把握短文的觀點以及支撐觀點的材料。

2、領會文章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設想:

1、圈點批注,把握閱讀的方法。

2、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對生活的感悟,把握文章主旨。

3、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據(jù)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執(zhí)行主任費立鵬博士介紹:在中國,自殺已成為中國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

在中國每兩分鐘有1人自殺死亡、8人自殺未遂;目前,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這說明現(xiàn)代的人越來越脆弱,對生命輕視。

一個死囚在臨刑前被突然告知:你如果能端著一碗水繞皇宮走上一圈而滴水不灑,你就會被國王赦免。死囚答應了?;蕦m周圍高低不平,還有許多臺階,觀看的人起哄,而死囚只是死死地盯著碗里的水,一步步地走了大半天,終于走回到了出發(fā)點,竟然一滴水也沒有灑出來。人群沸騰了,國王也非常高興,問他:“你怎么能做到滴水不灑呢?”死囚回答說:“我端的哪里是水,分明是我的生命啊!”人生只是一個競技場,當你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場上自由呼吸著生命的空氣時,也許你并沒有覺察到,生命、自由的寶貴,而一旦將失去這些,除了懊悔與自責外,更多的是加倍珍惜。

那我們?nèi)绾螌Υ?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質(zhì)量呢?那就讓我們從《短文三篇》中尋找答案。

這三篇短文,是三個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的思想家,站在不同角度對人生問題的思考。這三篇短文蘊涵的深刻哲理是什么,看看能不能對我們認識“人”有所啟發(fā)。

二、基礎知識過關:

1、作者簡介。

(1)蒙田(1533—1592),法國文藝復興后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在16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xiàn)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quán)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從他的思想和感情來看,人們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個時代出現(xiàn)的一位現(xiàn)代人。

蒙田出身貴族,祖上是波爾多人,他早年學習拉丁文,在波爾多市念完中學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深居簡出,閉門讀書思考。后來,他在政府部門任職,成為波爾多市議員,并兩度被選為波爾多市市長。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親死后才開始撰寫《隨筆集》。

(2)帕斯特爾(1623—1662),法國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思想家。

(3)羅伯特?富爾格姆,美國當代作家、哲學家。在他的經(jīng)歷中,他當過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銷員、專業(yè)畫家、教區(qū)牧師、酒吧調(diào)酒師、繪畫教師和父親。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圖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2、文體常識。

散文與隨筆的區(qū)別:隨筆主“理”,是說理的,重“講談”色彩,較為冷靜;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較為熱烈。隨筆面向人生,咀嚼人生況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內(nèi)心,剖露人性奧秘,重生命體驗。隨筆講求“文化”品位,讀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盡;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讀之能開啟性靈,使人凈化靈魂。

隨筆與雜文都重說理、講個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區(qū)別:首先表現(xiàn)在取材上,雜文取材多為抨擊時政、針砭時弊,往往“小中見大”;隨筆在取材上比雜文要“軟”“淡”一些(多為二、三流題材),往往是“小中見趣”。其次表現(xiàn)在筆調(diào)上的區(qū)別,雜文“犀利”,往往寸鐵殺人,“當頭一擊”即制強敵于死地,誠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隨筆較為“閑適”,常常從容道來,溫文爾雅,總不失“紳士”風度。另外還表現(xiàn)在語言色彩上,雜文多用“諷刺”,比較辛辣;隨筆推崇“幽默”,較為愜意。

三、學生自讀課文,并圈點批注文章。

方法指津:把你認為能夠體現(xiàn)作者觀點的句子進行圈點、標注。

四、文脈梳理。

1、《熱愛生命》這篇短文分別表述了什么樣的主旨?是怎樣表述的?

明確:這篇短文的思路是這樣的:作者從“度日”的含義談起,引出對生命的兩種不同的理解和態(tài)度。對比中得出結(jié)論:生命是否可愛,取決于對生命的認識。如果認識有偏差,只好虛度此生。接著換了一個角度,從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談起,指出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沒有死的苦惱。作者由于講究生活的方法,才使生命豐盈飽滿。

2、簡單概括:

第一部分(第1~2段):熱愛生命,享受生命的樂趣。

第二部分(第3段):珍惜光陰,充實生命。

五、疑難探究。

1、自主探究:請大家將預習中理解有困難的詞語和問題提出來,互相探究解決。

2、合作探究。

(1)文章中“生之本質(zhì)在于死”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明確: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暫而有限的,活過一天,就意味著向死亡走近了一步,這是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作者正是從終極意義上關照生命,以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話題。

(2)文章中說:“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边@句話是什么意思?能否舉出實例證明這個觀點。

明確: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認真而充實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種快樂的人死而無憾。

如果一輩子渾渾噩噩,消極悲觀地對待生活,留下太多遺憾,臨終必然苦惱。

從哲學意義上說,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時可以超越死亡。在人類的歷史上,飲鴆身亡的蘇格拉底、引頸就刀的阿基米德、服毒自殺的杰克?倫敦、自沉汩羅的屈原、進退皆憂的范仲淹、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鞠躬盡瘁的周恩來等著名的人物都是把個體的“小我”融會于人類的“大我”之中,實現(xiàn)了生命的自我超越。

3、概括主旨。

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享受生命賦予的快樂,讓生活過得豐盈充實,對于死亡也就不覺得煩惱了。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預習后兩篇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二、學習《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1、這是作者在瞬間進發(fā)出的思想火花。

高中語文離騷教學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jié)合的論證方法。

3、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4、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說從師的道理。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nèi)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么態(tài)度?當時人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復讀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師范讀課文。

(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為什么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古:用來……的憑借今:因果關系連詞。

從而古:跟從……并且。

今:連詞,表示結(jié)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詞語活用。

吾師道也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之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5、討論:

我們今天所說的“自學成才”是不是與韓愈說的“必有師”

相矛盾?韓愈所說的“道”指什么?我們今天要以什么為師?

6、總結(jié)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

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jié)論。

7、背誦本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提名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辨析。

高中語文離騷教學教案篇十一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第一課時:誦讀法,教師講解法。

第二課時:討論學習法。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為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jīng)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fā)興趣。

三、第一環(huán)節(jié):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huán)節(jié):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jù)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huán)節(jié):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jié)情、理、景之間有什么關系?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tài)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進行分析(以下為節(jié)選):?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貓》)?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游》)。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搜集的有什么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fā)展過程。討論明確: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松、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松之態(tài)。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噴薄欲出?!霸隆背闪讼闃?、寧靜、澄澈、優(yōu)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后,他的心態(tài)發(fā)生大轉(zhuǎn)變。出現(xiàn)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chǎn)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tài)輕而為“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于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脫放曠。說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煉,并且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將原先的四組分為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jié)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tǒng)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結(jié)合相關分析,得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quán)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并且通過競爭激發(fā)了興趣。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通過對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zhì)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xiàn)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4、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xiàn)實,在現(xiàn)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xiàn)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xiàn)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6、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tài)度做官,那現(xiàn)在會少很多貪心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xiàn)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jié)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tài)。

小結(jié):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余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yōu)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jié)語出現(xiàn)的精彩總結(jié):

五、布置作業(yè)。

結(jié)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xiàn)“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xiàn),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quán)、思考權(quán)、發(fā)言權(quán),這就為主體“發(fā)現(xiàn)”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zhì)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學生總結(jié)這篇課文十分精彩: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diào),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gòu)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yǎng)。(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quán)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jié)。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jié)合話題指導材料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松,并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diào)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xiàn)代媒體,利用網(wǎng)絡,利用發(fā)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于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zhàn)。(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jié)合網(wǎng)絡,以利于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作業(yè):背誦全文。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