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論文(優(yōu)秀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01:43:57 頁碼:14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論文(優(yōu)秀10篇)
2023-11-13 01:43:57    小編:ZTFB

總結(jié)是對自己工作和學習的一種自我評價,也是對他人觀察和認同的證明??偨Y(jié)要簡明扼要,避免重復和冗長??偨Y(jié)范文中的寫作技巧和語言表達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論文篇一

說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數(shù)學、地理、農(nóng)學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重難點。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圓周率及推算涉及復雜的數(shù)學概念和方法,是本課的難點。

教具。

地圖冊、“祖沖之和圓周率”相關(guān)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可生動介紹引言中關(guān)于月球上有一座環(huán)形山和太陽系中有一顆小行星均以祖沖之命名的令中國人深感驕傲的事實。

二、講授新課:

1、祖沖之與圓周率。

教師安排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以小組為單位概括歸納祖沖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數(shù)學方面的最主要成就。教師重點講解祖沖之在數(shù)學方面特別是在推算圓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shù)點以后七位數(shù)字,領(lǐng)先世界近一千年。結(jié)合教材,讓學生思考討論祖沖之最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什么。

2、酈道元和《水經(jīng)注》。

教師在講述時應具體說明:大約在漢魏的時候,我國出現(xiàn)一部以全國水道為綱的地理著作《水經(jīng)》。酈道元撰寫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專著。這部巨著對后世有廣泛的影響。它不僅受到后世地理學家的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nóng)田水利學家、文學家所重視。

3、賈思勰和《齊民要術(shù)》。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論文篇二

梧州歷史文化長廊利用長達1.5公里的梧州市河東城區(qū)桂匯段防洪堤內(nèi)壁制作,從鴛江橋底西桂江段防洪堤轉(zhuǎn)角處至桂北閘口處。共有17幅大型浮雕、6個文化景觀、3個水景、55幅雕刻詩詞書法。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分為梧州龍文化、古文化、傳說文化及近代文化,刻畫了梧州的歷史滄桑,展現(xiàn)了獨特的民俗風情,表現(xiàn)了梧州人的奮發(fā)精神,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shù)欣賞價值。

同時,其長度和大面積的浮雕群在全國極為少見,嵌于防洪堤壁上的五龍陰雕更是絕無僅有。通過游覽梧州歷史文化長廊便可一日讀懂梧州上下4000多年文明歷史。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論文篇三

七音階體系指在五音階體系的角徵羽宮之間各出一個偏音,即現(xiàn)代音樂中的4、7,排成七個音階為宮、商、角、清角、徵、羽、閏。

中國古典樂器分為吹、拉、彈、打四大類,分別由金、石、土、木、匏、革、絲、竹八種材料制成,史稱“八音”。

中國十大古曲包括《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漢魏時期是我國古代音樂的重要發(fā)展時期,藝術(shù)成就很高的音樂形式是()。

a.俗樂。

b.雅樂。

c.清商樂。

d.相和歌。

e.燕樂。

【參考答案】cd。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論文篇四

1.簡要概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藝術(shù)的種類有很多。比如青銅藝術(shù)、雕塑藝術(shù)、書法藝術(shù)、繪畫藝術(shù)等。這些都為中華文化的寶貴中增添了絢麗多姿的色彩。請你搜集我們在這一單元中所學的這幾個方面藝術(shù)的代表,并將他們做成圖表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在圖表中要舉出具體的藝術(shù)代表及相應的年代,及在我國藝術(shù)發(fā)展史上的地位。

3.你還知道王羲之其他的書法作品嗎?有關(guān)王羲之的'故事,你是否還能講出一兩個來?

4.閱讀下面的材料:

“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請回答:

(1)材料是評價哪位歷史人物的什么成就?

(2)被評價的人是哪個朝代的?

(3)后人尊稱他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魏晉南北朝時期,學術(shù)思想相對自由,清談之風盛行,表現(xiàn)出獨特的文化色彩,涌現(xiàn)出許多有個性、有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結(jié)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shù)點后第七位的人是誰?

(2)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nóng)業(yè)科學著作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誰?

(3)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作品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誰?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論文篇五

代表中原文化的青銅國寶主要包括殷墟出土的商代后母戊大方鼎,陜西出土的西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何尊(何尊銘文中首次出現(xiàn)“中國”二字),河南新鄭鄭公大墓出土的蓮鶴方壺。

唐代瓷器以“南青北白唐三彩”為代表?!澳锨唷敝冈礁G的青瓷;“北白”邢窯的白瓷;“唐三彩”指盛行于唐代的、以黃綠白三種顏色為主的一種低溫釉陶器,因多出土于洛陽,有“洛陽唐三彩”之稱。宋代“五大名窯”分別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

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b“說”,在古代是一種表明自己觀點的文體,比如《馬說》《黃生借書說》《愛蓮說》。

d古人說的“弱冠”指的是男子20歲,“桑梓”指的是故鄉(xiāng),“鴻雁”常用來喻指書信。

【參考答案】c。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論文篇六

成都人對茶具的使用,彰顯出了對生活品質(zhì)的高要求。成都茶館里的傳統(tǒng)茶具是三件套——茶碗、茶蓋和茶托子(因為形狀似船,故又名茶船),俗稱蓋碗茶。

蓋碗茶的歷史非常悠久,相傳起源于唐代。唐人李匡乂《資暇錄》卷下《茶托子》條載:“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撫啜而杯傾,乃以蠟環(huán)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環(huán)代蠟,進于蜀相。蜀相奇之,為制名而話于賓親。人人為便,用于世。是后傳者更環(huán)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p>

建中為唐德宗年號(公元780年—783年),崔寧是當時的西川節(jié)度使兼成都府尹。翻閱著《資暇錄》,一位蘭心蕙質(zhì)、冰雪聰明的青年女發(fā)明家的形象便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遙想1200年前,成都最高行政長官的千金口啜香茗,纖纖玉指卻被茶杯燙痛,于是打算想個辦法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她拿出一個碟子,把茶杯放在上面,端著碟子喝茶,這樣就燙不著手了。不過,茶杯還是容易傾倒,好在崔小姐久困閨中,閑極無聊,有的是時間。幾經(jīng)試驗,她終于發(fā)現(xiàn)蠟可以固定茶杯。為了讓外形更美觀,崔小姐又讓匠人制作漆環(huán)代替蠟環(huán),來套住茶杯。大功告成,便拿到老爸面前獻寶,經(jīng)崔長官之口,小姐的發(fā)明一傳十十傳百,終于在世上流行。經(jīng)過后人的改良,茶托子便以多種面貌出現(xiàn)在世上。

其實,普通的茶杯當然一樣可以喝茶,但唐代崔小姐的發(fā)明,讓喝茶這件事變得如此有趣,這跟成都人的本性是相符的。

今天成都人使用的蓋碗茶,即是崔小姐發(fā)明的茶托子的改良形式,成都人還加上了一個茶蓋。而在客來客往、人聲鼎沸的茶館里,瓷碟茶船因為較重又易碎,則常為輕便又結(jié)實的銅鋁質(zhì)茶船取代。蓋碗茶不講繁文縟節(jié),無論是在人聲嘈雜的茶鋪,還是在裝飾精致的雅室,捧一盞蓋碗茶,用茶蓋輕撥茶湯,總有馥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蓋碗茶有諸多好處,成都文化名人車輻先生總結(jié)了三點:“一、碗口敞大成漏斗形,敞大便于摻入開水,底小便于凝聚茶葉;二、茶蓋可以濾動浮泛的茶葉、蓋上它可以保溫;三是茶船子承受茶蓋與茶碗,如載水行舟,也可平穩(wěn)地托舉,從茶桌上端起進嘴,茶船還在于避免燙手?!鄙w碗茶的茶蓋還有一個用途,車輻并沒有談到,那就是:茶客如果要暫時離開一下,可以把茶蓋子反扣在桌子上,這樣幺師就不會當成殘茶倒掉,其他人也不會來占這個位子了。

與成都的蓋碗茶相映成趣的,是流行于閩浙潮汕一帶的功夫茶。無論從茶具還是沏茶、飲茶的操作方式來看,功夫茶都更為講究。

從材質(zhì)論,功夫茶具可分為紫砂茶具、陶瓷茶具和鐵壺茶具等。具體而言,蓋碗、茶海(公道杯)、聞香杯、茶杯、茶濾、茶夾、茶托、茶盤、茶巾一應俱全,杯盞次第羅列。泡不同類型的茶,使用的茶具也不盡相同。

功夫茶沏茶還有著一整套程序,所謂“焚香靜氣”“烏龍入宮”“重洗仙顏”“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盡杯謝茶”云云。

其實,無論是蓋碗茶還是功夫茶,所反映的都是地域文化的差異。近些年,功夫茶也開始在成都流行;而不少來成都定居、經(jīng)商或求學的外地人,也都迷上了功夫茶——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了成都這座城市的包容、豁達。

“油茶奶茶甘露茶,頂不上回族的蓋碗茶?!薄袄匣鼗亻_齋炸油香,糖泡的蓋碗子端上?!被刈逵写途床?、聘禮包茶、齋月散茶、節(jié)日宴茶、喜慶品茶等茶俗。喝蓋碗茶是寧夏回族的一種遍及嗜好。元代飲膳太醫(y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一書中說:“回人以茶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發(fā)當暑之清吟,滌通霄之昏寐?!笔妨稀兑了固m青年》中也有“緣回民以牛羊常食,非佐以茶茗不易消化”“穆民不喝酒,以茶代酒更甚”的記載。古時回族先民多居西北,從事游牧業(yè),以牛羊肉為主食,“乳肉滯隔,用茶通利?!遍L期以來,回族從選茶、點茶、配茶、沖茶、遞茶、品飲到請客,形成了一套共同的。

回族茶諺云:“早茶一盅,一天神威;午茶一盅,勞作輕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動。”回族白叟每天朝晨禮完“榜布達”(晨禮)有喝早茶的習氣。他們圍在火護旁,烤上幾片饃饃,總是要“刮”一碗子的。這碗子也叫“盅子”,是一種陶瓷器皿,底小口大,由茶碗、茶蓋、茶托組成,有的茶蓋上繪有藍色或赤色的小花朵,還有的繪有綠色或黑色阿拉伯文“清真”字樣,既精巧漂亮,又便利經(jīng)用。蓋碗茶,碗上加蓋,既可保溫,蒸騰茶葉,加濃茶味,卸下茶蓋,又可散熱,使其溫涼適合。蓋碗泡出精氣神,茶之品、茶之性、茶之韻,盡在這蓋碗茶之中。

魯迅先生在《喝茶》中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所以用蓋碗。公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笔堑?,蓋碗之茶,佳茗清醇,香遠溢清,茶池盞畔,幽若山林。品茶,用蓋碗,蓋為天、船為地、碗為人,真可謂是:六合人和,禪茶一味。

蓋碗茶,因配料不一樣而有不一樣的稱號,依據(jù)不一樣的時節(jié)選用不一樣的茶葉。在配料上,通常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三香茶(茶葉、冰糖、桂圓),五香茶(冰糖、茶葉、桂圓、葡萄干、杏干),八寶茶(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干、白糖、茶葉)等?;刈蹇季科悴?,以為用雪水、泉流沏茶最佳。

身體欠好的人可依據(jù)病況選用不一樣的茶水,如清熱泄火可用冰糖窩窩茶;胃塞的人可用紅糖磚茶;欲推進消化可用白糖清茶平常保健的“八寶茶”,回族泡蓋碗茶需用滾燙的開水沖下碗,然后放入茶葉和各種配料,沖入開水,加蓋。泡茶時刻通常為二至三分鐘。

中國茶文化源源不絕,包含很深沉的文化底蘊。在中國茶文化影響下,形成了以甜味為特征的喝茶習氣,“蓋碗茶”的喝法也承繼了這一傳統(tǒng)習氣,并且喝法十分考究。蓋碗茶有其特別的喝法。喝蓋碗茶時,用托盤托起茶碗,用蓋子“刮”幾下碗里的茶葉,使之濃釅;然后,把蓋子蓋得有點傾斜度,用嘴吸著喝。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去吹飄在上面的茶葉,不能連續(xù)吞飲,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喝完一盅還想喝時,碗底要留一點水,不能喝干。

喝蓋碗茶也是有考究的。當著客人的面泡茶。給客人上茶,要在吃飯前。斟茶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掀開,放入茶料,然后,倒入開水,蓋好茶蓋。一方面,表明給客人新泡的茶,不是他人喝剩的茶,另一方面,端著茶雙手捧送,表明對客人的敬重。并且,茶蓋的放置也是有含義的。品茶之時,茶蓋置于桌面,表明茶杯已空,主家會很快過來將水續(xù)滿;茶客暫時離去,將茶蓋扣置于椅之上,表明人未走遠,少時即歸。若是現(xiàn)已喝夠了,就把茶盅的水悉數(shù)喝干,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從碗中撈出一顆大紅棗放到嘴時,表明已喝夠了,主人也就再不推讓斟茶了。

八寶茶的做法其實很簡單,本錢低價,操作也不雜亂。

一、用料

綠茶3g,枸杞8g,葡萄干5g,干菊花3朵,紅棗4枚,甘草1g,冰糖40g,干桂圓肉5g,沸水 250ml。

二、詳細制造

將準備好的資料放入小碗,用50ml沸水沖去外表浮土。

把冰糖和綠茶放入杯底,再放入枸杞、葡萄干、干菊花、紅棗、甘草和干桂圓肉。

將余下的沸水(200ml)沖入杯中,再蓋上蓋子,悶約8分鐘即可。

冰糖沉于杯底不易完全溶化,將八寶茶沖泡好后可用小勺或攪拌棒悄悄攪動,令冰糖的甜味均勻地融合在八寶茶中。

寧夏蓋碗茶的由來

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一年夏天,在云南做平章政事的賽典赤·贍思丁帶領(lǐng)穆斯林在九華山蓋清真寺時,因天氣炎熱,中暑暈厥曩昔,昏迷不醒。在場的大家都十分著急,在緊要關(guān)頭,一名叫尤努斯的白叟,急速跑回家去用瓷碗放上茶葉、葡萄干、菊花等,用開水泡一碗藥茶,匆忙端到工地。見贍思丁依然暈厥未醒,他怕工地上的塵土落到瓷碗里,把茶水弄臟了,所以,他找了個瓷器蓋子蓋好。大概過了半個時辰,贍思丁醒來,尤努斯趕忙端起藥茶遞曩昔。贍思丁喝了一口,感到清甜爽口,登時,感到暑氣全消,并握著尤努斯白叟的手說道:“美哉,蓋碗茶!”

云南一帶從此就盛傳飲蓋碗茶的風俗。后來贍思丁的兒子納速拉丁到陜西當官,把飲蓋碗茶的風俗傳到陜西,從此,寧夏、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qū)也盛行飲蓋碗茶。

舊時的鄉(xiāng)鎮(zhèn)茶館

誰都知道成都的一大特色就是茶鋪多。正如地方諺語說的“頭上青天少,眼前茶館多”。

早年成都,在家中待客,或在茶鋪喝茶,最具代表性的茶具就是“蓋碗茶”。蓋碗茶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安柰小庇址Q“茶船”,起始為木托,后來以原瓷套、漆制、銅制、錫制等多樣。蓋碗茶具通常繪有山水花鳥、名人詩詞書法、福祿壽禧等圖案,很是講究。

年經(jīng)月久,形成了一種地方茶文化——喝出了會說話的蓋碗茶。

在茶鋪中,茶客若是需要摻水,不必大聲吆喝,只需把茶蓋揭開擺在一邊,堂倌就會來續(xù)水;茶客要離開一會兒就回,將茶蓋靠著茶船斜放,堂倌一定不會收去;茶客喝好離去了,茶蓋朝天沉入茶碗,堂倌自然會來收碗抹桌子;茶客今天對茶館極為不滿意,茶蓋、茶碗、茶船拆散一字擺開,堂倌看見后,必來道歉,甚至連老板都會立馬過來詢問原因賠不是的。

在行業(yè)中,幫會派系為了解決爭端、平息矛盾或商議機密事宜,往往相約到茶鋪“擺茶陣”。何謂茶陣:一方將茶碗擺出一個形狀,對方又將其拆散擺出另一種形狀,就是以這種無聲的對答和交流,表達各自的意思,一直到問題解決,旁邊的人聽不到一句話。這種茶陣的語言方式很深奧,只有早年“道”上的人才懂得,且運用自如。這種暗語般的擺茶陣早已失傳,大多茶客只知其表象,而不知其究理。

在社會上,有生活無著或走投無路的人,到茶館里去求救,往往會得到資助。這些求助事件的解決過程,也有特定的“茶館語言”和“特定手法”。據(jù)說去茶館求救的人,若是因為“犯了事”,求救就帶有一定的隱秘性:求救者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進茶館喝茶,堂倌摻第二道水時,按規(guī)矩摻水后要給茶客蓋上茶蓋,卻發(fā)現(xiàn)茶蓋不見了,求救者揭起桌上的帽子,露出茶蓋來,堂倌一看,心中有數(shù),告知掌柜后,大多會邀客人后堂說話。老板出面,問清事由原委,一般會助以盤纏,指點避禍方法。

在江湖上,無論是平民還是“袍哥”組織之間起了糾紛,若愿意通過“談”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就會約到茶館,請有權(quán)威的或雙方信得過的人出面,通過約定俗成的程序進行“談判”,直至解決。輸理的一方付清所有到場人的茶錢,按照談好的辦法實行。這就是所謂“吃講茶”,往往很能解決問題。

過去成都人說,老茶館是舊時的“民間法庭”,“江湖救急處”,看來是很有道理的。

孫大軍:《一種由飲而藝的生活—— 且論且飲且讀的茶文化研究》

感謝孫大軍老師的評介,受益良多!文中多有過譽之詞,慚愧。

孫大軍:淮南師范學院中文與傳媒系碩士副教授,學校辦公室副主任。主持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省廳級項目6項,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30余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文研究網(wǎng)、中國文學網(wǎng)等轉(zhuǎn)摘,曾獲安徽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安徽省文聯(lián)文藝評論三等獎。

人,作為大自然的一種生靈,總會林林總總的想法,也會有各式各樣的行為。能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并始終如一的去踐行它,殊為不易。且飲且讀先生就是我結(jié)識到的一位這樣的人。他一邊教書,一邊品茗,徜徉在三尺講臺和一杯清茶的美好世界里,讓思想在粉筆灰中閃耀著光輝,讓智慧在茶氤氳中飛騰出力量,給人們帶來幾多欣喜。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變得越來越快,人們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于是,很多人開始追求豪宅、華服、美食的奢侈生活,很多人爭斗、傾輒于名利場上,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違背良心的事。急功近利、躁動不安、偽飾和虛夸之風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的時代癥候。處于這樣的一個物欲橫流的年代,一些有道德良知的文人們是不屑于營營茍茍,隨波逐流的。他們開始在落落寡歡中尋求他途。

茶作為大自然的精靈,質(zhì)樸無華、自然天成。品茶一直被文人當成一種高雅的藝術(shù)享受,一種淡泊的人文精神,既講究泡飲技藝,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中國儒釋道三家的“內(nèi)省修行”思想。吳覺農(nóng)先生曾說:“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shù),或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

據(jù)朋友介紹,且飲且讀君曾深入鉆研過茶樹的栽培種植、茶葉的加工制作到各類茶葉的品飲鑒別,尤其是茶文化的歷史演變,茶與古代詩詞歌賦、書畫陶瓷,甚至宗教哲學等方面知識。從第一部茶葉專著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經(jīng)》,到宋、明、清各代茶文化著作,以及現(xiàn)當代茶界專家的作品都做過系統(tǒng)深入地研讀。并在各種茶文化專業(yè)雜志上發(fā)表了有關(guān)茶文化的學術(shù)論文和散文隨筆近百篇。完成了散文集《詩畔說茶》和《紫砂文化漫談》等兩部茶文化著作。經(jīng)過多年的理論研究,他還走出書齋,走進茶區(qū),遍訪名茶產(chǎn)區(qū),遍訪茶文化專家,組建茶文化協(xié)會,積極投身于促進飲茶養(yǎng)生的社會實踐中。

與且飲且讀君的交往中,能感覺到他是個十足的文人。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和古代文人雅士的沾溉,愛好茶飲似乎已經(jīng)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的文章里,茶已成為他凈化心靈、文思泉涌、創(chuàng)作大塊文章的動力。他談茶論道,暢意人生,將情思、情性和情趣溶入了琴、棋、書、畫之中,這種品茗論道的方式,是他所選擇的一種陶淵明悠然見南山式的生活方式。

“酒壯英雄膽,茶助文人思”。茶能觸發(fā)文人創(chuàng)作激情,提高創(chuàng)作效果。但是,茶與書法的聯(lián)系,更本質(zhì)的是在于兩者有著共同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和藝術(shù)特性,兩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將兩者永遠地聯(lián)結(jié)了起來。

中國書法藝術(shù),講究的是在簡單的線條中求得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就象茶與水那樣在簡明的色調(diào)對比中求得五彩繽紛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麗,而注重內(nèi)在的生命感,從樸實中表現(xiàn)出韻味。對書家來說,要以靜寂的心態(tài)進入創(chuàng)作,去除一切雜念,意守胸中之氣。

書法對人的品格要求也極為重要的,如柳公權(quán)就以“心正則筆正”來進諫皇上。宋代蘇東坡最愛茶與書法,司馬光便問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從陳,君何同愛此二物?”東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堅,是其操也。譬如賢人君子黔皙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边@里,蘇東坡是將茶與書法兩者上升到一種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來加以認識的。此外,如陸游的“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边@些詞句,都是對茶與書法關(guān)系的一種認識,也體現(xiàn)了茶與書法的共同美。

唐代是書法藝術(shù)盛行時期,也是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時期。書法中有關(guān)茶的記載也逐漸增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書家懷素和尚的《苦筍貼》。

宋代,在中國茶業(yè)和書法史上,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可謂茶人迭出,書家群起。茶葉飲用由實用走向藝術(shù)化,書法從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葉專家同時也是書法名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

唐宋以后,茶與書法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有茶葉內(nèi)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傳至今的佳品有蘇東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詩》、鄭燮的《竹枝詞》、汪巢林的《幼孚齋中試涇縣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際創(chuàng)作出來的。至于近代的佳品則更多了。

法門寺地宮的茶具和法門寺發(fā)現(xiàn)的茶文化。

西安大雁塔在慈恩寺內(nèi),是玄奘法師譯經(jīng)的地方,傳說玄奘為擔憂經(jīng)文梵篋遇到火難而散佚,乃請高宗皇帝采西域之制,建大雁塔,安置梵篋。

大雁塔的來源還有兩個傳說,都非常動人。

一是在一位菩薩舍身的紀念日,慈恩寺的法師聚集在一起誦經(jīng),這時,一群雁子呈人字飛過天空,有一位僧人起了一念:“我們生活艱苦,一直不能飽腹,菩薩也應該知道吧!尤其今天是他舍身的日子?!?/p>

他的念頭才閃過,空中雁群里有一只雁子突然筆直墜落,當場觸地而死,為了紀念這只舍身供僧的雁子,在它觸地的地方蓋了一座雁形的寶塔。

二是曾有獵人在慈恩寺外射雁,一只大雁被射中了,它的伴侶悲啼數(shù)聲,飛上高空,然后急速地撞地而亡,為了紀念這對雁子的情深義重,慈恩寺的僧人遂蓋大雁塔以為見證。

不管哪一個說法是正確的,每一個都令人十分動容。

法門寺則是收藏佛骨舍利的地方。唐朝皇帝經(jīng)常迎佛骨舍利入宮供養(yǎng),使得韓愈看不過去,寫了《諫迎佛骨表》給憲宗皇帝。

我想去法門寺,不只是為了瞻禮佛骨,而是十年前因法門寺的寶塔崩塌,發(fā)現(xiàn)了“地宮”,這地下宮殿里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茶文化,還是首次被發(fā)現(xiàn)。

可惜行程的安排太緊,使我沒有時間到大雁塔和法門寺,幸好,在書店里找了許多書籍資料,對法門寺發(fā)現(xiàn)的茶文化有了更新的認識。

在陸羽的《茶經(jīng)》里雖然對茶作過非常完整的記述,但陸羽到底是一個平民,對于唐朝宮廷的飲茶方式是無法記載的。

此外,陸羽對茶具雖有細致的描寫,可惜因年代久遠,找不到當時的茶具,無法呈現(xiàn)出茶道在唐朝的原貌。

法門寺在一九八八年發(fā)現(xiàn)的茶具,制成于咸通九年到十二年,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這套唐朝宮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

一、烘焙器:金銀絲結(jié)條籠子、鎏金飛鴻球路紋籠子。

這兩件都是烘烤團茶所用的,通體剔透,工藝精巧,可見早在唐代,金絲編織工藝已達到極高的水準。

二、碾羅器:鎏金鴻雁流云紋銀茶碾子、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茶羅子。

因唐代用團茶,煮茶之前,要將團茶烘烤,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羅子篩茶。當時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羅,是品茶者醞釀品茶情趣的重要過程。

陸羽在《茶經(jīng)》中主張碾羅器要用竹木制成,法門寺出土的茶具顯然豪華得多,也可見帝王飲茶的享受比一般人講究得多。

三、貯茶器、貯盆、椒器:鎏金銀龜盒、鎏金人物畫壇子、鎏金摩羯紋蕾紐三足架銀鹽臺。

唐人吃茶,以茶粉末放入爆發(fā)中烹煮,加入椒、鹽等佐料,調(diào)成糊狀,一起吃下。

四、烹煮器:鎏金飛鴻紋銀匙、鎏金飛鴻紋銀則。

銀則是投茶時的匕狀量具,形如勺,茶匙是煮茶時用來擊沸湯面,使茶末融于湯中。

五、飲茶器:鎏金伎樂紋銀調(diào)達子、素面淡黃色琉璃茶盞、茶托。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茶碗。

可見以琉璃制成的茶具,早在唐代就已起用,色茶碗更可看出茶具在唐朝已經(jīng)在造型、釉彩、紋色等方面達到最高境界了!

法門寺地宮得以保存如此完整的茶具是非常偶然的。原來,晚唐的皇帝經(jīng)常到法門寺拜祭佛骨舍利,祈愿“圣壽萬春,圣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這套文思院特別為僖宗打造的茶具,不知是僖宗拜祭時供養(yǎng)佛陀所用?或者是隨行喝茶所用?它就存放在法門寺的地窖里,上面又蓋了寶塔,才能經(jīng)歷千年還毫發(fā)無損,完美如新。

這套茶具使我們知道茶道在唐朝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現(xiàn)象,具有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還是精美的藝術(shù)形式,成為生活的完美實踐。

宮廷,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層,也是社會意識的'源頭。既是時尚與文明的典范,又是文化思想傳播的中心。當皇帝講究飲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輝煌、華美富麗到了極致,社會飲茶的風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們將飲茶分為不同的層次:民間茶道是為了聯(lián)結(jié)友情、品味人生;寺院茶道是為了超脫世俗、寧靜致遠;宮廷茶道是為了揀精擇極、豪華享受。這樣,我們才能對茶道有全面的了解。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論文篇七

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

《劉巧兒》《花為媒》《小二黑結(jié)婚》《楊三姐告狀》《秦香蓮》。

豫劇。

崔蘭田、馬金風、常香玉、陳素真、閻立品、桑振君。

《花木蘭》《紅娘》《對花槍》《三上轎》、《鍘美案》《穆桂英掛帥》。

秦腔。

馬友仙竇鳳琴。

《春秋筆》《紫霞宮》《和氏璧》《玉虎墜》。

黃梅戲。

嚴鳳英、王少舫、黃新德、馬蘭。

《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

昆曲發(fā)源地是哪里?

a.北京。

b.昆山。

c.昆明。

【參考答案】b。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論文篇八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社會處于變革的時代,思想領(lǐng)域出現(xiàn)百家爭鳴局面,孔子編訂整理《詩經(jīng)》作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創(chuàng)作《離騷》抒發(fā)愛國情懷。

秦漢時期,大一統(tǒng)局面形成,漢賦以華麗的辭藻描繪恢宏氣勢的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建安文學一掃浮麗文風,陶淵明的田園詩表達了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唐朝的繁盛與科舉制度的最終形成,促成了唐詩的繁榮;唐朝以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市民階層的形成,使傳奇小說、詞、戲劇、風俗畫等世俗文學藝術(shù)得到發(fā)展。

明清時期,封建社會衰落與資本主義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說、戲劇走向繁盛。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論文篇九

1.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shù)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并發(fā)展前人創(chuàng)造的“割圓術(shù)”,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shù)值確定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lǐng)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農(nóng)學家。所著的《齊民要術(shù)》是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nóng)業(yè)科學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洱R民要術(shù)》總結(jié)了北方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介紹了農(nóng)、林、牧、副、漁業(yè)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和方法。

1.書法藝術(shù):

(1)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shù)的時間:東漢末年。

(2)演變: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zhuǎn)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

(3)書圣:東晉的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

3.石窟藝術(shù):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tǒng)治者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論文篇十

《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毛公鼎銘文。

隸書出現(xiàn),開創(chuàng)書法先河。

《泰山石刻》《云夢睡虎地秦簡》。

隸書盛行。

馬王堆帛書、華山碑。

完成書體演變。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洵《伯遠帖》。

以魏碑最勝。

鄭文公碑、泰山金剛經(jīng)(《經(jīng)石峪》)。

書學鼎盛。

張旭《古詩四帖》顏真卿《顏勤禮碑》柳公權(quán)《神策軍碑》懷素《論書帖》。

存唐遺風。

楊凝式《韭花帖》。

帖學盛行。

蔡襄《蔡襄尺牘》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chuàng)新。

趙孟頻《蘭亭帖十三跋》。

由宋元上追晉唐,無重大創(chuàng)新。

文徵明《草書七絕詩軸》。

中興期。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a.東晉時書法開始成為藝術(shù),出現(xiàn)了“書圣”王羲之。

b.唐時樂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代表作有《霓裳羽衣舞》。

c.南宋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打上了商品經(jīng)濟的烙印。

d.長沙馬王堆秦墓出土的彩色帛畫是秦朝藝術(shù)珍品。

【參考答案】b。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