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高三語文專題公開課教案(模板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0 09:23:34 頁碼:13
高三語文專題公開課教案(模板9篇)
2023-11-20 09:23:34    小編:zdfb

教案能夠幫助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案的編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教案的分享,供各位教師參考和學習。

高三語文專題公開課教案篇一

本課文擬用一個教學時完成。如有可能,建議語、政、歷三科老師能集中一起備課,從各自學科的特點分析本課文,以講座的形式向同學們講授,亦可從文科綜合的角度,不光是從語文的角度,可以揉進哲學、歷史等學科知識,考查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觀點的異同點;。

2.掌握本文中出現(xiàn)的詞和成語;。

3.背誦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養(yǎng)目標:

通過課文學習,培養(yǎng)學生從事物發(fā)生,問題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標:

為孔孟兩位偉大的哲人自豪,為祖國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驕傲。

預習要求:

1.認真閱讀課文,搞懂課文中的注釋;。

2.把課文中談及孔孟兩人不同思想觀點的語句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成至圣老師”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學派中,地位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稱為“亞圣”。這兩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舉,孔孟之道并提,被視為儒學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認為完全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和觀點。他們的學術觀點,生活理念被認為毫無二致。事實是這樣的嗎?請看課文—孔孟。引出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資料,并配以朗讀。也可不要配音朗讀。課堂教學時由教師或?qū)W生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少“貪且賤”及長,做過“委吏”(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F(xiàn)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孔子與門人的問答。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yè)于子思的門人。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被采納,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

三、研習課文。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從哪里可以看出人們總認為孔孟是一體的?(形影相隨,孔稱“至圣”,孟稱“亞圣”,孔有《論語》,孟有《孟子》,孔主張“成仁”,孟主張“取義”—總之,從兩人“尊號”、著述、主張方面,都印證了這一點—形影相隨,孟隨孔,有孔則有孟。)(板書:形影相隨)。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隨,孔孟一體嗎?

(由此一問,導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閱讀)。

1.請同學迅速閱讀這三個自然段,教師要分以下幾個方面—生活、人性、人際。學生按課文內(nèi)容找出答案。教師將答案以板書形式列出。

((1)相去兩百年,中國局勢,已起了很大變化;(2)此一時,彼一時)。

2.孔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雖有戰(zhàn)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會的動蕩;禮的約束力雖不太大了,但仍有影響;孔子認為“克已復禮”可行)——板書:社會相對寧靜。

3.孟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時代動亂,國君草菅民命,孟子認為,恢復過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張)板書——社會十分動亂。

高三語文專題公開課教案篇二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4.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重點:

1、分析課文,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總結歸納;。

難點: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詩歌中的同類現(xiàn)象。

教學方式朗讀法、探究法、分析與歸納等方法相結合。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__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__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p>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__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庇枞艘砸环N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眲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__懷遠。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__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__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chǎn),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__,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高三語文專題公開課教案篇三

(一)抓住貫穿課文的思想感情線索,領會課文的深刻寓意,認識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民族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具備了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難老泉》教案教案。

(二)了解課文組織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課文引用史料傳說的作用。

(三)學習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閱讀分析課文。

(一)本文是怎樣熔景物、傳說、古跡、新貌于一爐寫景抒情的?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點是,熔景物、傳說、古跡、新貌于一爐,寫景抒情。文章開頭兩段運用對比手法,表現(xiàn)了山西的新舊變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接著以“難老泉”為核心,以“難忘”精神為中心,既介紹了晉詞的名勝古跡,又引用了有關歷史典故、神話傳說以及名人詩文,多方面表現(xiàn)“難老”這一特點。讓讀者感受到,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正是有這種精神,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文化才會像“難老泉”一樣“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源遠流長。

分析:本文沒有從晉祠或難老泉起筆。文章宕開筆墨,從山西寫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晉祠,由晉祠而“晉祠三絕”,由“三絕”而難老泉。前后內(nèi)容由遠而近、由大到小,并有著鮮明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看似散漫的筆墨,始終緊扣著“難老”二字。開頭寫歷史的新陳代謝,使山西“難老”,太原“難老”,一派“繁榮、“歡樂”景象,實際是為下文抒寫對“難老泉”的'觀感張本。寫晉祠“三絕”,“宋塑侍女”似乎仍在“呼喚”“說笑”,青春常在,“古柏齊年”歷經(jīng)三千多年仍生機勃發(fā),更是“難老”,這些記敘描寫,繼續(xù)為“難老泉”鋪墊。而“難老泉”自身,則長流不絕,“千年萬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創(chuàng)造”,“一手是工,一手是農(nóng)”,取得令人“興奮”的業(yè)績,使難老泉更煥發(fā)青春。文章就是這樣以“難老泉”為核心,以“難老”精神為中心組合材料,熔景物、傳說、古跡、新貌于一爐,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分析:答:本文穿插的古史資料,主要有酈道元《水經(jīng)注》關于晉祠的記載,《山海經(jīng)》關于晉水出源的說明等;穿插的傳說主要有“桐葉封弟”,“飲馬抽鞭,柳氏坐甕”、“張郎分水”等。前者表現(xiàn)晉祠景物的歷史真實性,后者賦予晉祠景物以神話浪漫色彩。二者相結合,說明晉祠歷史悠久,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有古老而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也說明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動、斗爭,是他們用血汗和智慧,換來了綠水常青,江山不老,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難老泉》教案教案》。去掉這些材料,就將失去“難老”這一中心的深刻意義。

分析:三篇文章都運用了記敘和描寫的表達方式,但《雨》文、《長》文在描寫時更顯出濃墨重彩的特點?!峨y》文較多地使用了說明的表達方式,如說難老泉“從地質(zhì)考察,據(jù)說有兩萬萬年或者三萬萬年呢。據(jù)文字記載,‘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古時候的晉國因晉水而得名”,“晉祠背后的山叫懸甕山”,“泉水從一丈深的石巖里涌出來,真有點像從甕里涌出的樣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鐘一點八噸。流水永遠不停,雨澇不增,天旱不減。水微溫,通常是18攝氏度。泉水澄清碧綠,像瀉玉潑翠一般?!边@些文字,運用引資料、列數(shù)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具體說明了難老泉的地質(zhì)年代、地理位置、流量水溫以及常流不息的特點?!峨y》文寫難老泉,也引用了一些詩句,如引用李白詩句“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引用范仲淹詩句“千家灌禾稻,滿月江南田”等。這些引用,既用以描繪形象畫面,也用以表現(xiàn)難老泉的水質(zhì)特點和灌溉農(nóng)田的貢獻,兼有描寫和說明的作用。

(五)本文是怎樣緊扣題目的“難老”二字展開描寫的?

分析:課文標題是“難老泉”?!半y老”為“題眼”。全文自始至終緊扣“難老”二字:寫山西,寫太原,都突出了他們的欣欣向榮,雖古老卻又充滿青春活力。記述晉祠諸多景觀,也時刻不忘交待其歷史之悠久而青春常在:“宋塑侍女”,站在那里將近一千年了,走近她們跟前,“仿佛聽見她們說笑的聲音”,不僅面容“不老”,連性格也還是跟年輕人一樣,還是愛說愛笑!“古柏齊年”也透露出極強的生命力。至于課文描述的主體“難老泉”則更是多側面地揭示了它的“難老”。先是由泉名而想象“那噴涌的水源,那長流的碧波,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接著介紹它的歷史,“倒是很老的”,但時至今日,其流量仍然“一秒鐘一點八噸”,“雨澇不增,天旱不減”,而且“澄清碧綠”,“瀉玉潑翠”,似乎依然豆蔻年華,楚楚動人。它“一邊支應新建的熱電廠的用水,一邊澆灌一千頃稻田”,“無限潛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正是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給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青春更加煥發(fā)。文章結尾,“五個年頭過去了”,“記憶還是新的”,仍以“難老”收筆。

作者游晉祠,特別鐘情于“難老泉”,行文時時緊扣“難老”,唯恐一般介紹不夠,又旁征博引古代文史資料、民間傳說奇聞,用來加深印象,可見不是一般地賞景拾情,而是別有深意。作者是要借此來贊頌我們的人民,他們具有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創(chuàng)造了美麗的傳說,創(chuàng)造了美好的文化,他們正在創(chuàng)造祖國的今天與未來。這種深情不是顯露于文字表面,但細心的讀者卻一定能發(fā)現(xiàn)!

(一)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難老泉》是一篇游記散文,閱讀時可從分析文章的結構入手。

(同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然后按思考題討論,教師根據(jù)同學發(fā)言歸納。)。

課文按照游蹤順序,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寫“帶著濃摯的懷想”踏進山西及其省會太原。

第二部分(3~15段)寫訪晉祠和難老泉的觀感。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又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3~4段),寫難老泉的名字和歷史。

第二層(5~9段),寫晉祠的來歷和晉祠三絕。

第三層(10~11段),寫有關難老泉的傳說和情況。

第四層(12~15段),寫“不系舟”,張郎分水的傳說和今天人們對晉水的利用情況。

第三部分(16~17段),總結全文,突出“最難忘的還是‘難老泉’”。

(同學們只要把大的部分分對即可,對每部分所概括的段意不要求與教師說的完全相同。)。

高三語文專題公開課教案篇四

1、識記理解“涔涔”“郁熱”“昧心”等詞語及文學常識。

2、了解作品豐富多彩而又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特點。

3、體會戲劇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曲折的`情節(jié)刻畫人物、表現(xiàn)主題。

第一課時。

1、作者作品簡介。

2、分角色朗讀。

3、理解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矛盾沖突。

4、課堂討論:周樸園愛魯侍萍嗎?

一、導入。

簡介作者及《雷雨》的大致情節(jié)。

二、速讀。

理清人物關系及矛盾沖突。

填圖練習。

三、討論。

課后練習二:主要矛盾沖突是什么?為什么?四、課堂活動:辯論。

正方:一二組——周樸園愛魯侍萍反方:三四組——周樸園不愛魯侍萍。

[通過辯論,疏通“重逢”一節(jié)的情節(jié)脈胳,賞析人物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總結要點:

1、周樸園曾經(jīng)喜歡過,甚至愛過。

2、他始亂終棄的原因(性格特點、階級特性)3、周樸園的人物性格。

五、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1、閱讀賞析“斗爭”一場。

2、歸納人物性格及主題。

3、課堂練習。

高三語文專題公開課教案篇五

了解《史記》的寫作過程和成書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學習本文的行文特點: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結,迂回曲折,但又脈絡清晰。

體會文中表現(xiàn)出的作者身受極辱后憂愁幽思、激憤慷慨的情感。

學習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生死觀。

積累實詞、虛詞與句式。

積累重要實詞、虛詞與句式。

把握課文內(nèi)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點。

通過具體句段,揣摩體會作者遭受奇恥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書雪恥的頑強意志。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nèi)容的難度也比較大。第一,文章內(nèi)容涉及作者家世、古代刑法種類、古代王侯將相受辱事例、圣賢們在逆境中發(fā)憤著書事例等,學生對這些一般都不太熟悉,難免產(chǎn)生隔閡。

第二,本文在寫法上融記敘、抒情、議論為一體,行文反復曲折,跌宕生姿,許多語句都有深刻的內(nèi)涵,而學生由于人生閱歷尚淺,短時間內(nèi)恐怕難以透徹理解。解決這些困難的關鍵,在啟發(fā)學生自行領悟,要把基點放在啟發(fā)學生自行領悟上。另外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宜多指導并檢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誦讀點撥、討論指導。

課文錄音。投影展示課文結構和部分文句。

:三課時。

布置預習:學生看單元后知識短文《司馬遷和〈史記〉》。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惫防滋乇簧畹睦Ь潮频搅怂澜?,開始了關于生與死的思考。而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已經(jīng)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趣異也?!辈粌H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動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下面,我們就通過《報任安書》來走近司馬遷,走入司馬遷的內(nèi)心世界。

1、請學生默讀由看單元后知識短文《司馬遷和〈史記〉》,然后介紹自己所了解的司馬遷。

2、教師補充介紹作者及《史記》。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

司馬遷早年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妒酚洝ぬ饭孕颉酚羞@樣的記載:“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彭城,過梁、楚以歸。”

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天漢二年(前99),在《史記》草創(chuàng)未就之際,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而被捕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繼續(xù)發(fā)憤著書,于征和二年(前91)寫成《史記》。

《史記》簡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年表10篇,書8篇,共52萬字。本紀、世家、列傳用于記述人物事跡,書用于說明各種制度的發(fā)展變化,表用于顯示史事的脈絡,奠定了后世寫史的體例。

《史記》有很高史學價值。班固稱贊這部書說:“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其文質(zhì),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不僅如此,其中《陳涉世家》肯定了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jīng)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敘了少數(shù)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本書的優(yōu)點。

3、解題。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

高三語文專題公開課教案篇六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的異同。

能力目標。

1.熟知中國詩歌特點,提高解讀詩歌的能力。

2.掌握比較研究的方法,并學會借此研究其他文學現(xiàn)象。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熱愛生活,熱愛詩,熱愛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教學重點。

1.從段落構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教學難點。

1.分析文章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wǎng)的行文布局的特點。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了解大概。本文寫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詞造句、行文布局、佳構機巧、言語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復吟誦。

2.串通文義,學習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結構。此文結構最大的特點在于開篇立論,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后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失良機,隨時比較,廣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別具風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義。理解本文的另一要點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細琢;特別是文中生動奇巧的妙言妙語,要用心揣摩體會。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詩歌,大家能背幾首嗎?(學生試背三兩首)那么,這些詩歌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自由發(fā)言:語言的形象性、凝練性,結構的跳躍性等)如果要更進一步了解詩的特點,那么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作者簡介。

出示投影:

錢鐘書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蘇無錫,1933年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yè),1935年赴牛津大學攻讀,.(o_on)學位。后又至巴黎大學研究法國文學。歸國后,曾任昆明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教授,國立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學外語系教授,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編纂等。解放后,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1953年轉(zhuǎn)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新時期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還曾任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

錢先生博學多能,兼通數(shù)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績。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用英文撰寫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里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其中《圍城》有獨特成就,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墩勊囦洝啡谥形鲗W于一體,見解精辟獨到。解放后,錢先生出版有《宋詩選》《管錐篇》五卷、《七綴集》《槐聚詩存》等。錢先生還參與《毛澤東選集》的外文翻譯工作。主持過《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他的《宋詩選注》在詩選與注釋上都有高明識見,還對中外詩學中帶規(guī)律性的一些問題作了精當?shù)年U述。《管錐篇》則是論述《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列予張湛傳》《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外傳》《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學術巨著,體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數(shù)十年學術積累的力作,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融會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

三、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1.學生誦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劃分結構層次。

明確: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論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從整體上論述了中國詩的一般發(fā)展特點及其規(guī)律。

第三部分(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別處也曾詳細說明貴國愛倫·坡的詩法所產(chǎn)生的純粹詩,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重點論述中國詩的各個特點。這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從詩的篇幅上進行論述:中國詩的特點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則是由于韻律的要求。

第二層(自“-一位中國詩人說”至“深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論述中國詩的意韻之美一一“言有盡而意無窮”,且富于暗示。

第三層(自“西洋瀆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至“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通過對比的方式具體論述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的風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們講,中國詩……”至“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覺得甜蜜的家鄉(xiāng)困遠征增添了甜蜜”),論述中國詩的總體特色,并且啟示人們,論詩必須根據(jù)本國文化根基,只有這樣才全面科學。

2.學生準確篩選有關段落中的信息,用恰當?shù)恼Z言概括中國詩的特征。

學生思考后,明確: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

第三,中國詩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3.學生分組時論本文行文的特點.要求舉例說明。

明確: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點是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wǎng),中外相容,古今兼顧,且處處都設機巧,讓讀者回味無窮。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錢鐘書巧妙地設下一個“陷阱”。他告訴我們,要用這樣的問題來提問是不合適的。只有在具有居高臨遠的觀點和將中外詩進行對比的情況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結論。并且告訴讀者,這種方法即是比較文學的方法。不多的幾句話,就把基本觀點和原則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個論述幾乎都包藏著對比和綜合。

如中國詩的發(fā)展史問題,就由伏爾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如談中國詩的篇幅,則以愛倫·坡的話立論。不僅指出了中國濤的特點及其原因,還指出了中國詩的特殊之處: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

在談中國詩的意韻和特殊表達方式時,則援引了魏爾蘭、濟慈、維榮、莎士比亞、拜倫等外國詩人的見解,材料充實,說服力強。

四、品味文章的語言。

方法一:學生自己找出感興趣的句子自由發(fā)言。

方法二:教師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讓學生品析。

如用第二種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學生品味。

1.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2.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jīng)》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

3.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回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嘞碌闹皇庆o默一一沉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

4.有種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兒,你們叫它“北京狗”,我們叫它“西洋狗”?!都t樓夢》的“西洋花點子哈巴狗兒”。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讀外國詩每有種他鄉(xiāng)忽遇故知的喜悅,會引導你回到本國詩。這事了不足奇。

教師提示:

1.這句話的本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國詩”,即不是指中國詩歌中的某一類作品或某位詩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國詩的發(fā)展特點。早熟,是指“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里出現(xiàn)得異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腐化,是對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價值而言的)。這句話,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對比(“早熟”與“早衰”),從詩歌發(fā)展的角度,簡要地說明了中國詩的藝術特征和由此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

2.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經(jīng)》闡釋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上的缺欠,旨在批評;二是點明造成這種缺欠的根本原因?!耙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這樣的建筑物就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作者以此作喻,批評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往往脫離客觀實際,沒有堅實的基礎,其結果必定影響藝術的健康、穩(wěn)定地發(fā)展。這個批評是相當尖銳的,比喻中透出了強烈的諷刺意味。句中“聰明”一詞是反語,是沒有掌握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只憑臆斷從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聰明”不過是自欺欺人?!傲鞫緹o窮地聰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錯誤的東西長期得不到批評、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傳下去,貽害無窮。

3.此句意在說中國詩的意蘊很悠遠,但其表達風格卻十分平和。

4.本句隱諷那些對于西方文化不懂裝懂的人。

5.此句意在講對外國詩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國詩。

五、課文總結。

高三語文專題公開課教案篇七

本課文擬用一個教學時完成。如有可能,建議語、政、歷三科老師能集中一起備課,從各自學科的特點分析本課文,以講座的形式向同學們講授,亦可從文科綜合的角度,不光是從語文的角度,可以揉進哲學、歷史等學科知識,考查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觀點的異同點;

2、掌握本文中出現(xiàn)的詞和成語;

3、背誦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養(yǎng)目標:

通過課文學習,培養(yǎng)學生從事物發(fā)生,問題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標:

為孔孟兩位偉大的哲人自豪,為祖國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驕傲。

預習要求:

1、認真閱讀課文,搞懂課文中的注釋;

2、把課文中談及孔孟兩人不同思想觀點的語句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成至圣老師”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學派中,地位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稱為“亞圣”。這兩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舉,孔孟之道并提,被視為儒學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認為完全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和觀點。他們的學術觀點,生活理念被認為毫無二致。事實是這樣的嗎?請看課文—孔孟。引出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資料,并配以朗讀。也可不要配音朗讀。課堂教學時由教師或?qū)W生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少“貪且賤”及長,做過“委吏”(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F(xiàn)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孔子與門人的問答。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yè)于子思的門人。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被采納,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

三、研習課文。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從哪里可以看出人們總認為孔孟是一體的?(形影相隨,孔稱“至圣”,孟稱“亞圣”,孔有《論語》,孟有《孟子》,孔主張“成仁”,孟主張“取義”—總之,從兩人“尊號”、著述、主張方面,都印證了這一點—形影相隨,孟隨孔,有孔則有孟。)(板書:形影相隨)。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隨,孔孟一體嗎?

(由此一問,導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閱讀)。

1、請同學迅速閱讀這三個自然段,教師要分以下幾個方面—生活、人性、人際。學生按課文內(nèi)容找出答案。教師將答案以板書形式列出。

((1)相去兩百年,中國局勢,已起了很大變化;(2)此一時,彼一時)。

2、孔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雖有戰(zhàn)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會的動蕩;禮的約束力雖不太大了,但仍有影響;孔子認為“克已復禮”可行)——板書:社會相對寧靜。

3、孟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時代動亂,國君草菅民命,孟子認為,恢復過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張)板書——社會十分動亂。

高三語文專題公開課教案篇八

學習目標:

一、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二、從課文內(nèi)容、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打一謎語讓同學們猜:小老鼠看書--咬文嚼字。

小老鼠學習的精神應該推廣:把書吃掉,消化掉,成為一個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這里,我想搞個小調(diào)查:我們班里大家公認的讀書最多的是誰?

學生推舉__。

那么,我想問你,你讀書有什么秘訣沒有?是不是讀書讀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生:也有,

生:裝修。

師:對,裝修。裝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觀,實用。

師:如果原先的設計不太合理,還應該怎么辦?

生:改造一下。

師:對,改造一下,讓房屋符合自己的審美要求,有居住者的個性要求。

師:明白我這個比方的意思了嗎?

生:明白了,寫文章要咬文嚼字。

生:重要。

師:以后在學習語文中,是不是應該大大提倡這種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應該。

師: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紹。

師:我們這一冊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學問家朱光潛先生寫的小文章,就是關于這咬文嚼字內(nèi)容的。我們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潛情況介紹。

朱光潛(1897-1986),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學,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chǎn)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他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當代美學流派中自成一派,影響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標。

師:好,我們說,這是一篇大學問家寫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讓我們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們能從中獲得什么教益,給我們學習語文有什么啟發(fā)。這就是我們這一課的學習目標。

打投影:學習目標:

一、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二、從課文內(nèi)容、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四、切層概括。

現(xiàn)在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粗讀一遍文章,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1、文章有幾段?標出標號。

2、文章觀點性的語段是第幾段?作者主要的觀點什么?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師:好,粗讀一遍,回答剛才我提出的兩個問題。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觀點性語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觀點是:1、應該有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2、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應該有謹嚴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斷推陳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可能達到藝術的完美。

這個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這個道理比較簡單,好了,這節(jié)課目的達到了,怎么?下課吧?

生:下課?

師:接受這個觀點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較容易,比較難的是怎么辦。

師:對。咱們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語所說的那樣“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哪。對,咱們還要從大學問家那里學來咬文嚼字的本領。

1、演員替郭沫若改臺詞。

2、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龍團》中兩句的剖析。

5、“套板反應”

五、具體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話:以上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問:作者是不是很“隨便”地舉出這幾個實例?

生:不是。

師:那么,大家給這5個實例歸一下類,看有沒有層次上的分別?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關詞語的聯(lián)想意義的。

師:好。我再問一下,3個修改的例子中,有沒有越改越好,有沒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沒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達效果增強了;2是改壞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師:你把第1個實例中有關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給大家找出來,分析一下。

師: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師:把第2個實例中作者認為修改后失色的語句讀出來。

生讀。

師:再把關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讀出來。

生讀。

生:修改字詞,不僅是修改字詞,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時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師:對,這句話非常關鍵。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話,它告訴我們,在語言文字“推敲”時,改好改壞的依據(jù)是思想感情,這是問題的根本所在。我們找一個同學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讀一讀,我們認真體會一下。

師:讀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生:講的是閱讀或者寫作的又一難處:聯(lián)想意義的把握和運用。

師:第6段是從哪個角度講的?第7段又是從哪個角度來講的呢?

生:第6段是從閱讀中聯(lián)想意義的確定之難。第7段從寫作避免套語和“套板反應”之難來寫的。兩段正好正反對照。大家把關鍵的語句劃出來。

師:這兩段與我們前面的分析出來的咬文嚼字要與思想感情相關聯(lián)有沒有關系?

生:有。

師:把相關語句劃出來。讀一遍。

師:好。這樣,我們讀完了這篇文章,我們對怎樣去“咬文嚼字”是不是獲得了一個總的原則。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錘煉語言文字,其實是在錘煉作者的思想感情。

師:對,這才是的關鍵。

六、運用。

例1:教材花邊內(nèi)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詩句的例子,找同學學著作者的分析方法,說一說用“綠”字的好處。

“春風”不是無情物,吹綠萬物萌生機。

例2:打投影:

紅杏枝頭春意“濃”

紅杏枝頭春意“鬧”

劉公勇在詞話里稱“一鬧字卓絕千古”。“鬧”字好就好在準確、鮮明、生動,帶有動態(tài)地刻畫春天的蓬勃生機,并把作者對春天這樣一個萬物萌發(fā),生機盎然的季節(jié)的到來的欣喜用一個“鬧”字表達了出來。作者的感情態(tài)度盡含于一個鬧字之中。

例3:填詞。

女飛人喬伊娜那令人的速度在人類追求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驕傲,自豪,令人嘆服。

大家填寫詞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寫的嗎?

“眩暈”

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嘆為觀止之類的詞呢?說明“套板反應”在起作用。對,對語言的追求不無極限的。

七、布置作業(yè)。

高三語文專題公開課教案篇九

2.閱讀課文節(jié)選部分,初步了解荒誕派戲劇的特征;。

3.結合以前學過的戲劇類課文,分析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

4.通過了解世界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絢爛色彩,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我們在上學期學過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寫了一對互相愛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雙雙慘死的悲劇,表現(xiàn)了當時英國社會封建和反封建兩種社會力量的矛盾和斗爭。課本節(jié)選了全劇的最后一場。先寫了朱麗葉殉情,然后寫勞倫斯長老敘述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殉情的原因和經(jīng)過,最終使兩個仇家合解。劇本中的人物對話,語言簡練,音韻和諧,蘊含著濃郁的詩情,表現(xiàn)出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荒誕派戲劇在巴黎戲劇舞臺上的上演,傳統(tǒng)戲劇的寫作手法被打破了,貝克特等作家創(chuàng)作了一批從內(nèi)容到形式別開生面的劇作。我們今天要學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點:

1.傳統(tǒng)戲劇有完整的戲劇情節(jié),有豐滿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間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沖突,“沖突即戲劇”;而荒誕派戲劇則幾乎沒有完整復雜的戲劇情節(jié),沒有完整的戲劇程式。

2.戲劇場面、舞臺形象的不同。荒誕派戲劇不關心是否具有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強調(diào)象征意義。

3.戲劇語言與人物表演不同?;恼Q派戲劇采用了一種支離破碎的語言,表明對傳統(tǒng)戲劇語言的反叛。

教師有意識地利用學生初步閱讀的感受,引入“荒誕派戲劇”這一概念,然后介紹荒誕派戲劇的由來、思想基礎、表現(xiàn)主題的形式等。介紹重點應放在其與傳統(tǒng)戲劇的區(qū)別上,如荒誕派戲劇不去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關系,不強調(diào)戲劇性的故事情節(jié),不要求在舞臺上展開尖銳的矛盾沖突等。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在教師介紹的荒誕派戲劇的相關常識指導下,具體體會荒誕派戲劇表現(xiàn)主題的形式,從而認識這一現(xiàn)代文體。

學生對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對作者作一些簡要的介紹,重點介紹貝克特在荒誕派戲劇創(chuàng)作領域的地位與貢獻,接著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現(xiàn)代歷史知識,簡要介紹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的社會現(xiàn)實,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主題。

閱讀《等待戈多》全劇。

教師可以對作品的主題、情節(jié)結構及語言等方面作較為全面的分析。

教師要講清這部劇作一改傳統(tǒng)戲劇的情節(jié)模式,劇中沒有戲劇沖突,沒有起因一發(fā)展一高潮一結局的情節(jié)結構,沒有豐滿、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畫,沒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對話,代之的是沒有跌宕起伏的、無頭無尾的情節(jié),毫無人格魅力的卑微、骯臟、猥瑣的“非人”和重復機械、單調(diào)乏味、不合乎邏輯的語言。雖然這是一出“什么也沒發(fā)生”的戲劇,但卻揭示了“人類在一個荒謬宇宙中的尷尬處境”,表現(xiàn)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義和終極目標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虛無與荒誕感。

1.將本文排演成課本劇。

2.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具體條件,布置學生課外閱讀一些荒誕派戲劇作品,以加深對這類作品的認知。

荒誕派戲劇是一個反傳統(tǒng)的戲劇流派,試研究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

研究提綱:

1.可重點比較二者在戲劇的情節(jié)結構、戲劇沖突、人物設置與刻畫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即舉出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品與傳統(tǒng)戲劇的典范作品,并對之作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二者的不同。

3.應縱深比較,即從形式到內(nèi)容,從作品到作家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進行比較。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