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高三語文教案(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05:34:39 頁碼:9
2023年高三語文教案(大全10篇)
2023-11-11 05:34:39    小編:zdfb

教案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jù)和指導。在編寫教案時,可以參考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資料,借鑒他人的成功經(jīng)驗和教學技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fā)。

高三語文教案篇一

1、識記理解“涔涔”“郁熱”“昧心”等詞語及文學常識。

2、了解作品豐富多彩而又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特點。

3、體會戲劇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曲折的情節(jié)刻畫人物、表現(xiàn)主題。

第一課時。

1、作者作品簡介。

2、分角色朗讀。

3、理解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矛盾沖突。

4、課堂討論:周樸園愛魯侍萍嗎?

一、導入。

簡介作者及《雷雨》的大致情節(jié)。

二、速讀。

理清人物關系及矛盾沖突。

填圖練習。

三、討論。

課后練習二:主要矛盾沖突是什么?為什么?

四、課堂活動:辯論。

正方:一二組——周樸園愛魯侍萍。

反方:三四組——周樸園不愛魯侍萍。

[通過辯論,疏通“重逢”一節(jié)的情節(jié)脈胳,賞析人物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總結(jié)要點:

1、周樸園曾經(jīng)喜歡過,甚至愛過。

2、他始亂終棄的原因(性格特點、階級特性)。

3、周樸園的人物性格。

五、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1、閱讀賞析“斗爭”一場。

2、歸納人物性格及主題。

3、課堂練習。

一、閱讀賞析“斗爭”一場。

討論。

1、周樸園有沒有顧父子之情,為什么不顧?

2、劇中通過魯大海的話交代了什么?

3、侍萍為什么不認兒子周萍?

二、討論總結(jié)人物性格。

1、周樸園:殘忍、冷酷、自私、貪婪、虛偽的反動資本家。

2、魯侍萍:

3、學生自己歸納魯大海的人物性格。

三、討論。

劇本為什么以“雷雨”為題?

四、歸納主題。

通過一個封建資產(chǎn)階級的家庭內(nèi)錯綜復雜的矛盾,提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和工人與資本。

家之間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20年代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

五、課堂練習。

品味個性化的人物語言。(讓學生自己找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以分析討論。教師可點拔。

周樸園和魯侍萍的臺詞中能表現(xiàn)人物心理的'句子。)。

(第二課時)。

戲劇語言的特點。

——《雷雨》人物語言及性格分析。

一、本課時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了解戲劇語言(主要指人物語言)的一般特點:

1、普遍了解個性化語言(cba)。

2、進一步了解潛臺詞(ba)。

3、再進一步掌握動作語言和前兩種語言的運用(a)。

(c-b-a為能力要求層次)。

二、戲劇語言的種類。

1、舞臺語言:

除人物語言之外的所有語言,包括舞臺說明,背景介紹,人物動作、神態(tài)描寫,旁白、畫外音以及其他敘述語言等。

2、人物語言——。

三、戲劇人物語言的主要特點。

1、高度個性化——。

2、豐富的潛臺詞——。

3、富于動作性——。

四、什么是個性化語言?

個性化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符合并表現(xiàn)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說什么話;聽其聲則知其人。個性化語言,是刻畫人物達到合理性、真實性的重要手段。

例:

葛朗臺——。

魯大?!?/p>

守財奴的語言。

“得啦,孩子,你給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過這是你把欠我的還了我:咱們兩訖了。這才叫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p>

“啊,是真金!金子!這么多的金子!有兩斤重。啊!啊!……”

(什么性格?)。

魯大海的語言。

1、p102。

魯大??墒悄銈兺耆e了。…。

2、p103。

魯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們?nèi)齻€人簽了字?

3、p104。

魯大海(如夢初醒)這三個沒有骨頭的東西!……。

(什么性格?)。

周樸園、魯侍萍性格分析。

高三語文教案篇二

1.誦讀法。

(解說:語感的培養(yǎng)和提高離不開口誦心維。鑒于初中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很多,不宜作過高要求,但求能讀準字音、讀準句讀就可以了。)。

2.點撥法。

(解說: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不必字字落實、句句講清,只在必要時做些點撥與引導。)。

3.評點法。

(解說:應當注意的是,使用這種方法要做到收放適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亂。)。

4.研究法。

(解說: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種態(tài)度。)。

高三語文教案篇三

設想:

在把握形象的基礎上多角度探討主題。

1、梳理情節(jié),構(gòu)成項鏈式板書。

2、從末節(jié)入手,溯源而上,落實對結(jié)尾及女主角的形象把握。

1)、結(jié)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探討。

2)、作用。

3)、這樣的事為什么會在瑪?shù)贍柕律砩习l(fā)生?

抓第一、二……段細膩的心理描寫加以揣摩,如“也”字,如“痛苦”、“夢想”

4)、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后,她怎么樣了?

結(jié)合真相大白前的幾段文字加以討論,基本歸結(jié)到從錯位到復位,從物質(zhì)的貧瘠到精神的富有的轉(zhuǎn)變上。

5)討論一難點和爭議點:是否虛榮依然?

她坐窗前懷念的那段描寫很有味道,值得咀嚼。就我看,從后文的議論來說,這是人之常情,符合藝術(shù)和生活的真實。

3、歸納主題一:人生是多么奇怪啊,成全與敗壞盡在一念間。

4、發(fā)現(xiàn)路瓦栽。

1)、再次跳讀課文,找其語言、動作諸細節(jié)感受這是怎樣的男人。

2)、十年后,她會如何評價他?想象發(fā)揮??珊褪昵氨容^。

3)、

用一兩句話寫“愛就是……”

(……付出,為了讓你愛的人幸福;容忍,包容你愛的人的種種缺陷;責任,撐起一個叫家的地方……)。

5、歸納主題二:一曲愛的贊歌。

6、面對這樣的突發(fā)事件,假如你為當事人會如何?(逃、離、跳……)。

但他們選擇了還債,而且決然毅然,在他們眼里,什么東西最重要?那是不能突破的道德底線!

(誠信、尊嚴、信用)。

7、|歸納主題三:……無價。

8、作業(yè)。

1)、兩篇作文,一是續(xù)寫,二是假如舞會后,項鏈沒丟,情節(jié)如何?合理想象。

2)、對下聯(lián):一夜風光項鏈成鎖鏈。

高三語文教案篇四

1.理解“禮”和“仁”的含義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3.背誦重點章節(jié)(12.1,3.1,16.2,13.3)。

掌握重點實詞虛詞以及謂語前置的作用,了解孔子仁禮的闡述。

通過賞析孔子的問答,理解“禮”與“仁”的關系,思考“禮”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1.孔子的傳說:

(1)龍生虎養(yǎng)鷹打扇。

(2)“七露”:眼露筋、耳露輪、鼻露孔、嘴露齒,眼、耳、鼻又均雙露。

2.前面我們學過了他的為政篇,下面我們集體朗讀要背誦的5章:

3.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他的說禮篇。

二.翻譯1-5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謂語前置的特點和作用。

1.朗讀1-5章。

2.一個學生朗讀翻譯,其他同學看原文。

3.兩個同學說明重點詞語(實詞、虛詞),另外同學補充。

克:克制復:回歸一日:一旦,表示假設,有一天。

歸:贊許由:依靠非禮:不符合禮。

事:做,從事監(jiān):通“鑒”,借鑒郁郁:文彩豐富的樣子。

文:完美謂:評論。

4.掌握三個句子的句式特點:

(1)克己復禮為仁:判斷句。

(2)八佾舞于庭:狀語后置。

(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吾衰甚矣也吾不復夢見周公久矣。

謂語前置,用來強調(diào)前置的謂語部分,突出“甚矣”、“久矣”。

三.理解文章內(nèi)容:

1.解題:

克己復禮:克,約束,克制復,回歸禮,用以區(qū)別尊卑貴賤的社會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jié)儀式。(主要指周禮)。

2.這個觀點孔子在第一章就開篇提出,請找出能反映這個觀點的兩句話:

(1)克己復禮是為仁。

(2)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教師歸納:

這一章孔子論述了“仁”和“禮”的關系:

克己復禮就是“仁”的內(nèi)涵,“禮”是“仁”的目標和外現(xiàn)。要義是“克己復禮”。

3.那么,孔子要回歸的是什么禮呢?那里看出來?

推崇周禮。

“周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教師歸納:

錢穆先生:“孔子為中國儒學傳統(tǒng)之大宗,而孔子平生為學,其最所尊仰者,實為周公。

4.孔子認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會,而現(xiàn)實又“禮崩樂壞”。禮崩樂壞:古代的規(guī)則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那么春秋末期的禮樂崩壞右哪些例子?

(1)。(大夫)八佾舞于庭。

(2)。觚不觚。

歸納: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則非觚也。舉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則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職,則為虛位?!?/p>

四.小結(jié)。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復禮是為仁”的主張,提出實踐仁德的細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認為周禮最傳統(tǒng)的禮樂思想。

對當前禮樂崩壞的現(xiàn)狀表示了深切的關注和不滿。

第二教時。

一.復習提問。

1.昨天我們學習了《論語》選修的第二專題:克己復禮。集體朗讀第1-5章。

2.提問:

(1)孔子在首先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克己復禮為仁。

(2)孔子要恢復的是什么禮?

周禮。

(3)孔子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要恢復周禮的?請具體說明。

在當時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下提出的,具體例子:(季氏)八佾舞于庭;觚不觚。

二.翻譯6-10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孔子在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中提出了要恢復周禮的主張,那么周禮到底有哪些內(nèi)涵?請看后面6-10章。

1.請一個同學朗讀第六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并解釋。

有道:政治清明自出:由發(fā)出命令希:通“稀”,少。

蓋:大概陪臣:重臣,隔了一層的臣子執(zhí)國命:掌握國家的.命運。

庶人:老百姓不議:不非議朝政(指政治清明了)。

朗讀這一章??鬃诱J為禮的首要條件是什么?

天下有道。

2.請一個同學朗讀第七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并解釋。

奚:哪一個,什么。疑問代詞先:把放在前面,先做。

正名:糾正名分(與禮樂制度向違背的各種名分)。

奚其正:正名干什么?其,語氣助詞,表反問闕如:空缺,保持沉默。

中:適當錯:通“措”,放置名(之):給名分。

無所茍:沒有什么馬虎。茍,馬虎而已:(才)罷了。

四個句子:

(1)子將奚先:子將先奚,賓語前置。

(2)有是哉,子之迂也:謂語前置,強調(diào)孔子迂腐之深。

(3)奚其正:其正奚,賓語前置。其,語氣助詞,表反問。

(4)野哉,由也:謂語前置,強調(diào)子路粗野之深,表達了孔子對子路不認可正名強烈的不滿和批評。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孔子認為禮的含義是什么?

正名。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3.請一個同學朗讀第八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并解釋。

君君:君有君道,第一個“君”,名詞,君主;第二個“君”,動詞,守君道,有君道(同下面的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信:誠然,這里表示假設雖:即使諸:“之乎”,它么。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出復禮應該怎么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請一個同學朗讀第九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并解釋。

孝弟: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弟,同“悌”,敬愛兄長犯上:冒犯長官。

鮮:少務:致力,從事本:根本。

道:原則。

兩個句子:

(1)未之有也: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情況。賓語前置。

(2)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大概是仁的根本。判斷句,其與,大概吧,表揣測。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出復禮應該怎么做?

孝弟。

5.請一個同學朗讀第十章。

翻譯這一章。

一個同學指出這章的重點詞語并解釋。

色:在侍奉父母時保持敬愛和悅的神色弟子:為人弟,為人子。

服其勞:盡力效勞。服,做,從事先生:年長者饌:吃喝。

曾:竟以為:把作為。

一個句子:

曾是以為孝乎:曾以是為孝乎。賓語前置。

朗讀這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出復禮的內(nèi)涵是什么?

保持敬愛和悅的神色。

三.歸納。

這五章語錄闡述了恢復周禮的內(nèi)涵,主要有:天下要有道、要正名、要各司其道、要孝弟、要保持進該和悅的神色。

這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釉唬骸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了,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顏回又問:那么具體應當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顏回聽后向老師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決心按照先生的話去做。

由此看來,“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歷代學者都認為,這是孔門傳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種緊要的、切實的修養(yǎng)方法,然而對于“克己復禮”的含義卻有不同的闡釋——這里的“克”字,在古代漢語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戰(zhàn)勝”的意思。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克己”的真正含義就是戰(zhàn)勝自我的私欲,在這里,“禮”不僅僅是具體的禮節(jié),而是泛指天理,“復禮”就是應當遵循天理,這就把“克己復禮”的內(nèi)涵大大擴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內(nèi)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實也無非天理,所以能戰(zhàn)勝自己的私欲而復歸于天理,自然就達到了仁的境界。

朱熹以及其他理學家的闡釋,把“克己復禮”上升為某種普遍的哲理。然而從《論語》中的記載看來,孔子說的“克己復禮”只是在說一種具體的學習和修養(yǎng)方法;這里說的“禮”,就是指當時社會生活中實行的各種禮儀規(guī)范,而學習各種禮儀,正是孔子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這里強調(diào)的,不是應當按禮儀規(guī)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說,學習禮,不僅僅是要依禮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禮的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做到這“四勿”,就必須“克己”,也就是要隨時注意約束自己,克服種種不良習性和私心,這其實也正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戰(zhàn)勝自我”。

當然,孔子強調(diào)隨時注意不失禮,不是希望弟子都變得循規(guī)蹈矩、謹小慎微??鬃诱J為:禮的本質(zhì)是仁愛。如果人們都能夠依禮行事、非禮不行,那么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為一個“仁者”。也就是說,克己復禮是“為仁”。這其實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論,而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和領悟,所以顏回對孔子說:我雖然不大聰明,但會依照先生說的去做。

克己復禮。

讀音:kejifuli。

解釋;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禮。

出處:《顏氏家訓.歸心》:“君子處世,貴能克己復禮,濟時益物?!?/p>

“克己復禮”背后站立著一個怎樣的孔子?

一、導入:國學熱中說《論語》。

生(齊聲):于丹。

師:于丹她講得最紅的是。

生(齊聲):《論語心得》,還有《莊子心得》。

生:喲,孟子。

師:孟子又是誰?

生:是儒家學說的代表者之一。

生:(大笑)孟子當然是老了。

生:是一個很嚴肅的人,但很有學問。

師:對,還可以再進一步說說。

生:是一個大教育家,有弟子八千。

師:應該是三千,有七十二賢人被封建帝王稱為“萬世先圣師表”了解他的思想學說嗎?

生:主張仁政,很崇拜周禮。

師:這你們從哪里了解?

生:文章中說,“子曰:克己復禮為仁”等等,還說,“吾從周”“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二、孔子堅守仁政的意義:一個人的悲劇與時代。

師:孔子為什么要主張克己復禮呢?他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生: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復禮的理想。

生:同“人”有關,是兩個“人”

生:應該是指人自己。

生: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

生:

師:大家知道,孔子生活在什么時代?

生:(齊聲)春秋末年。

生:禮崩樂壞。

生:所以孔子提出要“克己”,克制自己的一種浮躁的欲望的東西,從而達到“禮”

生:仁,仁政。

生:同祭祀宗教及藝術(shù)有關,主要是指道倫理及規(guī)范秩序等。

師:《左傳》里說,“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矣”

師:我們了解《左傳》嗎?

生:《左傳》是解讀《春秋》的著作《春秋》傳說是孔子編訂的,也是儒家的代表著作。

師:對于仁與禮我們大體了解了那么這里誰在發(fā)問“仁”的問題?

生:顏回。

生:他思想比較好,心胸比較開闊。

生:他忠誠于孔子的學說。

師:《論語》孔子怎么表揚他的嗎?

生:好象是一碗飯,一碗湯。

生:不行因為子夏、子路等人沒有這個資格,在孔子眼里常常有不仁之言行。

三、克己復禮的背后:指向人心。

生:“天下歸仁”

師:這“歸”字,怎么理解?

生:課本里的注解說“贊許”,而譯文里是回歸的意思。

師:兩種理解都可以,權(quán)威的解釋是“贊許”顏回問到底怎么做呢?

生:孔子回答,對于非禮的東西,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師:顏回怎么說呢?他很謙虛哪里表現(xiàn)了他的謙虛?

生:不敏。

師:對,“不敏”用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不聰明”但他會怎么樣?

生:照著做。

師:哪個字表明他會照著做。

生:“請事”

師:“請”是一個謙敬詞“事”就是“執(zhí)行”

生:“郁郁乎”

師:什么叫“郁郁乎”?

生:文采豐富的樣子。

師:或者可以說“文明昌盛的樣子”這個還不能說明他對禮的崇敬,更特別的是哪個詞?

生:從。

師:什么叫做“從”?

生:依從。

生:尊重。

生:“克己”

師:第二則呢?

生:從周。

師:為什么要從周,從什么呢?

生:周禮。

師:為什么要從周禮呢?

生:我們歷史中也學到過,因為周禮是當時是西周時期,周天子所制定的一套制度。

高三語文教案篇五

以前同學們學過的“金陵五題”組詩里的《石頭城》、《烏衣巷》,就屬于詠史懷古詩。學生一起背誦這兩首詩: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二首懷古詩的作者是劉禹錫,側(cè)重寫昔盛今衰的感慨,從而諷喻統(tǒng)治者。下面學習劉禹錫的另一首《西塞山懷古》。此首懷古詩被譽為“金陵懷古之冠”,讀后請思考這首詩有何優(yōu)點。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他是中唐時期杰出的詩人、進步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晚年曾任太子賓客,后世稱劉賓客。諷喻詩、竹枝詞、懷古詩是劉禹錫詩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兩者在中國詩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劉禹錫一向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渴望四海統(tǒng)一,《西塞山懷古》就表達了詩人這種強烈的愿望。

范讀——學生齊讀——自己讀——背誦。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邊,形勢險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是我們熟悉的對南京的美稱。六朝古都,是指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六個政權(quán)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會,則是除了前述六個政權(quán)外,還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國、民國時期把南京作為首都。)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八二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diào)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jīng)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此詩。

1、懷古:

首聯(lián)寫出了什么氣勢?那兩個字用得好?

詩詞前兩句寫西晉王濬率領著高大威武的戰(zhàn)船,順江而下,討伐東吳,金陵城中的士氣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進軍,符合歷史事實——西晉攻下了東吳;一“收”,東吳的望風披靡,自孫吳以來,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據(jù)了這龍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穩(wěn)固,所謂的“金陵王氣”對統(tǒng)治者都起過強心作用。事實呢,在王俊軍隊的強勁攻勢下,“金陵王氣”黯然收斂,孫吳王朝徹底覆滅了。不僅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個個短命。

頷聯(lián):思考此聯(lián)把晉吳之戰(zhàn)的形勢從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繪?什么手法?“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睆男蜗笊峡?,一橫一豎,一下沉一高揚;從色彩上看一邊是晉軍燒毀鐵鎖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向的白旗;從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凄慘。對比的手法。煞費苦心的“千尋鐵鎖”也不能挽回敗局,長長的鐵鏈極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卻寂靜冷清地掛在石頭城頭上?!俺痢焙汀俺觥眱蓚€字也極其細膩傳神,點出孫吳政權(quán)氣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頹勢和潰敗時的驚慌失措之丑態(tài)。這四句詩簡潔,洗練,在對比中寫出了戰(zhàn)爭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那種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敗者黯然失色,倉皇逃竄的神態(tài)。

我們從作者的另一首詩歌《金陵懷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泵裥乃?,任何“天塹”都會是“得民心者”的通途。這兩聯(lián)都是詠史詩的敘述部分,首聯(lián)是總敘,聲勢逼人;次聯(lián)是具體描繪,形象生動。

2、感今:

一個國家的興衰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地勢的險要而是人事的治亂?!敖讲还芘d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的《再過金陵》正是這句詩的最好注腳。

尾聯(lián)含蓄地表達了怎樣的深意?

這里有贊頌,有慶幸但更深層次的是提醒,是警誡。安史之亂使唐朝岌岌可危;亂后,河北,山東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愈演愈烈,時刻威脅著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會被烽火打亂;如今長滿蘆葦?shù)墓蕢?,不知道哪天又會變成?zhàn)爭的前沿。

曾經(jīng)的“金陵王氣”,曾經(jīng)的“西晉樓船”,今天都成為了一片荒涼之地;曾經(jīng)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據(jù)勢利,今天也只是人們“傷”的陳年往事。詩人在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敘事描寫當中,對重新抬頭的割據(jù)勢力做了迎頭痛擊——歷史的大流永遠是“大一統(tǒng)”,民心所向,不以割據(jù)者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想要分裂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最終也不過就是徒讓后人“傷往事”而已。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東面的長江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diào)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jīng)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了這首詩。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zhàn)船組成的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第二聯(lián)便順勢而下,直寫戰(zhàn)事及其結(jié)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借長江天險,并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shù)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毀鐵鏈,結(jié)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梆┠藗渫鰢Y,……造于壘門”(《晉書·王濬傳》)。第二聯(lián)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zhàn)爭的結(jié)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fā),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zhàn)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jīng)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芍^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于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眾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御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后人應引以為鑒,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更表現(xiàn)了那些后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tǒng)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zhàn),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著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fā)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梢娙绱思舨?,就在于它能完滿地表現(xiàn)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評這首詩說:“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唐詩成法》)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nèi)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jié)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里才點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寫,是不是離題了呢?沒有。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冊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quán)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zhèn)ヱ登?,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xiàn)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所以紀昀說:“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見方回《瀛奎律髓》紀評)。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跡,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為家”、江山一統(tǒng)的結(jié)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于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diào)之中,詩人好象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跡,其實并非如此,翻一翻歷史,便知道在唐憲宗時期曾經(jīng)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xiàn)了比較統(tǒng)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xiàn),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鎮(zhèn)又恢復了割據(jù)局面。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jīng)占據(jù)一方、但終于覆滅的統(tǒng)治者,這不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jù)勢力的迎頭一擊嗎!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題·臺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于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1)“人世幾回傷往事”中感傷的往事是什么?a。

指東吳以后的幾個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個個都滅亡的往事、

(2)這首詠史詩表達的主旨是什么?

反對分裂,主張統(tǒng)一。

(3)詩人寫王濬攻破南京城時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這一情景的描寫看似懷古,

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請作舉體分析。

4、該詩最后以蘆葦在秋風中顫抖著,發(fā)出了悲鳴作結(jié),妙在哪里?請結(jié)合原詩作簡要分析。

它妙在含有不盡之意,這破敗荒涼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據(jù)一方的藩鎮(zhèn)嗎?它們最終也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其諷刺入木三分,而詩人對割據(jù)一方的藩鎮(zhèn)勢力的警告可謂義正辭嚴。

高三語文教案篇六

從課文的標題上看,本文似乎是要給“人”下定義,其實是論述人生的意義。文章可分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列舉愛因斯坦、雨果、加繆、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師對“人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這一部分的中心論點是“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工作”(即孔子的“生無所息”)。第二部分將議論引向深入,將人生劃分為以往、現(xiàn)時和將來三個部分,針對“對往事的回憶、對現(xiàn)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這三個部分作者逐一展開論述,總的來看還是圍繞“生無所息”這一中心。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在這個理想、價值、意義貶值的物欲社會學習它,頗有意義,能通過這一課為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在其人生觀上涂上鮮亮的一筆,真是“不朽”的一課,“功德無量”的一課。從語文能力上看,這篇文章的哲理名言、古詩名句、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加強積累,內(nèi)化為言語能力也應該是一個契機。從論證上看,文章大開大合,收放有度,學生在閱讀理解方面需要一定的思維強度,特別是對學生的搜集整理概括歸納分析信息的能力,含蓄句子能夠具體理解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在課堂上強化訓練。對學生積極人生觀的教育不能采用從書本到教條的形式,應該通過組織語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來感受體驗。作為一個高三學生。已經(jīng)具有相當程度的閱讀能力,因此在進行閱讀訓練中也沒有必要過細講解,更不能越俎代庖,只需作適當?shù)狞c撥即可。

教學目標。

l,理解“人生的意義在于什么”這個問題,樹立偉大的志向,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把握現(xiàn)在的美好時光。

2.能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概括歸納文中的重要信息。含蓄的句子能具體的理解。容能概括歸納。

3.激發(fā)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學會運用寫格言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4.積累語言,掌握幾個容易讀錯的字,容易寫錯的字。記誦一些哲理名言。

具體安排:一課時。

教學重點。

理解“人生的意義在于什么”這個問題,樹立偉大的志向,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把握現(xiàn)在的美好時光。

教學難點。

能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概括歸納文中的重要信息。含蓄的句子能具體的理解。具體內(nèi)容能概括歸納。

1.學生默讀朗讀,熟悉課文內(nèi)容。

2.教師設汁思考題和訓練題激活學生思維,深化其對課文的理解,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

3.運用活動課的形式,學生通過書籍、互聯(lián)網(wǎng)、采訪名人等形式,搜集整理具有人生意義的故事、名句等。

教學用具。

帶有聲像閱覽室的圖書館。講義(或投影)。

學習導航。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有一種動物,小的時候是四條腿,中年的時候是兩條腿,老了后是三條腿,同學們說說看,這是一種什么動物?是“人”。漢字“人”的寫法很有意思.一撇一捺寫個人,關于這一撇一捺,人們作出了很多的解釋,有這樣一首歌唱道:“一撇一捺互支撐,一靈一肉兩相成,一情一理為雙翼,一言―‘行賴悟功。”這對人的說解確實很有意義。其實,關于對人的本身的思考自從有了人之后,就沒有停止過。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人是什么》。

二、整體初讀,整合課文。

快速閱讀課文,教師由淺人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思考:標題是“人是什么”,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給“人”下定義?

明確:不是,文章其實是論述人生的意義。

思考:那么,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在于不斷追求,不斷工作。課文寫于新時期初,文中一再強調(diào),我們的時代是“為中華民族騰飛于世界而奮力拼搏的時代”,我們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陽走向中興的民族”,作者在勸告人們,努力工作,“獻身于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yè)”。

思考:文章可以分為哪兩部分?概括本文內(nèi)容。

明確:課文町分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列舉愛因斯坦、雨果、加繆、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師對“人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這一部分的中心點,是說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工作。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都把不斷工作看做人生真諦。開頭迂回地引出這個話題。先引愛因斯坦三段話:一引愛因斯坦,說論題之難;二引愛因斯坦,點到“自我努力”;三引愛因斯坦,論人的社會性,任何人都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員”,個人自當回報社會,貢獻社會,已是不言而喻。再引雨果、加繆,他們的回答充滿悲觀主義色彩,雨果悲嘆人生短暫,加繆悲嘆人生只是不斷的苦役。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與雨果、加繆的區(qū)別,在于悲觀與樂觀,積極與消極。在以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為代表的積極、樂觀的人生觀看來,人生的意義正在于不斷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歌德為自己一生辛苦地工作而感到充實滿意,無怨無悔??档抡J為,一旦自滿自足,無所事事,生命就毫無意義。認識借助想像力創(chuàng)造文化的生物,人生就要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造性工作。愛因斯坦認為,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就能賦予人生以奇異的色彩。孔子認為“生無所息”,人生的意義就在不息的勞作之中??偠灾?,這一部分引用古今中外大師的言論,把人生的意義與工作聯(lián)系起來。工作的動機從何而來?議論要引向深人,就要向人的心靈開掘。作者將人生劃分為以往、現(xiàn)時和未來三部分,認為“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追憶、對現(xiàn)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作者對這三個部分一一展開論述。對往事的追憶,有好幾層意義。第一,回憶給人慰藉快樂;第二,回憶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第三,即使回憶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憂郁,能給人最高的美學享受;第四,回憶又是許多文藝作品創(chuàng)造心理動機之一,是構(gòu)成文藝作品的一大內(nèi)容,這樣的作品能夠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第五,追憶往事可以彌補現(xiàn)時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實現(xiàn)。對未來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著人類的一切活動,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說的“生無所息”的生活強者。不斷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滿足。對現(xiàn)時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現(xiàn)時每一分鐘,努力工作。把握現(xiàn)時是實現(xiàn)希望的前提和保證。對往事的追憶、對現(xiàn)寸的把握、對未來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xiàn)時。把握不了現(xiàn)時的人則不成其為人?;貞浌倘挥衅湟饬x,畢竟是遠了、暗了的暮靄,對未來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課文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用過去、現(xiàn)時、未來的思路闡述“人是什么”,闡述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追求,不斷工作。

三、深入理解,歸納提要。

指導學生通過思考課后習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整合課文:

的最重要部分”?又為什么說如果“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xiàn)時”?(本題把握課文后一部分幾個主要觀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理筍。根據(jù)問題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篩選并加以提要)。

明確:作者認為“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追憶、對現(xiàn)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對現(xiàn)時的把握之所以“構(gòu)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為把握現(xiàn)時是實現(xiàn)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來美景的可靠保證,否則,在一個個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歲月,浪費青春年華,就會喪失自我,不成其為人。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xiàn)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追憶往事可以給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可以照亮當前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憧憬未來、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動力,去牢牢地把握現(xiàn)時。一旦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xiàn)時。

四、課外練習,拓寬延伸。

到圖書館或網(wǎng)上查找各民族神話中有關“造人”的故事,思考其中的文化蘊含。

1.到圖書館或網(wǎng)上查找并摘抄有關人生的格言,背誦其中一些很有文采而又有積極意義的。

2.你最崇拜哪位名人,多了解有關于他的事跡,總結(jié)他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重點解讀,探究質(zhì)疑。

方法:針對課文設計一組題目,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含蓄的句子能加以解釋,概括的內(nèi)容能具體闡釋。

1.本文一開頭就引用了愛因斯坦的三段話。這些引語表明了愛因斯坦怎樣的觀點?為什么說這是“有關‘人是什么’的質(zhì)樸見解”?(具體內(nèi)容能加以概括)。

明確:愛因斯坦的觀點是,人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個成員,社會始終支配著他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這一見解之所以“質(zhì)樸”,是因為從最基本的層次上解釋了“人”的哲學意義,即人是社會的,離開了社會就沒有人的意義。

2.“我們吃別人種的糧食,穿別人縫的衣服,住別人造的房子”一段話中,愛因斯坦意在說明“人是什么”?(含蓄的句子能明確理解)。

明確: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愛因斯坦認為,人的本質(zhì)是由社會規(guī)定的,人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為社會所支配。

3.“東、西方哲學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見解”,這“一致的見解”指什么?(具體內(nèi)容能加以概括)。

明確:西方哲學家康德認為: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歌德說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愛因斯坦說:“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從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會有點奇異的色彩?!睎|方哲學家孑l子說“生無所息”??梢?,無論東方哲學家還是西方哲學家,他們都一致認為人活著就要工作,就要創(chuàng)造,就不能壁工嘍乙4.“歌德在論及西西弗斯的時候,幾乎是另一種調(diào)子”,這“另一種調(diào)子”是什么樣的?(能根據(jù)具體的語境,理解指代性的內(nèi)容)。

明確:加繆論及西西弗斯,情調(diào)是悲觀。

高三語文教案篇七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故事情節(jié),鑒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nèi)心的孤寂之情;

3、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誦讀,了解小說的情節(jié),概括選文三個部分的內(nèi)容;鑒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nèi)心的孤寂之情;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分析探討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

三、教學方法:

1、讀書指導法;

2、討論法;

3、講解法;

4、誦讀法。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小說的情節(jié);借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鑒賞人物形象;

難點:結(jié)合情節(jié)和景物描寫,分析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三)教學步驟及內(nèi)容要點:

1、導入新課:

小說是一種敘事文學,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樣的美的語言和意境。今天我們來學習沈從文以湘西生活為題材的一篇小說《邊城》。

2、明確目標:

我們知道,學習小說首先要了解它的情節(jié),其次要根據(jù)情節(jié)和環(huán)境,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這節(jié)課,我們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說的情節(jié),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

3、學生迅速瀏覽課文,結(jié)合課后注釋,復述小說情節(jié),并筆頭概括文章三個部分的內(nèi)容。

學生對小說情節(jié)的復述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可根據(jù)全文加以補充,尤其是王團總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兒子嫁給儺送,儺送卻不為所動;爺爺后來憂郁而死等情節(jié)。

課文三個部分的內(nèi)容概括:

翠翠情竇初開,爺爺為翠翠講父母的故事;

翠翠夢中聽歌,爺爺為翠翠打聽婚事;

爺爺和翠翠談儺送的心意,翠翠和爺爺在月光下、高崖邊談未來。

4、鑒賞人物形象:

明確:祖孫之愛;手足之愛;戀人之愛。

祖父關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對爺爺?shù)囊缿?,為爺爺燒飯。天寶退出對翠翠的追求,儺送因為天寶的死亡而遠走他方。翠翠和儺送之間,天寶對翠翠純潔、真誠的愛情。

討論:請結(jié)合課文的情節(jié)和環(huán)境,尤其是某些關鍵性的句子,談談翠翠這以人物形象。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對學生的說法不要輕易否定,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

參考:情竇初開,“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好像缺了什么?!胍谝患碌娜耸律吓首∷?,”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亂想:”下桃源縣,過洞庭湖。深深的依戀爺爺,擔心爺爺會離她而去。當她設想到爺爺要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的時候,就嚇怕起來,“一面銳聲喊著祖父,一面從坎上跑向溪邊渡口去”喊爺爺,看見爺爺依然后,小“小心子還跳躍不已。”朦朧中渴望著愛情。聽父母的故事,神往傾心。間或吸氣,釋放心中被壓抑的“分量沉重的東西”。對儺送一見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夢中聽到儺送唱的歌,夢見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當爺爺提及到儺送向她攀交情的時候,先是“吃了一驚”,然后借故走開。天真而幼稚。爺爺在溪中渡船,她一個人坐在懸崖上,覺得很悲傷,看見螢火蟲閃著藍光,便又想“看你飛得多遠”便把眼睛隨著那螢火蟲的明光追去??梢哉f,翠翠是淳樸的邊城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女孩形象。她過著自由的生活,關心爺爺,也被爺爺寵愛關心;但她已經(jīng)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內(nèi)心是清純的,同時又是孤寂的。

提問:天寶、儺送、爺爺又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明確:天寶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同時又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她愛上了翠翠,便請人去提親;知道弟弟也愛翠翠之后,便相約去決斗;忍痛割愛、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闖灘。這都說明他敢作敢為,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決斗時讓弟弟先唱歌,最終放棄了追求翠翠,都說明他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

儺送是一個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視權(quán)財、責任感強的人。他和翠翠一見鐘情,不走車路,執(zhí)著的為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動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舍棄一切,遠走他鄉(xiāng)。

爺爺是一位勤勞、善良、堅強的老人。他經(jīng)受了女兒女婿雙雙徇情的悲慘人生,但依然懷著強烈的責任心在溪上擺渡。他對孫女關心備至,關心她的生活,也關心她的婚姻。為了把翠翠托付給人,解除她死后的遺憾,她親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啟發(fā)翠翠去戀愛去響應儺送的愛慕。晚上,他常常帶翠翠來到懸崖邊、月關下給翠翠講故事,跟翠翠說話,從來都和善安詳。

討論:有人說“《邊城》里的人物都流露著孤寂的色彩”,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參考:確實如此。

翠翠從小失去了父母,盡管爺爺對她關愛備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這個青春少女的內(nèi)心世界?!八刺焐系募t云,聽著渡口飄來鄉(xiāng)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因為沒有人能夠理解這位思春少女的情懷,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可奈何而痛苦。而爺爺只能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點,結(jié)實一點,才配活在這塊土地上?!碧鞂毢蛢蜑樗鴽Q斗,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暫時得到愛情的實現(xiàn)。天寶闖灘而死,儺送遠走他方,爺爺為她的婚事而憂慮,她卻并不能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而她要等的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p>

外公因為女兒女婿的悲劇,在他心里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給一個實在的人,但天寶和儺送分別遠遠離開,他對于翠翠的婚事無能為力。感到翠翠渴望著愛情,他“又憂愁又快樂”,“溫和悲憫地笑”,這都說明了他內(nèi)心的矛盾,既愛孫女,希望她有一個好的歸宿,又擔心翠翠離開他,擔心翠翠在愛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對這一切,他也無能為力,只能帶著孤單和遺憾撒手而去。

天寶和儺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責任心的青年,但他倆的結(jié)局也是悲劇性的。一個心懷遺憾闖灘而死,一個遠走他方,毫無音訊。

(四)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結(jié)合作家談創(chuàng)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合作家談創(chuàng)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三)教學步驟及內(nèi)容要點:

1、學習環(huán)境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作用。

參考:第一處,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第二處,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邊……就忽然哭起來了?!钡谌帲谌糠帧八谠鹿庀伦艘魂嚒浯涞男谋淮弟浟?。”第四處,第一部分“月光如銀子……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安睡了?!?/p>

第一處,世間萬物都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內(nèi)心騷動不安的愛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樣熱烈勃發(fā),所以,有點“薄薄的凄涼”。景物描寫襯托了人物的內(nèi)心。

第二處,翠翠滿腔心事,卻無人能理解??粗先擞崎e安逸的神態(tài),更使翠翠感到孤獨寂寞,因此哭了起來。景物描寫恰當?shù)谋憩F(xiàn)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第三處,“對溪除了草蟲的輕音復奏以外,別無所有?!闭f明翠翠等待的人沒有來,翠翠對愛情的期待,已經(jīng)變成了悲劇。不善表達的翠翠,拿出蘆管去吹,而爺爺那抒情的曲調(diào),使翠翠的心變的安靜起來。景物描寫含蓄的寫出了人物內(nèi)心世界復雜的變化。

第四處,溫柔的月光,天籟般的蟲鳴,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詳,那么淳樸,翠翠和爺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說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優(yōu)美的生命形式,這正是作者所說的“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比念愃七@樣的景物描寫很多,它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必然有著密切的關系。

講解:景物描寫不僅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場所,不僅形象的表現(xiàn)了人物的內(nèi)心,而且襯托了人物的美。環(huán)境美、人性美,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現(xiàn)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和主題。

參考:《邊城》描寫的確實是一種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說也只能描寫一種人生形式?!哆叧恰匪憩F(xiàn)的人生形式確實是自然的,這里的人生善良、勤勞,質(zhì)樸、真實、自然,毫不嬌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體現(xiàn)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這種人生形式是優(yōu)美的,他們含蓄而毫不伸張,溫情而毫不暴烈,他們的人生是優(yōu)雅的,安詳?shù)?。這種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們有愛、敢愛,愛的深沉,愛的徹底。

討論:作者以“邊城”為題有什么用意?

“邊”有邊緣的意思,和“中心”相對。邊城的人生形式,和處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邊城”為題,意在說明這種人生形式的流逝,而與之相對的庸俗、腐化、淺薄、金錢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脹,正在風靡。

講解:本文寫于1934年,從湘西農(nóng)村走出來的沈從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蓋下的傳統(tǒng)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現(xiàn)代文明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看到了質(zhì)樸真誠的淡退、腐化淺薄的流行,于是寫下這篇文章,表達內(nèi)心的痛心和推崇傳統(tǒng)美德的心意。

傳統(tǒng)文明是一種封閉的農(nóng)業(yè)文明。農(nóng)業(yè)文明種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nèi)ダ^承,但農(nóng)業(yè)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yōu)美、勤勞、淳樸的可愛的人們,由于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傷孤寂的色彩。

固守傳統(tǒng)還是擁抱現(xiàn)代,怎樣把傳統(tǒng)美德和現(xiàn)代意識更好的結(jié)合起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也是一個長期困擾人類生存的問題。比如過年吧,我們既希望它象幾十年以前那樣神圣、熱鬧,但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提高,現(xiàn)代意識的發(fā)展,無論如何,我們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寫的那種過年的味道了。

3、作業(yè)。

高三語文教案篇八

1、能運用比喻論證法和類比論證法來闡述道理。

2、能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

3、學習作者凝煉的語言技巧。

簡介作者。

梁啟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并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上京赴試,發(fā)動應試舉人聯(lián)名請愿的“公車上書”。9月,政變發(fā)生,梁啟超逃往日本,一度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派有接觸。先后辦《清議報》、《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

他也是一位著名學者,撰寫了《清代學術(shù)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等具有很高學術(shù)價值的著作。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能字。

《少年中國說》寫于1900年,全文共十段,約三千多字。課文選錄其開頭兩段及末尾一段,并作了適當刪節(jié)。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國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作鮮明的對比,極力贊頌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針砭老年人消極保守的思想,鼓勵人們發(fā)憤圖強,肩負起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表達作者熱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愿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過程。

文章從帝國主義者譏諷我中國為老大帝國開篇,接著點出老大之說是“日本人”“襲譯歐西人之言”,這樣就概括了東西方帝國主義者當時對中國的看法。文章先立起了批駁的靶子,然后馬上用一設問句“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引出下面的反駁文字。作者標出姓名作答,以示尊重和負責。

重疊“是何言”,語氣強烈,更足以表達憤激不平的情緒。段末一語“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是從正面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段,用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和處事態(tài)度來比擬國家之強弱。開頭兩句,針對開篇“老大帝國”之說,以人之老少喻國之盛衰,挈領全段方案,而后列舉、對比老年人和少年的種種不同性格。段末再標作者的姓名,莊重地指出:“人固有之,國亦宜然”,這既對前面列論人之老少的性格不同的內(nèi)容作一概括總結(jié),又自然地回到本段所論主旨,與段首句相呼應,且照應了“少年中國”這一論題。

第三段,指出造成今日老大中國是老朽者的罪過,號召和激勵我中國少年為創(chuàng)建少年中國而奮斗,熱烈謳歌少年中國的光輝未來。此段分兩層闡論。第一層(從段首到“則國雄于地球”),闡明中國少年肩負建設重任。段首把文意轉(zhuǎn)到建國立業(yè)上來,突出少年承擔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首先從老年人、少年人活在世上的時間長短來說明少年人對建設未來中國的重要作用。接下去從智、富、強、獨立、自由、進步、勝于歐洲、雄于地球等方面,竭力強調(diào)國家命運直接拴系在少年人身上。句子內(nèi)容的排列,從小到大,從部分到全體,步步發(fā)展,并且合理運用反復、排比的修辭,使文章氣勢磅礴。第二層(從“紅日初升”至段末),熱烈謳歌少年中國。這一層用四字句寫出,熱烈贊頌我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的英姿及其光輝燦爛的前程。其中用了八種象征、比喻:以“紅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國的燦爛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國發(fā)展的無可限量;以“潛龍騰淵,鱗爪飛揚”的生動形象和“乳虎嘯谷,百獸震惶”的巨大聲威,以“鷹隼試翼,風塵吸張”的沖天氣勢,喻我中國少年創(chuàng)建的少年中國的英姿;“奇花”“干將”兩句,前者是歌頌少年中國在發(fā)展中的壯麗前景,后者以剛剛磨礪過的無比鋒利的寶劍比擬為創(chuàng)建少年中國立功的中國少年;“天戴”“地履”句描寫中國少年像頂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視整個世界;“縱”“橫”兩句,一指時間之長,一指空間之廣,為下句所表現(xiàn)的少年中國的“前途”展現(xiàn)了無比廣闊的前景。

文章的.最后,贊頌少年中國不斷發(fā)展與天長存的壯美遠景,謳歌中國少年永遠向前的精神?!吧倌曛袊薄芭c天不老”,而“中國少年”則“與國無疆”,表現(xiàn)兩者的前途和命運是緊密地連結(jié)在一起的。這里,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感情,歌頌為創(chuàng)建少年中國的中國少年,贊美有著無限壯麗前景的少年中國。語調(diào)高昂,給讀者以巨大的震撼力量。

由于時代的局限和作者感情的影響,文章中也反映出作者對一些問題的片面認識。例如:作者把國民按老年、少年來區(qū)分并加以否定和肯定,把保守與進取,怯懦與豪壯,無為與有為等等,僅僅歸結(jié)于老年和少年性格上的差異,把少年人全部看成先進,老年人全部斥為保守,并且把舊中國的衰弱,僅僅歸根于官僚的老朽,這些認識并不完全符合實際,甚至有些偏激,對于這些提法都應歷史地加以認識。本文在寫作上很有特色。

1、自由運用語言,“縱筆所至不檢束”。為了曉暢地表達思想,作者使用詞語無所顧忌,不求雕飾,不以文害意。

2、務求說得詳盡,不嫌反復強調(diào)。如第二段寫老年人和少年人種種不同性格的對比、推論,以及老與少對比的比喻、象征句,都充分顯示出梁文這方面的特色。

3、感情充沛,“別有一種魔力”。

本文便是這樣。為了表達他那奔縱的思想感情,他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對偶、反復、重疊的修辭法,文章酣暢淋漓,熱情洋溢奔放,如第二段運用重疊排比層層推進的手法,從正反兩面加以反復闡發(fā);又如結(jié)尾部分也是用重疊、反復、排比、對偶寫法,在對稱中富于變化,在整齊中飽含氣勢。

高三語文教案篇九

2、了解運用環(huán)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xiàn)實。

要點:

了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朗讀整體把握,積累部分字詞。

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xiàn)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贊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xiàn)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說“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zhuǎn)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zhàn)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長篇敘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diào)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琵琶行》教學雜談。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筆者在教研中發(fā)現(xiàn),有許多教師還沒能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自覺不自覺的沿用“工具說”的教學模式。以《琵琶行》為例,許多教師仍是僅以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作為重點來處理。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廣為傳誦的名篇,多次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詩中寫琵琶女飄零憔悴淪落天涯的生平遭遇,并依此引發(fā)出自己遭讒受貶政治失意的滿腹怨憤,表現(xiàn)了對琵琶女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抒寫了自己天涯淪落之恨。長詩對琵琶女的演奏技藝作了出色的描寫,把抽象的音樂寫得生動可感,令人擊節(jié)稱賞、津津樂道。如果在教學中僅把重點放在對音樂描寫分析上,比喻運用如何形象、動詞如何準確、對比如何突出、效果如何明顯等,是否又回到工具價值取向上去了。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nèi)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gòu)文本意義”,要解讀其“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筆者認為學習《琵琶行》,在重視對音樂描寫的同時,還要重視琵琶女的生平遭遇和作者與琵琶女的感情共鳴。對音樂描寫分析和作者與琵琶女的感情共鳴點已多有論述,這兒重點對琵琶女可悲可嘆的命運作一解讀。琵琶女的經(jīng)歷可分為得意和失意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從出場來看,詩人在邀請她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乍一看是一個不善于交際的女子,非常難請。她年輕時是否會這樣呢?當時是長安有名的倡女,“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多才多藝,貌美如仙,一定以寵為榮,樂于見人?,F(xiàn)在不愿見人,是因為自己心情不好,并且自己已經(jīng)從良,在這樣的夜晚,不愿與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見面,何況詩人邀見她也只是因為“舉酒欲飲無管弦”,是為了他們自己飲酒助興。

其次,從彈奏的技藝與效果來看,少年時的她彈奏技藝已經(jīng)很高超,“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十三歲時就已學有所成,彈奏技藝能讓琵琶師心悅誠服,彈奏一首曲子收到的貴重物品不計其數(shù)。但是五陵年少并不是因為欣賞她的彈奏技藝,而是為了她“妝成每被秋娘妒”的容顏。隨著年齡的增大,彈奏技藝越來越精,但“暮去朝來顏色故”,容顏漸漸衰老,這時五陵年少又去另覓新歡,不再寵她,自己“門前冷落鞍馬稀”,即使擁有“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技藝,也無人欣賞。與詩人相遇,彈奏了兩首曲子,彈者與聽者陶醉在“仙樂”中,感情產(chǎn)生共鳴,“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等互相了解之后,感情彼此溝通,找到真正的知音,這時的彈者與聽者情感均達到高潮,“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濕”,讀者也無不為之動容。

再次,從生活狀況與思想狀態(tài)來看,年輕時“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珍貴的妝飾品被打碎,貴重的服飾被沾上酒污都全不在意,“春風秋月等閑度,今年歡笑復明年”時光在不知不覺中很快就過去了,是何等的快樂、得意!后來容顏衰老,門前冷落,只好“委身為賈人婦”,可是“商人重利輕別離”,把自己留在偏僻的潯陽江邊獨守空船,陪伴自己的只有孤寂的月亮、縹緲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感覺自己“平生不得志”,心中有無限的酸楚,孤獨寂寞的夜晚在夢中每每想起往日快樂的時光,禁不住啼哭,以淚洗面,又是何等的傷感、失意!

縱觀琵琶女的經(jīng)歷,非常不幸。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造成的,

處于封建社會底層的琵琶女,雖然自己多才多藝,貌美如仙,五陵年少爭著送給她各種財物,只是因為她的姿色,等她容顏不在,這些人也不再寵她,可見五陵年少是把她當作一個供自己消遣的“玩物”來對待的,足見其命運的可悲。自己只好嫁給一個商人,但商人看重的是錢財,而不是夫妻間的感情,自己的感情無處寄托,感覺比較凄苦,可是她仍一味的回味自己少小時所謂的“快樂”“幸?!?,以致自己更是愁上加愁,苦上加苦??陀^的說,琵琶女的不幸也有其自身原因,自己有家(從“弟走從軍阿姨死”可見其是有家的)不歸,以在風月場上飄搖為樂,后來還不能認清這一悲慘現(xiàn)實,著實令人可嘆。

以上對琵琶女的可悲可嘆的命運作了剖析,這也正是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所要求的,在學習中應作為一個重點。

高三語文教案篇十

《勸學》是人教版《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聆聽其中濟世忠告,借鑒古人的議論藝術(shù),學會清晰有力地表達思想和見解。

鑒于文言文讀的訓練重點是讀準字音,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嚴抓學生讀準字音的訓練和文言基礎知識(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結(jié)合本冊書的“表達交流”模塊中的議論文寫作訓練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對本文的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來講,可以為學生就如何選取理論角度,如何選擇和使用論據(jù),提供典型的說理材料。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背誦全文,掌握文言基礎知識,包括掌握“強、假、聞、”等實詞的意義,積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虛詞。

3.把握文章脈絡,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4.學習比喻、對比論證方法,提高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二)方法與過程:

1.結(jié)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達標訓練之《全程設計》語文必修三,學生可以了解有關荀子的基本常識和掌握文言基礎知識。

2.通過反復誦讀學生養(yǎng)成誦讀文言文的好習慣。

3.通過討論學生明確并深刻理解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應持的態(tài)度。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端正對學習的認識,理解到學習的重要性及明白學習必須要做到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三、教學重點:

1.誦讀并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2.把握文章行文脈絡。

四、教學難點:

1.在誦讀中落實本文的文言語法知識教學。在誦讀中正字正音、辨詞析句、疏理文意語言鑒賞等多項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

2.掌握全文比喻和對比論證的特點。

五、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結(jié)合《全程設計》以及課后思考練習題預習課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學生齊背《三字經(jīng)》的前面幾句內(nèi)容,進而由“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惡”。順勢引導學生進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中來。

(二)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戰(zhàn)國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

主張明禮義而化之即后天的環(huán)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惡。

所以他很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diào)教育的功能,他的思想體現(xiàn)在荀子一書中。

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多用比喻排比,這些在《勸學》中有所體現(xiàn)。

1.解題:“勸”:勸勉。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勸學》為題目,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彌補自身不足,完善自己。

2.學生聽課文朗誦音頻,邊聽邊標上小節(jié)號,給生字注音,嘗試標出節(jié)奏記號。

聽完后檢查學生掌握情況。然后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最后學生一齊朗誦全文,注意停頓和發(fā)音的標準。

3.解讀第一自然段:

明確:

1)這句話告訴一個觀點?(明確:學習不可以停止。)。

4.解讀第二自然段:

先讓學生一起大聲朗讀背誦。教師解讀第二自然段:

2)翻譯第二自然段。

3)荀子用了一組比喻的手法,請大家找出有幾個比喻?

(明確:共有“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五個比喻。即染料靛青是從藍草中提煉取得的,但比藍草更青;冰是水所結(jié)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筆直而符合墨線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車輪,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圓規(guī)的要求,即使把它曬干也不再重新挺直;木材經(jīng)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屬放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鋒利。)。

4)學生課堂背誦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1.解讀第三自然段: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