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實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1 13:47:02 頁碼:11
2023年《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實用16篇)
2023-11-21 13:47:02    小編:zdfb

一個合格的教案能夠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條理清晰,注重重點和難點。教案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認知水平,設計適合他們的學習活動。需要教案的同學可以參考以下教案模板進行編寫。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一

1.學習作者敢于沖破時俗,否定當時流行的莊子“一死生,齊彭殤”觀點。

2.體味本文敘議結(jié)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實詞。

仔細揣摩本文景與情的關(guān)系。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難字的讀音,能順利誦讀;

2.查注釋,疏通文意,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3.了解與課文相關(guān)的背景資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體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寫作風格;

2.體味本文回環(huán)曲折地抒發(fā)感情的特點。

(二)問題探究。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guān)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瓷?,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yǎng)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nèi)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huán)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lǐng)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二

理解本文的感情

如何看待作者借題發(fā)揮,闡明生死觀的

誦讀法.討論法

公元353年農(nóng)歷3月3日,當時陽光明媚,王羲之和當時的41位名士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集會。他們圍在溪流的兩邊,把裝了灑的杯子放在水流之上任其漂流,酒杯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取而飲之。一邊飲酒一邊賦詩,正當這些文人雅士酒憨下濃之時,王羲之把眾人的詩歌匯集在一起,揮毫作序,他以他那精湛的書法記敘了這些盛會。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蘭亭集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篇文章。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一段,邊讀邊看注解,了解文意(讀出聲)。

問:“:旁邊”在文言文中怎么說?

明確:次

問:“觴”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哪句話?

明確:灑杯,喝酒(名詞作動詞) “引以為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師:理解了課文,還要會誦讀課文,首先要把握好節(jié)奏,讀出朗朗上中的感覺。所以節(jié)奏要搞清楚。

師生共同完成句子的節(jié)奏。

四個字的二個節(jié)拍: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六個字的三個節(jié)拍: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明確:樂

師:作者的樂來自兩方面,“足以極視聽之娛”,即視之樂,聽之樂。過讀課文,邊想像,你聽到了什么聲音?想好,把你聽到的聲音描繪出來。

明確:詠詩聲,樹葉聲,小鳥叫聲等等。

師:“樂”除了這兩個方面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你看,美麗的山水風光,令他感到愉悅,流觴曲水也讓他陶醉,但是更令他感到快樂無比的應該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因為在這個時候,他可以游目騁懷。

這時候,我們可以想一想,他的精神翱游于天地之間,沒有了世俗的煩惱,也沒有了官場的應酬。非常非常的自由,這應該他最大的快樂。

師:我們體會了這些,再來讀一讀,跟我們開始讀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同學們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句子讀一讀,讀出作者的情懷。

(請兩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教師點評。)同學們一起朗誦,讀出感情。

師:開始背誦了,其實背誦很容易,根據(jù)內(nèi)容的層次來背誦?,F(xiàn)在老師提示內(nèi)容,同學們把語句背出來。

時間、地點、事件、人物、環(huán)境、活動、天氣、感受。

師:看著屏幕,對照課文看省略了什么,一過看提示,一過背。

屏幕內(nèi)容:

暮春之初,會于

群賢比至,少長咸集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亦足以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

游目騁懷

師:上一段寫了王羲之的樂,大家想一想,風光總會逝去,朋友也會離開。當風光逝去,朋友離開后,王羲之會有怎樣的感慨呢?自由讀二三段,了解文意。

(生讀完)請同學插上想象的翅膀,來創(chuàng)造兩幅畫面。畫面之一: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畫面之二: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生:略

師: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觀,接下來作者談到這兩種人生觀的共同點,還是區(qū)別?

生:相同點。

師:是什么。

生: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師: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用一個字概括。

生:痛

師:作者為什么會痛呢,為什么轉(zhuǎn)變這么大呢?為什么?

生:人生苦短

生討論、生回答

師明確:王羲之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能等同,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暗含有生之年應該做些實事,要用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生最后一起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師:一千多年過去了,但蘭亭集序這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卻留在了人們的心中,它時刻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愛生活。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三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zhuǎn)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學生讀注釋(1)。

教師補充:

1、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jīng)失傳。據(jù)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詩文以《蘭亭集序》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jīng)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shù)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2、了解序的體裁特點明確: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nèi)容多是介紹書的內(nèi)容和特色、成書經(jīng)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校園網(wǎng)語文第一冊),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修楔流觴游目騁懷趣舍萬殊齊彭殤會稽感慨系之若合一契曾不知老。

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四

1、掌握本文敘議結(jié)合的寫作特點,體會行文的巧妙。

2、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得深沉感情。

3、背誦全文。

1、理解由這次集會而生發(fā)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理解“死生亦大矣”的深刻內(nèi)涵。

1、‘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誦讀法、點評法。

教具準備:投影儀。

一、復習:提問背誦第一段(見投影)。

板書:

記會寫景狀物。

(樂)暢敘幽情。

一)、全班齊讀第2段。

二)、體會: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投影顯示思考題)。

提示:師生互動,討論后。

明確:作者乘上文的“樂”,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fā)感慨。其實,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來,卻也順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后,難免產(chǎn)生一種曲終人散的凄涼之感。

一開頭就出現(xiàn)了一個闊大境界“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但并不突兀,“人之相當”指人際交往,是個普遍性問題,當然也包括這次蘭亭集會在內(nèi),“俯”“仰”二字上文已見,只是用它們的合義,表示時間過得很快,這就包含著人怎樣,在人群中度過一生這一問題;作者緊接著列舉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靜者……躁者……;作者沒有把問題停留在這一層面,緊跟著就說,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噪不同,但人生憂患的根源是相同,為什么?作者從二兩方面進行了解剖:首先來自生命本體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久。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zhuǎn)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作者深切感悟到:再團圓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滅亡。面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自然規(guī)律,作者只能感嘆“死生亦大矣”!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的基本觀點。

板書:(見投影)。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三、理解“死生亦大矣”的含義。

討論:歸納明確:

這種感傷,是對人生哲理的追索,傷感中蘊含著對生的執(zhí)著,對永恒的生命價值和人生事業(yè)的企慕和追求,因此這種感慨不是消極,不是沉寂,其間自有積極地一面。

四、提問:本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跟上文的敘事是怎樣聯(lián)系?

討論、明確:前一段敘事說的是“人生相當”之“樂”,本段即由此發(fā)生議論,從“欣于所遇”說到“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歸結(jié)為“死生亦大矣”,由此可見,前段敘事是為此段議論作鋪墊的。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思考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見投影)。

記會寫景狀物敘。

(樂)暢敘幽情。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議。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五

1.引導學生抓住感情這根線理清文章的思路結(jié)構(gòu),進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學地指導學生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4.積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臨.次,一”等詞的多義性。

1.采用師生互動,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

a.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b.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yōu)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讀到情隨聲出。

王羲之(321-379)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稌x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后世譽為“書圣”。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1)文章背景。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內(nèi)史)邀請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他們做曲水流觴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諸名家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jié)成集,是為《蘭亭集》,并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王羲之寫這篇序時,已經(jīng)喝醉了酒,下筆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驚異;他日更書數(shù)十本,比起原來的這一稿本,終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為太宗所得,尊為“天下第一行書”,并命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臨寫了幾本。被呼為“行書之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古代書跡里,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耀著東晉以來我國書體的前進道路。

(2)文化知識:

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暮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jié),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jīng)》.《周禮》中都有記載??鬃雍妥勇?曾皙.冉有等一起談論志向時,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痹拇猴L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贊賞。(《論語先進》)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毕胍越夏捍褐谰?故國之思激發(fā)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梢娔捍喝率侨碎g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是一個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體知識。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guān)問題的闡發(fā)?!靶颉币话銓懺谧髌非懊妫性诤竺娴?。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六

1、 通過學習《蘭亭集序》,讓學生了解書法作為藝術(shù)的基本特點。

2、 體悟王羲之對人生喜悅與哀傷的相關(guān)論述;

3、 理解王羲之對生命的覺解,留下生命的痕跡。

1.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所蘊含的書法美學;

2、《蘭亭集序》中流溢的魏晉哲學思想。

《蘭亭集序》位于必修二第三單元第一課。這個單元學習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閱讀這類文章,既要欣賞文本描繪的自然風光,還要聯(lián)系作者的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書法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作者王羲之,作為大書法家,他在文本的書寫中寄寓自己對生命的觀照和理解,這是“書法的蘭亭”。

王羲之在表達生命的歡悅時,用了非常優(yōu)美而雅馴的文辭來描繪歷史中的那一個春天的美景,這是“文學的蘭亭”。

同時,王羲之作為東晉之人,必然要帶上那個時代的印記——對生命短暫與生命無常的深刻喟嘆,這是如霧一般籠罩整個魏晉時代的生命思想,王羲之也不例外,這是“哲學的蘭亭”。

高一的學生來接受這一篇課文,還是非常好的,他們已經(jīng)完成了必修一的學習,對較為深刻的文本有了一定的接受基礎(chǔ)。同時,他們對新鮮的文本,對膾炙人口的文本保持著較為持久的期待,這樣的心理易于學生的接受。

講讀,討論,評析

多媒體

教學實錄:

“天下第一行書”,后代書人無不服膺。

書法作為藝術(shù)——《蘭亭集序》的書法賞析

書法不是寫字。書法是追求美的,寫字是實用的。然而是否“美”即是書法呢?印刷體還有一些人的字也很美,很干凈,平正,舒服,但不見性格性情,也不是“書法”。

書法要“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多媒體展示書論1),要寫出字的生命感。

“種種筆法,如人坐臥,行立,奔趨,揖讓,歌舞,擘踴,醉狂,顛伏,各盡意態(tài),方為有得?!保ǘ嗝襟w展示書論2)

展示《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圖片,讓學生感受、品評、欣賞書法中的生命氣息,并嘗試用一兩個字概括。

明確:姿媚、俊朗

(二)書法是抒情的

“書者,抒也,散也,散懷抱也”,“文則數(shù)字成其言,書則一字已見其心”。

討論2:在《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怎樣借書法抒情的?書法中能否看到王羲之的情緒波動?

展示《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圖片,學生欣賞、討論、發(fā)言

結(jié)論:前面和后面看得見情緒的波動,涂抹的草跡流露出喜與憂。這些書寫的痕跡與文脈是貫通的,我們即使不讀文章,只讀一讀帖,就能知道那個惠風和暢的上午王羲之的心情變化:前段字跡雋秀工穩(wěn),行距較大,舒展開朗,寫的是蘭亭雅集盛況,可見書寫此段時作者心情愉悅,隨之行距漸仄,行筆加快,字亦稍粗放,筆誤涂抹之處增多,體現(xiàn)了作者由樂而憂由憂而悲的微妙情緒變化。高妙的書法家會以筆寫心,以微妙的筆觸表達心跡,拙劣的書法家每幅字都是一樣的,看不到書寫時的心境。

(三)書法是表現(xiàn)個性的

“書,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保ǘ嗝襟w展示)

討論3:從《蘭亭集序》可以知道王羲之是個什么樣的人?

找三個性格迥異的同學板書,并分析其自己與性格的關(guān)系

舉例:

放蕩不羈的人——龍飛鳳舞,氣勢不凡

謹小慎微的人——畢恭畢敬,刻板

堅強倔強的人——剛勁有力

從《蘭亭集序》課件王羲之性情如何?

散淡、儒雅

段一、段二:以人為本的詩意生活

讓學生閱讀課本,尋找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明確:

良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賞心——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樂事——會于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反觀現(xiàn)代人的生活:緊張,競爭,恐懼??諝馐俏蹪岬模h(huán)境是污染,工作高強度,居住擁擠。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很多地方與人的生存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總結(jié):一二兩段觸景生情,眼前美景,信可樂也。

段三、段四:緣情析理

讓學生閱讀第三段并思考——人生是否都由快樂構(gòu)成?人生是由什么構(gòu)成的?

人生之樂:欣于所遇—(愛情、金錢、權(quán)勢、名譽)

暫得于己(一時的快樂)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得意忘形)

人生之憂:情隨事遷,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

總結(jié):人生難免為“欣于所遇”的樂和“情隨事遷”的憂所左右,忽有忽樂,或憂或樂,直到死亡的來到——終期于盡,而這死是否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呢?答案是不能確定因為修短隨化。

2、分析段四:留下生命的痕跡

生命的無奈,死亡的悲哀是從古到今一貫存在的。

昔人(興感之文)

王羲之(臨文嗟悼) 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有感于斯文)

在真實的死亡面前,戰(zhàn)國時期的莊子已有覺解:生是痛苦,而死是一種解脫,復歸大道,浮生若夢。死就是從夢中醒來。莊子竭力消除死亡的痛苦和人對死亡的畏懼。甚至以死之美好否定生之痛苦,否定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這是一種被動的無力的受虐似的對死亡的接受,其實簡介的否定了人生的價值和人的尊嚴。

那么,人在死亡面前是否真的無能為力呢?

古人云人生之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都留下生命的痕跡。

王羲之反對莊子式的自我欺騙的覺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又說:“死生亦大”。他認為現(xiàn)實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并不存在更美好的死后世界。人要抓住現(xiàn)實的唯一的生的世界,在這唯一的世界上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跡。“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下姓名,留下詩歌,留下這次盛大歡會的生命記錄,使”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王羲之要通過書法、詩歌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跡,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中尋求不朽。傳說他苦練書法,長期洗硯,以至池水盡黑。羲之墨池的故事正是他追求生命輝煌的明證,“羲之之書晚乃善”,至暮年他才登上人生不朽的頂峰。

孔子說:我死了,但我的道要傳下去。

王羲之說:我死了,但我的書法要傳下去。

同學們,如果有一天我們都死了,我們的什么可以傳下去呢?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七

《蘭亭集序》敘寫蘭亭美景,寫景妙趣天成,抒發(fā)人生感慨。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帶來《蘭亭集序》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文言文單元第一篇課文,它與后面兩篇文言文都是記游并說理的文章?!短m亭集序》敘寫蘭亭美景,抒發(fā)人生感慨,寫景妙趣天成,說理深沉悠遠。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王羲之其書其人其事。

理解作者為何“樂”,又為何“痛”。

過程與方法:鑒賞寫景手法和文本內(nèi)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珍惜生命、有益社會”的人生觀。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經(jīng)過《蘭亭集序》第1課時的學習,學生已通曉文意,但難以獨立鑒賞文本,難以理解王羲之的人生悲慨。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演示法、問題啟發(fā)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探究法。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1鑒賞寫景手法和語言風格。

2理解作者的人生悲慨和其中蘊涵的積極的人生觀。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組織各組學生匯報預習成果“我了解到的王羲之其書其人其事”。

學生活動——各組學生課前利用網(wǎng)絡搜集資料并制成幻燈片,課上向全班匯報。

設計意圖——學生課前網(wǎng)上搜集和篩選資料、組內(nèi)匯總、代表匯報的過程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人文素養(yǎng),達到傳播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同步。

教師活動——設問1觀賞視頻后概括出作者的“樂”包括哪些內(nèi)容。2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畫”出蘭亭勝景的,試描繪。請學生找出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書上勾畫作批注。

學生活動——在書上勾畫作批注,想象蘭亭美景,感悟作者的“樂”;到白板前演示自己作的批注。

設計意圖——影像將學生帶入情境;要求學生作批注,訓練學生用舊知分析文本從而獲得新知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文本的習慣,達到傳播知識與傳授學習方法同步。

教師活動——設問1作者為何"痛"?2王羲之是個悲觀主義者么?要求學生勾畫關(guān)鍵句、思考、作答。

學生活動——勾畫關(guān)鍵句、思考、作答;看視頻,知背景;賞雜志,找同感;觀影像,悟人生。

設計意圖——視頻幫助學生理解當時政權(quán)的頻繁更迭和殘暴的政治迫害讓當時文人選擇了談玄悟道或放浪形骸,幫助學生理解王羲之想到他們無論選擇哪種方式生活,都在一天天走向衰老死亡,所以“痛”。電子雜志收集古代中外作家關(guān)于“人生苦短所以應該珍惜生命、建功立業(yè)”的文字來幫助學生橫向聯(lián)系,深入理解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教師設計的影像用強烈的感官沖擊引導學生樹立“珍惜生命,有益他人”的人生觀,達到情感態(tài)度教育與價值觀引導同步。

教師活動——布置作業(yè)即作為“后之覽者”,讀完本文你對人生有何感悟?結(jié)合本文,寫一篇三百字以上的隨筆。教師通過網(wǎng)上回復加以點評指導。

學生活動——學生課下登陸教師博客,閱覽教師提供的拓展閱讀資料,寫出自己的收獲。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網(wǎng)絡博客將課堂引發(fā)的思考深化。

七、教學評價設計。

1上課之初,找出上節(jié)課學過的典型的重點的實詞、虛詞,打在幻燈片上,讓學生一齊作答,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第1課時的學習成效。

2課上匯報預習成果時,各小組間交互評分。

3課上學生討論后發(fā)言,教師對學生的結(jié)論和得出結(jié)論的依據(jù)及時加以點評。

八、板書設計。

樂————暢敘幽情。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觴曲水。

痛—————修短隨化。

作為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美的,作為青年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成熟的。

自從接受這次公開課任務以來,我的生活是充實的,是忙碌的。我要講的課題是《蘭亭集序》,首先我專研教材,把課文和課下注釋反反復復地看了又看,然后把教參反復研究,接著利用電腦查找所有和本課有關(guān)的資料,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案,并結(jié)合學生實際操作,讓同教研組的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提意見,再進一步修改,如此反復幾次,才確定下來。回首這個過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為我對這課的內(nèi)容已了然于心。

新課標要求《蘭亭集序》一課時搞定,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任務,我認真地做了分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盛會的時間、地點、原由,與會人物、周圍環(huán)境,以及流觴的情景,天氣好,視野廣,人心樂,盛會難得。課文中沒有生僻的字詞,學生根據(jù)課下注釋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這部分的重點設置為朗讀、背誦。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齊讀、齊背、單獨背誦,加強學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時也訓練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在短時間內(nèi)緊張起來,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遺憾的是,由于學生預習時間有限,僅僅把課文內(nèi)容結(jié)合課下注釋通了一遍,甚至還有一些個別字詞還不大明白,課堂上給的時間不多,達到大面積背誦的目標完成的不好。在作者欣賞者詩情畫意的良辰美景時,筆鋒一收,轉(zhuǎn)向?qū)放c憂,生與死的感慨,產(chǎn)生“痛”和“悲”的感情。對于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來說,這種感情來的有點突兀,甚至有點不可思議。所以我會放慢速度,先讓學生領(lǐng)悟課文的具體語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讓學生從課文的具體語句說起,再用自己的話概括。這樣反復,學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內(nèi)容了,所謂的難點也水到渠成的解決了。回歸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層層遞進的如剝筍般理解文章。真不愧是河師大附中的同學,在老師的點撥下,同學們的回答很精彩,一個又一個的回答把問題講解的很透徹,真正明白作者為什么借用古人的話感慨“死生亦大矣”。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暫,死生無常,為何還要進一步“悲”呢?在這里很容易理解到“悲觀”,所以在此插進時代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明白當時士大夫的人生觀,崇尚老莊思想,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如海上浮萍隨波逐流。此時再問“悲”什么就有來由了。通過和古人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都深知人生短暫,世事無常。而對當時士大夫“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給予批判,同時暗示自己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悲嘆人生短暫,努力大有作為。且不必說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說毛澤東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就是雷鋒也說過“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在當時王羲之能發(fā)出如此的感慨,不應看做是消極思想,而是積極的,難能可貴的。同時也給學生上了一課,怎樣把握有限的青春,讓生活更精彩。這其中滲透著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八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yōu)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guān)系,打破傳統(tǒng)機械的先“言”后“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鑒于此,筆者以“文言融生”(詳見拙文《文言文教學:行于文言之中》)為教學理念指導,試圖將“因言釋文”和“因文悟言”相結(jié)合,嘗試另辟一條文言文教學之蹊徑。下面設計則擬從這一角度作如是探討。

1.理解并掌握寫景言情時關(guān)鍵詞語(重點文言詞語)的作用及影響。(“因言釋文”)。

2.在了解蘭亭宴會的基礎(chǔ)上,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zhuǎn)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因文悟言”)。

3.了解本文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行文筆法。

一、導入新課。

素有“書圣”美譽的王羲之不僅擅長書法,也長詩文。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出示臨摹圖),只可惜我們看到的是臨摹本,據(jù)說其真跡已隨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傳。但是,作為散文佳作的《蘭亭集序》卻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真可謂是“文質(zhì)雙絕”。下面,我們就來一同欣賞這篇文章。

二、審讀課題。

提問:《蘭亭集序》這一標題如何斷句?(或問:這是一種什么文體?在文中哪幾句話能看出來?)。

明確:“蘭亭/集序”還是“蘭亭集/序”?a.會于會集山陰之蘭亭。b.后之覽者,亦。c.故列敘時人。

(掌握“序”這種文體:書序與贈序區(qū)分;為下文“蘭亭集會”展開墊本)。

三、朗讀文章,研習文本。

1.朗讀課文,提問:既然《蘭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與通常序文有不同之處嗎?

明確:作為書序,除了具備一般書序介紹寫作緣由、成書過程和本書意義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從一次宴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從一次宴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的?(或者問:作者的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明確:這篇作品的情感變化流程是一個由“樂---痛---悲”的過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為主線來建構(gòu)的。

接下來具體研讀作者是怎樣表達三種不同情感的。默讀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段。

1.提問: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盛況,這是一個怎樣的集會?何以見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確:良辰—美景--佳處—樂事:“信可樂也”。師生共同研習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即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結(jié)合“癸丑”,簡介古代干支紀年及相關(guān)知識。

佳處:“會嵇山陰”即浙江詔興,蘭亭在詔興蘭諸山,當年勾踐曾經(jīng)在那種過蘭花所以就以此為名為蘭亭。

樂事:“修禊事也”。“修禊事也”,禊事,類似于云南傣族的潑水節(jié)。這種祭禮要挑個黃道吉日,古人規(guī)定三月上旬的“巳”為修禊日。但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提問:春天在古代分幾個階段?明確:孟--仲--暮)。

人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重點落實“咸”字。

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解釋詞語并板書)。

重點落實研習“修竹”、“清流”。

明確: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俺缟骄X,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2.賞析:“引以為流觴曲水”

我國古代有流觴而飲、吟詩歌賦之雅俗,因此,賢士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chǎn)品。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于是詩興大發(fā),賢士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同時教師補充“濫觴”一詞:江河發(fā)源處水淺,僅能浮起酒杯。后來比喻事物的起源、開始。

3.出示"流觴曲水"圖片: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做一段宴會場景描寫,然后與原文兩相比較,從中理解一些文言詞語的文化意味。

明確:看到這幅圖,似乎時光倒轉(zhuǎn),回到蘭亭集會上,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匯集此地。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惠風”:“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風才算得是惠風,和風。)。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要求學生翻譯此句,并能分析“俯”“仰”所指,同時體會這兩個駢散結(jié)合的句子)。

總結(jié):有人說,自然是心靈的風景。的確,自然是人心靈的外化,詩人和藝術(shù)家筆下的“風景”,往往不是純粹的客觀外在物,而是貫注了詩人和藝術(shù)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觀交融的產(chǎn)物。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哲學都特別強調(diào)天人和一,天人感應,相互交流與相互共鳴。自然的存在與人類息息相關(guān),它體現(xiàn)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

(二)第二段。

1.提問:接下來一段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一個字。

明確:“痛”-----這是痛心?痛惜?悲痛?先不忙作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xiàn)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其一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nèi)暢談。)。

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賞析:王羲之所處時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彼麄兲兆碛谝粫r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3.重點研習以下語句,深度明確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蓖舻氖鸦癁闅v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來滿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卻如此短暫且欲望無止盡,而更多時候是“心想而事不成”,這樣“人生的矛盾”又是綿綿無盡的。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么?----對“人生短暫,世事無?!钡耐聪?。

(三)第三段。

前面兩段分別講到了“樂”“痛”,那么接下來作者的感情會有怎樣的延伸轉(zhuǎn)變呢?(請一學生朗誦,師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間的情感)。

1.理清本段的思路。

明確:首先,作者陳述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人生的深入書寫,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guān),隨后作者發(fā)出“后之視”的感嘆。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總結(jié)全文。

2.提問:很多人都說這段以“悲”為感情基調(diào),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悲”呢?重點研習以下幾句:

“每覽”一句:每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樣感觸相合,我就為此悲傷感嘆,也說不出是什么原因。

“若合一契”一句:像符契那樣相合。“契”是古人借貸的一種憑證,從其甲骨文字形可一目了然。(寫出甲骨文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兩半合起來就是憑驗)。

“一死生”和“齊彭殤”一句:這里“一”“齊”是同義詞,都是“把什么看作一樣”的意思?!耙弧焙汀褒R”都是莊子的看法,“彭祖”(活到3800歲懂得養(yǎng)生之道,所以把他當作長壽的代名詞)。

“后之”一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

教師總結(jié):錢鐘書曾說:“目光放遠,萬事且悲?!蔽簳x時代,由于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殘酷,人們便轉(zhuǎn)向了內(nèi)心世界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魏晉時代人們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生命情調(diào)”、“宇宙意識”的哲學思想,都是從其超脫的境界里萌芽而來。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沒有必然導向消極悲觀,反而起更強烈的創(chuàng)造沖動,以扎實的現(xiàn)實努力,來抗拒人生的“空無”。就這一段而言,可以說,雖然王羲之在盡述古人、今人和后人之后,慨嘆了人生的無常,但是他的這種慨嘆,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一種奮起和抗爭。

“在山陰道上走,如在畫中游”。讀罷《蘭亭集序》,那掩映其間的森森林木,那穿插云霄的處處綠竹,還有那清幽水中自在嬉戲的鵝群,也許會在某一天“復活”在你的頭腦中,激活起你對那個時代文化的深沉遐思。也難怪有人這么說:欣賞《蘭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賞其書法作品一樣:夏飲甘泉,神清氣爽;秋日登高,天晴氣朗;嚴冬圍爐,溫暖如春。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九

1.領(lǐng)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1.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guān)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1課時。

一.課文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二.朗讀課文。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diào)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guān)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jié)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lǐng)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jié)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捶鸾?、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蛇@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五.課堂小結(jié)。

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六.課后練習。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十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shù)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就能認識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yǎng)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凈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zhí)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chǔ)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jù)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3)情感目標: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4、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注釋,學生可自己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jù)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的感情由樂轉(zhuǎn)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jīng)歷淺,多數(shù)未經(jīng)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jié)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chǔ)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lǐng)悟文章內(nèi)容和體會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包c撥法”能啟發(fā)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

三、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jù)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xiàn)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tǒng)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四、教具準備。

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guān)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由于本課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出;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簡介。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guān)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diào)、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jié)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睉莆找韵聦嵲~:

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咸:都。修: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p>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huán)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笔?,指示代詞,這?;蒿L,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p>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用來。極,窮盡。娛,樂趣。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huán)節(jié)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此外,課文中出現(xiàn)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guān)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jié)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jié)并布置作業(yè)。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jié),布置作業(yè):(1)熟讀課文,找出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yè)重積累,對基礎(chǔ)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jié)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chǔ)。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fā)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xiàn)了積極的人生觀。接著文章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嘆,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后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diào)。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jù)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diào)有些低沉,但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fā)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總結(jié)全文,布置作業(yè)。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作業(yè):(1)背誦全文(2)搜集有關(guān)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yè)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王羲之。

時間:暮春之初。

地點:蘭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一)蘭亭盛會環(huán)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信可樂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悲。

(二)會后感慨。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十一

1.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2.領(lǐng)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zhuǎn)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3.背誦全文。

1.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guān)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shù)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diào)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guān)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氣氣清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jié)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lǐng)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梢娮髡邔θ松翡J、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jié)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笨捶鸾獭⒌澜掏娇偸前焉揽吹煤芴摕o、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蛇@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小結(jié):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jù),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jù)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zhì)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xx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羲之素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十二

1、領(lǐng)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1、理清課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guān)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2課時。

一、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書圣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蘭渚之亭,即蘭亭,因此成為了流芳萬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紛紛來到這里,吟詩作畫,抒情遣懷?,F(xiàn)在便成了紹興一處極具的旅游名勝。

(伴著音樂,展示蘭亭美景)。

二、隨著音樂,教師朗讀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剛才老師讀的就是傳唱至今的《蘭亭集序》,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篇美文。

三、文體簡介(有關(guān)“序跋”)。

序也寫著“敘”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有對作者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guān)問題的研究闡發(fā)。“序”一般寫在文章前面,列于書后稱為“跋”或“后序”。這類文章,按內(nèi)容分別書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不多見;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投影內(nèi)容)。

四、作者介紹。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wèi)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鍾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jīng)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創(chuàng)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xiàn)雄逸流動的藝術(shù)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投影欣賞王羲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作品)。

五、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欣賞配樂朗讀,在課前預習的前提下,熟悉抑揚頓挫的朗讀,并嘗試體察《蘭亭集序》的寫作思路與詩人的情感變化。從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變化的幾個詞。

明確:“樂”、“痛”、“悲”。(學生可能很難找出這三個詞)。

2、請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學們摘錄其中寫景句,用文中的語句概括作者心境。

明確:寫景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作者心境:信可樂也。

3、集體默讀,細細研讀,品味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地勝: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事趣: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時美: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興雅:仰觀俯察,游目騁懷。

補充:寫法上注重寫景抒情,敘議結(jié)合。

4、有一小組齊聲朗讀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變遷,為何有如此變遷?

明確:有“信可樂也”,轉(zhuǎn)而“豈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補充提示: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聯(lián)系文章內(nèi)容,積極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亦大矣”這一觀點?

明確: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都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zhuǎn)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接著筆鋒一轉(zhuǎn),由生說到死“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提出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多讓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觀點是水到渠成。

6、請一同學朗讀第三段,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齊聲回答)。

明確:悲夫!

7、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為何而悲?

明確:為此而悲:1、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2、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求進取,崇尚虛無(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所以作者悲為古人、為時人、亦為后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補充提示: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情真意切。這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

8、小結(jié)。

明確:王羲之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9、組織學生齊聲朗讀三遍,一遍讀順,二遍讀熟,三遍讀情。

六、概括本文的句法特點。

明確:駢散并行,以散為主。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nèi)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八、延伸班閱讀。

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蘭亭詩》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十三

知識: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的意義。

能力:1.理清課文內(nèi)容層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情感: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重點: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1.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yōu)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可采取聽讀、范讀、齊讀、個人讀、分組讀形式)讀到情隨聲出,自然成誦。

導入:東晉時人評論其書法筆勢為“飄如游云,矯若驚龍”,意思是像浮云一樣飄逸,像驚龍一樣矯捷。筆墨是一個人才情氣質(zhì)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這些線條可以說是魏晉時代風貌和氣度的形象再現(xiàn)。下面,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他的作者,請學生讀注解1。(解釋為何是唐摹本:因唐太宗生前太喜愛這帖,死時把它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那么這篇作品其文學內(nèi)蘊如何呢?悠悠千載之后,我們只能從序文本身去探究了。(板書文題)。

范讀。全文共有三段,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字眼。

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第一段共有五句話,主要記敘了什么事件?作者三如何記敘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的?

(請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話,然后概括出每句話的要點。)。

請摘錄本段寫景句,體會作者寫景狀物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蘭亭地處“會稽山陰”,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主體是山水。其山如何?“崇”與“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賦予山嶺盎然生氣;其水如何?“清”與“激”亦為本色形容,而“映帶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飛動。王羲之筆下寫竹,只言其修而棄其綠,寫水,只言其清而棄其碧,色調(diào)的淡雅。

再看天氣,“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天宇清朗,和風吹拂:在這里沒有“草長鶯飛”春意鬧,也沒有“姹紫紅開遍”的艷麗,只有清風拂面,水聲泠泠;在這里物我同化,是非頓消,心境澄明。信可樂也,更樂的是可以與知己好友品酒論詩,盡情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思,歡聲笑語,久久不絕,以致感到人為的管弦之聲亦屬多余了。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賞心悅目,他如何表達?

明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指起頭來看到宇宙的廣大,低下頭看到萬物的繁多,借此來放開眼界,舒暢胸懷,盡情享受耳聽和眼觀的樂趣,真是快活啊。)。

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是極視覺之娛;竹木蕭蕭,流水潺潺,是盡聽覺之樂。信可樂也。

小結(jié)一下。

作者緊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生死重大問題展開議論,抒發(fā)感慨。

由樂轉(zhuǎn)悲,看似突兀,卻也順理成章。(幻燈補充資料)。

作者由眼前的蘭亭相聚的歡樂,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處的情境: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情隨事遷,喜歡的會不再喜歡,擁有的會不再擁有,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進而想到生命短暫,深切感悟到,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死亡。

生命短促,一切終究會曲終人散,面對不可逆轉(zhuǎn)的自然規(guī)律,由生離到死別,自然樂極而生悲,令人痛心。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在這個古今人共同面臨的無奈面前,作者不由發(fā)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感嘆。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誦第二段的內(nèi)容,注意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1.“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編集《蘭亭集》的由來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

1.東晉時人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意志消沉,不求進取,認為人生無常,生死等同。(出示幻燈片)先概括東晉時期的這種風尚,再談為何會有這種思想。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

2.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聯(lián)起來,既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也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的深處,由己悲人,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無常之同的理性思考,這種深刻的“千古同悲”讓我們從感傷的背后,發(fā)現(xiàn)了作者對短暫生命的珍惜。正如文中所敘,既然人生如此短暫,此次聚會的有關(guān)情景就應記錄下來,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情懷,也感觸到我的情志。

由樂轉(zhuǎn)悲,看似突兀,卻也順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蘭亭相聚的歡樂,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處的情境: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情隨事遷,喜歡的會不再喜歡,擁有的會不再擁有,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進而想到生命短暫,深切感悟到,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終究會曲終人散,面對不可逆轉(zhuǎn)的自然規(guī)律,由生離到死別,自然樂極而生悲,令人痛心。

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

教師補充:古希臘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在其《歷史》中提供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偉大的波斯王克謝爾克謝斯,率領(lǐng)波斯歷史上最大的一支遠征軍向希臘進軍,在阿比多斯海灣,他檢閱全軍。他的陸軍遮天蔽地,他的水師布滿海灣,他感到榮耀,感到幸福。

但隨后他又傷感起來,而且潸然淚下,對他叔父說:“當我想到人生短暫,想到再過一百年后,這支浩蕩的大軍中沒有一個人還能活在世間,便感到一陣突然的悲哀。”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描寫聚會歡樂后轉(zhuǎn)入悲傷的,典型的有: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群臣對飲,自作《秋風辭》,也說:“歡樂極兮哀情多,小壯幾時兮奈老何!”道出了這種現(xiàn)象的正常和普遍。

1、這是悲觀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論老之將至》中,也將生死這個永恒的主題升華到了壯闊高遠的境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

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平穩(wěn)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xù)存在下去。

2、第二種觀點:這種悲哀,這種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不必然導向消極悲觀。性格剛強的曹操同樣有“人生幾何”的感嘆,但是它最后導致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tǒng)天下的豪情壯志。《蘭亭集序》在憂生嘆逝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悼惜,它否定老莊“一死生,齊彭殤”,認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應做點事,不應空談玄理,表現(xiàn)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本文第一段,從作者對蘭亭盛會的描述中不難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第二段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打法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這在玄談盛行的東晉也是難能可貴的。

引申拓展:需要說明的是,對死亡的恐懼和憂慮,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guān)注的重要話題,莎士比亞的《王子復仇記》中有名的一句臺詞“生還是死,是一個問題。”

“人生苦短”又是我們古人難以解開的心結(jié)。(出示幻燈片)《古詩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漢武帝有“少壯幾時奈老何”的慨嘆;李白也曾感慨“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天地是萬物的旅舍,光陰是百代不停的過客,而浮蕩不定的人生像一場大夢,能有多少歡樂?);蘇軾也感慨“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但陶淵明“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無不表達出了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魯迅先生于“絕望和深淵”中“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為中華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他們在經(jīng)受著人生局限性的同時,依然努力地創(chuàng)造出了瑰麗的生命華章。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自然不可逆轉(zhuǎn),就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之旅也努力書寫生命的華章。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十四

領(lǐng)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guān)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diào)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guān)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氣氣清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jié)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lǐng)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梢娮髡邔θ松翡J、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jié)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笨捶鸾獭⒌澜掏娇偸前焉揽吹煤芴摕o、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蛇@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梁代劉孝標注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發(fā)了一場《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1)文章作者之真?zhèn)巍?/p>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jù),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jù)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zhèn)巍?/p>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zhì)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xx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羲之素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4.王羲之《蘭亭詩》(其三)及前人評點。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淥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譚元春:“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二語,真是通識所發(fā),非一意孤高絕俗之流。(《古詩歸》)。

鐘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祚明:曠達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詩選》)。

沈德潛: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非學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詩源》)。

牟愿相:王逸少傳詩不多,其《蘭亭》一篇,如蘇仙高屋,翹視群兒小澥(《草堂雜論詩》(摘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張玉谷讀了上面的《蘭亭詩》(其三)后這樣與《蘭亭集序》作比較閱讀:即序中“仰觀宇宙”數(shù)句意?!霸⒛坷黻悺?,貼視說,“群籟”、“適我”貼聽說。只淥水濱,略帶蘭亭,絕不粘滯,詩境清越。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十五

主辦單位:半塔中學語文組。

課???型:公開課。

授課人:曾憲國。

授課班級:高一(2)班。

授課時間:xx年12月17日。

教學目標:1、?掌握本文敘議結(jié)合的寫作特點,體會行文的巧妙。

2、?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得深沉感情。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由這次集會而生發(fā)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理解“死生亦大矣”的深刻內(nèi)涵。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評法。

教具準備:投影儀。

教學流程:

一、?復習:提問背誦第一段(見投影)。

板書:

記會?寫景狀物????????????。

(樂)?暢敘幽情??。

一)、全班齊讀第2段。

二)、體會: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投影顯示思考題)。

提示:師生互動,討論后。

明確:作者乘上文的“樂”,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fā)感慨。其實,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來,卻也順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后,難免產(chǎn)生一種曲終人散的凄涼之感。

一開頭就出現(xiàn)了一個闊大境界“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但并不突兀,“人之相當”指人際交往,是個普遍性問題,當然也包括這次蘭亭集會在內(nèi),“俯”“仰”二字上文已見,只是用它們的合義,表示時間過得很快,這就包含著人怎樣,在人群中度過一生這一問題;作者緊接著列舉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靜者……躁者……;作者沒有把問題停留在這一層面,緊跟著就說,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噪不同,但人生憂患的根源是相同,為什么?作者從二兩方面進行了解剖:首先來自生命本體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久。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zhuǎn)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作者深切感悟到:再團圓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滅亡。面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自然規(guī)律,作者只能感嘆“死生亦大矣”!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的基本觀點。

板書:(見投影)。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三、?理解“死生亦大矣”的含義。

討論:歸納明確:

這種感傷,是對人生哲理的追索,傷感中蘊含著對生的執(zhí)著,對永恒的生命價值和人生事業(yè)的企慕和追求,因此這種感慨不是消極,不是沉寂,其間自有積極地一面。

四、?提問:本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跟上文的敘事是怎樣聯(lián)系?

討論、明確:前一段敘事說的是“人生相當”之“樂”,本段即由此發(fā)生議論,從“欣于所遇”說到“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歸結(jié)為“死生亦大矣”,由此可見,前段敘事是為此段議論作鋪墊的。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思考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見投影)。

記會?寫景狀物?敘。

(樂)?暢敘幽情?。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議。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教案三課時篇十六

1.學習作者敢于沖破時俗,否定當時流行的莊子“一死生,齊彭殤”觀點,語文教案-《蘭亭集序》。

2.體味本文敘議結(jié)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實詞。

仔細揣摩本文景與情的關(guān)系。

《教學過程》。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難字的讀音,能順利誦讀;

2.查注釋,疏通文意,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3.了解與課文相關(guān)的背景資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體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寫作風格;

2.體味本文回環(huán)曲折地抒發(fā)感情的特點。

(二)問題探究。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guān)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蘭亭集序》》??瓷?,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yǎng)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nèi)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huán)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lǐng)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