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精選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2 17:39:03 頁碼:7
最新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精選18篇)
2023-11-22 17:39:03    小編:zdfb

總結能夠為我們制定未來學習和工作的計劃提供重要參考。總結要注意語法和拼寫錯誤的糾正,保持書面語的規(guī)范性。對于需要寫總結的人來說,以下是一些范文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一

《甘蔗有多高》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幼兒從興趣、體驗、假設到一串串觀察、思考、實驗、查詢的“求證”過程。,從外表看,它很不起眼,封面上的字和畫都是那么稚氣,然而就是這本書獨有的“稚氣”深深地吸引著我,看這本書的時候,不像平時看有些教育類的書那樣乏味,倒像是在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說,那么輕松,那么流暢,那么越看越有味。

看完這本書讓我為之震撼的是:書中老師最難能可貴的是面對孩子的失敗,面對孩子的問題不急躁、不急于求成,而是靜觀其變,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克服障礙,也使得這個主題活動得以一步步深入開展。

《甘蔗有多高》一書告訴我們,孩子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有可能像書中的“甘蔗”一樣有價值,真正有價值的課程資源是貼近孩子的,是孩子生活中真切感受著的、觸摸著的……書中所寫的那根甘蔗,再普通不過了,可也就是這么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樣東西,伴隨著一群孩子一年多,就是這么一根普通的甘蔗,在老師的支持下,使孩子們探索著、嘗試著、創(chuàng)造著、……獲得了讓他們一輩子受益的一些道理、習慣。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二

教學目標:使學生經歷試驗、比較過程,探索發(fā)現“同一地點,同時測量長度不同的竹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相等”的規(guī)律,并能運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2、查看試驗用具是否齊全。

3、注意些什么?

二、實踐活動。

1、量量比比,尋找規(guī)律。

一米的竹竿,直立在地上。

同時測量竹竿的影長,發(fā)現什么?

兩米的竹竿,直立在地上。

同時測量竹竿的影長,發(fā)現什么?

討論:大家能得出什么結論?

量不同長度的竹竿的影長。

為什么影長不同?估計會有什么相同?

計算,再找一找有什么發(fā)現?

引導概括: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長度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

2、應用規(guī)律。

如果竹竿長3米,地面上的影長多長?

交流方法。

歸納推算的方法。

能根據上面得出的結論,想辦法測量大樹有多高嗎?

討論方案,分工合作。

怎樣保證計算結果的正確性?

強調:測量大樹的影長和竹竿的影長應該在同一時間。

三、實踐應用。

1、校園里還有很多比較高的物體,你能測出它們的高度嗎?

四、總結交流。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三

二、教學重難點、生長點:

1.重點:測量大樹有多高的方法(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物體高度與影長的關系)。

三、教材地位分析:

四、教學目標:

2.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感受數學方法的價值和魅力。

五、教學準備:

小組內要準備卷尺一把、一根米尺及2根竹竿(一根2米,另一根尺寸不限)。

六、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2.導入課題,問:要想本節(jié)數學課上得有效率,我們要注意些什么?

(二)實踐活動。

1.量量比比,尋找規(guī)律。

(1)量同樣長度的竹竿的影長。

談話:比一比各組測量的數據,你們發(fā)現了什么?(影長相等)。

根據量出的數值,求出竹竿長與影長的比值。

小組內交流比值,問:你發(fā)現了什么?(這個比值是相等的)。

指出: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

(2)量不同長度的竹竿的影長。

再讓學生測量影長。

2.議議做做。

根據剛才的發(fā)現,你能想辦法測量出一棵大樹的高度嗎?先在小組里討論一下。

交流測算方案,師生共同評價測算方法的可行性。

進一步強調:測大樹的影長與竹竿的影長一定要在同一時間。

學生分組測量所需數據,計算出大樹的高度,交流測算的過程和結果。

3.實際運用。

講述:校園中還有很多比較高的物體,比如旗桿、樓房等,你能測算出它們的高度嗎?

學生小組確定測量對象,分式協(xié)作測量出所需的數據。

學生回教室算出測量物體的實際高度,全班交流。

七、總結全課: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四

教學目標:

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應用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教學重點、難點: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應用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對策:

在實踐中體會比的應用。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成4組,每組1根米尺、2根長度不同的竹竿,皮帶尺。

教學預案:

一、問題引入。

2、檢查各組準備情況,用具是否齊全,并作適當調整。

3、討論:要使室外課堂教學有效進行,我們要注意些什么?

二、實踐活動。

1、量一量,尋找規(guī)律。

(1)量同樣長度的竹竿的影長。

動手操作:在太陽底下,把幾根同樣長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時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長。

注意:在測量竹竿的影長時,各小組必須同時進行操作。

(2)討論:你發(fā)現了什么?

發(fā)現:同時測量幾根同樣長的竹竿,其影長是相同的。

2、再把幾根長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時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長。

師:比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發(fā)現?

小組討論、交流,從而發(fā)現規(guī)律: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不同的竹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據上面的測量和計算結果的結果,推想一根3米長的竹竿,當時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長是多少?學生進行交流。

根據高度與影長的比確定這里的影長大約是3米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乘法算出結果。

4、能根據上面的發(fā)現,想辦法測量出一棵大樹的高度嗎?應該準備哪些測量工具?在小組里交流。

在太陽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長,在量出當時大樹的影長。在表格里填寫測量的數據。

師:你能算出大樹的高度嗎?學生進行交流。

在計算時,可以先算出竹竿與影長的比值,在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樹的高度。

師:在測量時為什么我要強調同時測量?

從中體會到數學方法的嚴謹性與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三、實際運用。

1、校園里還有很多比較高的物體,還能測量出樓房、旗桿等的高度嗎?

與學生一起測量旗桿?;氐浇淌疫M行推算。

四、全課小結。

談話:今天我們上了一節(jié)有意義的數學實踐活動課,這節(jié)課上你有什么發(fā)現有什么收獲?請你將你的感受寫成一篇數學小論文。

課前思考:

《大樹有多高》這是一節(jié)數學實踐活動課,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理解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會求比值、化簡比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應用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教學時可分兩大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量量比比”,先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長度不同的竹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這一規(guī)律。教學前教師要做好活動的準備工作,如找好幾根同樣長的竹竿,準備好卷尺或米尺;學生測量時教師要巡視學生測量是否準確,操作有無錯誤等,盡量使測量出的數據準確些。第二環(huán)節(jié)“議議做做”,教師要啟發(fā)學生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解決“大樹有多高”的問題,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討論采用怎樣的辦法來測量,然后分組測量,最后進行交流。當學生們都能采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出大樹高度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繼續(xù)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仿照這一方法來測量出教學樓、旗桿等的高度?;顒拥慕M織是否有序直接影響活動的質量,所以對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課前教師一定要考慮周全,做好小組活動的各種準備工作,以提高活動課的教學有效性。

既然是一節(jié)活動課,就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感受數學方法的價值和魅力。

課前思考: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比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學習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個實踐活動——測量樹、旗桿、樓房的高度。這些物體都比較高,它們的高度很難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過“在同一地點,同時測得的竿長和影長的比值相等”的規(guī)律,間接獲得。因此發(fā)現和應用這個規(guī)律是本次實踐活動的重點。

“量量比比”——發(fā)現規(guī)律。

“議議做做”——應用規(guī)律。

這一部分,教材沒有把怎樣應用規(guī)律測量樹高、樓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體會方法。通過交流,整理出思路:測出1根竹竿的長度和影長,求出竿長與影長的比值;再測出樹的影長,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實際測量校園里的一棵大樹的高和樓房、旗桿的高。當然,如果沒有同時測量竹竿的影長和大樹的影長,用上面的方法計算樹的高,是不會得到準確結果。因此必須突出“同一時間”測量影長。

課后反思:

教材安排了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幾根不同的竹竿的活動,通過這樣的測量活動來發(fā)現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不同的竹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但在組織學生測量時,由于測量工具條件的限制——選用了米尺,測量時需要用米尺分幾次來測量一個影長,這給測量工作帶來了困難,也造成測量結果誤差較大。我想另外兩位老師上這一課時可以發(fā)動學生從家中帶一些卷尺(20米或30米規(guī)格的),這樣測量時誤差會小一些,測量時也能節(jié)省很多時間。

一節(jié)課的時間完成教材所安排的活動還是比較緊張的,所以第二環(huán)節(jié)“議議”做做的時間就被擠掉了,但這一環(huán)節(jié)內容卻是非常重要的,在下節(jié)課中要繼續(xù)這方面的學習。

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合作、討論、交流、歸納、分析的過程中學習。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議一議中學生通過交流,能理解怎樣求大樹的高。但在用此方法,實際測量校園里的一棵大樹的高和樓房、旗桿的高時由于時間關系沒能操作,把這個任務放在了課外。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五

不由得問:

我問樹下的小草,

小草抬頭看著我。

笑而不語。

我問樹上的花苞,

花苞們爭先恐后地說:

一百只象伯伯,

加五十只長頸鹿阿姨,

最后再加兩條小魚干,

天只有這么高!

我問辛勤采蜜的蜜蜂,

蜜蜂“嗡嗡”叫著:

全世界的蜂蜜罐子,

排成一列直上天,

天只有這么高!

我問知識淵博的老樹,

他把身子扭好,

用尖銳的聲音叫:

天很高,

誰也不知道它有多高,

它是無法到達的!

我又回到沉思,

天,

六年級:云流墨跡。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六

世界上最高的大樹的高度是怎么測量出來的?爬上去?太過笨拙了吧!這次的數學課,我們學會了怎樣測量大樹的高度,但光記公式,那是紙上談兵,當然不如親自實踐。學校也許是聽到了我們的想法,舉行了測量大樹高度的活動,我們也高興極了,拿著本子,扛著竹竿,帶著計算器,迎著冬風,浩浩蕩蕩地來到市政府廣場,幫大樹量身高。

要問怎么測量?別急,用竹竿高度除以竹竿影長再乘大樹影長。有了這樣的好方法,我們怎能不手癢?知識就是力量!恰巧天公作美,把大樹的影子拉得長長的。我們小組的成員們挑選了一棵最高大的樹。大家各司其職:記錄員打開本子,測量員拉開皮尺,計算員按了歸零——一切準備就緒。“開工!”我一聲令下,自己帶頭拿起竹竿往樹前照得到陽光的地方一插,從袋里掏出皮尺,吳沛霞把尺拉開,一會兒,竹竿與影長的比值出來了:0.446。我急忙向大樹跑去,和剛才一樣,宋予嘉拉開尺,轉眼間,5米長的尺用完了,糟了!影子還有好長。這可怎么辦?我靈機一動,“誰有尺的'?”“不早說,我有!”曹薇邊驗算著剛才的結果,邊把尺遞過來。這就好辦了!接尺。把每把尺所量的加起來,不就是影長嗎?周佳佳接過尺,從宋予嘉手指卡好的地方接著測,一眨眼,尺子又用完了!我不禁抬頭望了望,呀,這樹該有多高啊!沒關系,加油,再來!李雪晨拿著吳沛霞的卷尺,向前跑,又用完了,再來:“一米、兩米……”全組組員都在數著,“10.85米。算出來了!”曹薇又蹦又跳,手指在計算器上下飛速彈跳著,王宜衡不停地揮舞著手中的筆,我們都為蝶之夢小隊群策群力測出的第一棵樹而感到高興。但是,我回頭一看,就這樹,有十米多?我望了望計算器,又望了望樹,伸手比畫了一下,再請王宜衡站到樹下作了個比較,其它我不敢肯定,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就是:這棵樹再高也決不會超過十米!萬事開頭難,大家七嘴巴舌地議論著,是計算錯誤?肯定不是,計算員是班上有名的細心,再說她在我們眼皮子底下檢驗了好多遍。是記錄錯誤?肯定不是,記錄員是看著計算員的計算器記錄的,而且每個結果大家都要看好幾遍,說好幾遍。是?這時,大家心中都想到了一點:樹影太密集,尺子斜了!可不是?回頭一看,尺歪七扭八,還不是跟著樹影走的?沒辦法,只好從頭再來。這次大家可都吸取了教訓,沒多久,結果就出來了:7.0691米。

有了這一次的成功,大家有經驗多了:拉尺、計算、記錄……攝影師單宇凡用手中的照相機拍下了這一切,留住了這次活動。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看到了數學的魅力,知道了在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也是能在生活中應用的。大家都明白了:數學講究的是準確,它很嚴謹,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誤差。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七

通過寫數學日記,同學們可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激發(fā)學習數學的熱情,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星期六上午,我和媽媽、姐姐去亮山公園玩,一棵大樹映入我的眼簾。媽媽問:“歡歡,你能量出這棵樹的高度嗎?”“行,用一根跟它一樣高的竹竿,再量那根竹竿的長度?!眿寢尫瘩g道:“哪來那么長的竹竿?”“我……我……”我撓了撓頭。忽然瞥見地上樹的影子,一個念頭從我的腦子里閃過:對了,老師不是剛教過比例知識嗎?我興奮地說:“姐姐!借你一用!”姐姐滿臉疑惑:“怎么求?”“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影子的長度和物體的長度成正比例。先量出你的身高,再量出你影子的長度,算出你的身高和你影子的比,再量出這棵大樹的影子長度,就能算出這棵大樹的'高度了?!蔽业靡獾卣f。

因為我平時喜歡制作小制作,所以身上總是帶著一卷皮尺。我先量出姐姐的身高是1.56米,再量出她影子的長度是0.52米,他們的比是:1.56:0.52=3:1,量出這棵大樹的影子長度是1.1米,再算出高度:1.1×3=3.3(米),這便是大樹的高度了。媽媽和姐姐看著我,直豎大拇指。我樂呵呵地想:數學真有用!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八

社保繳費是指參加各類社保保險并繳納保費的行為。一般情況下特指社會統(tǒng)籌的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繳費。社保繳費分為兩部分:單位繳納部分和個人繳納部分。

二、社?;鶖怠?/p>

社保繳納基數一般是指當月的工資,社保繳費基數是社會平均工資的60%--300%為繳納基數,比如社會平均工資是1000元,繳納的基數可以是600元--3000元。

三、繳費比例。

社保分單位繳納部分和個人繳納部分。具體社保費繳費比例分別為:

社保分單位繳納部分和個人繳納部分。具體社保費繳費比例分別為:

養(yǎng)老保險,單位和個人分別繳納20%、8%;。

醫(yī)療保險,單位和個人分別繳納12%、2%;。

失業(yè)保險,單位和個人分別繳納2%、1%;。

生育保險單位繳納0.60%,個人不繳;。

工傷保險單位繳納2%,個人不繳。

四、社會養(yǎng)老保險繳費比例。

社會養(yǎng)老保險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共同繳納的.,使員工退休后依法享受養(yǎng)老保險待遇的保險制度。在社會保險五大險種中,養(yǎng)老保險是絕大多數人普通關注的部分,尤其是在繳費比例問題上備受關注。養(yǎng)老保險按繳納人群不同可以分為以下三種[1]:

企業(yè)職工。

繳納養(yǎng)老保險費的比例為企業(yè)職工工資總額的28%,最高不得高于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300%,最低不得低于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60%。其中:單位繳納比例為20%,職工個人繳納比例為8%,個人帳戶計帳比例為11%,繳費由職工所在單位統(tǒng)一繳納。靈活就業(yè)人員續(xù)保補費,按照全市上年度社平工資20%的繳費比例執(zhí)行,與個體工商戶繳納保險費的比例相同。

個體工商戶。

繳納養(yǎng)老保險費的比例為上年職工平均工資的20%,全部由個人繳納,個人帳戶計帳比例為11%。繳費由個人到地稅繳納。

農墾企業(yè)參保職工。

繳費基數為全市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60%,繳費由參保個人全部承擔。考慮農墾企業(yè)職工收入情況,為減輕職工負擔,繳費比例為12%,至繳費比例每年遞增一個百分點,繳費比例達到20%。個人帳戶計帳比例為11%。

我對“社保繳費有多高”這個問題的回答到此結束,我們可以發(fā)現根據社保基數和社保比例的不同,繳納的社保費也不同。但是無論哪些,我們應該按時繳納社保費,以保障最后的享受過程。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九

一、教學內容:

課本第78~79頁的內容。

二、教學重難點、生長點:

1.重點:測量大樹有多高的方法(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物體高度與影長的關系)。

2.難點:發(fā)現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物體高度與影長的關系,并運用這一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3.生長點:在學生已經理解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及會求比值、化簡比的基礎上開展本課時的實踐活動。

三、教材地位分析:

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復習鞏固比的基本性質及求比值、化簡比的方法,進一步體會比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測量與計算發(fā)現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物體的高度與影長的關系,提高學生對比的認識。

2.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感受數學方法的價值和魅力。

五、教學準備:

小組內要準備卷尺一把、一根米尺及2根竹竿(一根2米,另一根尺寸不限)。

六、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2.導入課題,問:要想本節(jié)數學課上得有效率,我們要注意些什么?

(二)實踐活動。

1.量量比比,尋找規(guī)律。

(1)量同樣長度的竹竿的影長。

各組將米尺直立在地面上,觀察一下竹竿影長的走向后,再同時測量并匯報會出米尺的影長。

談話:比一比各組測量的數據,你們發(fā)現了什么?(影長相等)。

再讓各組同時量出2米竹竿的影長。談話:比一比,你們又發(fā)現了什么?(影長還是相等的)。

引導討論:通過兩次測量,大家能得出什么結論?(相同高度的竹竿,同時測得的影長也相同)。

根據量出的數值,求出竹竿長與影長的比值。

小組內交流比值,問:你發(fā)現了什么?(這個比值是相等的)。

指出: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

(2)量不同長度的竹竿的影長。

再讓學生測量影長。

2.議議做做。

根據剛才的發(fā)現,你能想辦法測量出一棵大樹的高度嗎?先在小組里討論一下。

交流測算方案,師生共同評價測算方法的可行性。

進一步強調:測大樹的影長與竹竿的影長一定要在同一時間。

學生分組測量所需數據,計算出大樹的高度,交流測算的過程和結果。

3.實際運用。

講述:校園中還有很多比較高的物體,比如旗桿、樓房等,你能測算出它們的高度嗎?

學生小組確定測量對象,分式協(xié)作測量出所需的數據。

學生回教室算出測量物體的實際高度,全班交流。

七、總結全課: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十

《甘蔗有多高》這本書,我是一氣呵成的,越看越有味??催@本書的時候,不像平時看有些教育類的書那樣乏味,倒像是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說,那么輕松,那么流暢。

書中前面提到,剛開始,老師是帶領孩子們去看稻米的,結果孩子們對甘蔗產生了興趣。由于兩位老師的有心、用心,將“甘蔗”生成了一個新的主題,一味的支持,而且還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學會了測量的方法,還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是“何樂而不為呢?”其實,我在平常的一些活動中,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可結果又怎樣呢?想到這里,我非常的慚愧,深深地反思:當時,不能再用心一點呢?說不定就是一個不小的收獲看完這本書,我更加懂得了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只是一個教書匠,還是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還應該向科研型教師發(fā)展。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十一

課題:大樹有多高本課初備課時共7課時,本課第7課時個人復備欄。

李榮華。

教學目標:

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應用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重點難點:

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應用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課前準備:

尺,竹竿。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2、檢查各組準備情況,用具是否齊全,并作適當調整。

3、討論:要使室外課堂教學有效進行,我們要注意些什么?

二、實踐活動。

1、量一量,尋找規(guī)律。

(1)量同樣長度的竹竿的影長。

動手操作:在太陽底下,把幾根同樣長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時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長。

注意:在測量竹竿的影長時,各小組必須同時進行操作。

(2)討論:你發(fā)現了什么?

發(fā)現:同時測量幾根同樣長的竹竿,其影長是相同的。

2、再把幾根長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時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長。

學生動手實踐,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長,記錄在表里,并計算比值。(測量時都取整厘米數,竹竿與影長的比值保留兩位小數)。

師:比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發(fā)現?

小組討論、交流,從而發(fā)現規(guī)律: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不同的竹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據上面的測量和計算結果的結果,推想一根3米長的竹竿,當時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長是多少?學生進行交流。

根據高度與影長的比確定這里的影長大約是3米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乘法算出結果。

4、能根據上面的發(fā)現,想辦法測量出一棵大樹的高度嗎?應該準備哪些測量工具?在小組里交流。

在太陽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長,在量出當時大樹的影長。在表格里填寫測量的數據。

師:你能算出大樹的高度嗎?學生進行交流。

在計算時,可以先算出竹竿與影長的比值,在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樹的高度。

師:在測量時為什么我要強調同時測量?

從中體會到數學方法的嚴謹性與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三、實際運用。

1、校園里還有很多比較高的物體,還能測量出樓房、旗桿等的高度嗎?

與學生一起測量旗桿?;氐浇淌疫M行推算。

四、全課小結。

談話:今天我們上了一節(jié)有意義的數學實踐活動課,這節(jié)課上你有什么發(fā)現有什么收獲?請你將你的感受寫成一篇數學小論文。

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徐攀華吳玉珠吳玉桃郭同林劉青査紅蘭李榮華蔡麗霞。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十二

大金字塔是埃及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觀之一”。它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統(tǒng)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塔的4個斜面正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30多米,占地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它們大小不一,分別重達1.5噸至160噸,平均重約2.5噸。據考證,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動用了10萬人花了30年時間。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約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海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稱為海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面像便緊挨著海夫拉金字塔,據傳人面是海夫拉的模擬像。長期以來,由于該金字塔內的濕度過大、通風較差,墓室內部的墻壁出現裂縫。1992年,海夫拉金字塔又經歷了一次強度為5.4級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損壞。此后經過兩年多的全面修繕,于7月重新開放。

門卡烏拉金字塔的底邊邊長108.5米,塔高66.5米。1839年,一名英國探險家首次打開這座金字塔,在墓室中發(fā)現一具花崗巖石棺及法老木乃伊。但裝運這些文物的船只在返回英國途中遭遇意外,石棺和木乃伊都沉入大西洋。

簡介。

埃及金字塔[2]始建于公元前26以前,共有70多座,大部分位于開羅西南吉薩高原的沙漠中,是世界公認的“古代世界八大奇跡”之一。其中,最大、最有名的是祖孫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其中,又以胡夫金字塔為最,它相當于一座40多層的摩天大廈。據說有10萬人在烈日曝曬和監(jiān)工的皮鞭下勞動,用了十年的時間修筑石道和地下墓穴,又用了時間才砌成塔身,整個工程歷時30多年。一般認為,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國王)的陵墓。

大部分研究來源顯示埃及存在的金字塔結構數目七十座金字塔,1842年,karlrichardlepsius制作了埃及金字塔列表(listofegyptianpyramids),當時他計算有67座,但在他后來的考古生涯中有更多經他鑒定和發(fā)現的金字塔.許多不精確的計數,則是因為與許多保存不佳的小金字塔殘骸和碎石陵墓有關,其殘骸經常難以確認該陵墓是否為金字塔型構造,但它們確實存在也是經考古學家研究及鑒定的,大部分會將這些難以確認的遺跡分區(qū)歸類、編組計算數目,其中由北到南最重要觀察范圍中。

12月26日,埃及古跡最高委員會負責人宣稱,埃及將通過適用于全球各地的法律,要求復制埃及金字塔或人面獅身像等埃及古跡者支付版權費作為埃及數千座法老古跡的維修費,但不禁止全球各地藝術家利用繪畫或其他方式來復制各時期法老古跡與埃及古跡以獲得利益,只要這些作品“不是百分之百復制品”就可以了。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隸制國王的陵墓,這些統(tǒng)治者在歷史上稱之為“法老”。古代埃及人對神的虔誠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來世觀念”,他們甚至認為“人生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做是塵世生活的延續(xù)。受這種“來世觀念”的影響,古埃及人活著的時候,就誠心備至、充滿信心地為死后做準備。每一個有錢的埃及人都要忙著為自己準備墳墓,并用各種物品去裝飾這些墳墓,以求死后獲得永生。以法老或貴族而論,他會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建造墳墓,還命令匠人以墳墓壁畫和木制模型來描繪他死后要繼續(xù)從事的駕船、狩獵、歡宴活動,以及仆人們應做的活計,等等,使他能在死后同生前一樣生活得舒適如意。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后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fā)明了一種新的建筑方法。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十三

經典高三勵志文章:高三有多高。

上了高三就開始大把大把地脫發(fā),不敢輕易洗頭,害怕一年以后就真的成為納塔麗波特曼那樣的嬌艷光頭,而對于沒有納塔麗那樣麗質嬌容的我來說,脫發(fā)無疑是雪上加霜。去見學校的心理醫(yī)生,診斷結果是:自身期望與現實之落差產生的精神壓力及相伴隨的對于自身價值和能力的否定和對于自我存在的失望。扼要地說,就是源于所謂的壓力。

沒有電腦、鋼琴、小說、電視機,只有參考書和前買的紅燈牌收音機。晚自習結束后洗洗刷刷,準時收聽一檔名叫愛在10點的節(jié)目。主播節(jié)目的男女主持人雖是dj界新人,卻也是道中好手,播讀水準堪稱藝術。只是節(jié)目大部分時間不是在放歌就是在播廣告,致使一個星期就能播完的小說硬是在小說連播里撐了兩個多月的場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期間我書架上的參考書源源不斷地前仆后繼,我的意思是說,換得很麻利。

在高二時很討厭用一種叫basiccolor的水筆,一元一支的廉價品,損耗速度非常了得。但到了高三就一直只買這種筆,一盒一盒地買,因為看著它們隨參考書一批批陣亡,心中有種主宰他物命運的快樂感覺。

學長把高三比作一次海峽橫渡:下水前覺得一切易如反掌,到達彼岸后,回想一路真的是易如反掌,而我正在拼命橫渡中,所以會有窒息玩命之感。

高考最后一天考完后,回到寢室里,極度興奮,躺在床上,高興地籌劃著游玩計劃。忽然瞥見滿架的參考書與考卷,一瞬間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缺了一塊,惆悵,不舍,不知不覺,淚盈于睫。

[關于高三勵志作文:高三有多高]。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十四

士力架是瑪氏食品公司出品的巧克力產品,是一個熱量型巧克力品牌,口味甜中帶咸。而士力架的熱量,100克中大約含有熱量2045千焦,即是489大卡。跟同類食物相比,熱量較高。而100克士力架中的能量,就約占了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的普通成年人保持健康每天所需攝入總熱量的21%。因此可以說熱量是非常高的。

既然士力架的熱量這么高,那么真如廣告中所說的那么厲害嗎?有抗餓的作用嗎?

首先士力架作為一種食物,肯定是有一定的抗餓能力的。餓了不管吃什么東西都能抗餓。喝水都可以。但若是純粹的代替主食,那是不科學的。雖然士力架的熱量很高,但平時當做零食吃一些即可,真正餓了還是應該吃主食為最好。廣告之所以是廣告,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產品,并不是所有廣告都是真的。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十五

2、檢查各組準備情況,用具是否齊全,并作適當調整。

3、討論:要使室外課堂教學有效進行,我們要注意些什么?

二、實踐活動。

1、量一量,尋找規(guī)律。

(1)量同樣長度的竹竿的影長。

動手操作:在太陽底下,把幾根同樣長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時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長。

注意:在測量竹竿的影長時,各小組必須同時進行操作。

(2)討論:你發(fā)現了什么?

發(fā)現:同時測量幾根同樣長的竹竿,其影長是相同的。

2、再把幾根長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時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長。

學生動手實踐,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長,記錄在表里,并計算比值。(測量時都取整厘米數,竹竿與影長的比值保留兩位小數)。

師:比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發(fā)現?

小組討論、交流,從而發(fā)現規(guī)律: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不同的竹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據上面的測量和計算結果的結果,推想一根3米長的竹竿,當時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長是多少?學生進行交流。

根據高度與影長的比確定這里的影長大約是3米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乘法算出結果。

4、能根據上面的發(fā)現,想辦法測量出一棵大樹的高度嗎?應該準備哪些測量工具?在小組里交流。

在太陽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長,在量出當時大樹的影長。在表格里填寫測量的數據。

師:你能算出大樹的高度嗎?學生進行交流。

在計算時,可以先算出竹竿與影長的比值,在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樹的高度。

師:在測量時為什么我要強調同時測量?

從中體會到數學方法的嚴謹性與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三、實際運用。

1、校園里還有很多比較高的物體,還能測量出樓房、旗桿等的高度嗎?

與學生一起測量旗桿?;氐浇淌疫M行推算。

四、全課小結。

談話:今天我們上了一節(jié)有意義的數學實踐活動課,這節(jié)課上你有什么發(fā)現有什么收獲?請你將你的感受寫成一篇數學小論文。

課前思考:

《大樹有多高》這是一節(jié)數學實踐活動課,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理解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會求比值、化簡比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應用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教學時可分兩大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量量比比,先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長度不同的竹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這一規(guī)律。教學前教師要做好活動的準備工作,如找好幾根同樣長的竹竿,準備好卷尺或米尺;學生測量時教師要巡視學生測量是否準確,操作有無錯誤等,盡量使測量出的數據準確些。第二環(huán)節(jié)議議做做,教師要啟發(fā)學生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解決大樹有多高的問題,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討論采用怎樣的辦法來測量,然后分組測量,最后進行交流。當學生們都能采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出大樹高度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繼續(xù)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仿照這一方法來測量出教學樓、旗桿等的高度。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序直接影響活動的質量,所以對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課前教師一定要考慮周全,做好小組活動的各種準備工作,以提高活動課的教學有效性。

既然是一節(jié)活動課,就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感受數學方法的價值和魅力。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十六

書是去年買的,但一直沒來得及看,直到這個假期才將書抽出來讀了讀,也總算沒有浪費人民幣,這本薄薄的小書可不便宜呢!看這封面和名字,朋友們可能會以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比如繪本之類的。不過,“書不可貌相”,它其實是一本更適合老師閱讀的書籍。

這本書是我之前閱讀的另一本書的作者推薦的,據說對兒童測量概念的教學很有啟發(fā)和幫助,想著二年級就有測量知識的教學,我便買了,結果我都要教三年級了才開封閱讀。表示不想評價自己!

剛打開書的時候,我有點懵圈,全是繁體字。不過能理解,海峽對岸的同胞肯定是用繁體字的,沒有豎著并從右往左排版已經很仁慈了。讀了兩頁后,我發(fā)現閱讀此書完全沒有問題,能結合上下文,連蒙帶猜地讀懂。不得不說,漢字真是一種神奇的文字!

讀完序言進入正文后,我一邊閱讀一邊感嘆,這正文未免也太簡單了吧,幾乎每頁都是幾小段文字配上幾張圖片。像這樣的話,我也能寫書了!讀完后,我可不敢再說這樣的大話了。書雖簡單,卻凝聚著許香蘭老師的汗水。(補一句:書的作者是林意紅,不是許香蘭老師,但許老師是《甘蔗有多高》這一課程的主要開發(fā)者。沒有許老師的實際行動,也就不會有這本書的出現。)。

《甘蔗有多高》這一課程的主題和探索方向,是老師根據幼兒園小朋友們的興趣來確定的。本來老師確定的主題是“稻米”,但在參觀稻田時,小朋友們卻被旁邊的甘蔗吸引了。于是老師決定改變計劃,把主題換成甘蔗。在農夫伯伯的指導下,孩子們在校園里親自種下了甘蔗,并每天進行觀察。在小朋友們種下的甘蔗破土而出后的某天,煜翔小朋友用手指頭在甘蔗旁比來比去,由此開始了一段關于“測量”的探索之旅。

孩子們經歷了四個階段:

(1)甘蔗該用什么量?(非標準測量工具的探索)。

在煜翔用手指頭復制甘蔗的高度時,孩子們發(fā)現“這樣比,會變來變去”,進而引發(fā)了“用什么方式,才不會變來變去”的思考。孩子們找到的測量工具有吸管、樹枝、毛線等,并根據量身高的經驗來實際測量,他們“很自然的從地面量起,將甘蔗葉拉直,對準葉尖將吸管剪斷”。

(2)用連環(huán)扣量(非標準測量單位的發(fā)現)。

后來,有小朋友發(fā)現益智區(qū)的連環(huán)扣也可以用來量東西,從這里開始,孩子們分享的內容就有點不同了。原來都是用手、吸管、毛線、樹枝等復制甘蔗的高度,所用的語言也比較籠統(tǒng),如“甘蔗有這么高”。但使用連環(huán)扣過后,孩子們就可以具體的說出“甘蔗的高度是x個連環(huán)扣”了。開始將長度這個連續(xù)的量,用單位的概念來表示了。

盡管他們并不明白用連環(huán)扣測量和用樹枝、吸管測量本質上的區(qū)別在哪里,但他們似乎能察覺到其中微妙的不同,開始對“幾個”這個數字很有興趣。他們不僅用連環(huán)扣量甘蔗,還用它去量椅子、白板、桌子......老師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做了一個小本子,鼓勵孩子們將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讀書筆記·并與大家分享。讓我這個數學老師興奮的是,孩子們在積累了大量的活動經驗后,逐步發(fā)展了自己的估測能力。在量比較長的東西時,如門、柜子、窗子,孩子們會把連環(huán)扣串得長一些;而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如籃子、椅子等,孩子們則會用串得短的連環(huán)扣量。這說明孩子們在測量之前會先目測和估計物體的長度。

(3)用尺量(標準測量單位的學習)。

逐漸地,這些簡單的測量活動已經不能滿足孩子們了。某天,亞睿小朋友把箱子里所有的連環(huán)扣串成了一串,并告訴老師:“我要量愛彌兒(學校的名字)”。于是,大家一起合作量出了‘愛彌兒’的高度是353個連環(huán)扣。

根據測量結果,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告訴外面的人‘愛彌兒’有353個連環(huán)扣這么高,別人會知道嗎?”討論一陣后,孩子們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于是,老師決定暫時先放下這個問題,改天再試試孩子的想法。從此情況來看,孩子們似乎還沒有感受到使用標準測量單位的必要性。不過,許老師在活動過程中這種不疾不徐、耐心等待的態(tài)度很是讓人欣賞。

后來,潘磊小朋友回家咨詢了家長,第二天很興奮的跟老師說:“尺,大家都知道?!边@時,許多孩子恍然大悟了:“對喲!我家也有尺?!蹦憧矗『⒆觽兛倳朕k法找到答案的!于是,老師開始引導孩子們用卷尺測量愛彌兒的高度。但由于卷尺的長度小于愛彌兒的高度,聰明的捷琳寶寶提議“回去測量353個連環(huán)扣的長度”。此時,孩子們已經發(fā)展出了“間接比較”的策略。多么讓人激動!

(4)做柵欄(測量方法的應用)。

后來,為了保護甘蔗,孩子們決定給甘蔗圍上柵欄。廷彰小朋友畫了柵欄的設計圖,并在圖中的每一根木頭上標出數字,最后數出要用35根木頭來做柵欄。老師帶著孩子們前往市場買木材,發(fā)現木材特別長,于是決定買20根,孩子們想“一根可以變成兩根,20根再20根,就變成40根了”。

在鋸木頭的時候,老師發(fā)現孩子們鋸出的木頭一根長,一根短。于是,孩子們開始想辦法尋找木材的一半在哪里。(這是一個特別精彩的過程!)。

有孩子想用天平的辦法,把木材放在手上,平平的時候就是一半,但經過多次嘗試都沒有找到平衡點。

孩子們又想到把益智區(qū)里的等積異形板一一排在木材上,結果最后一個會超出木材的長度,拿掉又太短,也不可行。

孩子們又嘗試使用連環(huán)扣,但最終使用的連環(huán)扣個數不是偶數,還是不能將木材平分為一半。

還嘗試了用毛線來量木材,再對折找中點(這是個好辦法),但由于毛線的伸縮性,依然沒有找到一半。

最后,孩子們想到用長長的紙條來量就不會伸縮了,最后成功的找到了中點。

接下來的.一個月里,孩子們鋸木頭、磨木頭、上水泥漆。

萬事俱備后,孩子們到菜園里試著擺放要插入的位置。最開始擺放的間距很小,剩下一半的菜園沒有圍上,于是孩子們把間距調大。經過多次嘗試和調整后,終于成功的將菜園圍住了。但大家發(fā)現木頭間的距離不大平均,最后孩子們想到用尺來量,將木頭一一調整。

整個課程,有幾點特別觸動我的神經。

1、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興趣,尊重孩子的想法,老師雖然有計劃,卻能隨著孩子的興趣而彈性地調整,支持孩子的想法和嘗試。

2、不疾不徐的等待。孩子在整個活動中遇到了許多問題,也走了很多彎路,但老師始終耐心的等待他們思考和嘗試,沒有沖上前去指手畫腳,而是一直鼓勵孩子們再想一想、再試試看別的方法。

3、適當的介入。許老師在后記中寫道,整個活動自己也多次遇到不知如何抉擇的時刻,也面臨是否該介入、或不介入等問題。個人認為,雖然許老師介入的次數不多,但幾乎都恰到好處,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把孩子引向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

4、老師的理念領先,能力非凡呀!雖然本書的主題是“測量”,但測量只是整個活動的一部分而已,這是一個綜合性的課程,其中還涉及到種植、觀察、記錄、設計、具體制作柵欄等。題外話一句,開發(fā)這個課程的許香蘭老師只有三、四年的幼教工作經驗,讓我很汗顏呀。

在這里多一句嘴:從整個課程,我們可以窺見臺灣的教育水平是比較高的。之前,我在某個節(jié)目中聽一位清華大學的教授說,中國的基礎教育搞得很好。當時的情況是,在比賽中,中方隊員心算速度較快,擊敗了美方隊員,然后這位知名教授說出了這句話,但這句話我并不怎么贊同。不可否認,縱向觀察,我們的基礎教育是在蒸蒸日上。但學生們強大的計算能力是怎么來的,外行不知道,難道我們自己心里還沒點數嗎?這就能說明我們的基礎教育搞得好嗎?別的不說,瞧瞧人家幼兒園學生都能到田野里上活動課,到市場買木材,俺們這里允許嗎?(當然,我拿人家幼教的例子來說小學和中學面對的事兒,也不怎么恰當。)。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十七

看完這本書《甘蔗有多高》讓我為之震撼的是:書中提到的那兩位老師是如此的明智,孩子們是如此的聰慧。書中提到了老師在學生摸索中的角色,就如《課標》中所說:“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比绻麤]有那兩位老師的支持,以及老師在活動中給學習提供的種種思考的機遇,就不會有孩子們那種“不放棄”的精力,也就不會有孩子們對甘蔗、木頭等的測量的摸索。

書里真實記錄著幼兒園一線教師的教育實踐,看這本書的時候,不像平時看有些理論書籍那樣乏味,倒像是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說,那么輕松,那么流暢。書中提到,剛開始,老師是帶領孩子們去看稻米的,結果孩子們對甘蔗產生了興趣。由于兩位老師的有心、用心,將“甘蔗”生成了一個新的主題,而且還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原來孩子們的學習也可以如此精彩,原來課程也可以如此豐富而深入。對于正在做主題教育的我們也是有許多可以思考的。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痹谧鲋黝}活動中,我們總是不斷的在尋找課程來源,教師絞盡腦汁想課程做主題網絡,當想繼續(xù)跟進預設活動的時候,卻發(fā)現往往無法前進了,那些生活中難以真實尋找到的事物,看似“高大上”的課程,卻往往忽略了生活、忽略了學生興趣點、忽略了生活即教育的意義。

《甘蔗有多高》一書中,起初兩位老師也和我們有著厚此薄彼的想法,自作聰明的預設好了課程---稻米,而這無非是老師想要做的,并非幼兒所想要的。所幸的是,兩位老師有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及時捕捉到了幼兒的興趣點—甘蔗。更值得慶幸的是,兩位老師有支持幼兒的心態(tài)。否則今天我們也不能看到這樣一本寫實的好書。它告訴我們真正有價值的課程資源是源于幼兒的興趣點的、是貼近幼兒生活的,是能真實感受到、觸摸到的事物。書中所寫的那根甘蔗,再普通不過了,可也就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樣東西,伴隨著一群孩子一年多,就是這么一根普通的甘蔗,使孩子們探索著、嘗試著、創(chuàng)造著、學習著。獲得了由他們自己探索出來的一些道理、知識。

生活即教育是給我們最好的啟發(fā),抬頭看天時,也不忘低頭看看身邊的事和物。

普通的大樹有多高篇十八

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應用價值,增強數學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教學資源:長度不一及長度相等的竹竿、卷尺、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要知道一棵大樹有多高,你有辦法測量嗎?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這一問題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一起來研究大樹有多高的問題。

二、實踐探素,發(fā)現規(guī)律。

(一)量量比比(小組合作完成)。

2、再把幾根長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時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長。

(1)、按要求填表。

(2)、計算竹竿與影長的比值。

(3)、討論:根據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發(fā)現?

(4)、得出結論: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不同的竹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議議做做。

(1)學生同桌交流。(2)集體交流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2、根據上面的發(fā)現,你能想辦法測出一棵大樹的高度嗎?

讓學生在小組里交流。并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3、實踐操作:現在我們一起來做一做,看看你的方法行不行。

(1)在太陽光下,先用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影長及量出當時大樹的影長,并把結果填在下表里。

(2)由學生各自算一算大樹的高度。

(3)小組討論各自的想法。

三、拓展延伸:根據求大樹高度經驗,讓學生計算某樓房、旗桿的高度。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