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讀《尋路中國》心得感悟感想(匯總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16:36:37 頁碼:7
最新讀《尋路中國》心得感悟感想(匯總8篇)
2023-11-11 16:36:37    小編:zdfb

感悟是對人生經驗的總結,它能夠幫助我們成長和進步。感悟需要細膩的觸覺和敏銳的洞察力,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這些能力。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些著名作家及名人對于感悟的看法吧。

讀《尋路中國》心得感悟感想篇一

如果說一兩百年前中國在西方人眼里的典型形象是“停滯的帝國”,那么現(xiàn)在大概就趨于另一極端:一個不停快速變化的國度。悖論的是,可能由于生活在其中,或過于熱愛速度,中國人自己對這個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中國,有時看得還不如外國人清楚。

和他的前兩本著作《江城》、《甲骨文》一樣,彼得?海斯勒在《尋路中國》中貫徹了他一貫的觀察中國的態(tài)度:接觸最普通的中國人,從他們的變化和視角來體會和理解中國社會的變遷。大概也因此,這個精通漢語的美國記者的中文名字取得極其普通:何偉。他似乎有一種本能的平民取向,在他的中國故事中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什么名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對的,因為只有普通人的變化最能說明中國是否真的改變了,又是什么樣的改變。

雖然他自嘲是“蹩腳的期刊記者”,但看來卻是一個天生的社會人類學家——他的外國人身份和細膩的內心使他能夠批判性地進行體驗,敏感地覺察到一種異文化的特別之處,其中有許多是中國人自己太習以為常而不以為意的。中國農村地區(qū)將谷物曬在公路上(“用別人的輪胎完成脫粒工作是最簡便的方法”)、司機們像賭氣和比賽一樣驚悚地在各種路段(即便是在彎道和隧道里)相互超車的習慣、“國際賓館”在多數城鎮(zhèn)都有……這些中國人早已習慣的現(xiàn)象,在他筆下都顯示出一種異常、神奇和魔幻的色彩,有時讓人啼笑皆非,但不能不承認,這確實是那個在不斷動蕩變化的中國真實的現(xiàn)實場景。在這里,現(xiàn)實就很魔幻。

這倒并不是基于膚淺惡俗的好奇心,也不是為了對浮躁和怪異的現(xiàn)象進行譏諷,他只是說明了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獨有的特點:不同時代的觀念并存在同一個人身上(一個經商成功的京郊農民,對孩子健康問題的反應,竟是把名字改掉);相互矛盾的現(xiàn)象彼此相鄰;在看似沒有任何變化的表面下事物卻已發(fā)生了根本改變;很多事物似是而非,人們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卻仿佛這根本天經地義。他不是為了譴責和嘲笑,他只是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這個動蕩和浮躁的變遷過程中,人們常常必須同時過兩種以上不同的生活,正如他所言:“有時候,他們似乎是本能地抓住了兩個世界里最糟糕的東西:最糟糕的現(xiàn)代生活,最糟糕的傳統(tǒng)觀念?!庇谑钦麄€社會展現(xiàn)出一種既快速前進,又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情景。

原因之一當然是變化太快,新事物在猛烈地推動和催迫著人們,因而出現(xiàn)了大量名實不符的脫節(jié)現(xiàn)象。在《江城》中他就意識到“所有一切都并非它看似的那個樣子”,以至于他感覺“一切都充滿不確定性,總會有踏空的危險”。十年后在《尋路中國》中他對此感受更深:“新發(fā)現(xiàn)差不多每天都有。其中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就是中國人普遍具有這種感覺:一切都在快速地變化著,沒有幾個人敢自夸自己的知識夠用,人們隨時都會面臨新的情況,需要去琢磨透徹?!倍磺卸伎焖僮兓中纬闪诵碌奶魬?zhàn),“總會有新的形勢需要琢磨,人們來不及辨明方向。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因為他們先做后想。……長遠計劃沒有任何意義:人們的目標就是有錢今天賺,有利今天獲。不然,你就只有被下一次變革的浪潮淹沒掉?!比藗兓畹煤苡屑で橐埠苄量啵骸澳銜蟹N感覺,一群人正跟在后面,緊追不舍?!?/p>

這確實是驚心動魄的一幕。一切都快速改變的結果,就是人們受一種強烈本能的驅使,不管怎樣先干起來再說。雖然地圖不斷更新,但總是趕不上建設工程,“有時候,人們建設事物的速度,似乎比畫出事物的速度還要快”——這是一個重要隱喻:制度和規(guī)則常常滯后于發(fā)展中的新事物,而人們也似乎越來越不在乎各種社會規(guī)范。于是,雖然公司聘用時任何地域歧視都是違法的,但現(xiàn)實中卻公然存在,且時有發(fā)生?!按蜃鬅?,向右轉”并不鮮見,而很多事都要打擦邊球,其“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諒比事前許可要簡單得多”。

正因此,記錄現(xiàn)代中國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多年來它那令人敬畏的摧枯拉朽速度已使許多事物和記憶化為塵土,一切瞬息萬變,呈現(xiàn)出光怪陸離的景象。很難簡單地說這是好是壞——或許是既好又壞。一方面它催迫著人們在急速調整中過一種動蕩的生活,并造成了一種蔑視規(guī)范的無法無天;但另一方面,它卻又顯示出無窮的靈活性和驚人的活力。這兩面同樣令人感到可怕,但卻是不同的“可怕”。

伴隨著這種急于求成心態(tài)(說好聽點是“分秒必爭”的高效率)和驚人活力的,是一種直截了當的做事方式,它和還未文明化的前現(xiàn)代樸實心理結合在一起,時常體現(xiàn)為一種粗俗的坦率。在中國不同城市,他都很不習慣地體驗到行人之間的身體接觸:不斷被人撞著、推著、擠著,人們甚至毫無歉意;但有時,他作為陌生人又受到毫不遲疑的歡迎。農村的風水先生會在別人的葬禮上樂呵呵地發(fā)給你一張帶有27種工種的名片、招工時人們也毫無禮貌禁忌,常常極盡直白地隨意根據興致和偏見行事、而打工者也毫不避諱地談論自己最討厭的東西。在讀這本書時,你能隱隱感覺到,作者實際上喜歡這種粗俗的坦率。

他也喜歡中國人面對壓力的那種態(tài)度:即便在壓力極為沉重的環(huán)境下,他們也不會失去常態(tài)。一如既往地,他表露出對那種生活的理解和同情,在京郊的三岔村生活的兩年里,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房東家里的一員。在浙江麗水,在和路邊雜技團聊過之后,“我已經慢慢地喜歡上了這個雜技團,怎么也無法再看一次他們的表演”,因為他體味到那粗劣的表演之后令人心酸的生活現(xiàn)實。

在這些地方,他已經不是一個神情冷淡、保持客觀的外部觀察者(“除了忠實記錄外,那些與我無關”),而是一個對這一些有著自身關切的關聯(lián)者(“那些與我有關”)。他關切那些正在消亡的村莊,想建立和農村的某種聯(lián)系,也想思考中國的未來。正是這一點,使《尋路中國》不同于同樣描述中國變化的鮑大可著《中國西部四十年》,反倒更像是對自己故鄉(xiāng)變遷的關注。

同樣是駕車穿越全國的記錄,本書和比爾?布萊森《失落的大陸:美國小鎮(zhèn)之旅》相比,反差也很明顯:《尋路中國》盡管也不時顯露出不動聲色的幽默感,但卻并非輕松俏皮的公路旅行散文,相反,其中關于三岔村選舉的一段倒比社會學論文更具洞察力。與他本人早先所著的《江城》相比,《尋路中國》則顯示出對中國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熟練的寫作技巧,那時在他看來中國的現(xiàn)實生活還是“一堆無法溝通與理解的紛紜亂象”,而現(xiàn)在他已經是一個舉重若輕的新中國通。

讀《尋路中國》心得感悟感想篇二

6月22日下午,實小全校師生觀看了《虎兄虎弟》這部電影。

電影講述了兩頭小老虎兄弟在喪失母親,離開父親,分別一年多后在格斗場上成為敵人,又互相認出了對方,重新回到森林,找到了父親,過著父子團聚的生活的故事。

看了《虎兄虎弟》,我心中感觸極深。動物間的感情太深了,竟使兩個生死對手一下子成了患難兄弟,使它們認出了對方是自己的親人!以后,我再也不會傷害動物,去破壞它們的家庭了,它們也是有感情的。

我的感觸不僅是動物感情,更重要的是生態(tài)環(huán)保。電影結束時出現(xiàn)這樣一句話:目前,老虎已從100000多只減少到7000多只。

是個多么驚人的數字啊,它完完全全地反映了人類對待動物的罪行與罪惡。

亞洲象是溫馴善良的龐然大物,可現(xiàn)在,在擁有960萬平方千米面積的中國也己所剩無幾。盡管大象己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行列,但叢林中,槍聲依然頻頻響起。1994年,一伙非法盜獵組織獵殺了幾頭亞洲象,打傷了4頭,迫使亞洲象群離開了這灑滿同類鮮血的地方,遷移出境了,給人們留下了那滴著鮮血的驚嘆號。

為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們應該倡導綠色生活:不使用一次性筷;使用再生紙賀卡、明信片;杜絕獵捕野生動物;不隨地亂扔垃圾、吐痰:少使用塑料袋等一切有利于環(huán)保的事。

讀《尋路中國》心得感悟感想篇三

華裔美國女作家林留清怡在經歷數年的中國美食大冒險后,集成了這樣一本書——《servingthepeople》,繁體版直譯成《味人民服務: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而簡體版卻似乎別有意味地譯成《尋味中國》。不論是筆調還是跨文化觀察方式,這本書無疑可作為何偉《尋路中國》的姊妹篇,無非前者從食物入手,后者開車游歷體驗,何偉是金發(fā)碧眼的美國人,而林留清怡卻是黃皮膚黑眼睛的abc。

在這一點上,倒是跟何偉老婆張彤禾的立場更接近,她也來到中國,去結識東莞工廠的女孩,然后寫了一本《打工女孩》。大家的都有個“中國根”,林的高明之處是并沒有一味地去尋找那個虛幻的“根”。除了長相和偶爾和家人一起吃的山寨中國菜,別無任何聯(lián)系,你不能要求一個土生土長在加州的女孩去懷著莫須有的鄉(xiāng)愁。

比起張彤禾的拼命代入,林留清怡倒是大大方方地承認這一點,我并不是中國人,我的舌頭、我待人處事和觀察世界的方式都是美國的。這也許是為何比起《打工女孩》,《尋味中國》讀起來更真誠有趣的原因。

因為對這片陌生故土上美食的好奇,她來到中國,從詭異的烹飪學校開始,又到山西面攤和“餡老滿”餃子館,甚至味精工廠的探訪,接著到上海外灘的高檔餐廳黃浦會實習,最后到尋找完美的小籠包的一趟揚州之旅結束。這幾段經歷涵蓋了各個層次,里面出現(xiàn)了不少和她有過深交的人物:烹飪學校的王主任、面攤老板張師傅、上海美食評論家江禮旸、黃浦會的廚師小韓和老板梁子庚先生,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傳奇經歷,有想要去的地方,他們的表達就是濃縮了他們人生的一部分。

比如經歷過文革、上山下鄉(xiāng)的王主任對所有的事都是一股經驗論,“做菜好比開車,學個套路而已,就那么簡單”。

從農村出來北京打拼的張師傅陰差陽錯成了廚師,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自己老板,能夠賺點錢寄回家。

報社記者出身的江老師是典型的上海式恃嬌恃寵,被各路餐廳請吃飯寫軟文,這起初讓作者感到反感,當她在中國待了那么多年后,好像扭轉過來,“終于意識到我不能拿美國那一套道德標準來衡量這里的人和事”。一個收紅包的美食評論家也許不是最專業(yè)的,但“我很欣賞他對食物和寫作那股真摯的熱情”。滿腔正義感開始打折扣,這才是了解中國的開始。但至少她對自己是誠實的,直言不諱,“吃過的小籠包中,黃浦會的并不是最好的,雖然費了很大功夫,但還是少了點什么。”忠于舌尖的直覺,這應該是美食熱愛者最基本的素養(yǎng),我們沒法兒對食物說謊。

最喜歡的一節(jié)是寫上海的“音餐廳”的,一間由日本老板開的創(chuàng)新上海菜館,每晚由同一位廚師鄧師傅烹制食物,老板像在日本一樣于玄關迎接客人,屬于比較親民的街坊餐館。鄧師傅也是位傳奇人物,少見地有著喝現(xiàn)磨咖啡的習慣,在德國波恩混過幾年,回來后四處旅行,又在貴州的館子里打過工,他做的菜不花哨,但是很踏實,讓人安心。

林留清怡在這里引用了她認識的一位旅游雜志編輯說過的話,“最好的餐館和最喜歡的餐館壓根就是兩碼事”,在這里,就是黃浦會和音餐廳,最好的餐館可以作為體驗,而最喜歡的餐館才是最常想去的,高高在上的女神終究沒有青梅竹馬的那份放松自在。菜式簡單、擺盤不那么精美,環(huán)境不那么精致優(yōu)雅,這又有什么關系,好吃不就行了。

對于“地道”,作者這樣寫道:我在音餐廳領悟到,對于是否“地道”的看法是相對的,我人在上海,吃著上海廚師做的上海菜,但有些人卻認為這不是地道的上海菜。大家口口聲聲說“地道”二字時,并沒有考慮到食物也是與時俱進,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食物反映了起源地,而起源地本身也在變化。

這也是自己在很多地方吃東西時感到的疑惑,究竟什么是正宗,究竟為什么非要追求正宗?好吃不就行了么。何況上海菜本身就是個曖昧的概念,是本幫菜呢,還是殖民時期融合各大風味的菜系,還是新派創(chuàng)意菜?誰也沒法兒給個定論。當年的名廚梁子庚漸漸變成了個生意人,林留清怡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他難得下一次廚,而且有回把雞丁炒糊了。很多產業(yè)化的餐館最后都會變成這樣,失掉了些許風味,只有嚴格把控質量的食物。

《尋味中國》給我最大的啟發(fā)是要忠于自己并且勇敢地說出喜歡或不喜歡,即使對方是從未獲得過差評的頂級餐廳,還是油跡斑斑的路邊小吃店,我們都可以有自己喜歡的理由。

讀《尋路中國》心得感悟感想篇四

我的祖國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中國,她養(yǎng)育中華兒女度過了五千多年的歲月,承載著我們無數的成長與夢想。她像一座黑夜中的燈塔,無數次在迷霧與黑暗中為我們照亮著前進的道路,她像一顆明珠,像地平線上初生的太陽,我在她的呵護下成長,她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關于祖國發(fā)展變化70年的心得感悟,小編準備了以下文章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祖國70年心得感悟【1】。

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我們對未來的向往,從新中國建立伊始,70年的披荊斬棘,70年的風雨兼程,從此中國走上了自己的開掛人生。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如今在國際舞臺上華麗轉身,展現(xiàn)自身的大國風采,孕育厚積薄發(fā)的力量。

回望過去70載,我們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個奇跡,成就一滴一點的輝煌。兩彈的成功爆破飄起的蘑菇云,意味著我們不再任人宰割;量子通信在星空中守望,意味著我們躍升科技的領跑者;深海勇士號下至海洋最深處,意味著我們終于可以暢游深海,保衛(wèi)海上家園……我們終于可以實現(xiàn)“上至九天攬月,下至五洋捉鱉”的科技強國夢。

不僅如此,我們一雪前恥。把港澳擁護祖國母親的懷抱;成功申入世貿的艱辛,到主動發(fā)起“一帶一路”項目的倡議,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洪流,成為時代的領跑者;曾經抗美援朝的血肉拼搏,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副武裝,堅定信念把國民帶回家。我們不再忍氣吞聲,我們不再被動的驅使前行。我們要堅定理想信念,積極主動的融入世界,肩負祖國偉大復興的責任,開辟出祖國的一片新天地。

當然,祖國的強大越來越成為我們堅強的后盾,但在這個和平與動蕩并存的時代,我們依舊要時刻秉承著憂患意識,時刻做好迎接挑戰(zhàn)的準備。屠殺30萬生靈的殘暴行徑還歷歷在目,日本卻有否認歷史,回避歷史的妄想與嫌疑;全球化的浪潮還在向前推進,卻依舊有“貿易保護”“逆全球化”的逆浪阻擋。因此,我們既要好好的把握發(fā)展的機遇,也要始終保持著憂患意識,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憂患中生存,國家才能迎接挑戰(zhàn),并不斷克服磨練變得更加強大。

我們一路走來,前方的路還依舊漫長。但過去不意味著過去,我們依舊要從中吸取經驗與教訓,繼承70年的中國精神,展望未來,迎接未來的風風雨雨。

祖國70年心得感悟【2】。

我的祖國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中國,她養(yǎng)育中華兒女度過了五千多年的歲月,承載著我們無數的成長與夢想。她像一座黑夜中的燈塔,無數次在迷霧與黑暗中為我們照亮著前進的道路,她像一顆明珠,像地平線上初生的太陽,我在她的呵護下成長,她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我的祖國擁有著無比燦爛的文化,倉頡創(chuàng)造的那一個個方塊字中蘊含了多少奧秘。古往今來,無數偉人用他們的心血澆灌,使這方方正正的字體中開出絢爛的花,為后人留下珍貴的果實。唐詩,宋詞,它們有時似一位婉約的江南少女,字里行間透露著“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優(yōu)柔,有時又似一位瀟灑飄逸的少俠行客,只言片語便流露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曠達。

這些年來,祖國人才濟濟,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毛澤東在祖國最危險的一刻勇敢地站了出來,帶領人民渡過艱難,開。

創(chuàng)新。

的天地。為挽救淪陷在黑暗與迷霧中的中華民族,多少英雄挺身而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拼死為祖國奮斗。黃河邊上的硝煙仿佛已隨著時間之水的流淌隨風而逝,慘痛的歷史也仿佛已經悄悄離我們遠去。但是,從戰(zhàn)爭開始的屈辱時光,那段淪為砧板魚肉的日子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那是永遠的國殤,永遠的不屈,也是永遠不能忘懷的慘痛教訓。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悲痛欲絕的悲傷、沖洗不去的血的教訓,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戰(zhàn)的愿望、富國強民和睦友邦的祝愿。于是中國開始奮進,開始變強,不再成為別人可隨意宰割的玩物。

祖國的科技越來越發(fā)達,“神州5號”飛船發(fā)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送宇航員去太空的國家。繼“神州5號”之后,“神州6號”、“神州7號”相繼發(fā)射成功。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多么豪邁的詩句!我們都做到了,神七、奧運,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無數人認為中國辦不到的奇跡。

伴隨著經濟壯大國力漸強,曾經終日忙于溫飽的中國人民不僅生活進入了富足,而且開始享受更多的進步的快樂。一縷微風掠過大河翻涌的浪濤,激蕩在長城內外;一抹卷云舒卷五岳的崔嵬和天山的壯麗,濡染于大江南北;一曲贊歌穿越千年的塵封和歲月的滄桑,抒寫著歷史的沉重。但它的新生已悄然來到,每一天,陽光從東方的地平線展露微笑,國旗升起。陽光與五星同色,朝霞與國旗爭暉。在莊嚴的國歌聲中,跳躍著歷史與歲月永恒的箴言和愿望。舞動著的國旗在紅霞的漫染下,永遠美麗,永遠自豪。那么美麗,那么驕傲。

中國,正以龍的姿態(tài)騰飛,在與世界同行的道路上,我真心地祝愿它,愿它越飛越高,與日月同輝,像太陽一樣永存,像恒星一樣閃亮。奔騰的江河翻卷起晶瑩的浪花,萬里草原回蕩著不去的馬頭琴聲。這是一條神奇的東方巨龍,它的名字——叫中國。

祖國70年心得感悟【3】。

祖國,您變了,您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貧窮和脆弱,您正不斷走向繁榮與昌盛。

祖國,您變了,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交通,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您的變化,我們有著深深的掛念與感激。

起先,我們家鄉(xiāng)十分窮困,有的全家老小都住在一間房子里,家具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床、桌子以及凳子,真可謂是家徒四壁啊!而現(xiàn)如今,好多家庭都住上了大房子:三室一廳,三室二廳,甚至是幾棟別墅。里面的家具更是一應俱全:書架、衣柜、茶幾,更有華麗的燈飾,豪華的地板,飄逸的窗簾……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家變得更美麗、溫馨。

祖國,您不僅為我們帶來了溫暖,還為我們提供了便捷。

現(xiàn)如今,告別了泥濘小路,告別了辛苦的“11路”,平整的柏油公路隨處可見。大街小巷上車來車往,既方便,又快捷,能夠為我們節(jié)省許多體力和時間。我們借著平穩(wěn)、快速的交通工具,猶如一支利箭行駛在旅途中,行駛在日新月異的人生軌道上。

另外,還有電話、手機,還有電視、網絡,您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的便捷交通。

祖國,您猶如我們的母親,為我們提供溫暖的擁抱,為我們創(chuàng)造方便、快捷的條件,作為您的孩子,我要報答您!

我決定以后努力學習,去海外留學,等到我學成歸來的那一天,就是我報答你的那一天!

祖國70年心得感悟【4】。

建國七十周年了,這七十年里新中國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們的眼睛就像一臺攝像機。爺爺生活在農村,他的眼睛攝下的是農村的變化。爺爺說,新中國成立時他剛好十歲,正是記事的時候。他向我講述了他攝下的農村衣、食、住、行的變化。

爺爺說,他小時候在冬天里沒有被凍著那就是有福氣的家庭,一件破棉襖補了又補,他自己一共穿了十五年都沒有舍得扔掉?,F(xiàn)在的農村孩子可享福了,冬天有毛衣還有羽絨服。不僅是為了穿暖和,更多的是換著穿為了漂亮、好看。說到這爺爺還自豪的看看自己的衣服。

爺爺小的時候經常餓著肚皮,連走路都走不動,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找青草放在嘴里咀嚼來充饑,難得吃上一頓南瓜粥,就像永遠吃不飽?,F(xiàn)在的農村孩子,不僅吃的飽,還要吃的好,每天換著吃說是為了考慮到營養(yǎng)素,還要吃水果、喝牛奶。

說起住的,爺爺更是樂開了嘴。他說,以前住草房,沒有電燈,到了晚上,農村是黑壓壓的一片,夏天特別的熱,蚊子成群結隊地在身邊飛著,一伸手,不用看也能抓住幾只。那時想,要是能夠住“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房子,該有多好,那可是城市里的人生活。現(xiàn)在的農村,電視、冰箱、空調幾乎城市里人有的電器都有,還有的農村大學生有了電腦。農村人自己建造的樓上樓下,加上現(xiàn)代的電器,那住的多舒適呀!

爺爺說累了,端起身邊的一個紫砂茶壺,倒上一杯茶,咂了一口,品了品,自信地說,要不是超過七十歲,規(guī)定不準學駕照,我一定要學會駕駛,然后買一輛小汽車,現(xiàn)在農村人也能買得起汽車了,以前,買一輛自行車,那是人人都羨慕的事。不光是車子,農村的道路,也好了,以前都是土路,到了雨天,凝泥難行。現(xiàn)在都是水泥路,到晚上還有路燈。

說了以上這些,爺爺摸著胡須,深深嘆息,然后,幸福地說“還是共產黨好,建立新中國,又領導改革開放,讓中國的農村是翻天覆地地變化,我們現(xiàn)在享受共產黨的福?!?/p>

祖國70年心得感悟【5】。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雞,喚醒拂曉的沉默;你是沖天騰飛的巨龍,叱咤時代的風云;你是威風凜凜的雄獅,舞動神州的雄風;你是人類智慧的起源,點燃文明的星火。你有一個神圣的名字——中國!我們是新世紀的文明開括者,我們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少年!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滋養(yǎng)了整片神州大地,我們都深深地愛著祖國。黃色的皮膚烙印著祖先留下的顏色,搏動的心臟跳動著五千年的脈搏,涌動的血液奔騰著長江黃河的浪波。1949年10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了。飽受戰(zhàn)爭滄桑與落后苦難的中國人民終于重新站立起來,以一個泱泱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東方。那是全中國人民最大的榮耀!光輝歲月彈指之間,今年10月1日,我們又將迎來祖國母親69歲的生日,一個舉國歡慶的重大節(jié)日!

歷經重重磨難,古老的萬里長城依然挺立著不屈的胸膛,咆哮奔騰的黃河長江依舊翻滾著咕咕的浪花,天安門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依舊鮮艷得耀眼奪目,縈繞著陣陣書香的教室里童稚的孩子們朗朗的誦讀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漫無邊際的草原上不再彌漫著槍炮的滾滾硝煙,廣袤無垠的土地上不再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和平的歌聲唱響了整片神州大地!中國已經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越入了一個飛速發(fā)展的科技時代,無數堅強不屈的華夏兒女為新中國的繁榮昌盛譜寫了一段又一段的偉大篇章!

梁啟超曾在《少年中國說》里這樣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弊鎳磥淼闹負谖覀兦嗌倌暌淮募缟希覀兪亲鎳奈磥?,是新時代的少年,都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遠大重任。弘揚愛國之心,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磨煉意志,砥礪品格,刻苦學習,是我們作為新一代青少年的必備品質!

讓我們秉承著革命先烈精忠報國的赤子雄心,讓我們承載著文人墨客名垂青史的奮筆疾書,讓我們肩負著創(chuàng)建更輝煌祖國的重任!努力拼搏吧!弘揚愛國之心,樹立青春之志!做個有用的中國人!

建國70年來的變化和影響。

讀《尋路中國》心得感悟感想篇五

《尋路中國》的書名與副標題(“從鄉(xiāng)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十分迷惑人,我將之當作旅游散文買下來,沏好咖啡,將陽光迎進屋內,打算愜意地欣賞一番,然而只翻兩頁,看到作者何偉把機動車駕駛員理論考試題抄出來的時候,我興奮而尷尬地笑了,我自己考駕照時也背過、考過。大部分題目匪夷所思地體現(xiàn)出形式主義的精髓。譬如書中提到的一題:如果別的駕駛員停車向你問路,你應該:a)不告訴對方。b)耐心細致地予以回答。c)給他指一條錯誤的道路。

繼續(xù)讀下去,當何偉將中國駕駛員的各種鳴笛方式歸納為“負責傳導駕駛員的本能反應”的神經學語義系統(tǒng)時,我哈哈大笑。

這一段是如此寫:一下短促的“畢”聲,用以引起注意。連續(xù)兩聲“畢-畢”表示憤怒。如果是一陣特別悠長的“畢————”聲,那代表著駕駛員遇到交通擁堵了,他已經沒有邊縫可鉆,正巴不得路上所有的人和車統(tǒng)統(tǒng)消失。如果有“畢————————”聲回應,說明他們動彈不得。另有一種略帶口吃的“—畢—……—畢—”聲,代表著駕駛員除了痛苦就再無別的感覺。還有一種事后才摁一下的“——畢”聲,這一般是新手們的做法,他們通常反應遲緩,還沒來得及摁喇叭,剛出現(xiàn)的狀況就已經自行化解。

我即刻知道,這本書的內容將是比旅游散文深刻數倍的事,而這種深刻,也將從這些無意義、甚至好笑的碎片中整合出來?!秾ぢ分袊纷罱K能夠勾勒出中國這十年發(fā)展的一條脈絡,功勞幾乎全要歸功于類似的瑣碎細節(jié)。譬如這套“喇叭語義系統(tǒng)”,好像是作者隨意的觀察與幽默的表達,但它與書中的內容暗地里有廣泛地聯(lián)系——中國汽車爆炸性的增長過程與城市道路建設的無能為力導致了擁堵時的喇叭聲,在這場增長躍進中,有國民收入增加后的自覺意識,也有政府刻意的刺激。國外汽車公司從八十年代的無所適從,到新千年慨嘆“錢太好掙了”;國內類似奇瑞的公司,從購買國外過時發(fā)動機生產線起家,依靠“抄寫”設計制造廉價國產汽車并以此獲得巨額財富。

在書中第二部“村莊”中,何偉以他觀察到的各種生活細節(jié)描述了一個京郊農民魏子淇的生活軌跡。魏子淇一家從貧困到小康,原因之一便是汽車年代的到來,城里人將駕車郊游作為時興的生活方式去追隨,魏子淇改造了自家的屋子,使之成為一處“農家樂”,提供農家菜和住宿,他在幾年內便獲得了比以前種地多幾倍的收入,而他在有錢之后,終于也要買一輛車以作為自己的地位標識。

與汽車問題緊密相關的是道路問題。作者何偉寫本書第一部分“城墻”時,租了一輛本應是越野之用然而卻設計成“cityspecial”的切諾基7250,順著長城遺跡,經國道、省道、鄉(xiāng)間小道這些非高速路從北京一路向西駛去。第二部“村莊”,何偉則見證了鄉(xiāng)村道路從無到有的過程,這些路幾乎全為了將城里人引入鄉(xiāng)村,并帶來經濟繁榮。第三部“工廠”里,何偉開始描述高速公路全面鋪開的年代,他順著浙江的高速公路一路開過去,路旁布滿了各類工廠,而他采訪的其中一間胸罩調節(jié)環(huán)廠,正是推動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標本,他筆下那些鮮活的老板、中層技術工人、剛剛出來找工作的未成年女工,撐起了這些經濟體。

看《尋路中國》時,我沉迷于作者筆下那些中國人、那些最底層人民這十年迅速流變的生活狀態(tài),并未注意到“道路”在書中的脈絡。掩上書,作者駕車行駛的那些道路開始在腦海中清晰起來。這些仿佛巨型魔術一樣鋪設出來的城市道路、鄉(xiāng)間公路、高速路,將億萬中國人帶到不同的地方,將農民的土地與老式生活狀態(tài)徹底瓦解。這些道路建設的偉岸成績,由專政者在發(fā)展壓制一切的觀念下,花費巨額資金刺激出來,擊垮了中國本來存在的一切其他觀念。而中國就是這樣繼續(xù)向前,繼續(xù)“在路上”。如此一看,書名“countrydriving”真不能再貼切了。

極可貴的,本書作者沒有武斷地將中國整體的險惡發(fā)展狀態(tài)怪罪到任何人頭上,他也沒有怪罪中國政府。他在具體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如今的可怕狀態(tài)很難說有一個具體實在的魔怪在作祟,或者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魔怪的組成部分。

“村莊”的故事中,魏子淇起初說自己對政治不感興趣,他在一開始也的確如任何一個勤懇的農民,勉力經營自己的生活,后來他主動入了黨,參與村級政府的議事,因為他知道這個身份會為他的農家樂經營帶來實際的好處,他有村委會的支持,于是從銀行貸到款擴大經營。“工廠”的故事里,那些溫州老板們與官員們在拉關系上的互動,全部主動得沒有一絲抱怨,而中華香煙和茅臺酒這些禮品的流轉,代替現(xiàn)金成為關系結構中的硬通貨幣?!肮S”這一部分中,何偉還提到了一個希望找到外國媒體曝光不公的生意人,他與一些鎮(zhèn)民一樣,因為水利工程的修建而被迫搬遷,卻沒有得到公平的補償,他相信那個大壩的融資有嚴重的問題,并與政府做著斗爭,但同時他作為一個地板磚銷售商,又在搬遷新鎮(zhèn)的工地里做生意并獲得利益。

何偉沒有批判他,因為他相信這至少是國人弄清真相與基本問題的起點,而解決問題的動力正是經濟。他清晰地指出:“中國需要發(fā)展到某個點上,讓中產階級和上層人士都感覺到,這樣的體系對他們獲得成功已經形成了障礙。不過,這種情形還沒有發(fā)生,即使在高速公路出口的小城鎮(zhèn)里也沒有發(fā)生,因為他們僅憑著賣幾塊地板磚也能賺到大錢?!?/p>

也就是說,人們既覺得不滿而抗議,但他們又能想盡辦法繞過障礙獲得豐厚的利益,所以沒有人真的想為真正的改革做些什么,而是在現(xiàn)有的惡魔般的體系內繼續(xù)鉆營著。這種矛盾的漩渦處處可見,譬如造成“喇叭語義系統(tǒng)”的原因——城里人他們一方面振振有詞地辯論應該如何行車更文明,另一方面上了路就和別人一樣刁鉆地沖撞,理由當然充分得很:不野蠻一點,在城里是開不走車的,而野蠻地將車開起來,也是一種勝利。

或者人們一方面痛罵政府,另一方面自發(fā)地組成了國考的大軍。又或者一方面做一個口頭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另一方面以這種名聲博取良好的生活條件。這些情形,為數眾多,千篇一律,司空見慣。這種矛盾漩渦令我們失去了潔身自好的可能,畢竟,連出家的地方也都一片烏煙瘴氣,和尚一邊念經,一邊收著香火錢來辦公司。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何偉帶來的新聞寫作方法。他像魔術師一樣把自己觀察到的種種細節(jié)粘合在一起,組合成一幅令人擔憂、卻并非漆黑一片的中國圖景,最重要的是,我看得到有生命力的人。我一度想,是否因為他是個外國人,未曾卷入國人的真生活,才得以如此客觀地描述我們的當下。但似乎又并非如此,像《南方周末》、《新世紀周刊》、《鳳凰周刊》等等做深度報道的報刊,也都盡量以詳盡的調查,將許多問題揭露與展示出來。但他們的文章缺乏令人感動的魔力,不是將細節(jié)堆疊得毫無生命力,就是觀點并非從細節(jié)中來、而將細節(jié)強行納入預設的觀點中。我看完他們的報道,總是看得到問題,看不到人?,F(xiàn)在國中即便是最好的新聞報道,也還缺乏對具體的人的關懷,太注重對不公事件與觀點的關懷。

正是何偉描述的這些生動的人,讓我覺得我可以更加不相信《新聞聯(lián)播》,但我也確認了另一樣早就在警惕的問題,即我也不能全然相信門戶網站的新聞全面負面化。這種負面新聞的排列在當下有令執(zhí)政者警醒的意義,這些網絡編輯們努力地讓我們看到官媒之外的真相,這是極可貴的。在官媒把持主要傳播渠道的時候,這些門戶網站的斗爭是抵抗1984狀態(tài)最有力的武器。

而我們自身要做的是,避免每天早晨起床看到這些新聞就覺得自己深陷于一個惡毒的世界。這會讓我們忘記了真正經歷的生活,忘記去體察事情運行的真正緣由。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忘記我們自己乃是造成這個惡毒世界的一份子。

我們有必要在《尋路中國》的細致觀察中對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家做一次重新的考量。我仿佛第一次得知我并不是在一片漆黑中行走,而是看清了一些無可救藥的肌理,又看到一些被治愈的可能性。也許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叫囂者繼續(xù)叫囂,憤怒者繼續(xù)憤怒,反抗者繼續(xù)反抗,探路者繼續(xù)探路。我們需要喧囂的聲音,而每一個生活者,必須在喧囂中心的寧靜地帶繼續(xù)生活。

讀《尋路中國》心得感悟感想篇六

華裔美國女作家林留清怡在經歷數年的中國美食大冒險后,集成了這樣一本書——《servingthepeople》,繁體版直譯成《味人民服務: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而簡體版卻似乎別有意味地譯成《尋味中國》。不論是筆調還是跨文化觀察方式,這本書無疑可作為何偉《尋路中國》的姊妹篇,無非前者從食物入手,后者開車游歷體驗,何偉是金發(fā)碧眼的美國人,而林留清怡卻是黃皮膚黑眼睛的abc。

在這一點上,倒是跟何偉老婆張彤禾的立場更接近,她也來到中國,去結識東莞工廠的女孩,然后寫了一本《打工女孩》。大家的都有個“中國根”,林的高明之處是并沒有一味地去尋找那個虛幻的“根”。除了長相和偶爾和家人一起吃的山寨中國菜,別無任何聯(lián)系,你不能要求一個土生土長在加州的女孩去懷著莫須有的鄉(xiāng)愁。

比起張彤禾的拼命代入,林留清怡倒是大大方方地承認這一點,我并不是中國人,我的舌頭、我待人處事和觀察世界的方式都是美國的。這也許是為何比起《打工女孩》,《尋味中國》讀起來更真誠有趣的原因。

因為對這片陌生故土上美食的好奇,她來到中國,從詭異的烹飪學校開始,又到山西面攤和“餡老滿”餃子館,甚至味精工廠的探訪,接著到上海外灘的高檔餐廳黃浦會實習,最后到尋找完美的小籠包的一趟揚州之旅結束。這幾段經歷涵蓋了各個層次,里面出現(xiàn)了不少和她有過深交的人物:烹飪學校的王主任、面攤老板張師傅、上海美食評論家江禮旸、黃浦會的廚師小韓和老板梁子庚先生,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傳奇經歷,有想要去的地方,他們的表達就是濃縮了他們人生的一部分。

比如經歷過文革、上山下鄉(xiāng)的王主任對所有的事都是一股經驗論,“做菜好比開車,學個套路而已,就那么簡單”。

從農村出來北京打拼的張師傅陰差陽錯成了廚師,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自己老板,能夠賺點錢寄回家。

報社記者出身的江老師是典型的上海式恃嬌恃寵,被各路餐廳請吃飯寫軟文,這起初讓作者感到反感,當她在中國待了那么多年后,好像扭轉過來,“終于意識到我不能拿美國那一套道德標準來衡量這里的人和事”。一個收紅包的美食評論家也許不是最專業(yè)的,但“我很欣賞他對食物和寫作那股真摯的熱情”。滿腔正義感開始打折扣,這才是了解中國的開始。但至少她對自己是誠實的,直言不諱,“吃過的小籠包中,黃浦會的并不是最好的,雖然費了很大功夫,但還是少了點什么?!敝矣谏嗉獾闹庇X,這應該是美食熱愛者最基本的素養(yǎng),我們沒法兒對食物說謊。

最喜歡的一節(jié)是寫上海的“音餐廳”的,一間由日本老板開的創(chuàng)新上海菜館,每晚由同一位廚師鄧師傅烹制食物,老板像在日本一樣于玄關迎接客人,屬于比較親民的街坊餐館。鄧師傅也是位傳奇人物,少見地有著喝現(xiàn)磨咖啡的習慣,在德國波恩混過幾年,回來后四處旅行,又在貴州的館子里打過工,他做的菜不花哨,但是很踏實,讓人安心。

林留清怡在這里引用了她認識的一位旅游雜志編輯說過的話,“最好的餐館和最喜歡的餐館壓根就是兩碼事”,在這里,就是黃浦會和音餐廳,最好的餐館可以作為體驗,而最喜歡的餐館才是最常想去的,高高在上的女神終究沒有青梅竹馬的那份放松自在。菜式簡單、擺盤不那么精美,環(huán)境不那么精致優(yōu)雅,這又有什么關系,好吃不就行了。

對于“地道”,作者這樣寫道:我在音餐廳領悟到,對于是否“地道”的看法是相對的,我人在上海,吃著上海廚師做的上海菜,但有些人卻認為這不是地道的上海菜。大家口口聲聲說“地道”二字時,并沒有考慮到食物也是與時俱進,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食物反映了起源地,而起源地本身也在變化。

這也是自己在很多地方吃東西時感到的疑惑,究竟什么是正宗,究竟為什么非要追求正宗?好吃不就行了么。何況上海菜本身就是個曖昧的概念,是本幫菜呢,還是殖民時期融合各大風味的菜系,還是新派創(chuàng)意菜?誰也沒法兒給個定論。當年的名廚梁子庚漸漸變成了個生意人,林留清怡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他難得下一次廚,而且有回把雞丁炒糊了。很多產業(yè)化的餐館最后都會變成這樣,失掉了些許風味,只有嚴格把控質量的食物。

《尋味中國》給我最大的啟發(fā)是要忠于自己并且勇敢地說出喜歡或不喜歡,即使對方是從未獲得過差評的頂級餐廳,還是油跡斑斑的路邊小吃店,我們都可以有自己喜歡的理由。

如果說一兩百年前中國在西方人眼里的典型形象是“停滯的帝國”,那么現(xiàn)在大概就趨于另一極端:一個不??焖僮兓膰?。悖論的是,可能由于生活在其中,或過于熱愛速度,中國人自己對這個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中國,有時看得還不如外國人清楚。

和他的前兩本著作《江城》、《甲骨文》一樣,彼得?海斯勒在《尋路中國》中貫徹了他一貫的觀察中國的態(tài)度:接觸最普通的中國人,從他們的變化和視角來體會和理解中國社會的變遷。大概也因此,這個精通漢語的美國記者的中文名字取得極其普通:何偉。他似乎有一種本能的平民取向,在他的中國故事中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什么名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對的,因為只有普通人的變化最能說明中國是否真的改變了,又是什么樣的改變。

雖然他自嘲是“蹩腳的期刊記者”,但看來卻是一個天生的社會人類學家——他的外國人身份和細膩的內心使他能夠批判性地進行體驗,敏感地覺察到一種異文化的特別之處,其中有許多是中國人自己太習以為常而不以為意的。中國農村地區(qū)將谷物曬在公路上(“用別人的輪胎完成脫粒工作是最簡便的方法”)、司機們像賭氣和比賽一樣驚悚地在各種路段(即便是在彎道和隧道里)相互超車的習慣、“國際賓館”在多數城鎮(zhèn)都有……這些中國人早已習慣的現(xiàn)象,在他筆下都顯示出一種異常、神奇和魔幻的色彩,有時讓人啼笑皆非,但不能不承認,這確實是那個在不斷動蕩變化的中國真實的現(xiàn)實場景。在這里,現(xiàn)實就很魔幻。

這倒并不是基于膚淺惡俗的好奇心,也不是為了對浮躁和怪異的現(xiàn)象進行譏諷,他只是說明了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獨有的特點:不同時代的觀念并存在同一個人身上(一個經商成功的京郊農民,對孩子健康問題的反應,竟是把名字改掉);相互矛盾的現(xiàn)象彼此相鄰;在看似沒有任何變化的表面下事物卻已發(fā)生了根本改變;很多事物似是而非,人們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卻仿佛這根本天經地義。他不是為了譴責和嘲笑,他只是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這個動蕩和浮躁的變遷過程中,人們常常必須同時過兩種以上不同的生活,正如他所言:“有時候,他們似乎是本能地抓住了兩個世界里最糟糕的東西:最糟糕的現(xiàn)代生活,最糟糕的傳統(tǒng)觀念?!庇谑钦麄€社會展現(xiàn)出一種既快速前進,又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情景。

原因之一當然是變化太快,新事物在猛烈地推動和催迫著人們,因而出現(xiàn)了大量名實不符的脫節(jié)現(xiàn)象。在《江城》中他就意識到“所有一切都并非它看似的那個樣子”,以至于他感覺“一切都充滿不確定性,總會有踏空的危險”。十年后在《尋路中國》中他對此感受更深:“新發(fā)現(xiàn)差不多每天都有。其中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就是中國人普遍具有這種感覺:一切都在快速地變化著,沒有幾個人敢自夸自己的知識夠用,人們隨時都會面臨新的情況,需要去琢磨透徹。”而一切都快速變化又形成了新的挑戰(zhàn),“總會有新的形勢需要琢磨,人們來不及辨明方向。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因為他們先做后想。……長遠計劃沒有任何意義:人們的目標就是有錢今天賺,有利今天獲。不然,你就只有被下一次變革的浪潮淹沒掉?!比藗兓畹煤苡屑で橐埠苄量啵骸澳銜蟹N感覺,一群人正跟在后面,緊追不舍?!?/p>

這確實是驚心動魄的一幕。一切都快速改變的結果,就是人們受一種強烈本能的驅使,不管怎樣先干起來再說。雖然地圖不斷更新,但總是趕不上建設工程,“有時候,人們建設事物的速度,似乎比畫出事物的速度還要快”——這是一個重要隱喻:制度和規(guī)則常常滯后于發(fā)展中的新事物,而人們也似乎越來越不在乎各種社會規(guī)范。于是,雖然公司聘用時任何地域歧視都是違法的,但現(xiàn)實中卻公然存在,且時有發(fā)生?!按蜃鬅?,向右轉”并不鮮見,而很多事都要打擦邊球,其“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諒比事前許可要簡單得多”。

正因此,記錄現(xiàn)代中國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多年來它那令人敬畏的摧枯拉朽速度已使許多事物和記憶化為塵土,一切瞬息萬變,呈現(xiàn)出光怪陸離的景象。很難簡單地說這是好是壞——或許是既好又壞。一方面它催迫著人們在急速調整中過一種動蕩的生活,并造成了一種蔑視規(guī)范的無法無天;但另一方面,它卻又顯示出無窮的靈活性和驚人的活力。這兩面同樣令人感到可怕,但卻是不同的“可怕”。

伴隨著這種急于求成心態(tài)(說好聽點是“分秒必爭”的高效率)和驚人活力的,是一種直截了當的做事方式,它和還未文明化的前現(xiàn)代樸實心理結合在一起,時常體現(xiàn)為一種粗俗的坦率。在中國不同城市,他都很不習慣地體驗到行人之間的身體接觸:不斷被人撞著、推著、擠著,人們甚至毫無歉意;但有時,他作為陌生人又受到毫不遲疑的歡迎。農村的風水先生會在別人的葬禮上樂呵呵地發(fā)給你一張帶有27種工種的名片、招工時人們也毫無禮貌禁忌,常常極盡直白地隨意根據興致和偏見行事、而打工者也毫不避諱地談論自己最討厭的東西。在讀這本書時,你能隱隱感覺到,作者實際上喜歡這種粗俗的坦率。

他也喜歡中國人面對壓力的那種態(tài)度:即便在壓力極為沉重的環(huán)境下,他們也不會失去常態(tài)。一如既往地,他表露出對那種生活的理解和同情,在京郊的三岔村生活的兩年里,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房東家里的一員。在浙江麗水,在和路邊雜技團聊過之后,“我已經慢慢地喜歡上了這個雜技團,怎么也無法再看一次他們的表演”,因為他體味到那粗劣的表演之后令人心酸的生活現(xiàn)實。

在這些地方,他已經不是一個神情冷淡、保持客觀的外部觀察者(“除了忠實記錄外,那些與我無關”),而是一個對這一些有著自身關切的關聯(lián)者(“那些與我有關”)。他關切那些正在消亡的村莊,想建立和農村的某種聯(lián)系,也想思考中國的未來。正是這一點,使《尋路中國》不同于同樣描述中國變化的鮑大可著《中國西部四十年》,反倒更像是對自己故鄉(xiāng)變遷的關注。

同樣是駕車穿越全國的記錄,本書和比爾?布萊森《失落的大陸:美國小鎮(zhèn)之旅》相比,反差也很明顯:《尋路中國》盡管也不時顯露出不動聲色的幽默感,但卻并非輕松俏皮的公路旅行。

散文。

相反其中關于三岔村選舉的一段倒比社會學論文更具洞察力。與他本人早先所著的《江城》相比《尋路中國》則顯示出對中國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熟練的寫作技巧那時在他看來中國的現(xiàn)實生活還是“一堆無法溝通與理解的紛紜亂象”而現(xiàn)在他已經是一個舉重若輕的新中國通。

《尋路中國》的書名與副標題(“從鄉(xiāng)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十分迷惑人,我將之當作旅游散文買下來,沏好咖啡,將陽光迎進屋內,打算愜意地欣賞一番,然而只翻兩頁,看到作者何偉把機動車駕駛員理論考試題抄出來的時候,我興奮而尷尬地笑了,我自己考駕照時也背過、考過。大部分題目匪夷所思地體現(xiàn)出形式主義的精髓。譬如書中提到的一題:如果別的駕駛員停車向你問路,你應該:a)不告訴對方。b)耐心細致地予以回答。c)給他指一條錯誤的道路。

繼續(xù)讀下去,當何偉將中國駕駛員的各種鳴笛方式歸納為“負責傳導駕駛員的本能反應”的神經學語義系統(tǒng)時,我哈哈大笑。

這一段是如此寫:一下短促的“畢”聲,用以引起注意。連續(xù)兩聲“畢-畢”表示憤怒。如果是一陣特別悠長的“畢————”聲,那代表著駕駛員遇到交通擁堵了,他已經沒有邊縫可鉆,正巴不得路上所有的人和車統(tǒng)統(tǒng)消失。如果有“畢————————”聲回應,說明他們動彈不得。另有一種略帶口吃的“—畢—……—畢—”聲,代表著駕駛員除了痛苦就再無別的感覺。還有一種事后才摁一下的“——畢”聲,這一般是新手們的做法,他們通常反應遲緩,還沒來得及摁喇叭,剛出現(xiàn)的狀況就已經自行化解。

我即刻知道,這本書的內容將是比旅游散文深刻數倍的事,而這種深刻,也將從這些無意義、甚至好笑的碎片中整合出來?!秾ぢ分袊纷罱K能夠勾勒出中國這十年發(fā)展的一條脈絡,功勞幾乎全要歸功于類似的瑣碎細節(jié)。譬如這套“喇叭語義系統(tǒng)”,好像是作者隨意的觀察與幽默的表達,但它與書中的內容暗地里有廣泛地聯(lián)系——中國汽車爆炸性的增長過程與城市道路建設的無能為力導致了擁堵時的喇叭聲,在這場增長躍進中,有國民收入增加后的自覺意識,也有政府刻意的刺激。國外汽車公司從八十年代的無所適從,到新千年慨嘆“錢太好掙了”;國內類似奇瑞的公司,從購買國外過時發(fā)動機生產線起家,依靠“抄寫”設計制造廉價國產汽車并以此獲得巨額財富。

在書中第二部“村莊”中,何偉以他觀察到的各種生活細節(jié)描述了一個京郊農民魏子淇的生活軌跡。魏子淇一家從貧困到小康,原因之一便是汽車年代的到來,城里人將駕車郊游作為時興的生活方式去追隨,魏子淇改造了自家的屋子,使之成為一處“農家樂”,提供農家菜和住宿,他在幾年內便獲得了比以前種地多幾倍的收入,而他在有錢之后,終于也要買一輛車以作為自己的地位標識。

與汽車問題緊密相關的是道路問題。作者何偉寫本書第一部分“城墻”時,租了一輛本應是越野之用然而卻設計成“cityspecial”的切諾基7250,順著長城遺跡,經國道、省道、鄉(xiāng)間小道這些非高速路從北京一路向西駛去。第二部“村莊”,何偉則見證了鄉(xiāng)村道路從無到有的過程,這些路幾乎全為了將城里人引入鄉(xiāng)村,并帶來經濟繁榮。第三部“工廠”里,何偉開始描述高速公路全面鋪開的年代,他順著浙江的高速公路一路開過去,路旁布滿了各類工廠,而他采訪的其中一間胸罩調節(jié)環(huán)廠,正是推動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標本,他筆下那些鮮活的老板、中層技術工人、剛剛出來找工作的未成年女工,撐起了這些經濟體。

看《尋路中國》時,我沉迷于作者筆下那些中國人、那些最底層人民這十年迅速流變的生活狀態(tài),并未注意到“道路”在書中的脈絡。掩上書,作者駕車行駛的那些道路開始在腦海中清晰起來。這些仿佛巨型魔術一樣鋪設出來的城市道路、鄉(xiāng)間公路、高速路,將億萬中國人帶到不同的地方,將農民的土地與老式生活狀態(tài)徹底瓦解。這些道路建設的偉岸成績,由專政者在發(fā)展壓制一切的觀念下,花費巨額資金刺激出來,擊垮了中國本來存在的一切其他觀念。而中國就是這樣繼續(xù)向前,繼續(xù)“在路上”。如此一看,書名“countrydriving”真不能再貼切了。

極可貴的,本書作者沒有武斷地將中國整體的險惡發(fā)展狀態(tài)怪罪到任何人頭上,他也沒有怪罪中國政府。他在具體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如今的可怕狀態(tài)很難說有一個具體實在的魔怪在作祟,或者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魔怪的組成部分。

“村莊”的故事中,魏子淇起初說自己對政治不感興趣,他在一開始也的確如任何一個勤懇的農民,勉力經營自己的生活,后來他主動入了黨,參與村級政府的議事,因為他知道這個身份會為他的農家樂經營帶來實際的好處,他有村委會的支持,于是從銀行貸到款擴大經營?!肮S”的故事里,那些溫州老板們與官員們在拉關系上的互動,全部主動得沒有一絲抱怨,而中華香煙和茅臺酒這些禮品的流轉,代替現(xiàn)金成為關系結構中的硬通貨幣?!肮S”這一部分中,何偉還提到了一個希望找到外國媒體曝光不公的生意人,他與一些鎮(zhèn)民一樣,因為水利工程的修建而被迫搬遷,卻沒有得到公平的補償,他相信那個大壩的融資有嚴重的問題,并與政府做著斗爭,但同時他作為一個地板磚銷售商,又在搬遷新鎮(zhèn)的工地里做生意并獲得利益。

何偉沒有批判他,因為他相信這至少是國人弄清真相與基本問題的起點,而解決問題的動力正是經濟。他清晰地指出:“中國需要發(fā)展到某個點上,讓中產階級和上層人士都感覺到,這樣的體系對他們獲得成功已經形成了障礙。不過,這種情形還沒有發(fā)生,即使在高速公路出口的小城鎮(zhèn)里也沒有發(fā)生,因為他們僅憑著賣幾塊地板磚也能賺到大錢?!?/p>

也就是說,人們既覺得不滿而抗議,但他們又能想盡辦法繞過障礙獲得豐厚的利益,所以沒有人真的想為真正的改革做些什么,而是在現(xiàn)有的惡魔般的體系內繼續(xù)鉆營著。這種矛盾的漩渦處處可見,譬如造成“喇叭語義系統(tǒng)”的原因——城里人他們一方面振振有詞地辯論應該如何行車更文明,另一方面上了路就和別人一樣刁鉆地沖撞,理由當然充分得很:不野蠻一點,在城里是開不走車的,而野蠻地將車開起來,也是一種勝利。

或者人們一方面痛罵政府,另一方面自發(fā)地組成了國考的大軍。又或者一方面做一個口頭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另一方面以這種名聲博取良好的生活條件。這些情形,為數眾多,千篇一律,司空見慣。這種矛盾漩渦令我們失去了潔身自好的可能,畢竟,連出家的地方也都一片烏煙瘴氣,和尚一邊念經,一邊收著香火錢來辦公司。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何偉帶來的新聞寫作方法。他像魔術師一樣把自己觀察到的種種細節(jié)粘合在一起,組合成一幅令人擔憂、卻并非漆黑一片的中國圖景,最重要的是,我看得到有生命力的人。我一度想,是否因為他是個外國人,未曾卷入國人的真生活,才得以如此客觀地描述我們的當下。但似乎又并非如此,像《南方周末》、《新世紀周刊》、《鳳凰周刊》等等做深度報道的報刊,也都盡量以詳盡的調查,將許多問題揭露與展示出來。但他們的文章缺乏令人感動的魔力,不是將細節(jié)堆疊得毫無生命力,就是觀點并非從細節(jié)中來、而將細節(jié)強行納入預設的觀點中。我看完他們的報道,總是看得到問題,看不到人?,F(xiàn)在國中即便是最好的新聞報道,也還缺乏對具體的人的關懷,太注重對不公事件與觀點的關懷。

正是何偉描述的這些生動的人,讓我覺得我可以更加不相信《新聞聯(lián)播》,但我也確認了另一樣早就在警惕的問題,即我也不能全然相信門戶網站的新聞全面負面化。這種負面新聞的排列在當下有令執(zhí)政者警醒的意義,這些網絡編輯們努力地讓我們看到官媒之外的真相,這是極可貴的。在官媒把持主要傳播渠道的時候,這些門戶網站的斗爭是抵抗1984狀態(tài)最有力的武器。

而我們自身要做的是,避免每天早晨起床看到這些新聞就覺得自己深陷于一個惡毒的世界。這會讓我們忘記了真正經歷的生活,忘記去體察事情運行的真正緣由。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忘記我們自己乃是造成這個惡毒世界的一份子。

我們有必要在《尋路中國》的細致觀察中對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家做一次重新的考量。我仿佛第一次得知我并不是在一片漆黑中行走,而是看清了一些無可救藥的肌理,又看到一些被治愈的可能性。也許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叫囂者繼續(xù)叫囂,憤怒者繼續(xù)憤怒,反抗者繼續(xù)反抗,探路者繼續(xù)探路。我們需要喧囂的聲音,而每一個生活者,必須在喧囂中心的寧靜地帶繼續(xù)生活。

讀《尋路中國》心得感悟感想篇七

五千年的蘊涵和積淀,七十年的揚棄和繼承,造就了現(xiàn)在屹立在世界東方的中國。在這70年里,祖國經歷了各種考驗,卻仍始終堅持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前進方向保持一致,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奮斗。關于2019年祖國70周年發(fā)展變化心得體會,小編準備了以下文章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祖國70周年心得體會【1】。

我的爺爺趙勁松生于1949年9月18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叭松呤艁硐 ?,而我們的共和國,正是青春年華,意氣風發(fā)!70年中,多少共和國的同齡人們歷經風雨,見證了它的飛速發(fā)展,日漸強大!70年中,他們從呱呱墜地,變成滿頭銀發(fā)。

爺爺經常給我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不僅讓我看到了他成長的道路,也讓我看到了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

爺爺總是跟我講,我的老爺爺那時候,日本侵略大中國,對我們燒殺掠奪,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致抗日,建立了新中國。爺爺就是那時候,在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立志要去當兵,保衛(wèi)祖國和人民。

爺爺來到了離家兩千公里以外的福建32811守備一師通信團當團長,在這里,每天艱苦的訓練,為祖國無線電和有線電通信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轉業(yè)回來,爺爺來到了郵電局,依舊與通信打交道,祖國的通訊事業(yè)從有線電話到了無線電話,形象地描述就是:有線電話、大哥大、bp機再到我們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手機,移動網絡也從2g、3g、4g,馬上將要迎來5g時代,爺爺這輩子都是干通信,是看著祖國的通訊事業(yè)一步步的走向輝煌的今天。

爺爺從不要求買新衣服,他說小時候都穿的破破爛爛,衣服都帶著補丁,數九寒天,穿的很單薄,凍得只打哆嗦。而現(xiàn)在,商場里,各種老年服飾應有盡有,而爸爸媽媽工作忙,都是在淘寶上給爺爺奶奶買衣服,先讓爺爺奶奶挑中自己喜歡的樣式,足不出戶,衣服就能自己來到他們身邊。喜歡就留下,如果不合適,叫快作文http:///遞上門來收件退貨,簡直太方便了。

爺爺還很愛惜糧食,他說過去他們只能吃樹葉和草根,能吃上地瓜干,就像是過年。后來又實施。

計劃。

經濟,什么都是按。

計劃。

進行的,吃飯要飯票,吃肉要肉票,穿衣要布票,連買包快食面都要糧票。哪像現(xiàn)在我們,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想吃什么有什么,冬天就能吃葡萄、西瓜,夏天就能吃木瓜、櫻桃、柑橘,簡直太幸福了。

以前出趟遠門,只能做公共汽車,最多坐個鐵綠皮火車。而現(xiàn)在哪怕你橫跨整個中國,坐飛機幾個小時就能到達?,F(xiàn)在這么方便,爸爸總愛開車帶著爺爺出去旅游,爺爺愛好攝影,旅游途中的美景,就能被爺爺記錄在他喜愛的攝像機里。

不光這些,中國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8年8月8日,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辦的夏季奧運會隆重開幕。這標志了中國強大了民族強盛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聽見國歌一次次響起,一個個體育健兒的吶喊,多么讓人興奮!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

70周年。

七十載崢嶸歲月七十載風雨兼程七十載與國同夢同樣今年爺爺也70歲了。今年爺爺的生日該怎么過呢?爸爸依舊打算帶著爺爺去旅行。去哪呢?就去北京吧!去看看天安門去看看升旗儀式去和祖國一起度過七十歲的生日!

2019年10月1日,我們偉大的祖國將迎來她的70歲生日.

親愛的祖國,讓我們以采茶采桑的手,編織彩燈云錦;讓我們以喊江成海的喉嚨,在金黃季節(jié)里黃金般的早晨,唱響國歌和飄揚的五星紅旗,唱響千百年來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201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如今,中國已經邁入新的階段,13億人民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感召下,迸發(fā)出極大的熱情和力量,正在努力實現(xiàn)中華人民的全面崛起?;厥?0年,我們走得氣勢磅礴,每一步都充滿了苦難與艱辛。

今天,我激情滿懷,今天,我深情歌頌,歌領我偉大的祖國,祝福我偉大的祖國,在新時代的每一天更加繁榮富強。

謝謝您,我的祖國,謝射您,我敬愛的黨,是您讓我們幸運地實現(xiàn)了“知識改變命運”的愿望;是您讓今天的學生們更幸運、更幸福地享受著接受教育的機會;是您讓我們擁有看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和現(xiàn)代化的學習手段;是您關愛與資助著貧困的學生走好求學路。

縱觀當今世界,我國正面臨百年難得的戰(zhàn)略機遇。70年的積累,讓我們處于一種主動的態(tài)勢,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發(fā)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始終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我國人民已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奮發(fā)圖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矚望未來,我們更加信心滿懷,讓我們緊緊抓住眼前的歷史機遇,萬眾一心,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上闊步前進!

祖國,我的母親,在歡慶您誕辰70周年之際,我熱血沸騰,思緒澎湃。70年間的種種變化讓我感慨多多,而我感悟的只是千千萬萬國人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千言萬語道不盡對您的愛,表不盡對您的情。請允許我以共和國女兒的名義,真誠地道出13億人民的共心聲:“謝謝您,我的祖國!我愛您,中國!”

祖國70周年。

心得體會。

【3】。

金風送爽,天高云淡,在這個花果飄香的季節(jié)里,我們迎來了祖國70歲的生日,能與大家同祝國慶,我感到非常快樂。

在這里,我要自豪地對祖國母親說:我愛你,中國!啊!黃河長江,奔騰萬里,你們哺育了一個多么輝煌的民族!五千年的輝煌歷史,飲譽四海的華夏文明,足以讓人嘆為觀止。哦,祖國,涓涓流貫的河川是你飄逸的長發(fā),綿亙悠久長的山岳是你硬朗的脊梁。你有滿山遍野的寶藏,你有秀麗多姿的山水,你有金碧輝煌的故宮,你有蜿蜓伸展的萬里長城,縱有千古,橫有八荒。你還有很多很多……在你遼闊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東方文明。

但是,我們不會忘記,中華民族也曾幾經滄桑、幾經痛苦,我們的祖國母親也曾倍受欺凌與污辱。我們忘不了園明園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個中國人頭上的“東亞病夫”的帽子,忘不了公園門口“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萬同胞的鮮血染紅了長江。大地在呻吟,黃河在哭泣,然而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被壓垮?;㈤T銷煙揭開了中華兒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國的旗幟、戊戌變法的驚雷,義和團戰(zhàn)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槍聲,無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不可辱,中國人民不可欺。

五四運動的吶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更似驚雷劃破夜空。從南昌到井岡山、從延安到西柏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槍打出了一個燦爛的新中國,我們這個東方巨人終于又站起來了同學們,我們中國已經很強大,但是不能忘記,我們的統(tǒng)一大業(yè)還沒有完成,國際****勢力亡我之心不死,日本對我國的釣魚島垂涎三尺,更不能忘記,1999年我國使館的被炸,同胞的鮮血告訴我們:我們還不夠強大。我們在星光燦爛的夜空下傾聽時代的鐘聲我們在漫漫長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們心潮難平多少次我們輾轉難眠多少次我們都是為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天——祖國母親的誕辰!

仰望長空歷史的星光依然閃爍!我們的中國古老而偉大我們的中國壯麗而永生!蔡倫紙上書寫著她的智慧指南針上旋轉著她的方向刀光劍影之下她一次次回歸和平精神劫難中又一次次積薪自焚重獲新生。為了祖國的成長無數人兒前仆后繼嘔心瀝血為了祖國的富強又有多少人兒燃盡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義的絞殺下,即使在那帝國主義的炮火中中國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華古老的長城。五十七年前的十月一日,我們的祖國振翅一飛再度沖上云霄,向全世界發(fā)出了最為雄渾神圣的聲音:“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巨人的吶喊震蕩環(huán)宇,讓巍峨的群山響應讓磅礴的大?;夭?

從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驕子站立起來他們用自己的靈魂之火溫暖了祖國一度冰冷的身軀用青春的熱血點燃了祖國曾經暗淡的靈魂用激越的歌聲紡織了祖國的一身彩霞。置身歷史我們溶于其中分享著那過去的興奮與悲痛;放眼未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面前的道路似乎更遙遠更艱難。但是我們都不會退縮不會畏懼我們要大聲地對祖國母親傾訴:我們都是您的十三億分之一是您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浩瀚遼闊掌心上的一員,對于您我們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我們是何等深沉熾烈地愛著您,我們是多么想緊緊依偎著您,我們是如何想盡一份力量把您裝扮得更美麗!

讓我們把中華兒女的豪氣與龍的傳人的膽魄融于自己火熱的青春,把青春之歌唱得更激越昂揚,把青春之詩書寫得輝煌無悔,把祖國的篇章寫得雄壯高亢!我們要把科學、理性、勤奮、堅毅作為自己的偉大目標,讓我們把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涵養(yǎng)優(yōu)異的成績獻給祖國,讓我們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我們將努力奮斗為了可愛美麗的祖國我們將竭盡全力甘。

祖國70周年心得體會【4】。

我們在星光燦爛下傾聽時代的鐘聲,我們在漫漫長長的黑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們心潮難平,多少次我們輾轉難眠,多少次我們都是為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天……祖國母親建國70周年!仰望長空,歷史的星光依然閃爍!我們的中國古老而偉大,我們的中國壯麗而永生!蔡倫紙上書寫著她的智慧,指南針上旋轉著她的方向,刀光劍影下他一次次積薪自焚,重獲新生。

為了祖國的成長,無數人前仆后繼,嘔心瀝血,為了祖國的富強又有多少人燃盡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義的絞殺下,即使在那帝國主義的炮火中,中國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華古老的長城。六十九年前的十月一日,我們祖國振翅一飛,再度沖上云霄,向全世界發(fā)出了最為雄健豪壯的聲音:“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巨人的吶喊,震蕩環(huán)宇,讓群山響應,大?;夭?他們用自己的靈魂之火溫暖了祖國曾經暗淡的身軀,用青春的熱血點燃了祖國曾經冰冷的靈魂,用激越的歌聲紡織了祖國的一身彩霞。

置身歷史,我們溶于其中,分享著那過去的興奮與悲痛;放眼未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面前的道路更遙遠更艱難。讓我們把科學、理性、進步作為自己的偉大目標,讓我們用高尚的品德,優(yōu)異的成績先給祖國。將中華兒女的豪氣與龍的傳人的膽魄融于自己的青春,獻出我們全中國的智慧與愛,讓艷紅而有氣魄的五星紅旗升起在天安門廣場,并在紅旗下莊嚴宣誓:我們將努力奮斗,為了美麗的祖國我們將竭盡全力甘愿燃燒自己的青春!為了祖國美麗的永生!

我很愛這個經歷滄桑卻沒有倒下的國家,您經歷了許許多多的風風雨雨,我們的祖國還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我的祖國您可真是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祖國你在我的心里,酸為了您,苦為了您,甜也是為了您!您的憂慮也是我的憂慮,您的快樂也是我的快樂。

祖國您有一個神圣的名字——中國,你用速度,你用實力創(chuàng)造奇跡;你用勤奮、智慧進行更輝煌的開拓。

祖國我祝愿您: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錦繡中華!

祖國70周年心得體會【5】。

曾經的祖國譜寫著那一首繁榮而昌盛的歌。唐朝,。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zhàn)爭中吸取教訓,實現(xiàn)貞觀之治。唐玄宗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史稱開元盛世。鑒真東渡,玄奘西游,密切各國關系,為各國友好相處作出重要貢獻。文化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趙州橋,雕版印刷術,古詩,書法,繪畫更令人嘆為觀止。宋元時代,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加上西漢時的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

現(xiàn)在的祖國,終于在經歷那重重磨難后,歌唱起雄偉的歌聲?!逼饋?,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人民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樣的歌聲中,包含著多少辛酸的淚,多少希望,多少拼搏。終于在無數坎坷后,屹立,屹立在了世界的頂峰,終于脫離曾經,俯視山腳下那片美麗的風景。

祖國,還會不甘現(xiàn)狀,唱著希望與自信的歌,繼續(xù)前進……。

讀《尋路中國》心得感悟感想篇八

黃文秀,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革命老區(qū)、扶貧主戰(zhàn)場廣西百色,用深入泥濘的腳走出來扶貧的長征路,用汗水澆灌出圓夢花朵,將青春奉獻給養(yǎng)育培育她成長的家鄉(xiāng)。下面就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黃文秀同志先進。

事跡。

學習心得。

范文。

歡迎閱讀!

黃文秀的生命定格在了30周歲。6月16日晚,這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樂業(yè)縣百坭村的第一書記,在驅車探查暴雨災情時,所乘車輛被山洪卷走,不幸遇難。

2018年3月,黃文秀主動請纓到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當時的百坭村,472戶中還有103戶未脫貧,貧困發(fā)生率達23%。

在黃文秀服務百坭村的1年多里,她幫助百坭村發(fā)展電商,將當地的砂糖桔等土特產遠銷全國各地;她為百坭村申請通屯的路燈項目,讓村民走夜路不用再打手電筒;她挨家挨戶走訪全村建檔立卡戶,清晰地記錄每一戶的致貧原因。

這名來自百色市田陽縣農村的姑娘家境十分困難,2016年,她從北京師范大學碩士。

畢業(yè)。

后,選擇當一名定向選調生,回到廣西基層時,她家剛剛脫貧。

在百坭村的駐村宿舍,記者看到黃文秀曾居住過的1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內,除了床鋪,僅有簡易書架和電腦桌,桌上放著她下村時戴的草帽,書架上擺著兩本她的駐村。

日記。

這一年多來,黃文秀在駐村日記里記錄著她對百姓脫貧致富的期盼,也記錄著她的每一步成長。

“從3月26日到現(xiàn)在,一共67天,我是我們村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我還不夠勇敢?!?/p>

“2018年7月26日,我們村產業(yè)園的牌子一直在努力中,5個致富帶頭人也在培養(yǎng)中。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樂?!?/p>

“2018年8月15日,我發(fā)現(xiàn)我的方言進步了,可以和貧困戶完整用桂柳話交流了?!?/p>

百坭村村民班統(tǒng)茂曾是一名貧困戶,在黃文秀的幫扶下,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他告訴記者,百坭村那用屯種有300畝砂糖桔,之前因為疏于管理,產量一直上不去。黃文秀到村后,組織力量統(tǒng)一管護,2018年,那用屯砂糖桔產量大增,從2017年的年產6萬斤增長到2018年的50多萬斤。黃文秀又幫村民聯(lián)系客商,并向上級部門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把村路修好以解決運輸問題。2018年,共有8戶人家的那用屯,有6戶靠砂糖桔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黃文秀來到百坭村1年后,當地有88戶實現(xiàn)脫貧,貧困發(fā)生率降至2.7%。村集體經濟收入達6.4萬元,百坭村被評為2018年度“鄉(xiāng)風文明”紅旗村。

6月22日上午,前來送別黃文秀的親友和群眾將百色市殯儀館的告別大廳擠得滿滿當當。在鮮花翠柏中,黃文秀的骨灰盒上覆蓋著一面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告別大廳中央懸掛著黃文秀的遺像,照片中她笑容燦爛。

當天凌晨4時,百坭村村委主任班智華和十多名鄉(xiāng)親摸黑出發(fā),前往百色市參加黃文秀的告別儀式。

“如果她能親眼看到全村村民奔小康該多好!”告別儀式上,村民班統(tǒng)茂含淚用手機拍下黃文秀的遺像,哽咽地說:“文秀書記最遺憾的就是,還沒走完她的扶貧路。她走了,我們會更加努力,完成她的心愿?!?/p>

站在黃文秀的遺像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導師郝海燕淚流不止。為了送黃文秀最后一程,她特地從北京趕來。在她的印象中,黃文秀骨子里非常有想法?!八究梢杂泻芏噙x擇,以她的能力,留京或。

出國。

都沒問題,但她還是非常堅定地要回來。她割舍不掉她的家鄉(xiāng)情結,她的家鄉(xiāng)、親人都在這里?!?/p>

在朋友圈里,黃文秀總在“秀”她的百坭村。黃文秀走后,她在北京師范大學的室友張江雁于6月21日專程和同學趕到百色,去看她生前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去走她每晚都要經過的那條小路。這一行,張江雁理解了黃文秀當初的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幫助家鄉(xiāng)脫貧致富,就是她內心的使命。”

“今天,我們一起送別文秀!”6月22日,北師大。

教育。

基金會、校友總會、中國社會救助基金會聯(lián)合發(fā)起“文秀一路走好”慈善項目線上捐贈,其資金將優(yōu)先用于撫恤文秀家庭,并經家屬同意后開展黃文秀生前心系的百坭村扶貧和教育事業(yè)。

在北京師范大學2013級哲學與社會學碩士班群里,黃文秀的同學邱建忠留言說,“文秀之公心,實乃師大校友、我輩青年之榜樣!我認為追念文秀,就是在追念一種精神,一種我們這個時代迫切需要且極為珍貴的精神――為祖國事業(yè)獻身的精神!”

今年3月26日,黃文秀駐村滿一年,她的汽車儀表盤里程數恰好增加了2.5萬公里。她特意發(fā)了條朋友圈:“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周年愉快!”

學習黃文秀用“奉獻”的初心,兌現(xiàn)“感黨恩”的不忘初心?!按盒Q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秉S文秀研究生畢業(yè)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xiāng),投身于扶貧工作,用生命詮釋了她的初心和使命。心有大我,就不會囿于小我;胸懷家國,便會選擇奉獻擔當。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才能踐行使命。黨員干部要像黃文秀那樣,從小事做起,舍得用心;在大事上做好,舍得用力;在“善”字上發(fā)光,舍得用智;在“要”字上爭先,舍得爭高。要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嚴以修身、錘煉黨性,始終以實際行動詮釋心中的信仰,堅定不移、終生不渝。

學習黃文秀用“為民”的操守,踐行“向下跑”的為民務實?!叭说纳怯邢薜模瑸槿嗣穹帐菬o限的”。黃文秀始終把廣大群眾放在心上,在思想上敬重群眾,工作上服務群眾,情感上貼近群眾視群眾為親人,把群眾當主任、當恩人,把群眾的任何小事都當成大事?!吧鏈\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黨員干部要像黃文秀那樣,深入基層一線了解民情,聽“原生態(tài)”的聲音,掌握不曾“過濾”的實情,“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真正對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做到“察于未萌,止于未發(fā)”,真正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多層次、多方位、多。

渠道。

地調查了解情況,為開展工作“充好電”。

學習黃文秀用“實干”的作風,弘揚“加油干”的長征精神?!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薄白尫鲞^貧的人像戰(zhàn)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薄耙米约旱牧α繛樗恕閲?、為民族、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是黃文秀駐村工作日志上的。

句子。

唯有弘揚實干精神,方能毫不畏懼、戰(zhàn)勝困難;唯有弘揚實干精神,方能夯實責任、提質增效黨員干部要像黃文秀那樣,始終牢記黨的囑托,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擼起袖子加油干,甩開膀子抓落實,做到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干好一行,以優(yōu)良的作風、扎實的工作,贏得群眾信賴,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黃文秀同志不幸遇難,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親切慰問。他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yè)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xiāng),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黃文秀用其短短一生,向廣大黨員、干部展示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忠誠、心系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yōu)秀品質。毫無疑問,黃文秀是廣大黨員、干部時刻看齊的榜樣。

做黃文秀式的人民公仆,從她身上汲取前行的動力,就要以她為標桿,具有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的責任與擔當。黨員干部要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以擔當詮釋忠誠、以擔當體現(xiàn)作為。

做黃文秀式的人民公仆,學一學她“團結人”的領導藝術。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全村貧困發(fā)生率下降20%以上。同時,注重以誠待人、以情動人、以心交人,讓身邊人變“要我干”為“我要干”。

做黃文秀式的人民公仆,要像她一樣不忘初心,自覺為民造福。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始終把群眾裝在心里,事事想著群眾。奉獻是黨員干部最神圣的職責,黨員干部就要始終心系群眾,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yè)需要榜樣引領。領導干部怎么干?擺在面前的榜樣就是黃文秀。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好日子也是干出來的。干部干事,應該以“為民”為初心,以“自律”為內省,以“實干”為要求,把黨和人民事業(yè)當做矢志不渝的追求,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履職盡責、擔當作為,踏踏實實在基層撲下身子干實事,不辱使命,不負重托,創(chuàng)先爭優(yōu),創(chuàng)造出無愧時代的輝煌業(yè)績。

廣西百色市樂業(yè)縣新化鎮(zhèn)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6月16日晚從百色返回樂業(yè)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將30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黃文秀曾于2008年至2012年就讀于長治學院政法系,獲法學學士學位,后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并獲法學碩士學位。黃文秀因公殉職后,她的感人事跡迅速引起了全國多家主流媒體的密切關注。人民日報、新華社、新華網、央視、中國日報、中國婦女報等相繼刊播了。

相關報道。

深切緬懷這位優(yōu)秀的第一書記。

看到黃文秀的事跡,在痛心和感動之余,更加堅定了自己為教育事業(yè)奉獻青春的理想。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青年,“當代青年一代,要以理想信念之光、信仰之力激勵自己,在重任面前敢擔敢上、敢做脊梁,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砥礪奮斗,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理想?!痹邳S文秀的身上,體現(xiàn)的正是這樣的信念之光、信念之力。

學習黃文秀精神,就要守初心,真用心。將人民裝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榮辱與共,做廣大群眾的貼心人。把為民謀福祉、解難題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深入一線傾聽群眾呼聲與建議,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解決困擾群眾的一切難題,做到“腳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學習黃文秀精神,就要擔使命,真出力。當前我們正處于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的關鍵時期,時代的發(fā)展呼喚擔當的力量,只有不怕難、不怕苦,不怕泥水沾滿褲腿,不怕腳下布滿荊棘,才能做好基層工作。我們必須以促進基層發(fā)展為己任,提高本領,埋頭苦干,敢為人先,身體力行的擔起鄉(xiāng)村振興的歷史使命。

學習黃文秀精神,就要找差距,真自律。全國脫貧攻堅模范黃文秀同志用自己崇高的信仰和艱苦奮斗的精神為我們廣大選調生樹立了一面先鋒模范旗幟。正在基層淬煉本領的我們,更應該牢固樹立看齊意識,向榜樣學習,聆聽群眾建議,建立自我負面清單,找差距,補短板,勤自律,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讓基層成為我們實踐、進步的疆場。

學習黃文秀精神,就要抓落實,真有效。政策實不實,關鍵在落實,堅持效果導向是檢驗政策落實的試金石。我們在強化理論政策學習的同時務必將發(fā)揮實效作為工作落實的重要參考。行動只有發(fā)揮實效我們的政策才能為基層建設具備一定的積極導向作用;只有真正提高群眾滿意度,才能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初心,是檢驗信仰的一面鏡子,是透視作風的一個窗口,是敦促擔當的一聲號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方能落實基層政策,實現(xiàn)群眾夢想,建立和諧干群關系!

暴雨如注、電閃雷鳴,洶涌的洪水漫過道路,眼前是黑壓壓的模糊世界……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樂業(yè)縣新化鎮(zhèn)百坭村第一書記、30歲的壯族女干部黃文秀生前傳回的最后視頻畫面。

為了做好扶貧工作,黃文秀傾盡心力,克服困難,把發(fā)展基層村莊的黨建水平作為突破口和抓手,強化村黨支部建設,強化黨員隊伍建設,強化思想政治建設,用實際行動和成果,提高人民群眾對黨的信賴程度。她積極鉆研和實踐,探索“黨建+產業(yè)”的發(fā)展路子,謀劃產業(yè)發(fā)展的路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業(yè)的推動發(fā)展,加強鄉(xiāng)村青年志愿者服務,不斷提高貧困群眾對脫貧致富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質量,凝聚力量,一起努力改變落后狀況。以“扶貧路上只有前進沒有后退”的勇氣和堅毅,冒著暴雨連夜開車返回工作崗位。返途中,遭遇山洪暴發(fā),她隨所乘車輛被水沖走,犧牲在扶貧工作的路上,年僅30歲。黃文秀同志將短暫的一生,獻給了黨和國家,獻給了黨的事業(yè),獻給了為人民服務的基層工作,不愧是優(yōu)秀扶貧干部代表,體現(xiàn)了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同為駐村干部,感動于黃文秀同志無私奉獻的同時,也深知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在廣闊的基層一線,要扎根在群眾中,把所掌握的知識綜合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不講條件,始終聽黨的話,按黨的要求做,這就是共產黨員的光榮,是共產黨員閃耀在身上的不同于其他群眾的優(yōu)點。黨所指引的方向,就是共產黨員工作的方向,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追夢路上,全心全意地貢獻自己的智慧和能量,盡可能多地發(fā)揮出自己的重要作用。

相關。

文章。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