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實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4-04-08 18:33:02 頁碼:7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實用18篇)
2024-04-08 18:33:02    小編:琉璃

一個好的教案可以提供給其他教師進行參考和借鑒,促進教學交流和共享。教案的編寫要注意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和教學步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一

style="color:#125b86">

戊戌變法

掌握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名稱和順序。

討論探索變法法令內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進步作用(由此理解變法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改革)。

教學重點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教學難點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jié)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從洋務派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具有什么樣性質?(是失敗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自救運動)。

2、從封建統(tǒng)治者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是它卻在客觀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xiàn)了第一批近代工業(yè)。它為中國近代企業(yè)積累了經驗,培養(yǎng)了技術力量,刺激并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封建統(tǒng)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繼續(xù)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國的大規(guī)模運動。(要求學生閱讀29—3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公車上書。

1、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車”(應試舉人)要求拒簽《馬關條約》?(提示學生從條約危害性和“公車”愛國情感方面分析)。

2、為什么人們還同時要求變法?(提示學生從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政府的內部矛盾、人民起義、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等方面進行思考)。

小結、過渡:中華民族具有優(yōu)良的愛國傳統(tǒng),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緊急關頭,民族的精英分子總會登高一呼,力圖扭轉頹勢。所以,洋務運動剛剛失敗,“公車上書”就接踵而至,它沖破了長期以來的沉悶局面,造就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拉開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序幕。

百日維新。

1、公車上書后百日維新前,康有為和梁啟超有哪些主要的維新活動?(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組織政治團體“強國會”,上書光緒帝等)。

2、光緒帝按照維新派的意圖,所頒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內容?(先組織學生集體朗讀,然后討論回答:

a.怎樣改革政府機構?為什么沒有興民權、設議院、立憲法等措施?

b.在開辦企業(yè)和新式學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國防軍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變化?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這些法令對頑固派作了重大讓步,說明維新派沒有實權,顯得十分軟弱。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頑固派雖然掌握實權,勢力強大,但他們畢竟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趨勢,不得不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管理,不得不同意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不得不放松輿論控制,準許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等等。)。

3、請出幾位組學生,根據(jù)30頁第2段“閱讀文字”和32頁“自由閱讀卡”的內容,表演康有為與榮祿在總理衙門的那一場對話以及康有為與自己女兒的對話。(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啟發(fā)引導,調控課堂紀律和氛圍)。

4、想一想,當時社會上哪些人贊成維新變法?哪些人反對?哪些人無所謂?造成什么后果?(資產階級維新派、開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識分子、不愿意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等人贊成;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廣大的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手工業(yè)者等“社會底層”無所謂。因此,手中握有實權的頑固派很輕松地扼殺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

5、根據(jù)32頁“活動與探究”:維新派要殺的“賊”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撓維新變法的頑固派)他們?yōu)槭裁从X得“無力回天”?(實權掌握在頑固派手里)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為變法流血犧牲以喚起民族覺醒,品格高尚)。

6、根據(jù)31頁“動腦筋”:你同意誰說的意見?為什么?(賦于學生人格多元化的選擇權,允許他們自圓其說。但是教師也可以進一步設問:他的獻身精神對后人有什么激勵作用嗎?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領袖脫逃后,有沒有繼續(xù)斗爭?由此對學生進行正面導向)。

7、有人說:“袁世凱出賣維新派只是一種偶然現(xiàn)象。如果袁世凱站到光緒帝一邊,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亮出你的理由。(讓學生討論,不必統(tǒng)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結論也無妨,可以介紹123頁的《附錄》給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為什么戊戌變法又叫做“百日維新”?(變法法令的頒布,從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經歷了103天就被頑固派扼殺了,所以叫“百日維新”。實際上,維新變法運動從1895年“公車上書”就開始了。)。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二

知道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知識與能力:知道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實質和意義,培養(yǎng)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教師適當補充一些課外材料讓學生閱讀;引導學生編寫、表演小歷史??;引導學生課后撰寫題為《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論文。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xiàn)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1、導入

我國是小農經濟占優(yōu)勢的.國家,如何改造農民個體所有制,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農業(yè)經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成敗的關鍵之一。

2、小歷史?。骸峨u毛飛上天》 農業(yè)、手工業(yè)合作化

3、議一議:國家對農業(yè)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有什么必然性?

4、看誰找得快:學生在教材上找出國家對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方法。

5、看圖片《農民紛紛申請參加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和《北京郊區(qū)農業(yè)實現(xiàn)合作化,農民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喜》,加深認識。

6、教師簡單介紹手工業(yè)合作化的情況。公私合營

7、身邊的歷史:參觀當?shù)氐囊粌蓚€老字號店鋪,并請管理人員簡單介紹一下該店鋪在公私合營時的情況,了解其發(fā)展歷史與現(xiàn)實狀況。(成果匯報)

8、教師解釋“公私合營”的概念。

9、學習與思考:為什么說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了?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三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xiàn)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jù)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jù);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秦始皇是我國歷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過很多事情,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小品、討論的形式,進一步認識秦始皇的是非功過。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一、找一找和議一議。

首先,我們要把全班同學按你們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組和暴君組兩大組,各大組再分成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小組,分頭搜集材料。政治家組的同學,要想盡辦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論證他是個杰出政治家;暴君組的同學則要尋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論證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們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組內互相交流,并把它們—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們在討論課上使用。再推薦膽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學作為組的討論代表。

二、說一說。

你準備好了嗎?你想在同學們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嗎?來吧,參與我們的討論課,來。

(1)營造環(huán)境氣氛:請書法好的同學在黑板寫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還是暴君,教室四周貼幾張同學們親手畫的秦始皇漫畫像,桌椅擺成兩大組面對面坐的形式,討論代表席擺上政治家暴君字樣。

(2)討論課:選舉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討論。大家討論時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鐘發(fā)言時間,同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補充時間不超過一分鐘。

(3)最后有請老師或同學為討論課做歸納總結,為同學們指明客觀認識歷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表揚敢于創(chuàng)新,能提出不同于傳統(tǒng)觀點的論點的同學。

三、寫一寫。

通過對秦始皇的討論,你學到什么?你能正確認識自己嗎?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四

各位評委、老師: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課主要講述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即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1)他在國共十年對峙的歷史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特殊地位。(長征為后人留下的長征精神,直到現(xiàn)在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因此,)(2)本課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紅軍長征的路線、遵義會議及其偉大意義。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紅軍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閱讀長征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示意圖的學習和運用,了解地圖所示語言;利用多媒體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將課外知識與課內知識有機結合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學習紅軍戰(zhàn)勝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發(fā)揚長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八年級的學生對紅軍的長征應該說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學對長征的了解是通過文學作品而缺乏對長征艱苦歷程的完整學習,根據(jù)學生這一情況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1)教學重點:中央紅軍的長征,遵義會議極其偉大意義。2)教學難點:遵義會議的意義。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有三)。

2)、探究討論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過程中)。

3)、講授法、多媒體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難點。

2、學法(有二)。

(1)聯(lián)系比較法通過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分析比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小組討論法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我從4方面來說明,導入新課,學習新課,思維拓展,鞏固練習。

情景導入(大約3分鐘)。

導入新課,我采用情景導入法,播放《我的長征》電影片斷,(播放)播放中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這一電影片斷展現(xiàn)了我國歷史上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學生回答后,教師設問: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紅軍長征過程中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為什么能取得長征的勝利?從而導入新課。設計意圖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2、學習新課我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

(1)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進入此環(huán)節(jié)后出示導學提綱,導學提綱的運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教師完成本節(jié)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設計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分為三個步驟:

a閱讀課文——自主學習、以學為主。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結合地圖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列出長征的路線,教師做隨堂指導。

b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

教師將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問題交由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小組再以成果的形式連同導學問題向全班展示。這一步驟的設計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自學為主設計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整體感知、建構體系。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教師和學生一起做一個知識性的總結,并進一步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

a、讀圖添圖——突破重點對中央紅軍長征這一重點的解決,我采用讀圖填圖的方法,出示長征動態(tài)路線圖,使抽象的內容直觀化,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tài)的概念并培養(yǎng)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

b、比較分析——突破難點。

對遵義會議這一難點的處理,我選用了對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對比遵義會議前后,中央紅軍遭遇的結局的不同,得出結論。然后出示材料,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入分析正確評價遵義會議,理解遵義會議的意義。

3、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思維拓展。

出示紀念長征的圖片,提出問題,我設計的意圖是貼近學生生活,點名紀念長征的現(xiàn)實意義,從而進一步完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

4、鞏固練習。

練習題我節(jié)選了影視資料《長征七律》。選擇這一材料有三點好處(1)渲染氣氛,升華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2)這段材料的歌詞既是鞏固練習的材料,真實材料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加以鞏固,培養(yǎng)靈活運用的能力;(3)可以作為本節(jié)課的結束語。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xiàn)教改精神;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學生的任務,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所有問題都力爭在課堂上解決,達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的教學效果。

四、板書設計。

板書形式的設計,清晰明了,重點突出,對紛繁復雜的知識體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條理的理解這段歷史。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五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四庫全書》是一部什么樣的書、魏源的進步思想、《海國圖志》編寫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嚴復其人、嚴復譯著《天演論》的內容和影響、清末教育制度變革的情況。

通過引導學生認識清末愛國思想出現(xiàn)的背景,分析其歷史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魏源等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愛國的、進步的。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時候,嚴復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并譯著《天演論》,宣傳生物進化觀點和社會進步理論,引導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會動蕩不安,民族危機日益深重,魏源、嚴復等人能夠順應歷史潮流,主張向西方學習,這種勵志圖強,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課是“清朝的文化”中關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內容,對于學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國文化狀況以及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文化沖擊下的變化很有幫助。清朝末年,社會腐朽、落后,國家主權不斷淪喪,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愛國的思想家們不甘落后,勇于革新進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會黑暗之時,在我國思想文化界呈現(xiàn)出一些鮮活進步的現(xiàn)象。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思想家魏源、嚴復的思想。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思想界出現(xiàn)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積極倡導者,他編寫的《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啟導著中國知識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xiàn)實問題。這是當時中國思想界的新動向。19世紀末,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變法運動興起,嚴復正是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著名思想家,他所宣傳的社會進步理論,打擊了封建勢力,啟發(fā)中國知識界去探索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尋找救國之路。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嚴復譯著《天演論》及其作用。本目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對《天演論》是什么樣的著作并不了解,嚴復翻譯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特別是《天演論》所宣傳的思想是什么?在當時為何能產生巨大影響?這都需要把嚴復的思想同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聯(lián)系起來考慮,這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重點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國圖志》:這是本課重點之一。結合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社會的變化,分析魏源等人開明思想出現(xiàn)的原因。然后,教師簡介魏源的生平,引導學生看書,在此基礎上組織討論,主要圍繞魏源思想產生的背景、《海國圖志》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要讓學生領會魏源思想的愛國性。

難點突破方案。

嚴復和《天演論》: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首先,引導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時期創(chuàng)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情況,指出嚴復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結合小字,對嚴復的生平作一簡單介紹。然后指導學生看書,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分析嚴復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戰(zhàn)爭后,中華民族危機嚴重,嚴復力主維新變法,救亡圖存。

關于《天演論》及其進化論的觀點,教師可以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指導學生閱讀書中小字部分,著重指出嚴復翻譯此書的主要目的在于宣傳“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為19世紀末期的維新變法運動搖旗吶喊。最后,點明嚴復翻譯《天演論》的重要意義。

教法建議。

導入新課:教師可以提問上節(jié)課有關科學技術的內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學”的影響下,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國依然落后挨打,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愛國思想家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后,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尋找救國之路。由此導入新課。

《四庫全書》:引導學生掌握該書的性質、分類以及對中國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書中插圖和小字部分學生自學,不作要求。

文檔為doc格式。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六

(1)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為例,說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2)知道就業(yè)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yè)觀念。

(3)以醫(y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為例,說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學習,了解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fā)生的變化以及在就業(yè)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2)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字、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發(fā)展觀和進步觀。

(4)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采訪或社會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為第一手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制度,數(shù)據(jù)。用數(shù)字有力說服,實施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采用“舉辦小型展覽會”、“編寫歷史小報”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發(fā)展觀和進步觀。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fā)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

(2)認識到國家關于就業(yè)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人才競爭的需要。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重點]。

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

[難點]。

改革開放后就業(yè)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組織學生有“節(jié)奏性”的活動,對比觀察民國時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會調查、實物展示等,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變化現(xiàn)象及其內涵。

[教學過程]。

(導入1)。

歷史老照片對比(或學生家庭照片對比)。

(導入2)。

改革開放前后新舊四大件對比引入。

(導入3)。

學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內容,由現(xiàn)在的生活狀況,引出學生對以前人們生活探究的欲望。

(導入4)。

劉興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寫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學生分為四組分別通過調查、采訪了解改革開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講解]。

[服裝表演]。

[小品表演]《搶購》。

[數(shù)據(jù)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著人均消費275.6元。

20__年城市居民衣著人均消費537.5元。

2、食。

[年夜飯調查](地點、內容、花錢數(shù)、原因等)。

[實物展示和解說]學生搜集的各類票據(jù)。

[小故事]傷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學生(或小區(qū))家庭住房情況調查。

(資料展示)國家統(tǒng)計局住房調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中國房地產協(xié)會副會長顧云昌“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fā)展規(guī)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會調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變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設調查。

[小品表演]:重回故土。

二、就業(yè)和社會保障。

1、就業(yè)制度的改變。

[創(chuàng)設情境]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大學生人才交流會隨處可見。

[采訪](1)年輕人如今的就業(yè)觀念。

(2)年長的教師他們年輕時的就業(yè)觀念。

(3)下崗的父母了解其下崗的經過及再就業(yè)的情況。

[討論]“鐵飯碗”的打破是好事還是壞事?

為了選擇更好的就業(yè)機會你認為應該做哪些準備?

2、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錄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數(shù)據(jù)展示]。

(1)到20__年底全國參加養(yǎng)老保險的職工1.4億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業(yè)離退休人員基本養(yǎng)老金社會發(fā)放率由的12﹪提高的20__年6月的99.3﹪。

(3)到20__年8月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shù)達8200萬人。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七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時]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課標內容](1)講述開國大典的史實,認識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2)簡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理解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課文及所附圖表,探討課中思考題,讓學生感知開國大典的動人場面,加深對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的理解。

(2)組織觀看《開國大典》等影片,走訪經歷過新中國成立時代的老人,使學生體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名言的深刻內涵。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偉大事件,也是20世紀世界偉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養(yǎng)學生熱愛新中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2)使學生認識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擺脫了帝國主義和西藏農奴主勢力的控制和掠奪,走上了團結、進步、發(fā)展的光明大道,這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偉大成果。

[重點和難點]重點: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難點:西藏和平解放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

[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導學、探究、討論法。

[教學過程]課前引導:同學們能概括一下建國前夕解放戰(zhàn)爭的形勢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取得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這次會議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4月,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南京國民政府被推翻。到9月,全國大陸基本解放。中國人民終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導入新課。

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

1、會議的召開。

學生閱讀課文后,教師用多媒體課件適當補充一些相關資料,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待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進行講評和點撥。

2、會議的主要內容。

學生閱讀課文,了解會議的幾項主要內容:(1)討論通過了《共同綱領》;(2)選舉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及主席和副主席;(3)決定了共和國的首都、紀年法、國歌和國旗;(4)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教師適當補充一引起資料,供學生討論上述兩個問題時參考。

3、會議的意義。

提問: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有何重要意義?

引導學生結合會議召開的背景和會議的主要內容分析以上問題。待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講解:人民政協(xié)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在全國人大召開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職權,由它制定的《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政協(xié)會議還確定了新中國的首都、國歌、國旗和紀年法。所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重要的準備。

二、開國大典。

問題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么/學生閱讀課文,觀看相關影視資料片段,然后展開討論。教師適應提示和點撥。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問:西藏是怎樣實現(xiàn)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義?

學生閱讀課文和相關歷史資料,然后分組展開討論。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結合重點難點分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

[小結]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本課的主要內容:

問題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么?

問題三:西藏是怎樣實現(xiàn)和平解放的?其意義是什么?

[作業(yè)]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2課時]第2課。

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

[課標內容]講述黃繼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跡,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及觀看影片片段,歸納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2)組織學生講述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黃繼光、邱少云等志愿軍英雄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觀看有關圖片、錄像資料,并組織學生對相關問題展開辯論,讓學生認識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的必要性。

(2)組織學生講述黃繼光、邱少云等志愿軍英雄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志愿軍戰(zhàn)士這種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通過讓學生回顧中國近代百余年來的屈辱及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的任務,使學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志愿軍抗美援朝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不畏強權、敢于挺身與侵略者斗爭的優(yōu)秀品質。

(2)講述黃繼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跡,學習志愿軍戰(zhàn)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3)分析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培養(yǎng)學生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重點和難點]重點: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

難點:面對朝鮮半島燃起的戰(zhàn)火,中國要不要出兵是本課的難點。[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問題討論,故事講述,教師點評歸納法。

[教學過程]課前引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什么時候成立的?有什么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引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帝國主義是不是因此而放棄了對中國的侵略野心呢?教師明確指出:美國利用朝鮮戰(zhàn)爭之機把戰(zhàn)火燒到中朝邊境,嚴重威脅我國的安全。在這嚴峻考驗面前,年輕的共和國政府毅然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

導入新課。

一、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

情景體驗:多媒體顯示《朝鮮半島形勢圖》、《中國遼寧安東遭美軍轟炸后的民房》圖,并放映有關朝鮮戰(zhàn)爭的歷史影視資料片段,使學生置身于當年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

通過提問、討論、回答、小結幾個環(huán)節(jié)解決問題,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政府派兵援朝的必要性、正確性,初步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全局觀念。

二、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

情景體驗:教師放映有關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上甘嶺戰(zhàn)役等歷史影片資料片段,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英雄贊歌》,并展示《彭德懷在朝鮮前線視察》圖、《黃繼光》、《邱少云》圖像等,讓學生置身于“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氛圍之中,全身感受志愿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

三、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

情景體驗:繼續(xù)播放有關反映抗美援朝戰(zhàn)爭后期戰(zhàn)況,簽訂《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美國陸軍上將、“聯(lián)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的講話,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的講話,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受到熱烈歡迎情景的歷史影視資料片段,讓學生感受志愿軍浴血奮戰(zhàn)的感人場景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后的喜悅。

通過提問、討論、回答、歸納幾個環(huán)節(jié)解決問題。

[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這一重大的歷史活動。為了保愛衛(wèi)國,年輕的共和國以落后的武器、簡陋的條件與世界一流強國美國對抗,并最終贏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贊美!

[作業(yè)]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3課時]第3課。

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

[課標內容]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理解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理解土地改革運動的意義、步驟及順利完成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啟發(fā)學生歸納中國歷史上有關土地問題的史實,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3)要求學生走訪當?shù)乩先?,了解土地改革運動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培養(yǎng)學生調查、搜集、整理和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組織學生討論,激勵學生主動探究問題,讓學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提高能力。

(2)要求學生整理出知識要點,鞏固本課知識,提高自學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對我國社會和國民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2)通過引導學生對土地改革中有關政策的理解,使學生初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了解正確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的重要性,明確基本國情是黨和國家制定政策的依據(jù)。

[重點和難點]重點:土地改革運動。

難點: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復國民經濟的措施,涉及的內容繁雜,許多措施不易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問題討論、多媒體教學法。

[教學過程]課前引導。

提問: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是世界上第一軍事強國。為什么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zhàn)爭中能夠打敗美國侵略軍,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由此引出國內土地改革。因為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是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之一。

導入新課。

(2)提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是何時頒布的?它規(guī)定了怎樣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向學生提示與之相關的圖文、影視、記錄片、實物等資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相關內容和卡通問答,以理解土地改期的基本目的。

(3)提問:新中國的土地改革從何時開始?其總政策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題進一步提問:土地改革為什么要有步驟、有分別地進行?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文字、圖示和卡通問答,指導學生討論解答。

(4)提問: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其結果怎樣?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得出答案。

(5)提問:你認為土地改革有何歷史意義?對于這一問題,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已有結論,又要鼓勵學生大膽發(fā)散思維,提出新的見解。如消滅了我國延續(xù)2000多年的封建剝削制度,為我國工業(yè)化開辟了道路,等等。

(6)國民經濟的恢復。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新中國成立時所面臨的經濟形勢,為學生理解和認識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復國民經濟措施的必要性、正確性奠定基礎。

[小結]依據(jù)板書要點,師生共同回顧小結。

[作業(yè)]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4課時]第4課。

觀看歷史影視片。

[活動目標]形象感受歷史,豐富歷史知識,拓展歷史思維。提高對影影視作品的欣賞能力,陶冶情操。

通過第2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了解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史實,對此部電影的歷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讓學生在觀看電影時思考: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什么能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活動過程]利用晚自習時間,組織學生以班為單位集體到學校多媒體階梯教室看電影《英雄兒女》。要求學生在觀看時,自覺遵守紀律,不得高聲喧嘩,進、退場要求排隊進出。

3、要求學生寫出觀后感或心得體會,題目自擬。

[活動評價]通過此次觀看紅色經典影片《英雄兒女》,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同時,通過此次集體觀看影片,增強了學生的守紀觀念。

2、大部分學生通過觀看影片,寫出了心得體會,紛紛表示:奮發(fā)努力,勤奮學習,為祖國的強大作出貢獻。

[第5課時]講評第一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通過分析第一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復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xù)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fā)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三、引導學生自己訂正考試失誤的知識點。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第6課時]第5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

[課標內容](1)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2)知道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知道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題,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聯(lián)想能力和歸納史實說明問題的能力。

(2)教師通過自己設計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梳理知識,編寫讀書提綱,進一步掌握閱讀歷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導學生完成本課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開展訪問、調查研究活動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不僅建立起工業(yè)化的基礎,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使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

(2)引導學生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中體會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性,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重點和難點]重點:根據(j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難點:“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問題引導法。

[教學過程]課前引導:先要求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向當?shù)氐娜嗣翊砹私馊嗣翊淼幕顒雍腿嗣翊泶髸贫鹊挠嘘P情況。

教師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1)我國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樣被廢除的?有什么歷史意義?

(2)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恢復國民經濟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師在學生回答后強調指出:新中國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復發(fā)展國民經濟的措施,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沒有解決把資本主義工商業(yè)轉化成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問題,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還沒有確立起來。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復國民經濟任務完成之后,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如何把農民土地私有制轉化成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資本主義工商業(yè)轉化成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總之,如何最終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就成為黨和人民政府當時的主要任務。

導入新課。

(1)教師提問:新中國土地改革和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完成之后,黨和人民政府決定怎樣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教師在適當補充講述的基礎上,解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問答,明確“有計劃地發(fā)展國民經濟”的原因與內涵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zhí)行的時間。

(2)教師提問: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你能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出“一五”計劃基本任務的要點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教材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歸納出“一五”計劃基本任務要點。實際上,“一五”計劃的基本內容是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內容的具體化。

(3)教師提問:第一個五年計劃何時完成?取得了怎樣的成效?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后回答后,教師指導學生觀看教材中的《1956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試制的第一批國產解放牌載貨汽車出廠》、《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典禮》等圖片,以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感性認識和民族自豪感。

(4)教師提問: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是怎樣制定和何時頒布的?由此引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講述。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憶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教師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國人民代表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毛澤東為國家主席,劉少奇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通過的,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5)教師提問: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通過,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有什么關系?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憲法的頒布,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憲法的過渡狀態(tài),加強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

為了加深學生印象,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場》圖,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觀察能力。

(6)教師提問:何謂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樣進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歷史意義?

[小結]教師提問: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怎樣建立的?隨后引導學生討論,最后從政治、經濟和法律三個方面進行總結:(1)通過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剝削階級消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狀態(tài)結束,生產資料公有制成為我國社會惟一的經濟基礎;(3)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確立。

[作業(yè)]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7課時]第6課。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

[課標內容](1)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

(2)講述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先進人物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失誤原因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正確全面地觀察歷史事件的能力。

(2)通過對10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概括,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3)通過對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英模人物事跡共同點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歷史情景,調查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危害性,認識其失誤的原因。

(2)感知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英模人物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認識以這些英模人物為代表的人民群群眾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的杰出貢獻。

(3)運用問題導學法和探究法,探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嚴重失誤的表現(xiàn)、危害及其教訓,了解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1957—1966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和失誤的了解,認識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堅決克服急躁冒進,堅持實事求的思想路線。

(2)通過對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英模人物先進事跡的了解,學習他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

[重點和難點]重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失誤。

難點:(1)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為什么未能全面貫徹執(zhí)行?(2)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中的嚴重失誤和某些成就。

[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法。

[教學過程]課前引導:三大改造的內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義?隨后教師指出:1956年,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現(xiàn)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從那時開始,我國進行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

導入新課。

一、“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教師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是,中國應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這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面臨的新課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黨和國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現(xiàn)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急躁冒進的錯誤。

1、中共“八大”召開。

提問:1956年,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要解決什么問題?

先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小字內容,然后以討論方式回答。

教師指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要解決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新的歷史性課題,必須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作出正確的決策,指明前進的方向。

中共“八大”的內容:(1)社會主要矛盾;(2)主要任務;(3)經濟建設方針。

教師強調:中共“八大”的決策是正確的,它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擾,“八大”的正確決策未能全面貫徹實行。

提問:中共“八大”后,“左”的錯誤是怎樣發(fā)展起來的?

要求學生閱讀本目有關小字內容回答,然后教師加以概括。

2、“大躍進”運動。

提問:什么是“大躍進”運動?它有何危害?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回答,教師指出:“大躍進”是以乞求建設的高速度為目標,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運動。發(fā)動這一運動是試圖迅速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趕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這場運動的危害,主要表現(xiàn)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的極大破壞,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同時,導致了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盛行。

3、人民公社化運動。

提問:人民公社化運動是什么性質的組織?它的特點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運動?

要求學生閱讀本目課文有關內容,特別注意課文中的卡通問答,然后教師加以講述。

4、三年嚴重的經濟困難和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

提問:三年嚴重經濟困難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強調:造成1959—1961年嚴重經濟困難的原因主要是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方針上急躁冒進的錯誤,它的表現(xiàn)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三年自然災害也與“大躍進”及人民公社化運動對社會秩序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密切相關,應該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這里的“人禍”除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左”傾錯誤外,還有蘇聯(lián)政府背信棄義行為帶來的惡果,它加重了經濟困難的程度。

為了克服嚴重經濟困難,糾正“大躍進”運動的嚴重失誤,1960年,黨中央提出了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由于這一方針的貫徹執(zhí)行,從1962年起,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提問: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xiàn)“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樣的失誤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討論后,教師簡要歸納為三點:(1)社會主義建設經驗足;(2)對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和中國國情認識不足;(3)急于求成,盲目冒進的結果。

二、十年建設的成就。

1、經濟建設成就。

提問:1957—1966年,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由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

2、英雄模范人物。

(1)鐵人——王進喜。

(2)無私奉獻——雷鋒。

(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焦裕祿。

[小結]提問:1957—1966年,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中發(fā)生了哪些嚴重的失誤?同時,有何成功的嘗試?這期間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為什么能取得這些成就?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的內容,概括如下:(1)嚴重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急躁冒進,給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2)成功嘗試: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960年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3)建設成就:從基本建設項目、工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科學技術等方面概括。(4)取得成就的原因: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針”的指導;二是廣大人民群眾和英模人物無私奉獻、頑強拼搏、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

[作業(yè)]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8課時]第7課。

全國大**。

[課標內容]簡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的主要史實,認識“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長毛澤東的錯誤,鼓吹個人崇拜等歷史現(xiàn)象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透過歷史現(xiàn)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2)通過對毛澤東錯誤估計形勢,發(fā)動“文化大革命”,導致全國大**歷史教訓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全面客觀地觀察歷史事物,正確把握歷史發(fā)展方向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況和全國大**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認識“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以及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2)運用直觀教學法,講述“文化大革命”發(fā)動和全國大**對民主法制的嚴重踐踏的情況。用問題導學法和探究法分析“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壞的危害性以及應從中吸取的歷史教訓。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錯誤發(fā)動,被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建國后最嚴重損失的一場內亂。

(2)老一輩革命家和廣大人民群眾強烈抵制“文革”的錯誤做法,“二月抗爭”表現(xiàn)了老一輩革命家為黨和人民的利益奮起抗爭的大無畏精神。

(3)全國大**是對民主法制的嚴重踐踏,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從而認識到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自覺增強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

[重點和難點]重點:民主與法制的破壞。

難點:“文化大革命”發(fā)生的原因及其性質。

[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學習主題探究法。

[教學過程]本課的主題是“文化大革命”中民主與法制的破壞及其嚴重后果,圍繞這個主題,引導學生探究本課學習內容,使學生認識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從而增強民主意識的法制觀念。

探究采取分層推進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個解決問題。

導入課課。

1、“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的表現(xiàn)。

問題一:“文化大革命”是怎樣錯誤發(fā)動起來的?

問題二:中央文革小組的特殊地位說明了什么?

問題三:上海奪權是什么性質的事件?

問題四:江青為什么要提出“文攻武衛(wèi)”的口號?

問題五:“革命委員會”取代地方保級黨委說明了什么?

問題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后,為什么整整十年沒有召開過一次會議?

問題七:“文化大革命”中,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遭到破壞的原因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的惡果。

問題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權力地位急劇上升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問題二:“文革”初期,紅衛(wèi)兵運動席卷全國,這一運動帶來了什么嚴重后果?

問題三:全國大**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有何嚴重危害?

問題四:老一輩革命家的“二月抗爭”為什么被誣蔑為“二月逆流”?

問題五:國家主席劉少奇為什么會被迫害致死,成為黨的歷史上的最大冤案?

3、維護民主法制的斗爭。

問題一:老一輩革命家和廣大人民群眾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法說明了什么?

問題二:“二月抗爭”是什么性質的斗爭?有何重大意義?

上述問題采取分組討論方式,由學生自主探究解答。其中難度較大的問題,由教師作適當輔導。

[小結]圍繞本課重點,從以下幾點小結:(1)說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fā)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的內亂。

(2)在“文化大革命”這場長達10年的內亂中,民主法制橫遭踐踏,社會秩序混亂,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3)“二月抗爭”是老一輩革命家為捍衛(wèi)黨和國家利益,維護黨的集體領導原則,捍衛(wèi)民主法制而進行的英勇斗爭,他們的凜然正氣和大無畏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的。

[作業(yè)]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9課時]第8課。

**中的國民經濟。

[課標內容]簡述“文化大革命”中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的主要史實,認識“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培養(yǎng)**時期國民經濟形勢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透過歷史現(xiàn)象認識事物的本質的能力。

(2)通過對整頓前后經濟形勢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對國民經濟的嚴重破壞,認識政治**的危害性,理解經濟發(fā)展與政局穩(wěn)定的相互關系。

(2)運用比較法教授**對國民經濟的破壞,理解周恩來調整經濟和鄧小平全面整頓對經濟恢復的積極作用。

(3)運用問題討論法,闡釋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先后覆滅的原因以及“文革”的歷史教訓。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對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嚴重破壞,增強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2)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覆滅說明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陰謀家、野心家決沒有好下場;歷史又一次證明失民心者遭唾棄,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點和難點]重點:**對國民經濟的破壞。

難點:(1)林彪集團的形成,以及林彪在被確定為毛澤東的法定接班人后發(fā)動政變,陰謀殺害毛澤東的原因。(2)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形成及其篡權活動。

[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主題知識探究法。

[教學過程]課前引導:本課的主題是**中的國民經濟。為了突出這個主題,教學時可以調整課文內容,進行分層探究教學。

導入新課。

1、**對國民經濟的破壞。

問題二:1973年,國民經濟回升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三:1974年,剛剛復蘇的國民經濟為什么又陷入混亂局面?

問題四:1975年,國民經濟為什么再度回升,后來為什么又遭到破壞?

問題五:“文化大革命”對國民經濟造成了哪些嚴重的破壞?

問題六:根據(jù)課文內容繪制出“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國民經濟曲折發(fā)展的軌跡圖,探究國民經濟的起伏與社會政治局面的關系,并談談你從中得到的啟示。

第六題是帶有總結性的問題,在學生探究時,教師作適當輔導,并著重指出:國民經濟的起伏是與社會政治局面密切相關的。社會**使國民經濟遭受破壞,社會政治局面穩(wěn)定是國民經濟回升的必要前提?!拔幕蟾锩毕喈敵浞值乇┞冻鑫覀凕h和國家的工作、體制等方面的缺陷,以及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弊端,并且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教訓。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絕不能以階級斗爭為綱。要努力維護社會的安定和政治局面的穩(wěn)定,并采取正確的措施努力發(fā)展國民經濟,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水平。

2、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為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所做的努力。

問題一:林彪集團是怎樣被粉碎的?粉碎林彪集團有何重大意義?

問題二:九一三事件后,周恩來為恢復思經濟做了哪些努力?有何成效?

問題三:“批林批孔”運動是怎么回事?它造成了什么影響?

問題四: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時實行全面整頓從哪里開始?有何成效?

問題五:鄧小平全面整頓的實質是什么?他的全面整頓遭到了什么阻力?

問題七:“四五”運動是怎么回事?它有何重大意義?

問題八:“文化大革命”是怎樣結束的?“文化大革命”的結束有何重大意義?

上述問題由學生自主探討解答,教師作適當輔導。

[小結]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十年“文革”**中,國民經濟曲折起伏的軌跡:“破壞——回升——再破壞——再回升——再破壞”,直至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后,國民經濟才逐步走上恢復發(fā)展的道路。二是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堅決抵制“左傾”錯誤,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英勇斗爭,為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做出了巨大努力。

[作業(yè)]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0課時]第9課。

“文革”經歷訪談[活動目標]訪問長輩,了解他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經歷,進一步掌握有關“文革”的歷史知識,加深對這段歷史的了解。聽取長輩對“文革”的看法,了解“文革”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響,另深對“文革”性質的認識,從中吸取有關的歷史教訓。

通過訪談活動,提高對歷史上的是非功過的分辨能力,同時學會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活動準備]擬定訪談專題。確定訪談對象。學習速記方法。[活動過程]活動方式:各班分為若干個小組,到該小組某位同學家訪問其長輩。

要求各小組進家訪談時一是要講禮貌,二是要事先擬好提問提綱,三是要認真作好記錄。各小組對訪談的資料,要及時進行整理。各小組要寫出訪談心得體會。[活動評價]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各小組選派幾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心得體會,同時,對此次活動進行總結,找出不足這處。

[第11課時]講評第二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通過分析第二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復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xù)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fā)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所學內容,培養(yǎng)從宏觀把握歷史發(fā)展趨勢的能力。

(2)通過“兩個凡是”錯在什么地的方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個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品質。(3)通過訪談前輩的活動,加深對十一屆三中全會意義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讀、講、議、行”四步教學法,讓學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論問題,認識真理標準討論和鄧小平講話的深遠意義。

(2)從思想路線、工作重心、總方針、領導核心四個方面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由“文革”**到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轉折。

(3)學習用哲學和經濟學的觀點去理解歷史內容的方法,學習比較思維的方法,學習從歷史史實歸納歷史特征的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知以鄧小平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勇于糾正錯誤的偉大胸懷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開拓精神。

一、真理標準討論。

提問:“文革”剛剛結束,人們有怎樣的要求?當時的中央主要領導人采取了怎樣的政策?你對此有何評價?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兩段小字,思考回答問題。教師指出:當時人們要求平反冤假錯案,糾正“文革”錯誤,而當時中央領導人卻繼續(xù)堅持“左”的錯誤,經濟上急躁冒進,造成嚴重的浪費和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政治上指出“兩個凡是”的方針,不愿糾正“文革”的錯誤。

提問:什么是“兩個凡是”?“兩個凡是”錯在什么地方?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亦可進行討論。教師講評指出:這是在繼續(xù)維持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是搞教條主義,不利于撥亂反正和開創(chuàng)新局面。教師可結合重點難點分析進一步拓展。

提問: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實踐?這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求學生回顧政治學科知識進行思考討論。

提問:為什么要開展真理標準的討論?在學生討論后講評?(1)理論上撥亂反正的需要;(2)堅持實踐標準,能破除迷信和個人崇拜,解放思想;(3)有利于政治上撥亂反正,開創(chuàng)新局面。

提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思考回答,教師歸納:《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重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馬克思主義原理;強調對“四人幫”設置的禁區(qū),“要敢于去觸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提問:真理標準討論有何重大意義?幫助學生歸納:(1)理論上撥亂反正;(2)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3)打破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解放了思想;(4)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新時代的到來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提問:鄧小平在批“兩個凡是”中有何重大貢獻?幫助學生歸納:(1)提出要完整準確地對待毛澤東思想;(2)支持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提出:鄧小平在這次思想解放運動中起了領導作用。

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1、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提問: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一個什么為題的重要講話?這個講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何意義?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兩段小字后,可結合重點難點進行講評。

2、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及其主要內容。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什么時候召開?主要內容有哪些?指導學生從思想路線、工作重心、總方針、領導核心四個方面進行歸納。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怎樣的改革開放總方針?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兩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對內改革的目的和具體政策的設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對外開放政策的內容和目的。

提問:十屆三中全會在組織上是怎樣進行撥擾反正、平反冤假錯案的?為什么說十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指導學生閱讀第三段小字內容并加以適當闡釋。

提問:十屆三中全會的意義如何?為什么說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重大轉折?在學生思考回答后,結合重點難點進行講評。

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什么時候召開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意義如何?

[作業(yè)]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3課時]第11課。

農村和城市的改革。

[課標內容](1)知道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基本原則。

(2)知道國有企業(yè)改革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經濟改革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歷史思維的能力。

(2)通過對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農村和城市改革偉大成就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創(chuàng)立與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崛起,以及國有企業(yè)改革與民營企業(yè)勃興的偉大變化,理解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經濟改革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發(fā)展了社會主義經濟。

(2)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理解歷史內容,通過討論逐漸認清歷史事物的本質。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農村和城市的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前提下,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培養(yǎng)與時俱進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2)了解20世紀晚期中國農村改革中農民實行包產到戶和創(chuàng)辦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偉大創(chuàng)舉,認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重點和難點]重點:(1)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2)國有企業(yè)的改革。

難點:(1)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2)民營企業(yè)的勃興。

[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采用“讀、講、議、行”四步教學法。

[教學過程]課前引導:十屆三中全會是什么時候召開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有何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我國建國以來歷史的偉大轉折,使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改革開放、發(fā)展經濟成為時代的主題。

導入新課。

一、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讀:通讀本目內容,觀看《農民領取生產承包合同》和《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鳳陽縣農民喜慶豐收》圖。

議:(1)為什么要包產到戶?包產到戶對農民有什么好處?(2)對于“包產到戶”,當時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有的說“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有的認為這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請談談你的看法。

行:請說說你家里或農村親戚家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顯著變化。

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崛起。

讀:通讀本目內容,并觀看本目內相關圖片。

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都是中國農民在當代改革的偉大實踐中自發(fā)搞起來的。請談談你對此的感想。

三、國有企業(yè)的改革。

讀:通讀本目內容,觀看相關圖片。

行:請你談一談你所熟悉的一個改制取得成效的國有企業(yè)的情況。

四、民營企業(yè)的勃興。

讀:通讀本目內容,觀看相關圖片。

行:以本地的某個民營企業(yè)為對象,了解它的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歷程。

[課后作業(yè)]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4課時]第12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課標內容]以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建立為例,探討經濟特區(qū)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理解和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與跨學科綜合的能力。

(2)通過比較中國近現(xiàn)代對外開放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

(3)通過思考對外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以及想像加入世貿組織10年后中國將會怎樣,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踐思考問題的能力和進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史實,認識我國對外開放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南到北、由東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進過程,學習運用地理知識理解歷史內容的方法。

(2)通過比較理解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的政策內涵,學會比較分析問題的方法。

(3)在對外開放大格局中,聯(lián)系身邊實際,為當?shù)亟洕l(fā)展獻計獻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比較近現(xiàn)代對外開放的異同,增強熱愛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情感。

(2)認識對外開放是中國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全球化時代的要求,樹立對外開放的觀念和意識。

(3)通過學習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歷程,思考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利弊,強化機遇意識與危機意識。

[重點和難點]重點:(1)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2)為什么要創(chuàng)立經濟特區(qū)?(3)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難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按“體驗情景——講述信息——討論問題——實踐創(chuàng)新”四步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課前引導:上一節(jié)我們學習了“農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改革與開放并舉。在對內改革的同時,大力推進對外開放,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導入新課。

一、經濟特區(qū)的建立。

體驗情景:通讀本目課文,觀看《開放的深圳特區(qū)》、《鄧小平為深圳特區(qū)題詞》圖,以及課件相關內容。

講述信息:(1)我國在什么時候開始實行對外開放?(2)我國哪一年開始創(chuàng)立經濟特區(qū)?設立了哪四個經濟特區(qū)?(3)設立海南省,并作為經濟特區(qū)是哪一年?(4)請計時一講深圳設為經濟特區(qū)后經濟建設和發(fā)展的情況。

實踐創(chuàng)新:深圳特區(qū)建設者最著名的口號是什么?談談你對這一句口號的看法。

二、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體驗情景:通讀本目課文,觀看《開放14個沿海城市的報道》、《發(fā)展中的上海浦東新區(qū)一角》、《對外開放新格局》圖,以及課件相關內容。

講述信息:(1)建立經濟特區(qū)后,我國在對外開放上又采取了哪幾大步驟?(2)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開放了哪14個城市?國家給予這些開放城市怎樣的經濟政策?開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3)我國哪一年建立了哪三個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國家給予沿海經濟區(qū)什么樣的經濟政策?建立沿海經濟區(qū)有什么作用?(4)黨中央、國務院哪一年決定實行浦東開發(fā)開放?給予浦東怎樣的開發(fā)開放政策?浦東開發(fā)開放有什么作用?(5)。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體驗情景:通讀本目內容和史海拾貝內容,觀看《中國代表在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上簽字》圖,以及課件相關內容。

講述信息:(1)什么是世貿組織?它的前身是什么?哪一年正式成立?這個組織的目標是什么?(2)我國哪一年加入世貿組織?是在世貿組織哪一次會議上簽字加入的?請講一講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歷程。

[小結]。

1、實行對外開放初期,我國先后建立了哪幾個經濟特區(qū)?

2、在建立經濟特區(qū)后,我國在對外開放上又采取了哪幾大步驟?

3、我國現(xiàn)在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這個格局有哪些特點?

4、我國哪一年加世貿組織?加入該組織對我國有何利弊?

[課后作業(yè)]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5課時]第13課。

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成就。

[課標內容]說出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進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成就;聯(lián)系歷史與現(xiàn)實,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從歷史素材中提煉概括知識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自學,使學生初步掌握從教材提供的歷史素材中提煉知識并進行系統(tǒng)整理的方法。

(2)通過鼓勵和指導學生在課前和課后資料收集和走訪、調查活動,讓學生體驗獨立地、多途徑地獲取知識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意義,增強法制觀念,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

(2)聯(lián)系歷史,今昔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民主與法制建設的艱巨性,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捍衛(wèi)自己的合法權益。

[重點和難點]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難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我國的民主建設、我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

[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問題探究教學法[教學過程]課前引導:要求學生搜集資料,了解同中學生有關的法律。

導入新課。

一、法制建設的成就1、1982年新憲法的頒布2、1986年《民法通則》的頒布。

3、《刑法》的頒布與修訂。

二、社會主義民主的推進。

1、我國民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

2、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發(fā)展。

3、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

[小結]。

1、復習提問:本課中能體現(xiàn)我國法制建設成就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2、歸納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知識要點。

[課后作業(yè)]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16課時]第14課。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課標內容]認識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歷史過程,培養(yǎng)學生綜合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2)通過回顧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培養(yǎng)學生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察理解歷史事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問題導入法,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形成的標志及其歷史過程。

(2)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認識同計劃經濟相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無限生機與活力,從而加深對鄧小平理論指導作用的理解。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宏觀目標和分三步走的戰(zhàn)略部署,激勵人民為現(xiàn)代化建設努力拼搏。

(2)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保障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

(3)鄧小平為創(chuàng)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4)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證明了鄧小平理論的正確,顯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yōu)越性。

[重點和難點]重點:(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形成的歷史過程。

難點:(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

[教學方法]主題知識探究法。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課前引導: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是什么?這次會議有何重大歷史意義?要求學生回顧第10課的內容作出回答。教師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這次大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同時,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也在這次大會上開始形成。

導入新課。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形成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制定。

2、“三步走”的戰(zhàn)略部署。

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中國共產黨“十四大”的重大決策。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fā)展。

三、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1、鄧小平逝世。

2、中國共產黨“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四、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八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紙的發(fā)明和改進、華佗和張仲景的成就,

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紙的發(fā)明對人類文明史做出哪些貢獻?"。

培養(yǎng)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

(四)教材重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1)造紙術的發(fā)明和改進。

(2)地動儀。

2、難點:涉及到科技名詞和物理學原理,而初一學生沒有學習物理,對于利用物體慣性來對地震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原理難以理解,因此是本課的難點。

3、解決辦法。

(1)這一課的重點問題學生比較熟悉,可學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識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幻燈、掛圖等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內容。

(3)地動儀的構造原理和一些專門的科技名詞,以教師講述為主,但必須做到概念準確。

(4)用歸納法,讓學生多做、多讀、多講,最后在教師的幫助下,概括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一起讀本課的引言,然后教師概述)我們已經學過的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情況,這個時期,國家統(tǒng)一,經濟繁榮,正是文化大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從18、19課,我們都來學習秦漢時期的文化。

2、講授新課。

(提問)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是什么?

(板書)(一)、紙的發(fā)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板書)1、從竹簡到紙的發(fā)明。

前面我們講過甲骨文。后來人們又把文字寫在竹木簡、帛上。帛是絲織品,比竹木簡輕得多,可又太貴了。使學生了解紙的發(fā)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著出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紙是怎樣發(fā)明的?

2)紙的出現(xiàn)對人類有哪些貢獻?

(板書)2、蔡倫改進造紙術。

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后來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接著又讓學生思考第2個思考題: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請同學們回答后教師歸納):造紙術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板書)(二)、《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數(shù)學成就。有很多數(shù)學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并且傳到了十幾個國家被當作教科書。

(板書)(三)、地動儀。

請同學們思考:在發(fā)生地震時,我們怎樣才能感知?

東漢科學家張衡又發(fā)明了地動儀。

(板書)(四)、華佗和張仲景。

首先向學生點出:中國醫(yī)藥學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中國有很多醫(yī)學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響的是張仲景和華佗。

華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藥劑,五禽戲。

醫(yī)圣張仲景(東漢)著有《傷寒雜病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yī)理論和治病原則。

課堂小結。

秦漢時國家的統(tǒng)一、經濟的繁榮,使得這一時期創(chuàng)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成為可能,這是秦漢人民留給后人的一筆珍貴遺產,也是我國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九

教材內容: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產品大量涌進中國,使沿海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紛紛失去生計。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壓榨剝削,農民起義風氣云涌。洪秀全將西方的與中國民間的宗教結合創(chuàng)立了“拜上帝會”組織,從1851年初洪秀全領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即太平天國運動,揭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國運動,經歷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圍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并頒布了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天京變亂”成為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轉折點,1859年為了振興太平天國,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成為太平天國運動后期的革命綱領。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勢,不久天京陷落,中國歷這場規(guī)??涨暗霓r民起義,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絞殺下失敗了。雖然失敗但意義深遠。本節(jié)課即介紹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原因、過程、綱領、意義及教訓。

一、課標要求:

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洪秀全創(chuàng)立和宣傳拜上帝教;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太平軍勝利進軍和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太平軍的北伐、西征、東征和軍事上的全盛;天京政變的原因、經過、和影響;太平天國領導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國失敗的標志、原因和歷史意義。通過引導學生對《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太平天國定都天京的得失。

(2)組織學生討論《天朝田畝制度》并作出評價。

(3)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天朝田畝制度》的分析,使學生感受其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從而培養(yǎng)學生符合社會價值和道德行為標準而產生的情感體驗。

(2)通過對天京變亂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領導集團內部的斗爭造成太平天國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氣大傷,從而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三、教學過程:

(一)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為高一新授課,學生對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識梳理和本節(jié)課的框架結構的構建,依據(jù)教學大綱和歷史考試說明,確定本課突破的教學重點是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原因。著力解決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天朝田畝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當?shù)倪x擇切入點,突破難點,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特別是對農民階級局限性的分析,理論難度較大,若能以通俗的語言使學生接受,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站在理論高度看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形成一種思維模式,為以后知識的遷移打下基礎。

(二)教具準備多媒體。

(三)教學流程。

1.新課導入。

復習提問導入本課。

【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任務是反侵略反封建。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問】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揭開序幕的是什么運動?為什么?

【答】是太平天國運動。因為這場運動擔負著反侵略反封建的雙重任務。

【總結過度】對,盡管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領導的起義,但是它興起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歷史賦予它特殊的使命——反侵略反封建,它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揭開序幕。這節(jié)課我們去深入學習了解太平天國運動。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十

style="color:#125b86">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四庫全書》是一部什么樣的書、魏源的進步思想、《海國圖志》編寫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嚴復其人、嚴復譯著《天演論》的內容和影響、清末教育制度變革的情況。

通過引導學生認識清末愛國思想出現(xiàn)的背景,分析其歷史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魏源等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愛國的、進步的。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時候,嚴復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并譯著《天演論》,宣傳生物進化觀點和社會進步理論,引導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會動蕩不安,民族危機日益深重,魏源、嚴復等人能夠順應歷史潮流,主張向西方學習,這種勵志圖強,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課是“清朝的文化”中關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內容,對于學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國文化狀況以及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文化沖擊下的變化很有幫助。清朝末年,社會腐朽、落后,國家主權不斷淪喪,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愛國的思想家們不甘落后,勇于革新進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會黑暗之時,在我國思想文化界呈現(xiàn)出一些鮮活進步的現(xiàn)象。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思想家魏源、嚴復的思想。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思想界出現(xiàn)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積極倡導者,他編寫的《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啟導著中國知識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xiàn)實問題。這是當時中國思想界的新動向。19世紀末,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變法運動興起,嚴復正是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思想家,他所宣傳的社會進步理論,打擊了封建勢力,啟發(fā)中國知識界去探索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尋找救國之路。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嚴復譯著《天演論》及其作用。本目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對《天演論》是什么樣的著作并不了解,嚴復翻譯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特別是《天演論》所宣傳的思想是什么?在當時為何能產生巨大影響?這都需要把嚴復的思想同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聯(lián)系起來考慮,這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重點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國圖志》:這是本課重點之一。結合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社會的變化,分析魏源等人開明思想出現(xiàn)的原因。然后,教師簡介魏源的生平,引導學生看書,在此基礎上組織討論,主要圍繞魏源思想產生的背景、《海國圖志》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要讓學生領會魏源思想的愛國性。

難點突破方案。

嚴復和《天演論》: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首先,引導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時期創(chuàng)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情況,指出嚴復在中國近代的地位,結合小字,對嚴復的生平作一簡單介紹。然后指導學生看書,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分析嚴復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嚴復力主維新變法,救亡圖存。

關于《天演論》及其進化論的觀點,教師可以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指導學生閱讀書中小字部分,著重指出嚴復翻譯此書的主要目的在于宣傳“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為19世紀末期的維新變法運動搖旗吶喊。最后,點明嚴復翻譯《天演論》的重要意義。

教法建議。

導入新課:教師可以提問上節(jié)課有關科學技術的內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學”的影響下,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國依然落后挨打,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愛國思想家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后,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尋找救國之路。由此導入新課。

《四庫全書》:引導學生掌握該書的性質、分類以及對中國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書中插圖和小字部分學生自學,不作要求。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思想家魏源、嚴復的思想。

難點:嚴復譯著《天演論》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復習提問:清朝末年,我國出現(xiàn)了哪些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清朝末年,我國雖然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這不能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進步思想家們意識到中國的落后,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從而引出新課。

二、《四庫全書》:

性質:這是清朝乾隆年間官修的一部大叢書,也是世界上的一部叢書。

分類和意義: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共收錄各類書籍3000多種,近8萬卷,保存了十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是,清政府為了鞏固統(tǒng)治,實行思想文化專制政策,刪改、銷毀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統(tǒng)治的書籍,也是祖國文化遺產遭到很大破壞。

三、魏源和《海國圖志》。

1.簡介魏源的生平。

2.《海國圖志》:學生閱讀書中相關內容后,教師指出:《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一部專著,也是介紹和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的著作。這部書編寫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用來抵抗外國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響:組織學生討論:魏源的思想有什么進步性?產生了什么影響?

魏源主張向西方學習,表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先進人物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后,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過來,開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xiàn)實問題,啟迪人們通過學習西方,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四、嚴復和《天演論》。

1.簡介嚴復:引導學生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期間,就在天津主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史實。結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嚴復是我國近代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對西方文化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

2.嚴復思想形成的背景:提問:嚴復生活的時代和魏源生活的時代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嚴復主張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是與19世紀末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維新變法思想高漲的時代背景相適應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不斷深化的結果。

3.《天演論》及其影響:為了介紹和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嚴復一生翻譯了大量西方學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論》的影響。指導學生閱讀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看書討論《天演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觀點和“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嚴復翻譯《天演論》的真實目的在于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合理性,通過變法使社會由落后變?yōu)橄冗M是自然之理,抨擊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錯誤觀點。很顯然,嚴復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對封建保守思想進行了有利的抨擊,啟發(fā)中國知識界探索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為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師指導,以學生自學為主)。

1.背景:傳統(tǒng)科舉制度的弊端在于脫離社會實際,培養(yǎng)不出有用的人才。鴉片戰(zhàn)爭以后,受西方的影響,新式學堂紛紛建立,教育改革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時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張之洞等奏準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襲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十一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2、了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迅速發(fā)展;

3、了解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建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國有企業(yè)的改革的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調查、收集這一時期的資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讀圖、識圖的能力

2、通過收集資料,著重培養(yǎng)學生從史料中整理,獲取信息的能力,辨證分析歷史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2、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建立。難點:

1、初步認識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需要的基本原則。

2、 理解經濟特區(qū)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教師:

1、收集相關圖片資料和影視資料,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2、布置學生課前調查自家近二十年來擁有家用電器情況的變化;

學生:

1、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圖片;

2、以組為單位,匯總好調查數(shù)據(jù);

3、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活動法、啟發(fā)引導法;

學生學法:

1、調查、收集、整理資料;

2、學會利用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歷史的方法 ;

一、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安徽鳳陽小崗村 1978年12月18日)請每組派代表上臺匯報社會調查的數(shù)據(jù)資料。想一想:

1、從匯報數(shù)據(jù)中你感覺到什么樣的變化?

2、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二、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

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

三、國有企業(yè)的改革

1985年起 在三個方面進行

1992年起 加快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

1、說一說中國最早四個經濟特區(qū)的名稱;

2、閱讀對外開放示意圖,找出下列地區(qū)的地理位置:

深圳、海南、廣州、上海

3、請根據(jù)對外開放示意圖說說中國對外開放的格局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十二

教學難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新學案第2頁的“知識網絡”,討論回答問題:

1.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么后果?(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xié)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是否滿足已經得到的利益?(不滿足)。

小結、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并沒有滿足貪婪的欲望,想要通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后,他們便找借口發(fā)動戰(zhàn)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這場戰(zhàn)爭是上一次戰(zhàn)爭的繼續(xù),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火燒圓明園。

教師介紹圓明園建筑的宏偉和精美,組織學生看、說、議。

學生閱讀6——7頁的本目課文、插圖、資料和第10頁“自由閱讀卡”內容,根據(jù)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注答案。

1、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同學請舉手。誰能結合課文內容揭發(fā)列強的罪行?(掠奪珍寶,焚燒罪證)。

2、哪那兩位同學愿意扮演當年的英國兵和法國兵?(背景是火燒圓明園后,他們在倫敦重逢的某一天)請他們通過對話,表示一種懺悔的心情。

二、俄國侵占我國大片領土。

學生閱讀7——8頁的本目課文和表格、地圖,隨堂練習:

1、學生先根據(jù)第8頁表格,在4人小組內“動腦筋”:沙俄通過哪些不等條約割占我國北方哪些領土?(說出大致位置和面積)。

2、學生完成新學案第7頁[自我測評]第二題“知識聯(lián)線”:([數(shù)字]表示相應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答案應選c)。

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學生閱讀第9頁本目課文和“插圖”以及“說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軍的斗爭,說明中國人民怎樣對待國內的腐敗政府和外國的侵略勢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要想改變落后挨打的命運,就必須-國內的腐敗政府,堅決抗擊外來的野蠻侵略。)。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jù)[知識網絡]梳理本課線索。

2、布置作業(yè)。

3、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收復新疆》。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十三

教學目標。

要求學生掌握:北洋軍閥名稱的由來;北洋軍閥開始統(tǒng)治中國的時間和標志;宋教仁改組同盟會和袁世凱刺殺宋教仁;二次革命的發(fā)動和失敗;袁世凱加強獨裁統(tǒng)治和洪憲帝制的丑劇;孫中山號召討袁和蔡鍔發(fā)動護國運動;孫中山發(fā)動護法運動及其失敗。

通過對孫中山捍衛(wèi)辛亥革命成果的斗爭及其失敗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透過歷史表象看待歷史問題和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袁世凱復辟丑劇短暫的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違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必將被歷史淘汰。通過了解孫中山為維護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敗的事實,使學生認識到政治上軟弱的中國資產階級,無法擔負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是歷史的選擇。

孫中山為捍衛(wèi)民主革命屢敗屢戰(zhàn)的斗爭精神和鍥而不舍的堅強品質,是今天的青年學生學習的好榜樣。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中國的(19——1928年),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17年。本課講述的是1912年——19的歷史。是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不懈努力的歷史,是孫中山先生屢敗屢戰(zhàn)、不屈不撓的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孫中山先生在苦悶彷徨中進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階段,是孫中山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啟五四運動在歷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重點分析。

護國運動的過程是袁世凱恢復帝制面目暴露后,各種反袁勢力在人民的推動和支持下,起來推翻袁世凱的過程。在這場斗爭中,又是孫中山最先舉起革命旗幟。二次革命后,逃亡日本的孫中山,不為失敗所嚇倒,總結二次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重新組建新的革命黨——中華革命黨,以迎接反袁的第三次革命。護國運動是一次勝利的革命戰(zhàn)爭,它進一步說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其勝利果實最終又歸于北洋軍閥段祺瑞,國家政權并沒有發(fā)生革命性的轉移。人民毫無所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并沒有改變。中國人民反對專制,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還遠遠沒有結束。

二次革命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繼續(xù),是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與公然踐踏民主共和制度的袁世凱之間的一場武裝斗爭,最終因為資產階級政治上的軟弱而遭到失敗。二次革命的失敗最終結束了辛亥革命,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袁世凱反動的武力統(tǒng)一的政策一時取得成功。除桂、黔、川、滇四省由地方軍閥盤踞外,其它各省都在北洋軍閥及其附庸的統(tǒng)治下。

難點分析。

孫中山領導的一系列革命斗爭的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沒有一個堅強的革命政黨的領導;孫中山手中沒有可靠的革命武裝;沒有提出和涉及有關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的綱領,沒有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對土地迫切要求的口號,因而不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到斗爭的行列中來;帝國主義列強干涉破壞等等。護法運動的失敗,表明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經陷入絕境,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因此引導學生透過事情的表象看事物的本質是教學的有一個立足點。

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失敗,是全國人民斗爭的結果,是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的體現(xiàn),是袁世凱搞復辟不得人心、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被人民所拋棄的必然結果。這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講,太抽象,也就是說超出了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

重點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國圖志》:這是本課重點之一。結合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社會的變化,分析魏源等人開明思想出現(xiàn)的原因。然后,教師簡介魏源的生平,引導學生看書,在此基礎上組織討論,主要圍繞魏源思想產生的背景、《海國圖志》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要讓學生領會魏源思想的愛國性。

難點突破方案。

1、按時間順序簡要的向學生介紹袁世凱袁復辟帝制,踐踏民主共和的活動,并結合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引導學生分析袁世凱復辟丑劇短暫的原因,最終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十四

1、初二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fā)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初二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fā),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并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十五

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zhàn);《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yǎng):

(1)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zhàn)爭清軍戰(zhàn)敗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zhàn)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zhàn)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十六

一、導入:“舊聞播報”

二、視頻欣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

那時的中國社會生活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組合作學習。

1、分組。

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強調社會生活是包羅萬象的,除了書本介紹的內容,它還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給每個組發(fā)相應的補充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十分鐘)學生學習過程中,老師著眼于三個方面給于指導:

a、調動成員間的交流、合作。

b、指導學生整合信息(書本、老師發(fā)下的補充資料、個人的知識經驗),從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結論。

c、指導學生如何采取新穎、生動、有效的方式進行學習成果匯報。

3、學習成果匯報。

老師給予點評和總結。

四、情景糾錯:

五、設身處地:

六、有話大家說:

“博客留言版”

學生以新聞播音員的身份主動的“說”新聞。

學生欣賞描述。

歸納:(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會習俗)。

學生討論、合作。

各組派代表上臺。

參與游戲。

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場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自然生成認識;科學技術使社會進步、生活變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認識。為課堂深入做好鋪墊。

提出問題提供資料,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導學生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方案策劃能力、合作意識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表達和配合。

知識的反饋和鞏固。

通過具體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體會近代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及其局限性。

隨意談體會,提出問題。課堂并不局限于45分鐘,將課堂內容向課堂之外延伸。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十七

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理清三條線索:第一,亞洲的振興與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與影響;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與成果。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本課的教學及其對殖民體系形成與崩潰原因的分析,啟發(fā)學生得出以下認識: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標志著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殖民體系的形成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而出現(xiàn),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變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與它的出現(xiàn)一樣是歷史的必然。殖民主義在當今世界出現(xiàn)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贏得獨立的人民要進一步掃除殖民主義的殘余,為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繼續(xù)努力。

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通過對非洲獨立運動原因和意義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全面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對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發(fā)展史的回顧,培養(yǎng)學生歸納歷史問題、比較歷史事件、概括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點解決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印度的獨立與經濟發(fā)展。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難點:印巴分治。巴拿馬人民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講授新課:一、亞洲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簡要介紹本課的導言,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亞非拉國家紛紛取得獨立,走上獨立發(fā)展和民族振興的道路以及殖民體系崩潰的概況。

重點理清印度歷史發(fā)展的以下線索:

(1)印度于17世紀開始遭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紀中期被英國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總督管轄印度,直到1947年英國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結束了對印度長達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統(tǒng)治歷史。

(2)印度自1857年進行反英民族大起義失敗后,先后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次大戰(zhàn)后、二次大戰(zhàn)后進行了許多次民族獨立斗爭,直至最終獲得獨立。

(3)1950年印度共和國建立后,實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積極倡導并發(fā)起不結盟運動;集中精力發(fā)展經濟,建立起比較齊全的工業(yè)體系,實現(xiàn)了糧食的基本自給,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4)印巴之爭的歷史根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曾在南亞次大陸共同生活了十幾個世紀,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國最后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使這一地區(qū)分裂并由此開始了印巴兩個國家持續(xù)半個多世紀的沖突。

(5)印度獨立前后,亞洲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獲得獨立,各國經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特別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韓國,實現(xiàn)了經濟起飛,經濟以年增長率超過10%的速度高速發(fā)展,超過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被稱為“70年代的奇跡”。

增加一些課外知識,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如:(1)印度經濟發(fā)展成就?,F(xiàn)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飛機、汽車、遠洋輪船、各種機床和儀器,還建立了原子能發(fā)電站,發(fā)射了自己設計和制造的人造地球衛(wèi)星和通訊衛(wèi)星,具備了生產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印度注重國民經濟的綜合發(fā)展,既重視工業(yè)也重視農業(yè),在農業(yè)生產方面實施“綠色革命”,取得顯著效果。2(2)印巴沖突根源分析。第一、英國的“分而治之”傷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強烈的不滿并加劇了“分治”雙方因“保衛(wèi)祖國”而滋長的對立情緒與爭奪行動。第二、“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該地區(qū)的民族與宗教矛盾。蒙巴頓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語言、文化或民族的區(qū)別來劃分自治領,由此產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無窮的后患。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穆斯林與印度教的宗教之爭問題,這些都造成了印巴兩國之間的流血沖突和戰(zhàn)爭。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組織討論。如:(1)非洲長達五個世紀的殖民災難最早可以上溯到什么時候?此后,可惡的歐洲殖民主義強盜從事過哪些令人發(fā)指的罪惡活動?(2)蘇伊士運河在戰(zhàn)略、經濟、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3)結合地圖概述二戰(zhàn)后非洲獨立運動的主要經過。(4)結合課外閱讀,談談納賽爾對埃及和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貢獻。

在理清非洲民族獨立浪潮主要線索的同時,重點介紹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政治軍事地位和經濟價值:

(1)殖民主義者奴役非洲的情況。15世紀,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開辟新航路的過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陸,此后西方殖民主義者接踵而來。其罪惡活動有始于16世紀的黑奴販賣活動,19世紀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等。

(2)蘇伊士運河的戰(zhàn)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蘇伊士運河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界之處,于1869年11月17日向國際運輸開放,它是世界上最長的無船閘運河,可晝夜通航,具有極高的交通與戰(zhàn)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縮短了世界貿易運輸?shù)暮匠獭LK伊士運河位于當今世界的天然油庫中東附近,連接著紅海和波斯灣沿岸港口,扼歐洲通向印度和東南亞及東亞地區(qū)港口等航線,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在開羅獨立廣場,面對數(shù)萬興高采烈的人民群眾莊嚴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國軍隊被迫撤出蘇伊士運河區(qū)。這一震驚全世界的歷史事件,極大地維護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

(3)二戰(zhàn)后非洲獨立運動的情況。埃及率先發(fā)起了獨立運動,1952年7月23日,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了英國支持的法魯克王朝;1953年6月18日,埃及廢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并挫敗英、法、以的聯(lián)合軍事干預。埃及的獨立運動將非洲獨立浪潮推向高潮,五六十年代,非洲有三十多個國家贏得獨立,其中1960年就有17國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統(tǒng)治的最終崩潰。

(4)納賽爾的主要貢獻。領導埃及獲得真正的獨立;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與印度的尼赫魯、南斯拉夫的鐵托共同倡導、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結盟運動。

三、拉丁美洲捍衛(wèi)民族主權的斗爭。

展示卡斯特羅領導古巴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情況。

第一,古巴長期處于美國控制之下。第二,1956年12月,卡斯特羅等81名革命青年乘坐“格拉瑪”號游艇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在古巴科羅拉多海灘登陸,展開了反對美國支持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的革命斗爭,受挫后卡斯特羅等人潛入山區(qū),與農-動結合,進行游擊戰(zhàn)爭。1959年1月,游擊隊進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打敗了巴蒂斯塔反動武裝,建立了獨立、民主的新古巴。第三,古巴革命政權建立后實行國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為社會主義國家。古巴的獨立沉重打擊美國在拉美的霸權,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

提問“繼古巴獨立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影響的事件是什么?”

第一,結合地圖指出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馬共和國中部的巴拿馬地峽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國際航運水道。它的通航,使兩大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麥哲倫海峽縮短5000~1.4萬千米,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zhàn)略意義。

第二,歷,美國通過與巴拿馬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取了修建和經營巴拿馬運河的永久性權利。運河通航后美國一直把持著經營和管理權,后來又將運河周圍1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帶劃為運河區(qū),形成“國中之國”。第三,近百年來,巴拿馬人民為收復運河主權,維護民族尊嚴,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終于在1977年9月7日,巴美雙方簽署了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規(guī)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國從巴拿馬撤出全部駐軍并將運河歸還給巴拿馬。第四,1999年12月31日,巴拿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結束了美國對這條黃金水道長達85年的殖民統(tǒng)治,使運河成為名副其實的“巴拿馬的運河”。

八年級歷史教案編寫指南篇十八

二、教材內容分析:

三、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美國對中國人民的挑釁,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兵朝鮮,發(fā)起大規(guī)模戰(zhàn)役,黃繼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跡,中朝人民反侵略戰(zhàn)爭的勝利。

2、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朝鮮戰(zhàn)爭示意圖》,認識“三八線”的位置及朝鮮戰(zhàn)爭的經過,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經過。

難點:中國政府派志愿軍出兵朝鮮的原因。?。

教學流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圖三:1950年美國帶領下的“聯(lián)合國軍”幫助大韓民國,越過三八線并占領朝鮮半島絕大多數(shù)領土,改變了原來的半島格局。

“聯(lián)合國軍”改變了朝鮮半島原來的格局,對中國有沒有影響??。

第二章:美帝挑釁------毅然出兵。

第三章:戰(zhàn)場博弈------打出國威?。

播放:影片《上甘嶺》片段?。

介紹志愿軍英雄事跡,包括邱少云、黃繼光。?。

展示:邱少云、黃繼光圖片。

志愿軍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被祖國人民譽為什么??。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發(fā)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三)課堂總結,拓展延伸:?第四章:嶄新時代------啟示后人?。

同學們學習本課后,你認為抗美援朝中國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1、祖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2、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軍民的英勇善戰(zhàn)。

3、黨的英明決策、彭德懷的英明指揮。

4、中朝人民的并肩戰(zhàn)斗。

5、抗美援朝的正義性等?抗美援朝戰(zhàn)爭對中國有何影響??抗美援朝是一場偉大的反侵略的正義斗爭,鞏固了新中國人民政權,提高了國際地位。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全國人民支持下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他們身上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遠值得學習,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正是他們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習總書記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新的目標,你知道是什么嗎?實踐中國夢的目標。

播放:《少年中國說》朗誦片段?。

六、課堂檢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wèi)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

根據(jù)材料,你認為“跨過鴨綠江”的目的是什么???。

中國參戰(zhàn)軍隊的名稱是什么?司令員是誰??。

(3)舉出這場戰(zhàn)爭中涌現(xiàn)出的英雄人物,你從中感受到什么精神???。

(4)綜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抗美援朝戰(zhàn)爭對新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七、板書設計。

第2課??。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