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論語的論文(匯總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09:53:48 頁碼:11
2023年論語的論文(匯總10篇)
2023-11-11 09:53:48    小編:ZTFB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開拓視野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不妨通過總結(jié)來鞏固所學??偨Y(jié)應(yīng)該注重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做到有始有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辯論技巧,希望能提高大家的辯論效果。

論語的論文篇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論語》是中華文化的一部精髓,其中蘊含著儒家思想家教育的精神財富,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閱讀《論語》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為人處事提供啟示。本文將針對《論語》心得體會進行論述,探討《論語》所傳達的人生價值與其實踐。

第二段:孔子的教育思想(200字)。

孔子的教育目標是“仁人”,他認為,塑造仁人,需要有良好的品德、深厚的學識、博大的情懷。孔子強調(diào),孔子本人并不是神圣的,而是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自己,才成為了偉大的仁學家。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教學理念,鼓勵弟子們培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心,做一名溫良恭儉讓、寬容大度的人?!墩撜Z》中許多名言警句證明了孔子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實踐性。

第三段:孔子的言行(200字)。

孔子不僅言行一致,而且道德標準十分嚴格。他在《論語》中談?wù)摿嗽S多社會道德問題,強調(diào)“君子之道,修身以正。要服從天命,遵循道德準則,從而達到道德的極致,進入天人之境。在孔子的眼中,凡是能夠按照仁、義、禮三者互相配合的標準行事的人,都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孔子十分注重自己的行為,以及其他人的行為,他強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性,講究小事,因為這些小事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品性。

第四段:反思與德行(200字)。

如果要達到孔子的人生目標,一個人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行。在《論語》中,孔子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反思早期事件的方法,他會根據(jù)自己的行為來反思自己,從而不斷提高。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了偉大的仁學家,引領(lǐng)了后人。為了實現(xiàn)孔子倡導的道德理念,一個人要不斷地尋求自我發(fā)現(xiàn),并以此作為自我發(fā)展提高的基礎(chǔ)。

第五段:結(jié)論(200字)。

本文從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行和德行等方面探討了《論語》所傳達的人生價值,并針對自我提升的要求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論述。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只有不斷追問自身,思考人生意義,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人生價值。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循著孔子的教誨,讓我們每一位都成為內(nèi)外都兼?zhèn)涞娜实轮?,鑄就偉大的人生!

論語的論文篇二

《論語》作為中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經(jīng)典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即已傳世至今。其中蘊含的寶貴智慧和道德準則,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近我也有幸逐字逐句地閱讀、理解《論語》,在學習中體悟到了很多新的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道德觀念。

《論語》的核心思想在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表現(xiàn)了孔子提倡的個人、家庭、國家和天下各個層面的道德觀念??鬃又鲝堊⒅貎?nèi)在修養(yǎng),強調(diào)的是自我完善和理性行為的重要性,同時他強調(diào)個人的社會義務(wù)和道德責任。這種道德觀念使我們意識到充滿自我意識和充滿責任心的生命是我們應(yīng)該追求的目標。

第三段:行為守則。

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許多行為的守則,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這些守則代表了古代儒家的信仰和哲學觀念,教導人們怎樣做好事,做合適的事。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教誨化為習慣,并運用到日常的行為中,不僅會在社會中得到別人的尊重,也會獲得內(nèi)在的思想升華和成長。

第四段:思維方式。

通過閱讀《論語》,我們還可以學習到孔子是如何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他是一位思路清晰明晰的哲學家,讓我們理解了古代智慧的思維方式。他的思想遠遠超出了他生活的時代和環(huán)境,他總能把實際問題和深奧的理論聯(lián)系起來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隨著讀者的分享和交流,這種思維方式能夠不斷地擴展,對我的思維空間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五段:結(jié)尾。

《論語》作為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之一,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文明和行為方式。通過讀書、學習、理解,我們可以領(lǐng)悟到其中蘊含的智慧,使自己在生活中變得越來越好??偟膩碚f,《論語》讓我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指導我如何去修正這些問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讓我們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刻苦學習,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和修為,灌輸更多更深的智慧。

論語的論文篇三

很小的時候,我就結(jié)識了書。那是布滿彩圖和拼音的世界。在書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又一個秘密:猿人是人類的祖先,恐龍十分高大可怕;遙遠的年代人們鉆木取火……原來世界這么奇妙!我覺得書讓我一個小小的孩童變得好高大,仿佛舉目望去,我就能輕易的發(fā)現(xiàn)北極的冰川,看到埃及的尼羅河畔有成千上萬的奴隸在修建金字塔,直到我愛不釋手的合上書,腦海中還不斷浮現(xiàn)出各種畫面。我有一種甜蜜的感覺:讀書真好。

漸漸地,我告別了娃娃書,步入了文學的殿堂。書變厚了,變深奧了。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边@句話證明了此書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論語》一直被那些以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的讀書士子們奉為經(jīng)典。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這句話讓我懂得了處世之道。就是告訴我們要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么做的好處就是“寡尤,寡悔?!弊屪约荷俸芏嘣褂?,少很多后悔。

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涼,友多聞,益矣?!边@句話讓我懂得了擇友之道。我有一個好朋友,她經(jīng)常挑出我學習中的毛病??鬃拥倪@句話讓我明白了:如果不是她,我不可能學得像今天這樣好。感謝你的誠實、正直、廣見、博識,你是我的益友。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句話告訴我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yīng)用??鬃舆@位圣人的態(tài)度對我很有啟發(fā),只有一點一點的去思考才可以真正做好該做的事。

先賢圣哲的偉大也許就在于他們能以最簡單的語言道出人生至理。

論語的論文篇四

《論語》是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道德觀念。我很榮幸在大學中有機會修讀《論語》課程,通過深入研讀和討論,我對《論語》的思想和價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對這門課程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人倫思想。

《論語》強調(diào)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特別是家庭和社會關(guān)系,對人倫關(guān)系的思考給予我很大的啟發(fā)??鬃拥牡茏釉鴨枺骸坝薪虩o類嗎?”孔子回答說:“禮不同,不教?!边@說明孔子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尊重,在交往中秉持著禮儀之道。這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不同的人具備著不同的才能和優(yōu)點,我們應(yīng)該尊重他人的差異,并且努力使每個人都能發(fā)揮自己的潛能。

第三段:教育意義。

《論語》中的箴言充滿智慧,對教育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孔子強調(diào)“不迅速,不教人”,他認為教育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這告訴我教育是一個長期而持續(xù)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恒心。而對于教育者來說,他們應(yīng)該了解學生的個性和特點,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此外,孔子還提到了“朋友相問,言而有余”,這表明教育應(yīng)該是互動的、平等的,教育者和學生之間應(yīng)該是一種相互尊重和合作的關(guān)系。

第四段:道德觀念。

《論語》對道德觀念的強調(diào)也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示??鬃釉f:“君子不器?!边@說明一個人的品德和道德意識遠比其才能和技藝更為重要。他還強調(diào)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告訴我們要待人以誠和善良。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應(yīng)該時刻牢記道德的重要性,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并且用道德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和決策。

第五段:個人成長。

通過學習《論語》,我的道德觀念得到了提升,對人倫關(guān)系和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學會了對他人尊重和關(guān)心,了解到教育的長期性和耐心性,明白了道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這些觀念和思想對于我個人的成長起到了積極的影響。我深深體會到,只有在道德和品德的修養(yǎng)上下功夫,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結(jié)論。

通過修讀《論語》課程,我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道德和倫理觀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這門課程不僅滋養(yǎng)了我的智慧,也對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將永遠保持對《論語》和孔子教誨的尊重,將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并為人倫關(guān)系做出更好的努力。

論語的論文篇五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論語》是孔子弟子們對他言傳身教的記錄,被譽為“圣人之言”。在論語課中,我深入學習了其中的精髓,從而對孔子的思想和道德品質(zhì)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論語課上的心得體會,探討孔子的思想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啟示。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之道德修養(yǎng)。

孔子的思想中,道德修養(yǎng)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他強調(diào)個人的修養(yǎng)和品德的培養(yǎng),認為個人的修養(yǎng)是一切行為和道德的源泉。在論語課中,我聽到了孔子關(guān)于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他強調(diào)要主動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對于個人發(fā)展和社會和諧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現(xiàn)代社會,這一觀點也同樣適用,只有個人修養(yǎng)了,才能正確地對待他人,與人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

第三段:孔子的思想之教育理念。

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家中的巨擘,他的教育理念對中國甚至世界的教育事業(yè)都有很大的影響。在我上論語課的過程中,我了解到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品格和才能,提倡以德育為先。他認為教育應(yīng)該讓學生知行合一,讓他們真正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并將其付諸于實踐。這個觀點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教育不僅僅是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念,讓他們成為有道德修養(yǎng)和高尚品質(zhì)的人。

第四段:孔子的思想之仁與愛。

孔子強調(diào)了仁德的重要性,在論語中,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即對待他人要像待自己一樣。他追求的是“仁愛”,這種愛指的不只是個人間的感情,而是體現(xiàn)在行為上的慈悲和善良。在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越來越復(fù)雜,對待他人時常常根據(jù)自身利益來選擇。然而,孔子的仁愛觀念告訴我們要堅持正義和公平,要尊重他人的尊嚴和權(quán)益。只有通過仁愛的行為,我們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構(gòu)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第五段:總結(jié)。

通過論語課的學習,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道德修養(yǎng)觀念,教育理念以及他強調(diào)的仁愛觀念,都對我們現(xiàn)代社會產(chǎn)生了重要的啟示。只有通過個人的修養(yǎng)和自我完善,我們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教育從根本上要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念,讓他們成為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同時,只有通過仁愛和善良的行為,我們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并共同構(gòu)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總之,在論語課的學習中,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孔子的道德修養(yǎng)觀念,教育理念以及他所提倡的仁愛觀念,都對我們的現(xiàn)代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可以將他的思想融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為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毫無疑問,論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建設(shè)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論語的論文篇六

“能與經(jīng)典對話,這是你一生的圣緣;若你把神采丟了,這會是你一生最長的錯過?!弊罱恼Z文課,我們系統(tǒng)學習了《論語》精選。為了鼓勵我們扎扎實實學經(jīng)典,也惟恐我們年少懈怠,輕淺浮躁,唐某人在白板上煞費苦心地寫了幾句勸學的話,我也真是頗有感慨啊。

其實,我早已接觸并背誦過《論語》全文,但那時的確年齡太小,完全不能理解,只能囫圇吞棗地背。

問老師和父母這樣背有什么用,他們都是一句話,等你長大了就理解了。我一直對這個答案不屑一顧,直到現(xiàn)在又重新讀過,才明白其中的微言大義,也才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jié)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zhàn)國前期成書。這是來自百度百科的解釋。簡單來說,《論語》是孔子主要思想精華的合集。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孔子及其《論語》的“至圣”地位實在不需要我這個小小少年啰嗦什么。單說民間戲曲傳唱,最著名的典故莫過于北宋的開國功臣,名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了。孔子在世博學,去世后被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可見其思想和學說對后世影響何等深遠。

我想說,這是有用的,因為不論哪一個時代,禮義廉恥都是不可或缺的,溫良恭儉讓都是不過時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倍嗝春唵蔚牡览?,卻是太多人難以做到的。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笨鬃硬慌懦庾龉俸唾嶅X,但取之有道是準則。若果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圣人寧可固守志趣也不妄為,這是名利至上的拜金社會多么需要提倡的“圣緣”啊。

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也。為了踐行五常之道,或者以當下的時髦說法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孔子奔波,甘為木鐸;范仲淹則登岳陽樓,愿“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面對巨大的勸降誘惑,他節(jié)義慷慨,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這些行“道”先哲構(gòu)成了中華文化泱泱大氣的脊梁風骨。

還有人質(zhì)問,學這么多《論語》,高考又不考,有什么用啊?“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大丈夫不是為了炫耀而學習,而是為了明白事理,濟世救民。顧炎武先生的回答多么經(jīng)典。

即便不是為了“高大上”的理由而學習,那也該為自己修身養(yǎng)性而盡力。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告訴我們復(fù)習求思是重要的。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边@告訴我們學習要追求“正義”,不鉆牛角尖,當然,求異創(chuàng)新另當別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告訴我們在學習中要不斷思考,在思考中要不斷學習,如此,學習效率才能提高,人才不會成為書呆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告訴我們對待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切不可不懂裝懂。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边@告訴我們特別是那些喜歡看成功雞湯文的人,要看清楚別人成功背后的努力。

如此《論語》,如此孔子,如此智慧,如何過時?如何腐朽?如何無用?

文史悠悠,先賢已矣;閱讀經(jīng)典,幸得“圣緣”。作為新青年,我們首先應(yīng)深入學習經(jīng)典,而不是輕狂自居,鄙薄先賢。學下去,繼承下去,“為往圣繼絕學”,這是我們的責任。

論語的論文篇七

孔子,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偉大的文化大師。我對孔子的文學素養(yǎng)、政治覺悟和道德思想一直是懷著景仰和崇敬的態(tài)度。記得在三四歲的時候,我和表哥被送到經(jīng)典誦讀班,跟著老師誦讀《論語》。在那個時候,我并不懂其中的意思,但是卻讓我認識了這位儒家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

《論語》共分二十章,我較為關(guān)注的是《為政篇第二》這一章?!稙檎诙分饕涊d了孔子對學習、孝道和為政三個方面內(nèi)容的言論。

學習方面,最著名的是孔子對自己學術(shù)人生規(guī)律的總結(ji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還有對學習方法和規(guī)律的總結(jié):“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薄坝?!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些話,對于初中生今天的學習依然有著指導意義。

在孝道方面的要求主要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泵衔洳畣栃?。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p>

每一個人問孔子孝,他都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進行內(nèi)容各異的回答,這也是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體現(xiàn)。

同時,孔子對從政也有自己的理解: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p>

哀公問曰:“何為xxx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xxx服;舉枉錯諸直,xxx不服?!?/p>

可以說,孔子對“為學、做人、從政”的理解認識,有著一套完整的思想方法,告訴了人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認真學習理解掌握其中的思想精華,對當代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非常有益處。通過誦讀《論語》,使我跟孔子這位文化大師進行靈魂和心靈之間的溝通,受益良多。

論語的論文篇八

《論語》里面給出了答案。孔夫子非常看重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朋友的作用。他說,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有三種好朋友,就是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這種朋友為人真誠、坦蕩、剛正不阿,有一種朗朗人格,沒有一絲諂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響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所以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友諒。《說文解字》說:“諒,信也?!毙?,就是誠實。

這種朋友為人誠懇、不作偽。與這樣的朋友交往,我們內(nèi)心是妥帖的、安穩(wěn)的,我們的精神能得到一種凈化和升華。

第三,友多聞。這種朋友見聞廣博,用今天的話就是知識面寬。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時代,不像我們今天佑很多的媒體,那個時候的人要想廣視聽怎么辦呢?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結(jié)交一個廣見博聞的好朋友,讓他所讀的書,讓那些間接經(jīng)驗轉(zhuǎn)化成你的直接經(jīng)驗。當你在一些問題上感到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許他廣博的見聞可以幫助你作出選擇。結(jié)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擁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辭典,我們總能從他的經(jīng)驗里面。得到對自己有益的借鑒。

《論語》中的益這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廣見博識的朋友。

孔夫子說,還有三種壞朋友,即“損者三友”。是友便辟,友善柔,有變佞。

友便辟,就是專門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人。好話挺多了,馬屁拍得舒心了,頭腦就該發(fā)昏了,自我就會惡性膨脹,盲目自大,目中無人,失去了基本的自省的能力,那離招致災(zāi)難也就不遠了。這種朋友,就是心靈的慢性毒藥。

友善柔,就是兩面派的人。當面很和善,讓你把他當作好朋友,背后說你的好多的壞話。當你當面質(zhì)問他的時候,還一口否認。這種人虛假偽善,與“諒”所指的誠信坦蕩正好相反。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

第三種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過其實、夸夸其談的人,就是老百姓所說的只“會耍嘴皮子”的人。君子應(yīng)該少說話,多做事。

《論語》中的損者三友,就是諂媚拍馬的朋友,兩面派的朋友,還有那些夸夸其談的朋友。這樣的朋友可千萬不能交,否則我們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如何能交到好朋友而遠離壞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壞朋友,需要兩個前提:一是意愿,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論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仁:真正愛他人就是仁。

知(智):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

我們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愛之心,愿意與人親近,有結(jié)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別能力。這樣才能交到品質(zhì)好的朋友。這是保障交友質(zhì)量的底線。

孔子從來不主張你去叫富豪和有權(quán)勢的人,而是要你去結(jié)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養(yǎng)、豐富你的`內(nèi)涵的人。真正的朋友有一種心靈的默契。作為朋友能過做的最好的事情--去放大快樂的光芒,抑制你朋友心底的不快。

生活中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它有時跟外在的物質(zhì)生活不見得有緊密的聯(lián)系??鬃由畹臅r代,是一個物質(zhì)極其貧匱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真正快樂的力量,也就來自于心靈的富足,來自于一種教養(yǎng),來自于對理想的憧憬,也來自于同良朋益友間的切磋交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沒有分寸、沒有尺度的事情,都會做到過猶不及。與朋友相處,同樣應(yīng)當注意分寸。比如你跟一個君子交朋友的時候,什么時候說話,什么時候不說話,自己都要有尺度。

孔子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話還沒說到那兒,你就出來發(fā)表意見了,這叫毛毛躁躁。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話題,一定要到眾望所歸,大家期待一個話題的時候,你再徐徐道來,這個時候才是合適的。

“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說這個毛病叫做“隱”。也就是說,話題已經(jīng)說到這了,你本來應(yīng)該自然而然地往下說,可你卻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說心里話。這種朋友會讓大家覺得彼此心里還存有隔膜。話題既然已經(jīng)到這里了,你干嘛不說呢?是自我保護?還是故作矜持?還是要吊大家的胃口?總而言之,該說的時候不說,也不好。

第三種情況,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也就是我們今天老百姓所說的沒眼色。這個“瞽”字說得很嚴厲,就是一個人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說話,這就叫睜眼瞎。你要注意了解對方,你要看看什么話能說,什么話不能說,這就是朋友之間的尊敬和顧忌。

其實何止是朋友,夫妻之間、父子之間,難道就沒有顧忌嗎?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榮與隱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輕易去觸及他的隱痛,這就需要你有眼色。當然這跟投其所好不同,這是你給朋友營造的一個寬和與友好的氣氛,讓他跟你溝通下去。

在給朋友建議或者忠告的時候,雖然你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也”。就是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藥,不一定要當頭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來。這就叫“善道之”。如果好說不通,就適可而止,不要等人家不耐煩了自取其辱。

你千萬不能要求對方必須如何如何。其實在今天這個社會里,包括父母對孩子都不能提出這樣的要求,每一個個體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間尤其要保留這種尊重。好好地說出你的忠告,盡你的一份責任,這就是好朋友了。

其實縱觀下來,《論語》里面真正專門談?wù)摻挥阎赖奈淖植⒉欢啵撬探o了我們一種智慧。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交上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樣的心智,有什么樣的素養(yǎng);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個良性元素還是一個惰性元素;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

也就是說,自己修身養(yǎng)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論語的論文篇九

《論語》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論語》中,孔子的道德和人文思想得到充分展現(xiàn),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選擇。這篇論文旨在通過個人的學習感悟和體驗,探究《論語》對于現(xiàn)代人的啟示和意義。

第二段:人生觀。

《論語》中,孔子強調(diào)“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告訴我們?nèi)松钪匾氖亲非蟮赖碌木辰?,而不是追求名利和?quán)勢。現(xiàn)代社會雖然相比古代過于注重物質(zhì)和表面的成功,但是這種生命本質(zhì)的追求依然是不可缺乏的。我們要始終清醒地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自我意識的價值,從而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不斷完善自己的品德和精神,走好人生旅程。

第三段:學習方法論。

在《論語》中,孔子強調(diào)“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只有多加學習和不斷實踐,才能在領(lǐng)悟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與此同時,我們要注意到學習不是一成不變的,要不斷地調(diào)整學習內(nèi)容和方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F(xiàn)代社會中,知識的更新速度非??欤覀冃枰ㄟ^自我學習和更新,才能夠適應(yīng)這個變化萬千的時代。

第四段:社交禮儀。

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一套周全的社交禮儀,包括做人的根本原則、待人接物的方法以及語言表達的方式等等,這些禮儀對我們的社交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現(xiàn)代社會中,由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和復(fù)雜,我們需要借鑒《論語》中的社交禮儀,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更好地溝通和處理各種人際關(guān)系,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向發(fā)展。

第五段:道德建設(shè)與文化傳承。

《論語》強調(diào)人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和外在情操的協(xié)調(diào),為道德建設(shè)和文化傳承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導和價值體系。現(xiàn)代社會中,倫理道德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特別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價值觀的多元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衰退給道德建設(shè)和文化傳承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我們需要認真去研讀《論語》,學習并應(yīng)用其中有益的思想和觀點,建設(shè)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的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

第六段:結(jié)論。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文化積淀的結(jié)晶,也是我們當代人應(yīng)該不斷研讀和借鑒的重要契據(jù)。通過對《論語》的感悟和體會,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蘊含著的價值,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好的方向和理念。讓我們共同愛護傳承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明傳統(tǒng),為建設(shè)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而不懈努力!

論語的論文篇十

作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書面載體,儒家學派經(jīng)典之作――《論語》蘊藏著豐富的智慧,是中國人的必讀之書。自漢代“獨尊儒術(shù)”以來,經(jīng)學便被提上了一個新高度。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不少人開始研究和詮釋《論語》。因此,從古至今,關(guān)于《論語》的注解可謂汗牛充棟,且各家對其內(nèi)容和思想的理解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本文則嘗試著對朱熹的《論語集注》康有為的《論語注》、及皇侃的《論語義疏》中的幾處注解提出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論語集注》: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謹矣,豈不可以為孝乎?舊說,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亦通。《論語注》:憂,愁也。王充論衡、高誘皆以人子憂父母疾為孝。孝經(jīng):孝子之事親也,病則致其憂。曲禮: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笑不至蚓,怒不至罟,疾止復(fù)故。馬融以父母憂子之疾,是古文家異說,今不從。

關(guān)于孔子回答孟武伯問孝的這句話,朱熹的理解是:將“其”理解為人子。具體解釋就是:父母愛子女,常常擔心子女生病。為人子則應(yīng)體察父母一片愛子深情,要時時愛護自己,保重好自己的身體,遠離疾病,不讓父母擔心。筆者則認為這種說法的說服力不強,因為按此理解,原文一句其實只表述了父母的愛子之心,對于人子體諒父母且以愛己為孝的說法則只是朱子在注解中的順勢推理。如此說來,原文一句孔子并未正面回答問話人何為“孝”的問題,反而有答非所問的嫌疑。因此,筆者認為朱子的這種理解有不合理之處存在。

而對于此句,康有為在《論語注》中則將原句句讀做了改動,認為“父母唯其疾之憂”應(yīng)校改為“父母,唯其疾之憂”。同時他引用了王充《論衡?問孔》的說法,認為“其”指的是父母,整句的意思大致應(yīng)為:父母得了疾病,為人子女應(yīng)時時記掛,以父母病情為憂,這就是孝道。從問答邏輯上講,這種解釋方法相比前一種要稍顯合理,但是從內(nèi)容理解上講卻稍顯膚淺。父母抱恙,人子應(yīng)以父母病情為憂,這是最基本的盡孝方式,也是人人都懂的一點,孔子何須多言?因此,我覺得這種說法并未揭示出原有的邏輯及意義。

相比之下,朱熹在其解釋后列出的舊說解釋得更合理一些。舊說認為:人子應(yīng)只允許自己因身體有恙而讓父母感到憂慮,言外之意是,子女不應(yīng)該做出非法不義之事讓父母憂心操勞,應(yīng)謹慎自律,懷仁心,行義舉。這種說法與皇侃在《論語義疏》中的說法也比較相似:

其,其人子也。言人子欲常敬慎自居,不為非法,橫使父母憂也。若己身有疾,唯此一條當非人所及,可測尊者憂耳,唯其疾之憂也。

因此,我認為這種把“仁”和“孝”這個兩個《論語》中的基本概念完美聯(lián)系在一起的解釋更能彰顯孔子的育人之道和儒家的理念精髓,相比之下則更完美。

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論語集注》: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論語注》:包咸曰:學不尋思其義,則罔然無所得。何晏曰:不學而思,終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這句話指的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學習方法。關(guān)于此句的理解,難點在于“罔”和“殆”兩個字上。各家對“罔”字的解釋都大相徑庭,都將其做“疑惑”之說。然而對于“殆”字的含義,卻存在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朱熹的理解是:只思考不拿出實際行動去學習,就會惶恐不安甚至危險。康有為則引用了何晏的說法,他認為:只思考不學習,會徒然傷神,精神上會疲憊倦怠。

筆者認為這兩種說法均有不妥之處。我們按著常理去推測,只學習不思考,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讀死書”,會導致學習者不能理解字句中的深刻含義,在實際運用時也會手足無措,也就是會“存疑”會“疑惑”。那么只思考不學習,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空想”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呢?會危險?會疲倦?在我看來,二者顯然都不夠貼切合理。一味空想,不吸收他人思想的精華,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那么思想終究是一個泡影,是一座完全沒有實際支撐的空中閣樓。換言之,自己會一無所獲。因此,我認為把“殆”理解成一無所獲更加符合此句的語境,也更加符合常規(guī)邏輯。

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

《論語集注》:此所謂性,兼氣質(zhì)而言者也。氣質(zhì)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于是始相遠耳。程子曰:此言氣質(zhì)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關(guān)于“性”和“習”,朱熹認為:孔子所說的“性”并不是人與生俱來的性。并且在說明理由時引用了程子的話,指出天性就是“理”,“理”不分善惡,所以也就不會被后天的“習”所改變。故而,此處的“性”并不是孟子所提出的人與生俱來的“善”性。對于這種觀點,我并不是很贊同。《禮記?中庸》中寫道:天命之謂性?!墩f文》則言:性,人之陽氣性善者也。《荀子?正名篇》中也有關(guān)于“性”的解釋: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這些都說明“性”就是與生俱來的本質(zhì),是受于天成的,是無關(guān)后天教化的。這一點康有為在《論語注》中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

《論語注》:性者,生之質(zhì)也,兼魂魄而言之。受于天生,而不關(guān)于治教者……習有本與家庭,習有由于師友,習有因于……熏染既成,相去遂遠。

因此,這里的“性”和后天受環(huán)境影響所形成的氣質(zh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應(yīng)混為一談生出“氣質(zhì)的性”這樣附會的.說法來。

再者,孔子此話之義在于:人與生俱來時的質(zhì)都是一樣的,之所以會走上不同的發(fā)展道路,形成不同的人格,是因為后天的環(huán)境造成的。換言之,他在強調(diào)“后天”的行為養(yǎng)成會對“先天”的自然秉性產(chǎn)生影響。那么“習”是“后天”的,“性”自然就對應(yīng)的是“先天”部分。因此這里的“性”就是孟子所說的“善性”,是所有人出生時都擁有的。

雖然我對這幾家的注解有存疑之處,但毫無疑問,《論語集注》、《論語義疏》及《論語注》都是研讀《論語》的經(jīng)典讀本,對后世研讀典籍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對《論語》的學術(shù)研究也大有裨益。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