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天火之謎》教學反思簡短(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04:19:48 頁碼:14
最新《天火之謎》教學反思簡短(大全11篇)
2023-11-13 04:19:48    小編:zdfb

勇于面對挑戰(zhàn)是成長和進步的關鍵。在總結的語言上,要簡明扼要,不過度展開。以下是一些常見面試題和回答范例,供大家參考面試準備。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本課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針對課文特點,從高年級語文訓練的三維目標出發(fā),我精心備好課,積極組織課堂教學,現(xiàn)將將這堂課的教學效果,教學中的問題做如下反思:

教學開始,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段雷電交加的錄像,逼真再現(xiàn)了文體的情境,接著問學生:你看到聽到的是什么樣的情景?感覺怎么樣?把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起來自然而然地進入文本,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緊扣“可怕”來寫,這是本文第一次采用烘托的手法。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有了多媒體將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情境,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更是借助了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雷暴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可怕后果,學生在觀察、表達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身臨其境了,對雷暴的“可怕”體會得較為輕松深刻,這從孩子們的朗讀中就可以感受出來。

第三自然段中有個詞“冷嘲熱諷”,這也是本文第二處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已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教學一自然時,我也注重這個詞的推敲。通過讀相關的語句體會,富蘭克林當時的推測是那么大膽,讓別人非常反感與排斥。接著補充富蘭克林的成長史:只讀過二年書,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都是自學成長的。于是自然而然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弊寣W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卻忽略了這個詞的教學,當時可以問一問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你曾被“冷嘲熱諷”過嗎?你當時的心情怎么樣?通過這樣的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應會更為扎實。

課文第三自然段是重點段,在教學這個自然段,我注重訓練學生默讀能力,滲透學法。體會第二自然段的內(nèi)涵后,我以“在富蘭克林看來雷暴是什么呢?”問題式引入這一部分的學習。通過引導交流,學生找出了“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xiàn)象?!奔啊袄妆┲皇瞧掌胀ㄍǖ姆烹姮F(xiàn)象。”這兩句話,我接著問道“富蘭克林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學生接著通過品讀文本很快找出了相關語句,我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觀察、推測、實驗”三個關鍵詞,這樣學生就把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牢牢抓住了,并為第四自然段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更借助文本中的相關語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別人的冷嘲熱諷,來烘托富蘭克林能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透過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是來之不易的。

縱觀整堂課,我的教學預設雖按計劃完成但創(chuàng)新度不夠,教學設計沒有很好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而是以老師的立場來設計教學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在備課之初我很想求新求變,有所創(chuàng)新但反而落入了俗套,只能說是中規(guī)中矩的完成了教學。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天火之謎》一文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有三點我做得比較成功:

一、充分發(fā)揮了插圖的作用。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對雷暴的“可怕”體會得較為輕松深刻。有利于把學生帶進雷暴發(fā)生時那令人心驚膽戰(zhàn)的情境之中。

二、順利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累。通過“看到這幅圖畫,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調(diào)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通過“此時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詞語?”調(diào)動了學生的詞語積累。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為扎實。

《天火之謎》一文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有三點我做得比較成功:

一、充分發(fā)揮了插圖的作用。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對雷暴的“可怕”體會得較為輕松深刻。有利于把學生帶進雷暴發(fā)生時那令人心驚膽戰(zhàn)的情境之中。

二、順利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累。通過“看到這幅圖畫,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調(diào)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通過“此時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詞語?”調(diào)動了學生的詞語積累。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為扎實。

三、逼真再現(xiàn)了文本的情境。如課文第一自然段緊扣“可怕”來寫,我通過引導觀察插圖、調(diào)動已有積累兩條途徑,將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情境,學生在觀察、表達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身臨其境了,體會富蘭克林勇敢無畏、忘我的科學獻身精神。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生默讀后發(fā)言)

生(1):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觀察力極強的科學家。因為他在別人對雷暴恐慌不已的時候,卻已經(jīng)注意到雷暴和靜電放電現(xiàn)象有相似之處。

生(2):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不迷信的人,別人都以為雷暴是神靈的火焰,神圣不可侵犯,可他卻大膽的根據(jù)自己的推測進行實驗。

生(3):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人。因為雷暴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東西,人們躲,還來不及,而他卻感于冒著被觸電的危險,用風箏實驗揭開雷暴的秘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

生(4):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很聰明的科學家,他精心設計了一個風箏實驗,成功地捉住了“天電”。

……………

師:交流到這里,同學們肯定會被富蘭克林身上具有的優(yōu)秀品質(zhì)所感動,肯定會對風箏實驗十分感興趣,那么,我們一起跟著這位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科學家來研究一下這個實驗吧!

(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很濃)

師:既然這是個實驗,那么所需什么材料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在書上圈圈畫畫,找出實驗需要的材料。

(生讀課文,一會兒有同學交流)

生:做這個實驗需要一只風箏、一根細鐵絲、麻繩、一段絲帶和一把銅鑰匙。

(學生邊說,教師邊繪制示意圖)

師:說得很完整,那么完成這個實驗還需要怎樣的天氣情況呢?

生:除了這些材料,還需要在天氣十分惡劣的情況下才能完成這個實驗。

師:能聯(lián)系課文說具體嗎?

生:要求天空烏云密布,雷電交加,并且過一會兒會下起滂沱大雨。

師:你讀書很仔細。那么富蘭克林是如何用上述材料,在那么惡劣的天氣中完成實驗的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聯(lián)系文中插圖,練說實驗原理。

(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有的同學臉上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樣子。)

師:同學們,對于風箏實驗的.原理,哪些地方你已經(jīng)弄明白了,哪些地方你還沒有弄明白,我們一起來討論討論。

生(2):我還不明白,麻繩被雨淋濕后會成為導體,絲帶淋濕后就不會成為導體嗎?

(教室里格外安靜,同學們都在苦思冥想,不一會兒,有個同學舉手回答)

生:我從課文中“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xiàn)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fā)麻”,我可以推想出銅鑰匙的導電能力是很強的,他可以大量吸收天空中的“天電”,從而證實他的推論。剛才第二個同學提出的問題,我覺得麻繩被雨淋濕后會成為導體,絲帶淋濕后也會成為導體的,因為我從課外書中學到:雨水是一種可以導電的物質(zhì)。所以我想凡是被雨淋濕的物體都可以導電,只是導電能力大小不同,可能絲帶的導電能力差些。

(生剛說完,教室里立即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得多有道理呀!從中我們不得不佩服富蘭克林那種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精神。下面,誰能對照老師的示意圖,完整地說說這個實驗的原理呢?給大家一些時間,做準備。

生:交流。

生(1):他們肯定會十分慚愧,覺得自己很無知。

生(2):他們肯定會十分震驚,因為他們很難相信富蘭克林會用這么危險的實驗去證實他的推論,而且最終推論被證實。

生(3):我覺得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會通過這個實驗明白,其實有些自然現(xiàn)象并不可怕,它們是可以被人們所認識并被利用的。

反思:

(1) 倡導學生個性化閱讀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例如當學生自讀完第二部分后,讓他們說說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學生答案不一:有的認為他是一個有敏銳觀察力的人;有的認為他是一個不迷信的人;有的認為他是一個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人等等。再如,學完風箏實驗的過程,談談別人對此的想法,學生們也能說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在以上教學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與文本對話,暢所欲言,個性飛揚,使閱讀教學具有了無窮的魅力。

(2) 重視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一個新的閱讀要求,即學會推想課文中的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這一案例中,我讓學生根據(jù)實驗的原理和過程推想銅鑰匙的作用和絲帶的帶電情況。學生通過一翻思考,終于得到了答案??梢?,推想能力是一種很重要的閱讀能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推想得到解決。

(3) 引導學生具有良好的態(tài)度、價值觀

語文教學應該培養(yǎng)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這一案例教學中,我自始至終都讓學生感受到富蘭克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種不迷信、敢于實驗的崇高精神。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簡短篇四

本次楊樹亞工作室課例研討我執(zhí)教了《天火之謎》第二課時。課后參加活動的專家和工作室其他成員進行了坦誠的交流,讓我受益匪淺?;顒咏Y束后我也冷靜理性地反思了這節(jié)課?,F(xiàn)將自己的思考做簡要表述。

就文章的主旨,我擬定一條教學主線——了解富蘭克林其人。但這不是這堂課的全部,更不是教學的唯一目標,只是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線索。為此我在這條線上設計了兩大板塊:一是就課文部分內(nèi)容把“天火之謎”改為“天火之迷”;二是復述“風箏實驗”。第一個板塊設計是基于文章表達的特色考慮的,因為文章前三自然段采用了對比烘托的手法,其目的是突出富蘭克林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品質(zhì)。同時這樣設計也是想用一個有驅(qū)動力的話題去規(guī)避瑣碎的提問。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的確自己考慮不夠細致。因為學生對“迷”的理解呈現(xiàn)多樣化,導致教學過程走了彎路。即便是告訴學生此“迷”是指迷信,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這一設計無疑是告訴了學生一個結論,只不過是讓學生找出論據(jù)而已。這樣的設計對于五年級學生而言,思維價值是值得商榷的。如果用數(shù)學方法來看待這個問題,那么這個設計當屬于演繹法,而演繹法的最大缺陷是缺少創(chuàng)新。如果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字,看看同是雷電現(xiàn)象,富蘭克林和眾人看到有何不同,你從中了解到什么。我想這樣設計當屬數(shù)學中的歸納法,思維深度更大,更有探索價值。

其次,我想就“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問題”發(fā)表自己的一點看法。就語文的基本手段而言,其實就是“聽、說、讀、寫”,但把這些基本手段融合起來,其手段又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單純地把抓住某個或幾個所謂重要的詞語來解讀文本看作是用語文的方法來解決語文問題。就本課“了解富蘭克林其人”這個問題來說,我并不認為“欣喜若狂”這個詞語有多重要。原因之一是這個詞語只是寫出實驗驗證了他的推想后一種興奮之情;原因之二是“欣喜若狂”這個表示心情的詞語和富蘭克林這個人物“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能不能畫等號,我想值得商榷的,即便有聯(lián)系,學生能不能理解也是要打問號的。我個人認為我們的教學有時不能強人所難。本課中我在第一板塊中所采用的“利用對比烘托的手法”的方法和對比朗讀,以及第二板塊中“引導學生了解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正是運用了語文的手段解決“了解富蘭克林其人”的問題。我想,對于高年語文教學而言,用語文的方法解決語文問題更重要的是一種謀略。

最后,想簡單說說這一年來思想上的認識。本學年可以說是在極度頻繁的各種研討活動中度過的,期間迷茫與收獲相互交織,倔強地前行并逐步走向明朗。關心小學語文教學的人都知道,近年來課堂教學改革中出現(xiàn)的各種聲音此起彼伏,充斥在我們的耳畔。有的主張“以讀為主”;有的強調(diào)“文意兼得”;有的甚至發(fā)出吶喊“扔掉內(nèi)容分析,致力于寫作指導”等等。面對這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主張或思潮,面對各種各樣的爭執(zhí),一線教師似乎有些迷茫。因此,我們常會聽到“現(xiàn)在的語文都不知道怎么教了”這樣的感嘆。那么,如何走出迷茫呢?我想不妨讓我們有點中庸思想。如果我們理性地分析這些教學主張,不難發(fā)現(xiàn)都有其道理,都有值得汲取的精髓。但如果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不同年級、不同內(nèi)容的課文,似乎這些說法又有點偏激。因此我們不能盲目崇拜某一種主張,更不能刻意模仿。需要我們努力做到的是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把這些主張融會貫通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所謂“融會貫通”就是能根據(jù)不同年段、不同文本,看看采用哪種教學主張更合適;或者根據(jù)文本的特點融合幾種教學主張。中庸思想不是“和稀泥”,是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一種主見,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靈感來源。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簡短篇五

轉眼學期已過一半,我們五年級現(xiàn)教學第六單元,學習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揭開雷暴的秘密,諾貝爾發(fā)明固體炸藥的事跡,談遷用二十多年時間撰寫《國榷》的故事,從而在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和無私奉獻精神。下面就教學《天火之謎》教學情況作一反思。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他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秘密。

學生對于科學家一向有崇拜之心,但可能距離相對遙遠,課文就提供了一次走近科學家的機會,讓學生從細致的描寫中去領略科學家的可貴精神。教學此文,我把“風箏實驗”作為重點,從中了解實驗的具體操作,集中體會人物的精神,復述由老師帶領,設計情境,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把孩子們帶入到當時的情境中去,“話說三百多年前,這一天雷電交加,烏云密布,就在這樣壞的天氣里,居然有一對父子準備放風箏啦……”學生饒有興趣地跟老師一起走進設置的特殊情境中,一起當堂復述實驗。

在我第一次研讀完課文后,決定把雷暴的可怕做為課文的切入點,如何讓學生了解三百多年前風箏實驗的偉大意義,并感受富蘭克林堅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展示古代雷神的圖片,讓學生抓住雷神的特點來說句子或短語,學生會結合生活說出“兇相畢露、猙獰、殘暴、兇猛等”,由此特點說說為什么會是這種印象,引出第一自然段,指導朗讀雷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災難,并把這種可怕用重音的方式表示出來。

教學第三自然段抓住“不僅……就連……也……”的一段話,指名同學來讀一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并說說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人們對他的不屑一顧、懷疑。)既而想象說話:人們對富蘭克林的冷嘲熱諷、取笑。在觀察、歸納的前提下得出的結論仍然得不到大家的認同,讓學生理解富蘭克林內(nèi)心的苦悶,討論此時是爭辯還是沉默?富蘭克林選擇了用事實證明一切,從而顯示了科學家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質(zhì)。

實驗成功后,我重點引導學生想象:記得一開始,人們對富蘭克林是冷嘲熱諷,那現(xiàn)在呢?引讀第五自然段。他們會怎么說呢?讓學生發(fā)揮想象。

最后一段不難理解,以朗讀帶過,體會富蘭克林并沒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繼續(xù)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學知識,發(fā)明避雷針,造福于人類的精神。

學完全文后老師啟發(fā),沒有大膽的懷疑就沒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沒有不怕險阻、勇于實驗的探索就不會推進社會的進步。而他的這種精神給自己帶來的啟示就是:注重觀察、實踐,實事求是,對待學問有認真、執(zhí)著的態(tài)度。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簡短篇六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借助具體的語言文字向?qū)W生傳遞著某種精神,以期學生能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激勵,對他們的人生觀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作為單元之首的《天火之謎》一文,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上課前,本想按著一般的老路讓學生按著文本的順序逐步深入課文,在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閃光之處,提高對人物精神境界的認識。沒想到,剛進教室,校長就沒打招呼地尾隨其后,這倒讓我突然緊張起來,雖說是隨堂課,可是上得太差也交代不過去。匆忙中翻開課文,突然一個念頭閃過:不如就從“風箏實驗”入手吧,因為“風箏實驗”是本文的一個關鍵地方,富蘭克林正是通過“風箏實驗”才解開雷暴的秘密的。對,就這樣吧。于是,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作為課堂的重點,從比較實驗風箏與一般風箏的不同到感受富蘭克林為科學研究不顧自己的生命再到富蘭克林發(fā)現(xiàn)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了解了“風箏實驗”的經(jīng)過和結果,又感受到了富蘭克林善于觀察、敢于嘗試、勇于為科學研究奉獻一切的精神。

課后,雖然感覺學生學得還算比較扎實,但總感覺學生一堂課上學得太少,反思自己的教學,其實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細讀文本,讓他們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注,然后選取典型句子品讀,分析,效果可能會更好。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簡短篇七

《天火之謎》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整個實驗過程是需要弄清楚的,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和孩子們玩了“找不同”的游戲,讓他們找找富蘭克林的風箏與自己平時看到的風箏有什么不同。學生們通過朗讀課文,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實驗用的風箏比平常的風箏多了細鐵絲、麻繩、絲帶、銅鑰匙。接著,我讓孩子們自學課文,小組合作,通過讀懂文本內(nèi)容,將實驗中的風箏畫出來,并標出每個地方的材料。這個對平時愛科學的孩子來說不是件難事,但是對小部分孩子來說,挺不容易的。但是因為有小組合作,所以,畫出簡易的實驗風箏就顯得比較從容輕松。很順利地,6個小組準確地將風箏畫了出來,結合科學課上學到的知識和文本中的關鍵詞,將富蘭克林這樣設計的原理也準確清晰地解說了出來,讓我倍感欣慰。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讓語文課變成了活動課、科學課,讓學生的興趣大增,課堂氣氛活躍許多。

接著,我引導學生抓住“欣喜若狂、啪、發(fā)麻”等詞語,反復朗讀課文,來感受富蘭克林的勇敢與執(zhí)著。又從想象別人的前后反應,來從側面感受到富蘭克林驗證過程的不容易,從而被他的勇于探究、敢于實驗所折服。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簡短篇八

《天火之謎》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針對課文特點,從高年級語文訓練的三維目標出發(fā),我精心備好課,積極組織課堂教學,現(xiàn)將本堂課的教學思想總結如下。

一、善磨關鍵詞。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重點字詞的推敲。在體會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讓學生細細讀讀這個過渡段,從中體會到什么?開始學生不能體會到深層次上。我再利用課件功能將“直到……才……”這組關聯(lián)詞變紅突出,再讓學生從這重點詞“才”上體會,通過引導,學生終于能體會到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開雷暴之謎是不易,其三富蘭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個詞“冷嘲熱諷”,這也是本文第二處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已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教學一自然時,我也注重這個詞的推敲。通過讀相關的語句體會,富蘭克林當時的推測是那么大膽,讓別人非常反感與排斥。接著補充富有成蘭克林的成長史:只讀過二年書,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都是自學成長的。于是自然而然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潮熱諷?!弊寣W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為扎實。

二、精研重點段。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點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學這二個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幾點:訓練學生默讀能力,滲透學法。體會第二自然段的內(nèi)涵后,我以“富蘭克林是憑什么解開這可怕的雷暴之謎?快速默讀第三、四自然段,當關鍵詞找出來?!眴栴}式引入這一部分的學習。通過引導交流,學生找出了“觀察、推測、實驗”三個關鍵詞,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據(jù)學生交流的細細品讀相關內(nèi)容。重視學生情感體驗,以讀為本。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首先讓學生細細品讀文本,從中獲得什么信息?在有體會的.地方寫點文字。給學生充分課堂自由閱讀與感悟的時間。接著,是自由交流:當學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氣情況,就順帶當文中三處寫到實驗天氣的句子找出來品讀。體會富蘭克林勇敢無畏、忘我的科學獻身精神。當學生交流知道實驗的材料,馬上邊讓其他學生動筆在書上劃出相關詞,老師邊在課件中當相應的文字標示。再讓學生再讀讀相關語句,想想這些材料有什么用處,是怎么操作的,從中體會富蘭克林的一絲不茍。實驗結果是什么?哪里看出?讀最后一句。此時的富蘭克林心情如何?他為什么會如此欣喜若狂啊?讀好這句話。體會富蘭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三。延伸文本。在課堂上我還注重了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指導了學生圍繞課文閱讀搜集課外資料進行信息處理的方法,要求學生課后進一步課外閱讀《富蘭克林傳》,搜集關于避雷針的課外資料,說說避雷針是怎樣避免雷擊從而保護建筑物的等等,試圖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更多地了解富蘭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奧秘。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簡短篇九

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他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秘密。以引讀的方式帶出第二自然段,重點讓學生領悟其承上啟下的作用。

這也是針對學生目前的學習情況(閱讀練習中過渡句的尋找準確率不高,作文訓練中還沒學會合理地用上過渡句)來設計的。課文條理清楚,也要求全文復述,所以我在教學3——4自然段時,先要求學生較快地默讀,既而思考:這個謎是怎樣一步步被富蘭克林解開的呢?在指名回答后相機板書:觀察推測實驗。對于“譏諷”理解得不夠到位。我在自己班里對到位。我在自己班里學生提出了提前閱讀《拓展閱讀》的要求,學生對富蘭克林的出生、背景等有了一些了解。這次上課,學生對這些不夠了解,感覺設計上可以再細化一些,可以簡單介紹背景資料,說不定學生對富蘭克林面對重重壓力下的決心和信心理解就要深刻些。在交流的目的既是要學生對課文進一步的熟悉(包括實驗時相關的.一些科學常識,也是要通過朗讀、想象、談話使當時實驗的場景能再現(xiàn)在課堂上。最后,學生脫離書本復述實驗過程,效果比較顯著。

實驗成功后,我重點引導學生想象:記得一開始,人們對富蘭克林是冷嘲熱諷,那現(xiàn)在呢?引讀第五自然段。他們會怎么說呢?(可以設想:普通人群、富蘭克林的同行乃至那些當時的權威這幾種人的語言、態(tài)度。)學生說得尚可。最后一段不難理解,以朗讀帶過,體會富蘭克林并沒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繼續(xù)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學知識,發(fā)明避雷針,造福于人類的精神。學完全文后老師啟發(fā):沒有大膽的懷疑就沒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沒有不怕險阻、勇于實驗的探索就不會推進社會的進步。最后,本著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家精神的目的,學習《綜合習題》中的名人名言:

1.衡量一個人,應從他不幸之下保持勇氣,信心的方式為準。

2.那些即使遇到了機會,還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敗。

3.信心可以使一個人得以征服他相信可以征服的東西。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簡短篇十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冒著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課文共6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通過親自進行“風箏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第三段(第6自然段),寫富蘭克林利用他的發(fā)現(xiàn)造福人類,發(fā)明了防止雷暴傷人的避雷針。

巧妙地運用烘托的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是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文章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用別人的冷嘲熱諷,來烘托富蘭克林能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透過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是來之不易的。

因此,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會用“不足為奇”和“欣喜若狂”造句。

2.給課文分段,會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4.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精神。

但是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最重視的還是對富蘭克林如何解開天火之謎的方法這個教學內(nèi)容有所側重,因為實際教學中,我們很多時候去感受、贊揚、歌頌別人的精神品質(zhì),可到頭來別人的品質(zhì)還是別人的品質(zhì),仿佛和我們學生沒有太多的關系。所以本文的教學我更加重視讓學生去學習富蘭克林是怎樣解開天火之謎的方法,因為我認為別人的方法我們學習了、掌握了就可以是我們的了。

本課的重點、難點是: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簡短篇十一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例如當學生自讀完第二部分后,讓他們說說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學生答案不一:有的認為他是一個有敏銳觀察力的人;有的認為他是一個不服輸?shù)娜?有的認為他是一個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人等等.重視學生情感體驗,以讀為本.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首先讓學生細細品讀文本,從中獲得什么信息在有體會的地方寫點文字,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給學生充分課堂自由閱讀與感悟的時間.接著,是自由交流:a當學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氣情況,就順帶當文中三處寫到實驗天氣的句子找出來品讀.體會富蘭克林勇敢無畏,忘我的科學獻身精神.隨后抓住"欣喜若狂"體會富蘭克林當時興奮及高興到極點的心情.學完課文拓展"當你看到高層建筑上的避雷針時想對富蘭克林說些什么."學生們也能說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在以上教學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與文本對話,暢所欲言,個性飛揚,使閱讀教學具有了無窮的魅力.語文教學應該培養(yǎng)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這一案例教學中,我自始至終都讓學生感受到富蘭克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種不迷信,敢于實驗的崇高精神.遺憾的是由于多媒體電腦的原因沒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風箏實驗",因此對于帶電時麻繩"怒發(fā)沖冠"缺少表象認識,從而對于這一成語的引用理解的不夠到位.

《天火之謎》課后有一條習題是讓學生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課文的段意。為了降低難度,也為了把這項訓練落到實處,我是在學生學完課文后完成的。課文的第一段是第一小節(jié),學生很容易地從課文中找到了這句話“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課文的第二段是從第二小節(jié)到第五小節(jié),這段課文的段意歸納時學生的爭論比較多,有的抓住第五小節(jié)中的一句話“風箏實驗震驚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xiàn)象,上帝的怒火不過是無稽之談!”還有學生抓住的是第二小節(jié)的一句話稍作修改“富蘭克林解開了雷暴謎團?!币灿械恼业降谌」?jié)中的“富蘭克林通過實驗揭開了雷電的秘密”。在經(jīng)過討論之后,學生認為這三種答案都行。在此基礎上學生概括得出了“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課文的第三段就是第六小節(jié),他們很容易地從課文中找到了那句“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這次的練習只是讓學生用課文中的句子進行概括,難度比較小。因為這篇課文的主題很明確,學生讀起來也不難。在練習中,學生抓住了重點詞句,概括了段意。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學習的過程,是一次很好的鍛煉。

本次楊樹亞工作室課例研討我執(zhí)教了《天火之謎》第二課時。課后參加活動的專家和工作室其他成員進行了坦誠的交流,讓我受益匪淺?;顒咏Y束后我也冷靜理性地反思了這節(jié)課?,F(xiàn)將自己的思考做簡要表述。

首先談談自己對教材的認識:這篇文章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其主旨是宣揚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同時號召少年兒童向他學習。文章采用了對比烘托的手法來突顯人物品質(zhì)。重點段落“風箏實驗”描寫細致,語言生動簡潔。

就文章的主旨,我擬定一條教學主線——了解富蘭克林其人。但這不是這堂課的全部,更不是教學的唯一目標,只是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線索。為此我在這條線上設計了兩大板塊:一是就課文部分內(nèi)容把“天火之謎”改為“天火之迷”;二是復述“風箏實驗”。第一個板塊設計是基于文章表達的特色考慮的,因為文章前三自然段采用了對比烘托的手法,其目的是突出富蘭克林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品質(zhì)。同時這樣設計也是想用一個有驅(qū)動力的話題去規(guī)避瑣碎的提問。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的確自己考慮不夠細致。因為學生對“迷”的理解呈現(xiàn)多樣化,導致教學過程走了彎路。即便是告訴學生此“迷”是指迷信,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這一設計無疑是告訴了學生一個結論,只不過是讓學生找出論據(jù)而已。這樣的設計對于五年級學生而言,思維價值是值得商榷的。如果用數(shù)學方法來看待這個問題,那么這個設計當屬于演繹法,而演繹法的最大缺陷是缺少創(chuàng)新。如果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字,看看同是雷電現(xiàn)象,富蘭克林和眾人看到有何不同,你從中了解到什么。我想這樣設計當屬數(shù)學中的歸納法,思維深度更大,更有探索價值。

其次,我想就“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問題”發(fā)表自己的一點看法。就語文的基本手段而言,其實就是“聽、說、讀、寫”,但把這些基本手段融合起來,其手段又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單純地把抓住某個或幾個所謂重要的詞語來解讀文本看作是用語文的方法來解決語文問題。就本課“了解富蘭克林其人”這個問題來說,我并不認為“欣喜若狂”這個詞語有多重要。原因之一是這個詞語只是寫出實驗驗證了他的推想后一種興奮之情;原因之二是“欣喜若狂”這個表示心情的詞語和富蘭克林這個人物“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能不能畫等號,我想值得商榷的,即便有聯(lián)系,學生能不能理解也是要打問號的。我個人認為我們的教學有時不能強人所難。本課中我在第一板塊中所采用的“利用對比烘托的手法”的方法和對比朗讀,以及第二板塊中“引導學生了解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正是運用了語文的手段解決“了解富蘭克林其人”的問題。我想,對于高年語文教學而言,用語文的方法解決語文問題更重要的是一種謀略。

再有,我想說說“教書”與“教學生”的問題。我一直認為,作為教師應該是“教學生”,而不是“教書”。書只不過是教學生的一個載體而已。我們的目的是通過這個載體教會學生學習。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對這個載體進行分析,篩選、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再把這些有價值的信息通過一定邏輯串連起來,從而得出教學的主線。就《天火之謎》這課來看,有哪些有價值的信息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幾方面:一、學會從烘托對比中,以及從具體事例中分析人物;二、學會在理解基礎,掌握好的方法進行復述;三、掌握環(huán)境描寫這個表達杠桿的作用;四、掌握寫人文章采用烘托對比這一謀篇布局的方法,為以后寫此類文章打好基礎。從整節(jié)課看,我個人認為,是在教學生,而不是在教書。

最后,想簡單說說這一年來思想上的認識。本學年可以說是在極度頻繁的各種研討活動中度過的,期間迷茫與收獲相互交織,倔強地前行并逐步走向明朗。關心小學語文教學的人都知道,近年來課堂教學改革中出現(xiàn)的各種聲音此起彼伏,充斥在我們的耳畔。有的主張“以讀為主”;有的強調(diào)“文意兼得”;有的甚至發(fā)出吶喊“扔掉內(nèi)容分析,致力于寫作指導”等等。面對這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主張或思潮,面對各種各樣的爭執(zhí),一線教師似乎有些迷茫。因此,我們常會聽到“現(xiàn)在的語文都不知道怎么教了”這樣的感嘆。那么,如何走出迷茫呢?我想不妨讓我們有點中庸思想。如果我們理性地分析這些教學主張,不難發(fā)現(xiàn)都有其道理,都有值得汲取的精髓。但如果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不同年級、不同內(nèi)容的課文,似乎這些說法又有點偏激。因此我們不能盲目崇拜某一種主張,更不能刻意模仿。需要我們努力做到的是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把這些主張融會貫通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所謂“融會貫通”就是能根據(jù)不同年段、不同文本,看看采用哪種教學主張更合適;或者根據(jù)文本的特點融合幾種教學主張。中庸思想不是“和稀泥”,是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一種主見,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靈感來源。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