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太清宮導(dǎo)游詞結(jié)尾(精選1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19:20:23 頁碼:12
最新太清宮導(dǎo)游詞結(jié)尾(精選11篇)
2023-11-24 19:20:23    小編:zdfb

通過總結(jié),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為進一步提升做好準備。在總結(jié)的寫作中,要根據(jù)具體情境選擇合適的語氣和態(tài)度,以達到更好的傳達效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jié)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fā)和靈感。

太清宮導(dǎo)游詞結(jié)尾篇一

島太清宮又稱下清宮,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道場于此。

太清宮現(xiàn)存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院。宮中奇花異卉,四時不絕。

耐冬花開,紅艷如火,蒲松齡《聊齋志異?香玉》篇所寫紅衣女子絳雪,幻為宮中耐冬化身。漢柏、唐榆、宋銀杏均歷經(jīng)風(fēng)霜,至今仍柯干嵯峨,蓊郁蔥翠。凌霄花盤繞漢柏而上,蜿蜒如龍蛇,名曰"古柏盤龍"。

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宮中道士名之為神水泉,大旱之年亦不涸竭。

三皇殿內(nèi)壁嵌元世祖忽必烈護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頒金虎符文。宮后巨石有康有為題刻。

宮東道旁有一巨石,高達丈余,上刻"波海參天"四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小字一行。每當(dāng)月夜,天風(fēng)海濤,空明一片,嶗山勝景"太清水月"即此。

太清宮導(dǎo)游詞結(jié)尾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們游覽的第一個景區(qū)是天安門及天安門廣場,利用乘車的這段時間向大家做一簡要地介紹:

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占地面積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的集會。它坐落在北京市中心,傳承著北京自古至今的歷史變革。明代這里是“t”型的承天門廣場,清代改名為天安門廣場,辛亥革命后天安門廣場成了群眾運動的集結(jié)地,著名的五四運動,一二.九學(xué)生運動等都發(fā)生在這里。解放以后將“t”型廣場拆除,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和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等大型建筑。1976年毛先生去世后,在原來中華門(大清門)的位置上建立起了毛先生紀念堂,從而形成了廣場今天的建筑格局。好!天安門廣場到了,請大家?guī)Ш米约弘S身物品,隨我到天安門前集合。

不用說大家就知道這座宏偉的建筑就是天安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當(dāng)時叫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曾兩次被大火燒毀。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城樓是清順治年間重修的城樓,是帝王九五之尊的真正體現(xiàn),并改名為天安門,取意“受命于天,安邦治民”的意思。天安門城樓建筑在須彌座式城臺上,無論是基座還是屋頂都是當(dāng)時最高的建筑等級,造型莊重渾厚,宏偉典雅,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shù)的典型代表作之一。這座建筑等級非常高的城樓,它的作用也同樣非常重要。明清時候,凡是遇到國家慶典、新帝即位、皇帝結(jié)婚、冊立皇后等,都要在城樓上舉行“金鳳頒詔”的儀式,而且每當(dāng)皇帝出宮祭祀的時候,這里是必經(jīng)之路。

天安門歷經(jīng)滄桑,1949年的10月1日,毛先生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從此天安門不再是至高無上的封建皇權(quán)的象征,而是一個新生的人民民主國家的標(biāo)志,往上看國徽圖案的中央是這座莊嚴雄偉的建筑,建國以后這里成為國家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特別是每逢國慶,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都要登上天安門城樓主持慶典并和各界群眾聯(lián)歡。1988年的元旦,天安門城樓正式對外向游客開放。

這條河被稱為金水河,有誰知道為什么嗎?因為這條河是從北京的西北方向被引過來的,而在陰陽五行中,西屬金,北屬水,所以這條河命名為金水河,而河上的7座漢白玉橋,就是金水橋。其中最旁邊的這兩座橋叫做公生橋,分別對應(yīng)著太廟和社稷壇,也就是現(xiàn)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而中間的這座是御路橋,是皇帝皇后專用的,它旁邊的兩座是皇族橋,供宗室王公行走,另一邊的兩座是品級橋,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通過。在金水橋前面,左右各有一個雕工精絕、造型逼真、威武異常石獅子。左邊是腳踩繡球的雄師,寓意一統(tǒng)寰宇;右邊是腳踩幼獅的雌獅,寓意子孫綿延。它們的雙目都緊緊注視著天安門前正中的御道(中軸線),以體現(xiàn)它們是封建帝王忠實的衛(wèi)士身份。

在天安門南北門外,分別聳立一對雕刻精美、挺拔秀麗的云龍華表。遠在堯舜時代就有街頭設(shè)“表木”的做法,用以王者“納諫”,征求民眾意見以治天下,后來華表經(jīng)不斷美化,便逐漸演變成為中國獨具民族建筑特色的藝術(shù)裝飾品,深為世人所青睞。這對華表立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高約10米,重達20噸。由八角形臺座、雕有盤龍和朵云的柱身及柱頭三部分組成,柱頭橫插云板,頂部承露盤上有一蹲(dun)獸,俗稱“望天猴”。

大家現(xiàn)在隨我通過地下通道去天安門廣場,上下臺階時請您注意安全。

站在向往已久的天安門廣場大家心情如何?請游客說一說。

在明清時代這里是一處皇家禁地,由宮墻圍護,僅設(shè)三門。即南大明門(清朝改稱大清門,辛亥革命后叫中華門)、東長安左門、西長安右門,三門之間形成一個封閉式的路上說到的“t”字形宮廷廣場。在“t”形廣場的東西兩側(cè)和天街南側(cè)建有通脊聯(lián)檐的廊房共288間,名叫“千步廊”。我國古代有文東武西之說,所以在千步廊東側(cè)今歷史博物館一帶,基本上都是中央文職機關(guān),西側(cè)今人民大會堂一帶,則是五軍都督府和特務(wù)機構(gòu)錦衣衛(wèi)。

我們現(xiàn)在看到天安門廣場是1999年建國50周年前夕再次改造后的,用28萬塊淺粉色花崗巖石取代了過去的水泥磚;廣場兩側(cè)各辟4800平方米的綠地,總面積9600平方米,象征著我國960萬平方千米的的領(lǐng)土。199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新中國50華誕的盛大慶典,重要負責(zé)人在天安門城樓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并檢閱了盛況空前的閱兵式和群眾大游行。

往前走到升旗臺前,這就是重大節(jié)日的時候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天安門廣場的升旗臺。1991年我國頒布了《國旗法》,為了適應(yīng)新的升降旗儀式要求而改建的。改建后新基座由4平方米增加到36平方米,平面為三層,第一層是漢白玉制成,第二層是紅褐色花崗巖,象征人民江山萬代紅,第三層是綠化帶,象征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另外,四周是56個金黃色銅制的隔離墩,象征著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jié)在國旗下。新的旗桿是首鋼制造的無縫鋼管制成,分4節(jié),重7噸,高32.6米,20年不會銹蝕。在每旬的第一天或者國家重要慶典,都要舉行節(jié)日升降旗儀式,軍樂隊現(xiàn)場演奏國歌,其他日子也要舉行平時升降旗儀式,放錄音。每天升旗的時間以日出為準,降旗則是以日落為準。如果各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到此來感受這莊嚴的時刻。

往南走中軸線的第二個建筑是人民英雄紀念碑。根據(jù)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決議,在天安門廣場樹立人民英雄紀念碑。在240多個方案確定了以梁思成設(shè)計的方案為主,并征求多方意見而形成我們所看到的造型,1958年5月1日隆重揭幕。

這是一座為中國之最的紀念碑,碑身高37.94米,碑座占地3000平方米。須彌座式的雙層月臺,用漢白玉石雕欄環(huán)繞。碑心石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60噸,是產(chǎn)自青島嶗山的整塊紫灰色花崗石雕成。碑頂為民族建筑風(fēng)格紀念碑的正面刻有毛先生親筆書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則是由毛先生起草,周總理書寫的的碑文,我們到這邊來大家自己讀一讀:(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nèi)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碑座四周共有8幅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從東面起,由歷史順序排列依次是: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戰(zhàn)爭,勝利渡江。在勝利渡江的兩旁,還有兩幅裝飾性的圖案,內(nèi)容是:支援前線和歡迎人民解放軍。全部浮雕共有180個人物。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就是毛先生紀念堂。紀念堂在1976.11.24動工興建,僅用了六個月全部建成,于毛先生逝世一周年時正式開放。

毛先生紀念堂后面,就是內(nèi)城的正門——正陽門。正陽門是整個宮城建筑中最高的建筑,取意:圣主當(dāng)陽、日至中天、萬國瞻仰的意思。現(xiàn)在是北京唯一保存完整的城樓和箭樓。

在廣場西側(cè),是人民大會堂。它于1958年10月動工,歷時一年,在59年國慶節(jié)前完工,是中國建筑史上的奇跡。整座建筑像一個“山”字,中央最高處是46.5米,是整個天安門廣場中的最高建筑。大會堂分為三個部分:中央是萬人大禮堂,分上、中、下三層,可容納一萬人舉行會議。禮堂頂部有巨大的紅五角星,放出70道光芒,整個穹頂?shù)难b飾布局不僅很壯麗,而且還象征著萬民一心,團結(jié)在黨中央周圍。北部是宴會廳,南部則是人大辦公樓。

東部是國家博物館,于2003年2月28日掛牌成立。重要負責(zé)人題寫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牌匾。由原來的中共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成,國務(wù)院副總理李嵐清出席掛牌儀式,并為牌匾揭幕。2004年8月2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北京市市長王先生以下屆奧運會舉辦城市市長的身份,從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手中接過了奧運會會旗,以此為標(biāo)志,奧運會進入北京周期,為紀念這偉大而光榮的歷史時刻,2004年9月1日,在國家博物館門口設(shè)置了2008年奧運會倒計時鐘并舉行了隆重的啟動儀式。

太清宮導(dǎo)游詞結(jié)尾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

現(xiàn)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天安門城樓之上,就讓我站在這里向大家介紹一下清明時期的天安門及天安門廣場吧。

天安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那時候被稱為“承天門”,取意“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明朝末年毀于戰(zhàn)火,到清朝重建后,改名“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

天安門占地4800平方米,由城臺和城樓組成,通高33.7米,在1970年重修的時候增高了1米,現(xiàn)在為34.7米,城臺下全部是漢白玉須彌座,這是我國最高等級的基座。城樓為重檐歇山頂,頂上覆蓋黃色琉璃瓦,大殿的紅漆玉柱有60根,地面鋪的金磚由蘇州地區(qū)運來,處處顯示著皇家的威嚴。

天安門是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城樓的作用非常重要,明清時期凡遇皇帝登基,冊立皇后,冊立太子,將士出征等,都要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隆重的頒詔禮。明代頒詔時,用一根龍頭桿系彩繩順墻而下。清代頒詔時,在天安門正中設(shè)頒詔臺,宣詔后,眾官員行三跪九叩禮,宣召官將詔書放在一個鍍金雕云狀的“朵云”盤內(nèi),然后來到城樓正中,將詔書用黃絲線懸系在一個木雕金鳳的口中,金鳳口銜詔書徐徐而下,好像天子帝王之命由金鳳乘云朵自天空降落到人間。禮部官員仍用朵云盤承接詔書,放入龍亭后送到禮部,由禮部將詔書謄抄好,頒行天下。這一整個過程被稱為“金鳳頒詔”。

請大家往城樓下看,在天安門城樓正對著5個門洞,有5座漢白玉石橋,叫做金水橋。正中最寬的一座名為御路橋,是供皇帝出入專用的;其東西兩側(cè)的兩座橋為皇族橋,是專供皇親國戚們通行的橋;再兩側(cè)的橋為品級橋,只有三品以上的大臣才可以通過。那講到這里可能有朋友要問了,四品以下的官員和士兵、雜役從哪里通行呢?在太廟和社稷壇南大門前分別各有一座橋,叫公生橋,這兩座橋就是專供四品一下官員、兵弁和雜役行走的通道。

再來看,天安門前有兩對雕刻于明永樂年間的漢白玉石獅,他們分別位于外金水河南北兩岸,東側(cè)的都是雄獅腳踏繡球,寓意一統(tǒng)寰宇;西側(cè)的都是雌獅腳踩幼獅,寓意子孫綿延。兩對石獅的頭部都外向內(nèi)側(cè),表示保衛(wèi)御路。

請大家看這個方向,有一對象石柱一樣的陳設(shè)物,大家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嗎?對了,叫華表。華表在中國有這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原始社會的堯舜禹時代就已有此物,但是叫“誹謗木”,這誹謗木各位可別誤會,這不是誣陷別人的意思,而是為征求民眾的意見而設(shè)于路邊的木樁,讓百姓對官吏發(fā)表評論,提出看法,以示君主虛心納諫。此外,華表還曾被作為路標(biāo)。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類表木舉薦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和作用,演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物,成了宮殿建筑藝術(shù)的一個組成部分。天安門城樓前的這對立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由漢白玉,每座華表高約10米,重達20噸。華表由三部分組成底部是圍繞有護欄的八角形臺座;中間柱身上雕有盤龍和朵云,柱頭橫插云板;頂部呈露盤上有一尊獸,俗稱“望天犼”。據(jù)說這小動物非常靈異,能提醒帝王們勤政。大家看,這兩只面朝南德犼是有名字的,叫“望君歸”,意思是提醒皇帝不要在外面留戀青山秀水,不思國事,盼望國君早日歸政,其實,在天安門城樓的北側(cè),也有一對這樣的華表,而城樓北側(cè)的犼是面朝北,為什么呢?因為這里的犼叫“望君出”,意思是提醒皇帝,不要沉迷于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要走出宮去,去體察民情,希望國君走出去看一看。

我們眼前的天安門廣場,在明清時期可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大,那時的廣場石封閉的“t”字型廣場,“t”字的一橫就是我們今天的長安街,舊稱“天街”,是頒詔是官員們跪聽的地方。在天街的東邊有長安左門,俗稱“龍門”西邊有長安右門,俗稱“虎門”?!皌”字的那一豎就是從現(xiàn)在的國旗桿錢到毛先生紀念堂的這一條長形區(qū)域,稱作“御路”。在御路的東西兩側(cè),有千步廊,是南北方向通脊聯(lián)檐廊房,各110間,天街兩側(cè)各有34間,總共有288間。千步廊是在民國初年被拆除的。

在廣場東西兩側(cè)t形廣場外事按文東武西的格局分布著當(dāng)時的政府機關(guān)。東側(cè)明代設(shè)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宗人府、鴻臚寺、欽天監(jiān)、太醫(yī)院等,清代增設(shè)了翰林院;西側(cè)大體是武職和司法機關(guān)所在地。明代設(shè)有五軍都督府、錦衣衛(wèi)、太常寺等,清代改設(shè)鑾儀衛(wèi)、大理寺、刑部、通政司、都察院等。

大家看,在現(xiàn)在毛先生紀念堂的位置,是明代的“大明門”,清代城“大清門”的地方。民國元年改為中華門。1958年修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1976年在此建造了毛先生紀念堂。

在大明門的南側(cè),是正陽門城樓和正陽門箭樓,“正陽”二字的取“圣主當(dāng)陽,日至中天,玩過瞻仰”的意思。在明清時期,正陽門還包裹甕城、甕城內(nèi)的關(guān)帝廟和觀音廟、甕城前的正陽橋與五牌樓,他們共同構(gòu)成北京內(nèi)城城南一組壯觀的建筑群。其中城樓高40.36米,箭樓設(shè)有箭窗94個,是內(nèi)城最高大雄偉的城樓和箭樓。19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的時候被炮火擊毀,此后分別在19和1960年重修正陽門城樓和正陽門箭樓。

在正陽門和大明門之間,有一個小廣場,被稱作棋盤街。棋盤街南連正陽門,北接大明門,東、西分別通往東江米巷(東郊民巷)和江西米巷(西交民巷)。因為在明朝和清朝的時候,平民百姓是不準從皇城中間穿行的,所以棋盤街就成了當(dāng)時北京東、西城老百姓來往的交通要道。

以上就是我給大家介紹的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希望我的講解能讓大家滿意。謝謝。

太清宮導(dǎo)游詞結(jié)尾篇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們今天要參觀游覽的太清宮,他是屬于嶗山南線上的一個著名景點,同時也是嶗山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道觀。嶗山太清宮它始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其創(chuàng)始人是江西才子張廉夫,當(dāng)張廉夫年從終南山云游嶗山,在此修建了一所廟,稱“三官廟”,又建起了“三清殿”,兩殿合成“太清宮”。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來到嶗山,續(xù)建了“三皇殿”。到了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重修了太清宮,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后又經(jīng)過了丘處機、張三豐的發(fā)揚光大,到了今天才聞名天下。

好了,說著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太清宮門前,我們待會會從東門進,西門出,全程不走回頭路,由于正值旅游旺季景區(qū)大,游人多,所以,請大家待會互相提醒,跟著小蔣,以防走散。

大家注意一下哈,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前,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太清牌坊,又稱牌樓,其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

他建于1997年,上面寫著“嶗山太清宮”五個大字。

繼續(xù)前行,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此正門與2004年4月建成,2005年5月1日正式開放。山門內(nèi)兩側(cè)供奉著道教的四大護法天師:三眼靈光馬靈耀、黑虎玄壇趙公明、威靈瘟元帥溫瓊與南宋名將岳飛。走進山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兩側(cè)的鐘樓與鼓樓。在我國古代有晨鐘暮鼓之說,其目的是警示眾道士勤修苦練,不可虛度光陰。我們繼續(xù)往前走,大家可以看懂啊在道路的左右兩邊有兩座雄偉的建筑,他們分別是元辰閣與元君閣。元辰閣正中供奉的是斗姆元君,元君閣供奉碧霞元君。我們再往前走,好了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穿過太清宮的第二個正門——儀門,來到了三官殿的正門前,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們的三位祖先堯、舜、禹。相傳堯敬天愛民,上應(yīng)天象,風(fēng)調(diào)雨順,被人尊為“天官”。舜在位時,民風(fēng)高尚,地不生災(zāi),被譽為“地官”。大禹繼承了父業(yè),三過家門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當(dāng)然地被尊稱為“水官”。

走出三官殿,我們會看到一塊大石頭,上面雕刻著“逢仙橋”三個字。相傳宋代的道長劉若拙除夕迎神,在這里遇到了一位白須飄飄的老翁,于是他走上前來與老翁交談。正想問其姓名時,老翁卻不見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兩個腳印。于是劉若拙認為自己遇到了仙人,所以就將此橋稱為“逢仙橋”。過了逢仙橋我們就已經(jīng)來到了山上,我們首先會看到的是康有為石刻,上面還有丘祖殿、文昌閣、財神殿。由于時間有限我們就不上去了。好了,大家現(xiàn)在跟著我往左拐,此時大家會看到這里有一顆彎彎曲曲的榆樹,因為它是唐朝道長李哲玄親手栽植的,所以稱之為“唐榆”,又因為它樹干盤曲,形狀似龍頭,又被稱為“龍頭榆”。

參觀完龍頭榆,我們再往前走,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大殿就是太清宮三大殿的主殿三清殿。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主神“三清“的地方,正殿內(nèi)供奉的是三清真神。中間的這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右邊的這位是上清----靈寶天尊,他懷抱如意,象征混元,左邊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寶扇,象征太初。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在三清殿的外側(cè),大家看到的這尊神像是鎮(zhèn)壇王靈官。在他的東西有兩個配殿,東配殿內(nèi)供奉的是“東華帝君”。西殿供奉的是西王母。

走出三清殿向右拐,我們看到的這個殿堂叫關(guān)岳祠,這里供奉的是漢代關(guān)羽與宋代忠將岳飛。自古以來炎黃子孫就崇尚“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

繼續(xù)前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泉就是嶗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傳說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澇三年不溢。

好了,現(xiàn)在接下來我們前往三皇殿,進入三皇殿院內(nèi),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顆近7米高、0.6米粗的耐冬,它的樹齡有600多年了,這棵樹也就是《聊齋志異》“香玉篇”中“絳雪”的化身。再看走邊這株,是由耐冬嫁接的重瓣白花茶,是嶗山稀有的茶花品種。

在這兩顆樹的前面大家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三皇殿了。走入殿內(nèi),大家看到中間手里擎著太極圖的就是天王,也就是伏羲氏;旁邊那個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農(nóng)氏;另一邊手握笏板的是人皇軒轅氏。關(guān)于這三位老祖先的傳說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農(nóng)嘗百草、軒轅黃帝做兵器、造舟車等,他們都被尊為開創(chuàng)華夏文明的先祖。在正殿的屋檐下大家可以看到此處有兩塊碑刻。東邊是成吉思汗赦諭丘處機的護教文,西邊是成吉思汗頒給丘處機的金虎符文,他們至今已有780年的`歷史了,是嶗山廟宇現(xiàn)存碑記中最古老的兩塊,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走出三皇殿,我們看到的是一顆高大的樹木,這是一顆檜柏樹,是由漢代的才子張廉夫親手栽植。樹上寄生了一顆凌霄樹,像龍一樣纏在樹干上,這一奇景被稱為“漢柏凌霄”。在這棵樹的北面的第一個樹杈上還有一顆小樹,經(jīng)鑒定是一顆刺楸。這一奇跡被稱為“三樹一體”。

好了各位游客我們的游覽到此先告一段落,現(xiàn)在有30分鐘的自由瀏覽時間,大家可以去海印寺遺址看看,游覽完畢后我們在太清牌坊前集合。

太清宮導(dǎo)游詞結(jié)尾篇五

大家好,我們今天要參觀游覽的太清宮,他是屬于嶗山南線上的一個著名景點,同時也是嶗山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道觀。嶗山太清宮它始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其創(chuàng)始人是江西才子張廉夫,當(dāng)張廉夫年從終南山云游嶗山,在此修建了一所廟,稱“三官廟”,又建起了“三清殿”,兩殿合成“太清宮”。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來到嶗山,續(xù)建了“三皇殿”。到了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重修了太清宮,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后又經(jīng)過了丘處機、張三豐的發(fā)揚光大,到了今天才聞名天下。

好了,說著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太清宮門前,我們待會會從東門進,西門出,全程不走回頭路,由于正值旅游旺季景區(qū)大,游人多,所以,請大家待會互相提醒,跟著小蔣,以防走散。

大家注意一下哈,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前,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太清牌坊,又稱牌樓,其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

他建于1997年,上面寫著“嶗山太清宮”五個大字。

繼續(xù)前行,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此正門與4月建成,5月1日正式開放。山門內(nèi)兩側(cè)供奉著道教的四大護法天師:三眼靈光馬靈耀、黑虎玄壇趙公明、威靈瘟元帥溫瓊與南宋名將岳飛。走進山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兩側(cè)的鐘樓與鼓樓。在我國古代有晨鐘暮鼓之說,其目的是警示眾道士勤修苦練,不可虛度光陰。我們繼續(xù)往前走,大家可以看懂啊在道路的左右兩邊有兩座雄偉的建筑,他們分別是元辰閣與元君閣。元辰閣正中供奉的是斗姆元君,元君閣供奉碧霞元君。我們再往前走,好了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穿過太清宮的第二個正門——儀門,來到了三官殿的正門前,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們的三位祖先堯、舜、禹。相傳堯敬天愛民,上應(yīng)天象,風(fēng)調(diào)雨順,被人尊為“天官”。舜在位時,民風(fēng)高尚,地不生災(zāi),被譽為“地官”。大禹繼承了父業(yè),三過家門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當(dāng)然地被尊稱為“水官”。

走出三官殿,我們會看到一塊大石頭,上面雕刻著“逢仙橋”三個字。相傳宋代的道長劉若拙除夕迎神,在這里遇到了一位白須飄飄的老翁,于是他走上前來與老翁交談。正想問其姓名時,老翁卻不見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兩個腳印。于是劉若拙認為自己遇到了仙人,所以就將此橋稱為“逢仙橋”。過了逢仙橋我們就已經(jīng)來到了山上,我們首先會看到的是康有為石刻,上面還有丘祖殿、文昌閣、財神殿。由于時間有限我們就不上去了。好了,大家現(xiàn)在跟著我往左拐,此時大家會看到這里有一顆彎彎曲曲的榆樹,因為它是唐朝道長李哲玄親手栽植的,所以稱之為“唐榆”,又因為它樹干盤曲,形狀似龍頭,又被稱為“龍頭榆”。

參觀完龍頭榆,我們再往前走,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大殿就是太清宮三大殿的主殿三清殿。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主神“三清“的地方,正殿內(nèi)供奉的是三清真神。中間的這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右邊的這位是上清----靈寶天尊,他懷抱如意,象征混元,左邊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寶扇,象征太初。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在三清殿的外側(cè),大家看到的這尊神像是鎮(zhèn)壇王靈官。在他的東西有兩個配殿,東配殿內(nèi)供奉的是“東華帝君”。西殿供奉的是西王母。

走出三清殿向右拐,我們看到的這個殿堂叫關(guān)岳祠,這里供奉的是漢代關(guān)羽與宋代忠將岳飛。自古以來炎黃子孫就崇尚“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p>

繼續(xù)前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泉就是嶗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傳說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澇三年不溢。

好了,現(xiàn)在接下來我們前往三皇殿,進入三皇殿院內(nèi),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顆近7米高、0.6米粗的耐冬,它的樹齡有600多年了,這棵樹也就是《聊齋志異》“香玉篇”中“絳雪”的化身。再看走邊這株,是由耐冬嫁接的重瓣白花茶,是嶗山稀有的茶花品種。

在這兩顆樹的前面大家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三皇殿了。走入殿內(nèi),大家看到中間手里擎著太極圖的就是天王,也就是伏羲氏;旁邊那個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農(nóng)氏;另一邊手握笏板的是人皇軒轅氏。關(guān)于這三位老祖先的傳說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農(nóng)嘗百草、軒轅黃帝做兵器、造舟車等,他們都被尊為開創(chuàng)華夏文明的先祖。在正殿的屋檐下大家可以看到此處有兩塊碑刻。東邊是成吉思汗赦諭丘處機的護教文,西邊是成吉思汗頒給丘處機的金虎符文,他們至今已有780年的歷史了,是嶗山廟宇現(xiàn)存碑記中最古老的兩塊,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走出三皇殿,我們看到的是一顆高大的樹木,這是一顆檜柏樹,是由漢代的才子張廉夫親手栽植。樹上寄生了一顆凌霄樹,像龍一樣纏在樹干上,這一奇景被稱為“漢柏凌霄”。在這棵樹的北面的第一個樹杈上還有一顆小樹,經(jīng)鑒定是一顆刺楸。這一奇跡被稱為“三樹一體”。

好了各位游客我們的游覽到此先告一段落,現(xiàn)在有30分鐘的自由瀏覽時間,大家可以去海印寺遺址看看,游覽完畢后我們在太清牌坊前集合。

太清宮導(dǎo)游詞結(jié)尾篇六

青島太清宮又稱下清宮,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道場于此。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青島太清宮。

導(dǎo)游詞。

歡迎參考!

太清風(fēng)景游覽區(qū)位于嶗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的東南部,從青島市區(qū)沿湛流干路東行40公里即可到達。景區(qū)是以著名廟殿太清宮來命名的,簡稱太清景區(qū)。景區(qū)坐落在寶珠山下,寶珠山的7座山峰從東北、西三面環(huán)抱著這一臨海谷地,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寶珠山的主峰稱為“老君峰”,它的左邊依次是“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右邊依次是“重陽峰”、“螺桃蜂”、“西王峰”。這7座山峰擋住了來自北方的冷空氣。

南面海灣,名為“太清灣”,又有暖濕氣流不時從海上送來,使這里形成了亞熱帶氣候環(huán)境,所以人們稱這里是“嶗山小江南”。從傳統(tǒng)的風(fēng)水學(xué)分析,這的確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fēng)水寶地。在嶗山眾多的道教廟殿當(dāng)中,太清宮是有記載的最早的嶗山道教祖庭。太清宮從初創(chuàng)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歷了兩干多年的歷史,幾乎每朝每代都進行過修茸,至今其建筑風(fēng)格還一直保留著宋代建筑的典型風(fēng)格,這在國內(nèi)的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極少有的。因此又可以說,太清景區(qū)是嶗山景區(qū)中展現(xiàn)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區(qū)。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廟宇主體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關(guān)岳祠和東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屬設(shè)施,共有房間150多間。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和悠久的道教文化為各種植物提供了食好的生存環(huán)境。這里又是中國古代園林的一大分支—寺廟園林在嶗山最早形成風(fēng)格體系的地方。

游人可以看到這里不僅生長著暖溫帶植物,而且長有大量的亞熱帶植物,如茂密的竹林、青翠的茶園、棕櫚、廣玉蘭。紅糖等。更可貴的是這里生長著大量的古樹,是整個嶗山風(fēng)景區(qū)內(nèi)古樹名木分布密度最大、數(shù)量最多的地方。

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說,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今可數(shù)者有十七處,最著名的就是太清宮。太清宮建于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宮”,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唐朝末年,李哲玄東游嶗山,又擴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guī)模。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游至嶗山,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從此嶗山道教,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天下道眾多慕名而來,有的在此隱居潛修,有的在此著書立說,如張三豐、徐復(fù)陽等均在此修過道。

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nóng)”、“軒轅”三帝。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宮中道士名之為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三皇殿內(nèi)壁嵌元世祖忽必烈護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頒金虎符文。宮后巨石有康有為題刻。宮東道旁有一巨石,高達丈余,上刻“波海參天”四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小字一行。

島太清宮又稱下清宮,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道場于此。

太清宮現(xiàn)存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院。宮中奇花異卉,四時不絕。

耐冬花開,紅艷如火,蒲松齡《聊齋志異?香玉》篇所寫紅衣女子絳雪,幻為宮中耐冬化身。漢柏、唐榆、宋銀杏均歷經(jīng)風(fēng)霜,至今仍柯干嵯峨,蓊郁蔥翠。凌霄花盤繞漢柏而上,蜿蜒如龍蛇,名曰"古柏盤龍"。

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宮中道士名之為神水泉,大旱之年亦不涸竭。

三皇殿內(nèi)壁嵌元世祖忽必烈護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頒金虎符文。宮后巨石有康有為題刻。

宮東道旁有一巨石,高達丈余,上刻"波海參天"四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小字一行。每當(dāng)月夜,天風(fēng)海濤,空明一片,嶗山勝景"太清水月"即此。

太清宮導(dǎo)游詞結(jié)尾篇七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這個道觀是嶗山的太清宮,它是嶗山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道觀,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歷史。

太清宮的創(chuàng)始人是江西人張廉夫,他因做官不順,棄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廟"。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擴建廟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劉若拙武藝高強,宋太祖聽說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宮中,劉若拙堅決要求回嶗山,宋太祖就赦封他為"華蓋真人",由此給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宮,重修太清宮。太清宮是劉若拙的別院。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太清宮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間建筑。

太清宮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所處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環(huán)圍著7座山峰,主峰稱"老君峰",左側(cè)依次是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右側(cè)依次是重陽峰、蟠桃峰、西王峰;東面是嶗山頭;南面是碧藍的海灣,稱"太清灣"。由于被遠處巨峰和近處7峰環(huán)抱,阻擋住冬季北來的寒冷氣流,因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近似亞熱帶小氣候、小環(huán)境,冬季平均氣溫是0。9℃。在夏季由海上吹來涼爽的海風(fēng)。因此這里既無嚴冬,又無酷暑,溫和濕潤,植物繁茂,品種繁多,不僅北方植物生長良好,而且還有很多南方植物種類也在這里生根開花,生機盎然,所以有"小江南"之稱。

這里是太清宮牌坊,1997年太清宮出資修建,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筑,雖然它只是中國古建筑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極為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使其被公認為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加上它具有強烈的裝飾、襯托、氣氛渲染的風(fēng)格,自然被廣泛地應(yīng)用到寺觀廟宇的建筑中來,起到了標(biāo)識引導(dǎo)、空間分界、裝飾美化、紀念頌揚的作用。

太清石坊陽面"嶗山太清宮"五字為中國宗教局閔志庭道長題寫;陰面"閬苑圣德"為本觀現(xiàn)任道長劉懷遠所題。"閬"字意為"空曠",莊子外物曾記"胞有重閬,心有天游",意指心胸寬闊;"苑"指花園,"閬苑"則指具有"閬風(fēng)的花園",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隱《李羲山詩集》中有"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墻無處不(妻)鸞"。"閬苑圣德"是指具備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處。

自下而上分別雕有"事事如意"、"福祿壽"、"鶴鹿同春"、"十二生肖"、"龍形"等雕刻,形象生動,寓意深刻。

牌坊前面是太清灣,后面是修竹茂林。古樹名木掩映中的千年古剎,就是古今聞名的嶗山太清宮。經(jīng)過牌坊,我們可以來到新修的太清宮正門。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大門比以前更加寬敞大方。這個門是2019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開放。大門為重檐廡殿頂建筑,也稱"山門",這一名稱還保留著當(dāng)初道眾聚于山林隱修的痕跡。來到宮觀,仙、俗相分的標(biāo)志就是宮觀的山門,按照道教的說法,跨過山門,就意味著踏進了仙界,與立于山門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別、仙俗之別。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鐘樓和左手的鼓樓。俗話說,"晨鐘暮鼓"。鐘鼓是為了給道士們一種嚴整的時間觀念,提醒他們勤學(xué)苦修,不要偷懶。

鐘鼓樓后有兩座高大雄偉的建筑,這是新建成的"元辰閣"和"元君閣"。

元辰閣供奉的'是斗母元君,斗母又稱斗老,斗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眾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農(nóng)業(yè)節(jié)令的神。

兩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環(huán)相配而得。元辰殿內(nèi)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zhèn)?,喜怒各異,或持槍劍,或抱琴?zhí)笏,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為值年太歲。

元君閣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稱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華北最受崇拜,因為她的"老家"在山東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說,男子得仙稱"真人",女子得仙稱"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臨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紅裙,所以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右邊是送子娘娘,古代人們認為生兒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賜的,她能保護子孫后代平安成長。左邊是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

殿內(nèi)兩邊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神仙群體之一,但八仙的產(chǎn)生與定型卻經(jīng)歷了很長一個過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后見于唐宋文人的記載,但他們湊成一個班子是在元代,而這個班子的定型卻是明代的事,并沿用至今,這顯示了民間造神的隨意性。

太清宮導(dǎo)游詞結(jié)尾篇八

明清宮苑這座集影視拍攝、旅游觀光、節(jié)慶典禮等功能于一體的特大景區(qū),始建于1998年,占地面積1500畝,是橫店影視城目前最大的影視基地。

明清宮苑是以“故宮”為模板1:1復(fù)制,參照了明清時期宮廷建筑手法,以影視城特有的營造方式,仿效了唐、宋、元等時期的禮制,又融入了民國年間的建筑風(fēng)格,薈萃了京城宮殿、皇家園林、王府衙門、胡同民宅等四大建筑系列,真實地再現(xiàn)了多個歷史時期燕京的官府民居、街市店鋪和宮殿風(fēng)貌。擁有棋盤街、承天門廣場、千步廊、文武臺、金水河、玉帶橋等許多歷史景觀,其金碧輝煌的帝王宮殿、渾然天成的花園湖泊、富麗堂皇的龍闕鳳檐、氣勢恢弘的皇宮廣場,成為游人深宮探幽、尋古訪舊、觀賞千年古都的好去處。

自明清宮苑開園以來,以其別具匠心的設(shè)計風(fēng)格、磅礴雄偉的藝術(shù)建筑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和劇組。在此共拍攝了《天下無雙》、《滿城盡帶黃金甲》、《金枝欲孽》、《鹿鼎記》等百余部影視大片。后宮戲大熱的今天,明清宮苑更是引得劇組蜂擁而至,《宮鎖心玉》、《甄嬛傳》、《深宮諜影》、《宮鎖珠簾》等熱播劇均在此取景,隨處可見明星演員拍戲工作的忙碌身影。

太清宮導(dǎo)游詞結(jié)尾篇九

明清宮苑是中國好萊塢-橫店影視城六大經(jīng)典景區(qū)之一。這座集影視拍攝、旅游觀光、節(jié)慶典禮等功能于一體的特大景區(qū),始建于19,是按照北京紫禁城1:1比例修建的,占地1500畝,是橫店影視城目前最大的影視基地。匯聚了京城宮殿、皇家園林、王府衙門、胡同民宅等四大建筑系列,真實地再現(xiàn)了北京故宮原貌及老北京民居。

明清宮苑主體建筑有太和殿、乾清門廣場、乾清宮、坤寧宮、漱芳齋、承天門、午門、養(yǎng)心殿、軍機處、西陸六宮等。雖然是“克隆”,但氣勢卻是一樣的恢宏。“北京故宮也只有中軸線、珍寶館、花園是游人經(jīng)常參觀的,其他的也沒人去,所以我們省掉一些類似的大殿,拍戲沒必要?!敝車秸f。中軸線兩側(cè)就是另一番天地了,老北京灰磚房被移植,還有甕城、天橋、八大胡同……很多北京消失的東西在這里重現(xiàn)。

明清宮苑影視拍攝基地是由橫店集團投資6億元人民幣,以北京故宮為原型,按1:1比例興建的一座特大型景區(qū)。占地面積1500畝,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薈萃了京城宮殿、皇家園林、王府衙門、胡同民宅等四大建筑系列,真實地再現(xiàn)了北京紫禁城原貌及老北京民居。主體建筑有太和殿、乾清門廣場、乾清宮、坤寧宮、漱芳齋、承天門、午門、養(yǎng)心殿、軍機處、西陸六宮、親王府等。

在這里拍攝完成了《天下無雙》、《皇宮寶貝》、《大明王朝》等多部影視劇,眾多的名導(dǎo)、明星在這里留下了足跡。

太清宮導(dǎo)游詞結(jié)尾篇十

進入了景區(qū)內(nèi)部。我們先看到的是一條御路,御路,顧名思義,就是皇帝走的路了。御路的兩旁矗立著許多盤龍柱子,由于天氣熱,龍口里在還噴出了一層細細的水霧。從御路上走去,首先看到的第一座城門就是“承天門”了。承天門,從明永樂年間開始修建,清朝時改名為“天安門”。走過金水橋,就可以穿過天安門了,我們決定到城樓上去看一看。從城樓上看下來,景色非常壯觀。大大小小的宮殿金碧輝煌,壯觀極了。這時,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從正門走去,一路上,都是對稱的。相信紫禁城也是這樣的吧!看了一番后,我們便下了城樓。承天門過去,就是端門了。端門的形態(tài)和承天門差不多。走過了端門,就是午門了。午門也是城樓,只是看起來午門比承天門和端門都大些,而且四周有宮墻二百七十度的環(huán)繞著它。后來,我們就在午門的城樓里面看了“百官上朝”表演呢!看完表演,已經(jīng)是中午了,我們坐下來吃了點東西,便開始了下午的行程。

我們離開了午門,往前走了一小段路,到了太和門。太和門是明清宮苑景點里面最大的一座城門,紫禁城也是如此,因為明清宮苑是按紫禁城一比一的比例建造的。進了太和門,就到了太和殿了。太和殿是最大的一座宮殿,就是俗話說的“金鑾殿”,里面有乾隆皇帝御筆題的“建極綏猷”四個字。往前走,我們來到了乾清宮,這里是皇帝接見外國使者,處理朝政之地,相傳“正大光明”四字也是出自順治皇帝之手。然后,我們來到了養(yǎng)心殿,坤寧宮,這里是皇帝、皇后的寢宮,在這里,我們還意外的發(fā)現(xiàn)有個劇組在拍戲呢!但是,由于參觀的差不多了,接著,我們從皇帝看戲的“閱是樓”和皇帝休閑娛樂的御花園繞過去,回到了停車場,離開了橫店影視城的明清宮苑。

太清宮導(dǎo)游詞結(jié)尾篇十一

各位旅游:

太清宮位于山東青島東50里嶗山老君峰下、嶗山海灣之畔,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

嶗山太清宮始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素有“神仙之宅、靈異之府”之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太清宮坐山擁海,擁有“北國江南,世外桃源”的景色,天下無二,還有它的古樹奇花,世之罕見。

教嶗山太清宮在先秦時期就被稱為海上仙山,后被歷史上稱為道教圣地、道教發(fā)祥地等等。這些稱號說明嶗山在道教的發(fā)展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嶗山太清宮自古以來就為道家所向往,據(jù)記載,自先秦以來到嶗山游訪傳道、住持宮觀的著名道長就有張廉夫、李哲玄、劉若拙、邱處機、劉處玄、張三豐、徐復(fù)陽、李志明、齊本寧、劉志堅、耿義蘭、孫玄清等12位,其中,除張廉夫、劉志堅以外,其余10人均受過皇帝的敕封,可謂聲名顯赫。

嶗山太清宮是建立在我國一萬八千公里海岸線上,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海濱道觀,也是山東省規(guī)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號稱“海上名山第一”。開山始祖張廉夫自公元前140年,初創(chuàng)太清宮,到現(xiàn)在已近有2150余年的歷史。幾乎每朝每代都進行過修葺,至今仍保留著道教建筑的典型風(fēng)格。

太清宮的創(chuàng)始人是江西人張廉夫,他因做官不順,棄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廟"。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擴建廟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劉若拙武藝高強,宋太祖聽說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宮中,劉若拙堅決要求回嶗山,宋太祖就赦封他為"華蓋真人",由此給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宮,重修太清宮。太清宮是劉若拙的別院。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太清宮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間建筑。

太清宮道長須髯蒼眉、精神鑠,攜一身修行人的道骨清風(fēng)。他告訴我們,宮后老君峰上的銅鑄老子像高50米,由萬斤純銅鑄成,是世界上最高大的老子鑄像。隨登山仰望,只見凌空而立的千古哲人,須髯飄拂,目光如炬,仿佛已參透世間萬事萬物的天理玄機。

這里是太清宮牌坊,1997年太清宮出資修建,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筑,雖然它只是中國古建筑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極為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使其被公認為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加上它具有強烈的裝飾、襯托、氣氛渲染的風(fēng)格,自然被廣泛地應(yīng)用到寺觀廟宇的建筑中來,起到了標(biāo)識引導(dǎo)、空間分界、裝飾美化、紀念頌揚的作用。

嶗山太清宮儀門,太清宮居嶗山東南端,由寶珠山的七座山峰三面環(huán)抱。老君峰居中,左為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依次而東,右為重陽峰、蟠桃峰、王母峰依次而西。宮在峰下,大海當(dāng)前。

太清石坊陽面"嶗山太清宮"五字為中國宗教局閔志庭道長題寫;陰面"閬苑圣德"為本觀現(xiàn)任道長劉懷遠所題。"閬"字意為"空曠",莊子外物曾記"胞有重閬,心有天游",意指心胸寬闊;"苑"指花園,"閬苑"則指具有"閬風(fēng)的花園",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隱《李羲山詩集》中有"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墻無處不(妻)鸞"。"閬苑圣德"是指具備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處。

現(xiàn)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大門比以前更加寬敞大方。這個門是20xx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開放。大門為重檐廡殿頂建筑,也稱"山門",這一名稱還保留著當(dāng)初道眾聚于山林隱修的痕跡。來到宮觀,仙、俗相分的標(biāo)志就是宮觀的山門,按照道教的說法,跨過山門,就意味著踏進了仙界,與立于山門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別、仙俗之別。

太清宮內(nèi)生長著200多棵古樹,棵棵都在千年風(fēng)雨中修煉成圣成精。橫臥在山門一側(cè)的“唐榆”,樹齡已達1200余年,相傳是唐末普濟真人李哲玄親手種植。一千余年的風(fēng)雨掙扎,倒下的樹身已虬曲如龍,時光的滄桑在樹根處凝固成一圈疊一圈的“龍圖”,而最終崛起的軀干又凌空而升,蒼然成蔭。人們站在已被稱為“龍頭榆”的樹下,心懷敬意地仰望18米高空的蒼郁,虔敬地撫摩150厘米粗的樹徑,他們在仰望、撫摩中默默祈禱著命運的福音。

最令人震撼的是那棵2150年樹齡的漢柏,它流線型樹身一色蒼白,直矗云霄,恰似一位白發(fā)千丈的圣哲,閱盡千古風(fēng)云。漢柏相傳為太清宮開山始袓西漢張廉夫手植,古柏中心已空。在主桿一側(cè),一棵100余年的古藤凌霄蜿蜒而上,直達蒼穹。站在這走過了千年又千年的“古柏盤龍”的奇景下,任何孤寂的心靈也會被這千古生命驚醒,任何木然的表情也會在此綻放笑容。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鐘樓和左手的鼓樓。俗話說,"晨鐘暮鼓"。鐘鼓是為了給道士們一種嚴整的時間觀念,提醒他們勤學(xué)苦修,不要偷懶。

鐘鼓樓后有兩座高大雄偉的建筑,這是新建成的"元辰閣"和"元君閣"。

元辰閣供奉的是斗母元君,斗母又稱斗老,斗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眾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農(nóng)業(yè)節(jié)令的神。

兩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環(huán)相配而得。元辰殿內(nèi)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zhèn)?,喜怒各異,或持槍劍,或抱琴?zhí)笏,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為值年太歲。

元君閣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稱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華北最受崇拜,因為她的"老家"在山東泰山。

殿內(nèi)兩邊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神仙群體之一,但八仙的產(chǎn)生與定型卻經(jīng)歷了很長一個過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后見于唐宋文人的記載,但他們湊成一個班子是在元代,而這個班子的定型卻是明代的事,并沿用至今,這顯示了民間造神的隨意性。

太清海灣:嶗山太清宮是道教發(fā)源地之一,更是風(fēng)靡先秦兩漢方仙道活動中心之一,歷朝歷代均有高道大德之士在此居住修行,更為嶗山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