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周國平文章賞析(匯總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9 03:16:51 頁碼:12
最新周國平文章賞析(匯總13篇)
2023-11-19 03:16:51    小編:ZTFB

總結(jié)可以幫助我們反思和總結(jié)過去的經(jīng)驗,從中吸取教訓(xùn),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和學(xué)習(xí)效果。怎樣確定你的寫作目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只有明確了目標,你才能做出有針對性的計劃。培養(yǎng)積極的心態(tài)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困難和挑戰(zhàn)。

周國平文章賞析篇一

知道我是一名教師,朋友送了《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給我。說實話,對周國平的認識,主要是通過他的散文,知道他常用散文的形式談?wù)軐W(xué),但從不知道他對教育還有深刻的見解和獨到的領(lǐng)悟,直到看到了這本《論教育》。雖然還沒有讀完,但一些精彩的句子已經(jīng)深深啟迪了我,在此記錄一二,與同行們共勉。

“什么是教育?教育應(yīng)使人獲得成熟和自由,讓生命綻放在愛和善良之中”。說的多好啊。一個沒有良知的人不能說他受到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雖然在勸人向善上方面不象宗教那樣立竿見影,但也不能說教育的功能不包括讓人變的善良,也許這也是教育的應(yīng)有之義和教育者的責任之一。記得在電影《2012》中黑人地質(zhì)學(xué)家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我們不為他人著想時,就是我們失去人性的時候。所謂的為他人著想,實際上就是一種善的表現(xiàn),有了善良才會有同情;有了同情,才會有道德。正如周國平所言:“道德是建立在生命與生命互相同情基礎(chǔ)上的”??梢?,善良、同情、道德,是個循環(huán)往復(fù)的過程,而讓學(xué)生變的善良應(yīng)該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xí)慣,最重要的是保護和鼓勵他們對書籍的興趣”。說的一語中的,的確,成人愛不愛讀書往往和自己在童年的時候,有無對書籍的興趣有直接的關(guān)系,記得自己在上小學(xué)二三年級的時候,買的第一本書就是《中國歷史故事》,那是一本少年歷史故事書,書中第一節(jié)就是盤古開天地,然后是三皇五帝夏商周,那是我讀的第一本課外書,在讀的過程中我充滿了好奇,極大的滿足了自己的求知欲,可能對書籍的興趣就是從那時培養(yǎng)起來的,現(xiàn)在的讀書習(xí)慣也許也是受那時的影響。

“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當朋友,這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為人父母,很容易,但做好父母卻很難。父母不僅僅需要給孩子溫飽,更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健全的家庭;人的生活不僅僅是物質(zhì)生活,更重要是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我接觸過一些有戀父或戀母情結(jié)的學(xué)生,他們大都在單親家庭,孩子跟著父親或母親過??梢?,親情缺失的家庭對孩子的心靈創(chuàng)傷是無法避免的。這樣的孩子成人后,原有家庭的陰影可能將影響他的一生,甚至成為他終身缺乏幸福感的原因之一。

“哲學(xué)就是不愿糊里糊涂的活著,要活的明白,是一種思考狀態(tài),是觀全局的活動”。原來感到自己離哲學(xué)很遠,其實我們每個人離它都很近,人活著就是思考,就是不斷的看問題想問題。如何讓生命存在更有意義一些,可能就離不開對生命的思考,因為只有思考,才能讓人的生命在精神世界的層面里成為永恒。從哲學(xué)的角度來思考教育,從自我反省的角度來教育思考,也許這是做為每一個生命個體最終能完善自己的最好的途徑。

周國平文章賞析篇二

愛本質(zhì)上是一種給予,而愛的幸福就在這給予之中。許多賢哲都指出,給予比得到更幸福。

真正打動人的感情總是樸實無華的,它不出聲,不張揚,埋得很深?!聊幸环N特別的力量,當一切喧囂靜息下來之后,它仍然在工作著,穿透可見或不可見的間隔,直達人心的最深處。

有時候,我們需要站到云霧上來俯視一下自己和自己周圍的人們,這樣對己對人都不會太苛求了。

一切災(zāi)禍都有一個微小的起因,一切幸福都有一個平庸的結(jié)尾。

一種女人把男人當作養(yǎng)料來喂她的虛榮,另一種女人把她的虛榮當作養(yǎng)料來喂男人。

女人總是把大道理扯成小事情,男人總是把小事情扯成大道理。

你感覺到隔膜,前提應(yīng)該是你有溝通的愿望,你對那些你不曾想到要與之溝通的人是不會感覺到隔膜的。

生命是短暫的??墒?,在短暫的一生中,有許多時間你還得忍,忍著它們慢慢地流過去,直到終于又有事件之石激起生命的浪花。

一顆平庸的靈魂,并無值得別人理解的內(nèi)涵,因而也不會感到真正的孤獨。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是尋求普通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們往往將它們混淆,甚至以無聊冒充孤獨。

懷疑來自過分認真。無所用心的人從不懷疑,但也沒有信仰。當然,這并不妨礙他們以信仰的名義絞殺懷疑者。

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就是不幸。

因為失去童年我們才知道自己長大因為失去歲月我們才知道自己活著。

月虧了能再盈,花謝了能再開。可是,人別了,能否再見卻未可知開謝盈虧,花月依舊,幾度離合。人卻老了。人生之所以最苦別離,就因為別離最使人感受到人生無常。

天才不走運會成為庸人,庸人再走運也成不了天才。

聽到自己的孩子頭一回清清楚楚地喊你一聲“爸爸”,這感覺是異乎尋常的。這是“造物主”借孩子之口對你的父親資格的確認,面對這個清純的時刻,再輝煌的加冕也黯然失色了。我心里甜得發(fā)緊,明白自己獲此寵賞實屬非分。

一個人,一個民族,精神上發(fā)生危機,恰好表明這個人這個民族有執(zhí)拗的精神追求,有自我反省的勇氣??膳碌牟皇俏C,而是麻木。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者都不承認現(xiàn)實中有幸福??磥恚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tài)叫作生活的智慧。

人分兩種,一種人有往事,另一種人沒有往事。有往事的人愛生命,對時光流逝無比痛惜,因而懷著一種特別的愛意,把自己所經(jīng)歷的一切珍藏在心靈的谷倉里。沒有往事的人對時光流逝毫不在乎,這種麻木使他輕慢萬物,凡經(jīng)歷的一切都如過眼煙云,隨風飄散,什么也留不下。

在這個世界上,每人都有自己的傷心事,不該再為一個陌生人流淚。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要依戀另一個生命,相依為命,結(jié)伴而行。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不屬于另一個生命,像一陣風,無牽無掛。

哲學(xué)就是試圖超越人的限制而達于神的全知,在這努力中,人雖然永遠不能成為神,卻使自己達到了人的偉大的極限,從而最大限度地接近于神了。

愛情常常把人抽空,留下一具空軀殼,然后揚長而去。所以,聰明人始終對愛情有戒心,三思而后行,甚至于干脆不行。

當庸俗冒充崇高招搖過市時,崇高便羞于出門,它躲了起來。

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tài)。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xí)慣于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wù)來驅(qū)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chuàng)造的契機,誘發(fā)出關(guān)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愛就是做被愛者的保護人的沖動,盡管在旁人看來這種保護毫無必要。

我們平時斤斤計較于事情的對錯,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在一位天神的眼里,這種認真必定是很可笑的。

常常聽人說:愛情會把人掏空。這在遭遇挫折的時候好像尤其如此,傾心相愛的那個人離你而去了,你會頓時感到萬念俱灰??墒牵抑?,只要你曾用真心去愛,愛的收獲就必定會以某種方式保藏在你的心中,當歲月漸漸撫平了創(chuàng)傷,你就會發(fā)現(xiàn)最主要的珍寶并未丟失。

男人是被邏輯的引線放逐的風箏,他在風中飄搖,向天空奮飛,直到精疲力盡,邏輯的引線斷了,終于墜落在地面,回到女人的懷抱。

愛的價值在于它自身,而不在于它的結(jié)果。結(jié)果可能不幸,可能幸福,但永遠不會最不幸和最幸福。在愛的過程中間,才會有“最”的體驗和想象。

對孩子的愛是一種自私的無私,一種不為公的舍己。這種骨肉之情若陷于盲目,真可以使你為孩子犧牲一切,包括你自己,包括天下。

將自己割成兩半,執(zhí)著的非我追求一切塵俗美好,本我享受之。

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護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nèi)在生活。換句話說,人的使命就是盡好老天賦予的兩個主要職責,好好做自然之子,好好做萬物之靈。

愛情是靈魂的化學(xué)反應(yīng)。真正相愛的兩人之間有一種“親和力”,不斷地分解,化合,更新。“親和力”愈大,反應(yīng)愈激烈持久,愛情就愈熱烈鞏固。

不要太在乎一些人,越在乎,越卑微。_____周國平。

我始終相信,一切高貴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體驗都拙于言辭。

矯情之所以可怕,原因就在于它是平庸卻偏要冒充獨特,因而是不老實的平庸。

時間給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禮物,而對所有人都相同的是,它然后又帶走了一切禮物,不管這禮物是好是壞。

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

一種回避生命的悲劇性質(zhì)的智慧無權(quán)稱作智慧,只配稱作生活的精明。

人一看重機會,就難免被機會支配。

盧梭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边@話聽起來自負,其實適用于每一個人。可惜的是,多數(shù)人忍受不了這個失去了模子的自己,于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結(jié)果彼此變得如此相似。

我不相信人一生只能愛一次,也不相信人一生必須愛很多次,次數(shù)不說明問題。愛情的容量就是一個人心靈的容量:你是深谷,一次愛情就象一道江河,許多次愛情就象許多次浪花;你是淺灘,一次愛情就只是一條細流,許多次愛情也只是許多泡沫。

每一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一定有一個對于他最適宜的位置,只等他有一天來認領(lǐng)。一個位置對于他是否最適宜,應(yīng)該去問自己的生命和靈魂,看它們是否感到快樂。

佛的智慧把愛當作痛苦得根源加以棄絕,扼殺生命的意志;人的智慧應(yīng)把痛苦當作愛的必然結(jié)果加以接受,化為生命的財富。

真正的精神強者必是寬容的,因為他足夠富裕。嫉妒是弱者的品質(zhì)。

世上什么都能重復(fù),戀愛可以再談,配偶可以另擇,身份可以炮制,錢財可以重掙,甚至歷史也可以重演,唯獨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復(fù)。

原本非常親近的人后來天各一方,時間使他們可悲地疏遠,一旦相見,語言便迫不及待地丈量著疏遠的距離。人們對此似乎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生活的無情莫過于此了。

如果要安寧,你就結(jié)婚;如果要自由,你就獨身。

父母既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誕生的必然根據(jù),也不能成為保護我們免受人世間種種苦難的可靠屏障。也許在童年的短暫時間里,我們相信在父母的懷抱中找到了萬無一失的安全。然而,終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凡降于我們身上的苦難,不論是疾病精神的悲傷還是社會性的挫折,我們都必須自己承受,再愛我們的父母也是無能為力的。最后,當死神召喚我們的時候,世上絕沒有一個父母的懷抱可以使我們免于一死。

未經(jīng)失戀,不懂愛情;未經(jīng)失意,不懂人生。

孤獨和愛是互為根源的,孤獨無非是愛尋求接受而不可得,而愛也無非是對他人孤獨的發(fā)現(xiàn)和撫慰。

人生無非是等和忍的交替。有時是忍中有等,絕望中有期待。到了一無可等的時候,就最后忍一忍,大不了是一死,就此徹底解脫。

拓展閱讀:

個人簡介;。

周國平[1],(1945年7月25日-),中國學(xué)者、作家,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較早研究尼采的學(xué)者。但他成名則因為他的散文。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在尼采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但他成名則因為他的散文。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1981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哲學(xué)系。著有學(xué)術(shù)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xué)》,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生命的品質(zhì)》,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隨感集《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內(nèi)在的從容》《把心安頓好》,詩集《憂傷的情欲》等。

周國平文章賞析篇三

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一顆童心。成功了,卻不虛榮,依然一顆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稱之為慧心。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個人在精神上足夠成熟,能夠正視和承受人生的苦難,同時心靈依然單純,對世界依然懷著兒童般的興致,這完全是可能的。我不認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應(yīng)該具有生長能力,因而毋寧說在本質(zhì)上始終是包含著童心的。

兒童的可貴在于單純,因為單純而不以無知為恥,因為單純而又無所忌諱,這兩點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偏見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敵。偏見使人滿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滿自足中過日子,看不到自己的無知。利欲使人顧慮重重,盲從社會上流行的意見,看不到事物的真相。這正是許多大人的可悲之處。不過,一個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顆童心,同時善于思考,就能避免這種可悲的結(jié)局,在成長過程中把單純的慧心轉(zhuǎn)變?yōu)橐环N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見,智慧與童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實際上是一種達于成熟因而不會輕易失去的童心?!妒ソ?jīng)》里說:“你們?nèi)绻换剞D(zhuǎn),變成小孩子的樣子,就一定不得進天國?!迸了箍栒f:“智慧把我們帶回到童年?!泵献右舱f:“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闭f的都是這個意思。

童年是靈魂生長的源頭。我甚至要說,靈魂無非就是一顆成熟了的童心,因為成熟而不會再失去。圣??诵跖謇飫?chuàng)作的童話中的小王子說得好:“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著一口水井?!笔冀K攜帶著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問:什么原因能使一個人顯得年輕呢?譬如說,許多人都覺得你看起來很年輕。

答:我想最主要的也許是一個人的頭腦不要太復(fù)雜。我在社會處世方面還是比較簡單的,弄不懂的事情就不去弄它。我相信,一個人簡單就會顯得年輕,一世故就會顯老。

在孩子眼中,世界是不變的。在世界眼中,孩子一眨眼就老了。

電視鏡頭:媽媽告訴小男孩怎么放刀叉,小男孩問:“可是吃的放哪里呢?”

當大人們在枝節(jié)問題上糾纏不清的時候,孩子往往一下子進入了實質(zhì)問題。

文章題目為《童心》,實際上論述的是一個人如何永遠保持一顆不泯的童心。童心是什么?第二段中有明確的答案:心靈單純,對世界懷著兒童般的興致。所謂的慧心無非就是童心加上平常心而已。弄清楚了這兩個概念以后,作者就進一步論述童心對于人生的重要作用:由于有了童心,人才能善思考,有智慧,丟掉偏見和利欲;由于有了童心,人才會“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幸福年輕地走完人生旅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童心或曾經(jīng)有過童心,能夠始終保持的,卻并不是太多,正如文章中所說,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隨著困難和挫折的屢屢出現(xiàn),我們可能就會變得“麻木、僵化、世故”,久而久之,也就失卻了一顆本不該失去的童心。按照大多數(shù)人的說法,可能是一種“成熟”。但是,這種成熟卻使我們永遠不會對生活產(chǎn)生新鮮感,不會對生活中的'美好或丑陋的事物表現(xiàn)出明顯的好惡。更可怕的是也對自己從事的事業(yè)缺少了創(chuàng)造、探究和智慧。說到底,這不是真正的成熟,因為成熟的人不僅能夠“正視和承受人生的苦難,同時心靈依然單純”。也就是說,他們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和信心,對人生始終賦予了希望和憧憬。即使遭遇到很多的不幸和挫折,也不氣餒、不自卑,仿佛生活中永遠都是“美麗的風景”,讓人總能產(chǎn)生新鮮和美好的感受。正如孩子走入琳瑯滿目的百貨商場,或踏入優(yōu)美多姿令人心曠神怡的大自然之中。因此,作者認為“智慧和童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是一種達于成熟因而不會輕易失去的童心”。如果我們要具有智慧,必須要具有真正的童心。

文章還談到一個人年輕的原因,認為主要是“頭腦不要太復(fù)雜”。這兒的復(fù)雜不同于上文所說的具有創(chuàng)新和探究的智慧,指的是“社會處事方面”,要“簡單”,“弄不懂的事情就不去弄它”。說得明白點就是要將自己的智慧用在發(fā)現(xiàn)世界、探究世界方面,對于生活中與人交往則應(yīng)該越單純越好,不要存有過多的想法,顯得很世故,把本來很簡單的問題搞得復(fù)雜化,不僅消耗了時間和精力,影響了干事業(yè)的智慧,還會使自己變得比實際年齡要老。

最后兩段文字具有比較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說用童心看世界,世界是簡單的、不變的,沒有像成人那樣,也可以說像失卻了童心的成人那樣,將世界看得那樣復(fù)雜而多變。但是童心又是很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失去的,沒有了童心的人也就老了。末一段的“電視鏡頭”實際上是文章運用的例證法,用以說明由于童心的可貴。

我們讀完文章,大概都會有一種體會,究竟它是一篇議論文呢?還是一篇散文?我想,文體不是主要的,關(guān)鍵是它能夠給我們以啟示,引起我們的思考,使我們明白保持童心的重要意義,這就夠了。至于文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隨它好了。

周國平文章賞析篇四

――感情的極端是癡,思想的極端是瘋。

――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一旦成為時髦,就必然貶值.

――中國人是一個老是開會而很少開玩笑的民族。

――依我之見,尼采在死后的一百年間遭到了兩次最大的歪曲,第一次是被法西斯化,第二便是被后現(xiàn)代化。

――一切重要的爭論都源于價值觀的分歧,雙方所維護的都是某一種不容忽視的正面價值。…透徹的說,價值無爭論,只有選擇。因此辯論的真正使命不是在兩者之間一決勝負,而是尋求對兩者最大限度兼顧的最佳方案。

――有單純到復(fù)雜,再復(fù)歸成熟的單純,我名之智慧。有混沌到清醒,再復(fù)歸自覺的混沌,我名之徹悟。

――知識關(guān)心人的限度之內(nèi)的事,智慧關(guān)心人的限度之外的事。

――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一顆童心。成功了卻不虛榮,依然一顆平常的心。兼此二心者我之為慧心。

――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返璞歸真的平凡。

――不避平庸豈非也是一種偉大,不拒小情調(diào)豈非也是一種大的氣度?

――“你智慧嗎”

“當然―因為我不聰明。如果不智慧,我還有什么優(yōu)點呢?”

――凡審美力銳利的人,對功利比較糊涂,而利欲熏心的人對美則不甚留意。有藝術(shù)氣質(zhì)的人在社會閱歷方面大多處在不成熟的童稚狀態(tài)。

――真正有獨特個性的人并不竭力顯示自己的獨特,他不怕自己顯得于旁人一樣。那些時時處處想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虛榮心十足的平庸之輩。

――幽默是對生活的一種哲學(xué)式態(tài)度,它要求于生活保持一個距離,暫時以局外人的眼光來發(fā)現(xiàn)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

――西方人在危險當頭時幽默,而中國人在危險過后幽默。

――與過分玩世不恭的人打交道,我會惱怒,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和一個過分認真的人打交道,因為我無法擺脫他,和他甚至不能開一句善意的玩笑,當我不得不和這樣的人耐心周旋時,我覺得自己是在被迫演戲,扮演和他一個和他一樣沉重的角色。演這樣的戲未免太沉重了。

――人得病只有兩種,一種是不必治的,一種是治不好的。

人們的爭論的問題也只有兩種,一種是用不著爭的,一種是爭不清楚的。

――一個人把他所擔任的角色看得比他本來面目更重要,無論如何暴露了一種內(nèi)在的空虛。

――她讀著凡高的傳記,眼淚洶涌,心想:“如果我在那個時代出生,我一定嫁給凡高?!?/p>

在凡高活著時,一定也有姑娘想象自己嫁給更早時代的天才,并且被這個念頭感動得掉淚。與此同時,凡高依然找不到一個愿意嫁給他的姑娘。

――教育不可能制造天才,卻可能扼殺天才。學(xué)歷和課堂知識均是暫時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卻是一筆終生財富。

――讀書是純粹的收入,盡管它不像寫作那樣能帶來經(jīng)濟上的收益。

――在所有書中,從最好的書開始讀起。一直去讀那些最好的書。最后當然就沒有時間去讀較差的書了,在一切事情上都應(yīng)該是如此,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遠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有兩種人不可讀太多的書:天才和白癡。

――前人是思想對我不過是食物。讓化學(xué)家去分析化學(xué)成分吧至于我,我只是憑我的趣味去選擇食物,品嘗美味,吸收營養(yǎng)。這就夠了,哪有耐心去編制每一種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表!

――論東西文化。

我們身上最缺少什么?一是原始的生命沖動,二是尋求終極價值的形而上的沖動。天才是這兩種沖動的會合。所以,中國多文人而少天才。

有不同的瘋狂,有不同的自殺。中國多的是白癡,少的是狂人;多的是‘畏罪自殺’者和‘受迫害致死’者,少的是精神崩潰而自殺者。

我們多膚淺的全面,少深刻的片面;多平庸的健康,少天才的病態(tài),我們神經(jīng)太平衡了,不過是一種弱平穩(wěn)。

――讀書唯求愉快,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要出于性情而讀書,其前提是必須要有真性情。與灌輸知識相比,保護和培育讀書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務(wù)。

――具有詩人氣質(zhì)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卻一輩子也成熟不了。

――哲學(xué)所追求的目標是使靈魂擺脫肉體而獲得自由,而死亡無非就是靈魂的徹底擺脫了肉體,因而正是哲學(xué)所要尋求的那種理想境界。一個人如果在有生之年就努力使自己淡然于肉體的快樂,專注于靈魂的生活,他的靈魂就會適合于啟程前往另一個世界,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xué)活動,也是把哲學(xué)稱做“預(yù)習(xí)死亡”的原因的所在。

――一個人能夠長年累月乃至一生一世迷戀與某種大自然的或人類的作品,正說明他有真性情真興趣。癖造不了假。有癖即有個性,哪怕是崎形的個性。

――廣義的藝術(shù)原是生命的自由活動,在此意義上,每個賦有正常本能的人確實同時也就賦有廣義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潛能??上Ш芏嗳艘驗樯畹闹貕骸⒙殬I(yè)的限制、功利的爭逐而萎縮了。――沒有善良的訓(xùn)導(dǎo),堅強會走向仇恨。

――生命的熱烈與自然的靜謐并不矛盾,讓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自由的生長,結(jié)果就便是和平。

――一個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偉大的建樹,歸根到底取決于心智生活的總體水平。擁有心智生活的人越多,從中產(chǎn)生出世界性歷史性的文化偉人的機會就越大。我始終認為,近代以來中國與西方在文化上的主要差距是在這里,而不是在別處。事實上,中國青少年在智力上的活躍上絲毫不亞于西方,但是,由于在重實用的環(huán)境中得不到鼓勵,反而受到壓抑,結(jié)果就使大多數(shù)人還沒有來得及成長就已經(jīng)“成熟”。

周國平文章賞析篇五

周國平[1],(1945年7月25日-),中國學(xué)者、作家,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較早研究尼采的學(xué)者。但他成名則因為他的散文。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在尼采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但他成名則因為他的散文。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1981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哲學(xué)系。著有學(xué)術(shù)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xué)》,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生命的品質(zhì)》,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隨感集《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內(nèi)在的從容》《把心安頓好》,詩集《憂傷的情欲》等。

周國平文章賞析篇六

【作者簡介】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xué)者、散文家、哲學(xué)研究者、作家,是中國研究哲學(xué)家尼采的著名學(xué)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1981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哲學(xué)系。

著有:《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xué)》,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隨感集《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碎句與短章》,詩集《憂傷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等,譯有《尼采美學(xué)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周國平。

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一顆童心。成功了,卻不虛榮,依然一顆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稱之為慧心。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個人在精神上足夠成熟,能夠正視和承受人生的苦難,同時心靈依然單純,對世界依然懷著兒童般的興致,這完全是可能的。我不認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應(yīng)該具有生長能力,因而毋寧說在本質(zhì)上始終是包含著童心的。

兒童的可貴在于單純,因為單純而不以無知為恥,因為單純而又無所忌諱,這兩點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偏見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敵。偏見使人滿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滿自足中過日子,看不到自己的無知。利欲使人顧慮重重,盲從社會上流行的意見,看不到事物的真相。這正是許多大人的可悲之處。不過,一個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顆童心,同時善于思考,就能避免這種可悲的結(jié)局,在成長過程中把單純的慧心轉(zhuǎn)變?yōu)橐环N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見,智慧與童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實際上是一種達于成熟因而不會輕易失去的童心?!妒ソ?jīng)》里說:“你們?nèi)绻换剞D(zhuǎn),變成小孩子的樣子,就一定不得進天國?!迸了箍栒f:“智慧把我們帶回到童年?!泵献右舱f:“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闭f的'都是這個意思。

童年是靈魂生長的源頭。我甚至要說,靈魂無非就是一顆成熟了的童心,因為成熟而不會再失去。圣埃克絮佩里創(chuàng)作的童話中的小王子說得好:“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著一口水井?!笔冀K攜帶著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問:什么原因能使一個人顯得年輕呢?譬如說,許多人都覺得你看起來很年輕。

答:我想最主要的也許是一個人的頭腦不要太復(fù)雜。我在社會處世方面還是比較簡單的,弄不懂的事情就不去弄它。我相信,一個人簡單就會顯得年輕,一世故就會顯老。

在孩子眼中,世界是不變的。在世界眼中,孩子一眨眼就老了。

電視鏡頭:媽媽告訴小男孩怎么放刀叉,小男孩問:“可是吃的放哪里呢?”

當大人們在枝節(jié)問題上糾纏不清的時候,孩子往往一下子進入了實質(zhì)問題。

周國平文章賞析篇七

1、蘇格拉底在法庭申辯時所說的“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在我看來是道出了哲學(xué)的根本使命,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2、哲學(xué)的本意是愛智慧,愛智慧甚于愛一切,包括甚于愛生命。

3、蘇格拉底的結(jié)束語是:“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nèi)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闭軐W(xué)家的幽默和達觀躍然眼前。莫洛亞引哲學(xué)家桑塔耶那的話說:“愛情的十分之九是由愛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愛的對象?!?/p>

4、對于一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愛和孤獨都是享受。莫洛亞這本書的結(jié)尾句是說得很精彩的:“若將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時,亦可見它是由斗爭與苦惱形成的,唯此斗爭與苦惱永遠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5、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的天性中都蘊藏著大自然賦予的創(chuàng)造力。把這個觀點運用到讀書上,愛默生提倡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記當作注解;聽別人發(fā)言是為了使自己能說話;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6、幾乎一切創(chuàng)造欲強烈的思想家都對書記懷著本能的警惕。蒙田談到“文殛”,即因讀書過多而被文字之斧砍傷,喪失了創(chuàng)造力。叔本華把讀書太濫譬作將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愛默生也說:“我寧愿從來沒有看見過一本書,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過來,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軌道外面,使我成為一顆衛(wèi)星,而不是一個宇宙?!?/p>

7、一個愚鈍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對他也是毫無用處的,他坐在一群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不過是一具木偶,一個諷刺,一種折磨。

8、每人都是一個神,然后才有奧林匹斯神界的歡聚。

9、愛默生說的漂亮:“當一個人能夠直接閱讀上帝的時候,那時間太寶貴了,不能夠浪費在別人閱讀后的抄本上。”

10、有兩種自信:;一種是立志上的狂妄自大,永遠自以為是,自我表現(xiàn)感覺好極了。

11、半人半神走了,神就來了。

12、人類精神的逆反形式:大智若愚、大善若惡、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嚴肅若輕浮。

13、丑角也許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14、正經(jīng)不是嚴肅,就像教條不是真理一樣。

16、靈性是心靈的理解力。有靈性的女人天生慧質(zhì),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諦。她極其單純,在單純中卻有一種驚人的深刻。

17、寄旅和漫游深化了我們對人生的體悟:我們無家可歸,但我們有永恒的歸宿。

18、藝術(shù)境界和魔術(shù)境界都近乎游戲。區(qū)別僅在于,在藝術(shù)境界,人像孩子一樣忘情于游戲,現(xiàn)實融為一體。在魔術(shù)境界,兩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就像童心不滅而又飽經(jīng)滄桑的成年人一邊興致勃勃地玩著游戲,一邊不無悲哀地想,游戲只是游戲而已。

19、誠然,和歷史、宇宙相比,一個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雪萊說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國興衰、王朝更迭又算得了什么!”

20、一味執(zhí)著也和一味悲觀一樣,同智慧相去甚遠。悲觀的危險是對人生持厭棄的態(tài)度,執(zhí)著的危險則是對人生持占有的態(tài)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我們寧愿懷著從容閑適的性情玩味它,而不要讓過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們,使我們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21、不過,深刻更在于,無論獲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內(nèi)心蘊藏的悲觀,因而終能以超脫的眼光看待這成功。如果一種悲觀可以輕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斷定那不是悲觀,而只是膚淺的煩惱。

22、我們心不在焉,百事無心,覺得做什么都沒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為我們有精力,只是茫無出路。并不是看頭了,因為我們有欲望,只是空無對象。

23、人,永遠走在從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經(jīng)辭別獸界,卻無望進入神界。他不甘于純粹的生存,卻達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卻沒有超出生存的目標。他尋求,卻不知道尋求什么。人是注定要無聊的。

24、由此可見,無聊生于目的與過程的分離,乃是一種對過程疏遠和隔膜的心境。

25、生命害怕單調(diào)甚于害怕死亡,僅此就足以保證它不可戰(zhàn)勝了。它為了逃避單調(diào)必須豐富自己,不在乎結(jié)局是否徒勞。

周國平文章賞析篇八

所謂對人生持占有的態(tài)度,倒未必專指那種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的行徑。據(jù)我的理解,凡是過于看重人生的成敗、榮辱、福禍、得失,視成功和幸福為人生第一要義和至高目標者,即可歸入此列。因為這樣做實質(zhì)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種占有物,必欲向之獲取最大效益而后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寧說,它是僥幸落到我們手上的一件暫時的禮物,我們遲早要把它交還。我們寧愿懷著從容閑適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讓過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們,使我們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成敗福禍之上的豁達胸懷。在終極的意義上,人世間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災(zāi)難,都只是過眼煙云,彼此并無實質(zhì)的區(qū)別。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我們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個距離,反而和我們的真實人生貼得更緊了,這真實人生就是?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體驗。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xí)慣于得到,而不習(xí)慣于失去的。呱呱墜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們不斷地得到:從父母得到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yè)的訓(xùn)練和文化的培養(yǎng)。長大成人以后,我們靠著自然的傾向和自己的努力繼續(xù)得到:得到愛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錢、財產(chǎn)、名譽、地位,得到事業(yè)的成功和社會的承認,如此等等。

周國平文章賞析篇九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

”他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人有一顆能思想的靈魂。

我們當然不能否認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貴卻在于他有靈魂生活。

作為肉身的人,人并無高低貴賤之分。

唯有作為靈魂的人,由于內(nèi)心世界的巨大差異,人才分出了高貴和平庸,乃至高貴和卑鄙。

兩千多年前,羅馬軍隊攻進了希臘的一座城市,他們發(fā)現(xiàn)一個老人正蹲在沙地上專心研究一個圖形。

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學(xué)家阿基米德。

他很快便死在了軍隊的劍下,當劍朝他劈來時,他只說了一句話:“不要踩壞我的圓!”在他看來,他畫在地上的那個圖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寶貴的。

的赫赫戰(zhàn)功顯得無足輕重,這兩則傳為千古美談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臘優(yōu)秀人物對于靈魂生活的珍愛,他們愛思想勝于愛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靈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顯赫的權(quán)勢更加高貴。

珍惜內(nèi)在的精神財富甚于外在的物質(zhì)財富,這是古往今來一切賢哲的'共同特點。

英國作家王爾德到美國旅行,入境時,海關(guān)官員問他有什么東西要報關(guān),他回答:“除了我的才華,什么也沒有。

”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但他擁有不能用錢來估量的藝術(shù)才華。

正是這位驕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訴我們:“世間再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人活在世上,除吃睡之外,不外乎做事情和與人交往,它們構(gòu)成了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

做事情,包括為謀生需要而做的,即所謂本職業(yè)務(wù),也包括出于興趣、愛好、志向、野心、使命感等等而做的,即所謂事業(yè)。

與人交往,包括同事、鄰里、朋友關(guān)系以及一般所謂的公共關(guān)系,也包括由性和血緣所聯(lián)結(jié)的愛情、婚姻、家庭等關(guān)系。

這兩者都是人的看得見的行為,并且都有一個是否成功的問題,而其成功與否也都是看得見的。

如果你在這兩方面都順利,譬如說,一方面事業(yè)興旺,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婚姻美滿,朋友眾多,就可以說你在社會上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說你的生活是幸福的。

在別人眼里,你便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幸運兒。

如果相反,你在自己和別人心目中就都會是一個倒霉蛋。

這么說來,做事和交人的成功似乎應(yīng)該是衡量生活質(zhì)量的主要標準了。

然而,在看得見的行為之外,還有一種看不見的東西,依我之見。

那是比做事和交人更重要的,是人生第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做人。

當然,實際上做人并不是做事和交人之外的一個獨立的行為,而是蘊涵在兩者之中的,是透過做事和交人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總體的生活態(tài)度。

就做人與做事的關(guān)系來說,做人主要并不表現(xiàn)于做的什么事和做了多少事,例如是做學(xué)問還是做生意,學(xué)問或者生意做得多大,而是表現(xiàn)在做事的方式和態(tài)度上。

一個人無論做學(xué)問還是做生意,無論做得大還是做得小。

他做人都可能做得很好,也都可能做得很壞,關(guān)鍵就看他是怎么做事的。

學(xué)界有些人很貶薄別人下海經(jīng)商,而因為自己仍在做學(xué)問就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氣勢。

其實呢,無論商人還是學(xué)者中都有君子,也都有小人,實在不可一概而論。

有些所謂的學(xué)者,在學(xué)術(shù)上沒有自己真正的追求和建樹,一味趕時髦,搶風頭,惟利是圖,骨子里比一般商人更是一個幣儈。

從一個人如何與人交往,尤能見出他的做人。

這倒不在于人緣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種人際關(guān)系是否和睦。

人緣好可能是因為性格隨和,也可能是因為做人圓滑,本身不能說明問題。

在與人交往上,孔子最強調(diào)一個“信”字,我認為是對的。

待人是否誠實無欺,最能反映一個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

一個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對其中一個朋友有背信棄義的行徑,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他是否真愛朋友,因為一旦他認為必要,他同樣會背叛其他的朋友。

“與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時之私欲,卻是做人的大失敗。

做事和交人是否順利,包括地位、財產(chǎn)、名聲方面的遭際,也包括愛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遭際,往往受制于外在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應(yīng)該成為人生的主要目標。

一個人當然不應(yīng)該把非自己所能支配的東西當作人生的主要目標。

一個人真正能支配的惟有對這一切外存遭際的態(tài)度,簡言之,就是如何做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論幸福還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嚴。

我確實認為,做人比事業(yè)和愛情都更重要。

不管你在名利場和情場上多么春風得意,如果你做人失敗了,你的人生就在總體上失敗了。

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據(jù)什么位置,和誰一起過日子,而是你自已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面對苦難。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難。

所謂苦難,是指那種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

它包括個人不能抗拒的天災(zāi)人禍,例如遭遇亂世或災(zāi)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絕癥,摯愛的親人死亡。

也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戀,婚姻破裂,事業(yè)失敗。

有些人即使在這兩方面運氣都好,未嘗吃大苦,卻也無法避免那個一切人遲早要承受的苦難——死亡。

因此,如何面對苦難,便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課題。

我們總是想,今天如此,明天也會如此,生活將照常進行下去。

然而,事實上遲早會有意外事件發(fā)生,打斷我們業(yè)已習(xí)慣的生活,總有一天我們的列車會突然翻出軌道。

“天有不測風云”——不測風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禍?!薄┫Φ湼J菬o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任何人不可心存僥幸,把自己獨獨看作例外。

人生在世,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難,世上并無絕對的幸運兒。

所以,不論誰想從苦難中獲得啟迪,該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機會和材料的。

世態(tài)炎涼,好運不過爾爾。

那種一交好運就得意忘形的淺薄者,我很懷疑苦難能否使他們變得深刻一些。

我一向聲稱一個人無須歷盡苦難就可以體悟人生的悲涼,現(xiàn)在我知道,苦難者的體悟畢竟是有著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人生的本質(zhì)決非享樂,而是苦難,是要在無情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里奏響生命的凱歌。

一種西方的哲學(xué)教導(dǎo)我們趨樂避苦。

一種東方的宗教教導(dǎo)我們擺脫苦與樂的輪回。

可是,真正熱愛人生的人把痛苦和快樂一齊接受下來。

幸福的反面是災(zāi)禍,而非痛苦。

痛苦中可以交織著幸福,但災(zāi)禍絕無幸??裳?。

另一方面,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無聊。

可是,當我們從一個災(zāi)禍中脫身出來的時候,我們差不多是幸福的了。

“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其實,“大難不死”即福,何需乎后福?

苦難的價值。

人們往往把苦難看作人生中純粹消極的、應(yīng)該完全否定的東西。

當然,苦難不同于主動的冒險,冒險有一種挑戰(zhàn)的快感,而我們?nèi)淌芸嚯y總是迫不得已的。

但是,作為人生的消極面的苦難,它在人生中的意義也是完全消極的嗎?

苦難與幸福是相反的東西,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直接和靈魂有關(guān),并且都牽涉到對生命意義的評價。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靈魂是沉睡著的,一旦我們感到幸?;蛟獾娇嚯y時,它便醒來了。

如果說幸福是靈魂的巨大愉悅,這愉悅源自對生命的美好意義的強烈感受,那么,苦難之為苦難,正在于它撼動了生命的根基,打擊了人對生命意義的信心,因而使靈魂陷入了巨大痛苦。

生命意義僅是靈魂的對象,對它無論是肯定還是懷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靈魂在出場。

外部的事件再悲慘,如果它沒有震撼靈魂,也成為一個精神事件,就稱不上是苦難。

一種東西能夠把靈魂震醒,使之處于雖然痛苦卻富有生機的緊張狀態(tài),應(yīng)當說必具有某種精神價值。

無人能完全支配自己在世間的遭遇,其中充滿著偶然性,因為偶然性的不同,運氣分出好壞。

有的人運氣特別好,有的人運氣特別壞,大多數(shù)人則介于其間,不太好也不太壞。

誰都不愿意運氣特別壞,但是,運氣特別好,太容易地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是否就一定好?恐怕未必。

他們得到的東西是看得見的,但也許因此失去了雖然看不見卻更寶貴的東西。

天下幸運兒大抵淺薄,便是證明。

我所說的幸運兒與成功者是兩回事。

真正的成功者必定經(jīng)歷過苦難、挫折和逆境,決不是只靠運氣好。

運氣好與幸福也是兩回事。

一個人唯有經(jīng)歷過磨難,對人生有了深刻的體驗,靈魂才會變得豐富,而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

如此看來,我們一生中既有運氣好的時候,也有運氣壞的時候,恰恰是最利于幸福的情形。

現(xiàn)實中的幸福,應(yīng)是幸運與不幸按適當比例的結(jié)合。

在設(shè)計一個完美的人生方案時,人們不妨海闊天空地遐想。

可是,倘若你是一個智者,你就會知道,最美妙的好運也不該排除苦難,最耀眼的絢爛也要歸于平淡。

原來,完美是以不完美為材料的,圓滿是必須包含缺憾的。

最后你發(fā)現(xiàn),上帝為每個人設(shè)計的方案無須更改,重要的是能夠體悟其中的意蘊。

快感和痛感是肉體感覺,快樂和痛苦是心理現(xiàn)象,而幸福和苦難則僅僅屬于靈魂。

幸福是靈魂的嘆息和歌唱,苦難是靈魂的呻吟和抗議,在兩者中凸現(xiàn)的是對生命意義的或正或負的強烈體驗。

幸福是生命意義得到實現(xiàn)的鮮明感覺。

一個人在苦難中也可以感覺到生命意義的實現(xiàn)乃至最高的實現(xiàn),因此苦難與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

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人們在苦難中感覺到的卻是生命意義的受挫。

我相信,即使是這樣,只要沒有被苦難徹底擊敗,苦難仍會深化一個人對于生命意義的認識。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

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

多數(shù)時候,我們生活在外部世界上,忙于瑣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際和娛樂,難得有時間想一想自己,也難得有時間想一想人生。

可是,當我們遭到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時,我們忙碌的身子一下子停了下來。

災(zāi)難打斷了我們所習(xí)慣的生活,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迫使我們與外界事物拉開了一個距離,回到了自己。

只要我們善于利用這個機會,肯于思考,就會對人生獲得一種新的眼光。

一個歷盡坎坷而仍然熱愛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著許多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

閱讀的價值。

我這一輩子讀書有三個特點,第一個是“不務(wù)正業(yè)”。

意思是沒有受自己專業(yè)的限制,什么書都看。

大學(xué)學(xué)的是哲學(xué)系,看的多是文學(xué)書。

我覺得一個人到世界上來,沒人規(guī)定你必須干什么。

上哲學(xué)系,完全是偶然的,沒有必要受那個限制。

一個人最重要還是讓自己完整一點,覺得實際上像文科,文史哲真的不分家,沒有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一個部分,之間沒有那么嚴格的界限。

他什么書都看,不受專業(yè)的限制。

這一點直到后來在社科院從事哲學(xué)工作,我們所對我仍然有這個評價,說周國平不務(wù)正業(yè),什么都干。

第二個特點是“不走彎路,直奔大師”。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是很有限的,你不應(yīng)該把時間浪費在比較平庸的作品上面。

我覺得一個人讀什么樣的書,其實跟自己的精神成長的關(guān)系非常大,可以說你吸取了什么樣的營養(yǎng),你的精神就會長成什么樣的狀態(tài)。

古希臘有一個哲學(xué)家,他說過有人很奇怪,明明喜歡哲學(xué),但是不去讀哲學(xué)家的著作,反而去讀旁邊介紹哲學(xué)的著作。

這就像有一個人愛上女主人,可是他怕麻煩,就向女仆求婚,這很可笑。

第三點,盡管我是讀經(jīng)典,但是我“不求甚解,為我所用”,這是我的第三個特點。

真正要搞一個課題,必須是很認真的弄清楚它的原意是什么。

但對一般的閱讀來說,沒有必要去死摳含義是什么,如果讀的過程中不感興趣,你可以跳過去,慢慢的,不求甚解,隨著積累,有一天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讀那些書非常愉快,可以把它當閑書一樣讀。

我想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為我所用,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如果我們排除做學(xué)問很實際的目的,讀書就是我在吸取營養(yǎng),把自己豐富起來。

我自己感覺,讀書最愉快的是什么時候,是你突然發(fā)現(xiàn)“我也有這個思想”。

最快樂的時候是把你本來已經(jīng)有的,你卻不知道的東西喚醒了。

周國平文章賞析篇十

1、蘇格拉底在法庭申辯時所說的“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在我看來是道出了哲學(xué)的根本使命,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2、哲學(xué)的本意是愛智慧,愛智慧甚于愛一切,包括甚于愛生命。

3、蘇格拉底的結(jié)束語是:“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nèi)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闭軐W(xué)家的幽默和達觀躍然眼前。莫洛亞引哲學(xué)家桑塔耶那的話說:“愛情的十分之九是由愛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愛的對象?!?/p>

4、對于一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愛和孤獨都是享受。莫洛亞這本書的結(jié)尾句是說得很精彩的:“若將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時,亦可見它是由斗爭與苦惱形成的,唯此斗爭與苦惱永遠被希望所挽救而已?!?/p>

5、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的天性中都蘊藏著大自然賦予的創(chuàng)造力。把這個觀點運用到讀書上,愛默生提倡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記當作注解;聽別人發(fā)言是為了使自己能說話;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6、幾乎一切創(chuàng)造欲強烈的思想家都對書記懷著本能的警惕。蒙田談到“文殛”,即因讀書過多而被文字之斧砍傷,喪失了創(chuàng)造力。叔本華把讀書太濫譬作將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愛默生也說:“我寧愿從來沒有看見過一本書,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過來,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軌道外面,使我成為一顆衛(wèi)星,而不是一個宇宙?!?/p>

7、一個愚鈍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對他也是毫無用處的,他坐在一群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不過是一具木偶,一個諷刺,一種折磨。

8、每人都是一個神,然后才有奧林匹斯神界的歡聚。

9、愛默生說的漂亮:“當一個人能夠直接閱讀上帝的時候,那時間太寶貴了,不能夠浪費在別人閱讀后的抄本上?!?/p>

10、有兩種自信:;一種是立志上的狂妄自大,永遠自以為是,自我表現(xiàn)感覺好極了。

11、半人半神走了,神就來了。

12、人類精神的逆反形式:大智若愚、大善若惡、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嚴肅若輕浮。

13、丑角也許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14、正經(jīng)不是嚴肅,就像教條不是真理一樣。

16、靈性是心靈的理解力。有靈性的女人天生慧質(zhì),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諦。她極其單純,在單純中卻有一種驚人的深刻。

17、寄旅和漫游深化了我們對人生的體悟:我們無家可歸,但我們有永恒的歸宿。

18、藝術(shù)境界和魔術(shù)境界都近乎游戲。區(qū)別僅在于,在藝術(shù)境界,人像孩子一樣忘情于游戲,現(xiàn)實融為一體。在魔術(shù)境界,兩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就像童心不滅而又飽經(jīng)滄桑的成年人一邊興致勃勃地玩著游戲,一邊不無悲哀地想,游戲只是游戲而已。

19、誠然,和歷史、宇宙相比,一個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雪萊說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國興衰、王朝更迭又算得了什么!”

20、一味執(zhí)著也和一味悲觀一樣,同智慧相去甚遠。悲觀的危險是對人生持厭棄的態(tài)度,執(zhí)著的危險則是對人生持占有的態(tài)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我們寧愿懷著從容閑適的性情玩味它,而不要讓過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們,使我們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21、不過,深刻更在于,無論獲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內(nèi)心蘊藏的悲觀,因而終能以超脫的眼光看待這成功。如果一種悲觀可以輕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斷定那不是悲觀,而只是膚淺的煩惱。

22、我們心不在焉,百事無心,覺得做什么都沒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為我們有精力,只是茫無出路。并不是看頭了,因為我們有欲望,只是空無對象。

23、人,永遠走在從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經(jīng)辭別獸界,卻無望進入神界。他不甘于純粹的生存,卻達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卻沒有超出生存的目標。他尋求,卻不知道尋求什么。人是注定要無聊的。

24、由此可見,無聊生于目的與過程的分離,乃是一種對過程疏遠和隔膜的心境。

25、生命害怕單調(diào)甚于害怕死亡,僅此就足以保證它不可戰(zhàn)勝了。它為了逃避單調(diào)必須豐富自己,不在乎結(jié)局是否徒勞。

26、神話衰落,哲學(xué)興起,人要自己來解釋和安排一切了,他幾乎在躊躇滿志的同時就發(fā)現(xiàn)了自己力不從心。面對動物或動物般生活著的蕓蕓眾生,覺醒的智慧感覺到一種神性的快樂。面對宇宙大全,它卻意識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卻并不能成為一個神,用愛默生的話說,只是一個破敗中的神。

27、我們終于悵然發(fā)現(xiàn),與時光一起消逝的不僅是我們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當年的人、樹木、房屋、街道、天空組成的一個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們當年的愛和憂愁,感覺和心情,我們當年的整個心靈世界。

28、塞涅卡說:只有不愿意理屈才是被趕出,而智者愿意,所以“智者決不會被趕出生活”。蒙田說:“死說不定在什么地方等候我們,讓我們到處都等候它吧。”斯多葛派哲學(xué)家完全聽不見靈魂的呼聲,他們所關(guān)心的僅是人面對死亡時的心理生活而非精神生活,這種哲學(xué)至多只有心理策略上的價值,并無精神解決的意義。

29、人人都得死,這能給我們什么安慰呢?大約是兩點:第一,死是公正的,對誰都一視同仁;第二,死并不孤單,全世界都與你為伴。

30、自我意識強烈的人本能地把世界看作他的自我產(chǎn)物,因此他無論如何不能設(shè)想,他的自我有一天會毀滅,而作為自我的產(chǎn)物的世界卻將永遠存在。

31、對死的思考推動人們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實際作用卻是中指這種思考。從積極方面說,宗教倡導(dǎo)一種博愛精神,其作用也不是使人們真正相信不死,而是在博愛中淡忘自我及其死亡。

周國平文章賞析篇十一

讀周國平大師作品的一點心得。

很必然的讀到了周國平大師的作品。說之必然,那是因為在教學(xué)中曾經(jīng)教讀過大師的一篇課文《白兔和月亮》,深深地為大師經(jīng)典的心得感悟,和純真潔凈的思想所陶醉,能進一步走進大師,始終充滿著渴望。

在張校長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找來了周國平大師關(guān)于教學(xué)方面的論述,讀過之后,頗有茅塞頓開之感。先生雖然不從事教育,但對教育的評論可謂入木三分,我想,思想達到一定高度的人,方方面面都會看的很開很透了,大師對于教育的闡述,不亞于一個著名的教育家的經(jīng)驗之談。真的為張校長的高屋建瓴的指導(dǎo)而叫好,讓老師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讓老師增長自己的品味,周國平大師的作品能讓我們做到,讀他的作品,會讓我們不斷的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學(xué)行為,反思自己的思想,從而調(diào)整自己的工作方向,修正自己的工作思路,讓自己在一番明明白白之后,更踏實的走進工作之中。

有人說,做人難。為什么做人難?孩子們?yōu)槭裁床粫岢鲞@樣的感慨?仔細想想,答案就出來了,那是因為我們成人,缺少了孩子的真誠和灑脫,缺少了孩子的坦蕩和磊落,缺少了孩子的率性和善良。做教育的我們,應(yīng)該教給孩子什么?是曾經(jīng)的知識還是做人的道理?知識孩子們在以后的學(xué)習(xí)中可以學(xué)到,而在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之際,需要的是正確的.指導(dǎo),善意的啟發(fā),這一點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應(yīng)盡的職責的話,這對于孩子的成長,其價值遠遠大于幾個英語單詞和幾個數(shù)學(xué)公式的傳授。

做教育的人,尤其是做一線教師的,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能不能也像周國平先生一樣多一些思索,這對于我們的提高和進步,會有極大的幫助的,多讀讀周國平先生的作品吧,會讓我們的思想成熟很多,豐富很多。

我會繼續(xù)走進大師的思想,因為我受益!

周國平文章賞析篇十二

周國平是一位哲學(xué)家,也是一位很富有愛心的稱職的父親。最近讀了張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守望的距離》、《周國平論教育》等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周國平論教育》一書中的第三輯《孩子的心智和父母的責任》,雖說是這是作者教育思考的隨筆,但是用哲學(xué)家的眼光看教育就有更深邃的眼光和獨到的見解,值得我們做家長和教師的學(xué)習(xí)和借鑒。

書中提到:孩子往往比大人更智慧。是呀,許多大人只是麻木得不再能夠感受世界的新奇而已,并列舉了一個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大人都寧愿相信多數(shù)人的意見,不愿相信自己親眼所見的事實。孩子卻不同,他沒有虛榮心的顧慮,也不盲從別人的意見,一眼就看到了真相。兒童的可貴在于單純,因為單純而不以無知為恥,因為單純而又無所顧忌,這兩點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如果一個人能保持一顆童心,同時善于思考、在成長過程中把單純的慧心發(fā)展成成熟的智慧,從而能夠以智慧的方式度過變幻莫測的人生。

作者還通過自己女兒學(xué)會閱讀的事例來闡述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能力和習(xí)慣。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有潛在的認知能力,只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他們的天賦能力就會健康生長,結(jié)出果實。作為教師,我覺得我們平時要重視和保護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使他們感到閱讀本身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童年不但是養(yǎng)成讀書愛好的關(guān)鍵時期,也是形成讀書品味的重要時期。我還欣賞作者對待女兒教育上說的這樣一句話:在孩子智育的問題上,我有一顆平常心,不給她施加如何壓力。我給她的只是一個布滿書籍的環(huán)境,一種以讀書為樂的氛圍,如此足矣,其余皆順其自然。智力的生長有自己的季節(jié),何必揠苗助長呢。他還提到,應(yīng)試教育是創(chuàng)造力的大敵。他不讓女兒上如何補習(xí)班、強化班,啟發(fā)她輕分數(shù)而重理解,鼓勵她讀感興趣的課外書。現(xiàn)在我們許多家長和教師,給學(xué)生各種名目繁多的練習(xí)、試題,擠占了學(xué)生大量的閱讀課外書的時間。書中還提到,我們中國父母首先應(yīng)該做出改變的是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主的精神,讓孩子動手動腦,給孩子自己做主。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這樣孩子也肯把自己當做朋友,乃是父母的最高境界。

另外書中作者十分強調(diào)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xí)慣的重要性。他認為人生有兩種好習(xí)慣,一旦養(yǎng)成了,就終身受益。這兩種好習(xí)慣就是閱讀的習(xí)慣和寫日記的習(xí)慣。周國平結(jié)合自己寫日記的經(jīng)歷,也給我們提了幾點寫日記的建議:一是堅持,二是認真,三是私密。作為教師,我們也應(yīng)該養(yǎng)成寫教學(xué)日記的好習(xí)慣,可以記錄我們精彩的教學(xué)人生,可以成為我們進行教學(xué)反思的載體和依據(jù),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xué)境界。

以上僅是我對該書一部分內(nèi)容的認識和理解!

周國平文章賞析篇十三

書是精神文化、思想意識構(gòu)建的世界。徜徉在書的海洋中,不僅是對靈魂與思想的充實,更是對精神與思維的拓展。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更應(yīng)該從書籍中汲取養(yǎng)料,不斷學(xué)習(xí)先進的教學(xué)理念和教學(xué)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學(xué)水平和教學(xué)能力。我利用暑期空閑,品讀周國平的《守護人性》,讓我獲益良多。

周國平不是教育者,更不是教育家,作為一名哲學(xué)工作者,卻能結(jié)合自己的哲學(xué)領(lǐng)域,能聯(lián)系當前的社會教育體系,思考教育方面的問題,并有所成就。這對我們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件幸事,更是一種鞭笞。身處在教育第一線教師們,很多只有教育改革之心念,在教育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時常常不敢出聲,總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tài)。當然,教育的改革不是幾個人花幾年時間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艱巨的大工程,需要更多的人來發(fā)現(xiàn)我國教育的痼疾,集力慢慢改變我國的教育現(xiàn)狀。相比周國平,我們有些茍且,面對種.種教育痼疾,卻無力去做些什么。

周國平的《守護人性》,大膽寫出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弊端和種.種無奈。我們一面說減負,一面還在為了分數(shù)做掙扎,不僅累了孩子、苦了家長,更為難了老師。想象下一個小學(xué)生每天要參加至少三個補習(xí)班,完成數(shù)小時才能寫完的作業(yè),考試考不好老師不滿意,父母也責怪,這樣的教育有意義嗎?還有人性可言嗎?不以成績論排名,不以分數(shù)定輸贏,能力遠遠比學(xué)歷更重要的境界。這樣教育才是一種理想的事業(yè),教師才能夠把握未來的教育方向,預(yù)知未來教育發(fā)展的特點,才能讓中國的教育看到曙光,讓教育改革站得更高、望得更遠。

《守護人性》這本書從不同角度,用樸實而哲理的語言告訴我“教育”的真正意義是尊重人性。通讀全書,我為書中的哲理吸引,也受益匪淺。今后我會用真誠呵護純真;用智慧孕育成長;用真情開啟心靈;用希冀放飛理想!作為教師,我的理想就是站在講臺上散發(fā)我的青春活力,我的愛是激發(fā)學(xué)生奮發(fā)成才的巨大的教育力量,我的情則是為了實現(xiàn)孩子那充滿幻想的未來。我一直正確對待教師責任,我秉承“傳道、授業(yè)、解惑”,不僅傳授學(xué)生知識,更教學(xué)生做人道理。我因材施教,誨人不倦,讓學(xué)生個性張揚、激情勃發(fā)。我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去擦亮學(xué)生期待的目光,我用書中那些質(zhì)樸的哲理去點燃學(xué)生的希望。

“吾日三醒吾身”,在塑造學(xué)生美好心靈的同時不斷完善自己,以此獲得學(xué)生的高度信任,成為學(xué)生心中最親近的人,這樣才能真正把“守護人性”刻在學(xué)生心坎上。學(xué)生如花,是花終會開。老師就是那縷春風,靜聽花開的聲音。讀完《守護人性》,我發(fā)現(xiàn)我更加愛上了這三尺講臺,也愛上了學(xué)生們的淳樸。我在心底里默默承諾,今生不為別的,就為這些天真無邪的學(xué)生,我也要把教師這份工作做好。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